一、宽带网络组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梁娟[1](2021)在《一种新型的全光智慧家庭组网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光纤宽带网络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速宽带业务应用不断涌现,驱使着用户对宽带套餐的需求不断向上迁移。然而受限于家庭网络的组网缺陷,运营商提供的高带宽套餐服务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为了解决家庭网络千兆宽带体验不佳的问题,通过对市面上多种家庭组网技术进行调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全光智慧家庭组网技术。通过对家庭网络进行新型改造,将光纤延伸至各个房间,可以实现全屋千兆以上覆盖能力,构建高质量的家庭信息基础设施。
屈盈[2](2021)在《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低轨星座宽带网络具有大时空尺度、拓扑结构时变、资源异构性强等显着区别于传统地面网络的特性。边缘计算技术运用到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能够更加显着地降低任务处理时延和带宽消耗,其已在传统地面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和部署。另外,低轨星座宽带网络拓扑和用户流量的高动态变化,会增加网络延迟及丢包率,导致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和用户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 E)严重下降。近年来,为降低网络高动态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业界开始关注将地面网络中的服务迁移技术引入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中,以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的性能。本文针对新一代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设计了其边缘计算架构。由于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节点种类多、异构性强,本文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作为边缘计算架构的控制层,而将低轨道卫星作为架构中的服务实施层。由于低轨卫星上的计算、存储资源有限,本文利用多种资源虚拟化技术(包括轻量级虚拟化技术)来提高低轨卫星的资源利用率。同时,当低轨卫星与控制中心出现通信中断时,低轨卫星处于离线状态,无法及时同步控制中心下发的数据信息导致低轨卫星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因此,本文设计了低轨卫星边缘控制模块,使得卫星节点能够自主工作,保障了用户所需服务的连续性。基于上述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本文综合考虑了低轨星座宽带网络的高动态性和业务应用之间的依赖关系,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基于细粒度服务划分和联合优化的服务迁移策略。该策略能够根据低轨卫星节点间上下行流量变化进行服务迁移决策。策略首先利用最大流算法找出最优带宽路径上的所有节点,并将其作为预选的迁移节点集合。然后,策略综合考虑服务迁移时延和传输能耗的收益情况进一步缩小迁移节点的匹配范围,最后结合节点与服务间的资源利用率均衡情况来选择最佳服务迁入节点。本文基于开源网络仿真架构NS-3研发了针对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的仿真系统,对论文提出的服务迁移策略进行了性能测试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有效降低11%的任务完成时延、减少高达58%的迁移能耗,能够显着改善低轨星座宽带网络在拥塞场景下的吞吐量和丢包率指标,优化其带宽使用情况,有效提升网络性能。
赖孙芳[3](2021)在《如何提升光宽带用户的网络质量感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宽带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光宽带用户的网络质量感知是运营商提升用户保有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为了满足宽带用户对网络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文章从光宽带网络的组网结构入手,针对网络组网的各个环节展开分析,采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挖掘数据潜力,采取预检预修、主动维护的方式,提升网络健壮性、提升故障抢修效率,实现快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切实有效地提升用户的网络质量感知。
刘健峰[4](2020)在《佛山市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电信宽带用户数已被中国移动超越,宽带用户规模落后于中国移动。佛山电信的家庭宽带用户在竞争中不断流失,同时新增家庭宽带用户发展量落后于佛山移动。佛山电信在宽带市场的领先地位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以佛山电信家庭宽带营销现状为例,分析了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当前的发展环境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智慧家庭产品市场、增量市场和存量市场实施的营销建议,营销建议包括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降低客户成本为导向、提高客户便利性和加强与客户沟通。文章的最后,在四个营销建议基础上,提出了有助于策略执行落地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一体化营维支撑平台、优化社区店承包体系和建立异网信息摸查机制等。通过上述策略和保障措施,对佛山电信家庭宽带的规模发展提出建议,进而为中国电信制定全国性的战略目标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以及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目标。
夏墨[5](2020)在《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完善和5G商用的推广,年轻人对电视等PC终端已逐渐失去兴趣,广电行业的优势愈加微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巨头和腾讯、爱奇艺等互联网企业几乎涉足广电行业的各个业务。为增强竞争力,包括山东在内的各地成立广电网络公司,随即山东逐步将全省各地区广播电视局的数字电视业务剥离出来成立广电网络分公司,逐渐进入市场竞争,但各地分公司却始终难以杀出重围,公司生存和竞争雪上加霜。基于此,本文将以山东广电网络公司乐陵分公司当前现状为切入点,通过竞争战略相关理论理论依据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实施保障措施的思路,分析山东广电网络公司乐陵分公司当下所在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资源、能力,来明确公司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以此确定适合公司的竞争战略。目前,公司面临着移动等竞争对手的同行业竞争压力,也承受着腾讯、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的不断侵入。自身较为落后的管理、技术和相较而言贫乏的资金等,都给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但随着广电网络公司获批5G商用牌照、同国家电网等国企的合作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等因素,都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明确公司应实施差异化战略来获取竞争优势,赢得竞争位次。为此,本文将着眼于市场、营销、服务、产品、宣传及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本文还将从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在于基于县级公司提出五年内采取的竞争战略,尤其是本文将关注农村地域,将有效地丰富和发展省内县级公司竞争战略内容,对于省内其他县级广电网络公司更好地应对5G时代的市场竞争,具有思想启发和管理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朱晓攀[6](2020)在《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网络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大规模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宽带卫星网络通过提高发射卫星数量来降低对于单颗卫星的能力要求。借助星间链路组网,能够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实现全球不间断信号覆盖,为全球用户提供大宽带、低延时、无缝连接的网络服务。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与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相兼容,是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发展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重点。路由作为网络通信的关键技术,影响着信息的传递效率和网络的服务质量。在具有成百上千个节点的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中,卫星无时不刻的高速移动导致拓扑的频繁变化。同时,卫星载荷能力有限导致其无法进行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实时计算,使得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在路由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针对大规模单层LEO极轨道宽带卫星网络路由集中开展了研究,包括多径单播路由,动态单播路由以及组播路由。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基于无关多径(Node Disjoint-based Multipath,NDM)的单播路由算法。针对空间环境复杂多样,传统静态路由无法应对因流量分布不均、网络拥塞和节点故障造成时延和丢包增大、甚至数据不可达的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无关多径的单播路由算法研究。该算法借助卫星网络的规则性,通过分析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在网络运行过程中跨越极区周期性变化,设计了最多三条无关路径,避免重新路由带来的时延,提升了系统鲁棒性。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备选多径和并行多径的综合优势,设定三条路径的优先级:将传播距离最短的路径作为主路径,剩余两条作为备份路径。这样主路径能够在无拥塞状态下进行高效快速的数据传输;在轻度拥塞时,系统自适应地启动一条备份路径与主路径并行传输;在重度拥塞时,系统中断主路径,启用所有备份路径进行数据传输以保证数据完整可靠。仿真结果表明,NDM算法同离散时间动态虚拟拓扑路由(Discrete-Time Dynamic Virtual Topology Routing,DT-DVTR)算法、显式负载均衡(Explicit Load Balancing,ELB)路由算法相比,在面临不同程度的网络拥塞时,NDM算法均取得更低的传输时延、丢包率和更高的吞吐量。这种优势在拥塞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更加明显。因此,该算法有效改善了大规模单层LEO极轨道宽带卫星网络的传输效率、自适应调整能力和故障容错能力。2、提出了最小动态成本(Minimal Dynamic Cost,MDC)单播路由算法。该算法旨在解决因动态单播路由在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路由计算和更新带来的大量资源占用以及链路拥塞或节点故障造成的高时延问题。该算法首先将数据从卫星源点到目的节点路径上所消耗的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转化为路径成本、等待成本和处理成本,之后将总成本最低的路径作为主路径,以保证最快速的网络通信。为了尽可能避免数据丢包的发生,算法采用M/M/1/k模型来设定丢包预期,从而计算出单颗卫星数据缓存队列的最大阈值,并将超过阈值的路径排除在外,以确保路径更加可靠。在进行路径探测之前,算法通过判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相对位置,设定最小跳数洪泛区域,从而缩短数据洪泛时间,节约有限的网络资源。仿真结果表明,以北京为源节点,在与香港、台湾的近程通信以及与柏林、华盛顿的远程通信场景中,MDC算法在时延方面都取得了优于地面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表现。在与动态源路由协议(Dynamic Source Rrouting,DSR)算法、辅助定位按需路由(Location-Assisted On-demand Routing,LAOR)算法进行比较时,MDC算法在无拥塞或不同程度拥塞状态下均取得了更低的时延和丢包率,满足用户对于低时延和数据完整的要求,最大程度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3、提出了基于分簇的组播路由(Cluster-based Multicast routing,CMR)算法。针对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拓扑时变带来的组播树代价高、以及现存路由算法链路共享性差、组播路径绕远引起网络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簇的组播路由算法。该算法将卫星网络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曼哈顿模型,通过对组成员位置的讨论将网络划分为两簇。每簇选取一颗卫星作为簇头,将其作为组播树的根节点,以缓解组播源点的压力。另外在组播树构建过程中,设定四种优先级,这样可以在保证总跳数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增加共享节点的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路径绕远,提高组播树的共享率。仿真结果表明,CMR算法与核心群合并共享树(Core-cluster Combination-based Shared Tree,CCST)算法、快速迭代组播(Fast Iterative Multicast,FIM)算法、经典多播路由算法(Multicast Routing Algorithm,MRA)相比,该算法兼顾了组播树总跳数和中转节点数,从而取得较低的组播树生成开销,避免单点故障拥塞,大幅改善宽带利用率和传输效率,提高组播流畅度和网络稳定性,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组播源点到成员节点数据的实时传输。
张晓兰[7](2019)在《GPON技术及其在宽带接入网中的技术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对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因此传统的网络带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人们追求速度更快、使用难度更低、安全性更高的网络带宽服务。而对于网络带宽技术而言,其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的同时,也将提升信息传播速率以及传播高质量信息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目标,从而使自己具备优异的延伸性以及控制性。因为通信运营商在接入网的选择上,其策略正在渐渐发生转变,也正是因为强大的业务需求,使运营商不得不选择用光接入网来替代铜线接入网,从而提升用户的上网质量。所谓光接入网,实际上是用光纤来替代传统的铜线作为信息传递媒介,从而使信息搭载光波实现快速信息传播。由于光纤可以搭载的信息量较大、频带宽、稳定性强并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所以光纤已经成为现阶段信息通信的主流媒介。从系统配置以及接入设备这两个方面来看,光纤入网一般可以分成两种,分别是有源光网络以及无源光网络。所谓无源光网络,它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接入网通信技术,其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光网络单元、光线路终端以及光配线网[1]。当今无源光网络技术的主流技术是由EPON以及GPON主导的[2]。在这两种技术之中,GPON在进行通信时,其信息传播的完整性以及稳定性都较高,并且相对来说,其价格也较为经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是当今市场内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在本论文的研究中,则是以GPON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半部分,笔者会对GPON的概念进行诠释,并且将其和EPON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找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对于未推出的PON予以展望。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对于GPON在现代通信体系的构建中所发挥的作用予以探讨,这涵盖了如何设计该技术的组网、通信工程构建的具体方案,在此之后,选取特定的小区来进行研究,针对小区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从而完成案例设计。在本论文的撰写下,笔者对于GPON技术具有了一定的研究,且对该技术的后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闫大伟[8](2019)在《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空间信息网络是构建未来全球数据通信业务的基础性平台,是天、空、地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广域无缝的信息网络服务,在国防安全、航空航天、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信息网络相比,空间信息网络采用多星共轨、空地协同的网络架构来提升网络的传输、覆盖以及稳定性等能力。由于网络中节点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空间信息网络结构非常复杂,大大增加了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的难度;另一方面,构成空间信息网络的各节点都处于高速运行的状态,节点的动态变化导致整个网络拓扑结构也会随之快速变化,为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以上难题和挑战,论文着眼于未来空间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具体围绕网络结构优化设计和拓扑控制展开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空间信息网络空间段网络的优化部署问题,提出一种保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和网络稳定性的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卫星宽带网络星座优化设计方法。在宽带应用场景下,首先,建立LEO卫星网络的Qo S指标体系;并根据网络中相邻轨道卫星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定义了LEO卫星网络的稳定性因子。然后,为实现一个具有高稳定以及最优效费比的LEO卫星宽带网络,建立了卫星网络部署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且将Qo S指标作为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最后,针对该非凸、非线性、不连续的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非支配排序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ogrithm,NSGA-Ⅱ),该算法能够对包含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高效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LEO卫星宽带网络星座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空间信息网络中LEO卫星网络的优化部署问题。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底层拓扑的高动态性以及间歇连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善网络传输效率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空间信息网络中节点和链路的可预测性,建立了空间信息网络的空时图模型,该模型能够获取时变网络空间维和时间维的全部拓扑信息。其次,利用边介数中心性定义了空时图中的有效路径,有效路径可以绕过具有较高介数的边,防止某条边因过载而导致网络拥塞。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效路径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策略,该策略能够在最小化网络能耗代价的同时提高网络效率。与已有的动态网络拓扑控制方法相比,基于有效路径的拓扑控制策略生成的稀疏拓扑具有更高的网络效率,并且能够显着降低网络的能耗代价。针对空间信息网络空时跨度大、拓扑动态变化导致网络端到端时延增加的问题,提出了满足时延约束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建立空间信息网络的进化图模型,利用进化图模型的可达性来描述网络的时间连通性;将网络某一时刻起满足时延约束的时间连通区间定义为该时刻的传递闭包。其次,提出满足时延约束的最小代价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递归的方式搜寻每个传递闭包中具有最小代价的路径,合并全部最小代价路径最终生成新的网络拓扑。最后,提出满足时延约束的高效费比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能够在网络的每个传递闭包中构建支撑图,可确保生成网络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在满足时延约束条件下,既能够保持网络的时间连通性,同时也能够显着降低网络的能耗代价。针对实际部署的空间信息网络存在大量有损链路,导致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了满足可靠性要求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有损链路空间信息网络的概率进化图模型,模型中有向边的连接概率表示该边所连接两个节点之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次,提出了满足时延约束的最可靠路径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递归的方式搜寻网络中每个传递闭包任意节点之间的最可靠的路径。最后,提出了满足可靠性约束的最小代价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容斥原则构建每个传递闭包任意节点之间满足可靠性门限且最小代价路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都能够以较低的能耗在稀疏化的网络中实现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张之锋[9](2019)在《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G时代已来临,电信运营商承载网络将面临全业务的承载需求和高带宽的接入能力。在国家“提速战略”背景下,无源光网络(PON)作为运营商全业务承载网的基础,其演进方案的合理性、网络建设质量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承载性能。各运营商如何在目前庞大的PON网络基础上实现带宽提速方案的平滑过渡,如何确保演进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何确保收益最大化,已是各运营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以PON网络承载各类业务对OLT以及ODN各个节点的演进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概述了国内外宽带网络发展的现状,在充分掌握光接入网及PON技术的基础上,调研和收集了国内各大运营商的网络现状,通过网络现状数据分析总结出各运营商PON网络在OLT设备平台和ODN网络容量上的发展瓶颈等问题。(2)对5G时代将面临的各类业务的发展预测、多样性需求、高带宽发展预测及承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提出未来PON网络将面临的承载压力和制定一种适合未来PON网络演进方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3)结合未来PON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PON网络存在的问题和业务需求预测两个维度的数据,分城区和农村两种场景,针对每台OLT、每个光节点和每段光缆分别提出了一种演进方案,然后将该策略的测算过程转化到EXCEL表格中做好公式链接,在输入现状数据和业务需求数据后自动生成演进方案,再把演进方案绘制到网络现状图上,最终得到PON网络未来的演进规划方案图。最后通过一个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该演进方案的具体测算过程,并在网络的覆盖、容量、安全三个维度分析了该策略的使用效果。该演进策略解决了以往PON网络所有节点均为单一容量的弊端,在解决目前各运营商PON网络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了未来全业务发展的承载需求,为各运营商在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如何经济、快速的完成PON网络的平滑演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当前各运营商制定PON网络长期规划建设方案提供一套标准化参考模板。
李志强[10](2019)在《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通信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展开相应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分析了软交换网络技术的概述、软交换网络技术的网架结构、软交换网络技术的组网方案,希望对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二、宽带网络组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网络组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型的全光智慧家庭组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有方案及存在的问题 |
2 新的解决方案 |
3 三种组网方式性能比较 |
4 结语 |
(2)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边缘计算技术在低轨星座宽带网络中的应用 |
2.1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 |
2.2 边缘计算技术概述 |
2.3 边缘计算技术在低轨星座宽带网络中的适用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研究 |
3.1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需求分析 |
3.1.1 服务迁移场景分析 |
3.1.2 服务迁移技术挑战 |
3.1.3 服务迁移性能评价指标 |
3.2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总体设计 |
3.2.1 支持服务迁移的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 |
3.2.2 基于节点预选和优选的服务迁移策略设计方案 |
3.3 基于细粒度服务划分的迁移节点预选 |
3.3.1 目标系统建模 |
3.3.2 服务迁移节点预选策略设计 |
3.4 基于细粒度服务划分和联合优化的迁移节点优选 |
3.4.1 服务时延计算 |
3.4.2 服务迁移收益与能耗计算 |
3.4.3 资源供需匹配模型设计 |
3.4.4 服务迁移评价模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仿真实现 |
4.1 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架构仿真测试系统构建 |
4.2 服务迁移策略的仿真实现与部署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性能测试与评估 |
5.1 性能指标定义 |
5.2 实验参数设置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如何提升光宽带用户的网络质量感知(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升光宽带网络质量感知的方法 |
1.1 提升修障能力、缩短修故障时间 |
1.1.1 提升装维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服务能力 |
1.1.2 提升局方网络技术人员的修障能力 |
1.2 提升光宽带网络健壮性,减少故障 |
1.2.1 用户侧网络质量提升 |
家庭光宽带的主要用途是为用户家庭成员的手机提供WIFI信号,供手机上网使用。因此,WIFI信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光宽带用户的网络质量感知。运营商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用户家庭WIFI信号质量,例如中国电信公司推出了全屋WIFI产品,用户可以购买一次性的全屋WIFI产品,电信公司为用户优化WIFI组网、提升用户家庭WIFI网络质量。目前中国电信泉州分公司每个月有数千个客户签约全屋WIFI业务,越来越多用户侧的WIFI质量得到改善和提升。 |
(2)更换老旧光猫解决用户速率瓶颈 |
(3)主动维护提升光猫运行的稳定性 |
(4)用户家庭内部布线的更换和优化 |
1.2.2 运营商局方网络质量提升 |
1.2.2. 1 接入网络的设备健壮性提升 |
(1)开展预检预修提升ODN网络的质量 |
(2)主动提升接入设备的容灾能力 |
1.2.2. 2 接入网络的线路质量提升 |
(1)主动开展接入网络光缆的光衰整治 |
(2)保持中继电路负荷正常、运行稳定 |
1.2.2. 3 加强接入网络的割接管理,减少对用户的影响 |
1.2.3 内容服务器的性能提升 |
2 结语 |
(4)佛山市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及文献 |
2.1 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
3.1 宽带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2 宽带业务行业环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运营现状分析 |
4.1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运营现状 |
4.2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用户分析 |
4.3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现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
5.1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市场细分 |
5.2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市场选择 |
5.3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市场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营销建议 |
6.1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建议 |
6.2 以降低客户成本为导向的营销建议 |
6.3 提髙客户便利性的营销建议 |
6.4 加强与客户沟通的营销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佛山电信家庭宽带营销的保障措施 |
7.1 建立一体化营维支撑平台 |
7.2 优化社区店承包体系 |
7.3 建立异网信息摸查机制 |
7.4 提高后台支撑能力助力一线提升营销效能 |
7.5 优化考核激励体系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2.1 集中化战略 |
2.2.2 总成本领先战略 |
2.2.3 差异化战略 |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 简要评述 |
第3章 乐陵广电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公司简介及架构 |
3.2.2 公司资源分析 |
3.2.3 公司能力分析 |
3.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4 机遇分析 |
3.3.5 威胁分析 |
第4章 乐陵广电公司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
4.1 公司使命与愿景 |
4.1.1 公司使命 |
4.1.2 公司愿景 |
4.2 公司发展目标 |
4.2.1 公司发展总目标 |
4.2.2 公司发展分目标 |
4.3 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4.3.1 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4.3.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选择 |
4.3.3 QSPM矩阵分析 |
4.4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
4.4.1 发挥政治特色推进市场差异化 |
4.4.2 建立优质高效的营销、服务体系实现用户差异化 |
4.4.3 深化产品差异化程度 |
4.4.4 打造全覆盖、高标准的宣传网络 |
4.4.5 构建开放共赢、合作共享的业务运营模式 |
第5章 推进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筑牢财务管理体系,夯实公司经济基础 |
5.2 强化人力资源保障,提供发展不竭动力 |
5.3 改革创新管理制度,提供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
5.4 严格做好技术保障,打牢业务发展基础 |
5.5 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推广产品拓宽市场 |
5.6 建立完善企业文化,持续提升公司软实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优势 |
6.1.2 5G商用赋予公司新的竞争力 |
6.1.3 确定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 |
6.1.4 提出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
6.2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
附录一 乐陵广电公司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乐陵广电公司管理层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网络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LEO宽带卫星网络发展现状 |
1.2.2 LEO宽带卫星网络路由技术发展现状 |
1.2.2.1 单播路由技术 |
1.2.2.2 组播路由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性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大规模LEO卫星网络重要概念和相关工作研究 |
2.1 引言 |
2.2 卫星网络相关概念 |
2.2.1 卫星轨道 |
2.2.2 星间链路 |
2.2.3 星座分类 |
2.2.4 卫星网络构成与通信流程 |
2.3 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架构 |
2.4 多径单播路由可行性分析 |
2.5 动态单播路由可行性分析 |
2.6 组播路由可行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无关多径的单播路由算法 |
3.1 引言 |
3.2 NDM算法 |
3.2.1 多径类型选择 |
3.2.2 多径判别机制 |
3.2.2.1 主路径选择 |
3.2.2.2 备份路径选择 |
3.2.3 拥塞判断机制 |
3.2.4 多径流量分配 |
3.2.5 多径通信流程 |
3.3 仿真评估 |
3.3.1 路由性能评价指标 |
3.3.2 仿真模型搭建 |
3.3.3 仿真场景设置 |
3.3.3.1 数据定向传播 |
3.3.3.2 数据洪泛传播 |
3.3.4 仿真结果分析 |
3.3.4.1 无拥塞状态下定向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
3.3.4.2 轻度拥塞状态下定向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
3.3.4.3 重度拥塞状态下定向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
3.3.4.4 洪泛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最小动态成本单播路由算法 |
4.1 引言 |
4.2 MDC算法 |
4.2.1 相关定义 |
4.2.2 成本计算 |
4.2.2.1 路径成本 |
4.2.2.2 等待成本 |
4.2.2.3 处理成本 |
4.2.3 算法描述 |
4.2.3.1 区域探测 |
4.2.3.2 方向增强 |
4.2.3.3 路径确立 |
4.2.3.4 维护与更新 |
4.2.3.5 动态路由流程 |
4.3 仿真评估 |
4.3.1 仿真场景设置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3.2.1 近程通信场景仿真结果分析 |
4.3.2.2 远程通信场景仿真结果分析 |
4.3.2.3 全网吞吐量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分簇的组播路由算法 |
5.1 引言 |
5.2 CMR算法 |
5.2.1 相关定义 |
5.2.2 簇的划分 |
5.2.3 簇头选举 |
5.2.4 组播树构建 |
5.2.5 组播树更新 |
5.3 仿真评估 |
5.3.1 总跳数和分支节点数 |
5.3.2 归一化树代价 |
5.3.3 归一化分支节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7)GPON技术及其在宽带接入网中的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宽带发展情况概略 |
1.1.1 国外宽带发展情况 |
1.1.2 我国宽带网络技术目前发展情况 |
1.2 宽带接入技术发展概括 |
1.2.1 ADSL核心技术 |
1.2.2 LAN接入方式 |
1.2.3 PON技术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PON技术特点与应用 |
2.1 PON网络技术特点 |
2.2 EPON技术概述 |
2.2.1 EPON的系统结构 |
2.2.2 EPON网络的特点 |
2.3 GPON技术概述 |
2.3.1 GPON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
2.3.2 GPON的关键技术 |
2.4 GPON与 EPON的技术比较及其优劣势 |
2.5 下一代PON网络的展望 |
2.5.1 WDM-PON |
2.5.2 WDM/TDM混合PON |
2.5.310 GEPON |
2.5.4 PON/ROF汇聚 |
2.5.5 长距离传输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PON的组网设计 |
3.1 GPON的组网设计 |
3.1.1 GPON的设备类型 |
3.1.2 GPON的接入设计 |
3.1.3 OLT的设置原则 |
3.1.4 ONU的选择类型 |
3.1.5 光分路器的配置原则 |
3.2 GPON的组网结构 |
3.2.1 一级分光和二级分光 |
3.2.2 集中分光和分布分光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乡市某小区GPON工程应用设计 |
4.1 本单项工程概况 |
4.2 GPON技术应用在宽带小区的优势分析 |
4.2.1 理论优势 |
4.2.2 成本优势 |
4.2.3 建设与维护优势 |
4.2.4 性能优势 |
4.3 设计原则与设计思路 |
4.3.1 设计原则 |
4.3.2 设计思路 |
4.4 网络设计方案 |
4.4.1 共建共享情况 |
4.4.2 建设方案 |
4.5 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量 |
4.6 工程投资与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4.7 光缆技术要求 |
4.7.1 光缆接续要求 |
4.7.2 光通道衰减核算 |
4.8 光缆敷设及辅助设施安装要求 |
4.9 本单项工程建设成果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概述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发展趋势和挑战 |
1.3 空间信息网络的星座设计 |
1.3.1 几何解析法 |
1.3.2 现代优化设计方法 |
1.4 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空间信息网络卫星星座多目标优化设计 |
2.1 引言 |
2.2 LEO卫星宽带网络模型 |
2.2.1 星座构型 |
2.2.2 用户下行链路 |
2.2.3 模型假设 |
2.3 卫星网络Qo S指标和稳定性 |
2.3.1 Qo S指标体系 |
2.3.2 LEO卫星网络稳定性模型 |
2.4 LEO卫星星座优化设计模型 |
2.4.1 优化变量 |
2.4.2 优化模型 |
2.5 优化算法 |
2.5.1 包含非可行解排序的改进型NSGA-Ⅱ |
2.5.2 算法测试 |
2.6 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
2.6.1 主要优化变量分析 |
2.6.2 仿真结果分析 |
2.6.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有效路径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
3.1 引言 |
3.2 网络模型 |
3.2.1 空时图模型 |
3.2.2 链路模型 |
3.3 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问题 |
3.3.1 有效路径 |
3.3.2 问题描述 |
3.4 拓扑控制策略 |
3.4.1 基于有效路径的拓扑控制策略 |
3.4.2 TCSEP的性能分析 |
3.5 仿真实验 |
3.5.1 β参数分析 |
3.5.2 性能指标及仿真参数设置 |
3.5.3 随机动态网络 |
3.5.4 不准确预测的动态网络 |
3.5.5 虚拟空间探测网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满足时延约束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
4.1 引言 |
4.2 网络模型 |
4.2.1 进化图模型 |
4.2.2 能量模型 |
4.3 满足时延约束的拓扑控制问题 |
4.3.1 问题描述 |
4.3.2 算法设计 |
4.3.3 仿真实验 |
4.4 能量高效的拓扑控制问题 |
4.4.1 问题描述 |
4.4.2 算法设计 |
4.4.3 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有损链路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
5.1 引言 |
5.2 网络模型 |
5.2.1 概率进化图模型 |
5.2.2 有损链路网络拓扑的可靠性 |
5.2.3 能量模型 |
5.3 单播可靠的拓扑控制问题 |
5.3.1 问题描述 |
5.3.2 算法设计 |
5.3.3 仿真实验 |
5.4 广播可靠的拓扑控制问题 |
5.4.1 问题描述 |
5.4.2 算法设计 |
5.4.3 仿真实验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定理3.1 的证明 |
(9)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推动 |
1.1.2 业务需求对网络的驱动 |
1.2 国内外宽带网络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光接入网和PON网络技术 |
2.1 光接入网基本架构 |
2.1.1 光接入网结构 |
2.1.2 光接入网结构层次划分及定义 |
2.2 PON基础知识 |
2.2.1 PON的概念 |
2.2.2 PON基本结构 |
2.2.3 PON数据流原理 |
2.3 现网主流PON技术 |
2.3.1 EPON |
2.3.2 GPON |
2.3.3 EPON和 GPON技术指标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营商PON网络现状及全业务需求分析 |
3.1 运营商PON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1 PON网络现状 |
3.1.2 存在问题分析 |
3.2 5G时代全业务需求分析 |
3.2.1 多样性业务需求 |
3.2.2 高带宽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ON网络演进方案 |
4.1 下一代PON技术 |
4.1.1 下一代PON演进方向 |
4.1.2 10G EPON系统与XG-PON系统 |
4.1.3 更高速率的NG-PON2 系统 |
4.2 PON技术指标测算方法 |
4.2.1 PON链路衰耗指标测算方法 |
4.2.2 PON带宽测算方法 |
4.3 OLT升级改造演进方案 |
4.3.1 百兆带宽升级演进方案 |
4.3.2 千兆带宽升级演进方案 |
4.4 OLT新建演进方案 |
4.4.1 城市区域OLT新建演进方案 |
4.4.2 农村区域OLT新建演进方案 |
4.5 ODN演进方案 |
4.5.1 演进方案总体要求 |
4.5.2 城区ODN网络演进方案 |
4.5.3 农村ODN网络演进方案 |
4.6 PON网络演进方案工程案例 |
4.6.1 网络总体概况 |
4.6.2 城南业务区演进方案测算举例 |
4.6.3 演进方案效果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软交换网络技术的概述 |
2 软交换网络技术的网架结构 |
3 软交换网络技术的组网方案 |
3.1 宽带网络组网方案 |
3.2 窄带网络组网方案 |
4 软交换网络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
4.1 软交换技术在语音长途网中的应用 |
4.2 智能网领域的应用 |
4.3 实现电力通信网中的计算机网络和电话网络的互通 |
5 结语 |
四、宽带网络组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型的全光智慧家庭组网技术[J]. 梁娟. 长江信息通信, 2021(12)
- [2]低轨星座宽带网络边缘计算服务迁移策略研究[D]. 屈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如何提升光宽带用户的网络质量感知[J]. 赖孙芳. 长江信息通信, 2021(02)
- [4]佛山市电信家庭宽带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刘健峰. 中山大学, 2020(03)
- [5]乐陵广电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夏墨. 山东大学, 2020(05)
- [6]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网络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朱晓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4)
- [7]GPON技术及其在宽带接入网中的技术应用[D]. 张晓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8]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D]. 闫大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宽带提速战略背景下PON网络演进策略研究[D]. 张之锋.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10]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分析[J]. 李志强. 信息通信,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