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真空冷冻干燥的研究

香菜真空冷冻干燥的研究

一、芫荽真空冷冻干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20)在《罗非鱼皮胶原降解反应行为及肽钙螯合物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非鱼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鱼皮,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本文以罗非鱼新鲜鱼皮为原料提取胶原,采用酸热处理降解生成明胶化胶原,并开展了明胶化过程的系统研究;为解决含鱼明胶体系中胶原蛋白肽含量测定的诸多问题,对双缩脲法测定罗非鱼源胶原蛋白肽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改良及应用评价;对一种来自于枯草芽孢杆菌的碱性胶原蛋白酶进行了分离纯化、酶学性质及结构模拟研究,并采用磺化聚苯乙烯(sulfonated polystyrene,SPS)纳米粒子固载胶原蛋白酶;以固定化酶水解罗非鱼皮明胶化胶原制备胶原蛋白肽为研究体系,基于蛋白质结构知识和3-D模型解析了多组分复杂体系的动态降解行为;以酶解得到的胶原蛋白肽为原料制备了肽钙螯合物,优化了螯合工艺,研究了螯合物的稳定性,并采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了螯合物体外促钙吸收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罗非鱼新鲜鱼皮和鱼鳞为原料,通过纤维组织观察发现罗非鱼皮中主要为Ⅰ型胶原;采用单纯醋酸提取及胃蛋白酶辅助醋酸提取两种方法制得了鱼皮、鱼鳞酸溶性胶原(ASC)及酶促酸溶性胶原(PSC),对产物进行了系统表征及性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鱼皮ASC和PSC的纯度分别为85.69%、72.88%,鱼鳞ASC和PSC纯度分别为70.35%、73.92%;产物氨基酸组成中含量最多的是甘氨酸,分别为20.85%、21.01%、21.16%和19.21%,符合胶原蛋白的一级结构特征;鱼皮和鱼鳞ASC、PSC的紫外最大吸收分别在234 nm、222 nm、236 nm、226 nm处,符合胶原特征;鱼皮和鱼鳞ASC、PSC的热收缩温度分别约为89.0℃、81.3℃、74.0℃、70.7℃;FT-IR表明四种胶原产物皆保留了天然的三螺旋结构;高效凝胶色谱(GPC)测得鱼皮ASC和PSC、鱼鳞ASC和PSC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39570 Da、20891 Da、131909 Da、20428 Da,从分子量大小及分布来看,鱼皮ASC最接近于天然胶原,在医用及保健食品领域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2)以罗非鱼皮酸溶性胶原(ASC)为原料,用酸法诱导其明胶化并用热水提取明胶。采用红外光谱、圆二色谱、SDS-PAGE电泳、DSC热稳定性分析对胶原明胶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处理时间后的明胶化胶原产物的红外光谱在1460~1230cm-1附近吸收峰的尖锐度明显降低,判定胶原三螺旋结构逐渐发生解旋;酸处理4 h时胶原明胶化程度较高,明胶提取率可达到77.41%;DSC与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显示,酸处理造成胶原三螺旋结构的解旋和高分子亚基的降解,酸处理的前4 h内这两个过程处于平衡阶段,4 h后以高分子亚基降解过程为主,因此,确定酸处理时间少于4 h可获得较高品质的明胶。(3)以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为对照品,改良双缩脲比色法测定肽含量的操作方法,探讨了本体系中显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线性拟合度高的肽和三氯乙酸(TCA)浓度范围、p H;在最优条件下对标准曲线进行了重复性、精密度评价以及加样回收率的实验并进行了应用评价。结果显示,当胶原蛋白肽(标称分子量3 KDa)质量浓度在0.3~1.5mg/m L范围内,使用13%TCA,p H 12.5,在545 nm处检测,吸光值与肽质量浓度线性拟合好(R2=0.999);重复性和精密度试验得到RSD分别为1.86%和1.84%,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13.9%、109.7%,RSD分别为1.39%、1.00%;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将本法应用于不同种类罗非鱼肽产品体系的检测,加样回收率相差小,偏差较小,说明本法简便、快捷,适用于罗非鱼源肽含量的检测。(4)对一种来自枯草芽孢杆菌的酶制剂进行了分离纯化、酶蛋白结构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纯化工艺可使酶比活力提高到608.17 U/μg;其分子量约为31.0 KDa;质谱鉴定得到该酶的氨基酸序列并模拟得到1个蛋白质三维结构,推测该酶可能属于枯草杆菌蛋白酶家族成员。在鱼皮胶原蛋白水解体系中,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 H为7.4;在低于40℃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 H 5.0-7.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酸碱稳定性;米氏常数为88.22 mg/m L,催化效率为26.37 m L·mg-1·min-1;Al3+、Fe3+、Fe2+、Pb2+、Ba2+、Mg2+、Zn2+、Mn2+对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巯基乙醇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能够使其酶活性下降至60%左右,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能够使该酶完全失活。采用SPS纳米球固载酶的最优条件为:SPS纳米球乳液与酶液的体积比为3:50(m L:m L)、固载温度为25℃、固载体系p H为4.5;在此条件下,胶原蛋白酶的固载率为73.48%,比活力为274.05 U/μg;固定化酶比活力约为游离酶比活力的53.74%。(5)为展现罗非鱼皮明胶化胶原在固定化碱性蛋白酶降解作用下的酶解行为及结果,基于高效凝胶色谱(GPC)和液质联用(HPLC-MS/MS)检测手段,结合生物信息学知识,运用计算机模拟及图像处理技术,绘制了可表征酶解反应过程动态特性的3-D图,拟合得到了酶解动力学方程,验算得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72%;以抗氧化能力作为评价依据,对水解180 min时的酶解物进行了质谱测序研究,鉴定得到10个片段,并采用Chem Draw19.0-Chem3D软件对肽片段分子结构进行了预测。(6)以标称分子量分别为1 KDa、3 KDa、5 KDa的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粉和无水氯化钙为原料,研究肽钙螯合物制备工艺的优化。采用响应面试验法优化螯合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p H7.00、温度40℃、肽钙质量比7:1、时间30.00 min,此条件下钙螯合率为39.5%±0.5%。对产物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能谱表征分析以及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钙离子被成功螯合;肽钙螯合物在高温下不稳定,温度越高钙结合量下降越快;在酸性环境下易于解离,酸性环境影响比碱性环境大;在与乳糖及氯化钠共存的环境中较为稳定;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会分解肽钙螯合物,且胰蛋白酶的影响作用比胃蛋白酶大;采用Caco-2单层细胞模型体外评价了肽钙螯合物对钙促转运的作用,发现螯合物浓度在3 mg/L以上时具有良好的促钙转运效果;当3 h时,7 mg/L肽钙螯合物对钙的促转运能力达到2.52μg/mg,促钙吸收率为41.04%,优于罗非鱼皮蛋白肽(Val-Gly-Leu-Pro-Asn-Ser-Arg)钙螯合物,弱于鳕鱼皮胶原蛋白肽(Ala-Gly-Pro-Ala-Gly-Pro-Arg)钙螯合物。

陈宇昱,王颖瑞,周辉,叶美玲,丁胜华,秦丹,蒋立文,邓放明,王蓉蓉[2](2020)在《四种干燥方式对小米椒理化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升干制辣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小米椒为原料,研究冷冻干燥、自然晾晒、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对小米椒理化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包括色泽、褐变度、果胶组分、游离氨基酸、总酚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冷冻干燥相比,自然晾晒、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制辣椒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表现在色泽劣变、褐变度升高、果胶降解、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抗氧化能力降低等方面。与热风干燥和红外干燥相比,自然晾晒对干制辣椒品质的影响较小,其处理的样品色泽劣变较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此外,自然晾晒的样品果胶降解程度较小,水溶性果胶、螯合性果胶和碱溶性果胶组分含量分别维持在22.39 mg D-半乳糖醛酸/g DW、1.22 mg D-半乳糖醛酸/g DW和16.17 mg D-半乳糖醛酸/g DW;游离氨基酸含量保持在11.860 mg/g DW。因此,自然晾晒能较好的保持干制辣椒的理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相比于其他三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米椒干燥。

孙慧娟[3](2020)在《药膳薄荷蒸菜制作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调查亳州地区蒸菜资源现状并加以分析,提出蒸菜产业化发展建议,为蒸菜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参考依据。2.以薄荷蒸菜为研究对象,感官评分为依据,优选最佳蒸制工艺,为制定蒸制工艺及薄荷蒸菜质量标准提供参考。3.以氨基酸、维生素等含量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比较不同产地、不同辅料在蒸制工艺前后含量变化,优选薄荷蒸菜最佳产地及辅料类型。4.探究感官、菌落总数等因素随贮存时间变化规律,推测保质期,为企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考证、实地调查、基原鉴定等方法,收集亳州地区的蒸菜资源现状。2.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与Box-Benhken响应面法相结合,考察面粉添加量、蒸制时间、蒸制所需功率三个因素对薄荷蒸菜品质的影响。3.运用超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不同产地、不同辅料、工艺前后的薄荷蒸菜中氨基酸、核苷类成分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法对薄荷蒸菜的质量进行综合比较分析。4.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不同产地、不同辅料、工艺前后的薄荷蒸菜中维生素含量。5.以商丘产薄荷和小麦粉为原料进行蒸制工艺,将薄荷蒸菜贮存在18℃±2℃、2℃±2℃这两个温度下,建立各项指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不同温度下的品质变化,分析影响保质期的关键因素。结果:1.通过文献考证、实地调查、基原鉴定等方法,得知亳州地区常用蒸菜品种基原共有23科44种,双子叶植物占总数的93.2%,其中野生品种17科14种,栽培品种17科19种;有15种栽培品种为市场上常见,直接可供制作蒸菜的蔬菜。这些蒸菜原植物多为性寒、凉之品,为清热解毒、凉血之物;食用部位以茎叶最多,达29种,其次是植物全株,达5种。2.薄荷蒸菜在新鲜去梗薄荷叶与面粉量比为1:2、蒸制时间4min、蒸制功率1000W的工艺条件下制作的薄荷蒸菜品质最佳,菜品外观面粉量均匀、色泽翠绿、味美爽口,且具备薄荷独有的芳香气味。3.通过超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法,检测薄荷蒸菜氨基酸和核酸类成分的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TOPSIS分析法,结果显示,在21种氨基酸类成分中,丝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谷氨酸、精氨酸为主要成分;在10种核苷类成分中,腺嘌呤、胞苷、肌苷、腺苷、鸟苷、尿嘧啶为主要成分。与蒸制工艺前相比,蒸制过程后的药膳薄荷蒸菜以辅料为小麦粉的商丘产地的综合品质最佳。4.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薄荷蒸菜维生素的含量,此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并可以同时检测6种水溶性维生素的方法。结果表明,蒸制工艺前后均为商丘产薄荷蒸菜中水溶性维生素含量最高,以总维生素含量为分析指标,辅料为小麦粉的商丘产薄荷蒸菜含量高于辅料为荞麦粉的商丘产薄荷蒸菜,故,辅料为小麦粉的商丘产薄荷蒸菜品质最优。5.通过对薄荷蒸菜感官、菌群总数、大肠菌群3个检测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除大肠菌群未呈现一定的变化外,感官、菌群总数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发生相应的变化;感官为影响薄荷蒸菜保质期的关键因素;根据感官评定结合菌落总数的数据显示,18℃±2℃(春夏秋季)温度下贮存的薄荷蒸菜保质期以3天为宜,2℃±2℃(冬季)温度下贮存的薄荷蒸菜保质期以4天为宜,且在保质期内均未检测出菌落及大肠菌群生长。结论:本文对亳州地区药食两用蒸菜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充分体现药食两用蒸菜资源在民间的广泛性;通过优选药膳薄荷蒸菜最佳制作工艺,为制定蒸菜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评价标准以及推广蒸制菜肴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不同产地、不同辅料的薄荷蒸菜中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维生素含量在蒸制工艺前后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感官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指标检测相结合可以预测薄荷蒸菜保质期,为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和商品货架期提供参考。

吴薇[4](2019)在《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吸附法由于操作简便,处理成本低,处理效率高而被公认为水处理领域最常用且最重要的工艺技术之一。吸附剂是吸附工艺中决定性因素,因此寻求高效、环保、经济适用的吸附剂成为采用吸附法处理水污染的关键。海藻酸钠分子链上含有羧基和羟基,可通过与二价等高价态金属离子络合形成水凝胶以除去重金属离子。结构上,壳聚糖具有大量游离氨基,可在酸性溶液中发生质子化而与废水中阴离子等负电基团发生静电作用以去除污染物。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使用海藻酸钠对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并拟将海藻酸钠与壳聚糖进行复合得到一种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较高吸附效率和能够循环使用的新型多孔材料材料,并尝试用于重金属离子和酸性染料污水处理。以海藻酸钠为原料,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多孔材料吸附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压汞仪(MIP)观察不同浓度下制备的多孔材料形貌和测试其孔结构,发现浓度为5wt%的多孔材料平均孔径为41.57 μm,孔隙率为92.2%,具有较适宜吸附的孔结构。以氯化钙溶液对海藻酸钠多孔材料进行预交联,并采用预交联后材料对重金属离子Cd2+、Pb2+、Cu2+进行吸附,探究pH值、环境温度、吸附时间、离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海藻酸钠多孔材料对Cd2+,Pb2+,Cu2+吸附的优化条件,并且在该条件下,Cd2+,Pb2+,Cu2+的吸附率分别为73.67%,99.43%,59.25%。采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和粒子内扩散模型对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进行模拟,发现所有离子吸附过程较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T-IR)及热差-热重分析仪(TG-DSC)对吸附重金属离子前后的海藻酸钠多孔材料进行表征,均表明材料对Cd2+,Pb2+,Cu2+达到了理想的吸附效果。五次循环后海藻酸钠材料对Cd2+,Pb2+,Cu2+的去除百分率分别下降 24.65%,24.58%,16.17%。通过引入壳聚糖粉末,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原料,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并用以吸附重金属离子。分别以重金属离子Cd2+,Pb2+,Ni2+为吸附对象,探究在pH值、环境温度、吸附时间、重金属初始浓度等因素影响下,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与各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之间的影响关系。确定了,该吸附剂的优化吸附条件为:pH=6,环境温度为45℃,吸附时间为180 min,重金属初始浓度为500mg.L-1,在优化吸附条件下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对Cd2+,Pb2+,Ni2+的最大平衡吸附容量分别为452.37 mg.g-1,481.04 mg.g-1,88.07 mg.g-1。五次循环后复合多孔材料的吸附率保持55%以上,分别为70.89%,77.54%,55.22%。以制备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为吸附剂,研究其对阴离子染料酸性红B14的吸附行为和吸附性能。以海藻酸钠羧基和壳聚糖氨基摩尔比为2:1、1.5:1、1:1、1:1.5、1:2制备不同浓度配比的复合多孔材料,通过SEM和MIP观察及测试复合材料的形貌和孔结构,并探究各摩尔比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分别在pH=2和pH=7的条件下考察多孔材料对染料的吸附能力及脱色率,结果表明在pH=2的条件下酸性红B14被大量吸附,脱色效果显着优于pH=7,材料平衡吸附量约为1400 mg·g-1。探究pH值、环境温度、吸附时间、染料初始浓度对不同摩尔比制备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各条件下复合材料吸附剂均显示出高于对照组的吸附性能。在吸附酸性红B14后,复合多孔材料表面残留大量颗粒物且孔道被染料分子堵塞。采用FTIR和Zeta电位仪分析了材料与染料之间的吸附机理,发现吸附的主要驱动力是材料中壳聚糖的氨基与酸性红B14的羧基之间产生的静电作用力。此外,使用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和粒子内扩散模型对复合多孔材料吸附酸性红B14的吸附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准二级动力学的拟合效果更佳,表明酸性红B14在复合材料上的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考察了复合材料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酸性红B14在一次性吸附后已基本澄清,去除率为99.4%,二次吸附后其去除率达到99.99%。对多孔材料的再生性能进行分析,发现五次吸附-脱附后复合材料的吸附能力为1176±21.7 mg·g-1,维持在80.13%。

李新福[5](2019)在《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肉制品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加热温度较低(一般6872°C)而得名,和高温肉制品相比较具有较多优势,营养成分较高的被保留,具有肉品特有的香味和口感,保持了肉制品固有的组织结构,具有较好的咀嚼感和口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低温肉制品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是未来肉制品发展方向,但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温度低,一部分耐热芽孢菌仍能存活下来,贮藏过程中这部分细菌易生长和繁殖,导致产品出现涨袋、褪色、发粘、出水、出油等腐败变质现象,产品的运输和贮藏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着产品货架期及产品销售,是困扰低温肉制品生产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亟需研究产品贮藏期内菌相变化及找出优势腐败菌(SSOs),并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引起肉类及肉制品腐败的细菌种类繁多,首先需要对贮藏阶段的菌相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出优势腐败菌(SSOs),随后对关键腐败微生物加工阶段来源进行追溯,并分析SSOs的腐败特性,以期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延长肉制品的货架期。本文首先研究了真空包装培根在04°C下45天贮藏期间内的感官、理化品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产品贮藏初期微生物数量较少,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微生物数量迅速增加。冷藏贮藏期间菌落总数(PCA 30°C)、嗜冷菌(PCA 4°C)和乳酸菌(LAB)上升较多,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pseudomonads)、热杀索丝菌(Brochothrix thermosphacta)及霉菌和酵母菌(moulds and yeasts)上升相对较少。感官评价、pH值、红度值a*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挥发性盐基氮(TVB-N)、L*、b*、腐胺(PUT)、尸胺(CAD)和酪胺(TYR)均呈现上升趋势;Aw值、盐分、亚硝酸盐、TBARS变化不明显。挥发性物质成分中的醛类呈下降趋势,酸类、醇类和酚类上升较多,相关系数较高的物质分别为乙醇(ethanol)、2-糖醇(2-furanmethanol)、正己醇(1-hexanol)、1-丙醇(1-propanol)、苯酚(phenol)、乙酸(acetic acid)等。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现代分子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高通量测序技术(HT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真空包装培根在04°C冷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和动态变化,并分离鉴定主要腐败菌。结果表明,传统培养、分离和16S rDNA方法鉴定出26种腐败微生物,其中乳酸菌属占比相对较多;使用PCR-DGGE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出13种细菌,大部分也为乳酸菌属。贮藏初期各种腐败菌均较少,贮藏末期明串珠菌属的肠膜明串珠菌占统治地位;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得了更为丰富和精确的菌群变化信息,336个不同属的细菌被检测到,贮藏初期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贮藏末期优势腐败菌为两种乳酸菌属的细菌,三种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确定产品的主要特定腐败菌SSOs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和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arnosum)两株乳酸菌,此外肠杆菌(Serratia和Rahnella)、梭菌(Fusobacterium)和乳球菌(Lactococcus)等也具有较大的腐败潜能。对培根加工过程中生产环节的6个点(原料肉、腌制后、蒸煮后、烟熏后、切片后和包装后)进行取样,采用传统分离培养和高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生物动态变化,进而揭示SSOs的主要来源并最终找出来源,为产品工艺流程改进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传统培养、分离和16S rDNA方法鉴定出加工过程中的33种腐败微生物,其中原料肉和滚揉腌制后具有较多数量和种类的微生物,蒸煮后绝大部分被杀死;HTS结果表明,总计有428种不同属的细菌被检测到,不同的加工阶段具有不同的优势菌群且差异明显,贮藏阶段SSOs及潜在腐败菌明串珠菌(Leuconostoc)、弧菌(Vibrio)、假单胞菌(Pseudomonad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i)等均主要来源于滚揉腌制工艺阶段,推测是由于此阶段加入的水、香辛料和辅料带入,并与加工机械接触带来污染,因此此阶段的工艺环节为优势腐败菌的主要来源点。选取在贮藏阶段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到的5种主要优势腐败菌葡萄球菌P2(Staphylococcus xylosus)、乳酸菌P6(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肉食杆菌P9(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嗜冷菌P16(Leuconostoc gelidum)、肠杆菌P20(Serratia liquefaciens)等,随后反向接种到经过辐照处理的真空包装培根中,通过监测接种后培根贮藏期间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并结合高通量测序研究其菌相变化,判断各种菌致腐能力强弱。结果显示,沙雷氏菌P20、肉食杆菌P9和明串珠菌P6这三种菌具有较强的生长和腐败潜能。选取39种天然防腐保鲜剂对其中4种优势腐败菌的抑制作用进行研究,采用抑菌圈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9种保鲜剂:聚赖氨酸(ε-PL)、肉桂醛、芥末、肉桂醛、牛至、百里香、草果、桂皮和丁香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然后把9种保鲜剂分三种组合进行配方优化,第一组为聚赖氨酸(ε-PL)、肉桂醛、芥末和Nisin的单因素组;第二组为肉桂醛、牛至、百里香精油组;第三组为草果、桂皮和丁香提取物组。采用正交法优化发现精油组M3(牛至+百里香)和提取物组的m1(丁香+草果)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随后把单因素组和优化的配方分别添加到培根中进行应用试验。通过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及TVB-N及pH值的变化进行抑菌效果的判断,发现聚赖氨酸、肉桂醛和芥末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0.125 g/kg复配精油(牛至+百里香)和0.25g/kg复配香辛料提取物(丁香+草果)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均可延缓产品的腐败,有效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以期生产安全健康无污染、货架期长的低温肉制品。

丛娅奇[6](2019)在《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产品生产工艺中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裙带菜是我国较主要的出口水产品,但是它的加工附属产物孢子叶由于比较硬,难以食用,在加工过程中通常被当作垃圾丢掉,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抗氧化功效、抗肿瘤功效以及降血脂等功效,使它成为开发前景较好的一种天然资源。可是裙带菜孢子叶中重金属的量较多,对重金属进行高效脱除是研究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产品的主要问题。同时,在裙带菜孢子叶多糖制备过程中,干燥方式等工艺条件也影响着其产品品质。本研究首先对裙带菜孢子叶进行多糖的提取,总糖含量和重金属的测定。尝试以离子交换法还有透析法对超标的重金属镉进行脱除。把糖含量、多糖回收率和镉的去除率当做标准,选取去除多糖中重金属效果明显的方式。结果显示,裙带菜孢子叶提取物中总糖含量是69.60%,重金属镉的含量是4.79 mg/kg,镉含量严重高于食品安全限量规定。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重金属镉的效果较好,脱除后其多糖回收率为93.03%,总糖含量为72.15%,重金属Cd降到0.90 mg/kg,脱除率达到81.22%。运用Box-Behnken设计原则,优化除重金属的实验条件,确定了最优多糖浓度为5 mg/mL,阳树脂质量7.6g,时间为25 min,这样的条件下,镉脱除率预测为93.56%,实测除率为92.04%。本研究对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以及真空冷冻干燥进行处理,并对干燥后的多糖理化性质以及抗氧化性做了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对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产品的糖醛酸含量和溶解度等理化性质有显着影响(P<0.05),对总糖、蛋白质和水分含量以及pH没有明显影响(P<0.05)。和其它两种方法相比,冷冻干燥多糖产品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包括羟基、DPPH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P<0.05)。因此,确定真空冷冻干燥为获得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产品更好的干燥方法。最后,对确定了最优处理条件的多糖进行了含片的加工,采用感官评定的方法对裙带菜孢子叶多糖含片中主辅料的添加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并运用正交实验,结合实际情况决定含片最优配比为奶粉25%,裙带菜孢子叶多糖17%,柠檬酸2%,低聚果糖45%,硬脂酸镁1%,淀粉10%。

李美萍,李蓉,丁鹏霞,张生万,郭彩霞[7](2019)在《HS-SPME条件优化并结合GC-MS分析新鲜及不同干燥方式香菜的挥发性成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新鲜和不同干燥方式的香菜挥发性成分,确定香菜的干燥方式。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新鲜和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烘箱干燥、红外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香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HS-SPME的最优参数为:75μm DVB/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70℃,样品用量1.00 g,平衡时间30 min,萃取时间40 min,解吸时间4 min。新鲜香菜共鉴定出52种挥发性组分;醛类和醇类为香菜的主要风味成分,包括2-十四烯醛、2-十二烯醛、癸醛、癸醇、(E)-2-癸烯醇、反式-2-十二烯醇、(E)-2-癸烯醛、十二醛、(E)-2-十六烯醛和(E)-2-十三烯醛。四种干燥方式中,红外干燥中检出的醛类和烃类最多,醛类占70%以上,且与新鲜香菜中含量较高的癸醛、2-十二烯醛和2-十四烯醛含量较为接近;真空冷冻干燥在醛类含量上与新鲜香菜相差较大,但其检出的挥发性成分最多;从干燥成本来说,红外干燥所需时间最短,耗能较小,而真空冷冻干燥所需时间长,能耗大,成本较高。结论:综合挥发性成分和干燥成本考虑,可以采取红外干燥的方式干燥香菜。

李长圣[8](2017)在《芫荽果实中岩芹酸合成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克隆》文中指出岩芹酸是一种十八碳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油酸的一种同分异构体。与常见的油酸有所不同,其双键位置是在△6位而不是9位。由于双键位置的不同,二者在诸多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岩芹酸具有巨大的工业应用前景和健康食用价值。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果实中富含岩芹酸,含量最高可达80%,是研究岩芹酸合成机理的理想材料。然而,受研究手段的限制,二十多年来的分子机理研究并未取得大的进展。近年来转录组分析在揭示发育和代谢等分子机理方面展现出了巨大优势。本研究在分析芫荽果实中岩芹酸积累模式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的转录组分析,筛选出了可能参与岩芹酸积累的候选基因,初步探讨了芫荽果实中岩芹酸生物合成可能的分子机理。根据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结果,进一步缩小了候选基因的范围。结合转录组分析获得的序列,克隆了5个最有可能参与岩芹酸合成的候选基因,构建了种子特异表达载体。本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分析了芫荽果实7个发育时期的脂肪酸积累模式,发现芫荽果实中岩芹酸占总脂的百分含量以及占干重的百分含量均符合S型曲线,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岩芹酸快速积累的发育时期(开花后9天至开花后21天)。(2)选取了岩芹酸快速积累过程的3个时期的果实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得到96,350条Unigene和114,513条转录本,对转录本和Unigene进行了功能注释和表达分析。根据岩芹酸在果实中的动态变化模式,结合脂肪酸合成的机理,初步筛选出了16个候选基因,包括3个脂酰-酰基载体蛋白去饱和酶(ACPD)基因、3个3-酮脂酰-酰基载体蛋白合酶(KAS)基因、1个脂酰-酰基载体蛋白硫酯酶B(FatB)基因、1个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2(DGAT2)基因、2个磷脂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PDAT1)基因、1个甘油-3-磷酸脂酰转移酶(GPAT9)基因、3个溶血磷脂酸酰基转移酶(LPAAT)基因和2个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LPCAT)基因,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了部分候选基因的转录水平,初步探讨了芫荽果实中岩芹酸合成可能的分子机理。(3)以富含岩芹酸的芫荽果实和不含岩芹酸的芫荽叶片作为材料,用半定量RT-PCR检测了ACPD、KAS、FatB和DGAT2等几类可能与岩芹酸生物合成紧密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进一步缩小了岩芹酸生物合成可能的候选基因范围。克隆了最有可能参与岩芹酸合成的5个基因(CsACPD1、CsACPD4、CsKAS I-2、CsFatB和CsDGAT2),构建了它们的种子特异表达载体。

张丽文,罗瑞明,李亚蕾,李俊丽,牛佳[9](2017)在《食品真空冷冻联合干燥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干燥物料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物料物理、化学品质,是一种较好的干燥物料方式,但存在能耗高、时间长、生产成本高的不足。因此,将真空冷冻干燥与其他干燥方式联合得到品质好、能耗低的产品是未来食品干燥主要研究方向。文章简述了国内外关于食品各种真空冷冻联合干燥技术,并总结了相应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提出了真空冷冻联合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康帅飞[10](2013)在《牡丹花干制护色护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的提高,鲜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缀,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但是鲜花都有固定的花期,并且有些鲜花的种植还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例如,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为了满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干花逐渐的走人人们的生活当中,干花既具有大自然赋予的自然、质朴、美丽的特点,又兼有“人造花”持久不凋谢、艺术创作更加突出、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牡丹花作为我国的名贵花种,市场需求更是广泛,然而牡丹花的花期短,地域性限制强,所以将牡丹花加工成为干花,可以为牡丹花产业的扩大提供帮助。本课题以洛阳产的牡丹花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干燥前的护色处理,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参数的调控,干花的覆膜,覆膜干花的质构检测及成品干花的感官评价等一系列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具有护色效果的因素及参数,完善的真空冷冻干燥方案,干花覆膜的方法以及干花品质的评价标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超声雾化器将护色溶液雾化喷涂,可以取得良好的护色效果,护色因素及参数是pH=2.0,柠檬酸质量分数是4%,氯化镁质量分数是3%,魔芋胶质量分数是0.05%。2.通过真空冷冻干燥试验,得出牡丹花真空冷冻干燥的较优条件及参数,分别是预冻温度-45℃,预冻时间2h,真空度10Pa,加热温度30℃,在这个条件下干燥得到的牡丹花花形较好。3.利用空气压缩机和高粘度液体喷枪将成膜溶液雾化喷涂是首次用在干花喷涂方面,具有创新性。4.通过几种覆膜物质的效果对比,发现成膜物质的质量分数越高,成膜性越好,干花的延展性越好,刺穿强度也越高。但是成膜物质的质量分数不易过高,否则会造成溶液粘度过高不能被雾化,不能产生雾化效果就不能满足均匀喷涂的要求,其中以聚乙烯醇的效果最好。经过长时间观察,使用壳聚糖溶液覆膜的干花在色泽上变化比其他要严重,可能是因为壳聚糖溶液具有透明的淡黄色,颜色很浅,但也可能造成对干花原有色泽的影响。5.质量分数为5%的聚乙烯醇溶液在pH=6.2时成膜性能最好,经过该溶液覆膜后的干花延展性极好,不易损坏,刺穿强度比没有经过处理的干花高10.5倍左右。

二、芫荽真空冷冻干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芫荽真空冷冻干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罗非鱼皮胶原降解反应行为及肽钙螯合物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罗非鱼养殖及加工现状
        1.1.1 罗非鱼习性及养殖现状
        1.1.2 罗非鱼加工现状
        1.1.3 罗非鱼的下脚料的综合利用
        1.1.4 罗非鱼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产业转型的迫切性
    1.2 胶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胶原蛋白的分类
        1.2.2 胶原蛋白的结构
        1.2.3 胶原蛋白的提取方法
        1.2.4 胶原蛋白的应用
    1.3 胶原明胶化过程
        1.3.1 明胶概述
        1.3.2 明胶结构
        1.3.3 明胶的提取方法
    1.4 胶原明胶化过程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
    1.5 鱼明胶及酶解制备胶原蛋白肽
        1.5.1 鱼明胶概况
        1.5.2 鱼明胶的氨基酸组成
        1.5.3 鱼明胶的应用
        1.5.4 胶原蛋白肽的概述
    1.6 胶原蛋白酶性质及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1.6.1 胶原蛋白酶性质
        1.6.2 酶的纯化方法
    1.7 胶原蛋白肽含量的检测方法
    1.8 3-D模型构建在蛋白质酶促水解过程的应用研究
    1.9 肽螯合钙的研究进展
        1.9.1 螯合机制
        1.9.2 肽钙螯合物的吸收利用
        1.9.3 生产制备工艺
        1.9.4 肽钙螯合物的特性及促钙吸收的机理
        1.9.5 肽钙螯合物的结合性能分析
        1.9.6 肽钙螯合产品研究
    1.10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1.1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0.2 研究内容
        1.10.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罗非鱼皮胶原纤维结构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罗非鱼新鲜鱼皮和鱼鳞基本成分的测定
        2.3.2 鱼皮胶原纤维的分布
        2.3.3 罗非鱼鱼皮、鱼鳞酸溶性胶原(ASC)和酶促酸溶性胶原(PSC)提取方法
        2.3.4 胶原产物性质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罗非鱼鱼皮和鱼鳞组成成分的比较
        2.4.2 罗非鱼皮中胶原纤维的分布
        2.4.3 胶原产物纯度的测定结果
        2.4.4 紫外光谱分析
        2.4.5 氨基酸组成分析
        2.4.6 FTIR分析
        2.4.7 胶原热收缩温度测定(Ts)
        2.4.8 胶原产物分子量分布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罗非鱼皮胶原明胶化过程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流程及方法
        3.3.1 盐酸法提取罗非鱼鱼皮明胶化胶原的制备方法
        3.3.2 罗非鱼鱼皮明胶的提取及其提取率计算
        3.3.3 罗非鱼鱼皮胶原基本成分的测定方法
        3.3.4 明胶化胶原的热稳定性分析
        3.3.5 红外光谱分析
        3.3.6 明胶化胶原的圆二色谱分析
        3.3.7 产物亚基组成及分子量分布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罗非鱼鱼皮胶原基本成分测定结果
        3.4.2 酸处理时间对明胶提取率的影响
        3.4.3 不同酸处理时间下胶原降解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4.4 酸处理对罗非鱼皮胶原降解物热稳定性的影响
        3.4.5 酸处理罗非鱼皮胶原圆二色谱结果分析
        3.4.6 不同酸处理时间下罗非鱼皮胶原降解物的SDS-PAGE电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缩脲法测定罗非鱼源胶原蛋白肽含量的改良及应用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内容和方法
        4.3.1 实验流程
        4.3.2 测定方法最适参数的选定
        4.3.3 最适条件下标准曲线的制作
        4.3.4 精密度实验
        4.3.5 重复性实验
        4.3.6 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加样回收率试验
        4.3.7 鱼皮胶原蛋白肽与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加样回收率试验
        4.3.8 不同种类的罗非鱼胶原蛋白肽加样回收率试验
        4.3.9 不同种类罗非鱼胶原蛋白肽与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加样回收率试验
        4.3.10 数据及图片处理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4.4.2 多肽线性质量浓度范围的确定
        4.4.3 最适pH的确定
        4.4.4 最适TCA浓度的确定
        4.4.5 最适条件下标准曲线的绘制
        4.4.6 精密度试验结果分析
        4.4.7 重复性试验结果分析
        4.4.8 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分析
        4.4.9 鱼皮胶原蛋白肽与胶原蛋白的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分析
        4.4.10 不同种类的罗非鱼胶原蛋白肽及加罗非鱼胶原蛋白的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胶原蛋白水解酶的纯化鉴定、酶学性质及固定化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酶的纯化及鉴定
        5.3.2 胶原蛋白水解酶酶学性质研究
        5.3.3 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固定胶原蛋白水解酶及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胶原蛋白水解酶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5.4.2 胶原蛋白水解酶酶学性质研究
        5.4.3 磺化聚苯乙烯(SPS)纳米球固定胶原蛋白水解酶及表征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酶解过程反应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酶解体系的建立
        6.3.2 水解度的测定
        6.3.3 酶解体系物质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6.3.4 3-D图形构建与曲面方程拟合及验证
        6.3.5 不同水解度下酶解物的抗氧化能力评价
        6.3.6 罗非鱼皮明胶化胶原蛋白肽的HPLC-MSMS检测方法及序列分析
        6.3.7 鉴定得到的肽序列结构的模拟
    6.4 结果与分析
        6.4.1 酶解反应动态特征3-D模型构建
        6.4.2 罗非鱼皮明胶化胶原酶解产物的抗氧化能力评价
        6.4.3 罗非鱼皮明胶化胶原酶解产物肽的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6.5 小结
第七章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的制备及体外Caco-2细胞模型促钙吸收评价
    7.1 引言
    7.2 材料与仪器
        7.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7.3.2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中钙含量的测定
        7.3.3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基本制备方法
        7.3.4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制备工艺优化
        7.3.5 钙螯合率的测定
        7.3.6 胶原蛋白肽螯合钙的结构表征
        7.3.7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7.3.8 罗非鱼鱼鳞肽钙螯合物中钙结合量的测定方法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分子量分布测定结果
        7.4.2 罗非鱼胶原蛋白肽含钙量的测定结果
        7.4.3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制备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7.4.4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制备工艺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7.4.5 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结构表征
        7.4.6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稳定性研究
        7.4.7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肽钙螯合物体外促钙吸收效果
    7.5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四种干燥方式对小米椒理化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原料处理
        1.2.2 干燥试验
        1.2.2.1 热风干燥
        1.2.2.2 红外干燥
        1.2.2.3 真空冷冻干燥
        1.2.2.4 自然晾晒
        1.2.3 色泽测定
        1.2.4 褐变度测定
        1.2.5 细胞壁物质
        1.2.6 果胶组分含量测定
        1.2.7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1.2.8 总酚含量测定
        1.2.9 抗氧化能力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燥方式对辣椒色泽的影响
    2.2 干燥方式对辣椒褐变度的影响
    2.3 干燥方式对辣椒果胶组分含量的影响
    2.4 干燥方式对辣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5 干燥方式对辣椒总酚含量的影响
    2.6 干燥方式对辣椒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3 结论

(3)药膳薄荷蒸菜制作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亳州地区药食两用蒸菜资源调查
    1 亳州地区概述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种类及分布情况
    4 结论
        4.1 植物基原
        4.2 食用部位
        4.3 野生、栽培品种资源
        4.4 性味功效
    5 亳州地区蒸菜开发利用建议
        5.1 加强蒸菜制作工艺和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5.2 加强蒸菜食品保健功能探索
        5.3 加强蒸菜食品开发
    6 讨论
第二部分 响应面法优化薄荷蒸菜的加工工艺
    1 材料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工艺流程
        2.2 基础配方
        2.3 操作事宜
        2.3.1 主料的选择
        2.3.2 辅料的选择
        2.3.3 混匀
        2.3.4 蒸制
        2.3.5 调味
        2.4 感官评定标准
        2.5 单因素试验
        2.6 响应面法优化薄荷蒸菜制作工艺
    3 结论
        3.1 感官评定结果分析
        3.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3 响应面法数据分析
        3.4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分析
        3.5 验证实验
    4 小结
第三部分 薄荷蒸菜产地及辅料的选择
    第一章 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的分析研究
        1.蒸制工艺前薄荷蒸菜主辅料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的分析研究
        1.1 材料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1.3 试验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2.1 实验条件
        1.2.1.1 色谱条件
        1.2.1.2 质谱条件
        1.2.2 溶液制备
        1.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1.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蒸制工艺后薄荷蒸菜主辅料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的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2.1 实验条件
        2.2.2 溶液制备
        2.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3 线性关系考察、检测限和定量限
        2.2.4 方法学考察
        2.2.5 样品测定结果
        3 结论
        3.1 主成分分析
        3.2 TOPSIS分析
        3.2.1 归一化处理
        3.2.2 最优与最劣方案
        3.2.3 相对贴近度(Ci)的计算
        3.2.4 TOPSIS分析结果
        3.3 实验方法的选择
        3.4 色谱柱的选择
    第二章 维生素的分析研究
        1 蒸制工艺前薄荷蒸菜主辅料中维生素的分析研究
        1.1 材料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1.3 试验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2.1 溶液的配制
        1.2.1.1 流动相的配制
        1.2.1.2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1.2.1.3 混合标准使用液的配制
        1.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1.2.3 色谱条件
        1.2.4 方法学考察
        1.2.4.1 线性关系考察
        1.2.4.2 精密度试验
        1.2.4.3 重复性试验
        1.2.4.4 稳定性试验
        1.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1.2.5 样品测定结果
        2 蒸制工艺后薄荷蒸菜主辅料中维生素的分析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试验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3 色谱条件
        2.2.4 方法学考察
        2.2.5 样品测定结果
        3 结论
        3.1 结果分析
        3.2 流动相pH值的确定
        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4 小结
第四部分 薄荷蒸菜保质期的预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薄荷蒸菜品质测定指标及标准
        1.3.1 感官评价
        1.3.2 检测指标
        1.4 测定方法
    2 结论
        2.1 感官评定结果
        2.2 菌落总数测定
        2.3 大肠菌落测定
    3 小结
第五部分 药膳薄荷蒸菜质量标准(草案)
第六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内容与结论
        1.1 亳州地区药食两用蒸菜资源丰富
        1.2 建立了药膳薄荷蒸菜制作工艺
        1.3 初步建立了药膳薄荷蒸菜的质控标准
    2 创新点
        2.1 首次开展薄荷蒸菜制作工艺研究
        2.2 首次开展了薄荷蒸菜质量标准研究
    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药食两用中药-薄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离子污染概述及其危害
    1.2 染料污染概述及其危害
    1.3 废水处理方法
        1.3.1 化学处理技术
        1.3.2 生物处理技术
        1.3.3 物理处理技术
    1.4 海藻酸钠基吸附材料的吸附
        1.4.1 海藻酸钠及其吸附机理
        1.4.2 海藻酸钠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5 壳聚糖基吸附材料的吸附
        1.5.1 壳聚糖及其吸附机理
        1.5.2 壳聚糖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本论文选题意义
        1.6.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海藻酸钠多孔材料的制备及重金属离子吸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多孔材料的制备
        2.2.3 多孔材料的稳定性
        2.2.4 多孔材料的预交联
        2.2.5 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条件
        2.2.6 吸附动力学
        2.2.7 吸附-脱附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孔材料的制备表征
        2.3.2 多孔材料稳定性的探讨
        2.3.3 多孔材料预交联研究
        2.3.4 多孔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2.3.5 吸附后多孔材料的分析
        2.3.6 有色重金属离子一次性吸附状况分析
        2.3.7 吸附-脱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及重金属离子吸附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
        3.2.3 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试验
        3.2.4 吸附动力学
        3.2.5 吸附-脱附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表征
        3.3.2 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3 吸附动力学分析
        3.3.4 吸附后材料结构机理分析
        3.3.5 吸附-脱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对红B14酸性染料吸附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
        4.2.3 酸性染料的吸附试验
        4.2.4 吸附动力学
        4.2.5 吸附-脱附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表征
        4.3.2 复合多孔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低温肉制品及其发展现状
    1.2 培根简介
        1.2.1 培根的起源及现状
        1.2.2 培根的加工工艺
    1.3 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腐败
        1.3.1 优势腐败菌(SSO)
        1.3.2 优势腐败菌SSO的确定
        1.3.3 低温肉制品中的SSO
        1.3.4 SSO与生物胺形成的关系
        1.3.5 SSOs与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关系
        1.3.6 微生物引起肉品腐败的检测
    1.4 低温肉制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1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经典方法
        1.4.2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现代方法
    1.5 低温肉制品中腐败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1.5.1 生物保鲜剂种类及应用
        1.5.2 新型杀菌技术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真空包装培根腐败菌及贮藏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真空包装培根加工处理过程
        2.3.2 取样及处理
        2.3.3 感官评定
        2.3.4 pH值的测定
        2.3.5 水分活度(Aw)的测定
        2.3.6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2.3.7 TBARS值的测定
        2.3.8 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2.3.9 盐分含量的测定
        2.3.10 色泽的测定
        2.3.11 蛋白、脂肪及水分含量的测定
        2.3.12 GC-MS分析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2.3.13 HPLC测定生物胺含量的变化
        2.3.14 质构分析
        2.3.15 电子鼻测定风味的变化
        2.3.16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2.3.1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感官品质变化
        2.4.2 pH值的变化
        2.4.3 Aw值的变化
        2.4.4 TVB-N值的变化
        2.4.5 L*,a*,b*值的变化
        2.4.6 蛋白、脂肪、水分含量的变化
        2.4.7 TBARS值的变化
        2.4.8 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2.4.9 贮藏期间微生物的变化
        2.4.10 电子鼻分析
        2.4.11 GC-MS分析贮藏期气体成分变化
        2.4.12 HPLC测定生物胺含量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包装培根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培根取样
        3.3.2 传统微生物的培养
        3.3.3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3.3.4 传统培养微生物的菌种鉴定
        3.3.5 PCR-DGGE分析
        3.3.6 高通量检测
    3.4 结果分析
        3.4.1 传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3.4.2 PCR-DGGE结果鉴定
        3.4.3 高通量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培根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真空包装培根加工处理及取样
        4.3.2 pH值的测定
        4.3.3 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4.3.4 盐分含量的变化
        4.3.5 TBARS值的测定
        4.3.6 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传统分离培养和鉴定
        4.3.6.2 单菌落的分离和纯化
        4.3.6.3 单菌落细菌DNA的提取
        4.3.6.416 S rDNA片段的PCR扩增
        4.3.7 高通量检测加工过程微生物菌相变化
        4.3.7.1 微生物菌体的收集
        4.3.7.2 样品直接提取细菌总DNA
        4.3.7.3 16S rDNA V3-V4区的PCR扩增
        4.3.7.4 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3.7.5 文库的构建
        4.3.7.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加工点pH的变化
        4.4.2 不同加工点TVB-N的变化
        4.4.3 不同加工点NaCl的变化
        4.4.4 不同加工点TBARS的变化
        4.4.5 传统微生物培养、分离和鉴定
        4.4.5.1 微生物计数
        4.4.5.216 S rDNA全长鉴定结果
        4.4.6 高通量测序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4.4.6.1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4.6.2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组成
        4.4.6.3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势腐败菌对培根储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仪器及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无菌培根的制作
        5.3.2 细菌菌悬液的制作
        5.3.3 接种及贮藏
        5.3.4 pH值的测定
        5.3.5 TVB值的测定
        5.3.6 生物胺的测定
        5.3.7 电子鼻测定接种不同腐败菌后风味的变化
        5.3.8 GC-MS分析接种不同腐败菌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5.3.9 传统方法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后微生物的测定
        5.3.10 高通量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后微生物变化
    5.4 结果和讨论
        5.4.1 微生物的变化
        5.4.3 电子鼻分析接种不同腐败菌对培根风味的影响
        5.4.5 不同腐败菌对生物胺的影响
        5.4.6 高通量检测接种不同腐败菌对贮藏末期菌相变化的影响
        5.4.6.1 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
        5.4.6.2 接种不同腐败菌贮藏45 天后培根菌落组成
        5.4.6.3 不同加工阶段微生物的菌落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然保鲜剂的筛选及在培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6.2.1 试验材料
        6.2.2 仪器及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天然产物的预处理
        6.3.2 受试菌悬液的制备
        6.3.3 天然保鲜剂抑菌活力的初筛
        6.3.4 筛选天然保鲜剂抑菌活力的测试
        6.3.5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6.3.6 精油组和提取物组的复配实验
        6.3.7 天然防腐保鲜剂对真空包装培根抗菌效果研究
    6.4 结果与分析
        6.4.1 39种天然保鲜剂的初筛
        6.4.2 不同浓度天然保鲜剂的抑菌效果
        6.4.3 9种天然产物对受试菌的MIC值
        6.4.4 复配抑菌实验结果
        6.4.5 天然保鲜剂对真空包装培根抗菌效果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产品生产工艺中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
        1.1.1 裙带菜简介
        1.1.2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化学组成
        1.1.3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药理作用
    1.2 裙带菜多糖一般提取方式及产品现状
        1.2.1 裙带菜多糖常用提取方法
        1.2.2 裙带菜产品现状
    1.3 水产品中重金属研究进展
        1.3.1 水产品重金属污染情况
        1.3.2 我国对水产品中重金属含量的限定
        1.3.3 食品中微量重金属的脱除方式研究进展
    1.4 常见干燥方式
        1.4.1 真空干燥
        1.4.2 热风干燥
        1.4.3 真空冷冻干燥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1.5.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中重金属的脱除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原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制备
        2.2.2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中重金属含量测定
        2.2.3 多糖中重金属的脱除
        2.2.4 阳离子树脂脱除重金属镉单因素试验
        2.2.5 阳离子树脂脱除多糖中重金属的响应面试验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总糖含量测定
        2.3.2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3.3 脱除重金属方法的筛选
        2.3.4 脱除重金属工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结果
        2.3.5 阳离子树脂脱除镉的响应面优化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多糖活性影响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干燥前准备
        3.2.2 不同干燥方法处理多糖
        3.2.3 多糖的成分和性质测定
        3.2.4 多糖的抗氧化测定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种干燥方法对多糖物理性质的影响
        3.3.2 干燥方式对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益生元含片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制备工艺
        4.2.2 感官评分依据
        4.2.3 含片原料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
        4.2.4 含片原料配比的正交试验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的不同添加量对含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4.3.2 正交试验的原辅料最佳比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7)HS-SPME条件优化并结合GC-MS分析新鲜及不同干燥方式香菜的挥发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的制备
        1.2.2 HS-SPME法提取香菜中的挥发性成分
        1.2.3 HS-SPME法提取条件的优化
        1.2.3.1 单因素实验
        1.2.3.2 正交试验设计
        1.2.4 GC-MS分析条件
        1.2.5 定性与定量分析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HS-SPME提取香菜挥发性成分的条件优化结果
        2.1.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1.1.1 萃取头的选择
        2.1.1.2 萃取温度的选择
        2.1.1.3 萃取时间的选择
        2.1.1.4 样品用量的选择
        2.1.1.5 平衡时间的选择
        2.1.1.6 解吸时间的选择
        2.1.2 正交试验结果
    2.2 不同干燥方式香菜挥发性成分分析
        2.2.1 新鲜香菜挥发性成分分析
        2.2.2 新鲜与不同干燥处理香菜挥发性成分比较
3 结论

(8)芫荽果实中岩芹酸合成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脂肪酸合成与油脂积累
        1.1.1 脂肪酸的合成
        1.1.2 三酰甘油的合成
    1.2 芫荽及岩芹酸合成
        1.2.1 芫荽及岩芹酸的特性
        1.2.2 岩芹酸合成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芫荽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脂肪酸积累模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发育时期的芫荽果实和种子形态学观察
        2.2.2 不同发育时期的芫荽果实主要脂肪酸组分分析
        2.2.3 不同发育时期的芫荽果实岩芹酸含量分析
第三章 芫荽果实油脂积累时期转录组分析及候选基因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总RNA质量检测
        3.2.2 测序数据统计
        3.2.3 测序数据组装
        3.2.4 功能注释分析
        3.2.5 差异基因分析
        3.2.6 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分析
        3.2.7 岩芹酸合成相关候选基因的选择
        3.2.8 实时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的转录水平
第四章 候选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总RNA的提取
        4.2.2 反转录及cDNA检测
        4.2.3 候选基因在果实和叶片中差异表达分析
        4.2.4 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发育时期芫荽果实中岩芹酸的积累模式
    5.2 ACPD基因与岩芹酸生物合成
    5.3 KAS基因与岩芹酸生物合成
    5.4 FatB基因与岩芹酸生物合成
    5.5 酰基转移酶与岩芹酸生物合成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牡丹花干制护色护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干燥花的研究现状
        1.2.1 干燥花常用的制作方法
        1.2.2 中原牡丹品种花色及花色素研究
        1.2.3 干燥过程中鲜花的色变机理
        1.2.4 干燥花常用的护色方法
        1.2.5 干花保存的注意事项
        1.2.6 干燥花的软化护形处理及覆膜研究
    1.3 干燥花的前景及展望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牡丹花真空冷冻干燥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设备
        2.1.1 材料
        2.1.2 设备
    2.2 牡丹花真空冷冻干燥实验
        2.2.1 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
        2.2.2 真空冷冻干燥的特点
        2.2.3 牡丹花真空冷冻干燥
        2.2.4 测量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2.3.2 双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牡丹花干花护色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单因素实验
        3.1.4 护色因素的正交实验
    3.2 结果分析
        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牡丹干花护形研究
    4.1 牡丹花干花护形研究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花瓣延展强度与刺穿强度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干花的延展强度与刺穿强度表
        4.3.2 成膜物质的浓度与覆膜效果的关系
    4.4 覆膜干花的品质评定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芫荽真空冷冻干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罗非鱼皮胶原降解反应行为及肽钙螯合物制备研究[D]. 张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四种干燥方式对小米椒理化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陈宇昱,王颖瑞,周辉,叶美玲,丁胜华,秦丹,蒋立文,邓放明,王蓉蓉.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9)
  • [3]药膳薄荷蒸菜制作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D]. 孙慧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吴薇.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5]培根加工及贮藏过程中腐败菌变化、鉴定及控制[D]. 李新福. 江南大学, 2019(05)
  • [6]裙带菜孢子叶多糖产品生产工艺中关键制备技术的研究[D]. 丛娅奇.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7]HS-SPME条件优化并结合GC-MS分析新鲜及不同干燥方式香菜的挥发性成分[J]. 李美萍,李蓉,丁鹏霞,张生万,郭彩霞. 食品工业科技, 2019(07)
  • [8]芫荽果实中岩芹酸合成候选基因的筛选和克隆[D]. 李长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 [9]食品真空冷冻联合干燥技术研究进展[J]. 张丽文,罗瑞明,李亚蕾,李俊丽,牛佳. 中国调味品, 2017(03)
  • [10]牡丹花干制护色护形研究[D]. 康帅飞.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香菜真空冷冻干燥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