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师综合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萌[1](2019)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社会蓬勃发展的浪潮下,高师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培养小学教师要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探索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及《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中也指出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完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科培养模式。全科型小学教师不仅是国际上流行并通用的模式,也逐渐成为我国未来小学教师培养的趋势和风向标。全科教师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又需在依托时代发展的前提下走在发展的前列,不能仅仅满足于补充农村地区师资缺乏的现状,更应契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遵循小学阶段课程整合的要求,在全新的背景中对全科教师有新的认识和定位。全科教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能够教授小学全部科目的教师,而是一种发展理念,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小学教师能够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而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下发展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全局意识,那么也就需要全科教师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成熟的课程整合能力、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科学的班级组织管理策略。本研究在总结了多位学者关于全科教师定义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及访谈法对我国三所开展全科教师专业的高师院校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提出在招录方式、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制年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如严格招生标准、重塑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强化教育实践、调整师资队伍等相应的解决策略,优化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弊端,构建符合新课改下小学教育需要的全科教师培养机制,提升全科教师的素质化和专业化。总的来说,全科教师符合当今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其培养也一直以一种积极向上、虚心学习的态度朝着更加成熟、更加系统的方向发展。在高师院校师生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外部环境的支持也尤为重要,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对全科教师培养的知识技能方面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内部与外部双管齐下,保证全科教师的培养过程有章可循并顺利开展。
刘玲[2](2015)在《应用型英语教学法课“多元综合”教学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教学法课"多元综合"教学模式是伴随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与建设而产生的。此模式以实践为主线,与基础英语教育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师范英语专业学生综合教学能力的形成。该教学方法的主旋律是理论先导、技能跟上、学练同步、突出实践,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科学教学原则。在教学策略上,突出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并倡导发展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策略。
马睿颖[3](2012)在《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排比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九套大学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包括许国璋主编的《英语》、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胡文仲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程》、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李筱菊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黄源深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何兆熊主编的《综合教程》以及何其莘和童明编着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等教材的初版及修订版,其内容涉及教材的编写依据,编写理念,编写体例,课文主题以及教辅配套材料。通过对50年来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主导教材的分析研究,笔者发现:英语教育思想和观念随着社会政治的变迁而转变,主要体现于以下诸方面:第一,从单纯传播语言知识到注重发展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转变。第二,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第三,从以单词、句子教学为中心向注重语义、语篇教学的转变。第四,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转变。第五,从强调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对这九套教材全方位的详析与对比揭示出一种突出的发展走向:我国英语专业精读教材(包括改称为“综合英语”的教材)精读性质逐渐淡化,综合性质大大加强。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外语界引进并深受外国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需要。本课题研究有以下意义:一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语言观;二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编写者的外语学习观;三是通过梳理,可以了解各教材与其社会文化的相关性;四是通过梳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选择教材,让教材更好地发挥作用。论文就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评估理论以及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等三个方面理清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发展走向并提出建议。
白丹[4](2011)在《高师综合英语教学中交际语言测试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交际语言测试在高师综合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针对运用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对交际语言测试在高师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应用方法进行研究,为培养更符合现今国家教育改革要求的教师发挥其重要作用。
王黎[5](2011)在《论交际语言测试在高师综合英语口语测试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交际语言测试是语言测试的科学模式,在我国也逐步被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对交际语言测试的产生、发展及特征的阐述,指出交际性语言测试是语言测试的理想模式,提出高师综合英语口语测试要采用主观性测试、直接性测试和分析综合结合的评分方法。
李秀[6](2011)在《论加强高师院校综合英语教学的师范性》文中认为所谓师范性,是指师范院校有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独特的基本的特性,也是高师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的前提和保障。在教学实践中,师范性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类课程的职责,而占师范专科课程设置比重最大的专业课往往忽略师范性。我们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课教学的现状和加强师范性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以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提出在高师专业课教学中,要真正突出其"师范性"必须强化专业课教师对于师范性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学知识的渗透、重视教学的示范性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二语学习策略培训。
陶加辉[7](2011)在《重庆市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是培养我国中小学合格的英语教师、教师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关键在于高师的课程设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迈出了新步伐,进入了新阶段,这与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息息相关。《英语课程标准》、学生和社会对英语教师素质的现实需求以及英语教师专业自我发展需求等方面对新时期英语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实践和科研、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和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其课程设置对于提高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和长江师范学院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对比,归纳出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然后对这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76名应届毕业生、47名新任中小学英语教师和4名英语教研员就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培养规格、服务定位和人才定位上有较大差别;各校的课程门类大致相同,但课时总数、学分分配、选修课和必修课之比等课程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深度调查发现,受调查对象对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是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要求一致性不高,各课程的所占比例不合理、学生选课自由度低、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偏低;课程设置师范性和实用性不强,与基础外语教育改革有些脱节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最后提出了提高和完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对深化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有所裨益。
秦建华,王金巴[8](2008)在《高师高级英语教学的“五个结合”模式》文中提出高级英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脱节是目前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外语教师素质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外语教育系统论等理论,提出高级英语"五个结合"教学模式,旨在转变目前外语教育中重专业轻师范的倾向,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均得到提升。
宋玉宇[9](2008)在《论高师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出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点,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也具有一定规律。文中针对当前高师院校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综合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微格教学、模拟教学、个性化教学和教学资源教学来提高高师学生的教学能力。
孙欢欢[10](2007)在《论英语专业课程内容改革》文中认为新《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布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高师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要与新《课标》和新《大纲》的教育目标相吻合,以培养未来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为重要目标,并最终通过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来实现这一系列目标。
二、高师综合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综合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 |
(一)高师院校 |
(二)教师教育 |
(三)全科教师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与重难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重难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全科教师培养的诉求 |
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背景 |
(一)实施公费教育,补充乡村全科教师 |
(二)创新教育模式,推进卓越教师计划 |
(三)优化课程结构,开发优质课程资源 |
(四)更新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
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应然追求 |
(一)专业素养凸显全面性发展性 |
(二)目标定位基于卓越性专业性 |
(三)培养模式体现创新性动态性 |
第二章 我国全科教师的培养现状 |
一、招生方式 |
(一)以农村定向为主,逐渐面向城市推广 |
(二)以高考成绩为主,较少关注面试结果 |
二、目标定位 |
(一)注重全科教师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 |
(二)目标表述不一致,忽视课程整合能力 |
三、课程设置 |
(一)课程结构 |
(二)课程内容 |
四、培养条件 |
(一)师资力量 |
(二)基础设施 |
第三章 我国全科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培养模式较单一 |
(一)录取标准机械刻板 |
(二)弹性学制名存实亡 |
(三)院系之间流动性差 |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 |
(一)整体认识存在误区 |
(二)目标表述脱离实际 |
(三)培养定位忽视卓越 |
三、课程设置欠完善 |
(一)课程模块比例失衡 |
(二)课程内容缺少整合 |
(三)科目设置无针对性 |
(四)教育实践环节弱化 |
四、师资条件不充分 |
(一)师资配置相对单一 |
(二)教师教学动力不足 |
第四章 我国全科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
一、完善选拔标准,明确培养目标 |
(一)构建综合化招录体系 |
(二)明晰适切性培养导向 |
二、重塑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
(一)调整结构,平衡课程比例 |
(二)整合内容,凸显专业特色 |
三、创新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 |
(一)以“实践为中心”的情境教学 |
(二)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 |
(三)以“评课为手段”的反思教学 |
四、打破学科壁垒,实行联合培养 |
(一)采取高校内部流动性交叉培养 |
(二)强化高校与小学纵向合作培养 |
(三)建立高校间横向资源共享机制 |
五、健全制度保障,变革评价机制 |
(一)明确主管部门及高师院校相关职责 |
(二)建立课程质量认证与追踪评估制度 |
(三)灵活设立高校学生及教师考核流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应用型英语教学法课“多元综合”教学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模式的界定 |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
(二)国内外课堂教学模式类型的研究 |
1.国外的研究 |
2.国内的研究 |
二、高师英语教法课的性质、特点及教学现状 |
(一)性质及特点 |
(二)课程的教学现状 |
三、构建“多元综合”英语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 |
(一)模式的建设思路 |
(二)“多元综合”教学模式的教育功能与特色 |
四、“多元综合”教学模式的教学与评价 |
(一)突出合作学习 |
(二)倡导发展性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
(3)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在国内外语界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语界对我国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语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理论的研究现状 |
四、国内大学英语教材与英语课程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二、本选题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三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
一、本选题研究拟采取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二、本选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论文选题的学术意义 |
第二章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材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西方语言学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
一、现代语言学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 |
二、当代语言学时期 |
三、国外语言学理论的借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
第二节 西方教学法流派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
一、国外教学法流派简介 |
第三节 西方语言哲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
第四节 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对我国外语教材编写的影响 |
第五节 国外英语教材评估理论对我国外语教材的影响 |
一、Cunningsworth的教材评估体系 |
二、Jo McDonough与Christopher Shaw的细则 |
三、MichaelP.Breen与Christopher N.Candlin的指南 |
四、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材评估的困境 |
第三章 建国后起步阶段(1949-1977)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
第一节 建国后高校英语教学起步阶段的教学概况 |
第二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1-8册)介绍 |
一、许国璋主编《英语》(1-4册) |
二、俞大絪主编《英语》第5-6册 |
三、徐燕谋主编《英语》第7-8册 |
第三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语言观 |
第四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外语学习观 |
第五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社会文化观 |
第四章 改革开放起始阶段(1978-1985)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
第一节 改革开放起始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研究 |
一、许国璋主编《英语》1-8册(1979-1981年修订版)介绍 |
二、许国璋主编《英语》1-4册(1992年修订版)介绍 |
三、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语言观 |
四、许国璋主编《英语》修订版:外语学习观 |
五、许国璋主编《英语》:社会文化观 |
第三节 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研究 |
一、《高级英语》1-2册(1980年初版)介绍 |
二、《高级英语》1-2册(1995年修订版)介绍 |
三、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语言观 |
四、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外语学习观 |
五、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社会文化观 |
第四节 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研究 |
一、《大学英语教程》1-6册(1983-1987年初版)介绍 |
二、《大学英语教程》1-6册(1992-1996年修订版)介绍 |
三、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语言观 |
四、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
五、胡文仲主编《大学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五节 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
一、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
二、三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发展阶段(1986-1997)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发展阶段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概况 |
第二节 李观仪主编《新编英语教程》研究 |
一、《新编英语教程》1-4册(1986年版)介绍 |
二、《新编英语教程》5-8册(1994-1997年版)介绍 |
三、《新编英语教程》:语言观 |
四、《新编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
五、《新编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三节 李筱菊《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研究 |
一、《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1-4册(1987年版)介绍 |
二、《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1-4册(2000年版)介绍 |
三、《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语言观 |
四、《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外语学习观 |
五、《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社会文化观 |
第四节 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
一、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
二、两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
第六章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1998-2010)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上)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李观仪主编《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研究 |
一、《新编英语教程》(1998-2008年修订版)介绍 |
二、《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语言观 |
三、《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外语学习观 |
四、《新编英语教程》修订版:社会文化观 |
第三节 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研究 |
一、《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6册(2002年版)介绍 |
二、《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语言观 |
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外语学习观 |
四、《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社会文化观 |
第四节 黄源深主编《综合英语教程》研究 |
一、《综合英语教程》1-6册(1998-2003年第一版)介绍 |
二、《综合英语教程》1-6册(2005-2007年第二版)介绍 |
三、《综合英语教程》:语言观 |
四、《综合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
五、《综合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七章 改革开放创新阶段(1998-2010)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研究(下) |
第五节 何兆熊主编《综合教程》研究 |
一、《综合教程》教材1-8册(2005-2008年版)介绍 |
二、《综合教程》:语言观 |
三、《综合教程》:外语学习观 |
四、《综合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六节 何其莘、童明主编《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研究 |
一、《文化透视英语教程》(2004-2010年版)介绍 |
二、《文化透视英语教程》:语言观 |
三、《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外语学习观 |
四、《文化透视英语教程》:社会文化观 |
第七节 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比较研究 |
一、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的编写体例 |
二、五套英语专业主导教材教学内容与编写理念比较研究 |
第八章 后方法时代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外语教学:能动与发展过程 |
第二节 外语教学:以教师自主为核心的三维系统 |
第三节 外语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
一、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二、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
三、英语专业教材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
第四节 外语教学:特定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
第五节 外语教学:策略研究 |
第九章 总论:结语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语 |
一、改革开放起始、发展和创新阶段九套大学主导教材的特色研究 |
二、九套大学英语主导教材关于听、说、读、写项目设计情况比较 |
第二节 我国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与建议 |
一、重新审视新一代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原则 |
二、加强中国英语专业教材评估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
三、从精读到综合英语的理想化追求与现实矛盾 |
四、局限与超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论交际语言测试在高师综合英语口语测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
(一) 什么是语言测试理论 |
(二) 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
二、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
(一) 什么是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
(二) 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三) 交际语言测试的特征和原则 |
三、在高师综合英语口语测试中应用交际语言测试 |
(一) 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 |
(二) 高师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
(三) 如何在高师综合英语口语测试中应用交际语言测试 |
1. 改变传统口语测试形式。 |
2. 采用主观性测试和直接性测试的口语测评方式。 |
3. 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相结合的口语测试评分方式。 |
(6)论加强高师院校综合英语教学的师范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加强综合英语教学的师范性及对策 |
(一) 强化教师对“师范性”教育的认知是师范教育对其目标性教学的专业要求 |
(二) 教学中引入语言学知识, 加深学生对语言系统性及本质的认识, 培养其教学潜能 |
(三) 改革教学模式, “以学定教”, 教学中重视示范性 |
(四) 综合英语课堂应系统渗透学习策略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
三、结语 |
(7)重庆市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1.6 研究框架 |
1.7 相关概念界定 |
1.7.1 课程设置 |
1.7.2 地方本科院校 |
1.7.3 英语教育专业 |
1.7.4 新任中小学英语教师 |
2 文献综述 |
2.1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
2.1.1 国内外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研究 |
2.1.2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2.1.3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
2.2 国内本科英语教师职前教育(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3 重庆市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
3.1.1 重庆市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
3.1.2 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
3.1.3 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具体设置的课程内容 |
3.2 在校毕业生和教师对课程设置的调查反馈 |
3.2.1 调查设计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4 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及保障条件 |
4.1 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
4.1.1 转变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观念 |
4.1.2 不断调整和优化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
4.1.3 不断优化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 |
4.2 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保障条件 |
4.2.1 出台《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
4.2.2 培育雄厚的师资力量 |
4.2.3 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
4.2.4 构建地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
5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3 教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研组组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5 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
附录6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着书、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8)高师高级英语教学的“五个结合”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高师高级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
2.1 教学理念陈旧 |
2.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
2.3 教学模式单一, 缺乏弹性 |
2.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
2.5 师范性意识薄弱, 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脱节 |
3.外语教师素质 |
4. 高级英语教学“五个结合”模式的的尝试 |
4.1 “五个结合”模式的理据 |
4.2 “五个结合”模式的内涵 |
1)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
2) 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相结合 |
3) 课内课外互动教学相结合 |
4) 教和学相结合 |
5)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4.3 “五个结合”模式的实验成效 |
1) 专业能力的提高 |
2) 职业素养的提高 |
5. 结语 |
(9)论高师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能力的内涵 |
二、目前在培养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
三、综合英语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
1. 综合英语的教学特点和内容 |
2. 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原则 |
3. 综合英语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
四、高师综合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研究[D]. 闫晓萌.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应用型英语教学法课“多元综合”教学模式探讨[J]. 刘玲.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6)
- [3]建国以来英语专业主导教材发展走向及其启示[D]. 马睿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3)
- [4]高师综合英语教学中交际语言测试的应用[J]. 白丹. 林区教学, 2011(12)
- [5]论交际语言测试在高师综合英语口语测试中的应用[J]. 王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7)
- [6]论加强高师院校综合英语教学的师范性[J]. 李秀. 宜春学院学报, 2011(06)
- [7]重庆市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陶加辉. 重庆大学, 2011(01)
- [8]高师高级英语教学的“五个结合”模式[J]. 秦建华,王金巴. 运城学院学报, 2008(06)
- [9]论高师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 宋玉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 [10]论英语专业课程内容改革[J]. 孙欢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