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生命之土——四川近年小说创作浅谈

根植于生命之土——四川近年小说创作浅谈

一、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上——近年来四川小说创作谈片(论文文献综述)

吕宁[1](2020)在《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口语是个体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手段。现代社会强调人际互动与合作,口语素养更成为了现代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口语对社会来说亦是不可或缺的,国民口语素养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息息相关,国民的母语水平更是展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因此,应研究汉语口语教育,优化汉语口语教育,保证个体拥有和谐的语文生活,这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重文轻语”的背景下,汉语口语教学是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薄弱环节,相关理论研究和卓有成效的实践也相对较少。这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汉语口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先辈们曾就汉语口语教育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朱自清作为语文大家,对于口语教育有着许多独特的见解。这为我们的课程教学变革积累了宝贵的资源,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发展。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探究:在绪论部分,本文阐明了研究的缘起、意义、核心概念及研究方法,梳理、评述了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有关研究,以及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汉语口语课程实施现状。第二部分以朱自清的口语观为切入点,首先溯源了其汉语口语观的形成,分析了其思想成长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同侪背景。其次,依托朱自清的相关论述对口语的价值、功能、特点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基于对朱自清“语脉”、“文脉”、“用笔如舌”等概念的总结分析,明确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与联系,澄清了学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发展及其关系,探讨了口语、书面语训练的方法;明确了汉语普通话和地方方言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汉语普通话的教育问题;最后,提炼出汉语口语的三大特点。第四部分基于朱自清的汉语口语教育论述与实践,总结了汉语口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梳理了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原则。明确了汉语口语教育有满足言说需要、发展语文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个体作用,及推动语言发展的社会作用;汉语口语教育包含普通话、语境、表达、思维方面的训练内容。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朱自清的汉语口语教学思想。相关的汉语口语教学方法包括三类:借助法是结合阅读、诵读、口头问答、讨论活动进行的汉语口语教学方法;专门法包含演剧、辩论、演说等方法;课外活动则是通过团体活动和日常谈话活动进行的教学方法。第六部分立足上述梳理与总结,得出对当下汉语口语教育的启示与建议。启示包括重估汉语口语教育的重要价值、合理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内容、明确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三方面。建议包括“语”“文”并举:书面语训练和口语训练结合;文道统一:口语训练和语文素质发展协调推进;统筹兼顾:学普通话和巧用方言协调统一;“教”“学”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继承发展:传统方法与教育技术优势互补;回归生活:语文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深度融合。

何丹[2](2020)在《周克芹乡土小说论》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代四川文学的研究中,周克芹乡土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不容忽视。周克芹扎根乡土,书写乡土,从1960年发表第一篇乡土小说《秀云与支书》到1990年的《笔筒的故事》,在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致力于书写当代乡土社会在时代变迁中的变革与发展。其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于1982年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勿忘草》和《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得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周克芹是继李劼人、沙汀、艾芜后继承四川乡土小说创作传统的重要作家,是四川当代乡土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本文将从周克芹乡土小说创作的多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论述:第一,周克芹的生平与乡土小说创作阶段。周克芹的生活经历与乡土体验是其创作的源泉。他在创作实践中从尝试探索到成熟突破,其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分为早、中、晚三个创作阶段。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周克芹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乡土文学传统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第二,周克芹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与方法。周克芹坚持“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从生活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展示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在苦难的节制书写、美好前景的展望和意境的诗情书写中展示现实主义的理想性。农村改革书写中的时代变迁是其现实主义的典型书写。第三,周克芹乡土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以作品中的地方色彩、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艺术为切入点,川中地域的自然风光、方言俚语是其乡土书写的地方性表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农村女性形象、老农民形象和农村新人形象是其文学精神的重要寄托。周克芹的叙事艺术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其中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干预叙述者和结尾艺术是其独特的叙事艺术。第四,对周克芹乡土小说创作的审美反思。对周克芹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总体评价与反思。

袁玲[3](2019)在《高晓声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晓声一直以“农民作家”为人所知,其塑造的农民形象如李顺大、陈奂生深入人心。除农民题材小说之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这些具有时代印记的知识分子形象是高晓声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的文学化的书写,以及对历史的反思。本文以高晓声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创作时间以及知识分子的特点,首先将其大致归纳为四种形象,即受难者、反思者、探求者和迷茫者,分析每一种形象的特点、内涵以及高晓声的写作动机。其次,侧重研究其笔下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复杂的动态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改造,转变为群众立场的同时,隐藏了精英立场,论文进一步探析知识分子进入农村接受改造的过程:排斥-融合-疏离-怀念。最后,论文分析了在以干预灵魂为创作目的的前提下,高晓声采用了以人物为核心的现实手法来塑造知识分子形象。与此同时,知识分子立场与革命传统直接影响了他对知识分子的书写。他“新时期”初期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较为符合当时对“社会主义新人”期待,这是他对主流话语的认同与共愿的结果,但他对主流话语又保持一定的距离。结语部分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予以进一步概括、扩展,同时论析高晓声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史价值。

周慧[4](2017)在《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文中认为有别于传统,甚或古典,同时又承续其本体精神的“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是以理解和适应现代(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的途径对各种艺术资源进行甄别、筛选与有效融合的产物。其不仅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放”与“兼容”姿态,具有综合程度更强的艺术表现力,也拥有保证舞台演出实现整体性艺术要求的主创团队。由于题材内容的变化、文本体制的演进、舞台形态的更迭、观众审美取向的转换等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探索与建构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历史与时代对中国戏曲提出这一要求的同时,也为其创造并提供了相应的可能:戏曲艺术本身即具备随历史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特性,同时,两次国门打开为其提供了理论参考,科技的日新月异为其提供了物质准备,而新中国政府对戏曲的重视及相关“戏改”政策更为其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外力支持。因为导演的自身能力,曾经的历史明证以及相应观念的形成等缘由,所以,“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探索与建构的重任,便有选择地落在了“导演”的身上。由此,所谓“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也即成为本文所要研究与探讨的内容。由于主、客观,内部、外界,自身、社会等多方因素的共同结果,原本分属两个不同审美系统、遵循不同美学原则、具有不同创作思维、运用不同方法手段和追求不同审美效果的戏曲导演和话剧导演,共同构成了“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探索与建构主体。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时期“推陈出新”的初步尝试开始,经上世纪“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的“全面探索”,直至新世纪以来的“整合回归”,“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历经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作风貌,也相应地暴露出了不同的问题。从上述三个阶段,长达近百年的探索与建构过程中,本文总结归纳出了“继承传统精神与开拓现代品格”、“关注‘一度’文本与统筹‘二度’舞台”和“把握‘赛场’与抓住‘市场’”等三组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和规律的“多维观照”之创作经验。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一样,“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同样有其积极的、值得称道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引人深思的一面。本文以为,由于“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艺术特征,所以,关乎此项内容的导演探索与建构,也依旧还在路上。同时,这一探索与建构也将永远处于“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两难与纠葛中。但无论如何,观众,永远都应该是探索与建构最重要的检验标准。

燕良轼[5](2004)在《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文中提出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所以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所特有的生命活动。正是因为有教育的相倚相伴人类才在物种的进化中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了自身生命不断超越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说通过教育重构生命的价值是人类的一个发明,但这一发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认识的局限和出于某种功利性目的却常常以扭曲的形式被运作,甚至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异化。至时今日,在教育教学中那种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甚至背离生命的举措还并非个别现象。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回归生命、重构生命价值的教育思潮正在以不同方式汹涌澎湃地向我们涌来。本研究就是在这种历史潮流的感召和激励下所做出的一种选择。 人类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生命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所提供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为我们研究生命教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上和智力上的有力支持。特别是近现代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参照系。 教育与教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生命问题。生命理论所提供的观点不仅大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而且为我们探索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新境界。本研究就是站在生命视野内重新审视教学理论,发现许多令人耳目一新并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见解和观点。生命是宇宙的最高存在,人类教育的目标说到底是要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开发生命的潜能,使生命更像生命、人更像人。因此,只有以生命为出发点又回归生命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生命才是教育教学的真正尺度。 但在现实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常常置有关生命研究成果于不顾,更多地执着于科学主义或认知主义的各种教学模式中,将人类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简化为几种机械的认知模式,将活生生的生命框定在几种有限的教学模式中。如加涅的教学过程八阶段模式,布卢姆

春华[6](1990)在《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上——近年来四川小说创作谈片》文中提出 一 近年来四川小说创作的状况如何?它的成就和不足究竟该作何估价?它的优势和局限究竟是什么?近几年来,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引起我省文学界不少同志的关心和思考。记得几年前有几位青年评论家发表了一篇“四人谈”,指出四川小说创作的根本问题是“盆地意识”束缚,缺乏“主体精神”。此说一出,一

二、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上——近年来四川小说创作谈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上——近年来四川小说创作谈片(论文提纲范文)

(1)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重估汉语口语及其教育的价值
        1.1.2 反思语文课程中的汉语口语教育
        1.1.3 对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关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1.3.2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1.3.3 汉语口语教育的研究综述
        1.3.4 相关研究评述
    1.4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现状及评述
        1.4.1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状况
        1.4.2 华语区汉语口语课程发展评述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汉语口语
        1.5.2 汉语口语教育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比较研究法
        1.6.3 文本分析法
第二章 朱自清口语观研究
    2.1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的形成溯源
        2.1.1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2.1.2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1.3 朱自清汉语口语观形成的同侪背景
    2.2 口语的价值
        2.2.1 口语的历史价值
        2.2.2 口语的时代价值
        2.2.3 口语的生活价值
    2.3 口语的功能
        2.3.1 交际功能
        2.3.2 思维功能
        2.3.3 审美功能
        2.3.4 教育功能
        2.3.5 社会功能
        2.3.6 职业功能
    2.4 口语的特点
        2.4.1 临场性
        2.4.2 瞬时性
        2.4.3 辅以副语言
        2.4.4 强调情感信息
第三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思想研究
    3.1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
        3.1.1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3.1.2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
        3.1.3 学生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发展
        3.1.4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训练
    3.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
        3.2.1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3.2.2 汉语普通话与方言的联系
        3.2.3 汉语普通话教育
    3.3 汉语口语的特点
        3.3.1 以活的“方言”为参照
        3.3.2 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
        3.3.3 雅俗共赏的大众语
第四章 朱自清论汉语口语教育
    4.1 汉语口语教育的作用
        4.1.1 满足学生的言说需要
        4.1.2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4.1.3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1.4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4.1.5 推动汉语言的建设
    4.2 汉语口语教育的内容及原则
        4.2.1 国语训练
        4.2.2 语境训练
        4.2.3 表达训练
        4.2.4 思维训练
第五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学法研究
    5.1 借助法
        5.1.1 阅读法
        5.1.2 诵读法
        5.1.3 口头问答与讨论法
    5.2 专门法
        5.2.1 演剧
        5.2.2 辩论
        5.2.3 演说
    5.3 课外活动
        5.3.1 团体活动
        5.3.2 日常谈话
第六章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与建议
    6.1 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对当下口语教育的启示
        6.1.1 重估汉语口语教育的重要价值
        6.1.2 合理构建汉语口语课程的内容
        6.1.3 明确汉语口语教学的基本方法
    6.2 基于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的相关建议
        6.2.1 “语”“文”并举:书面语训练和口语训练相结合
        6.2.2 文道统一:口语训练和素质发展协调推进
        6.2.3 统筹兼顾:学普通话和巧用方言协调统一
        6.2.4 “教”“学”协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整合
        6.2.5 继承发展:传统方法与教育技术优势互补
        6.2.6 回归生活:语文课程和生活世界深度融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周克芹乡土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周克芹乡土小说创作概述
    1.2 周克芹乡土小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 周克芹的生平与乡土小说创作阶段
    2.1 周克芹的成长经历
        2.1.1 生平及文学之路
        2.1.2 乡土生活的体验与记忆
        2.1.3 多重身份认同
    2.2 乡土小说的创作阶段及特点
        2.2.1 早期:规范写作
        2.2.2 中期:渐进成熟
        2.2.3 晚期:主体突破
        2.2.4 “乡土”的内涵与意义
    2.3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与文学传承
        2.3.1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
        2.3.2 文学传承
第三章 周克芹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与方法
    3.1 “直面人生”——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3.1.1 生活的真实:深入生活,提出问题
        3.1.2 细节的真实:典型细节,推动情节
    3.2 “开拓未来”——现实主义的理想性
        3.2.1 哀而不伤:苦难的节制书写
        3.2.2 坚信未来:美好前景的展望
        3.2.3 意境中的诗情
    3.3 现实主义的典型书写:改革书写中的时代变迁
        3.3.1 时代书写的“当下性”
        3.3.2 农村改革的记录与反思
第四章 周克芹乡土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4.1 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
        4.1.1 川中地域风光的描绘
        4.1.2 方言俚语的个性化书写
    4.2 鲜活的农民形象谱系
        4.2.1 农村基层干部形象
        4.2.2 农村女性形象
        4.2.3 农村新人形象
        4.2.4 老农民形象
    4.3 个性化的叙事艺术
        4.3.1 第一人称视角
        4.3.2 干预叙述者
        4.3.3 开放式结尾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周克芹小说作品
致谢
个人简历

(3)高晓声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苦难叙事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1.2.2 对平庸、懦弱的知识分子批判
        1.2.3 比较视野下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研究
        1.2.4 从“探求者”团体来考察高晓声的文学创作
    1.3 行文思路与文章结构
2 高晓声小说中的四种知识分子形象
    2.1 受难者:受惠于农民的知识分子
        2.1.1 受难与温情同在
        2.1.2 温情书写的动因
    2.2 反思者:作为受害者的施害者
        2.2.1 施害者与受害者
        2.2.2 施害者的反思
    2.3 探求者:重返文坛的知识分子
        2.3.1 知识分子的自我期待
        2.3.2 个人与集体的纠缠关系
    2.4 迷茫者:失落信仰的书生
        2.4.1 新娘与信仰的类比
        2.4.2 商品经济浪潮下的书生
3 融合与疏离——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
    3.1 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正面接触
        3.1.1 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农民
        3.1.2 农民眼中的知识分子
    3.2 接受改造的启蒙者
        3.2.1 群众立场的转变
        3.2.2 精英意识的隐藏
    3.3 重返城市的知识分子
        3.3.1 与农民的疏离
        3.3.2 对农村生活的怀念
4 高晓声书写知识分子的动因
    4.1 塑造人物与干预灵魂
        4.1.1 以人物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4.1.2 干预灵魂的创作目标
    4.2 自我书写与创作立场
        4.2.1 自我书写的限度
        4.2.2 创作立场的转换
    4.3 与主流话语的关系
        4.3.1 对主流话语的认同
        4.3.2 与主流话语的共愿
        4.3.3 与主流话语的疏离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一章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导演探索与建构的出现
    第一节 何为“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
        一、关于“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阐述与说明
        二、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之于传统,甚或古典叙述方式的同与异
        三、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所显现出的艺术优长
    第二节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探索与建构的原因及可能
        一、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探索与建构的原因
        二、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探索与建构的可能
    第三节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
        一、看似多余的说明——中国戏曲是否还需要专职导演
        二、自身的可能
        三、历史的明证
        四、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 探索与建构之二元主体:戏曲—话剧导演
    第一节 戏曲导演与话剧导演创作思维之异同
        一、所秉持的美学观念不同
        二、所遵循的假定性原则不同
        三、所凭借的创作方法不同
        四、所追求的审美效果不同
    第二节 话剧导演介入戏曲创作
        一、话剧导演介入戏曲创作所引发的质疑和批评
        二、话剧导演介入戏曲创作之缘由所在
        三、话剧导演介入戏曲创作的应有姿态和必要准备
    第三节 参与探索与建构之戏曲、话剧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类型特征
        一、戏曲导演的主要代表及其类型特征
        二、话剧导演的主要代表及其类型特征
        三、戏曲、话剧导演之外
第三章 导演探索与建构的三重阶段:“出新”—“探索”—“回归”
    第一节“推陈出新”阶段——从延安时期至“文革”之前
        一、“推陈出新”阶段的时代特征
        二、探索和建构于这一阶段的成功经验
        三、探索和建构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全面探索”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
        一、“全面探索”阶段的时代氛围
        二、中国戏曲在这一时期的命运遭际
        三、探索和建构的主要特征
        四、此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
    第三节“整合回归”阶段——新世纪以来至今
        一、“整合回归”阶段的时代风貌
        二、探索和建构的整体表现
        三、这一时期显现出的不足
第四章 导演在探索与建构过程中的“多维观照”:“承前启后”—“左顾右盼”—“上下求索”
    第一节 承前启后:继承传统精神 开拓现代品格
        一、风格品貌上:民间色彩与人文情怀的交汇
        二、艺术本质上:抒情传统与叙事因素的均衡
        三、美学观念上:写意精神与写实原则的融合
    第二节 左顾右盼:关注“一度”文本 统筹“二度”舞台
        一、关注“一度”文本创作
        二、统筹“二度”舞台呈现
    第三节 上下求索:把握“赛场”抓住“市场”
        一、把握“赛场”
        二、抓住“市场”
        三、力求“赛场”叫好,“市场”叫座
第五章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导演探索与建构的成就和不足
    第一节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导演探索与建构的意义和成就
        一、激活并促进了已渐趋固化状态之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
        二、为戏曲艺术的现实存在找寻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三、拉近了戏曲艺术与当下观众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导演探索与建构的问题和不足
        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戏曲艺术的原有美学特征
        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并置换着戏曲艺术的传统精神内核
        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并限制着戏曲演员自身的艺术创造力
余论
    一、探索和建构依旧在路上
    二、永远无法避免的“两难”纠葛
    三、观众,永远是最重要的检验标准
结语
    一、本文的核心观点
    二、尚待进一步思考的现象——“主流戏曲”之外
    三、对未来研究的构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5)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 问题的由来
    1.2 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价值
2.生命与生命教学
    2.1 生命的所指与能指
    2.2 生命的主要特征
    2.3 生命的教学价值
3.教学目的在生命视域的约定
    3.1 现行教学目的的解构
    3.2 生命教学目的的约定
4.走向生命的知识观
    4.1 传统知识观反思
    4.2 生命知识观阐释
5.生命课程解读
    5.1 几种经典课程观的生命观照
    5.2 生命课程:在文本与自我经验之间
6.生命视域的学习观
    6.1 学习的生命价值
    6.2 学习是获得自我经验
    6.3 记忆的生命之解
    6.4 直觉的生命蕴涵
    6.5 智力在生命视野中
    6.6 合作学习的生命机制
7.生命课堂建构
    7.1 知识课堂教学的缺陷
    7.2 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
8.生命教学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8.1 教学中意义与生成
    8.2 教学中语言与理解
    8.3 关系原则超越因果律
    8.4 结构约定性与去模式化
    8.5 生命教学是艺术化教学
9.师生关系:共历生命成长
    9.1 师生生命的共时性与历时性
    9.2 师生从互为手段到互为目的
    9.3 师生角色界限从清晰到模糊
    9.4 师生生命的相互摄养与创造
    9.5 从单极表演到意义共建
    9.6 从任务活动到共历生命成长
10.自由与创造的生命教学价值
    10.1 自由的生命教学价值
    10.2 创造的生命教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6)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上——近年来四川小说创作谈片(论文提纲范文)

四、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上——近年来四川小说创作谈片(论文参考文献)

  • [1]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D]. 吕宁. 江南大学, 2020(01)
  • [2]周克芹乡土小说论[D]. 何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高晓声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 袁玲. 重庆大学, 2019(09)
  • [4]戏曲舞台现代叙述方式的导演探索与建构[D]. 周慧. 上海戏剧学院, 2017(02)
  • [5]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 燕良轼.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 [6]扎根在生活的大地上——近年来四川小说创作谈片[J]. 春华. 当代文坛, 1990(01)

标签:;  ;  ;  ;  ;  

根植于生命之土——四川近年小说创作浅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