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髓损伤后性功能障碍研究的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浩铭,余珊子,张小波,冯万江,王剑龙[1](2021)在《神经再生、多模态神经调制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具有较高致残率,依据不同的损伤节段和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神经,目前急性脊髓损伤主要采用外科减压手术、神经营养、激素治疗、低温治疗以及康复干预等临床综合治疗。近年来内、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从长远来看,神经再生与神经调制措施可能是修复脊髓损伤最有前景的疗法。
胡思学[2](2021)在《不同神经平面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电特征分析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神经损伤平面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盆底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分布特征,明确盆底功能障碍的定量、有效的评估方法。对象与方法:57例SCI患者进入实验组,20例健康成年人进入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组间进行治疗前评估结果对比分析和治疗后评估结果对比分析。57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与20例健康成年人均按流程完成本研究。患者入院后,基本情况稳定,存在二便障碍,完成基本的常规康复评估后即可进行盆底肌评估,即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评估电极置于女性阴道或男性肛门,置入深度5-7cm,由于本项目男性患者占据比例较大,故统一采用直肠电极。主要评估指标:前静息阶段(平均值uv,变异系数),快速收缩阶段(Ⅱ型肌纤维)(快速收缩时间s,最大值,快速放松时间s),慢肌收缩阶段(I型肌纤维)(平均值uv,变异系数),慢肌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uv,变异系数),后静息阶段(平均值uv,变异系数)。总的评估时间6分28秒。脊髓损伤AISA评分、疼痛(VAS)评分、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残余尿量测定(超声波膀胱扫描仪)、综合痉挛评估量表(CSS)评分、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thel指数)、排尿日志等,均在患者进行盆底评估前完成。选择盆底评估参数利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人均按照流程完成本次实验。1.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1)前静息阶段波幅平均值与对照组平均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静息阶段变异系数与对照组变异系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I(2)快速收缩阶段的波幅最大值、快速放松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快速收缩阶段快速收缩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3)慢肌收缩阶段的波幅平均值、变异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4)耐力评估阶段的波幅平均值、前十秒/后十秒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8)。变异系数与对照组变异系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5)后静息评估阶段波幅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后静息阶段变异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1).2.实验组组内对比颈段、胸段、腰段SCI患者前静息、快速收缩阶段、慢肌收缩阶段、耐力收缩阶段、后静息三组之间首次评估参数分别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后盆底表面肌电(sEMG)评估前静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差异虽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总体参数值往好的方向发展。治疗前后排尿日志分析,漏尿较治疗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较之前改善,膀胱容量增加。结论:1.不同神经损伤平面的脊髓损伤(SCI)患者盆底表面肌电(sEMG)值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相一致的表现为在静息阶段平均值、快速收缩最大值、5次持续10s的慢肌持续收缩平均值以及60s持续耐力收缩平均值测试时盆底表面肌电(sEMG)检测值均低于正常标准,而慢肌、耐力变异性,快速收缩时间高于正常标准值。2.盆底表面肌电(sEMG)评估Glazer方案可以作为临床评估脊髓损伤患者二便障碍的定量评估标准,对脊髓损伤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改善二便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赵海洋[3](2021)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病例特点,MRI诊断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组自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伴脊髓损伤患者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1.0±12.3)岁。其中车祸伤为27例,高处坠落伤11例,跌倒损伤8例。46例患者中,40例存在颜面擦皮伤。术前进行ASIA分级,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必须有脂肪抑制序列。根据术前MRI影像结果判断间盘存在撕裂的可能,并记录能判断间盘撕裂的MRI影像信号特征,术式采用前路损伤节段的ACDF手术。所有前路手术患者全麻后,颈部摆过伸位,透视,部分间盘撕裂的节段,会呈现上位椎体向后方移位。如术前检查没有发现颈椎间盘损伤,则在术中探查;如术前高度怀疑间盘撕裂而术中未见撕裂,则术中给予椎间盘造影。将术前MRI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探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MRI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痛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根据术前的ASIA分级,46例患者B级2例,C级7例,D级26例,E级11例,术后末次随访D级1例,E级45例,病例特点为神经损伤轻,而且术后恢复效果好。根据术前MRI影像特征及术中实际探查间盘损伤结果分析,将间盘撕裂的MRI特征表现分为典型表现和不典型表现两种类型。全麻下后颈部后伸位透视及术中间盘造影及对判断间盘损伤有一定辅助意义。术中发现46例患者并不都是一个节段间盘撕裂,2个节段间盘撕裂的有12例,3个节段间盘撕裂的有3例,共有74个间盘撕裂。前路ACDF手术治疗间盘撕裂疗效满意。46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为6.0±1.3个月(4-8个月)。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显着性改善(P<0.05)。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患者脊髓损伤轻,术后神经恢复较好,MRI检查有特征性影像表现能明确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颈椎前路ACDF手术是针对病因治疗,效果满意。
杨媛[4](2021)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症状发生情况,探索并确定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类型、构成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症状负担,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济南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甲等医院泌尿科和康复科门诊和住院部符合纳排标准的150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表、患者健康问卷简版、广泛性焦虑量表简版、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简易疲劳量表、主诉疼痛分级法、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和单条目的性功能问题,评估患者的症状发生情况。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类型及构成。采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躯体健康相关因素、疾病和治疗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中筛选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1.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发生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性欲减退(81.4%)、夜尿(75.3%)、尿失禁(70.0%)、疼痛(57.3%)、疲劳(53.3%)、肠功能障碍(50.7%)、排尿费力(30.7%)、尿线变细(27.3%)、膀胱充盈感(26.6%)、尿急(26.0%)、焦虑(26.0%)、抑郁(25.3%)、睡眠障碍(22.0%)。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患者主要存在4种类型的症状群,分别命名为排尿异常症状群,情绪相关症状群,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群和疼痛相关症状群。2.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病因、病程和排尿方式7个因素与排尿异常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得分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情绪相关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得分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得分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与疼痛相关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得分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多元性性回归结果表明: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排尿方式是排尿异常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性别是情绪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性别、病程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是疼痛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结论:1.神经源性患者同时出现多种症状且症状发生率均较高,提示医护人员应全面评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各项身心症状,针对患者发生率较高的症状,尤其是性欲减退、夜尿、尿失禁、疼痛、疲劳和肠功能障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的症状负担。2.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主要存在四大症状群,分别是排尿异常症状群、情绪相关症状群、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群、疼痛相关症状群,可为未来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描述提供借鉴,进而为症状的早期干预,减轻患者的症状负担,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3.排尿异常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和排尿方式;情绪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性别;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性别、病程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可为建立症状群的早期预测体系及针对性的症状群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张刘波[5](2021)在《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近80万SCI患者,SCI会损害其运动、感觉、免疫等功能,而且慢性SCI患者的功能恢复非常有限,因此许多患者处于瘫痪状态。据统计,在美国,每一位SCI患者一生的直接护理需花费110-460万美元。SCI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严重下降,易出现抑郁、焦虑状态、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等,通常会致患者的的自杀率上升。SCI不仅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虽然许多学者对SCI进行不断的探索,并且提出多种尝试方法来治疗SCI,但SCI是一个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疾病,受到许多不同的机制共同影响,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无法同时作用于SCI的多种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SCI的经典方剂,可以通过不同成分、不同靶点及不同通路治疗SCI,增加SCI患者恢复的可能性。研究一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探讨补阳还五汤干预SCI是否有效及安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和参考。研究方法: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补阳还五汤”、“随机对照”等为检索词,建库至2021年1月为检索时间,通过电子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依据纳排标准筛选补阳还五汤加减干预S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通过2名专业人员检索、筛选数据,并对其质量评价,借助Revman5.3和STATA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回归分析、合并效应量、发表偏倚检测等。研究结果:共检索到291篇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RCT,依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1篇文献,共777名患者,合并效应量结果表明:观察组的ASI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MD=5.59,95%CI(3.92,7.27),P<0.00001)。观察组的 ASIA 感觉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显着(SMD=8.21,95%CI(5.81,10.62),P<0.00001)。观察组的 ASIA 分级较对照组显着提高(RR=1.68,95%CI(1.28,2.19),P=0.0002)。观察组的 ASIA 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MD=12.62,95%CI(4.38,20.87),P=0.003)。观察组 FIM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MD=1.93,95%CI(1.18,2.68),P<0.00001)。观察组的 SEP 波幅较对照组无显着提高(SMD=0.36,95%CI(-0.40,1.11),P=0.35>0.05)。观察组的MEP 波幅较对照组显着提高(SMD=0.54,95%CI(0.11,0.97),P=0.01<0.05)。观察组的SEP潜伏期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SMD=-4.27,95%CI(-5.78,-2.75),P<0.00001)。观察组的MEP潜伏期显着短于对照组(SMD=-4.83,95%CI(-7.64,-2.03),P=0.0007<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14,95%CI(1.03,1.26),P=0.01<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R=0.87,95%CI(0.32,2.35),P=0.78>0.05)。Egger 法的结果显示:P=0.011<0.05,且 95%CI[0.750,3.570]不包含0,考虑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研究结论:1.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治疗SCI可显着提升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ASIA分级、ASIA总评分、MEP波幅、FIM评分及有效率,降低SEP潜伏期及MEP潜伏期,无显着不良反应。2.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治疗可促使SCI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增加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临床症状,且具有安全性。3.本次研究有发表偏倚的可能,需要RCT再次验证。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补阳还五汤治疗SCI可能的靶点和通路,阐释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机制,给更深入的研究和和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首先,以“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7味中药的拉丁文、中文标准名或拼音为检索词,通过电子计算机检索T CMSP、TCMID和SymMap数据库,搜集其主要化学成分。其次,通过PubChem数据库检索化学成分的Canonical SMILES,将Canonical SMILES上传至SwissADME平台,筛选有生物学意义的化合物。然后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SEA及PubChem数据库搜索和筛选主要成分的靶点。以“Spinal cord injury”为检索词,检索OMIM、DrugBank、TTD和D isGeNET数据库,搜集SCI的靶点信息。通过Venny2.1获得二者的交集靶点,即考虑为补阳还五汤干预SCI的潜在靶点。借助软件Cytoscape3.7.1,构建相关网络图,并通过拓扑分析筛选补阳还五汤的主要成分。借助String11.0数据库分析交集靶点,Cytoscape 3.7.1的CytoHubba插件,计算出补阳还五汤干预SCI的Top10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Graphpad Prism8.0.1软件对其进行图像化处理。最后,借助AutoDock Vina软件对补阳还五汤的10个主要活性成分与top5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预测结合能。研究结果:1.共检索到1146个补阳还五汤的化合物,通过SwissADME平台共筛选到447个有生物学意义的化合物,包括黄芪的54个化合物;当归的121个化合物;川芎的139个化合物;红花的69个化合物;赤芍的64个化合物;桃仁的66个化合物;地龙的0个化合物。作用于593个靶点。2.通过4个疾病数据库共检索到SCI疾病的197个靶点,与补阳还五汤的靶点取交集,共获得23个潜在治疗靶标。黄芪的13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当归的13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川芎的13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红花的20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赤芍的15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桃仁的10个化合物是干预SCI的有效成分。3.通过拓扑分析获得10个补阳还五汤主要化学成分: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姜黄素(Curcumin)、黄芩素(Baical ein)、视黄醇(retinol)、亚麻酸(Linolenic Acid)、腺嘌呤(Adenine)、野黄芩黄素(Scutellarein)、月桂酸(Lauric Acid)。通过 CytoHubba 插件 Top10 关键靶点: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8(CXCL8)、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干扰素γ(IFNG)、糖皮质激素受体(NR3C1)、前列腺素G(P TGS2)、干扰素β1(IFNB1)、白介素2(IL2)、雄激素受体(AR)。4.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的结果如下: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机制可能与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蛋白质结合等分子功能,细胞质、细胞外空间等细胞组分条目有关。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机制可能与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NF-kappa B信号通路等有关。5.补阳还五汤的10种活性成分与5个关键靶蛋白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研究结论:补阳还五汤的66个化学成分作用于SCI的23个靶点,TNF、CXCL8、TP53、MMP9、IFNG、NR3C1、PTGS2、IFNB1、IL2、AR为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关键靶点,主要作用于RIG-I样受体通路、NF-kappa B通路、T细胞受体通路等,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神经细胞凋亡,推动轴突再生,进而促进SCI患者功能的恢复。
曹小玉[6](2021)在《胫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施加胫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程度,并深入研究干预后背根神经节及膀胱组织中TRP通道蛋白和P2X受体表达变化,以期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治疗机制,以及为使胫神经电刺激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4只成年SD大鼠并随机分为以下四组(每组数量16只),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干预组。对于脊髓损伤组及干预组,使用改良后的ALLEN’s打击法成功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于造模后前6周每周分别向每一组大鼠使用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模型是否有效建立;同时在2周后对干预组进行胫神经电刺激,每天刺激2次,每次持续20min,每周干预5天,共持续4周;干预结束后,在实验第6周对大鼠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观察各组大鼠膀胱顺应性,并评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否成功建立。随后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膀胱组织损伤程度,使用RT-PCR法检测大鼠膀胱及背根神经节中TRPV1、TRPA1、P2X2、P2X3的基因转录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大鼠膀胱及背根神经节中TRPV1、TRPA1、P2X2、P2X3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验。结果:(1)造模后1周,脊髓损伤组和干预组BBB评分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要低得多,并且差异拥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6周后脊髓损伤组和干预组BBB评分升高,但是两组之间并没有比较明显的差异(p>0.05)。(2)尿动力学结果提示:脊髓损伤组大鼠残余尿量有所升高,排尿效率降低,膀胱呈低顺应性状态;干预组膀胱顺应性为0.05±0.01(m L·cm H2O-1),脊髓损伤组为0.03±0.01(m L·cm H2O-1),干预组对比脊髓损伤组膀胱低顺应状态显着改善(p<0.05)。(3)在镜下察看四组大鼠膀胱组织在形态学上的差别:对比脊髓损伤组,干预组的上皮细胞数量略有增加,且排列更为整齐。固有层炎症程度改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减少,组织水肿和血管破裂减轻,膀胱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4)RT-PCR提示,干预组大鼠膀胱及背根神经节中TRPA1、TRPV1、P2X2和P2X3的转录水平对比脊髓损伤组有了显着的升高(p<0.05)。(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干预组大鼠膀胱及背根神经节中TRPA1、TRPV1、P2X2和P2X3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脊髓损伤组对比有了显着的升高(p<0.05)。结论:(1)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胫神经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膀胱储尿及排尿功能,这证明胫神经电刺激可有效改善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低顺应性状态。(2)胫神经电刺激有效促进了脊髓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及膀胱组织中TRPA1、TRPV1、P2X2、P2X3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可能与TRP通道的激活有关。即胫神经电刺激可通过重新激活脊髓损伤大鼠膀胱中TRP通道蛋白的表达,改善膀胱低顺应性状态,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
魏嵩,高峰,刘俊,李建军[7](2021)在《脊髓损伤后居家康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居家康复可以有效减少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加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轻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居家康复在多个研究中表现出有效性,应用神经反馈可使40%脊髓损伤居家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得到缓解;应用可穿戴技术可监测手功能恢复情况并促进手运动功能的恢复;家用便携式刺激器和表面电极可抑制不必要的膀胱活动,改善尿失禁;在家进行加强伸展训练可以减轻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肩部疼痛;家中使用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因失去神经营养而萎缩的肌肉功能。居家康复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设备操作复杂、费用昂贵、不易携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李李[8](2020)在《电针对LDH患者责任病灶神经功能及其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神经纤维内向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电针对LDH患者责任病灶神经功能的影响,为电针治疗LDH提供临床依据。2.研究电针对退变椎间盘模型兔有髓神经纤维内向生长的影响。方法1.临床研究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符合纳入标准,并行腰椎MRI检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的受试者共60例。依据1984年日本腰椎JOA评分表和2012年北美脊柱协会(NASS)关于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南,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表,分析患者神经根受压的部位确定责任病灶,对患者夹脊电针治疗前、治疗后(隔日/次,2周/疗程,共2个疗程)的神经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2.动物实验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模型+假电针组共5组。每组各4只。正常组饲喂方式不变,不施加其他处理;模型组进行造模处理后,不施加其他干预;假模型组造模时不对椎间盘施加压力,其他干预与模型组相同;模型+电针组的针刺治疗起于造模成功后的第1天,6天的连续治疗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总计进行4个疗程;模型+假电针组,同模型+电针组,但针刺夹脊穴不通电。在饲养第28天后,每组4只,行腰椎间盘DWI和DTI扫描,评定造模结果,对比椎间盘影像学表现。椎间盘组织学研究: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椎间盘的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标记神经纤维内向生长:分别对NF、SP标记并评分,观察电针对退变椎间盘的保护作用。观察神经纤维在椎间盘的内向生长。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后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直腿抬高或直腿抬高加强、腱反射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总分较前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神经功能总体改善指数为25.84%,总体改善率为79.38%,其中改善率为优的患者数占总治疗人数的56.67%,改善率为良的患者数占总治疗人数的38.33%,改善率为一般的患者数占总治疗人数的5.00%,无改善率为差的患者。2.动物实验结果HE染色:正常组与假模型组椎间盘髓核区呈椭圆形,纤维环排列整齐致密有序,与髓核之间界限清楚,髓核为高度凝胶状物质。模型组椎间盘髓核皱缩,纤维环排列松散,出现较小的裂缝。经过电针治疗28天后,纤维环重新排列,细胞外基质含量增加,退变椎间盘组织有再生迹象。假电针治疗28天后,退变椎间盘再生迹象不明显。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模型+假电针的NF200阳性染色率均数分别为:9.03%、9.47%、50.14%、26.88%、48.08%。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模型+假电针的SP阳性染色率均数分别为:7.98%、9.64%、49.51%、34.89%、43.38%。结论1.临床研究电针夹脊对LDH患者神经功能各方面均有改善作用。电针夹脊对LDH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疗效。2.动物实验研究椎间盘退变后,伤害性刺激的神经表达明显上调,由纤维环外层向髓核浸入,退变椎间盘存在神经内向生长的现象。电针能下调退变椎间盘内P物质的表达,缓解椎间盘退变诱发的疼痛传递,电针能下调椎间盘内NF的表达,抑制神经内向生长。通过电针的干预可使纤维环营养重新分布,对椎间盘退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李全,栾逸先,朱荟一,尹洪娜[9](2020)在《基于铁死亡Xc-/GPX4通路探究夹脊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脊髓损伤(SCI)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临床外伤性疾患,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法,故仅有极少数脊髓损伤患者能够完全康复。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控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治疗SCI的关键。夹脊电针可以通过调控自噬、氧化应激、炎症等反应达到促进脊髓损伤的目的,但其机理仍尚不明确。此时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的发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研究表明铁死亡的发生与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关系密切。本研究是基于铁死亡探讨夹脊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机制与自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关系。
高涛[10](2020)在《大鼠脊髓损伤排便功能重建术后直肠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脊髓损伤及脊髓损伤后排便重建模型,观察其排便功能的改变;并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直肠神经肌肉结构的变化;探讨神经移位术对大鼠供区神经支配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器械打磨法分别建立L5~L6节段脊髓离断模型,以及双侧L5--S1神经前后根移位的排便重建模型,同时完成感觉和运动神经的修复,重建脊髓损伤后的排便反射弧;通过测定大鼠肠道通过时间以及24h粪便重量,探讨对排便功能的改变;并通过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其直肠神经肌肉结构的变化;随后,通过检测肌肉湿重以及肌肉组织组织学染色检测骨骼肌内纤维化的比例,观察神经移位术对大鼠供神经主要支配肌肉——股二头肌的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脊髓损伤组大鼠肠道通过时间显着延长,24粪便重量显着减少;而较之脊髓损伤组,排便重建组大鼠肠道通过时间明显缩短,24h粪便重量显着增加;因此,脊髓损伤会给大鼠带来严重的排便功能障碍;而双侧L5-S1神经前后根移位的排便重建术可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排便功能。直肠组织HE染色显示,脊髓损伤后大鼠直肠平滑肌出现萎缩,平滑肌细胞排列顺序发生紊乱,细胞质内出现大量空泡变性;排便重建组大鼠直肠平滑肌细胞排列顺序大致正常,细胞质内仅见少量空泡变性。Masson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直肠平滑肌仅肌层间出现少量胶原纤维浸润,而脊髓损伤后大鼠平滑肌层内及平滑肌层间均出现大量胶原纤维浸润,排便重建组大鼠直肠平滑肌平滑肌层内及平滑肌层间出现少量胶原纤维浸润;IPP(Image-Pro Plus)软件定量分析平滑肌层内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发现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组及排便重建组分别为8.04%、33.86%及20.2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较之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后大鼠直肠平滑肌α-SMA及S100表达量下降,而排便重建组较脊髓损伤组则呈现表达增高的现象。与脊髓损伤组比较,排便重建组大鼠双侧股二头肌湿重无显着改变;Masson染色未显示两组股二头肌出现纤维化改变。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的排便功能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肠道通过时间延长,24h粪便重量减少,其直肠平滑肌结构亦发生显着变化,表现为平滑肌层出现萎缩变性、广泛纤维化以及α-SMA、S100的表达量下降。而排便重建术可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鼠排便功能,使其肠道通过时间缩短,24h粪便重量增加;平滑肌层神经肌肉结构的变化均达到一定程度的逆转,α-SMA、S100表达量增加。且该神经移位术对L5供神经主要支配肌肉——股二头肌未造成明显损害,可安全应用于重建排便功能,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
二、脊髓损伤后性功能障碍研究的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髓损伤后性功能障碍研究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神经平面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电特征分析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SCI患者盆底相关功能障碍概述 |
1.1.1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
1.1.2 神经源性直肠功能障碍 |
1.1.3 性和生殖功能障碍 |
1.1.4 SCI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现存问题 |
1.2 目前SCI盆底功能障碍评估方法 |
1.2.1 神经源性膀胱的评估 |
1.2.2 神经源性直肠的评估 |
1.3 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盆底功能障碍评估现存问题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假设 |
2.4 研究创新性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样本量确定 |
3.1.2 入组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技术路线 |
3.2 研究方法 |
3.2.1 临床评估方法 |
3.2.2 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 |
3.2.3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结果 |
4.2.1 盆底表面肌电参数前静息阶段 |
4.2.2 盆底表面肌电参数快速收缩阶段 |
4.2.3 盆底表面肌电参数慢肌收缩阶段 |
4.2.4 盆底表面肌电参数耐力收缩阶段 |
4.2.5 盆底表面肌电参数后静息阶段 |
4.2.6 治疗前后评估指标对比 |
5 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文献综述 脊髓损伤(SCI)患者盆底功能障碍评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3)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手术治疗 |
2.1.1 前路手术 |
2.1.2 后路手术 |
2.1.3 手术时机 |
2.2 非手术治疗 |
2.2.1 药物治疗 |
2.2.2 细胞移植 |
2.2.3 基因疗法、组织工程 |
2.2.4 神经刺激、机器人技术 |
2.3 结论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及分组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患者的一般情况 |
3.2 病例临床表现 |
3.3 影像学特征表现 |
3.4 麻醉后及手术方式 |
3.4.1 麻醉后处理 |
3.4.2 术中处理 |
3.5 随访及评价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特点 |
5.2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手术的必要性 |
5.3 MRI及术中影像对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价值 |
5.4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手术治疗方法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神经源性膀胱流行病学 |
2.2 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的研究进展 |
2.2.1 尿路相关症状 |
2.2.2 肠功能障碍 |
2.2.3 焦虑和抑郁 |
2.2.4 睡眠障碍 |
2.2.5 疼痛 |
2.2.6 疲劳 |
2.2.7 性功能障碍 |
2.2.8 症状的影响因素 |
2.3 神经源性膀胱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样本的选择 |
3.1.2 样本量的计算 |
3.2 研究工具 |
3.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2 疾病和治疗相关资料 |
3.2.3 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症状的评估 |
3.3 资料收集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伦理考虑 |
3.6 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4.2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疾病及治疗相关情况 |
4.3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症状经历 |
4.4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提取结果 |
4.5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1 排尿异常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2 情绪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3 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4 疼痛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症状发生情况 |
5.2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症状群分析 |
5.2.1 排尿异常症状群 |
5.2.2 情绪相关症状群 |
5.2.3 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群 |
5.2.4 疼痛相关症状群 |
5.3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排尿异常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2 情绪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3 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4 疼痛相关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与建议 |
6.2 创新性 |
6.3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脊髓损伤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病位病性 |
3 分期分型 |
4 专病专方 |
5 并发症诊治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进展 |
1 SCI后病理生理变化 |
2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提取 |
2.5 质量评价 |
2.6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文献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4 临床疗效分析 |
3.5 安全性分析 |
3.6 发表偏倚分析 |
4 讨论 |
4.1 补阳还五汤方解 |
4.2 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作用机制 |
4.3 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疗效分析 |
4.4 局限与不足 |
4.5 总结与展望 |
5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补阳还五汤活性成分的检索 |
2.2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的筛选 |
2.3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靶点的预测 |
2.4 SCI靶点的收集 |
2.5 治疗潜在靶点的筛选 |
2.6 补阳还五汤有效成分靶点和SCI靶点网络的构建的分析 |
2.7 相互作用网络 |
2.8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
2.9 分子对接验证 |
3 研究结果 |
3.1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收集 |
3.2 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的筛选 |
3.3 补阳还五汤预测靶点分析 |
3.4 SCI预测靶点分析 |
3.5 补阳还五汤治疗SCI的潜在靶点 |
3.6 补阳还五汤不同药物的化学成分-疾病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图 |
3.7 PPI网络的构建 |
3.8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9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补阳还五汤干预SCI的主要化学成分 |
4.2 补阳还五汤干预SCI的作用机制 |
4.3 局限与不足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的具体标准 |
附录2 PubMed检索策略 |
附录3 Embase检索策略 |
附录4 Cochrane检索策略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胫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致谢 |
9 综述及参考文献 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脊髓损伤后居家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脊髓损伤后居家康复现状 |
1.1 神经病理性疼痛 |
1.2 手功能 |
1.2.1 手运动功能 |
1.2.2 手功能恢复情况监测 |
1.3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
1.4 肩痛 |
1.5 肌肉力量 |
2 小结 |
(8)电针对LDH患者责任病灶神经功能及其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神经纤维内向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治疗 |
2.1“责任病灶”定位 |
2.2 MRI 评定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4.1 神经功能评分 |
2.4.2 神经各项功能观察 |
2.4.3 神经功能改善率 |
3.统计学方法 |
4.结果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2.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造模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4.1 HE 染色及方法 |
2.4.2 免疫组化原理及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椎间盘MRI结果 |
4.2 HE染色、免疫组化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1.研究背景与立项依据 |
1.1 中医对腰痛的认识 |
1.1.1 古代文献对腰痛的认识 |
1.1.2 中医病因病机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3 针灸治疗腰痛的来源 |
1.4 夹脊穴的选穴依据 |
1.5 选用电针治疗的依据 |
1.6 治疗时间与频率的选择 |
1.7 临床观察指标依据 |
1.8 造模的选择与研究内容 |
1.9 观察指标 |
2 临床结果分析 |
3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
3.1.电针对 HE 的影响 |
3.2 电针对 SP 的影响 |
3.3.电针对椎间盘 NF200 的影响 |
3.4 实验中遇到的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临床治疗不良情况处理 |
附录三 腰椎间盘突出症定位诊断 |
附录四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表 |
附录五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铁死亡Xc-/GPX4通路探究夹脊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脊髓损伤后细胞死亡的传统机制 |
2 细胞程序性死亡新发现———铁死亡及Xc-/GPX4通路 |
3 脊髓损伤后铁死亡与氧化应激、自噬、炎症反应的联系 |
4 夹脊电针与铁死亡 |
5 总结 |
(10)大鼠脊髓损伤排便功能重建术后直肠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及排便重建术后大鼠排便功能改变的实验研究 |
1.1 引言 |
1.2 方法 |
1.2.1 建立脊髓损伤模型 |
1.2.2 建立脊髓损伤后排便重建模型 |
1.2.3 检测指标 |
1.2.4 数据分析 |
1.3 结果 |
1.3.1 讨论 |
第二部分 脊髓损伤及排便重建术后大鼠直肠神经肌肉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HE染色 |
2.2.2 Masson染色 |
2.2.3 免疫组化染色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HE染色结果 |
2.3.2 Masson染色结果 |
2.3.3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神经移位术对大鼠供区神经支配肌肉影响的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1.1 神经移位术 |
3.1.2 神经移位术与脊髓损伤 |
3.2 方法 |
3.2.1 股二头肌湿重检测 |
3.2.2 HE染色 |
3.2.3 Masson染色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股二头肌湿重检测结果 |
3.3.2 H-E染色结果 |
3.3.3 Masson染色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四、脊髓损伤后性功能障碍研究的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再生、多模态神经调制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 冯浩铭,余珊子,张小波,冯万江,王剑龙. 中国综合临床, 2021(05)
- [2]不同神经平面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电特征分析与临床研究[D]. 胡思学. 南京体育学院, 2021
- [3]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D]. 赵海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4]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D]. 杨媛. 山东大学, 2021(09)
- [5]基于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机制[D]. 张刘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胫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研究[D]. 曹小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脊髓损伤后居家康复的研究进展[J]. 魏嵩,高峰,刘俊,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02)
- [8]电针对LDH患者责任病灶神经功能及其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神经纤维内向生长的影响[D]. 李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基于铁死亡Xc-/GPX4通路探究夹脊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机制[J]. 李全,栾逸先,朱荟一,尹洪娜. 针灸临床杂志, 2020(06)
- [10]大鼠脊髓损伤排便功能重建术后直肠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D]. 高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