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腔义齿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分散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莫娟萍[1](2021)在《氧化石墨烯含量对义齿软衬材料冷热循环前后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将氧化石墨烯(GO)按照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丙烯酸酯类自凝软衬材料中,测试其冷热循环前后的机械性能、吸水率及溶解率,以此观察不同含量的氧化石墨烯能否改善自凝软衬材料的相关性能及延缓材料老化,并根据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分析作用原理,为碳纳米材料在软衬材料中的应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实验方法:氧化石墨烯(GO)粉末经过超声分散后,按照0%、0.5%、1%、1.5%、2%的质量比加入自凝软衬材料中,未添加GO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均为实验组,混合充分后放入预先准备的聚四氟乙烯模具中,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制备相应测试项目中的不同规格、尺寸的试件。(1)邵氏硬度:按照GB/T 531-1992,制作36mm×15mm×6mm标准试件,每组12个,共60个;(2)拉伸强度:按照GB/T 528-2009,制作哑铃状标准试件,每组12个,共60个;(3)粘接强度:制作50mm×10mm×3mm热凝型PMMA基托树脂试件120个,两个树脂块间填充10mm×10mm×2mm含不同质量比GO的软衬材料,加压,固化;(4)吸水率及溶解率:制作直径为25mm,高度为3mm的试件,每组12个,共60个。待试件充分固化成型后,除进行吸水率和溶解率检测的试件外,其余试件均放入37℃人工唾液中浸泡,24h后取出备用。其中每组的试件平均分为冷热循环前和冷热循环后两大组。将冷热循环前组的试件用LX-A型邵氏硬度计进行硬度的测试,用万能试验机进行拉伸强度、粘接强度的测试,在人工唾液中浸泡7天、14天、28天后对材料的吸水率与溶解率进行检测,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含量的GO在软衬材料内的分散情况。将冷热循环后组的试件置入冷热循环仪中循环5000次,再进行邵氏硬度、拉伸强度、粘接强度、吸水率及溶解率的测试,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在冷热循环前后断裂面形貌的变化。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的比较及冷热循环前后性能的变化,分析不同含量的氧化石墨烯能否改善自凝软衬材料的相关性能及延缓老化,为碳纳米材料在软衬材料中的应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结果:1.扫描电镜下GO的分散情况从拉伸实验中每组随机选择一个被拉断后的试件,SEM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试件表面较为光滑,0.5%GO组的GO分散较为均匀,而在1.5%GO、2%GO组中可观察到显着的团聚现象。可见,超过一定含量时,GO在自凝软衬材料内的分散情况较差。2.GO对软衬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通过性能检测结果分析,随GO含量的增加,邵氏硬度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随GO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表现出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除0.5%GO组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随GO含量的增加,实验组的粘接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3.GO对软衬材料吸水率和溶解率的影响同一浸泡时间中,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除7天的0.5%GO组吸水率、14天的0.5%GO组及1%GO组吸水率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组吸水率和溶解率数值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别中,浸泡在人工唾液的时间越长,除个别组无明显差异外,吸水率与溶解率呈增大趋势。4.冷热循环后GO对软衬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冷热循环后,随GO含量的增加,邵氏硬度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除0.5%GO组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随GO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呈先增后减趋势,当GO含量为0.5%时,拉伸强度最大,但其余组的拉伸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有显着差异(P<0.05)。随GO含量的增加,粘接强度呈先增后减趋势,在1%GO组达到最大值1.04±0.12 MPa,其中1.5%GO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5.冷热循环后GO对软衬材料吸水率和溶解率的影响GO改性的软衬材料在冷热循环后吸水率和溶解率有明显变化。随GO含量的增加,吸水率和溶解率均呈增大趋势,除1%GO组和2%GO组的吸水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其余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6.冷热循环前后各组材料机械性能的比较同一GO含量组中,冷热循环前后结果比较,冷热循环后各组的邵氏硬度显着增大,均有显着差异(P<0.05);冷热循环后对照组的拉伸强度显着下降(P<0.05),实验组的拉伸强度冷热循环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冷热循环后各组的粘接强度下降,均有显着差异(P<0.05)。从各组冷热循环前后的数值变化幅度来看,随GO含量的增加,各组邵氏硬度的变化幅度减小,显示硬度的损失量减少。实验组的拉伸强度冷热循环前后无显着变化,另外,当GO添加量为0.5%和1%时,粘接强度冷热循环前后变化幅度较小,显示这两组的粘接强度在此范围内损失量较少。7.冷热循环前后断裂面扫描电镜的观察从拉伸实验中每组随机选择一个被拉断后的试件,喷金后置于SEM下,观察冷热循环前后试件断裂面形貌特征的变化。GO在材料断裂面呈片状颗粒散布,不易清晰分辨。冷热循环后,材料结构部分松懈,凹坑增多,形态不规则。结论:1.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及添加量对丙烯酸酯类自凝软衬材料的机械性能、吸水率和溶解率有影响。在0%-2%范围内,随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邵氏硬度增加,拉伸强度下降,吸水率和溶解率增大,但粘接强度无显着变化。2.从短期效果来看,氧化石墨烯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软衬材料邵氏硬度、拉伸强度和粘接性能的损失,但对吸水率和溶解率有不利影响。3.在本实验的质量比范围中,氧化石墨烯的最佳添加量为0.5%,此时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均较好,且从短期效果来看,其拉伸强度和粘接强度损失少,能延缓材料性能的老化。
徐心源,孙辉,李建树[2](2021)在《口腔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产业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口腔医用材料是用于修复人体口腔颌面部缺损或缺失的软硬组织的人工合成材料或其组合物,包括修复材料本体及其修复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目前常用的口腔材料涉及金属、陶瓷、无机物、高分子及复合物等多种类别,其中高分子材料因其多样化的结构组成而具有多种优异可控的物理化学性质,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型口腔医用材料。本文综述了高分子材料在口腔预防医学、修复医学以及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沿研究方向。口腔预防用高分子材料包括菌斑/龋齿指示剂及防龋材料,合理控制菌群生态以及防止微生物对牙面侵蚀是其重点发展方向;口腔修复用高分子材料包括义齿制作材料及树脂基复合材料,如何防止二次龋齿、降低聚合收缩和提升环境稳定性以延长材料使用寿命是其难点问题;口腔植入及再生用高分子材料包括植入体表面涂层和组织缺损修复材料,提升其生物相容性、力学适配性和促组织再生能力十分重要。除了解决上市产品的临床需求,开发设计能够模拟天然牙齿结构和功能的新型仿生材料也是目前的热点研究问题和技术难点,有望未来实现产品转化和临床应用。
汤斯琦[3](2020)在《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托材料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合成的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按照不同的质量分数加入基托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对其进行改性,研究复合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抗菌性以及生物安全性,为研究具有抗菌性的基托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化学还原法按照氧化石墨烯与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1和1:2的比例制备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复合物的形貌和元素表征分析,选择合适的合成物的浓度。采用球磨共混法制备纳米银/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采用标准试件翻制的硅橡胶阴模制作试件,用于细胞增殖实验的试件尺寸为10 × 10 × 2mm3,每组20个(n1=20),用于细胞粘附实验的试件尺寸为10 × 10 × 2mm3,每组5个(n2=5),用于薄膜密贴实验的试件尺寸为50 × 50 × 2mm3,每组5个(n3=5),用于细菌粘附实验的试件尺寸为10× 10 × 2mm3,每组5个(n4=5),用于机械物理性能测试的试件尺寸为50× 20 × 4mm3,每组15个(n5=15)。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细胞毒性实验:首先设置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质量分数为0%、0.1%、0.2%、0.25%、0.3%、0.5%、1%,分别编号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E、F。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法检测试件表面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第1、3、5、7天的增殖活性,记录细胞增殖曲线,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质量分数为0%、0.1%、0.2%、0.3%的试件表面培养48h的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及形态,评价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2、抗菌实验:根据细胞毒性实验设置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质量分数为0%、0.1%、0.2%、0.3%,分别编号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采用薄膜密贴法进行抗变异链球菌实验,手动计算菌落数,计算复合材料的抗菌率,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件表面培养48h的变异链球菌的粘附和形态,评价材料抗菌效果。3、机械物理性能测试:根据细胞毒性实验设置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质量分数为0%、0.1%、0.2%、0.3%,分别编号为对照组A和实验组B、C、D。1)将试件置于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跨距为20mm的承载台上,加载速度为2.0mm/min,加载频率为1Hz,匀速垂直向加压直至试件破坏,记录断裂时的弯曲载荷,计算四组试件的弯曲强度。2)采用球-面接触、往复滑动的形式进行摩擦试验,将试件分别固定于摩擦磨损试验机底座上,在人工唾液润滑的条件下,每个试件选取同一平滑面的点,设置加载力为20N,时间为20min,频率为2Hz,速度为10mm/s,划痕长度为5mm,选取直径为9.525mm的钢球。记录四组试件的摩擦系数变化和平均摩擦系数。3)采用静态液滴法测量各组试件的接触角,将试件分别固定在接触角测量仪的样本台上,每个试件选取同一平滑面的三点,将人工唾液滴在试件表面,待图像清晰稳定后,拍照记录。采用IBM SPSS统计软件(Version R25.0.0.2)进行统计学分析,四组试件均为独立样本资料,若P<0.05,表明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显示当氧化石墨烯与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1时氧化石墨烯为典型二维透明的片状结构,表面光滑,局部呈波浪形的皱褶,片层上负载的纳米银分散良好,颗粒大小均匀,粒径范围为30~50nm,形状为规则球形,无明显团聚,满足后续实验要求。能谱仪结果显示复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为银和碳,其中银的质量分数约为71%。2、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质量分数为0%、0.1%、0.2%、0.3%的实验组试件表面的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第1、3、5、7天的增殖曲线呈上升趋势,而质量分数为0.5%、1%的呈下降趋势。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质量分数为0%、0.1%、0.2%、0.3%的试件表面的细胞生长良好,形态规则,细胞膜完整。3、抗菌实验结果显示质量分数为0%、0.1%、0.2%、0.3%的实验组的菌落数目分别为(1540±2.4)、(1250±1.5)、(20±0.7)、(2±0.1)个。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菌落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抗菌率分别为20%、98.6%、99.9%.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对照组表面细菌的数量多且形态规则,实验组细菌的形态改变,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4、1)弯曲实验结果显示质量分数为0%、0.1%、0.2%、0.3%的实验组弯曲强度分别为(102.5 ± 1.58)、(111.4±0.20)、(115.7±0.48)、(88.69±1.14)MPa,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弯曲强度平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摩擦实验结果显示材料的摩擦系数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各组试件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094±0.003)、(0.086±0.003)、(0.074±0.002)、(0.071±0.002)。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摩擦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除C组与D组外,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接触角结果显示四组试件接触角为(71.1±1.24°)、(67.3±0.86°)、(66.1±0.35°)、(58.1±0.61°),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当氧化石墨烯与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1时采用化学还原法可以制备得到粒径梯度均匀,分散良好不团聚的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2、质量分数小于0.3%的纳米银/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对人牙龈间充质干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3、质量分数大于0.2%的纳米银/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抗变异链球菌的效果显着4、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质量分数为0.2%时复合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最佳。
郭子望[4](2020)在《基于分子动力学的PMMA/SiO2复合材料力学模拟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综合了聚合物与无机纳米粒子各自的优点,有着优良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热力学性能等特点,复合材料的功能化、定制化是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当今研究的热点内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聚合物中应用范围最广的材料之一,有着优异的透光率,低密度等优点,但是其表面硬度不够、易划伤等缺点却也限制了它应用的广泛性。随着计算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成为了目前探索复合材料设计的主要方式。本文提出使用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添加至PMMA中,来改善PMMA力学性能不良的缺点;并对纳米二氧化硅进行表面改性,增强与聚合物的相容性,以此进一步提高力学性能。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研究方法,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作为聚合物的增强体,对纯PMMA和PMMA/SiO2复合材料进行动力学模拟和力学性能仿真。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根据PMMA的分子结构建立分子链模型,构造纯PMMA动力学仿真模型,使用NPT、NVT系综对晶胞进行分子动力学驰豫,然后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计算,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体模量和柯西压等力学参数,并对比已有实验数据和结果,有效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2)根据二氧化硅的晶体类型,建立不同直径的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模型,使用NPT、NVT系综进行动力学模拟,通过分析在特定时间内的均方位移来计算不同直径球形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扩散系数,并且研究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使用阿伦尼乌斯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出扩散系数随温度和粒径的变化规律。(3)针对PMMA/SiO2和PMMA/改性SiO2两种复合材料,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了动力学模拟,对比改性前后复合材料晶胞的密度和边长,判断出聚合物和纳米粒子的结合程度。随后计算了不同温度下两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相较于纯PMMA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复合材料与纯PMMA的柯西压呈现了一样的变化趋势,阐明了随温度升高,上述材料的脆性下降、韧性上升。(4)采用实验方法,利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二氧化硅粒子改性,并且制备了 PMMA/SiO2和PMMA/改性SiO2两种复合材料;对上述两种复合材料及纯PMMA进行力学拉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比纯PMMA,未改性的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和改性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升高。
陈盛贵[5](2020)在《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龄化人口的龋齿发病率高且治疗率低,社会对龋齿及无牙颌等口腔疾病的治疗需求日益增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因其生物相容性好、无味、透明、成本低、便于操作、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在牙科修复治疗中广泛应用于制作义齿基托。然而,纯PMMA树脂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收缩率大、一次性固化度低、机械强度欠佳、耐细菌能力低等,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改性技术和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高性能、高精度、个性化的义齿治疗和修复,有望成为此类口腔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法。本研究根据口腔临床要求和修复义齿制造生产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增强了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改进了与之配套的DLP光固化3D打印设备,并验证了所制备的新型PMMA光敏树脂的3D成型工艺。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通过纳米填料的改性技术,制备了两种不同的可用于光固化修复义齿基托制造的PMMA光敏树脂。1.利用纳米银(Ag NPs)和纳米纤维素(CNCs)改良PMMA光敏树脂。将Ag NPs均匀分散在自制的CNCs表面,制备CNCs-Ag复合抗菌材料,再将其按照不同比例添加到PMMA光敏树脂中。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菌功效、生物相容性及3D打印基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CNCs-Ag添加量为0.10 wt.%时PMMA光敏树脂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PMMA树脂相比,收缩率降低0.25%,成型精度提高2.78%,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2.00%、5.70%、72.80%;当CNCs-Ag含量等于或高于0.10 wt.%时,CNCs-Ag/PMMA光敏树脂对两种细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此外,当CNCs-Ag含量在0.05-0.25 wt.%范围内时,该PMMA光敏树脂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可忽略不计。2.通过改性纳米二氧钛(Ti O2-KH570)联合微米PEEK改良PMMA光敏树脂。将Ti O2-KH570/PEEK填料按照不同比例添加到PMMA光敏树脂中,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抗菌功效、生物相容性及3D打印基础性能。当Ti O2-KH570和PEEK添加量各为1 wt.%时,PMMA光敏树脂的综合性能最佳:与纯PMMA树脂相比,收缩率降低0.72%,成型精度提高1.66%,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抗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8.60%、13.00%、44.80%;当Ti O2-KH570含量达到1 wt.%时,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性能;当Ti O2-KH570含量为1 wt.%、PEEK含量在0.5-3wt.%范围内时,不同含量Ti O2和PEEK的PMMA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二,基于所开发的新型PMMA光敏树脂性能,根据病患治疗的需求,系统研究并改进了义齿基托的个性化设计方案和全口义齿一体化成型工艺方法。通过CT扫描、CAD建模和有限元分析法,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义齿基托从个性化设计到高精度制造的临床解决方案。1.采用CAD/CAE技术对义齿基托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分析,使义齿基托的组织面更加舒适。2.首创基于DLP光固化3D打印的全口义齿多色一体成型方法。3.通过案例提出并验证了个性化义齿基托的设计原理,该设计方案所制备义齿基托的制造精度和组织面舒适度明显优于传统义齿基托制备工艺。第三,针对所开发的义齿基托纳米复合材料及个性化义齿基托的制造要求,研发DLP光固化3D打印专用设备,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了其成型工艺。1.Dental-1设备使用光学矫正法,通过加装反畸变镜头,减少面曝光时的桶形畸变,提高了设备的成型精度及稳定性。2.Dental-2设备使用软件矫正法,根据线性插值算法,调整投影图像的灰度值,形成了比较均匀的光辐照分布,将光辐照度均匀到37.7±0.1×100?W/cm2,误差仅为0.2×100?W/cm2,设备制造精度在±0.05 mm范围内提高3.2%、在±0.1mm范围内提高5.8%。3.新型PMMA光敏树脂的成型工艺实验表明,材料成型精度与收缩率、Z轴层厚以及紫外光强度成反比关系。当CNCs-Ag含量达到0.25 wt.%时,复合材料收缩率降低0.91%,成型精度(±0.05 mm)提高7.57%;当Ti O2和PEEK含量分别达到1 wt.%和3 wt.%时,复合材料收缩率降低1.44%,成型精度(±0.05mm)提高4.97%;当Z轴层厚为25?m时,CNCs-Ag/PMMA和Ti O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成型精度(±0.05mm)分别比纯树脂提高0.51%、0.12%,当Z轴层厚为50?m时,这两种树脂分别提高0.96%、0.71%,当Z轴层厚为100?m时,这两种树脂分别提高2.98%、2.57%。当紫外光强度为1700?W/cm2,CNCs-Ag/PMMA和及Ti O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成型精度(±0.05 mm)分别比纯树脂提高0.48%和0.14%,当紫外光强度为2000?W/cm2时分别提高0.82%、0.71%,2300?W/cm2时分别提高3.03%、2.63%。本研究通过功能型PMMA光敏树脂制备、个性化3D打印设计、3D打印设备的改进和成型工艺的改良,提出了一种新的DLP光固化增材制造生产PMMA复合增强义齿基托的技术方案,并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了该成套方案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秦阳[6](2020)在《介晶无机填料的制备及其对齿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银汞合金相比,齿科复合树脂凭借独特的美观性、生物相容性和方便的临床操作性,广泛应用于龋齿修复治疗中。但由于复合树脂存在聚合收缩,易导致细菌滋生进而引发继发龋,同时受填料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作用影响,复合树脂的服役期限较短。无机填料作为复合树脂的增强相,其组分、形貌、表面特性等均会影响复合树脂的性能。相比常规使用的二氧化硅填料,通过向复合树脂中引入特定功能的无机粒子,有助于增强复合树脂物理-机械性能,同时提高树脂材料的使用性能。本文主要围绕分级结构无机填料的制备及其对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用水热法合成了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介晶微球,该粒子由3~5?nm的纳米晶自组装而成,直径约为800 nm。进一步采用微流控制法在其表面均匀包覆了2~3 nm无定形SiO2层,以解决其表面难以接枝偶联剂的问题。随后,以ZrO2@SiO2为功能填料,SiO2微球为主填料,组成共填料,添加至Bis-GMA基有机基体中,通过光固化得到复合树脂。力学测试表明,与不含ZrO2@Si O2的复合树脂Zr0Si70相比,复合树脂Zr5Si65(ZrO2@SiO2:SiO2=5:65,wt/wt,总填充量70 wt.%)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压缩强度分别提高了30.9%,22.5%和11.5%。此外,ZrO2@Si O2的添加赋予复合树脂一定的X射线阻射性能,其中Zr7Si63的阻射值为(1.07±0.06)mm Al。(2)为了提高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抗菌性,以阿拉伯胶为结构导向剂,用热水解法合成了多孔、分级结构的刷状Zn O介晶,其厚度和直径均为1.0±0.2μm。通过微流控制法在其表面包覆了4~6nm无定形SiO2,以利于其表面硅烷化。以ZnO@SiO2为功能填料、SiO2微球为主填料组成共填料,添加至Bis-GMA基有机基体中,通过光固化得到复合树脂。力学测试表明,ZnO@SiO2最佳填料量需控制在5 wt.%以内,与不含Zn O@Si O2复合树脂Z0S75相比,复合树脂Z3S72(Zn O@Si O2:Si O2=3:72,wt/wt,总填充量75 wt.%)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压缩强度分别提高12.9%、6.6%和3.7%,同时还表现出优良的抗菌活性(抗菌率达98.7%)。(3)以明胶为结构导向剂,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仿牙釉质定向排列结构的磨盘状Zn O介晶,其厚度和直径分别为1μm和3μm。以Zn O为功能填料、Si O2微球为主填料组成共填料,添加至Bis-GMA基有机基体中,通过光固化得到复合树脂。力学测试表明,与不含磨盘状Zn O介晶复合树脂Zn0Si74相比,复合树脂Zn5Si69(Zn O:Si O2=5:69,wt/wt,总填充量74 wt.%)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压缩强度分别提高了15.7%、19.8%和4.2%。此外,添加了磨盘状Zn O介晶的复合树脂还具备一定的X射线阻射性能及抗菌性能,其中,Zn10Si64的阻射值为(1.13±0.07)mm Al,且抗菌率高达99.0%。
于宗芝[7](2016)在《阳离子单体结构对静电调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分散制备PMMA复合材料的影响》文中指出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如何将纳米粒子有效的分散,并且引入到不同极性的基体中,仍然保持其稳定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两亲型化合物在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两亲型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化学性质都会影响纳米粒子在溶液中的分散以及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因此,选择合适的两亲型化合物分散和稳定纳米粒子,是最终得到期望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步骤。本文选取SiO2为无机纳米粒子,PMMA为主要的共聚物组成,采用原位悬浮聚合的方式制备纳米复合材料。选取了三类辅助分子,只有正电荷基团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只有可聚合基团的2-甲基-2-丙烯酸十六烷基酯(MEC)、以及具有不同烷基链长的既有正电荷基团也有可聚合基团的阳离子单体,分散SiO2,并制备复合微球。通过液体核磁(1H-NMR)、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SiO2的分散、共聚物基体与SiO2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结构的辅助分子的加入对PMMA的微球表面形貌和分子量的影响进行表征,同时进行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分析证明,成功制备了不同烷基链长的阳离子单体,并且阳离子单体能够与MMA有效的共聚;当辅助分子中的带正电荷基团和可聚合基团共同作用时,复合材料的各项性能才能够达到最佳。辅助分子DTAB、MEC和阳离子单体的加入对纳米复合微球的形貌和分子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阳离子单体的烷基链越长,聚合物的分子量越低。DTAB和MEC的加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iO2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但阳离子单体的加入更有利于提高界面相互作用。在不同烷基链长的阳离子单体中,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己基三甲基溴化铵(C6MEDAB)的加入使得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SiO2在基体中的分散效果最佳。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阳离子单体的结构最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且当阳离子单体的烷基链长较低时,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其中P(MMA-co-C6MEDAB)/SiO2的各项力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提高,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较PMMA分别提高了23.1%和60.0%,体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
安应飞,刘斌,阎兴斌,裴金莹,柳文娟[8](2013)在《氧化石墨烯增强义齿基托材料耐磨性能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为改善常规口腔义齿基托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的低硬度、低亲水性以及低耐磨性等,本文中以PMMA为基体、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为增强填料,借助液相超声-高速球磨分散技术将两种粉末均匀混合后,采用常规义齿基托加工法制备GO增强型义齿基托复合材料.采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维氏显微硬度计和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复合材料显微结构、表面显微硬度及其亲水性能进行观察和评价;在人工唾液润滑环境下,采用UMT-3MT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和三维表面轮廓仪对复合材料耐磨性能及表面磨痕形貌进行评价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增强填料GO的加入,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呈现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变缓的趋势;复合材料表面水静态接触角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当GO质量百分数小于0.1%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低于常规口腔义齿基托材料,而GO质量百分数大于0.1%时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呈升高趋势.GO的添加提高了常规义齿基托材料PMMA的硬度、亲水性和耐磨性能,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潜能.
安应飞[9](2013)在《GO增强UHMWPE和PMMA的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是一种常用的人工关节臼假体衬里材料。然而,临床研究证实,UHMWPE的耐磨性能低,在长期的摩擦磨损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磨屑和碎片,从而引发骨质溶解、无菌性松动等,最终导致关节置换术失败。此外,医用高分子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一种兼具美观和功能特性的义齿基托材料,但是,临床中仍有硬度低、耐磨性差等不足。因此,需要对上述两种医用高分子聚合物进行改性。石墨烯(GNS)是由sp2碳原子紧密连接的新型二维纳米级碳材料,具有独特的蜂窝状结构和优异的力学、电学、热学及化学性能。氧化石墨烯(GO)是GNS功能化后的衍生物,其片层表面和边缘还富含大量的羟基、羰基以及羧基等含氧活性基团,以GO作为填料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摩擦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本课题以UHMWPE和PMM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GO/UHMWPE和GO/PMMA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改良Hummer法制备GO,并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GO进行形貌观测和结构表征。结果显示:GO是一种具有褶皱起伏样的层状结构;其宽度在微米级范围、厚度在纳米级范围;GO片层间含有大量的含氧活性官能团,使其可以均匀地分散在复合材料的基体中,在医用高分子聚合物的改性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2、采用液相超声分散-高速球磨混合后热压成型法制备GO/UHMWPE复合材料,并通过SEM、显微硬度测试仪和UMT-3MT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断面形貌、表面显微硬度和不同润滑介质下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UHMWPE断面为典型的脆性断裂结构特征,其表面光滑且平整。随着GO加入,复合材料断面愈来愈粗糙,其显微硬度和在不同润滑介质下的耐磨性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3、采用液相超声分散-高速球磨混合后常规义齿基托加工法制备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并通过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显微硬度测试仪和UMT-3MT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表面亲水性能、表面显微硬度和人工唾液润滑介质F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GO的加入,复合材料显微硬度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变缓的趋势;其表面水静态接触角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GO含量为0.1wt.%时,复合材料在人工唾液润滑介质下的耐磨性能最佳。
王欣龙[10](2012)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这种复合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在保持了PMMA的高透光性、高柔性和可加工性的同时,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引入不仅使材料具备了抗紫外线辐照性,而且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强度。为了使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有更好的表现,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的粒径应该较小,且保持一个较好的分散性。从这一目的出发,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着手研究:一是PMMA的相对分子质量;二是溶胶在树脂中的含量。为此,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不同分子量的PMMA,以及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二氧化钛溶胶,并通过一定手段将二者复合,制备了多种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最后对其进行多种手段的表征分析以证明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及考察复合材料的性能。本文首先研究了悬浮聚合法制备PMMA的工艺,并用乌氏粘度计法对样品进行分子量的测定,对不同的工艺参数的研究表明:分散剂采用MgCO3的效果比较好,后处理过程比较方便;当引发剂的浓度较小时,可以得到较大分子量的PMMA,但反应速度比较慢;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反应温度较高,得到的PMMA相对分子量较低;单体浓度的提高可以加快反应速度,但如果浓度过大会产生大量反应热,对分子量有不利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制备出了不同分子量的PMMA。第二,本文描述了制备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实验方法,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溶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杂化处理制得了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将不同量的溶胶与几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MMA进行复合,得到多种样品:在37.3万分子量的PMMA中分别混入了0.5%、1%、1.5%、2%、3%wt的二氧化钛溶胶,在58.3万和72.4万分子量的PMMA中各混入1%wt的二氧化钛溶胶。最后本文对以上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热失重(TGA)等,分析研究了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紫外吸收性和热稳定性的情况,从而由溶胶含量、PMMA摩尔质量等不同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质产生的影响作出了解释,结果表明当溶胶含量为1%、PMMA的相对分子量较低(37.3万)时,TiO2微粒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较好,粒径较均一,TiO2的加入使得材料的抗紫外线性、热稳定性和力学强度与纯PMMA相比都有所提高。
二、口腔义齿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分散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腔义齿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分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石墨烯含量对义齿软衬材料冷热循环前后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软衬材料 |
1.1.1 软衬材料的组成和分类 |
1.1.2 软衬材料的适应症 |
1.1.3 软衬材料的研究现状 |
1.1.4 软衬材料的临床应用 |
1.2 影响软衬材料耐久性的因素 |
1.2.1 口腔环境 |
1.2.2 患者条件 |
1.2.3 软衬材料 |
1.2.4 义齿清洁剂的使用 |
1.3 石墨烯概况 |
1.3.1 石墨烯的结构及制备方法 |
1.3.2 石墨烯在医学上的应用 |
1.4 氧化石墨烯概况 |
1.4.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及特性 |
1.4.2 氧化石墨烯在口腔中的应用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 |
2.2.2 试件的制作 |
2.2.3 冷热循环前相关性能的测试 |
2.2.3.1 邵氏硬度的测试 |
2.2.3.2 拉伸强度的测试 |
2.2.3.3 粘接强度的测试 |
2.2.3.4 吸水率和溶解率的测试 |
2.2.3.5 扫描电镜观察 |
2.2.4 冷热循环后相关性能的测试 |
2.2.4.1 邵氏硬度的测试 |
2.2.4.2 拉伸强度的测试 |
2.2.4.3 粘接强度的测试 |
2.2.4.4 吸水率和溶解率的测试 |
2.2.4.5 扫描电镜观察 |
2.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扫描电镜下GO的分散情况 |
3.2 GO对软衬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 GO对软衬材料吸水率和溶解率的影响 |
3.4 冷热循环后GO对软衬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
3.5 冷热循环后GO对软衬材料吸水率和溶解率的影响 |
3.6 冷热循环前后各组材料机械性能的比较 |
3.7 冷热循环前后断裂面扫描电镜的观察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口腔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产业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预防用高分子材料 |
1.1 菌斑/龋齿指示剂 |
1.2 防龋材料 |
2 口腔修复用高分子材料 |
2.1 口腔义齿制作材料 |
2.2 树脂基复合材料 |
3 口腔植入及组织重建用高分子材料 |
3.1 人工牙根材料 |
3.2 骨缺损修复人工材料 |
3.3 软组织重建材料 |
4 其他口腔用高分子材料 |
5 总结 |
(3)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托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一 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1.材料与设备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二 纳米银/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细胞毒性研究 |
1.材料与设备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三 纳米银/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抗菌性研究 |
1.材料与设备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实验四 纳米银/氧化石墨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复合材料机械物理性能研究 |
1.材料与设备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分子动力学的PMMA/SiO2复合材料力学模拟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纳米复合材料在结构领域应用 |
1.1.2 纳米复合材料在光学领域应用 |
1.1.3 纳米复合材料在医疗领域应用 |
1.2 PMMA/纳米粒子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现状 |
1.3 分子模拟在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分子模拟 |
1.3.2 复合材料加工性能的分子模拟 |
1.3.3 复合材料热力学及动力学的分子模拟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原理 |
2.2.1 势函数的确定 |
2.2.2 牛顿运动方程数值解法 |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本步骤 |
2.3.1 模型的设定 |
2.3.2 建立分子运动方程 |
2.3.3 初始化与边界条件 |
2.3.4 平衡体系 |
2.3.5 宏观物理量计算 |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中参数的设定 |
2.4.1 力场 |
2.4.2 系综 |
2.4.3 控温方法 |
2.4.4 时间步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纯PMMA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PMMA简介 |
3.2.1 PMMA的物理性质 |
3.2.2 PMMA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
3.3 纯PMMA分子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3.3.1 PMMA分子链模型的构建 |
3.3.2 PMMA无定型晶胞模型的构建 |
3.4 纯PMMA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3.4.1 驰豫步骤的选择 |
3.4.2 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 |
3.5 PMMA分子动力学的力学性质模拟 |
3.5.1 分子动力学的力学性质计算原理 |
3.5.2 纯PMMA力学性能计算 |
3.5.3 纯PMMA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计算 |
3.5.4 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MMA/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4.1 引言 |
4.2 PMMA中纳米SiO_2粒子的扩散研究 |
4.2.1 扩散系数计算理论 |
4.2.2 阿伦尼乌斯理论 |
4.2.3 不同直径的纳米SiO_2模型的构建 |
4.2.4 PMMA/ SiO_2复合体系的构建 |
4.2.5 不同温度下的扩散系数计算 |
4.3 PMMA/SiO_2复合体系分子动力学模拟 |
4.3.1 PMMA/SiO_2复合体系模型的构建 |
4.3.2 常温下PMMA/SiO_2复合体系力学性能计算 |
4.3.3 不同温度下PMMA/SiO_2复合体系力学性能计算 |
4.4 PMMA/改性SiO_2复合体系分子动力学模拟 |
4.4.1 PMMA/改性SiO_2复合体系模型的构建 |
4.4.2 常温下PMMA/改性SiO_2复合体系力学性能计算 |
4.4.3 不同温度下PMMA/改性SiO_2复合体系力学性能计算 |
4.5 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MMA/SiO_2复合材料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纳米粒子改性及复合材料制备 |
5.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5.2.2 纳米SiO_2表面改性 |
5.2.3 PMMA/SiO_2复合材料制备 |
5.3 材料拉伸测试 |
5.3.1 实验准备 |
5.3.2 实验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3D打印光敏树脂 |
1.2.1 光敏树脂组成 |
1.2.2 光敏树脂分类 |
1.2.3 光敏树脂的发展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
1.3 PMMA光敏树脂及其在义齿修复的应用 |
1.3.1 PMMA义齿基托发展现状 |
1.3.2 PMMA义齿基托机械性能研究 |
1.3.3 PMMA义齿基托抗菌性能研究 |
1.4 3D打印技术 |
1.4.1 3D打印技术分类 |
1.4.2 DLP光固化3D打印原理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纳米微晶纤维素载银填料改性PMMA光敏树脂及其功能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纳米微晶纤维素载银(CNCs-Ag)填料的制备 |
2.2.4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3.3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测试 |
2.3.4 CNCs-Ag/PMMA光敏树脂断裂面扫描电镜及元素映射测试 |
2.3.5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测试 |
2.3.6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2.3.7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纳米填料CNCs-Ag的理化表征 |
2.4.2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分析 |
2.4.3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性评价 |
2.4.4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2.4.5 CNCs-Ag/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性能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钛/聚醚醚酮改性PMMA光敏树脂及其功能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纳米TiO_2的改性 |
3.2.4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X射线衍射(XRD) |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3.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3.3.4 接触角测试 |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3.6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测试 |
3.3.7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测试 |
3.3.8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3.3.9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改性TiO_2 纳米颗粒(TiO_2-KH570)的理化表征 |
3.4.2 PEEK的理化表征 |
3.4.3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分析 |
3.4.4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抗菌性评价 |
3.4.5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
3.4.6 TiO_2-KH570/PEEK/PMMA光敏树脂的流变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义齿基托个性化设计及3D打印适合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覆盖义齿个性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4.2.1 种植体覆盖义齿 |
4.2.2 种植体覆盖义齿建模 |
4.2.3 有限元分析过程 |
4.2.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4.3 全口义齿一体化成型工艺研究 |
4.3.1 一体化成型研究意义 |
4.3.2 设计及制备流程 |
4.3.3 成型设备实现方案 |
4.4 义齿基托3D打印适合性研究 |
4.4.1 精度及贴合性实验方法 |
4.4.2 精度及贴合性实验分析 |
4.4.3 组织面贴合性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LP光固化3D打印设备改进及成型工艺研究 |
5.1 前言 |
5.2 DLP光固化成型 |
5.3 DLP光固化3D打印畸变研究 |
5.3.1 畸变来源及矫正方法 |
5.3.2 投影光机光学系统优化 |
5.3.3 专用光机光学系统优化 |
5.4 专用光机光均匀化实验 |
5.4.1 光的辐照度 |
5.4.2 PNG图像及RGB原理 |
5.4.3 光辐照度与灰度值 |
5.4.4 光辐照度分布模型 |
5.4.5 设备成型精度测试 |
5.5 设备成型工艺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介晶无机填料的制备及其对齿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齿科修复材料的发展历程 |
1.3 齿科修复复合树脂的组成 |
1.4 有机单体的研究进展 |
1.4.1 传统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 |
1.4.2 抗菌类单体 |
1.4.3 新型单体 |
1.5 齿科修复无机填料的研究进展 |
1.5.1 增强型填料 |
1.5.2 抗菌型填料 |
1.5.3 仿生类填料 |
1.5.4 阻射型填料 |
1.5.5 无机填料表面改性 |
1.6 课题设计及主要内容 |
1.6.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2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氧化钇稳定氧化锆介晶的制备及其复合树脂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2 氧化锆晶体及复合树脂的制备 |
2.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无机粒子的形貌及物相分析 |
2.3.2 ZrO_2@Si O_2和SiO_2微球表面改性分析 |
2.3.3 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2.3.4 复合树脂的阻射性能 |
2.3.5 复合树脂的生物相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刷状ZnO介晶的制备及其复合树脂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2 刷状ZnO介晶及复合树脂的制备 |
3.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刷状ZnO介晶形貌和物相分析 |
3.3.2 ZnO@SiO_2物相及形貌分析 |
3.3.3 ZnO@SiO_2表面改性分析 |
3.3.4 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3.3.5 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3.3.6 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磨盘状ZnO介晶的制备及其复合树脂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4.2.2 磨盘状ZnO介晶及复合树脂的制备 |
4.2.3 实验表征及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磨盘状ZnO介晶形貌及物相分析 |
4.3.2 磨盘状ZnO介晶表面改性分析 |
4.3.3 复合树脂的机械性能 |
4.3.4 复合树脂的抗菌性能 |
4.3.5 复合树脂的阻射性能 |
4.3.6 复合树脂的耐磨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7)阳离子单体结构对静电调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分散制备PMMA复合材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PMMA/SiO_2纳米复合材料 |
1.2.1 纳米材料的结构和性质 |
1.2.2 纳米SiO_2的性质和表面改性方法 |
1.2.3 PMMA的性质和改性方法 |
1.2.4 PMMA/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 静电相互作用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4 阳离子单体 |
1.4.1 阳离子单体的结构与性质 |
1.4.2 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阳离子单体的结构对PMMA/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
2.2.2 阳离子单体C12MEDAB的合成 |
2.2.3 MMA的提纯 |
2.2.4 PMMA/SiO_2微球的制备 |
2.2.5 PMMA/SiO_2微球的抽提 |
2.2.6 力学试样的制备 |
2.3 表征与测试 |
2.3.1 ~1H液体核磁分析(~1H-NMR)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4 复合材料的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2.3.5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
2.3.6 力学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阳离子单体的结构对SiO_2的分散及界面相互作用原理的阐释 |
2.4.2 C_(12)MEDAB的结构以及辅助分子的加入对纳米复合微球形貌和分子量的影响 |
2.4.3 SiO_2与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分散性表征 |
2.4.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
2.4.5 复合材料的断口扫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阳离子单体的烷基链长对PMMA/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
3.2.2 阳离子单体的制备 |
3.2.3 MMA的提纯 |
3.2.4 PMMA/SiO_2微球的制备 |
3.2.5 PMMA/SiO_2微球的抽提 |
3.2.6 力学试样的制备 |
3.3 表征与测试 |
3.3.1 ~1H液体核磁分析(~1H-NMR) |
3.3.2 纳米SiO_2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3.5 复合材料的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 |
3.3.6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
3.3.7 力学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阳离子单体的烷基链长对SiO_2分散及界面相互作用原理的阐述 |
3.4.2 阳离子单体的结构以及其对SiO_2分散的影响 |
3.4.3 阳离子单体的结构对微球形貌和分子量的影响 |
3.4.4 SiO_2与基体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其分散性的表征 |
3.4.5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 |
3.4.6 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氧化石墨烯增强义齿基托材料耐磨性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GO/PMMA义齿基托混合粉末的制备 |
1.2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制备 |
1.3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及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断面SEM形貌特征 |
2.2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硬度 |
2.3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亲水性能 |
2.4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 |
2.5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磨损形貌 |
3 结论 |
(9)GO增强UHMWPE和PMMA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人工关节假体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 |
1.2 牙科义齿基托修复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
1.3 石墨烯(GNS)和氧化石墨烯(GO) |
1.3.1 GNS的发现及其制备 |
1.3.2 GO的制备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GO/UHMWPE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机械力学性能表征 |
引言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2.1.1 主要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部分 |
2.2.1 GO的制备 |
2.2.2 GO/UHMWPE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 GO的表征与结果 |
2.2.4 GO/UHMWPE复合材料表征与结果 |
2.2.4.1 表征方法 |
2.2.4.2 数据处理 |
2.2.4.3 结果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GO/UHMWPE复合材料在不同润滑介质下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引言 |
3.1 GO/UHMWPE复合材料在水系润滑介质下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3.1.1 实验原料 |
3.1.2 摩擦磨损试验机及测试方法 |
3.1.3 水系润滑介质下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3.1 水系润滑介质下GO/UHMWPE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 |
3.1.3.2 水系润滑介质下GO/UHMWPE复合材料的磨损率 |
3.1.3.3 水系润滑介质下GO/UHMWPE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特征 |
3.1.3.4 水系润滑介质下对偶氧化锆陶瓷球表面XPS表征 |
3.2 GO/UHMWPE复合材料在关节液润滑介质下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关节润滑液的配置及其理化性能 |
3.2.3 关节润滑液中GO/UHMWPE复合材料磨削的提取 |
3.2.4 关节液润滑介质下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4.1 关节液润滑介质下GO/UHMWPE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 |
3.2.4.2 关节液润滑介质下GO/UHMWPE复合材料的磨损率 |
3.2.4.3 关节液润滑介质下GO/UHMWPE复合材料磨损表面形貌特征 |
3.2.4.4 关节液润滑介质下GO/UHMWPE复合材料磨削特征 |
3.2.5 GO/UHMWPE复合材料在四种润滑介质下摩擦系数和磨损率 |
3.3 小结 |
第四章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人工唾液润滑介质下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仪器及人工唾液的配置 |
4.1.2 GO/PMMA义齿基托混合粉末的制备 |
4.1.3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制备 |
4.1.4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及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断面SEM形貌特征 |
4.2.2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硬度特征 |
4.2.3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亲水性能 |
4.2.4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在人工唾液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 |
4.2.4.1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特征 |
4.2.4.2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磨损率 |
4.2.4.3 GO/PMMA义齿基托复合材料表面磨损形貌特征 |
4.3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TiO_2/PMMA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3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纳米无机材料 |
1.4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方式 |
1.4.1 本体聚合 |
1.4.2 悬浮聚合 |
1.4.3 乳液聚合 |
1.5 聚合物基纳米微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5.1 共混法 |
1.5.2 原位生成法 |
1.5.3 插层法 |
1.5.4 溶胶-凝胶法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分子量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器材 |
2.2.2 PMMA的合成 |
2.2.3 分子量的测定 |
2.2.4 转化率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散剂的选择 |
2.3.2 引发剂用量对分子量的影响 |
2.3.3 反应温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
2.3.4 单体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
2.3.5 反应时间与转化率的关系 |
2.4 结论 |
第三章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纳米二氧化钛溶胶的制备 |
3.2.1 实验原理与器材 |
3.2.2 纳米TiO_2溶胶的制备方法 |
3.3 TiO_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
3.3.1 PMMA的合成方法 |
3.3.2 TiO_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4.1 TiO_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 |
4.1.1 红外(FT-IR)光谱分析 |
4.1.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 |
4.1.3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 |
4.1.4 热失重(TGA)分析 |
4.1.5 力学性能分析 |
4.2 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口腔义齿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分散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石墨烯含量对义齿软衬材料冷热循环前后性能影响的研究[D]. 莫娟萍.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口腔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产业转化[J]. 徐心源,孙辉,李建树. 功能高分子学报, 2021(02)
- [3]纳米银/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托材料的改性研究[D]. 汤斯琦. 山东大学, 2020(02)
- [4]基于分子动力学的PMMA/SiO2复合材料力学模拟与性能研究[D]. 郭子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纳米复合改性PMMA义齿基托DLP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研究[D]. 陈盛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6]介晶无机填料的制备及其对齿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D]. 秦阳. 东华大学, 2020(01)
- [7]阳离子单体结构对静电调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分散制备PMMA复合材料的影响[D]. 于宗芝. 天津大学, 2016(07)
- [8]氧化石墨烯增强义齿基托材料耐磨性能的实验研究[J]. 安应飞,刘斌,阎兴斌,裴金莹,柳文娟. 摩擦学学报, 2013(03)
- [9]GO增强UHMWPE和PMMA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 安应飞. 兰州大学, 2013(12)
- [10]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PMMA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 王欣龙. 长春工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