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爱是无与伦比的养分

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爱是无与伦比的养分

一、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论文文献综述)

倪陶[1](2021)在《托育机构生活活动保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吴成[2](2021)在《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探讨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认识,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成都市某两所幼儿园的两个大班幼儿与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了解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情况,并将两者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进行了对比。研究者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NVivo11质性研究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分析得出以下相关结论。在关于父母是否爱我的问题上,其中约93%的幼儿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少部分幼儿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其中认为爸爸不爱的较多,妈妈不爱的较少。而对父母来说,大多数母亲认为孩子是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爱的,而父亲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有两位父亲表示幼儿不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在幼儿关于父母为什么爱自己的回答中,约40%的幼儿不知道为什么,其余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5方面,分别是特殊的关系、父母之爱的表现、我对父母的价值、父母的责任、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10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生活照料、物质需求的满足、语言表达、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少数幼儿将负向的爱作为了父母之爱的表现,即幼儿认为父母打自己、批评自己是父母之爱的一种表现。而父母认为的父母之爱的表现共有8种,排在前三的分别是陪伴与玩耍、教育与个人培养、正向语言;在关于父母不爱方式的理解上,研究者总结出幼儿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11种,其中排在前五的分别是:身体伤害、语言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满足生活需要;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共有8种,其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冷暴力、比较、语言暴力,而父母将身体暴力作为不爱的方式排在倒数第三。关于理想的父母之爱,幼儿最希望的前三种父母之爱的方式分别是陪伴与玩耍、物质需要的满足、肢体语言。而父母认为的前三种理想的父母之爱是对幼儿的教育与个人培养、与幼儿建立朋友平等的关系、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支持。研究者通过对比两者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发现在关于爱与不爱的表现上,他们在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差异不大,但在教育与个人培养、语言表达、物质需要的满足、生活照料这四种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中,幼儿与父母不仅在身体暴力、冷暴力、负向的情感态度、不陪伴这四种不爱的表现的重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最后研究者根据本研究所得结论,给父母提出了相关建议:(1)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2)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3)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4)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5)消除幼儿负向爱的观念(6)注重生活的仪式感(7)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卓子欣[3](2021)在《父母喂养风格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随着学前教育健康素养、食育素养的推进,作为食育的行动目标,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越来越被聚焦关注,同时儿童生命早期是决定其未来生命健康状况和能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因此3—6岁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既是食育核心素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健康饮食、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影响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最原始生态环境源于家庭。故本研究在国内外儿童饮食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家庭中父母喂养与儿童饮食之间的关系,考察父母喂养风格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关系。本研究出发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中,通过选取粤东地区三所公立省级幼儿园和佛山一所私立幼儿园的655名幼儿及其主要喂养人(以父母为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FSQ量表和3—6岁儿童饮食行为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依据分类学中的“要求”和“反应”两维度将喂养风格分成四种风格,调查父母喂养风格和3—6岁儿童饮食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关系。父母喂养风格、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喂养风格中,父母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整体喂养水平处于中等,还有一定上升空间;权威型喂养和顺应型喂养是最主要的喂养风格,分别占五成和三成;各有一成左右喂养人采用独裁型喂养和无关型喂养。在3—6岁儿童饮食行为各个维度中,主动进食能力表现较好,以中班和大班儿童为主占总人数六成;最突出的问题是挑食、外因性进食问题,占三成;其次是食物响应、过饱响应问题,占两成;接近一成半幼儿存在不良进食习惯问题,不足一成幼儿存在情绪性进食问题。在差异性调查结果方面:父母喂养风格在家庭经济资本、性别中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喂养人年龄、不同喂养人中存在显着差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部分维度在家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儿童性别、年龄和不同喂养人共六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父母喂养风格、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要求维度与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共七方面呈正相关;反应维度与挑食、食物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共四方面呈正相关,与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共三方面呈负相关;另外,主动进食能力与挑食、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共四方面呈负相关,食物响应与过饱响应呈负相关,说明喂养风格与儿童饮食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喂养风格中的要求正向预测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反应正向预测挑食、食物响应、外因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以及反应负向预测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和情绪性进食。通过对上述研究的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本文获得如下研究结论:独裁型喂养下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问题最严重,这主要是由高要求中的指导性行为如暗示、追喂、催促、教训或乞求等方式引起的。无关型喂养下虽然饮食行为问题较轻,但其主动进食能力最差。独裁型、无关型喂养因其对幼儿的饮食需求消极被动,不被提倡。权威型喂养下外因性进食最明显,权威型喂养中的指导性行为不被提倡,但其非指导性行为如发现食物优点、创设有趣的进食环境,和高反应将有利于儿童进餐。顺应型喂养下各饮食行为问题较轻,主动进食能力最好,这是由反应变量中的称赞孩子、认识食物、跟孩子交流食物、允许孩子自主自选食物等温暖回应行为引起的,表明更温和的喂养和更敏感的回应,有助于良好饮食行为养成。最后,基于粤东地区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对提升父母喂养风格和3—6岁儿童饮食行为提出本源性建议。调整喂养风格,高度反应和合理要求。父母在喂养中既不是操控者,也不是导演,切忌简单粗暴的喂养和高度指导行为。注意保护儿童对食物的童真童趣,尽量给予儿童进餐一个高质量的陪伴,情感上积极回应幼儿。营造温馨舒适、宽容友爱的饮食环境。充满爱的心理环境、富有格调的物质环境以及足智多谋的父母是家庭饮食环境中紧紧相融的三个要素。保以儿童为本,健康饮食使儿童完整。以儿童为本是保育,也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本位价值取向。食物有其使命,人终其一生也必有其使命。幼儿作为人存活在这世上,能够在愉悦和享受的饮食中进食,激发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快乐的童年。

郝灿灿[4](2021)在《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初当爸爸妈妈的幼儿家长来说,对幼儿教养问题的尤为关注。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家长面临教育资源不平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等一系列问题,不想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教养焦虑。家长的焦虑感不但直接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制约着自身对于幸福的认知,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自我认知、归因、同伴交往、意志品质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家长焦虑水平,探讨家长产生焦虑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缓解策略,本研究利用自编的《3-6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和《3-6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采用SPSS25.0软件,在石家庄和保定两市随机抽取3-6岁幼儿的家长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别从健康焦虑、教育焦虑、安全焦虑以及自我发展焦虑四个维度具体讨论家长焦虑现状。通过访谈法深入分析家长焦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原因,并且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的缓解策略。研究发现幼儿家长焦虑存在六个特征:一是3-6岁幼儿家长具有中等水平的焦虑程度,在家长焦虑内容的四个维度中,焦虑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安全焦虑>教育焦虑>健康焦虑>自我发展焦虑。二是家长不同角色、家长学历、家庭教养方式、幼儿所处不同年龄班与家长教养焦虑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家庭孩子数量和家长周工作时长与家长教养焦虑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三是家长在幼儿健康方面因认知和行动不一致而焦虑。四是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因缺乏专业而全面的指导而焦虑。五是家长在幼儿安全方面焦虑的原因是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知。六是家长在自我发展方面的焦虑受内外因素的影响。经过进一步调查分析,影响家长教养焦虑感的因素有:家长的角色、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否处于幼小衔接关键期、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程度、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家长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认知水平、家长自我规划能力、自我发展的外界支持程度等。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等基础之上,本文从家长、幼儿园、家园合作以及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缓解家长教养焦虑的途径:一是家长从自身做起,树立长远的教养目标,扩展知识视野,培养规划能力等。二是幼儿园为家庭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优化落实幼儿园安全管理。三是认真落实家园合作,家园携手为幼儿健康保驾护航、共渡幼小衔接期、进一步探索家园共育新模式。四是社会各部门为家长育儿提供外界保障,如出台鼓励幼儿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政策等。

骆晗[5](2020)在《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儿童的养护和教育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重点关注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应证。结合中国当今实际,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作为民生工作进行专门阐释和部署,2019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幼儿托育工作的相关文件,托育机构的运作和规范也在不断完善,由此可知国家对于儿童托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对中国儿童托育工作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推进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时代化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儿童托育工作在名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转变,但是在新中国初期这项工作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设亟待推进,妇女成为挖掘劳动力的主要着力点,国家出于解放妇女劳动力和保育儿童的主要目的,大力推行保育政策以解决妇女的后顾之忧,激发妇女的劳动潜力推进国家建设。因此新中国初期的保育政策实践很大程度上与妇女解放的话语相关联,这也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构建。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的重要思想及理论在中国展开实践的过程。所以论文拟从此处着手,选取1949—1956年为主要考察时段,对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展开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家与基层的互动联系,在还原多维历史面相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论文考察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厘清保育政策的理论逻辑。考察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之前,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论述进行梳理研究,交代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工作的重要思想与保育政策理论来源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梳理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过程中党委、政府及妇联的政策规划和实际行动。探究保育政策实践的“主导者”如何从上层视角推动保育政策的实践,整体概述1949—1956年党委、政府及妇联为推动保育工作制定的相关政策及做出的实际行动,还原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及妇联形成的互动样态。第三部分,考察保育组织与他机构的协调配合。在党委、政府和妇联做出整体性规划后,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与保育组织进行了工作上的协调配合、合作共进。第三部分内容则以保育组织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创建与运作为考察中心,交代保育政策实践过程中组织机构间的矛盾协调与统筹互动。第四部分,考察保育工作者的培训塑造。人民群众作为能动主体,在国家政策推行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能动反映,因此研究政策实践必须深入考察对“人”的培训与塑造,选取保育工作者为主体展开探究,分别阐述保育工作者的培训、报酬及竞赛三个方面,分析保育工作者如何从“家庭妇女”转变为带有“身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从而有效地推动保育工作的开展。第五部分,考察保育组织内关于儿童保育的具体工作。对于儿童的保育是保育组织的主要工作,入托儿童的身心健康对于儿童自身以及孩子家属都有直接影响,因此第五章从儿童卫生健康、教育及饮食等多个方面交代保育政策实践与儿童能动性的相互反映,考察国家建设与儿童保育工作的重要关联。第六部分,对保育政策实践做出客观评价和经验总结。从“组织”及“个人”多方面考察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的复杂过程,第六章在还原“事件”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对这场盛大的“集体运动”从成效与不足两个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并且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群众路线、组织机构、工作队伍及思想教育五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再结合新时代儿童托育工作进行探究表述。另有结论部分对文章做出完整概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儿童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了结论性总结,阐述新中国初期保育政策实践的历史经验在新时代托育工作中的时代价值。

曹璐佳[6](2020)在《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作用及DNA甲基化机制的出生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叶酸(folic acid,FA)是神经发育的重要维生素,通过一碳代谢途径参与DNA和RNA合成,以及DNA甲基化过程。本研究旨在揭示孕妇叶酸补充状况对1、3、24月龄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探讨DNA甲基化作用机制,同时为我国育龄女性合理补充叶酸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为出生队列研究,于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市1个区级妇幼保健中心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采用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收集母亲孕检、生产和产后检查记录。在产后第一次检查时回顾性收集母亲孕期叶酸补充状况,对1、3、24月龄婴幼儿进行随访,采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对婴幼儿神经发育水平进行评估,测查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及五个神经行为能区(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性、语言、社交)得分。回顾性收集母亲孕期叶酸补充状况,按剂量剂型分为:未补充组(Non-users)、单纯叶酸营养素补充组(FA-400μg/d)、复合微量营养素(multiple micronutrient,MMN)叶酸400μg/d补充组(MMN(FA-400μg/d))、MMN叶酸800μg/d补充组(MMN(FA-800μg/d));按补充持续时间分为:未补充组(Non-users)、孕早期即补充≤3个月组(Users≤3 mo)、孕早中期即补充3~6个月组(Users 3-6 mo)、孕早中晚期即补充>6个月组(Users>6 mo)。于孕中期(妊娠16~18周)采集孕妇静脉血,检测孕中期DNA甲基化及一碳代谢物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孕中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denosylhomocysteine,SAH)和S-腺苷蛋氨(S-adenosyl-methionine,SAM);ELISA法检测反映甲基化水平的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 C);采用Methyl Target技术测定叶酸代谢基因DNA甲基化水平。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探讨孕期叶酸补充状况、孕中期一碳代谢物及DNA甲基化水平与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关系。使用IBM SPSS 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即路径分析,探讨孕期影响因素与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关系。所有分析结果,假设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分析孕期叶酸补充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Non-users组产妇低学历(高中/中专及以下)、低家庭月收入(?5000元)、经产、生育早产儿(<37周)的比例高于各补充组。叶酸补充剂量剂型对于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方面,以Non-users组为参照,FA-400μg/d补充组、MMN(FA-400μg/d)补充组和MMN(FA-800μg/d)补充组对婴幼儿1和24月龄DQ有促进作用(P<0.05);但各补充组之间D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补充持续时间对于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Users≤3 mo、Users 3-6 mo和Users>6 mo组婴幼儿1和24月龄DQ值均高于Non-users组(P<0.05);但各补充持续时间组间D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剂型以及持续时间叶酸补充各组对3月龄婴儿DQ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母亲一碳代谢相关指标血清Hcy、血浆SAH、SAM、SAM/SAH和反映DNA甲基化水平的5m C%,分析对1月龄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浆SAM、SAM/SAH、5m C%对1月龄婴儿DQ有促进作用(P<0.05)。血浆SAM/SAH对大运动有促进作用;血清Hcy对大运动有抑制作用(P<0.05)。血浆SAM、SAM/SAH对精细运动有促进作用(P<0.05)。路径分析显示孕期叶酸补充可升高血浆SAM/SAH水平,血浆SAM/SAH对1月龄婴儿DQ有促进作用(P<0.05)。特定基因甲基化方面,Non-users,Users≤3 mo,Users>6 mo组孕中期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蛋氨酸合酶还原酶(methionine synthase reductase,MTRR)、蛋氨酸合成酶(methionine synthase,MTR)基因层面的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基因片段甲基化单倍型频率以及不同Cp G位点甲基化水平方面,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差异可能与叶酸补充有关。结论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幼儿1月龄及24月龄神经发育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剂量剂型及持续时间的叶酸补充对婴幼儿神经发育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孕期补充叶酸通过升高血浆SAM/SAH值间接促进婴儿DQ。由于血浆SAM/SAH可反映机体甲基化潜力,因此本研究提示孕期叶酸补充可能通过DNA甲基化途径对婴幼儿神经发育产生影响。

丁宁[7](2020)在《早产儿纠正6月龄时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早产儿在纠正胎龄6月龄时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并研究贫血对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检的93名纠正胎龄为6个月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的血红蛋白值将其分为2组:贫血组(50人)、非贫血组(43人)。并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了解影响早产儿贫血的相关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在纠正胎龄6个月时发生贫血的高危因素。对所有研究对象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其神经心理发育,并用t检验及pe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贫血对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结果: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早产儿的血红蛋白值越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期住院天数、新生期患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母孕期患病均为早产儿贫血的相关因素,其中低出生体重及母孕期患病是早产儿贫血的高危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纠正胎龄6月龄时贫血组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的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均明显低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Gesell评分5个能区DQ值均与血红蛋白值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粗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行为、个人-社会行为、语言。结论:1.出生体重和避免母孕期患病是早产儿贫血的保护因素。2.贫血会对早产儿后期的神经心理发育造成影响。

陈鑫[8](2019)在《托育机构饮食活动质量调查研究 ——以济南市A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0-3岁婴幼儿教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发展任务,构建服务于大众的儿童早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托育机构正是为0-3岁婴幼儿提供保育与教育的机构,满足0-3岁婴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学者杨菊华指出保育是托育机构中的主要服务内容,而我国台湾学者黄志成又指出在婴幼儿保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饮食。由此可见,托育机构饮食活动的研究是值得研究者们去关注的。国内外婴幼儿饮食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幼儿饮食营养、幼儿饮食行为及幼儿饮食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并多以3-6岁幼儿饮食方面的研究为主。因此,在借鉴以往关于幼儿饮食方面的研究的情况下,研究者在对幼儿饮食的研究中需要从新的角度出发,深化幼儿饮食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是基于托育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内容对托育机构饮食活动质量进行分析,以济南市A园的18-36月龄幼儿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及案例分析法对该园饮食活动中的师幼比、婴幼儿膳食及师幼互动进行研究,发现该园在饮食活动中有良好的实际师幼比、婴幼儿膳食管理及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积极回应幼儿,但该园在饮食活动中存在幼儿所能体验到的师幼比不合理及婴幼儿膳食过程中配备的营养师专业不对口、工作缺乏精细化,并且从师幼互动中可看出该园有缺乏幼儿为本理念及职业责任感等问题。笔者根据该园饮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四点原因:第一,托育机构中教师职后培训缺乏规划;第二,托育机构中教师工作制度不合理;第三,缺乏对教师组织活动过程的监管;第四,家园合作内容、形式、观念需改善。并相应提出的四点改善策略是:第一,加强教师职后学习与培训;第二,制定合理的保教人员工作制度;第三,加强对教师组织活动过程的监管;第四,形成优良的家园共育氛围。

崔艺[9](2019)在《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了四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从2013年起GDP增速开始回落,经济结构失衡己成为制约GDP高速发展的突出障碍。面对此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通过全面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我国人力资本匮乏,产业升级拉动力不足,因此人力资本提升迫在眉睫。婴幼儿早期发展是未来人力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生命最初的1000天是人类大脑生长发育最为重要的阶段,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阶段。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婴幼儿早期发展严重滞后风险,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中5岁以下存在能力发展滞后的儿童人数多达2亿,我国也存在城乡儿童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未来我国人力资本的关键是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水平。虽然国内开展了许多婴幼儿早期发展的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数集中关注城市地区,鲜有针对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早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分析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早期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探究影响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4月到2014年10月在S省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的营养干预项目,选取对照组598名婴幼儿(6-12月龄)建立4期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队列,在进行第1期基线调查后,每半年进行一次追踪,共追踪3次(第2期12-18月龄,第3期18-24月龄,第4期24-30月龄)。调查使用国际应用广泛的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一版(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 I)收集婴幼儿认知和运动发展情况;入户体检收集婴幼儿体格健康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身长、体重;采用结构式问卷收集婴幼儿层面、父母层面和家庭层面特征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描述农村贫困地区4期婴幼儿早期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婴幼儿认知、运动发育迟缓影响因素,最后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存在较高的认知发育迟缓风险,认知迟缓率有随婴幼儿月龄的增加而显着上升趋势;运动发育迟缓率有随月龄增加而显着降低趋势;(2)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问题严重;(3)多种特征与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24-30月龄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相关:婴幼儿母亲、父亲受教育年限是否小于或等于9年与婴幼儿认知发育水平相关;是否为母亲第一胎、是否早产、生长迟缓、母亲受教育年限是否小于或等于9年、父亲是否健康与婴幼儿运动发展水平相关;(4)母亲受教育年限是否小于或等于9年是婴幼儿认知和运动发育迟缓的高危影响因素,父亲的受教育年限是否小于或等于9年是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的高危影响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可通过建养育中心,配专人向照养人讲解科学养育知识,配备适宜玩具、绘本等方式给予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适当的、尽早的干预;(2)建议政府加大对婴幼儿早期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确保婴幼儿贫血问题可以早发现早干预,完善婴幼儿营养教育内容,宣传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3)政府要格外重视低学历母亲家庭婴幼儿早期发展状况和低学历父亲家庭婴幼儿认知发展状况,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入学率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未来的婴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曹娟[10](2018)在《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依据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消除贫困是全人类所面临的永恒挑战。儿童贫困是指对儿童基本发展权利的剥夺,特别是对儿童早期阶段基本发展权利的剥夺,包括营养、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儿童是文明传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构成未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解决儿童贫困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儿童早期发展问题刻不容缓。贫困儿童早期发展关键且紧迫。一方面,儿童早期阶段的大脑发育已经较为成熟,为儿童发展提供生理基础。另一方面,适当的早期经验又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的繁荣与修剪,提高大脑发育水平。此外,儿童早期阶段存在大量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错过这一阶段,可能会导致某些技能不易掌握,甚至无法掌握。儿童早期阶段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干预,能够及时弥补儿童发展的缺陷。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与投资的时机有关,国家对儿童早期发展阶段进行投资得到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学校教育、职业教育阶段的投资。儿童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公平和进步的重要指标,促进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是关系儿童自身幸福、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的长远大计。贫困儿童身处贫困环境中,由于缺少儿童发展政策的支持,缺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少主流文化氛围,儿童早期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贫困地区的母婴健康问题突出,贫困儿童的营养、健康、教育问题严重。研究与实践证明:对贫困儿童早期发展进行简单的干预,能够产生显着效益。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具有充足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归纳为5个环境系统,公共图书馆处于外环境系统中,较为直接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公共图书馆自由、平等、公益的服务理念要求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发展政策和公共图书馆政策也指明公共图书馆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更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传统的延续,是公共图书馆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是提高图书馆员职业认同感的举措,是图书开展“全民阅读”工作的体现,是防止公共图书馆泛娱乐化的需要,是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更是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网络检索调查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的意识较为薄弱,多数图书馆尚未开展针对贫困儿童的服务,且针对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服务更加少见。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的方式主要有捐赠物资、建设图书馆、捐资助学、参观游览、举办阅读活动等,服务对象主要是贫困中小学生,仅有极少数图书馆的服务涉及到贫困婴幼儿。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存在明显的时间节点,多在某些特殊节日进行,尚未实现常态化。部分公共图书馆贫困儿童服务品牌建设初显成效。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还善于通过馆外合作,增加社会资源。基于此,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策略:一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引作用;二是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识;三是构建精准有效的服务模式。

二、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论文提纲范文)

(2)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需要
        1.1.2 基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认知的研究不足
        1.1.3 基于家庭教育中爱的误区,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爱
        1.3.2 父母与父母之爱
    1.4 文献综述
        1.4.1 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2 成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相关研究
        1.4.3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一大班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3.3 研究过程
        2.3.4 资料整理
        2.3.5 数据编码
    2.4 研究二大班幼儿父母对于父母之爱的理解研究
        2.4.1 研究目的
        2.4.2 研究方法与工具
        2.4.3 研究过程
        2.4.4 资料整理
        2.4.5 数据编码
    2.5 研究的信效度
3 研究结果呈现
    3.1 研究一结果呈现
        3.1.1 大班幼儿对于父母之爱的感知现状
        3.1.2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之爱的表现
        3.1.3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爱我的原因
        3.1.4 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一样的吗
        3.1.5 大班幼儿认为父母不爱的表现
        3.1.6 大班幼儿希望的父母之爱
    3.2 研究二结果呈现
        3.2.1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爱的表现
        3.2.2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是否可以感知爱
        3.2.3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幼儿不能理解的爱的表现
        3.2.4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父母不爱的表现
        3.2.5 大班幼儿父母认为的理想的父母之爱
4 关于父母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对比
    4.1 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的对比
        4.1.1 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1.2 两者在父母之爱表现上的差异
    4.2 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对比
        4.2.1 两者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方式上大致相同
        4.2.2 幼儿与父母关于父母不爱的表现的差异
    4.3 导致两者关于父母之爱理解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
        4.3.1 认知上的差异
        4.3.2 角色定位的不同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幼儿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2 关于幼儿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1.3 关于父母对父母之爱的表现
        5.1.4 关于父母对父母不爱的表现
    5.2 给父母的建议
        5.2.1 尊重幼儿玩耍的权利
        5.2.2 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5.2.3 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
        5.2.4 请勿忽视幼儿当下的幸福
        5.2.5 消除幼儿负向的爱的观念
        5.2.6 注重生活的仪式感
        5.2.7 善用肢体语言表达爱
6 总的结论
7 研究反思
    7.1 研究对象
    7.2 研究方法
    7.3 研究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3)父母喂养风格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2.1 概念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关于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研究
        1.3.2 关于父母喂养风格的研究
        1.3.3 关于父母喂养风格对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问卷法
        2.1.2 访谈法
        2.1.3 统计分析法
    2.2 研究工具
        2.2.1 人口学资料信息
        2.2.2 父母喂养风格量表(CFSQ)
        2.2.3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量表
        2.2.4 父母喂养风格的访谈提纲
    2.3 研究对象
    2.4 数据采集
    2.5 模型建构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父母喂养风格现状研究
        3.1.1 父母喂养风格描述性统计
        3.1.2 父母喂养风格的差异分析
    3.2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现状研究
        3.2.1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描述性统计
        3.2.2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差异分析
    3.3 父母喂养风格对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
        3.3.1 不同喂养风格下3—6 岁儿童饮食行为存在情况
        3.3.2 不同喂养风格下3—6 岁儿童饮食行为得分比较
        3.3.3 父母喂养风格与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父母喂养风格各因子差异分析
        4.1.1 不同喂养风格水平高低差异分析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喂养风格差异分析
    4.2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各因子差异分析
        4.2.1 不同饮食行为水平高低差异分析
        4.2.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比较分析
    4.3 父母喂养风格对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讨论
        4.3.1 喂养风格下饮食行为问题存在与否、得分情况讨论
        4.3.2 父母喂养风格对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回归关系讨论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改进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教育建议
        5.2.1 调整喂养风格,高度反应和合理要求
        5.2.2 营造温馨舒适、宽容友爱的饮食环境
        5.2.3 以儿童为本位,完整幼儿需要健康饮食
    5.3 研究反思
附录一 父母喂养风格与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问卷
附录二 父母喂养风格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父母“焦虑”现象普遍存在
        2.父母的过度焦虑对自身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
        3.从个人工作经历中聚焦家长教养焦虑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3 -6 岁幼儿家长
        2.教养焦虑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前人研究评析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五)研究工具
        1. 《3-6 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
        2. 《3-6 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
        3.访谈提纲
    (六)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
    (一)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总体现状
        1. 3-6 岁幼儿父母的教养焦虑的总体程度
        2. 3-6 岁幼儿父母教养焦虑在背景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二)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具体描述
        1.在健康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2.在教育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3.在安全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4.在自我发展焦虑维度的现状描述
四、分析与讨论
    (一)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归因分析
        1.选取样本的对象和时间使家长焦虑整体状况呈现中等水平
        2.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媒体舆论的片面性使家长安全焦虑最突出
        3.家长因认知与行动不一致而产生健康焦虑
        4.家长因缺乏专业而全面的指导而产生教育焦虑
        5.家长因缺乏对幼儿园安全的深入认知而加深安全焦虑
        6.家长在自我发展方面的焦虑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3-6 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角色分工以及性别因素使母亲教养焦虑高于父亲
        2.幼小衔接特殊时期使大班家长教育焦虑更突出
        3.家长知识储备和教育眼界的差异使家长学历与焦虑水平成反比
        4.亲子互动差异使民主权威型家长教养焦虑感最低
        5.是否独生和工作时长对家长教养焦虑水平无显着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家长自身方面
        2.幼儿园方面
        3.家园共育方面
        4.社会方面
    (二)缓解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的建议
        1.家长正视自身焦虑,树立正确教养观念
        2.幼儿园优化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3.整合家园力量,认真落实家园共育
        4.社会统筹把握,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1.研究局限
        2.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3-6 岁幼儿家长总体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量表》
    附录二:《3-6 岁幼儿家长各维度教养焦虑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致谢

(5)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保育
        (二)保育组织
        (三)保育政策
        (四)时间界定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二、列宁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列宁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三、毛泽东的妇女儿童工作思想
        (一)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
        (二)毛泽东的少年儿童工作思想
    小结
第二章 集体办托:运动中的党委、政府和妇联
    一、生产生活“两手齐抓”的党与政府
        (一)制定方针政策
        (二)组织实际建设
        (三)领导分工合作
    二、深入基层落实政策的妇联
        (一)落实政策方针
        (二)组建筹备委员会
        (三)动员群众办托
    小结
第三章 组织管理: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与运作
    一、托儿管理委员会成立前的自流状态
        (一)农村保育组织内的无人管理
        (二)工厂机关保育组织内的薄弱领导层
        (三)城市街道保育组织内的人员矛盾
    二、托儿管理委员会的“软着陆”
        (一)筹委会向托管会的平稳过渡
        (二)妇联支持下的自建托管会
    三、托儿管理委员会的实际运作
        (一)农村托儿管理委员会
        (二)工厂机关托儿管理委员会
        (三)城市街道托儿管理委员会
    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新母亲:保育工作者的培训与塑造
    一、保育工作者培训
        (一)与时俱进的参训条件
        (二)知行统一的培训内容
        (三)因地制宜的培训方式
    二、保育工作者报酬
        (一)换工变工
        (二)评定工分
        (三)津贴工资
    三、保育工作者竞赛
        (一)爱国主义的生产竞赛
        (二)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
        (三)为生产服务的红旗竞赛
    小结
第五章 保教结合:保育组织的儿童生活
    一、儿童卫生健康
        (一)防治儿童疾病
        (二)保障卫生设施
        (三)培养卫生习惯
    二、儿童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生产劳动教育
        (三)集体主义教育
    三、儿童饮食
        (一)注重营养搭配
        (二)贯彻节约意识
        (三)保障伙食费用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影响及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成效
        (一)推进妇女解放进程
        (二)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三)推动国家相关建设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的不足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三、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二)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基本方式
        (三)坚持以组织机构为重要推手
        (四)坚持以工作队伍为重要保障
        (五)坚持以思想教育为重要方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作用及DNA甲基化机制的出生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孕期叶酸补充状况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母亲及新生儿一般情况
        1.2.2 孕期叶酸补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2.3 孕期叶酸补充剂量剂型与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关系
        1.2.4 孕期叶酸补充持续时间与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关系
    1.3 讨论
        1.3.1 孕期叶酸补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3.2 孕期叶酸补充状况对后代神经发育的影响
        1.3.3 研究局限性
    1.4 小结
二、孕期一碳代谢物及DNA甲基化水平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的母亲及新生儿一般情况
        2.2.2 一碳代谢物及DNA甲基化水平分析
        2.2.3 孕期叶酸补充与一碳代谢物及DNA甲基化水平的关系
        2.2.4 一碳代谢物及DNA甲基化水平与婴幼儿神经发育的关系
        2.2.5 孕期叶酸补充与一碳代谢物、DNA甲基化及婴儿神经发育的关系
        2.2.6 孕期叶酸代谢特定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
    2.3 讨论
        2.3.1 孕期叶酸补充对Hcy、SAM/SAH水平及后代神经发育的影响
        2.3.2 孕期叶酸补充对DNA甲基化水平及后代神经发育的影响
        2.3.3 研究局限性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孕期叶酸对后代神经发育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早产儿纠正6月龄时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早产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1.2 研究背景
    1.3 早产儿贫血
        1.3.1 贫血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1.3.2 贫血的现状及危害
    1.4 神经心理评估
    1.5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2.1 研究方法
        2.2.2 调查问卷
        2.2.3 血常规测量
        2.2.4 贫血诊断标准
        2.2.5 Gesell发育量表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性别
        3.1.2 胎龄与血红蛋白值的关系
        3.1.3 出生体重与血红蛋白值的关系
        3.1.4 娩出方式与血红蛋白值的关系
        3.1.5 家庭情况与血红蛋白值的关系
        3.1.6 Gesell量表中各项DQ值分布情况
    3.2 早产儿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3.3 贫血组与非贫血组神经心理发育比较
    3.4 血红蛋白值与Gesell各能区DQ值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早产儿贫血概况
    4.2 早产儿贫血的相关因素
    4.3 贫血对婴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6.1 研究的局限性
    6.2 本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中英文对照表

(8)托育机构饮食活动质量调查研究 ——以济南市A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个人研究兴趣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幼儿饮食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第二节 托育机构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一、条件质量中人员条件的师幼比问题
        二、条件质量中物质条件的婴幼儿膳食
        三、过程质量中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托育机构
        二、饮食活动
        三、饮食活动质量
第三章 济南市A园饮食活动质量现状分析
    第一节 A园饮食活动质量现状调查
        一、A园饮食活动中条件质量现状
        二、A园饮食活动中过程质量现状
    第二节 A园饮食活动质量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托育机构中教师职后培训缺乏规划
        二、托育机构中教师工作制度不合理
        三、托育机构缺乏对活动过程的监管
        四、家园合作内容、形式、观念需改善
第四章 济南市A园饮食活动质量的改善策略
    第一节 加强职后学习与培训
        一、教师充分发挥提升自我能力的积极性
        二、托育机构要合理规划教师的职后培训
        三、政府对教师职后培训予以支持与监管
    第二节 制定合理的保教人员工作制度
        一、托育机构以教师劳动报酬制定合理工作量
        二、政府要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与支持
    第三节 加强对教师组织活动过程的监管
        一、托育机构对活动过程进行多样化监管
        二、政府要完善教学活动过程监管的措施
    第四节 形成优良的家园共育氛围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园共育理念
        二、托育机构家园共育方式多样化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专职教师、营养师及幼儿家长的访谈提纲
        一、专职教师访谈提纲
        二、营养师访谈提纲
        三、幼儿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2: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与师幼互动评分表
        一、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
        二、师幼互动评分表
    附录3:随机抽取A园的两份带量食谱
        一、食谱(10.29-11.02)
        二、食谱(11.19-11.23)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概述
        2.1.1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2.1.2 婴幼儿早期发展与人力资本回报
    2.2 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政策环境研究
    2.3 婴幼儿早期发展
        2.3.1 国内外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方向
        2.3.2 我国婴幼儿早期发展现状研究
        2.3.3 国内外婴幼儿早期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样本对象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选取
    3.2 测量工具
        3.2.1 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
        3.2.2 结构化调查问卷
        3.2.3 血红蛋白浓度、身长、体重测定
    3.3 数据收集
第4章 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早期发展现状
    4.1 样本基本情况
    4.2 婴幼儿早期发展现状
        4.2.1 婴幼儿认知发展状况
        4.2.2 婴幼儿运动发展状况
        4.2.3 婴幼儿体格健康发展现状
    4.3 不同特征下婴幼儿早期发展情况
        4.3.1 婴幼儿、体格健康特征下婴幼儿早期发展情况比较
        4.3.2 父母及家庭特征下婴幼儿早期发展情况比较
第5章 婴幼儿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婴幼儿认知、运动发展迟缓的Logistic回归分析
        5.1.1 Logistic回归模型
        5.1.2 Logistic回归结果
    5.2 稳健性检验
        5.2.1 多元回归模型
        5.2.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依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精准扶贫背景下深入开展儿童扶贫工作的要求
        1.1.2 “未富先老”格局下提高人口素质的要求
        1.1.3 构建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要求
    1.2 研究综述
        1.2.1 贫困儿童发展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1.2.2 图书馆学领域相关贫困研究的焦点议题
        1.2.3 图书馆学领域相关儿童发展的焦点议题
        1.2.4 图书馆学领域相关儿童早期发展的典型研究
        1.2.5 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1 贫困儿童与儿童早期发展的概念
        2.1.1 贫困儿童的概念
        2.1.2 儿童早期发展的概念
    2.2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
        2.2.1 儿童早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2.2.2 儿童早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期
    2.3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紧迫性
        2.3.1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政策相对缺失
        2.3.2 贫困儿童早期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3.1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理论支撑
        3.1.1 生态系统理论
        3.1.2 公共图书馆理论
    3.2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现实依据
        3.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与保障
        3.2.2 公共图书馆服务传统的延续
        3.2.3 公共图书馆推广阅读的体现
        3.2.4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选择
        3.2.5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保障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设计
    4.2 现状分析
    4.3 调查结果
第5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策略分析
    5.1 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引作用
    5.2 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意识
    5.3 构建精准有效的服务模式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专着
    期刊
    报纸
    电子文献
附录
    附录1 贫困儿童发展相关政策举要
    附录2 省级公共图书馆(不含港澳台)网络调查检索条件
    附录3 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不含港澳台)网络调查检索条件
    附录4 少年儿童图书馆(不含港澳台)网络调查检索条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 爱是无与伦比的营养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托育机构生活活动保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倪陶. 西南大学, 2021
  • [2]大班幼儿与其父母对父母之爱理解的对比研究[D]. 吴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父母喂养风格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 卓子欣.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3-6岁幼儿家长教养焦虑现状以及改善策略[D]. 郝灿灿.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育政策实践及经验研究(1949-1956)[D]. 骆晗. 西南大学, 2020(01)
  • [6]孕期叶酸补充对婴幼儿神经发育的作用及DNA甲基化机制的出生队列研究[D]. 曹璐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早产儿纠正6月龄时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D]. 丁宁. 兰州大学, 2020(01)
  • [8]托育机构饮食活动质量调查研究 ——以济南市A园为例[D]. 陈鑫. 喀什大学, 2019(07)
  • [9]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婴幼儿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崔艺.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公共图书馆服务贫困儿童早期发展的依据与策略研究[D]. 曹娟. 南京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0-3岁婴幼儿情感教育系列之一,爱是无与伦比的养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