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用材人工林资源变化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安邦[1](2021)在《广西那坡县2014年-2018年森林资源连年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那坡县2014年~2018年林地变更成果为基础数据,对那坡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分析那坡县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原因。选用林地面积占比、森林覆盖率、林种结构、森林类别结构、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主要经济林树种结构、不同起源林分结构、龄组结构、主要用材树种单位面积蓄积量、林地利用率等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评价全县各年度森林资源的质量,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面积的得到一定增长。2014年~2018年,那坡县林地的面积从177984.1 hm2增长到179867.8 hm2,增长量为1883.7 hm2,其中林地面积的增长主要发生在2015年和2016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69.65%、69.81%、68.83、70.18%、71.29%,2014年~2018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均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且保持每年微弱的增长,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2.公益林落界得到修正和调整。经过调整,那坡县公益林的面积在2014年~2017年间出现了逐年减少的情况,2018年那坡县公益林的面积相对稳定,通过公益林落界调整,对重点公益林的保护得到加强。3.商品林面积得到增长。2014年~2018年,那坡县商品林面积除2016年出现小幅度的减少之外,其余各年均保持增长,其中2017年增长幅度最大,同比增长了13.6%。其中经济林发展平稳,全县经济林保有面积大,分布广,总面积稳中有升;用材林面积增长较快,2018年和2014年相比,全县用材林的面积从37957.0 hm2增长到43958.4 hm2,增长率为15.8%。4.活立木蓄积大幅增加。2014年~2018年,那坡县的活立木蓄积量每年都保持正增长,2018年和2014年相比,那坡县活立木蓄积量从689.44万m3增长到960.19万m3,增长率为39.30%。单位面积蓄积量方面,2014年~2018年,那坡县主要用材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其中主要增长的时间段发生在2014年~2015年以及2017年~2018年。5.那坡县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较为合理。但随着大面积的幼龄林成长为中龄林,2016年、2017年、2018年全县幼龄林面积占比均低于低于理想的33%,并呈逐年减少趋势。因此,那坡县应该持续加大新造林的力度,尤其是利用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造林。6.全县森林资源整体质量较高,并有逐年上升的的趋势。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全县森林资源质量等级为Ⅱ级(良),2017年和2018年则为Ⅰ级(优)。7.全县森林资源主要存在经济林树种单一、人工纯林面积增长过快、未利用林地面积大、苗圃用地面积严重不足、幼龄林面积占比减少等问题。
包新德[2](2021)在《硅酸钠浸渍改性杨木木材表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杨木(Populus tomentosa)具有成材率高、质量轻、强度高、弹性好、易于机械加工等优点,常用于家具、地板、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等领域。本文以速生毛白杨为研究对象,无机盐(硅酸钠)为改性试剂,通过真空加压法制备了硅酸钠浸渍改性杨木。硅酸钠进入木材细胞内部会与木材中所含的木质素、抽提物等发生化学反应,对杨木表面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研究硅酸钠对于杨木木材表面性能的影响非常重要,其研究结果对杨木在家具建材、室内装饰用材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硅酸钠浸入显着提高了杨木的物理力学性能。相比于未改性材,浸渍处理3h时的改性材,其增重率提高至42.15%,密度从未改性材的0.455 g/cm3提高到0.672 g/cm3,抗压强度提高了 76.19%,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径面硬度分别提高了 82.22%、55.05%、55.96%,径切面、弦切面的磨损量分别降低了 46.99%、41.8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改性杨木微观形貌、结晶结构、化学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改性杨木的端面和径面可明显看到填充的硅酸钠固体成分,随着浸渍时间延长,浸入杨木内部的硅酸钠固体成分也就越多,对杨木内部孔隙起到了物理填充作用。硅酸钠改性处理未改变杨木的晶胞结构,但改性杨木的结晶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随着浸渍时间延长结晶度降低越明显。然而硅酸钠浸入到木材中填充了木材内部孔隙,能够承受更大的应力,因此在结晶度降低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起到强化木材的效果。改性材中不仅存在C元素和O元素,而且还存在Na元素和Si元素,表明硅酸钠可以有效地浸入到木材中,产生了 Si-O-C的化学结构并形成了氢键结合。表明硅酸钠不仅以物理形式填充,还形成了化学结合。(2)硅酸钠改性对杨木表面的色泽产生了影响。硅酸钠改性处理使得杨木表面的明度降低,使其表面明度变灰暗,但仍处于中明度区域;其颜色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逐渐偏向于黄绿色,且纯度也逐渐提高;经过水性和油基清漆涂饰杨木材后,其表面的颜色更加明显。硅酸钠改性使得杨木表面的纹理对比更加清晰,且杨木弦切面的纹理相比于径切面更加分散疏松,纹理间距也较大。同时,改性处理使得杨木表面的光泽度降低,且平行纹理光泽度(GZL)高于垂直纹理光泽度(GZT),两者呈线性相关;相较于未涂饰材,经过两种清漆涂饰以后,杨木表面的光泽度明显呈现多倍提高。(3)改性处理提高了杨木表面的润湿性和表面自由能。硅酸钠改性处理能够显着提高杨木表面润湿性,随着浸渍时间延长其表面润湿性逐渐变好,并且水稀释能够同时提高杨木表面的润湿性。从三种水性漆的润湿性变化分析,水性丙烯酸-聚氨酯共聚物改性漆的润湿性优于水性丙烯酸酯漆,水性丙烯酸酯漆次之,水性聚氨酯漆的润湿性相比于其他两种漆更差。改性处理使得杨木表面自由能随着浸渍时间延长而逐渐提高,其表面的极性分量、色散分量、酸碱分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杨木径切面的表面自由能优于弦切面的表面自由能。硅酸钠改性处理使得杨木表面漆膜附着力变差,但从改性后木材漆膜附着力的等级比可看出改性处理并不会受到过度影响,致使其漆膜附着变得更差而出现不合格品。
曹蕊[3](2021)在《刺槐良种“皖槐1号”木材的材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皖槐1号”良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采自皖北萧县人工林林场,因其速生、丰产在皖北地区得到大面积的种植,因此,以该树种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获取该良种木材的基础材性数据,以期为高效利用和木材材质改良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了该种木材的解剖性质,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其微纤丝角,同时还按照行业标准的实验方法测定其物理力学性质(密度、干缩湿涨率、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等指标),主要化学成分(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等含量),木材耐久性质(心材耐腐性和其提取物的抑菌性),并与20年生刺槐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皖槐1号”木材纤维形态均匀,纤维平均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分别为1232.97μm,21.41μm,10.31μm,11.10μm,长宽比为57.58,壁腔比为1.08,柔性系数为0.52;导管平均长度、宽度分别为226.13μm,154.31μm;木射线平均高度、宽度分别为271.79μm,28.48μm;木纤维、木射线、导管、轴向薄壁组织的组织比量分别为58.13%,13.87%,17.47%,10.53%;微纤丝角平均为15.85°。结果表明,当为制浆造纸和纤维板原料时,“皖槐1号”木材属“优”等木材。(2)“皖槐1号”木材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基本密度分别为0.79g/cm3,0.71g/cm3,0.65g/cm3;弦向、径向、体积的气干干缩率分别为3.85%,2.15%,6.47%,弦向、径向、体积的全干干缩率分别为7.53%,4.88%,12.86%,气干和全干差异干缩分别为1.72和1.38;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152.71MPa,52.94MPa,12.07GPa。刺槐木材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基本密度分别为0.87g/cm3,0.78g/cm3,0.72g/cm3;弦向、径向、体积的气干干缩率分别为2.59%,4.45%,7.11%,弦向、径向、体积的全干干缩率分别为5.07%,7.15%,11.09%,气干和全干差异干缩分别为1.79和1.41;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183.21MPa,49.46MPa,19.46GPa。结果表明,“皖槐1号”木材在与刺槐木材相差10年树龄的情况下其气干、全干、基本密度相差均小于10%,并没有因为速生使其密度下降,依据我国木材气干密度分级标准,属“重”级别;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也与刺槐木材差别不大,说明其不仅生长速度快且材质优良。(3)“皖槐1号”木材边材的化学组分:苯醇抽提物质量分数为1.63%,木质素质量分数为19.28%,综纤维素质量分数为77.59%,α纤维素质量分数为44.12%,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为33.48%;心材的化学组分:苯醇抽提物质量分数为4.00%,木质素质量分数为24.82%,综纤维素质量分数为82.03%,α纤维素质量分数为52.22%,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为29.81%。其边材和心材的化学组分均与刺槐木材相差不足10%,说明速生对“皖槐1号”木材的化学组分没有影响。(4)“皖槐1号”木材对褐腐菌的耐腐级别为Ⅰ级(强耐腐级),对白腐菌的耐腐级别为Ⅰ级(强耐腐级);刺槐木材对褐腐菌的耐腐级别为Ⅰ级(强耐腐级),对白腐菌的耐腐级别为Ⅰ级(强耐腐级);其心材部分苯醇抽提液和70%乙醇抽提液均对褐腐菌和白腐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褐腐菌有着更佳抑制作用,这一现象与刺槐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刘菲[4](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张晓文[5](2020)在《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文中提出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是实现科学造林以及森林经营的关键。我国木材资源匮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当下迫切需要发展建筑材林培育技术。油松是河北省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对其进行建筑材林的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能为建筑材的培育提供指导和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河北省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布设了92块标准地,并结合191508块河北省油松二类清查样地数据,开展了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河北省油松人工林总面积达503922hm2,总蓄积23488855m3,其中承德市油松人工林面积和蓄积均为最多,分别达到264366 hm2和14833714m3,分别占总量的52.5%和58.3%。通过对各龄组分析发现,河北省油松人工林主要为近熟林,面积占比35.2%,其次为中龄林,面积占比32.3%,幼龄林占比较少为13.1%。基于Arc GIS软件,绘制出河北油省油松人工林资源分布图以及龄组分布图,使油松分布和龄组分布更能直观的呈现。(2)采用数量化理论I从7种立地因子(海拔、坡向、坡度、土厚、土壤类型、腐殖质厚度、枯落物厚度)中筛选主导因子,确定了河北油松人工林的主导因子为坡向和土层厚度,据此将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为阳坡薄土、阳坡中土、阳坡厚土、阴坡薄土、阴坡中土、阴坡厚土6种类型。基于Arc GIS软件,绘制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分布图。河北地区油松人工林主要分布在阴坡薄土上,面积达216182hm2,占总面积的42.9%,其次是阳坡薄土,占比27.42%,阴坡中土和阳坡中土分别占比17.81%和10.55%,阳坡厚土和阴坡厚土占比较少。(3)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了立地指数表,经卡方检验后证明合格,利用Arc GIS软件绘制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指数分布图。立地指数为7的面积最多,占总面积的22.4%,立地指数为8的占20.6%,立地指数4的仅占4.8%。说明河北地区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整体较好,适合培育建筑材。(4)选取不同立地质量等级的油松木材,对其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分析发现:立地质量优等和中等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均达到中等或以上水平,满足建筑用材要求。立地质量差的林地不适合培育建筑材。并据此绘制河北油松建筑材林适宜培育区图。(5)根据河北油松人工林资源分布图、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分布图、河北油松人工林立地指数分布图、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适宜区图可知,河北地区油松资源总量丰富,总体立地质量中等偏上,适合培育油松建筑材林,河北承德市是培育油松建筑材林的最佳地点,其次是秦皇岛市、保定市、唐山市
任晴[6](2020)在《珍贵树种红楠适生区预测及生境地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了解物种的适生区、群落特征及制约其分布的环境因子,对物种的保护、推广和人工林营建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浙江省172个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生境地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样地调查,(1)结合中国植物标本库中277个红楠分布点数据,经筛选剔除样地点和标本点中信息缺失、重复的数据后,得到浙江省内177个红楠分布点,通过最大熵值模型(Maximum Entropy,Max Ent)软件,分别利用中国277个红楠分布点和浙江177个分布点模拟预测红楠的适宜生长区,并探讨气候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2)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并结合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计算、种间联结、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方法,对浙江省172个红楠生境地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最大熵值(Max Ent)模型显示,不同时段、不同气候背景下的模型AUC结果均大于0.9,表明模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极好。中国亚热带东部为红楠的适生区域,总面积为118.47×104km2,中、高适生区集中在南岭、武夷山脉、罗霄山脉、雪峰山脉、台湾山脉东部,随气候变化,中、高适生区向东部迁移,而低适生区则有向西、北部扩张的趋势。红楠在浙江省内的适生区总面积为9.22×104km2,大部分地区的适宜度均在中上水平,高适生区呈现连续分布状态,集中在浙东普陀山和浙南的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一带。(2)最冷季度平均降雨量、最干月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对红楠在中国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程度最为显着,中国亚热带东部降水充足,正与红楠适生区相重合。浙江省内适生区分布与较稳定气候温差有关,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低时,红楠有较高的适宜度。以上表明降雨量尤其是冬季降雨量和适宜、稳定的气温环境决定了红楠的地理分布。(3)红楠生境地群落中共记录到54科120属167种植物,主要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蔷薇科等科的植物为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甜槠(Castanopsis eyrei)、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为主要优势种。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依次为杉木、红楠、木荷、青冈、甜槠、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等,与红楠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包括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榆树(Ulmus pumila)、合欢、石栎、白栎(Quercus fabri)、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冈、甜槠,说明这些物种与红楠所处的生境条件比较相近。红楠与杉木、木荷、甜槠、青冈均有显着正关联关系,与群落其他优势种间为不显着正关联。(4)浙江省172个红楠生境地群落通过TWINSPAN分类可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红楠在群落中为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8类群丛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单优势林(如群丛Ⅱ杉木林)树种组成相对简单,群落物种多样性明显较低。CC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及坡度是主导环境因子,红楠群落在中、低海拔且坡度较低的区域有较多分布,其他主要优势种也倾向于坡度平缓的低海拔地区。
陈旋[7](2020)在《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资源的大量需求和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分布不均、结构失衡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密度调控促进林木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措施。马尾松是中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和主要用材树种,其优良家系林分生长特性优、综合效益好、应用范围广。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营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4种造林密度(2500株/hm2、3300株/hm2、4500株/hm2和6000株/hm2)连续13a跟踪调查的生长数据为基础,同时采集凋落物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数据,研究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直径分布、干形特征、自然稀疏、经济效益、森林成熟、地力养分及水源涵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经营模式,旨在为其定向培育技术和可持续经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树高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不显着,其与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具有优良的速生特性和高产特性。各函数及生长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和描述生长因子与林龄的依赖关系。其中幂函数对树高生长的拟合精度最高;指数函数、幂函数和二次函数能较好地拟合胸径生长;Logistic生长方程、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单株材积的拟合适用性较强;二次函数和幂函数对林分蓄积量演变特征的拟合优度稍高。(2)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高径比、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随造林密度减小和林龄增加而降低;合理密植能一定程度降低树干的尖削度。马尾松树干形状为孔兹干曲线式中的抛物线体。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对干形变化的拟合结果与实际状况契合度较高。(3)连年自然稀疏强度和连年枯损量测定结果表明:较高强度的自然稀疏主要集中在林分郁闭后的3-5年。总自然稀疏强度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高的林分自然稀疏时间较早、强度较大。Reineke’s和Yoda’s自然稀疏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最大密度线斜率随造林密度增大分别逐渐偏离-2和逐渐趋近-3/2;2个模型均较好地反映了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在中龄期随造林密度增大自然稀疏加重的情况。(4)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直径结构分布的拟合效果为:Gamma分布=Beta分布﹥Lognormal分布﹥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林分直径结构的分布曲线为双峰或平顶峰;直径分布的变异系数随造林密度增大而增大;高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随林龄增大而减小,低密度林分则逐渐增加且在17a后大于高密度林分。造林密度越小,林分直径分化程度越低,直径分布越集中,直径结构的数量分布率所在径阶越高,大、中径级林木数量越多。(5)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总出材量、规格材出材量、木材产值和净现值均表现为:4500株/hm2﹥6000株/hm2﹥2500株/hm2﹥3300株/hm2,其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2a、11a、13a、12a。小径材的工艺成熟龄在14-17a之间,且随造林密度增大而推迟;贴现率为6%-12%时,2500株/hm2和3300株/hm2林分净现值经济成熟龄在12-16a之间,4500株/hm2和6000株/hm2林分在12-19a之间,净现值经济成熟龄随贴现率增大而提前。综上认为,造林密度低的林分经济收获期为16a,造林密度高的林分为14a。(6)典型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特性与凋落物养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较强。造林密度对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理化指标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不一致,但各指标的总量在不同密度林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表明:3300株/hm2林分的凋落物理化特性评价最高;6000株/hm2林分的林地生产力维续较好;4500株/hm2林分的生长特性评价较高。4500株/hm2林分稳定性强、可持续水平最高、林分结构平衡、土壤孔隙性状优良、具有较强缓解地表径流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适宜长周期的培育经营。(7)造林密度为6000株/hm2的林分投入成本高、木材产量低,3300株/hm2林分材种结构不佳,这在生产上不宜采用。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和小径材宜采用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2972株/hm2和1912株/hm2,采伐年龄分别为14a和17a;培育中、大径材均可采用2500株/hm2或4500株/hm2,最终保留密度分别为982株/hm2和1297株/hm2,中、大径材的轮伐期分别为24a和30a。
吴丰宇[8](2019)在《广西国有六万林场近十五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2004-2013年广西国有六万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调查和2018年的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数据为原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以及图表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十五年期林场的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变化,评定其用材林的质量,探索林场森林资源变化规律、经营效果。结合林场的实际生产情况,通过用材林单产、可采资源、龄组面积结构蓄积结构、树种结构等五方面评价评定用材林的数量与质量。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林场经济永续发展等综合效益角度出发,根据现状和发现的规律,提出优化的经营目标,后期优化的经营方向,提出经营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林场现有土地面积15298.78hm2,林场经营面积12762hm2,林场经营活立木蓄积901619m3,森林蓄积持续增长,十五年期增量为473558m3,整体呈递增趋势;森林覆盖率89.08%,林木绿化率90.74%,十五年期分别增长了13.53%和4.14%,整体呈增长趋势。2.林场注重用材林发展,十五年期土地总面积增加,森林经营面积有所减少;有林地增加,被占地减少,灌木林地减少;非林地增加。3.林场用材林的首要经营目标是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近十五年期桉树人工林面积减少了1147.8hm2,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但桉树化趋势仍较为明显,对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的发展经营重视度不够,导致现有树种结构和龄组结构不合理,桉树占到用材林面积的65.8%。4.基于用材林质量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林场近十五年用材林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各调查期具体评分结果为:32.69分(2018年)>25.02分(2004年)>24.82分(2013年)>21.08分(2009年),2018年度用材林质量最好评定为“良”,其他三期评定结果均为“中”。5.用材林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树种面积、蓄积结构以及龄组面积、蓄积结构上都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促使桉树:杉类:松类:其他阔=5:2:2:1,采用近自然经营理念,在达到法正林后再进行更新采伐,严格控制主伐年龄,促使林地林木利益最大化。6.针叶林和其他阔比例偏小,混交林比例偏少,不利于森林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形成与保护。7.林场八角经济林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已处在盛产期,八角经济纯林大面积连片种植,八角炭疽病大规模爆发系数提高,病虫害防治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减弱。8.根据森林资源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六万林场现有经营模式,建议调整树种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力度,并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规划方案与可持续发展方向。
林燕[9](2019)在《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加大。而我国森林总量少、人口多,人均占有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25%,加上全球森林保护日益加强,木材供不应求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橡胶树属人工经济林和速生林,可增加木材资源、缓解木材供应紧张形势。海南农垦拥有368万亩左右橡胶林,旗下的林产集团对橡胶木及其市场开发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家具行业精细化发展等影响,其橡胶木市场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这将制约林产集团进一步发展,并影响海南农垦橡胶木及其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木材市场的供需情况,发现总体上供不应求,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接下来分析了橡胶木的市场前景,认为橡胶林作为人工林和经济林,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可持续利用,市场前景较好。再接下来重点分析了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创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原料供应仅仅依靠海南橡胶集团,供应渠道单一;虽统一了产品质量要求,但各分子公司受原木、设备和加工工艺等因素影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与民营产品同质化严重;公司产品销售市场仅局限于国内的广东、江苏和浙江,市场范围小,同时营销存在着方式陈旧、经销商质量不高、营销人员积极性不高;成本高、利润率低等。最后提出了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建议,包括种推广种植兼优品种、应用木材改性技术开发新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整合岛内民营橡胶木资源来拓宽原料供应渠道、改进营销组织结构和创新营销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全力降本增效等。
张龙玉[10](2019)在《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材性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森林资源利用更加注重数量产量化和质量标准化趋势的发展,林业科学领域更加注重林学因子与木材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人工林的定向培育。油松作为华北地区主要的人工林树种之一,具有一系列譬如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结构细密,材质优良等优点,是重要的用材林树种,作为结构件广泛应用于工矿、建筑、生产等行业。研究油松建筑材林随林学因子变化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特征及变异规律无论在理论应用上还是实际工作指导上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油松的全生命周期,通过文献查阅、样地踏查、以及标准试样测试分析的方法,从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角度出发,研究林学因子和全干干缩率、抗弯强度、基本密度、硬度以及抗弯弹性模量等指标之间的的相关关系,绘制全生命周期人工林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曲线,探索油松建筑材林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密度和不同立地对木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规律。根据建筑材对油松木材性质的要求将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油松建筑材林定向培育建筑材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基本密度值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大,至50年生油松达到基本密度最大值(0.428 g·cm-3),随后随树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林龄的增大,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密度逐渐趋于均匀。(2)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全生命周期中(30a~60a)差异干缩为1.372~1.978,50年生差异干缩为1.372(<1.5),差异干缩小,尺寸稳定性好,不易产生开裂翘曲变形等缺陷,满足实际加工利用的需要,符合建筑用材要求。随着林龄的增大,差异干缩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大部分油松木材干缩性和力学性质与基本密度变化趋于一致,到达成熟期后材性有所下降。在对建筑材林采伐时,最优情况是林分物理力学性能等材性指标达到最大值同时林分内材性差异不大,从而保证整体林分质量。对河北平泉油松来说,最佳采伐年龄为50年。(4)河北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基本密度、径向干缩率、弦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以及差异干缩均值在900株·hm-2时最小。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径面硬度、顺纹抗压强度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油松作为建筑材培育时应尽量选择中等密度900株·hm-2左右。坡向对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基本密度影响极显着(p<0.01),阴坡上的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基本密度要高于半阳坡。同时阴坡的变异系数(0.067)<半阳坡变异系数(0.071)。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径向干缩率、弦向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和差异干缩为阴坡<半阳坡,油松建筑材林木材顺纹干缩率随着坡向的变化表现为半阳坡<阴坡。阴坡上的油松建筑材林木材顺纹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差异干缩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半阳坡。阴坡油松建筑材林各项力学性质指标均值均高于半阳坡油松建筑材林木材。(5)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材性与生长性状之间不相关。油松木材抗弯强度与抗弯弹性模量存在极显着(p<0.01)正相关。基本密度与端面硬度、径面硬度与弦面硬度、弦面硬度与顺纹抗压强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
二、全球用材人工林资源变化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用材人工林资源变化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那坡县2014年-2018年森林资源连年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森林资源概念、范围和特点 |
1.2 森林资源动态研究进展 |
1.2.1 森林资源动态研究方法 |
1.2.2 国外森林资源动态研究 |
1.2.3 国内森林资源动态研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那坡县概况 |
2.1 自然环境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土壤 |
2.1.5 水文条件 |
2.1.6 植被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2.3 林业发展概况 |
第三章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 |
3.3.2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3.3.3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 |
3.3.4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4.1 森林资源现状 |
4.1.1 地类组成 |
4.1.2 林种组成 |
4.1.3 主要树种组成 |
4.1.4 龄组结构 |
4.1.5 蓄积量 |
4.1.6 森林覆盖率 |
4.2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
4.2.1 森林资源面积变化 |
4.2.2 森林资源蓄积量变化 |
4.2.3 龄组结构动态变化 |
4.2.4 森林覆盖率动态变化 |
4.3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 |
4.3.1 各年度森林资源质量评价 |
4.3.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总评价 |
4.4 主要指标变化原因分析 |
4.4.1 森林资源面积变化 |
4.4.2 森林资源蓄积变化 |
4.4.3 龄组结构变化 |
4.4.4 森林覆盖率变化 |
第五章 森林资源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5.1 存在问题 |
5.1.1 经济林树种单一 |
5.1.2 人工纯林面积增加过快 |
5.1.3 未利用林地面积大 |
5.1.4 苗圃用地面积严重不足 |
5.1.5 幼龄林面积占比下降 |
5.2 发展对策 |
5.2.1 丰富特色经济林种植品种 |
5.2.2 保护天然林、大力发展人工混交林 |
5.2.3 加快未使用林地开发使用 |
5.2.4 加强全县苗圃建设 |
5.2.5 有针对性调整龄组结构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硅酸钠浸渍改性杨木木材表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木材资源概述及速生材材性分析 |
1.1.2 木材表面性能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木材浸渍改性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木材视觉特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木材表面润湿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硅酸钠浸渍杨木工艺与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硅酸钠改性杨木制备 |
2.2.4 性能检测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增重率和密度分析 |
2.3.2 杨木微观形貌分析 |
2.3.3 硬度和顺纹抗压强度分析 |
2.3.4 耐磨性能分析 |
2.3.5 化学结构分析 |
2.3.6 结晶结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酸钠改性杨木表面视觉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测量与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改性杨木表面材色分布特征 |
3.3.2 透明清漆涂饰改性杨木表面材色分布特征 |
3.3.3 改性杨木表面纹理分布特征 |
3.3.4 改性杨木表面光泽度分布特征 |
3.3.5 透明清漆涂饰改性杨木表面光泽度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硅酸钠改性杨木表面润湿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表面润湿性原理及内容 |
4.2.1 表面润湿性理论 |
4.2.2 表面自由能理论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实验材料 |
4.3.2 仪器与设备 |
4.3.3 接触角测量 |
4.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4.3.5 漆膜附着力测试 |
4.4 改性杨木表面润湿性分析 |
4.4.1 浸渍时间对杨木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4.4.2 水稀释对杨木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5 改性杨木表面自由能计算分析 |
4.5.1 三种探测液在改性杨木表面润湿性分析 |
4.5.2 几何平均法计算杨木表面自由能分析 |
4.5.3 酸碱作用法计算杨木表面自由能分析 |
4.5.4 漆膜附着力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3)刺槐良种“皖槐1号”木材的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国内木材的现状 |
1.2 人工林木材的材性研究 |
1.3 我国刺槐的引种历史与研究 |
1.4 “皖槐1号”的优势与经济价值 |
1.5 研究的目的 |
1.6 研究的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材的采集 |
2.1.1 样木的选择与采伐 |
2.1.2 试材采集 |
2.2 试样制备 |
2.3 “皖槐1号”木材主要解剖因子的测定 |
2.3.1 切片的制作 |
2.3.2 解剖分子特征的测定 |
2.3.4 射线形态特征的测定 |
2.3.5 组织比量的测定 |
2.3.6 微纤丝角的测定 |
2.4 “皖槐1号”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
2.5 “皖槐1号”主要化学性质测定 |
2.6 “皖槐1号”木材天然耐久性测定 |
2.6.1 材料与仪器 |
2.6.2 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制备 |
2.6.3 受试菌种 |
2.6.4 供试菌的接种和培养 |
2.6.5 木材天然耐腐性试验方法 |
2.6.6 木材提取物的抑菌性试验方法 |
2.6.7 提取物化学成分GC-MS检测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皖槐1号”木材宏观构造特征 |
3.2 “皖槐1号”木材微观构造特征 |
3.3 “皖槐1号”与刺槐木材各项解剖分子特征比较分析 |
3.3.1 纤维长度 |
3.3.2 纤维直径 |
3.3.3 纤维腔径 |
3.3.4 纤维双壁厚 |
3.3.5 纤维长宽比 |
3.3.6 纤维壁腔比 |
3.3.7 纤维柔性系数 |
3.3.8 导管分子长度与宽度 |
3.3.9 木射线高度与宽度 |
3.3.10 组织比量 |
3.3.11 微纤丝角 |
3.4 物理力学性质分析与研究 |
3.4.1 木材密度比较分析 |
3.4.2 木材干缩湿涨率比较分析 |
3.4.3 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分析 |
3.5 木材化学成分分析与研究 |
3.5.1 木材综纤维素质量分数的比较分析 |
3.5.2 木材α-纤维素质量分数的比较分析 |
3.5.3 木材半纤维素质量分数的比较分析 |
3.5.4 木材木质素质量分数的比较分析 |
3.5.6 木材苯醇抽提物质量分数的比较分析 |
3.6 木材天然耐久性比较分析 |
3.6.1 木材天然耐腐性的比较分析 |
3.6.2 木材抽提物抑菌性能的比较分析 |
3.7 木材提取物化学成分GC-MS分析 |
3.7.1 “皖槐1 号”木材不同抽提物成分的GC-MS分析 |
4.结论 |
4.1 试验结果 |
4.2 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分析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研究基础 |
2.1 相关理论 |
2.1.1 木材供给理论 |
2.1.2 均衡理论 |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
2.2.7 文献评述 |
2.3 小结 |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
3.3.2 供需预测方法 |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
3.4 小结 |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
4.2.2 研究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
4.4 小结 |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
5.1 理论分析 |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
6.1 理论分析 |
6.2 研究设计 |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
6.4 小结 |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
7.1 理论分析 |
7.1.1 研究理论 |
7.1.2 分析框架 |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
7.2.1 基础数据收集 |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
7.2.3 模型参数估计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
7.3.2 灵敏度分析 |
7.4 小结 |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
8.4 小结 |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
9.3 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建筑材林研究进展 |
1.2.2 森林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
1.2.3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1.3 国内油松人工林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技术路线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条件 |
3.1.3 气候气象 |
3.1.4 植被状况 |
3.2 样地设置与样地调查 |
3.2.1 样地布设 |
3.2.2 样地调查 |
3.3 数据采集 |
3.3.1 样地资料整理 |
3.3.2 河北省油松资源二类清查数据 |
3.4 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
3.4.1 立地因子分级 |
3.4.2 主导因子筛选 |
3.5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
3.5.1 基准年龄的确定 |
3.5.2 指数级距的确定 |
3.5.3 导向曲线拟合 |
3.5.4 立地指数表的编制 |
3.5.5 立地指数表的检验 |
3.6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 |
3.6.1 样木采取 |
3.6.2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测定 |
4.结果与分析 |
4.1 河北省油松人工林资源概况 |
4.1.1 油松人工林总体分布概况 |
4.1.2 油松人工林资源龄组分布概况 |
4.2 油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 |
4.3 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 |
4.3.1 拟合优势高平均高曲线 |
4.3.2 立地指数等级分布图的绘制 |
4.4 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4.4.1 油松木材物理性质分析 |
4.4.2 油松木材力学性质分析 |
4.5 油松建筑材林培育区分布图 |
5.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珍贵树种红楠适生区预测及生境地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天然林保护及人工林发展状况 |
1.2 珍贵树种研究概况 |
1.3 植被适生区模拟研究进展 |
1.4 物种种间关系及物种与环境间关系研究进展 |
1.4.1 种间联结 |
1.4.2 生态位 |
1.4.3 双向指示种分析 |
1.4.4 物种多样性 |
1.4.5 典范对应分析 |
1.5 红楠研究进展 |
1.5.1 红楠苗木特性及栽培研究进展 |
1.5.2 红楠的地理分布 |
1.5.3 红楠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
1.5.4 红楠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2.3.2 Max Ent模型预测 |
2.3.3 环境变量的筛选 |
2.3.4 重要值计算 |
2.3.5 种间关联 |
2.3.6 生态位特征 |
2.3.7 双向指示种分析 |
2.3.8 物种多样性 |
2.3.9 典范对应分析 |
3 红楠适生区及环境适应性 |
3.1 红楠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
3.1.1 模型评估 |
3.1.2 当前地理分布预测 |
3.1.3 未来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预测 |
3.1.4 红楠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3.2 红楠在浙江省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
3.2.1 环境因子的筛选 |
3.2.2 模型评估 |
3.2.3 适生区模拟结果 |
3.2.4 红楠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4 红楠生境地群落基本特征 |
4.1 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
4.1.1 生境特征 |
4.1.2 群落物种组成与重要值 |
4.1.3 红楠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 |
4.1.4 红楠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 |
4.1.4.1 生态位宽度 |
4.1.4.2 生态位重叠 |
4.2 群落分类排序及多样性比较 |
4.2.1 TWINSPAN分类结果 |
4.2.2 红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
4.2.2.1 不同群丛物种多样性比较 |
4.2.2.2 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比较 |
4.2.3 CCA排序 |
4.2.3.1 样地与环境因子排序 |
4.2.3.2 优势种与环境因子排序 |
5 讨论 |
5.1 气候因素对红楠适生区的影响 |
5.2 非气候因素对红楠适生区的影响 |
5.3 红楠适生区规划及发展策略 |
5.4 物种种间关系 |
5.5 群落分类排序及多样性比较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马尾松资源现状 |
1.3 人工林经营与研究概况 |
1.3.1 林分密度效应研究进展 |
1.3.2 林分密度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1.3.3 林分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
1.4 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水源涵养研究 |
1.5 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样地设置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地调查 |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3.3 凋落物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3.5 凋落物理化特性测定 |
2.4 计算方法 |
2.4.1 林分生长指标 |
2.4.2 树木干形指标 |
2.4.3 直径结构分布 |
2.4.4 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
2.4.5 土壤物理性质 |
2.5 分析方法 |
2.5.1 方差分析 |
2.5.2 回归分析 |
2.5.3 相关性分析 |
2.5.4 主成分分析 |
2.5.5 典型相关分析 |
2.5.6 灰色关联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生长特性及预测模型 |
3.1.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树高生长规律 |
3.1.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生长规律 |
3.1.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单株材积生长规律 |
3.1.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蓄积生长规律 |
3.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干形特征及预测模型 |
3.2.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演变特征 |
3.2.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干形回归分析 |
3.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自然稀疏及预测模型 |
3.3.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特征 |
3.3.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自然稀疏模型预测 |
3.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直径结构分布预测 |
3.4.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特征 |
3.4.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直径概率密度分布 |
3.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森林成熟研究 |
3.5.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材种出材量 |
3.5.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数量成熟 |
3.5.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工艺成熟 |
3.5.4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经济成熟 |
3.5.5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成熟龄综合评估 |
3.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凋落物理化特性 |
3.6.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分布特征 |
3.6.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水源涵养 |
3.6.3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凋落物养分特征 |
3.6.4 凋落物理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3.7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 |
3.7.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物理性质 |
3.7.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土壤化学性质 |
3.7.3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
3.8 马尾松生长特性与地力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3.9 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 |
3.9.1 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3.9.2 评价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 |
3.9.3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3.9.4 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与分级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特性 |
4.2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生长规律 |
4.3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水源涵养 |
4.4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养分特征 |
4.5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经济效益 |
4.6 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的培育技术 |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8)广西国有六万林场近十五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森林生态资源结构变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森林生态资源结构变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六万林场概况 |
2.1 历史沿革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形地貌 |
2.2.3 气候水文 |
2.2.4 土壤情况 |
2.2.5 植被情况 |
2.2.6 野生动物资源 |
第三章 数据来源、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小班样地调查研究法 |
3.3.2 文献研究法 |
3.3.3 数据统计整理分析法 |
3.3.4 综合评价法 |
3.4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六万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
4.1.1 各类土地面积构成 |
4.1.2 森林活立木蓄积 |
4.1.3 乔木林主要林种组成 |
4.1.4 乔木林优势树种组成 |
4.1.5 用材林龄组结构组成 |
4.1.6 经济林产期结构组成 |
4.2 六万林场2004-2013 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分析 |
4.2.1 土地利用状况 |
4.2.1.1 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分析 |
4.2.1.2 森林覆盖率及林木绿化率动态变化 |
4.2.2 森林、林木面积蓄积量变化 |
4.2.2.1 林木资源动态变化 |
4.2.2.2 林种面积蓄积变化 |
4.2.2.3 乔木林优势树种面积、蓄积变化 |
4.2.2.4 用材林二级林种面积蓄积变化分析 |
4.2.2.5 用材林龄组结构变化 |
4.2.2.6 用材林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变化 |
4.2.3 经济树(林)资源不同产期结构变化 |
4.3 六万林场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变化 |
4.4 用材林质量与结构评价 |
4.4.1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单产评价 |
4.4.2 用材林龄组结构评价 |
4.4.3 用材林可采资源评价 |
4.4.4 树种结构评价 |
4.4.5 蓄积分布结构评价 |
4.4.6 用材林总体评价 |
4.5 六万林场森林资源评价 |
4.5.1 森林资源数量变化大 |
4.5.2 森林质量变化明显 |
4.5.3 用材林资源质量提升,结构变化不大 |
4.5.4 经济林变化较为显着 |
4.5.5 森林长消比变化较为显着 |
4.5.6 森林资源经营结构发展不均衡 |
4.5.7 林场产业结构发展较为均衡 |
4.6 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建议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木材市场的研究 |
2.2 关于橡胶木市场的研究 |
2.3 小结 |
3 中国木材市场分析 |
3.1 需求分析 |
3.1.1 需求现状 |
3.1.2 需求预测 |
3.2 供给分析 |
3.2.1 供给现状 |
3.2.2 供给预测 |
3.3 小结 |
4 橡胶木市场前景分析 |
4.1 橡胶木特性及市场前景 |
4.1.1 橡胶木特性 |
4.1.2 市场前景 |
4.2 中国及海南橡胶木的供给现状与潜力 |
4.2.1 供给现状 |
4.2.2 供给潜力 |
4.3 小结 |
5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1 林产集团简介 |
5.2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现状 |
5.2.1 产品开发情况 |
5.2.2 市场开发情况 |
5.2.3 成本利润情况 |
5.3 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
5.3.1 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 |
5.3.2 原料供应渠道单一 |
5.3.3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
5.3.4 市场范围小,营销力量薄弱 |
5.3.5 成本高、利润水平低 |
6 对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的建议 |
6.1 种植兼优品种 |
6.2 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
6.3 拓宽原料供应渠道 |
6.3.1 实施“走出去”战略 |
6.3.2 整合岛内民营橡胶木资源 |
6.4 优化营销组织结构和营销方式 |
6.4.1 改进营销组织结构 |
6.4.2 创新营销方式 |
6.4.3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6.5 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工艺 |
6.5.1 提高机械化水平 |
6.5.2 改进生产工艺 |
6.6 全力降本增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材性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林分因子和木材材性研究现状 |
1.2.1 油松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 |
1.2.2 油松木材性质研究现状 |
1.2.3 林学因子对木材生长和材性的影响作用 |
1.2.4 木材材质的变异性 |
1.2.5 建筑材材性的标准和评价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木材力学性质测定 |
2.2.3 木材物理性质测定 |
2.2.4 数据处理 |
2.3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材性变化研究 |
3.1.1 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全生命周期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
3.1.2 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全生命周期力学性质变化规律 |
3.2 密度对50年生油松建筑材林材性的影响分析 |
3.2.1 不同密度对油松建筑材林物理性质影响分析 |
3.2.2 不同密度对油松建筑材林力学性质影响分析 |
3.3 坡向对50年生油松建筑材林材性的影响分析 |
3.3.1 不同坡向油松建筑材林木材物理性质的差异分析 |
3.3.2 不同坡向油松建筑材林木材力学性质的差异分析 |
3.4 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材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材性变化规律 |
4.2 密度对油松建筑材林材性影响规律 |
4.3 坡向对油松建筑材林材性影响规律 |
4.4 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材性指标之间的相关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全球用材人工林资源变化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那坡县2014年-2018年森林资源连年动态变化研究[D]. 刘安邦. 广西大学, 2021(12)
- [2]硅酸钠浸渍改性杨木木材表面特性研究[D]. 包新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刺槐良种“皖槐1号”木材的材性研究[D]. 曹蕊.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4]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5]河北油松建筑材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D]. 张晓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6]珍贵树种红楠适生区预测及生境地群落特征研究[D]. 任晴.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广西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密度效应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 陈旋. 广西大学, 2020(02)
- [8]广西国有六万林场近十五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研究[D]. 吴丰宇. 广西大学, 2019(06)
- [9]海南农垦林产集团橡胶木市场开发研究[D]. 林燕. 海南大学, 2019(05)
- [10]河北平泉油松建筑材林全生命周期材性变化研究[D]. 张龙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