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针恢短刺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54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斌彬[1](2021)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恢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常规针刺患侧腰夹脊穴(L1~L5)治疗相比,观察针刺方法的改变能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来自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份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纳入受试者70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2例,共66例受试者完成,分别为试验组(恢刺法)33例,对照组(常规针刺法)33例,总脱落率5.71%。操作时试验组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以恢刺治疗,恢刺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除环跳穴选用0.30x75mm规格针灸针,其余配穴均选用0.30x40mm规格针刺,予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主穴、配穴均留针20分钟,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医者协助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腰部,对照组选用0.30x75mm的针灸针对患侧腰夹脊穴(L1~L5)予针刺治疗,针刺行针时采用常规直刺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继续针刺配穴,配穴穴位、针具、操作及留针时长均同试验组,留针完毕之后起针,协助患者活动腰部。1周治疗3次,2周1疗程,治疗4周,共2疗程。研究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用VAS、JOA及ODI量表进行主观疼痛、客观体征及日常活动受限程度进行评分,统计各项量表评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总体疗效评价参照JOA下腰痛评分表。结果:1.治疗前将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及VAS、JOA及ODI量表评分值进行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JOA及ODI量表评分依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3.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VAS、JOA、ODI评分,出现显着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4周时,采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在疼痛改善及活动受限等情况方面均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4.选取两组受试者在第2周、第4周治疗时间节点的的VAS、JOA、ODI评分,与各自治疗前的分值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两组在第4周时VAS、JOA、ODI评分相比各自第2周的评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5.试验组(恢刺法)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21.21%,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常规针刺)共完成33例,显效率为9.09%,有效率为84.84%,两组进行比较有显着差异,z=2.20,P=0.02(P<0.05),选择恢刺法的试验组明显优于选择常规针刺的对照组。结论:两组在治疗第2周或第4周时,相比各自治疗前而言,无论是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还是选择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均有显着疗效,且第4周时两组的VAS、JOA及ODI评分均较各自第2周时的分值进一步改善。而在治疗2周时,选用恢刺法的试验组和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在对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并无统计差异,两组疗效相当,当治疗到第4周时,试验组选用恢刺法在治疗上对于VAS、JOA、ODI评分改善上均显着优于选用常规针刺的对照组,推测随着治疗时间周期的延长,选用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无论是从改善患者的主观疼痛、客观体征还是日常活动受限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龙俊华[2](2019)在《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使用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该疾病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90例腰3横突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各45例。治疗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价,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层。之后,金钩钓鱼组采用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提插泻法组采用提插泻法治疗。2个疗程后,再次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与比较,以观察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并在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以观察随访时与治疗后的患者病情变化。结果:两组治疗之前,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金钩钓鱼组和提插泻法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之后进行比较,金钩钓鱼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提插泻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郑氏“金钩钓鱼”针法的止痛效果优于提插泻法;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针刺方法在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无显着差异。总体疗效比较,金钩钓鱼组的总有效率97.8%,治愈率62.2%,明显高于提插泻法组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80.0%,治愈率48.9%,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别与治疗后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结论:郑氏“金钩钓鱼”针法和提插泻法均对腰3横突综合征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提插泻法。
井冲[3](2018)在《经穴推拿结合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不同的评价量表及特殊指标来评价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气滞血瘀型)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本次研究中联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从中医及西医角度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90例符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气滞血瘀型)诊断标准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B组和C组,每组各30例。A组进行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配合齐刺加电针治疗,B组只进行经穴疏导痛点揉拨推拿手法治疗,C组只进行齐刺加电针治疗。三种疗法共治疗2个疗程,5天为1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完成1个疗程休息2天。每位患者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填写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目测类比定级法(VAS),检测第三腰椎最痛点处压痛值及其软组织张力进行疗效评估,将所得数值录入office excel表格中,组间或组内比较时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论:90例病人治疗过程中,无脱失,全部完成试验观察,A、B、C三组各30例。治疗前三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统计,P>0.05,说明三组基本情况无显着差异,基线一致,有可比性。三种疗法治疗前VAS、ODI评分与痛点压痛值及其软组织张力经过方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疗程结束时治疗前后ODI、VAS评分与痛点压痛值及其软组织张力经配对t检验比较,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三种方案均可有效的降低VAS、ODI评分和软组织张力,提高痛点痛阈。组间比较:在方差齐时,进行SNK检验发现三组治疗后组间VAS、ODI评分与痛点压痛值及其软组织张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采用LSD(Least—SignificantDifference)检验,发现A组无论在降低VAS、ODI评分和软组织张力,还是提高痛点痛阈上都要好于B组和C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和C组之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结合齐刺和电针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方面疗效要好于单一推拿或单一齐刺加电针。临床疗效:A组治愈17例,治愈率为56.67%,好转10例,好转率为33.33%,无效3例,无效率为10%,总有效率90%;B组治愈11例,治愈率为36.67%,好转7例,好转率为43.33%,无效6例,无效率为20%,总有效率80%;C组治愈10例,治愈率为33.33%,好转15例,好转率为50%,无效5例,无效率为16.67%,总有效率5例,总有效率83.33%,经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A组在无论是在好转率方面,还是在治愈率方面要好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配合齐刺加电针疗法、单一经穴疏导痛点揉拨推拿疗法及单一齐刺加电针疗法均可有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并对患者腰部功能及横突局部疼痛有明显缓解作用,通过ODI、VAS评分与第三腰椎横突处痛点压痛值及其软组织张力比较发现推拿结合针刺疗法比单纯的推拿或针刺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马凯[4](2017)在《恢刺针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清TXA2、血浆ET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社会常见病之一,一直是医疗界研究治疗的热点。本课题通过采用《内经》十二针法之一恢刺针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型有效的针刺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并探讨恢刺针法对患者血清血栓素(TXA2)和血浆内皮素(ET)改变的作用效能。方法:理论研究部分系统得阐述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病理机制论述,重点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各种常用治疗手段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介绍恢刺针法的作用原理、操作特点和现代临床应用。将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给予恢刺针法治疗,均隔日进行1次治疗,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A2和血浆ET浓度,并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ESCV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结果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结果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血清TXA2和ET浓度均明显高于体检健康成年人浓度(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XA2和ET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为8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过程与血清TXA2和血浆ET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或是TXA2和ET参与并加重了椎动脉血管收缩及痉挛,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②恢刺针法可以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够显着降低患者血清中TXA2和血浆ET的浓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③恢刺针法临床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疗效显着,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为治疗CSA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王卓慧,赖小燕,艾虹静,胡幼平[5](2015)在《《内经》刺法在治疗痛症上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内经》中关于治疗痛症的刺法,有"十二刺"中的傍针刺、齐刺、扬刺、报刺、短刺、恢刺,"九刺"中的经刺,验之临床,颇有效用。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将《内经》刺法在治疗痛症上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
徐颖[6](2016)在《傍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本试验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并评价傍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推广一种更为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 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共选择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60例,按照随机、对照和盲法的原则,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每日治疗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分别对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评分(JOA)、下腰痛量表(VAS)积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本组自身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0<0.01),两组的治疗对改善腰痛均有效果;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两组间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0.05),治疗组对改善腰痛效果优于对照组;3、统计两组治疗后的JOA评分,计算改善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3.33%,两组疗效有显着差异(P=0.02<0.05),治疗组对于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傍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该治疗方案适合基层针灸医生掌握,可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马彬[7](2013)在《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国家对中医药领域研究的资助力度逐年递增,其科技论文数量亦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科技成果的质量才是重点。临床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设计、实施与报告等各环节可能会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各因素以及与国外研究存在的具体差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调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以促进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和质量评价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研究现状、与国外同类研究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环节、要点和问题及其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掌握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与报告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需改进的重点环节和要素。2.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确定在论文发表阶段影响其报告质量的因素,为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今后在我国的推广和实施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3.基于以上研究的结果,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中医药研究的特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提高和改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促进其成果的利用和转化。方法1.基于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回顾性分析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方法和报告质量。2.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在方法设计与报告质量等重点环节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3.基于CONSORT清单和STRICTA清单被引入国内的不同时间段,回顾性分析国内针灸RCTs的方法和报告质量是否随着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改善和提高。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对国际公认的不同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规定,今后对其引入和实施的计划,以及编辑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采用频数、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进行统计描述,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共纳入369篇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研究,突出表现的问题包括:45%的研究文献检索方法不全面甚至不正确(203篇/369篇);97.3%(359篇/369篇)的研究未检索不同发表类型的研究;96.5%(356篇/369篇)的研究未提供排除文献的清单;42%(155篇/369篇)的研究纳入标准宽泛不具体、甚至存在错误;58.8%(217篇/369篇)的研究未采用双人独立机制对文献和数据进行筛选和提取:55%(203篇/369篇)的研究未详细描述文献筛选纳入全过程及排除原因;70.7%(261篇/369篇)的研究数据合并方法不恰当,其方法与报告质量普遍较低。另外,其总体引用率较低,引用率为零的研究占到46.1%(170篇/369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亦较低(49.9%,184篇/369篇)。2.共纳入366篇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其中Chinese SRs共88篇,Other SRs共226篇,Ccohrane SRs共52篇。3种不同类型SRs研究在AMSTAR清单和PRISMA清单中符合率大于8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Chinses SRs).vs73%(Other SRs).vs91%(Ccohrane SRs)和59%(Chinses SRs).vs74%(Other SRs).vs78%(Ccohrane SRs),其中Chinses SRs在两个清单中的符合率均最低。Chinese SRs与Other SRs和Cochrane SRs存在较大差距的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发表类型文献的纳入(2%.vs91%.vs100%)、广泛而全面的检索(40%.vs87%.vs100%)、相关利益冲突的说明(0%.vs61%.vs100%)、证据综合结果(23%.vs99%.vs96%)和计划书和注册信息(0%.vs4%.vs100%)等方面。此外,Chinese SRs, Other SRs和Cochrane SRs中被引次数为零的研究所占比例分别为53%.vs26%.vs40%,由临床医生完成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27%.vs63%.vs54%,进行更新的SRs所占比例分别为0%.vs3%.vs92%,可见Chinese SRs的被引率、临床医生的参与率方面亦最低。3.共纳入1978篇国内针灸RCTs研究,1996年之前发表的为144篇其中针刺RCTs为122篇;1997年-2003年间发表为353篇,其中针刺RCTs为312篇;2004年-2012年间发表为1481篇,其中针刺RCTs为1301篇。虽然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刺RCTs在STRICTA清单各条目上的符合率均略有提高,但其实际比例依然很低,包括①针刺治疗的具体类型(6.6%.vs9.9%.vs12.7%);②针刺治疗的理由和依据(0%.vs0.3%.vs1.0%);③每位受试对象每个治疗单元所用针的数目(0%.vs0.3%.vs0.2%);④对针刺组施加的其他干预措施描述(19.7%.vs30.1%.vs33.7%);⑤对针灸师资质报告(0%.vs0%.vs0.4%);⑥无研究报告有关对治疗师的操作指导及其给患者的信息和解释等。3个不同年代发表的针灸RCTs在CONSORT清单中符合率大于50%的条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1996年).vs8%(1997年-2003年).vs26%(2004年-2012年)。主要问题主要包括:①研究方法阐述过于简单,包括资料收集的场所和地点(12.5%.vs24.6%.vs69.7%)、样本量确定依据(0%.vs0%.vs1.2%)等;②随机方法不消楚,包括对产生随机序列的方法报告(1.4%.vs15%.vs26.3%)、隐蔽分组机制(0%.vs1.4%.vs4.9%)和盲法实施(0%.vs5.7%.vs9.1%)等;③结果部分内容描述不清甚至缺少,包括受试者流程(0%.vs11.6%.vs20.6%)、招募受试者时期和随访时间(0%.vs2.1%.vs2.8%)、基线资料的提供(9.0%.vs17.8%.vs34.8%)和结局效应估计值及95%CI的报告(18.1%.vs36%.vs50.7%)等。此外,无任何研究注册及阐明可能的利益冲突。4.共纳入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杂志,其中SCl收录2种,Medline/Embase收录8种,CSCD收录7种,统计源收录46种。仅3种杂志在其“稿约”中提及并要求作者按照CONSORT声明各条目来规范报告RCTs,且给出了具体的版本和网址。此外,仅1种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CONSORT扩展版。无任何期刊在其“稿约”中提及PRISMA、MOOSE、TREND、STARD和STROBE等其他类型研究的报告清单。通过电话和E-mail方式,对63种国内中医药期刊编审人员进行问卷调晒,54种期刊杂志给予回复,反馈率为85.7%,其中编辑为39人(占72.2%)、主编为3人(占5.6%)、编辑部主任为9人(16.7%)、其他人员为3名(占5.6%)。对于CONSORT声明,有8位编辑知道并子解,3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其中仅3位编辑表示对投稿的RCTs,该期刊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要求和遵循了CONSORT声明的要求,46%的编辑(2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CONSORT声明。对于PRISMA清单,仅2位编辑知道并了解,7位编辑仅听说过但不了解,表示对投稿的SRs/Meta-分析,在作者投稿、编辑审稿及专家评审阶段均未要求和遵循PRISMA清单的要求,65%的编辑(35人)认为没有必要在“稿约”中引入PRISMA清单。而对于其他类型临床研究报告清单,无任何人知晓并了解。结论临床研究质量是影响其转化和利用的关键因素,只有高质量的研究才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显示:尽管国内中医药,特别是针灸SRs/Meta-分析研究在研究的题目、摘要、纳入研究的特征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阐述等方面的符合率较好,但在影响其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文献检索方法不同发表情况的文献的纳入、对发表偏倚的评估、利益冲突的说明、文献筛选流程图的呈现、数据合并的合理性、研究间异质性或偏倚的分析以及对证据综合结果分析的的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较大差距。而对于国内针灸RCTs,尽管2003年之后发表的针刺RCTs的数量是之前所发表总数的3倍多,且各条目的符合率在不同的3个发表年代略有提高,但在多个条目上的实际符合比例上依然非常低,如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隐蔽分组的机制和实施、盲法细则、样本量计算依据和资料收集场所和地点等方面,其质量并未随着STRICTA清单的引入而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此外,国内中医药领域期刊“稿约”中对不同类型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情况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期刊的编审人员对研究报告的规范、临床研究注册制度等信息的知晓率较低。而且,尽管大部分期刊有意愿在今后进入此类相关报告规范,以提高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报告质量,但均无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和时间规划。因此,我们强烈建议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方法和报告质量:①国内医学期刊尽早在“稿约”中引入这些国际临床研究报告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国内临床研究的报告质量,提升临床研究水平;②从期刊协会层面制定相关制度,由鼓励和建议投稿作者、期刊编辑在文章投稿、编审和专家评审阶段遵循相关的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过渡到强制执行;③对期刊编审人员开展和加强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更新;④将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加入到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由国家授权各地区具备资质的科研单位,对其服务地区的临床医生、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SRs/Meta-分析方法学的培训:⑤在医学在校教育中引入与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相关的知识内容。
陈嘉聪[8](2013)在《灵龟八法结合靳三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设计试验方案,以灵龟八法配合靳三针疗法为治疗组,评估其对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并设计两组作为对照组,第一组单纯用靳三针疗法,第二组以常规循经辩证取穴治疗。目的旨在探讨一套简便又能适应香港中医诊所应用,且行之有效的针灸方法,期能减少患者痛苦及生活上带来的不便,同时为以灵龟八法为主的时间针灸理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把患者分成三组,总共九十病例。病例来源自香港药师堂惠柏中医诊所。治疗组三十例以灵龟八法按时取穴配合靳三针治疗;对照组(Ⅰ)以单纯靳三针治疗;对照组(Ⅱ)以常规循经辨证取穴治疗。各组若有中止或剔除病例时,再以随机原则另觅患者补上,直至每组三十病例疗程完满完成为止。全部病例疗程完成后作分组对照比较;另外于各组之中,按西医诊断标准分开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再按中医辨证分型分成寒湿型、湿热型、瘀血内阻型、肾虚失养型腰腿痛,然后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1.VAS结果显示三组的症状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之疗效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1)。2.JOA score结果显示三组的有效率均为干性比根性高,提示根性比干性难治。以组别之间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3.CODI结果显示,三组在治疗后的症状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治疗组之疗效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4.根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三组病例辨证后分为寒湿型、湿热型、瘀血内阻型和肾虚失养型作比较,寒湿和湿热疗效较高,瘀血和肾虚较低,提示后二者较难治。但其分别不明显(P>0.05)。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0.05)。结论本课题在古典时间针灸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临床经验,古为今用,采用灵龟八法结合靳三针为基础,探讨其对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结果显示灵龟八法结合靳三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靳三针疗法及常规循经针刺。
邹云滨[9](2013)在《恢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踝关节扭伤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软组织损伤之一,主要因为剧烈运动、不当负重、意外跌倒、外在力量过度牵拉扭转等原因导致踝关节过度内、外翻所致,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伤处皮肤见青紫色瘀斑,活动受限,一般无骨折脱臼及皮肉破损。有20%-40%的急性患者会迁延成慢性踝关节不稳。本病属于中医学伤筋范畴,也属于骨伤学的筋伤戳脚。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为突然暴力导致的损伤,故称为新伤。本病由外伤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局部经络不通,筋肉经络随即受损,气血互阻,瘀阻脉络,引起疼痛、肿胀。针对这一病机,针灸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针灸能有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主要是通则不痛。主要是通过参与改变5-轻色胺、内胖肤、乙酞胆碱等中枢神经介质而产生镇痛的作用。从针灸经典理论出发,急性踝关节扭伤属于经筋病范畴,应当选用相应的经筋刺法。恢刺是《内经》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记载:“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治筋痹也”。恢刺正是治疗经筋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恢刺法属于《内经》具有代表性的经筋刺法。恢刺是针对筋肉拘急疼痛,即经筋病的刺法。恢刺法针感较为强烈,针刺刺激量较大,对应经筋点、线、面的循行分布特点,能较为明显的舒筋通络的功效。恢刺法还能疏调经气,畅通经脉气血,濡养经筋,舒缓局部的拘挛。可以概括为“通经络,调气血,荣经筋”。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恢刺阿是穴和常规针刺、RICE(休息制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探讨最佳的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方案。本研究继承《灵枢·官针》的恢刺法思想,将经筋刺法有机运用到临床中,进一步观察恢刺法在急性踝关节扭伤这一常见病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9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采用计算器产生随机序列,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试验组A采用恢刺阿是穴为主的治疗方法,通过触摸、轻捏等手法,找出具有压痛的阿是穴,然后用2寸毫针,垂直进入穴位,再将针略微提起至皮下,不出针,将针体倾斜,沿肌腱纵轴方向将针插入穴位0.5-1寸;然后再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微微换个角度再行插入,反复几次,然后左右提插捻转,扩大针孔,其余配穴常规操作,有悬钟、足三里、丘墟、昆仑、三阴交等。留针20min,留针期间TDP照射。对照组B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根据杜元灏、石学敏主编的《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的标准处方,即取阿是穴、申脉、丘墟、解溪、照海、昆仑、太溪。对照组C采用常规RICE处理方法,即休息制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针灸均为1次/天,7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观察受试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踝关节扭伤症状积分(ASI),包括关节疼痛指数、关节障碍指数、关节肿胀、关节红热等情况。通过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数据,对三种方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进行科学、系统的疗效评价。研究结果:三组间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级、疾病分期VAS疼痛评分和踝关节症状积分(ASI)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说明组间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各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VAS评分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恢刺阿是穴为主与常规RICE、常规针刺比较在改善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疼痛方面具有优势。各组治疗后AS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ASI评分比较也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恢刺阿是穴为主与常规RICE、常规针刺比较在改善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症状方面具有优势。三组受试者治疗前、中、后关节疼痛指数比较,各组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中与治疗后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刺阿是穴为主与常规RICE、常规针刺比较在改善踝关节疼痛具有优势,而且在治疗第4天就已经显现。三组受试者治疗前、中、后关节肿胀指数比较,各组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后相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刺阿是穴为主与常规RICE、常规针刺比较在改善踝关节肿胀具有优势。三组受试者治疗前、中、后关节红热指数比较,各组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中与治疗后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和治疗后恢刺法与常规针刺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刺阿是穴为主与常规RICE比较在改善踝关节红热具有优势,与常规针刺比较疗效相当。三组受试者治疗前、中、后关节压痛指数比较,各组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中和治疗后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刺法阿是穴与常规RICE、常规针刺比较在改善踝关节压痛具有优势,而且在治疗第4天就已经显现。三组受试者治疗前、中、后关节障碍指数比较,各组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治疗中和治疗后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恢刺阿是穴为主与常规RICE、常规针刺比较在改善踝关节障碍具有优势,而且在治疗第4天就已经显现。不同分期的VAS评分比较,得出针灸介入时期不同对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值的影响不同(P<0.05)。三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说明针刺介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三组受试者治疗后整体疗效比较,恢刺阿是穴为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RICE、常规针刺(P<0.05)。而且Ⅰ级损伤和Ⅱ级损伤的疗效分布在组间没有差异,说明病情分级没有影响组间的疗效差异(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恢刺阿是穴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优于常规针刺、RICE治疗,特别对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功能障碍方面,恢刺阿是穴的疗效优势更快显现。可见,恢刺阿是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具有疗效肯定,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施雯馨[10](2009)在《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学理论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和中医外治研究,具有实质的意义.同时,经筋病症所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除了一般的神经、运动系统疾病之外,还包括一些现代临床可见的疑难杂症,而这些疾病大多属于针灸、推拿治疗的适应证.不过,长期以来,经筋理论一直远不及经脉理论为人重视.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经筋理论如今开始崭露头角,不仅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相关的临床试验报导与理论研究文章也日益增多,证实适当运用经筋理论辨证施治能收到较快、较佳的疗效.由于目前仍未见中医学界发表有关经筋方面的共同看法或权威意见,故本论文拟为现阶段与经筋理论相关的文献做一大略的总结,以利日后更进一步的探讨.2方法以“经筋”为关键词或题名,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进行检索,筛选从1979年至2008年发表于医学期刊上与经筋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延伸阅读,共约有论文二百三十余篇.再加上相关着作二十余部作为基础研究资料,藉以归纳总结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情况.3结果目前关于经筋的研究已经具备有理论的规模与架构,包括了经筋的组织结构体系形态学论述、经筋的生理功能,经筋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检查诊断、治疗原则与施治方法等的详细论述.有个别医家依以其临床经验和学习领悟,对经筋提出了同中有异的独创理论,这些思想均可作为具有共识性的中医经筋理论的重要参考数据.此外,尚有多方面与经筋理论相关的学术研究发表,还有许多医师根据《灵枢·经筋》篇的叙述,在临床应用上发挥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治方法,丰富了中医学的内涵.4结论经筋学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之一,深入探讨之,有助于对经络学说、诸多经络现象,以及各类中医疗法的全面认识与理解.经筋理论一方面深刻揭示了骨骼贾涞哪谠诹?为软组织损伤提供了定位诊断的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医学对神经科疾患,特别是某些复杂的神经疾病,有整体的、本质的认识和正确的归类.经筋理论作为临床整体辨证施治的参考依据,对现代针灸科、骨科、神经科、疼痛科的临床和学术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同时,藉由现代医学对软组织学及神经学的认识,可以更进一步丰富经筋学的内容,提高、完善经筋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能更自然地体现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本质,又可以真正特有的中医理论拓展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因此,重视发展经筋理论,无论是对中医的继承与发展,或是对中西医结合的促进与深入,还是对科研、临床结果的提高与效益,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双针恢短刺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5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针恢短刺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54例(论文提纲范文)
(1)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中止、脱落标准 |
1.6 针刺异常情况及其处理、预防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安全性指标 |
2.7 统计处理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完成情况分析统计 |
3.2 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JOA评分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ODI评分比较 |
3.7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病名和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治疗 |
2 研究方案选择依据 |
2.1 研究方案选择 |
2.2 恢刺法的选择 |
2.3 夹脊穴选择 |
3 研究统计结果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情况记录及处理 |
2.4 疗效评价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3 治疗结果 |
3.4 随访 |
3.5 安全性分析 |
4.讨论 |
4.1 第3 腰椎形态解剖学与腰3 横突综合征的关系 |
4.2 腰3横突综合征疼痛的产生机制 |
4.3 选穴依据 |
4.4 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的优势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4.6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结语 |
1.结论 |
2.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中医对腰3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综述二 西医对腰3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
(3)经穴推拿结合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患者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1.8 意外情况观察及处理 |
2 治疗 |
2.1 所需器具 |
2.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评价标准 |
3.1 症状体征积分 |
3.2 疗效标准 |
3.3 压痛值 |
3.4 软组织张力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5.3 三组治疗ODI评分比较 |
5.4 三组治疗前后压痛值比较 |
5.5 三组治疗前后痛点处FDD数值比较 |
5.6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1.1 对病名症状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2.1 解剖学分析与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3 立论依据 |
3.1 经穴疏导痛点揉拨推拿手法选择依据 |
3.2 齐刺法和电针选择依据 |
3.3 疗效分析 |
3.4 结论 |
3.5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4)恢刺针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清TXA2、血浆ET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1.1 文献记载 |
1.2 辨证分析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
2.1 认识过程 |
2.2 CSA的生理解剖 |
2.3 诊断标准 |
2.4 病理机制研究 |
2.5 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与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意外情况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5 入组病例血清TXB2、ET和体检健康成年人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ET浓度比较 |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 |
1 TXA_2与CSA |
2 ET与CSA |
3 恢刺针法 |
3.1 理论依据 |
3.2 选穴依据 |
3.3 恢刺针法对CSA的作用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内经》刺法在治疗痛症上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傍针刺 |
2齐刺 |
3扬刺 |
4报刺 |
5短刺 |
6恢刺 |
7经刺 |
8小结 |
(6)傍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时间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病例纳入标准 |
(五) 病例排除标准 |
(六)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分组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疗效评定 |
1. 疼痛程度评分 |
2. 量表积分疗效标准 |
(四) 研究注意事项 |
(五) 统计学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 病例基线资料分析 |
1. 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的基线分析 |
2. 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基线分析 |
3. 对两组患者的病程分布基线分析 |
(二) 治疗结果分析 |
1. 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S) |
2. 两组治疗前后的量表积分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 |
4. 依从性观察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现代医学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1. 第3腰椎横突的解剖生理 |
2.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因 |
3.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症状和诊断 |
4.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
(二) 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的认识 |
1. 腰痛症的病因病机 |
2. 中国传统医学对腰痛症的论治 |
(三) 选穴依据 |
1. 阿是穴 |
2. 肾俞、气海俞、大肠俞 |
3. 委中穴 |
(四) 傍针刺法的治疗作用 |
(五) 电针的治疗作用 |
(六)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七) 临床研究的依从性和安全性的讨论 |
1. 临床研究的依从性 |
2.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 |
(八) 研究结果分析 |
1. 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 |
2.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九)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十) 研究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7)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医药在我国卫生保健体系中作用 |
1.1.2 中医药现代化是促进其发展和被广泛认可的唯一途径 |
1.1.3 国内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材料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中医药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回顾性调查 |
2.1 研究背景 |
2.1.1 系统评价的发展沿革及概念特点 |
2.1.2 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步骤 |
2.1.3 系统评价方法质量与报告质量的评估工具 |
2.1.4 系统评价在我国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图 |
2.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2.3.3 文献筛选流程 |
2.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2.3.5 质量控制措施 |
2.4 结果 |
2.4.1 文献检索结果 |
2.4.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2.4.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方法质量 |
2.4.4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的报告质量 |
2.5 讨论 |
2.5.1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2.5.2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3 国内中医药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存在的问题 |
2.5.4 研究的局限性 |
2.6 结论 |
第三章 国内外针灸SRs/Meta-分析方法和报告质量的对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针灸在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2 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针灸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3.2 研究内容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技术路线图 |
3.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3.3.3 文献筛选流程 |
3.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3.3.5 质量控制措施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结果 |
3.4.2 国内外针灸统评价/Meta-分析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3.4.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质量 |
3.4.4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 |
3.5 讨论 |
3.5.1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基本特征和特点方面的差异 |
3.5.2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方法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3 国内外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在报告质量方面的差异 |
3.5.4 研究的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与报告质量回顾性分析 |
4.1 研究背景 |
4.1.1 随机对照试验定义 |
4.1.2 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工具简介 |
4.1.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 研究内容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技术路线图 |
4.3.2 样本的确定与来源 |
4.3.3 文献筛选流程 |
4.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
4.3.5 质量控制措施 |
4.4 结果 |
4.4.1 文献检索结果 |
4.4.2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特征和特点 |
4.4.3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 |
4.5 讨论 |
4.5.1 国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问题 |
4.5.2 STRICTA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3 CONSORT清单的符合率及其存在问题 |
4.5.4 研究的局限性 |
4.6 结论 |
第五章 中医药期刊编辑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认知率及“稿约”中规定和引入需求调查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内容 |
5.3 对象与方法 |
5.3.1 研究对象 |
5.3.2 调查方法 |
5.3.3 技术路线 |
5.3.4 统计分析 |
5.3.5 质量控制措施 |
5.4 结果 |
5.4.1 纳入期刊数量和种类 |
5.4.2 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在国内中医药期刊“稿约”中的规定 |
5.4.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5.5 讨论 |
5.5.1 “稿约”中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引入率较低 |
5.5.2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知晓和认知程度普遍较低 |
5.5.3 期刊编审人员对临床研究报告规范的应用率较差 |
5.5.4 研究的局限性 |
5.6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提高国内中医药研究质量的建议 |
6.4 促进国内中医药研究成果转化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灵龟八法结合靳三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份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腰腿痛的认识及针灸治疗的文献记载 |
1.1.1 历史沿革 |
1.1.2 病因病机 |
1.1.3 古代针灸治疗腰腿痛的文献记载 |
1.2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1.2.1 坐骨神经痛的分类 |
1.2.2 根性坐骨神经痛 |
2.2 根性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 |
2.2.1 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对邻近神经根的机械压迫学说 |
2.2.2 炎症刺激作用学说 |
2.2.3 自身免疫反应学说 |
2.2.4 磷脂酶A2(PLA2)学说 |
2.2.5 神经生物作用学说 |
2.2.6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学说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选择病例 |
2.2.1 病例来源 |
2.2.2 西医诊断标准 |
2.2.3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 |
2.2.4 纳入标准 |
2.2.5 排除标准 |
2.2.6 中止、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分组方法 |
2.3.2 选穴方法 |
2.3.3 治疗器材 |
2.3.4 操作方法 |
2.3.5 治疗时间 |
2.3.6 评分标准 |
2.4 统计学处理 |
2.4.1 由于疼痛的缓解在本病治疗中占最重要的位置 |
2.4.2 依JOA score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价表结论如下 |
2.4.3 依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C 0 D I) |
2.4.4 根据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
2.4.5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结论如下 |
第三部分 讨论和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恢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
一、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概述 |
二、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发病机制 |
三、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诊断要点 |
第二节 中医对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认识 |
一、急性踝关节扭伤 |
二、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病因病机 |
三、急性踝关节扭伤的治疗 |
第三节 《灵枢》恢刺法 |
一、《灵枢》恢刺法理论依据 |
二、《灵枢》恢刺法临床操作 |
三、其他类似的针刺方法 |
四、《灵枢》恢刺法临床应用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情分级、分型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标准 |
七、观察指标 |
八、疗效评定标准 |
九、安全性评价 |
第二节 试验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试验步骤 |
三、知情同意书填写 |
四、分组 |
五、干预方案 |
六、数据管理 |
七、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一、一般资料 |
二、评分比较 |
三、ASI分类比较 |
四、不同分期的VAS评分比较 |
五、临床疗效比较 |
六、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临床研究与设计探讨 |
一、本研究选题的思考 |
二、试验设计原则的运用 |
三、针灸选穴依据 |
四、恢刺法的研究 |
第二节 针灸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内在机理及临床意义 |
第三节 恢刺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研究成果 |
1 概念 |
1.1 经筋 |
1.2 经筋病 |
2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及其特点 |
2.1 循行分布 |
2.2 循行特点 |
2.2.1 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然亦有别 |
2.2.2 行于体表,不入脏腑 |
2.2.3 循行走向呈向心性 |
2.2.4 经筋循行途中有"结"、有"聚" |
2.2.5 经筋之间的交会与联系 |
2.2.5.1 经筋之间的"交"、"合" |
2.2.5.2 集中结聚 |
2.2.6 其他 |
2.2.6.1 经筋与"脊"的联系 |
2.2.6.2 经筋循行至对侧者有二 |
2.2.6.3 阳经经筋的分支多,阴经经筋则几无分支 |
2.2.6.4 经筋起止处的细微分析 |
3 经筋的生理与功能 |
3.1 生理 |
3.1.1 经筋与脏腑的关系 |
3.1.1.1 肝 |
3.1.1.2 脾、胃 |
3.1.1.3 肾 |
3.1.1.4 肺 |
3.1.1.5 心 |
3.1.2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 |
3.1.2.1 足厥阴肝经 |
3.1.2.2 足阳明胃经 |
3.1.2.3 足太阳膀胱经 |
3.1.2.4 跷脉 |
3.1.2.5 其他 |
3.1.3 经筋与络脉和卫阳之气的关系 |
3.2 功能 |
3.2.1 联络百骸,维络周身,固定内脏 |
3.2.2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是人体动力的主要来源 |
3.2.3 护卫脏腑经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 |
3.2.4 反映脏腑功能及病候 |
3.2.5 经筋与人体部分感觉功能相关 |
4 病因病机 |
4.1 病因 |
4.1.1 外因 |
4.1.1.1 外力伤害--伤筋 |
4.1.1.2 外邪侵袭 |
4.1.2 内因 |
4.1.2.1 年龄 |
4.1.2.2 体质 |
4.1.2.3 解剖构造 |
4.1.2.4 过用损伤 |
4.1.2.5 脏腑疾病 |
4.1.2.6 神失协调 |
4.1.2.7 情志劳伤 |
4.1.2.8 结筋病灶点/筋结/痛性反应物 |
4.1.2.9 其他 |
4.1.3 不内外因 |
4.1.3.1 房室所伤 |
4.1.3.2 针刺中筋 |
4.2 病机 |
4.2.1 气血病机 |
4.2.1.1 气滞血瘀 |
4.2.1.2 气血虚衰 |
4.2.2 精津病机 |
4.2.3 经筋病机 |
4.2.3.1 邪结于筋 |
4.2.3.2 经筋损伤 |
4.2.4 经脉病机 |
4.2.4.1 经脉瘀滞 |
4.2.4.2 经脉气血不足 |
4.2.5 脏腑病机 |
4.2.5.1 脏腑虚证 |
4.2.5.2 脏腑实证 |
5 经筋病候 |
5.1 一般筋病 |
5.1.1 筋急 |
5.1.2 筋缓 |
5.2 特殊筋病 |
5.2.1 筋急 |
5.2.2 筋缓 |
5.3 经筋病累及病症 |
6 诊断 |
6.1 诊察 |
6.1.1 鉴别诊断 |
6.1.2 经筋病症切诊方面的特点--"筋结" |
6.1.3 "筋结"的检查 |
6.1.4 关于压痛点(tender point) |
6.1.4.1 压痛与压痛点 |
6.1.4.2 压痛点的检查 |
6.2 辨证 |
6.2.1 辨病位 |
6.2.2 辨病性 |
6.2.2.1 辨阴阳 |
6.2.2.2 辨寒热 |
6.2.2.3 其他 |
6.2.3 辨表里 |
6.2.4 辨虚实 |
7 治疗 |
7.1 治则 |
7.1.1 治筋求本,辨经筋论治 |
7.1.2 筋骨并重 |
7.1.3 《灵枢·经筋》篇的治则与解读 |
7.1.3.1 "燔针劫刺" |
7.1.3.2 "以知为数" |
7.1.3.3 "以痛为输" |
7.1.3.4 "维筋相交",交叉取穴 |
7.1.3.5 综合疗法 |
7.1.4 "解结"以疏通经络 |
7.1.5 协调阴阳 |
7.2 治法 |
7.2.1 针灸疗法 |
7.2.1.1 取穴方法 |
7.2.1.2 针具 |
7.2.1.3 刺法 |
7.2.1.4 艾灸法 |
7.2.2 推拿/手法治疗 |
7.2.2.1 舒筋活络法 |
7.2.2.2 经筋推拿疗法 |
7.2.2.3 中华(或壮医)经筋疗法中的经筋手法 |
7.2.2.4 经筋手疗法 |
7.2.2.5 循经按摩法 |
7.2.2.6 其他针对不同病种而施行的整复理筋疗法 |
7.2.2.7 弹拨经筋法 |
7.2.3 其他疗法 |
8 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发展 |
8.1 临床应用 |
8.1.1 经筋所至,主治所及 |
8.1.2 "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在临床上的影响与发展 |
8.1.2.1 开后世"阿是穴"应用之先河,是针灸治疗选穴原则"近部取穴"的始源 |
8.1.2.2 "对应点"针刺法 |
8.1.2.3 在针刺麻醉方面的应用 |
8.1.2.4 以"筋结"为腧 |
8.1.3 "维筋相交"的临床指导作用 |
8.1.3.1 从"维筋相交"论治麻痹性斜视 |
8.1.3.2 从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塞 |
8.1.4 创经筋病治疗的多种疗法 |
8.1.5 不同"经筋刺法"治疗特定经筋病症的临床应用情况 |
8.1.5.1 四肢拘挛症 |
8.1.5.2 中风后痉挛状态 |
8.1.5.3 小儿麻痹后遗症 |
8.1.5.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8.1.6 指导目前针灸临床对软组织疼痛的认识与治疗 |
8.1.7 中药结合经筋理论治验经筋病与杂病 |
8.1.7.1 经筋病 |
8.1.7.2 从经筋论治Ⅲ型前列腺炎 |
8.1.7.3 脉诊结合经筋理论治验杂病 |
8.1.8 经筋理论的延伸思路与应用 |
8.2 现代研究发展 |
8.2.1 《灵枢·经筋》篇的原文理解与发挥 |
8.2.2 《灵枢·经筋》篇在经络学说中所代表的意义 |
8.2.3 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力学变化 |
8.2.4 骨病治筋—"筋痹"与"骨痹" |
8.2.5 "筋结"可能的致病方式 |
8.2.6 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麻醉 |
8.2.7 以经筋理论阐释武术健身与锻炼的机制 |
9 经筋实质的探讨 |
9.1 经筋的实质包括筋肉组织及神经 |
9.1.1 筋的定义(狭义) |
9.1.2 筋的定义(广义) |
9.2 经筋的实质是筋肉组织 |
9.2.1 经筋与肌学 |
9.2.2 经筋与韧带学 |
9.3 经筋的实质是神经 |
9.3.1 对"筋"的认识 |
9.3.1.1 "筋"的字义 |
9.3.1.2 软组织与五体中的"筋" |
9.3.1.3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的另一种理解 |
9.3.2 经筋与神经的相对应性 |
9.3.2.1 中枢神经系统 |
9.3.2.2 周围神经系统 |
9.4 经筋的实质是筋膜等结缔组织 |
9.5 经筋的实质包括更多的组织 |
讨论 |
1 关于"对应点"针刺法 |
2 "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 |
3 关于"肌"、"肉"、"筋"等名词的概念及其他想法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双针恢短刺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5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恢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谢斌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郑氏“金钩钓鱼”针法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D]. 龙俊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经穴推拿结合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井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4]恢刺针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清TXA2、血浆ET影响的临床观察[D]. 马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内经》刺法在治疗痛症上的临床应用[J]. 王卓慧,赖小燕,艾虹静,胡幼平. 四川中医, 2015(11)
- [6]傍针刺结合电针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颖.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10)
- [7]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与报告质量研究[D]. 马彬. 兰州大学, 2013(05)
- [8]灵龟八法结合靳三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陈嘉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恢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随机对照研究[D]. 邹云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内经经筋理论的现代发展[D]. 施雯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