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电网电力供需现状及对策

华中电网电力供需现状及对策

一、华中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汲国强,吴姗姗,谭显东,单葆国[1](2021)在《2021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影响我国电力供需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研判2021年电力供需形势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梳理了影响2021年我国电力需求、电力供应的主要因素,从国际经济、国内经济、重点行业、气候气温、电能替代等方面分析了对电力供需的影响;对2021年我国经济走势、电力需求、电力供应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全国及各区域电力供需形势。预计2021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8.22万亿kW·h,增速显着反弹;2021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3.7亿kW,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有望超过1/4;2021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平衡,华中等部分地区用电高峰时段可能存在电力供需紧张。

张文华[2](2021)在《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的力度,对中国高质量能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自此,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走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路上,存在诸多管理决策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极为突出的就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相关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电力系统将面临更大的波动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为避免出现大量弃风、弃光的情况发生,提升系统灵活性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此,研究建立并完善提高系统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探索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有助于为能源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依据,减少无效投资,对“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规划有重大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其次,通过构建基于MLR-ANN(多元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耦合)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和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模型,系统LCOE(系统平准化发电成本)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以及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等模型,建立了新型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思维范式。然后,本文也应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中国电力行业潜在的发展路径,并运用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方法对形成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最后,针对优化路径,提出了公正合理的政策建议,为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献策。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阐述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优化思路,形成了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的整体思路。(2)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电源结构、跨省跨区输电线路和全社会用电量等主体构架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电技术经济性、线损、厂用电率、煤耗、需求响应规模等成本效率方面的演变趋势。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的构建和电力行业优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参数设定依据。(3)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首先,重点分析了引起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基于MLR模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提取了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显着影响变量。并通过时间序列ANN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分别预测了显着影响变量的未来值。其次,通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分别用两组数据预测了我国2021-2035年的全社会用电量。然后,基于Gompertz曲线模型对主要发达国家电力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了用电量“拐点”的问题。最后,整合了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的结果,结合对中长期电力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的结论,对本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MLR+最小二乘+ANN”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可靠。(4)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首先,分别构建了以系统成本为核算基础的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补充了已有的技术成本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灵活性和需求侧资源考虑缺失的问题。然后,充分模拟电力市场环境,利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情况。最后,基于电力市场化背景,综合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结论,分析了各类发电资源和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年均新增规模及发展潜力,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约束条件设立了较为客观的定义域。(5)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首先,基于电力规划基本原理,通过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的分析,论述了中长期规划视角中需充分考虑满足系统灵活性要求,进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必要性。其次,以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作为切入点,嵌入电力行业碳达峰约束与灵活性平衡约束进行优化,构建基于系统灵活性的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新型电力规划模型,并叠加前文子模型的互动,共同形成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MLR-ANN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系统LCOE模型以及双因素学习曲线模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构建的基准情景、加强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以及1.5℃情景等四种不同政策情景,应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探索了 2021-2035年我国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最后,采用运行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的规划模型呈现的规划方案能满足各项约束条件,是一个优化的结果。(6)政策建议。基于不同政策情景下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结论,分别从电源侧、电网侧以及需求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保障优化路径得以实施的相关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优化路径引发的相关公正转型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别芳玫,陈熙,方仍存,李斯吾[3](2020)在《考虑疫情影响的华中地区电煤供需形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受疫情期间各项管控措施影响,华中地区用电需求大幅下滑。同时,疫情影响了全球及我国经济、能源发展,对煤炭行业上下游均产生重大冲击。为保障2020年"迎峰度夏"期间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指导各省火电厂蓄煤保电,深入分析宏观政策、运力、价格对电煤供需的影响,并对2020年"迎峰度夏"期间华中地区的供煤、耗煤、存煤情况进行定量预测,最后对保障全网电煤供应提出了措施对策。

陈梦,别芳玫,周小兵[4](2017)在《考虑政策、运力、价格因素的电煤供需形势预测》文中认为2016年以来,随着煤炭去产能步伐加快,短期供应减少,煤炭价格快速上升,同时受铁路运力阶段性紧张、火电厂存煤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影响,华中地区部分火电厂库存急剧下降,电煤供需形势一度由宽松转向偏紧。为避免再次出现电煤供需紧张的局面,深入分析了宏观政策、运力、价格对电煤供需形势的影响,并对2017年"迎峰度夏"期间华中地区的供煤、耗煤、存煤情况进行了定量预测,最后对保障全网电煤供应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李晓彤[5](2015)在《跨区电力交易均衡优化模型及输电价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打破垄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电力市场运行效率是世界各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为充分发挥电力工业的规模效益,市场化改革应突破省为实体、打破省间壁垒,进而在更大规模的区域范围内开展。因而,跨区电力交易已成为电力工业改革的主要议题之一。“十二五”期间,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实现,各电网间的跨区电力交易将使电网能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补偿调节、错峰、调峰等许多功能,从而在更大空间内合理配置电力资源。我国煤炭、水力以及风力等自然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而能源的消耗中心却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造成能源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各地区的电源建设规模、电力市场空间等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决定了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必须实现“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的发展战略,实现全国范围内跨区域的电网互联和电能交易。因此,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建设大型煤电、水电、风电、核电基地,通过跨区送电解决我国部分经济发展较快、能源短缺地区的电力需求,将是我国未来电力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跨区电力交易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完善和交易范围的扩大、参与的利益主体逐渐增多以及电能交易量的逐步增加的趋势,跨区电力交易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成本理论等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重点运用电力市场经济理论和电力交易的价格理论,系统的开展了对我国电力市场的区域框架和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理论与方式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并且,本文通过对国外电力市场化进程的借鉴和分析,结合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情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第一,构建基于互联容量协调的拍卖模型,解决系统容量不足情况下跨区交易可能产生的阻塞费用问题。通过计算每个交易的总阻塞费用,解决实现均衡时,处罚费用标准按照互联中潮流的比例进行分摊;第二,构建基于隐式拍卖的跨区电力交易模型,从竞价效应和电量效应角度,研究跨区互联下竞价价格的变化趋势与区域之间收益和损失的重新分配问题;第三,构建跨区双边协商交易价格模型:此处,构建了约束条件分别为供大于求条件下、供求基本均衡条件下以及供大于求条件下以购电省份的销售电价为基础的电价模型,此外还构建了丰水期以火电变动成本为基础的电价模型,拟解决我国跨区电力交易电力定价问题;第四,以区域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跨区输电补偿基金和全部网络成本预算为约束条件,构建基于纳什均衡条件的跨区电力交易监管模型,研究跨区电力交易中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博弈问题。

陆小倩[6](2014)在《输煤还是输电?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电力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随着电力市场化的趋势,我国电力产业的自然垄断地位亟待打破,传统的发电、输配电环节采用的国有垂直一体化垄断管理模式,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电力行业和电力用户成本过高,降低了整体的经济效益。煤炭是最主要的发电能源,随着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增加,对煤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煤炭的不可再生性,未来煤炭供给逐渐紧张。因此,研究电力市场化下各省输煤还是输电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各省的火电供给及其电煤需求变得尤为重要。当前关于电煤的研究,大多从供需现状及原因或者供应链角度出发,研究其前端供应优化问题,很少有研究从需求角度出发,建立电煤需求的优化模型。本文的研究将以电力市场化为前提,以全国各省份电煤的需求为研究对象,借助运输问题上的线性规划模型,以全社会用电成本最小为目标,以火电供需均衡及省际电网输送能力为约束条件,构建出电煤需求的优化模型。通过数据收集与指标分析对模型进行解析,得到了各省份的落地电价及其构成,各省份基于自身装机以及电力生产碳排放限制下所能供给的最大火电量,全国电网输配网络及其输送能力,以及全国主要“绿电”供给区域及跨区输配量。并在改变碳排放限制量、改变电网输送能力、改变“绿电”输送量三种情境下,分别对各省电煤需求进行优化情景分析。本文研究结果优化了全国各省份火电供给量、电煤需求量及省际电力输配量。优化结果显示:(1)“不用发电而是向其送电”省份:甘;(2)需要“减少发电然后向其送电”省份:吉、黑、沪、苏、浙、鲁、豫、湘、川、粤;(3)仅需“减少发电”省份:鄂;(4)“适当增加发电”以满足自身火电需求的省份:青、疆;(5)需要“增加发电且仍需向其送电”的省份:京、津、辽、赣、渝;(6)需要“增加发电且对外送电”省份:冀、晋、蒙、皖、福、桂、琼、贵、云、陕、宁。情景分析的优化结果显示:(1)在碳排放限值较低的东部省份火电供给减少时,减少其输煤量,增加向其供电的中西部省份的电煤供给;(2)在增加线路输送能力时,需电省份从落地电价较小的供方获取电力的可能性增大,此时增加这些供电省份的电煤供给,使其更多地向需求方供电;(3)在增加“绿电”输送量时,也就相应地减少了部分线路火电输送能力,使得需电省份从更多的供电省份获取电力,增加这些供电省份的电煤供给。同时,本文给出了全国电网规划的优化建议,优化后我国火电供给基地分别是蒙、冀晋、陕、贵、青宁这五个地区,湖北作为重要的水电供给基地。给出新增和需要扩建的输电线路及其容量(单位:亿kWh)的建议,新增的输电线路有:①内蒙264黑龙江;②内蒙25吉林;③山西1176江苏;④陕西444湖南;⑤贵州650广西;⑥宁夏231甘肃。扩建的输电线路有:①内蒙565北京;②内蒙2193山东;③陕西443河南;④贵州755广州。本文通过构建电力市场化下电煤需求的优化模型,优化得出各省份的火电供给量、电煤需求量,以及“输煤”或“输电”的省份,优化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与现实吻合性。并通过改变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电煤需求的情景分析,给出进一步加大电力市场化改革,提高跨省区电力输送能力以及加快“绿电”工程建设的建议。研究结果也为煤炭市场化改革、煤炭供需战略设计和清洁能源电力供给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启示意义。

郑欢[7](2014)在《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相应的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能源开始供不应求,此后能源供应的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压力。我国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等,而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尽管近年来,随着天然气、风能等相对绿色清洁能源日趋广泛的使用,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高达68.5%。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无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耗竭性。随着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煤炭也将由原先丰富的资源逐渐转变成短缺的资源。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的煤炭资源供给还受到一系列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以及运输条件的约束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可能将面临一个所谓的“产量峰值”。若这一问题存在的话,既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产需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我国煤炭产量峰值以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煤炭需求预测以及煤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增长极限理论、化石能源峰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能源以及煤炭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和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现状与特征。首先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供求形势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状况;其次,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量、煤炭供求形势、煤炭进出口状况、煤炭运输状况以及煤炭价格状况。第四章: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Johasen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煤炭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社会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煤炭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五章: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本章首先建立了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煤炭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接着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煤炭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煤炭消费强度因素具有最为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N型”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本章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明显,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第七章: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本章首先对煤炭产量峰值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国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存在的固有缺陷,会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是不准确的,因此主要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即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煤炭产量将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为49.66亿吨,之后产量将逐渐下降。第八章:中国煤炭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认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煤炭供求平衡的长效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包括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和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包括鼓励进口,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两个方面。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主要是从煤炭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来实现,从煤炭消费端实现对煤炭需求的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根据直接确定合理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控制煤炭需求总量,而间接调控主要就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从煤炭供给端实现对煤炭产量的总量控制,通过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后国内煤炭的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煤炭需求。第九章:结论及展望。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创新点1:关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而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本论文肯定了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本论文又从生态足迹原理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生态可持续利用问题,结果发现在1988年到2011年间我国煤炭资源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小于生态足迹,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创新点2: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引入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领域,并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原理,建立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非线性面板数据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同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个重要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长期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到结论我国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采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原理来研究煤炭问题,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很少。创新点3: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的分析国外研究的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Logistic曲线增长模型对中国以及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研究。以中国为例,到2018年,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消耗煤炭的话,随着我国煤炭储量消耗殆尽,我国将面临着完全依赖煤炭进口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境地,这一方面对我国的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将对国际煤炭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田时中[8](2013)在《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体,近些年,我国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约占70%,并有上升的势头。当前能源需求与能源供应的矛盾日益凸显,增加了国家能源压力。统计显示,我国能源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4%,世界第二。巨大的能源消费带来能源供应不足问题,随之而来的是油价、煤价逐年攀升,甚至一度出现油荒、煤荒、电荒。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多数城市出现电荒,不得己实行拉闸限电;2009年武汉、哈尔滨等地出现严重的气荒。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中国人常以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自居。但是,煤炭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决定其数量、质量逐年下降,煤炭供需安全问题凸现。煤炭安全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国家非传统安全战略内容之一。对煤炭供需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煤炭供需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煤炭供需安全实证评价;煤炭供需形势预测;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维护煤炭供需安全的对策建议等。因此,全文围绕煤炭供需安全问题展开,重点探讨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测算和煤炭供需预测、预警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煤炭供需安全问题基础理论的研究。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紧密关联,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煤炭资源安全,特别是对煤炭供给与需求安全的研究,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资源安全理论的研究包括对资源安全进行界定和分类,分析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论述资源安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指出煤炭供需安全的研究内容。对资源稀缺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包括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全面阐述了三大稀缺理论,即马尔萨斯的资源绝对稀缺论、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和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分析经济学供需理论,对经济学供需理论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市场、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微观经济学的供需理论进行分析,绘制煤炭供给曲线、煤炭需求曲线以及煤炭供需变动曲线。阐述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阐述了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财富代际公平理论和三种生产理论,对煤炭可持续供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2)对我国煤炭供需现状的研究。煤炭是支撑重工业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源。对我国煤炭供需现状的研究包括分析我国煤炭供给现状,如煤炭资源分布;煤炭生产态势如生产基地分布和煤炭产业布局;煤炭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对我国煤炭需求现状的研究包括煤炭需求地点分布,如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煤炭需求行业分布;我国GDP与煤炭消费量的线性相关性分析。对我国煤炭供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如煤炭供需关系变动频繁、煤炭供需地域逆向分布、煤炭供需受运输瓶颈制约、煤炭生产安全及消费安全问题亟待解决。(3)对我国煤炭供需安全的实证评价。对煤炭供需安全度进行定量评价,首先分析我国煤炭供需安全的影响因素。然后依据煤炭供需安全影响因素构建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确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通过对评价指标进行优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接着确立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方法,具体介绍本论文主要运用到的四种方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对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进行TOPSIS评价。通过收集评价指标数据并进行计算,确立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计算和依据方案贴近度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依据我国煤炭供需现实对评价结论进行了系统分析。(4)对我国煤炭供需预测及价格走势的分析。对我国煤炭供给进行预测分析,概述我国煤炭供给特点,研究表明我国煤炭产量平稳增长、煤炭企业生产成本显着上升、煤炭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煤炭净进口总量稳步上升;介绍灰色GM(1,1)模型;对我国煤炭供给进行灰色GM(1,1)预测。然后对我国煤炭需求形势进行预测,概述我国煤炭需求特点;介绍NAR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煤炭需求形势进行预测。最后对我国煤炭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炭及工业品的价格走势;依据CR价格指数绘制了我国动力煤、炼焦煤和焦炭的价格走势图;对我国煤炭价格进行了短期和中长期预测。(5)对我国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的分析。探讨煤炭供需安全预警问题,首先分析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的意义。包括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和预测的区别的分析,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接着全面阐述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包括对煤炭供需周期波动的分析,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思路的阐述以及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方法的比较分析。最后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的运行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确立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的建议和分析、以及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的模拟。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检验与TOPSIS方法测算的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一致,结果表明,我国煤炭供需形势越来越严峻,需要采取措施,保障煤炭供需安全。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本论文得出的基本结论包括:(1)提出了煤炭供需安全问题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能源安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研究表明,石油资源安全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煤炭供需安全问题研究的参考资料,部分定量分析方法可以运用到本论文的研究中来。研究煤炭供需安全问题主要围绕煤炭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因此,本文主要集中于对我国煤炭供需形势进行分析、对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进行实证评价、对我国煤炭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探讨我国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在理论基础的研究上,系统分析了煤炭供需安全的基础理论,即资源安全理论、资源稀缺理论、经济学供需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2)通过定性分析,筛选出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并构建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影响因子包括四个方面,即资源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筛选出16个评价指标分别是基础储量、储采比、储量接替率、供需增速比、自给率、替代能源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煤炭与石油价格比、铁路运输能力、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单位GDP煤耗比、投入产出比、原煤入选率、CO2排放量、百万吨煤死亡率和城镇化率。(3)通过TOPSIS综合评价,计算出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出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权重和排序,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法,计算出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以此来反映我国煤炭供需安全状况。结果表明,2008-2011年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为C+={0.4265,0.4118,0.6020,0.5678}.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度排序为:C2010>C2011>C2008>C2009。(4)运用灰色GM(1,1)模型、VAR模型和CR价格指数,对我国煤炭供需形势进行预测,分析价格走势,绘制煤炭价格走势图,对煤炭价格进行初步预测。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煤炭产量约为537927.6402万吨标煤,煤炭需求量约为583064万吨标煤,煤炭供不应求。煤炭价格短期预测变化幅度不大,预测2013年动力煤和焦炭价格指数上涨幅度基本一致,略小于7.77%的水平(分别达到179.268点和163.067点),炼焦煤价格指数年均上涨幅度略高于7.77%的水平(约为595.598点)。全年煤炭价格指数平均上涨幅度为7.77%。我国煤炭供需形势比较严峻,需要国家宏观调控。(5)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进行检验。通过对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的分析,建立了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选取2008-2011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预警警度检验,检验结果与TOPSIS综合评价结果一致,表明本文所设置的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和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煤炭供需形势越来越不安全,需要采取措施维护我国煤炭供需安全。

张磊[9](2012)在《中国煤电产业链的周期波动传递及电煤价格扭曲》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一月中旬开始的南方雨雪冰冻天气让我国电力需求再度吃紧。由于冰冻,煤炭运输中断,灾区煤炭存量不足,发电设备无法正常运作,加上由于冰雪覆盖压垮了输电网络,导致电网的中断,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损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008年底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和煤炭的需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保持较长时间上升趋势的需求量有了显着下降。从电力煤炭产业链的紧密程度来看,这两次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审视目前电力和煤炭等能源的安全问题,进而再一次提示我们要注意煤炭和电力对国家经济整体形势和居民的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能源问题与西方工业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有相似之处。当前能源政策的重要目标是要在保证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能源结构。我国的能源供需与能源价格体系面临种种矛盾:能源供给的安全性与日益增大的环境压力;资源进口大国与缺失国际资源价格话语权;煤价的市场化与电价的强管制;能源价格扭曲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以上诸多矛盾的存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背景。我国能源禀赋“多煤、少油、缺气”的特点,使得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消费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能源的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的供应保持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使得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具备了更广阔的空间。当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能源市场上,中国的话语权也在逐步增大,在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方面,中国的作用日益显见。能源需求是作为迅速发展的中国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而其中问题的核心就是电力需求和电煤的需求。本文将注意力集中在周期波动对煤电产业链的传导和实证分析上。首先,本文分析了煤电需求分析的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即对学界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评价,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中国电力行业需求结构、中国电煤需求结构分别进行了分析。在讨论电力产业时,则从数据出发,从电力产业的整体情况入手,着重分析火电的特性、供需特点和我国电力改革的历程,为深入分析电力需求做好周全的准备。在讨论电煤需求结构时,从煤炭产业的整体情况入手,通过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了煤炭资源的基础性地位、煤炭产业组织状况和产业政策演变的过程,进而分析了电煤的产业特征与电煤价格体制。其次,在进行电力需求函数建模之前,本文首先考察了全社会电力需求、三大产业电力需求以及居民用电需求的周期波动特征,结合电力需求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讨论电力需求与经济周期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了电力需求结构、影响电力需求的因素和电力需求波动的情况。在上述基础上,笔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至今20多年的电力需求形势,区别于以往国内外对能源消费的研究,采用动态经济计量学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ECM)对第一、二、三产业的电力需求函数进行了建模,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预测,并且利用ECM的Granger因果关系来检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与电力需求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电力需求增长是产业增加值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但不存在产业增加值增长到电力需求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为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短期内,重工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是影响电力需求的重要因素,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给电力需求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人口众多仍然是导致中国电力高需求的重要因素。而电价正如一般如预期,对电力需求产生效应,但是实证结果证明在短期内电价对于电力需求的影响并不大。随后,本文对煤电产业链的供给面进行分析,尤其对其它文献较少提及的煤炭运输、煤炭进出口和电力投资等三个对煤电产业链有较大影响的方面进行讨论,得到了作为研究煤电产业链效率的外生变量。然后,本文通过分析电煤价格扭曲的现状,将焦点转移到电煤产业链效率的讨论。讨论基于引致需求的基本理论,构建电煤价格扭曲模型。由此,提出从根据电力需求量和调节电煤价格来控制电煤需求控制的可能性。文章最后提出了为预防未来的电力短缺,应建立电力早期预警系统:采用分时电价的方法;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产品内部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从GDP增长转向“经济结构调整”与平衡发展;从电力和电煤产业长期发展来看,节能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

李年君[10](2010)在《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环境课题。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近50年的气温变化,很可能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如果人类继续这样活动,到2100年时,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将高达750ppm,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4-5.8℃,海平面上升将上升0.09-0.88m。如果全球的平均温度只上升2℃,全球部分沿海城市将消失,沙漠化面积扩大,沙进人退,耕地减少,病虫害危害加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威胁。研究认为,近百年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涉及科学或技术领域,而且与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有着广泛的直接联系。由于温室气体的全球性,任何单一和局部的措施很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需要全球采取联合、综合、持久性的行动。为此,国际社会在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了实现《公约》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约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三种机制。由于减排单位核证与转让并不是因采取了节能与提高能效的途径,而是产业的衰退,现在附件一国家之间进行的排放贸易(ET)越来越少;附件一国家通过投资项目的方式从同属于附件一的另外国家获得减排量的合作也不多,因此现在联合履行机制(JI)作用也有限。而清洁发展机制(CDM)之所以迅速成为当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合作方式,正是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获得了减排承诺所需的CERs,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CDM本身让附件一国家与非附件一国家之间以项目为平台实现了包括减排技术(如能效、再生能源、生物固碳等技术)、减排政策(如欧盟的强制配额与CDM接轨)和减排市场(如国家间、地区间、企业之间开展的CERs一级、二级市场)等多种功能的融合。肖家河水电站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缓解当地电网供需矛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减少地区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优化电力结构;减少因化石燃料燃烧而导致的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增加贫困地区就业机会等,符合CDM的要求,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功。按照EB规定的方法学和额外性论证评价工具等分析,如按照第一个计入期7年计算,预测可为附件一国家充抵1,359,449tCO2的减排承诺,降低了国外企业碳减排的边际成本。虽然我国也会获得一定的CERs收益,但该项目同时暴露出了我国CDM项目开发中许多带共性和紧迫性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碳信用提供国,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将严重挫伤我国广大业主开展包括CDM在内的合作积极性,对全球范围内《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的减排行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创建国家碳交易所,构建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也将是解决肖家河CDM项目问题,提高我国碳交易国际竞争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手段。创建国家碳交易所需要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碳交易市场等外部法制保障建设;国家碳交易所定位,发起人选择,机构设置,基本职能,交易规则,业务模式,会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以及核查和签发执行制度等方面的内部制度建设;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部分地方碳交易所并存,全国相对统一的平行、交叉的碳交易体系建设等三方面加以构建,以此将国家碳交易所建成在国内碳交易体系建设中具有龙头地位和作用,在国际碳交易体系中具有巨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性碳交易所。国家碳交易所需要合理配置碳交易要素,在一定时期内国内业务需要以“单位GDP减排40%-45%”目标转换或“总量控制”为基础,国际业务需要以CERs、VERs为主体开展,按照额外性碳交易费用原理引导交易对象降低交易成本,根据不同因素对碳交易需求的影响从运行机理上采取应对措施。在国家碳交易所的选址上,武汉不仅同享庞大的碳减排市场、国内外的碳交易经验和我国的减排政策,更具有“两型社会”的国家定位所带来的政策空间,以及水电为主的项目优势、丰富的人才科技优势和中部支点的经济区位优势。如果国家碳交易所落户武汉,按照文中设想和论述,国家碳交易所将在国内具有稳定、排他性的竞争优势,在国际上具有暂时性竞争性优势。建设国家碳交易所也会面临碳税和CDM不能继续等风险,但只要我们如文中构想,加快创建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的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建设,依靠不断提升的我国碳市场集合力量,不仅能够避免有关风险,更能化解如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为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华中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中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2021年电力供需环境研判
    1.1 国际经济
    1.2 国内经济
    1.3 重点行业
    1.4 气候气温
    1.5 电能替代
2 2021年电力需求预测
    2.1 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2.2 分区域用电量预测
3 2021年电力供应预测
    3.1 新投产装机预测
    3.2 总装机预测
4 2021年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5 结论

(2)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
        1.2.2 不同发电技术经济性评价
        1.2.3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
        1.2.4 煤电供给侧改革与灵活性改造
        1.2.5 促进系统灵活性的市场政策机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总体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重点
        1.3.4 研究难点
        1.3.5 研究路线图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
    2.3 电力系统灵活性基本内涵
    2.4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2.4.1 传统需求预测模型
        2.4.2 基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预测模型
    2.5 系统优化算法
        2.5.1 粒子群算法
        2.5.2 蚁群算法
        2.5.3 遗传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电力行业主体构架发展现状分析
        3.2.1 发电装机容量
        3.2.2 跨省输电线路
        3.2.3 全社会用电量
    3.3 中国电力行业成本效率发展现状分析
        3.3.1 发电技术经济性
        3.3.2 线损和厂用电率
        3.3.3 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
        3.3.4 需求响应规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MLR-ANN的中长期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构建
        4.2.1 MLR基本原理
        4.2.2 ANN基本原理
        4.2.3 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
    4.3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数据整理
        4.3.1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3.2 全社会用电量影响因素数据整理
    4.4 基于MLR-ANN的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4.4.1 用电量显着影响变量提取
        4.4.2 2021-2035年显着影响变量预测
        4.4.3 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4.5 电力需求预测定性分析与结果修正
        4.5.1 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与国际比较
        4.5.2 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对比
        4.5.3 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校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系统LCOE和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5.2.1 LCOE模型基本原理
        5.2.2 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构建
        5.2.3 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构建
        5.2.4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
    5.3 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5.3.1 各类电力资源禀赋分布及新增电源布局
        5.3.2 各类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5.3.3 区域电力流向及传输规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构建
        6.2.1 电力规划模型基本原理及衍生
        6.2.2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基本特征
        6.2.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分析
        6.2.4 模型目标函数
        6.2.5 模型约束条件
    6.3 全国层面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3.1 情景设定
        6.3.2 参数设定
        6.3.3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4 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4.1 电力资源现状分析
        6.4.2 基于系统LCOE的各类发电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6.4.3 参数设定
        6.4.4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5 电力规划方案运行模拟
        6.5.1 运行模拟与系统灵活性定量评估方法
        6.5.2 典型场景下区域电网运行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引言
    7.2 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考虑疫情影响的华中地区电煤供需形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2019年电煤供需形势
    1.1 2019年全国电煤价格走势
    1.2 2019年华中地区电煤供需情况
2 影响电煤供应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宏观政策对电煤供应的影响
        1)在疫情保障供应方面。
        2)在去产能方面。
        3)运力方面。
        4)中长期合同签订方面。
    2.2 电煤运力情况分析
    2.3 电煤价格走势预判
3 电煤供需形势预测
    3.1 火电发电量预测
    3.2 耗煤量预测
    3.3 购煤量预测
    3.4 电煤供需形势预测
4 建议

(4)考虑政策、运力、价格因素的电煤供需形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2016年电煤供需形势
    1.1 2016年全国电煤价格走势
    1.2 2016年华中地区电煤供需情况
2 影响电煤供应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宏观政策对电煤供应的影响
    2.2 电煤运力情况分析
    2.3 电煤价格走势预判
3 电煤供需形势预测
    3.1 火电发电量预测
    3.2 耗煤量预测
    3.3 购煤量预测
    3.4 电煤供需形势预测
4 对策建议

(5)跨区电力交易均衡优化模型及输电价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电力交易模式与类型
        1.2.2 电力市场交易均衡
        1.2.3 发电商的报价策略
        1.2.4 输电价格研究动态
        1.2.5 电力市场输电价格监管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跨区电力交易基本模式与框架分析
        1.3.2 跨区电力市场交易均衡分析研究
        1.3.3 基于隐式拍卖的跨区电力交易优化策略研究
        1.3.4 跨区交易输电价格定价机制实证研究
        1.3.5 跨区电力交易监管问题研究
    1.4 研究方案及难点
        1.4.1 对于“跨区电力市场交易基本模式与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案
        1.4.2 对于“跨区电力市场交易均衡分析研究”的研究方案
        1.4.3 对于“基于隐式拍卖的跨区电力交易优化策略研究”的研究方案
        1.4.4 对于“跨区交易输电价格定价机制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案
        1.4.5 对于“跨区电力交易监管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案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跨区电力交易基本模式与框架分析
    2.1 引言
    2.2 电力跨区基本交易模式
        2.2.1 电力跨区单边交易模式
        2.2.2 电力跨区双边交易模式
        2.2.3 电力跨区多边交易模式
    2.3 电力跨区基本运营模式
        2.3.1 分散模式
        2.3.2 集中模式
        2.3.3 分层模式
    2.4 跨区交易框架分析
        2.4.1 跨区电力市场单一层次交易框架
        2.4.2 跨区电力市场两个层次交易框架
        2.4.3 跨区电力市场混合层次交易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跨区电力市场交易均衡分析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的基本符号
    3.3 考虑发电厂商市场力的一般市场情形
    3.4 垄断市场情形
        3.4.1 价格上限
        3.4.2 长期边际成本
        3.4.3 完全分摊成本
    3.5 几个受监管的发电商参与交易的市场情形
        3.5.1 价格上限
        3.5.2 长期边际成本
        3.5.3 完全分摊成本
    3.6 基于互联容量协调拍卖的跨区电力交易均衡研究
    3.7 算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隐式拍卖的跨区电力交易优化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跨区电力交易中发电商报价研究
    4.3 基于隐式拍卖的跨区电力交易模型
        4.3.1 发电厂商类别界定
        4.3.2 基本假设及参数确定
        4.3.3 模型建立
        4.3.4 算例分析
    4.4 跨区电力交易优化策略研究
        4.4.1 多机组竞价效率的优化
        4.4.2 电力市场阻塞管理的优化
        4.4.3 电能供给安全保障优化
        4.4.4 政府管制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区电力交易输电价格定价机制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跨区输电交易价格体系分析
        5.2.1 我国跨区跨省交易价格机理分析
        5.2.2 影响跨区跨省交易价格的因素分析
        5.2.3 跨区跨省输电交易遵循的原则、依据与思路
        5.2.4 我国跨区跨省输电交易价格体系与机制研究
    5.3 我国跨区跨省输电交易价格近期方案研究
        5.3.1 政府已定价
        5.3.2 电力企业内部价格调整
        5.3.3 市场定价
        5.3.4 特高压输电价格机制
    5.4 边交易下跨区电力价格模型及实证研究
        5.4.1 跨区跨省双边协商交易价格模型构建
        5.4.2 基于我国某区域电力交易价格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跨区电力交易监管问题分析与研究
    6.1 引言
    6.2 电力市场监管概述
        6.2.1 电力市场监管
        6.2.2 电力市场监管在市场运行中具体作用表现
        6.2.3 电力市场监管在整个运营系统中的定位
    6.3 我国跨区电力交易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
        6.3.1 我国跨区电力交易监管现状
        6.3.2 我国跨区电力交易监管存在的问题
        6.3.3 我国电力监管的建议
    6.4 跨区跨省电力交易中监管者之间的博弈
        6.4.1 区域福利的最大化
        6.4.2 纳什均衡下的区域福利
        6.4.3 监管者之间的博弈均衡
    6.5 算例分析
        6.5.1 监管机构之间的纳什均衡
        6.5.2 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均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输煤还是输电?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框架
2 全国电煤的供需现状分析
    2.1 我国电煤供需分析
    2.2 我国电力行业供需现状分析
    2.3 我国电力市场交易状况
    2.4 我国电煤市场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模型构建和优化方法
    3.1 基本思路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3.3 模型的优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数据收集与指标核算
    4.1 各省份落地电价分析
    4.2 区际间最大可供电量的核算
    4.3 本章小结
5 优化结果与分析
    5.1 现有电网约束下的优化结果
    5.2 不加电网约束下的优化结果
    5.3 优化后各省供电能力分析
    5.4 三种情境下的优化分析
    5.5 全国电网规划的优化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全文结论
    6.2 优化建议
    6.3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3.3 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1.3.4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限理论
        2.1.1 增长极限理论提出的背景
        2.1.2 增长极限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围绕“增长极限论”的争论
    2.2 化石能源峰值理论
        2.2.1 化石能源峰值论概述
        2.2.2 主要化石能源峰值论
    2.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1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5 生态足迹理论
        2.5.1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2.5.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2.5.3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
    3.1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1.1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及特点
        3.1.2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1.3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1.4 中国能源供求形势
        3.1.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2.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
        3.2.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
        3.2.3 中国煤炭供求形势
        3.2.4 中国煤炭进出口状况
        3.2.5 中国煤炭运输状况
        3.2.6 中国煤炭价格状况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2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
    5.1 中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5.1.1 煤炭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5.1.2 中国煤炭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2.1 煤炭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5.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
    6.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均煤炭消费的实证分析
        6.1.1 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煤炭需求预测
    6.2 煤炭需求量增长极限的讨论
        6.2.1 交通运输的制约
        6.2.2 水资源的制约
        6.2.3 大气环境的制约
        6.2.4 地质灾害的制约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
    7.1 煤炭产量峰值概念
    7.2 煤炭峰值预测模型
        7.2.1 线性回归模型
        7.2.2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7.3 煤炭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煤炭资源储量因素
        7.3.2 相关政策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
        8.1.1 利用国际煤炭资源调节国内煤炭供求的可能性
        8.1.2 加强国际煤炭市场调控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8.2 对国内煤炭产需总量的调控
        8.2.1 从消费端对煤炭需求实行总量控制
        8.2.2 从供给端对煤炭产量实行总量控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8)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煤炭供需安全问题理论基础
    §2.1 资源安全理论
        2.1.1 资源安全内涵
        2.1.2 维护资源安全的重要性
        2.1.3 煤炭供需安全研究内容
    §2.2 资源稀缺理论
        2.2.1 资源稀缺性含义
        2.2.2 三大资源稀缺理论
    §2.3 经济学供需理论
        2.3.1 经济学供需理论发展历程
        2.3.2 煤炭供需曲线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
        2.4.2 煤炭供需可持续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煤炭供需现状
    §3.1 我国煤炭供给现状
        3.1.1 煤炭资源分布
        3.1.2 煤炭生产态势
        3.1.3 煤炭产量稳步增长
    §3.2 我国煤炭需求现状
        3.2.1 煤炭需求地点分布
        3.2.2 煤炭需求行业分布
        3.2.3 我国GDP与煤炭消费量的线性相关性
    §3.3 我国煤炭供需问题分析
        3.3.1 煤炭供需关系变动频繁
        3.3.2 煤炭供需地域逆向分布
        3.3.3 煤炭供需受运输瓶颈制约
        3.3.4 煤炭供需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
    §4.1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影响因素
    §4.2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2.1 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4.2.2 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方法
        4.3.1 熵值法
        4.3.2 层次分析法
        4.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4.3.4 TOPSIS综合评价模型
    §4.4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TOPSIS评价
        4.4.1 收集评价指标数据
        4.4.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4.3 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计算
        4.4.4 依据方案贴近度综合评价
        4.4.5 评价结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煤炭供需预测及价格走势
    §5.1 我国煤炭供给预测
        5.1.1 当前我国煤炭供给特点
        5.1.2 灰色GM(1,1)模型
        5.1.3 煤炭供给预测
    §5.2 我国煤炭需求预测
        5.2.1 当前我国煤炭需求特点
        5.2.2 VAR模型
        5.2.3 煤炭需求预测
    §5.3 我国煤炭价格走势分析
        5.3.1 当前我国煤炭及工业品价格走势
        5.3.2 CR价格指数
        5.3.3 煤炭价格走势
        5.3.4 煤炭价格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煤炭供需安全预警
    §6.1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意义
        6.1.1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与预测比较
        6.1.2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意义
    §6.2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系统
        6.2.1 煤炭供需周期波动
        6.2.2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思路
        6.2.3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方法
    §6.3 煤炭资源供需安全预警系统运行
        6.3.1 确立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
        6.3.2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警度检验与分析
        6.3.3 煤炭供需安全预警模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维护我国煤炭供需安全的对策建议
    §7.1 维护煤炭供给安全
        7.1.1 加大煤炭勘查投入
        7.1.2 推进煤炭安全生产
        7.1.3 提高煤炭运输能力
        7.1.4 扩大煤炭进口
        7.1.5 实施煤炭储备战略
    §7.2 维护煤炭需求安全
        7.2.1 调整产业结构
        7.2.2 提高煤炭使用效率
        7.2.3 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
        7.2.4 实施能源替代战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煤电产业链的周期波动传递及电煤价格扭曲(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中国煤电产业链运作的现实基础与矛盾
1.2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1.2.1 研究的重要性
    1.2.2 研究目的
    1.2.3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3.1 理论背景与研究范式
    1.3.2 研究逻辑与内容结构 第二章 煤电产业链周期波动研究的理论背景
2.1 需求理论与需求函数
    2.1.1 需求理论
    2.1.2 需求函数
2.2 能源需求研究
    2.2.1 能源需求模型
    2.2.2 国内外能源需求函数进一步综述
2.3 电力需求和电煤需求
2.4 引致需求 第三章 中国煤电产业链运作的现实背景
3.1 煤电产业纵向关系概述
3.2 中国的宏观经济周期波动
    3.2.1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
    3.2.2 能源需求周期
    3.2.3 能源供给与投资需求
    3.2.4 能源进出口结构
3.3 中国电力市场的供需结构
    3.3.1 电力市场需求结构分析的必要性
    3.3.2 电力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3.3.3 影响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
    3.3.4 电力供给结构与投资
3.4 中国电煤市场的供需结构
    3.4.1 煤炭市场供需结构
    3.4.2 电煤市场需求结构
    3.4.3 电煤价格规制与市场监管 第四章 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电力需求波动
4.1 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研究
    4.1.1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演进
    4.1.2 国内周期波动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4.1.3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简述
    4.1.4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4.2 电力需求波动研究
    4.2.1 电力需求周期波动特征值选取
    4.2.2 电力需求周期的测定方法
    4.2.3 电力需求增长率波动的HP滤波分解
    4.2.4 全社会电力需求波动周期的分析
4.3 电力需求周期波动的产业结构特征
    4.3.1 电力需求各组成部分比例变化分析
    4.3.2 电力需求季节性波动的结构性特征
    4.3.3 电力需求各组成部分增长率比较分析
    4.3.4 各产业和居民用电需求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4.4 第二产业和居民用电量的进一步讨论
    4.4.1 高耗能产业对电力需求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4.4.2 居民用电和第三产业用电的季节性波动成因分析 第五章 中国电煤需求波动研究
5.1 作为引致需求的电煤需求
5.2 电煤需求波动周期的测定
    5.2.1 火力发电量波动周期
    5.2.2 电煤消耗波动周期
    5.2.3 电煤消耗与火力发电波动比较
5.3 电煤需求估计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3.3 协整检验 第六章 中国煤电产业链供给面分析
6.1 煤炭运输
    6.1.1 煤炭运输概况
    6.1.2 铁路运输
    6.1.3 公路运输
    6.1.4 港口运输
    6.1.5 煤炭运输预测
6.2 煤炭进出口
    6.2.1 中国煤炭进口分析
    6.2.2 中国煤炭出口分析
6.3 电力投资
    6.3.1 电源建设
    6.3.2 电网建设
6.4 煤电产业链波动传递途径 第七章 电煤价格扭曲
7.1 研究背景
7.2 电煤价格扭曲研究文献综述
7.3 煤炭和电力产业关系扭曲的效应分析
    7.3.1 煤炭和电力产业总体能力差异的比较
    7.3.2 电煤价格扭曲与上下游利润率变化
    7.3.3 要素价格扭曲与能源使用效率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Reference 后记

(10)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预期结果 第2章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及提出的问题
2.1 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
    2.1.1 项目活动描述
    2.1.2 基准线和监测方法学的应用
    2.1.3 环境影响分析
    2.1.4 利益相关方的评价
2.2 肖家河CDM项目开发提出的问题
    2.2.1 CDM项目注册比例低
    2.2.2 没有定价权
    2.2.3 没有提供先进技术
    2.2.4 缺少自主开发的技术标准
2.3 解决肖家河CDM开发问题的初步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3.1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理论基础
    3.1.1 碳交易的气候学基础
    3.1.2 碳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3.1.3 碳交易的法律基础
3.2 我国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必要性分析
    3.2.1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提高我国碳交易的定价权
    3.2.2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加强我国标准体系的建立
    3.2.3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有利技术引进
3.3 我国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紧迫性分析
    3.3.1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3.3.2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转变管理方式的需要
    3.3.3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加快我国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3.3.4 建立国家碳交易所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需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的初步构想
4.1 总体构想
4.2 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构建我国相对统一的碳交易体系
    4.2.1 国际碳交易体系概况
    4.2.2 国内没有形成碳交易体系
    4.2.3 以国家碳交易所为龙头,建立我国相对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4.3 国家碳交易所的构建
    4.3.1 国家碳交所定位
    4.3.2 国家碳交所发起人选择
    4.3.3 国家碳交所组织机构设置
    4.3.4 国家碳交所的基本职能
    4.3.5 国家碳交所的交易规则
    4.3.6 国家碳交所的国际业务
    4.3.7 国家碳交所的国内业务
    4.3.8 国家碳交所会员管理办法
    4.3.9 国家碳交所财务管理办法
    4.3.10 国家碳交所交易项目的签发
4.4 我国碳交易法制保障建设
    4.4.1 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4.4.2 制定培育碳交易市场的政策
    4.4.3 出台碳交易所管理办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碳交易所运行机理
5.1 碳排放权交易中的要素构成
    5.1.1 交易主体
    5.1.2 交易客体
    5.1.3 交易合同
    5.1.4 申报、交易制度
    5.1.5 交易机构
    5.1.6 监测与核查制度
5.2 单位GDP减排的目标分析
    5.2.1 “单位GDP减排40%-45%”的内涵
    5.2.2 “单位GDP减排40%-45%”过渡转换
    5.2.3 “总量控制”目标应成为我国努力的方向
5.3 碳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5.3.1 现有碳交易理论的局限
    5.3.2 额外性费用理论
    5.3.3 肖家河项目案例说明
5.4 影响国家碳交易所交易的市场因素分析
    5.4.1 国际碳交易需求因素影响分析
    5.4.2 国内碳交易需求因素影响分析
    5.4.3 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因素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
    5.4.4 企业碳排放权供求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碳交易所建在武汉的可行性
6.1 庞大的碳市场是武汉建国家碳交易所的沃土
6.2 我国政府、企业和百姓的重视,是武汉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保证
    6.2.1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气候变化
    6.2.2 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
    6.2.3 广大百姓开始参与
    6.2.4 国家需要武汉走在全国的前面
6.3 多种碳交易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机会
    6.3.1 全球碳交易背景
    6.3.2 成功的国际碳交易模式
    6.3.3 正在摸索的国内模式
6.4 武汉建立国家碳交易所的SWOT分析
    6.4.1 优势因素(Strengths)
    6.4.2 劣势因素(Weaknesses)
    6.4.3 机遇因素(Opportunities)
    6.4.4 风险因素(Threats)
    6.4.5 劣势和风险对策建议
6.5 国家碳交易所落户武汉的四种标准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主要成果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四、华中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J]. 汲国强,吴姗姗,谭显东,单葆国. 发电技术, 2021(05)
  • [2]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D]. 张文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考虑疫情影响的华中地区电煤供需形势预测[J]. 别芳玫,陈熙,方仍存,李斯吾. 湖南电力, 2020(05)
  • [4]考虑政策、运力、价格因素的电煤供需形势预测[J]. 陈梦,别芳玫,周小兵. 湖北电力, 2017(06)
  • [5]跨区电力交易均衡优化模型及输电价格机制研究[D]. 李晓彤. 华北电力大学, 2015(12)
  • [6]输煤还是输电?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优化研究[D]. 陆小倩.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7]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郑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8]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D]. 田时中.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4)
  • [9]中国煤电产业链的周期波动传递及电煤价格扭曲[D]. 张磊. 复旦大学, 2012(03)
  • [10]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 李年君.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华中电网电力供需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