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井杂散电流的危害及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励[1](2020)在《直流架线电机车杂散电流的危害防治与监测》文中指出矿井进风大巷采用直流架线电机车作为辅助运输设备,其供电系统存在直流杂散电流问题。首先阐述了直流杂散电流成因,其次列举了直流杂散电流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危害,最后结合杂散电流的成因和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杂散电流防治工作的思路。
程军[2](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单设回流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和数量的不断增加,线路运行过程中,电流通过走行轨回流时部分电流流入大地而产生的杂散电流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杂散电流防护治理措施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杂散电流的危害包括腐蚀结构钢筋和沿线管道,造成地电位的抬升等,不仅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会影响行车安全,杂散电流危害的解决措施包括加装排流网,缩短变电所距离和增加轨地绝缘水平等,但这些防护措施仅仅减小了杂散电流的幅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杂散电流长期腐蚀的影响。所以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单设回流轨系统,研究该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首先从硬件设备上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优化改进,以配合单设回流轨系统的设计。硬件设备主要分为列车和回流轨两部分,针对列车设备,以B行车为基础进行研究,参考第三轨授流技术,为列车加装回流轨回流器,并对回流器的技术要求和安装位置进行选定,并通过现场测试验证回流器设计方案的可靠性。然后对列车的主电路进行改进,以使改进后的列车也能在走行轨回流线路上运行。针对回流轨设备,研究了钢铝复合轨、中间接头、膨胀接头、防爬器、端部弯头、绝缘支架、防护罩等部件,选定了回流轨回流方案和回流轨在各种路段的安装设置方案,最后制定了回流轨安全及检修措施,保障单设回流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单设回流轨系统供电方案的设计中,采用测试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选取一个特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测试分析此线路走行轨回流系统的绝缘性能及泄漏情况。然后通过仿真分析软件建立单设回流轨系统模型,分析其对杂散电流的防护性能,和牵引供电系统能否满足线路运行要求,验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抗故障能力。针对单设回流轨系统可能发生的接地故障制定接地故障保护方案和保护测控方案。最后对单设回流轨系统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探究其实施建设的实际工程效益。通过上述研究,证明单设回流轨系统,不仅完全解决了走行轨回流时产生的杂散电流问题,并且提高了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性,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建议可以推广采用,尤其是在新建线路建设上。
闫耀双[3](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钢轨电位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规划的日益完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得到飞速发展。一般直流牵引供电的轨道交通系统采用钢轨进行回流,在回流过程中存在钢轨电位过高和杂散电流泄漏的问题。传统的解决措施是采用钢轨电位限制装置(Over-Voltage Protection Device,OVPD)抑制钢轨电位升高,采用排流柜治理杂散电流泄漏,两者独立控制,相互影响。本文以钢轨电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负载替代OVPD,在治理钢轨电位的同时抑制杂散电流升高,减小排流柜的投入次数,降低排流柜对钢轨电位的影响,实现钢轨电位与杂散电流的综合治理。首先,本文对直流牵引回流系统进行介绍,根据回流系统结构,建立“钢轨-排流网-大地”三层离散模型,在离散模型下得出钢轨电位和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并分析回流系统参数对钢轨电位和杂散电流的影响。同时在离散模型中加入OVPD和排流柜装置,分析OVPD和排流柜在防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可变电阻对钢轨电位和杂散电流的影响,提出将电子负载装置应用于直流牵引供电的轨道交通系统,通过改变电子负载的等效阻值,实现杂散电流和钢轨电位的综合治理。文中介绍了电子负载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并研究电子负载的软开关特性,提高了电子负载的功率密度。根据电子负载的工作模态,在传统电压、电流双闭环的基础上加入变步长扰动控制环节,构成三闭环控制环路,并给出各环路的设计过程。最后,在直流牵引回流系统仿真模型中加入电子负载装置,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三闭环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也验证了电子负载的在钢轨电位治理过程中的可行性,达到了对源端电压控制的目的。通过OVPD、排流柜以及电子负载装置的仿真对比,验证了电子负载在钢轨电位治理过程中的优越性。本文图86幅,表3个,参考文献69篇。
张人懿[4](2020)在《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杂散电流信号仿真和处理》文中提出城市、工业基地、地下基础设施这些地区都会有庞杂的导电结构受到杂散电流长期的影响。现代已经有了数十年对杂散电流各种方面的研究,但因为其不规则分布并受非常多因素影响,严格意义上的数字模拟难以实现,实地检测后再处理是应对杂散电流的主要手段。随着电气系统和地下管线网络越来越密集,某处受到的杂散电流干扰很可能来自数个不同源头,只对电流有效值和对地电位的测量未能更深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测量信号进行深入处理势在必行。迄今为止有很多处理信号的方法,其中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方法以其无需先验信息的优势在医疗、遥感、去噪、通信方面功不可没。杂散电流泄露在大地中,人工测出的信号相当于源头电流信号的加权混合。产生杂散电流的电器工作互不关联,符合算法对统计独立的要求。根据上述情况,本论文按下述步骤对杂散电流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借用蒙特卡罗方法对产生杂散电流的负荷随机取样,以交流供电电缆为研究对象,对杂散电流随机波动的概率进行分析研究,计算杂散电流有效值的概率分布,为通过波形复原杂散电流源头实际漏电情况提供参考。接着,对三种典型独立分量分析方法——Fast ICA、Informax、JADE进行了实验性质的普通信号盲源分离。在分离效果的对比中,JADE算法显示了出色的性能。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构筑了对几种典型杂散电流的仿真模型:交流杂散电流、光伏寄生电容漏电流和直流牵引系统杂散电流。因为目标只有分离波形特征,所以仿真对产生杂散电流的电气设施做了简化。对杂散电流信号进行处理和仿真,结果显示ICA方法对非正弦波形分离效果很好,对交流杂散电流效果不理想。
贾建忠[5](2019)在《浅谈煤矿井下杂散电流的危害与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散电流作为煤矿井施工过程中常见、影响较大以及不易发觉的影响因素,对施工的稳定性而言具有较大的影响。该电流对施工设备以及相关管路的危害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治理,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孙晓娇,张强[6](2019)在《金属矿山井下直流杂散电流的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流架线式牵引电机车是地下金属矿山一种常用的运输工具,主要靠直流电作为牵引动力,运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直流杂散电流。为防止直流杂散电流对生产安全造成危害,基于井下直流杂散电流的成因分析,阐述了杂散电流引起的危害情况,并根据影响杂散电流和轨道电压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诸如缩短供电距离、减小机车负载电流、减小轨道电阻,增大过渡电阻、缩小杂散电流扩散范围等防治措施,为最大限度地消除杂散电流、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方法和方向。
张敏[7](2019)在《矿井供电系统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是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矿井供电系统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及防护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701D221240)的子课题,是针对目前我国煤矿井下交流杂散电流的危害日益凸显,安全事故频发,国内外对矿井交流杂散电流的形成机理以及分布规律等相关理论研究匮乏等问题提出的。矿井交流杂散电流这一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矿井生产安全和人身安全,并随着矿井综采工艺的推广,负荷容量、电压等级以及供电距离的不断增大,矿井交流杂散电流这一问题越来越备受关注。因此,研究总结矿井供电系统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明确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将为有效防治交流杂散电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矿井交流杂散电流形成机理及其可能流通路径的基础上,以某矿实际交流供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井下保护接地网的实际,搭建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总结了矿井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局部接地极处的散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并相应的提出了优化措施来指导生产实际。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总结了杂散电流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明确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的主要来源和形成机理;在全面掌握矿井交流供电系统、保护接地网以及矿井电缆结构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搭建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模型,研究了低压电缆绝缘不对称、高压电缆绝缘不对称、高低压电缆绝缘均不对称、金属网阻值以及接地电阻阻值等因素对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缆绝缘不对称程度(不平衡系数K)的增大,流经屏蔽层/地线芯、金属网及接地极的交流杂散电流也增大;交流杂散电流主要分布在产生其电缆的屏蔽层/地线芯及该电缆对应的金属网结构上,交流杂散电流在返回电源的过程中由于整段电缆绝缘不对称,流经屏蔽层/地线芯、金属网上的交流杂散电流从该段电缆的末端到供电端不断增大;金属网阻值越大,流过金属网的交流杂散电流越小,屏蔽层/地线芯、接地极处的交流杂散电流则越大;由于接地电阻远大于屏蔽层/地线芯、金属网的阻值,接地电阻的变化对屏蔽层/地线芯、金属网上的交流杂散电流分布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治理交流杂散电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明确交流杂散电流在接地网中各局部接地极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分析交流杂散电流经局部接地极在岩层中形成的散流场分布,根据井下局部接地极周围岩层及接地极的实际结构,利用COMSOL软件平台搭建了垂直钢管接地极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巷道喷射混凝土结构、岩层结构参数、接地极结构以及接地极埋深等因素对接地极散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流杂散电流经接地极在岩层中形成的散流场分布受岩层参数、接地极结构及接地极埋深等因素的影响,垂直钢管接地极存在端部效应,电阻率低的岩层处电流密度大,电场强度除在接地极端部位置外,其它位置分布较为均匀;交流杂散电流一定时,接地极对地电位升随着岩层电阻率的减小、接地极长度及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岩层结构一定时可改变接地极的埋深来降低接地极对地电位升。通过研究相关因素下接地极散流场的分布对降低交流杂散电流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猛猛[8](2019)在《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监测防护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多采用直流牵引供电系统,通过走行轨将回流电流引导至牵引变电所负极。由于钢轨与大地间无法完全绝缘,部分回流电流会进入大地形成杂散电流。杂散电流存在对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埋地管道造成电化学腐蚀、影响周围电力设备的正常工作等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预测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构成,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杂散电流的形成机制,论述了杂散电流会产生的危害及其对埋地金属结构造成腐蚀的机理。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方式,分别建立了单双边供电方式下区间电阻分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钢轨电位和杂散电流的分布解析式。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了各因素对杂散电流的影响程度,为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监测防护系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腐蚀状态的监测与防护,分别研究了需要监测参数的测量方法,论述了钢轨纵向电阻和轨地过渡电阻传统测量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线测试方法。阐述了针对杂散电流防护采取的措施,通过分析排流法在杂散电流防护中的不足,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排流量整定模型,验证数据显示该模型可以对排流量做出有效计算。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Client/Server和Brower/Server模式混合架构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监测防护系统。系统将回流箱、馈线柜、钢轨电位限制装置等装置的参数纳入监测范围,对系统中涉及的主要设备,如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监测装置等进行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设计,并且编写了微机管理系统的监控软件,可以实现监测防护信息的显示与查询。最后在实验室中搭建测试系统平台,验证了系统监测功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智能监测装置与微机管理系统之间的TCP与UDP通信测试,实现了微机管理系统对智能监测装置IP地址的远程设定,可以满足实际需求。
耿蒲龙[9](2018)在《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项目“矿井供电系统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No.201701D221240)和山西省晋煤集团科技攻关项目“井下供电系统漏电时杂散电流的分布及危害预防研究”(No.JMJS-JS-2012050)中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矿用高压电缆绝缘故障机理及其寿命评估方法研究”(No.51377113)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是针对我国矿井由交流杂散电流引起的安全事故多发、国内外有关矿井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等相关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的。随着矿井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推广与应用,矿井负荷容量及供电距离持续增大,供电电压等级大幅提高,随之产生的矿井交流杂散电流这一安全隐患也越来越严重。因此,研究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与分布规律,明确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对有效预防和治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确保矿井供电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矿井常用的交联聚乙烯和乙丙橡胶绝缘屏蔽电缆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老化实验和建模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的产生机理、分布规律,探索了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为有效预防和治理矿井交流杂散电流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根据矿井电缆的结构特点和运行环境,对其交流杂散电流主要来源——交流泄漏电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明确了电缆绝缘交流泄漏电流主要由电导电流、瞬时充电电流与吸收电流组成。制作了交联聚乙烯绝缘试样,以复介电常数、复介电模量及交流泄漏电流为主要参量,对分别在120℃-140℃和150℃下不同热老化阶段的试样以及10kV/120℃下不同电热联合老化阶段的试样进行了测试,统计得到了松驰峰与频率及温度的关系曲线,计算了活化能,研究了温度、频率、热老化及电热联合老化对交联聚乙烯绝缘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聚乙烯交流泄漏电流有功分量会随着老化程度的加重而急剧增大,随着温度与频率的升高而增大,且温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频区;在10-2-105Hz频率范围内,交流泄漏电流无功分量体现出了较强的依频特性,受温度与老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与热老化相比,电热联合老化明显加速了交联聚乙烯绝缘的老化进程,增大了绝缘电导以及介质损耗因数,也显着增大了绝缘的交流泄漏电流。比较不同电热联合老化阶段乙丙橡胶与交联聚乙烯绝缘介电特性与交流泄漏电流的变化规律可知,随着老化程度的加重,两种绝缘材料交流泄漏电流的有功分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几倍、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而无功分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1-2倍),且具有较强的依频特性。为了明确电缆绝缘老化对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矿井屏蔽电缆交流杂散电流分布参数模型和理论计算模型,采用MATLAB软件和RTDS实时数字仿真平台,以屏蔽层交流杂散电流IP及其曲线斜率的绝对值KIP、金属锚网交流杂散电流IW及其曲线斜率的绝对值KIW、护套层交流杂散电压Uh为主要参量,研究了电缆绝缘不平衡、局部绝缘劣化、绝缘整体老化对各参量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缆绝缘不平衡、局部绝缘劣化及绝缘整体对称老化越严重,上述各参量就越大,其中局部绝缘劣化的影响最显着;单相局部绝缘劣化情况下,IP、Uh、KIP与劣化程度、劣化长度及劣化位置都相关,而IW、KIW只与劣化程度、劣化长度相关,受劣化位置的影响很小,且利用KIP的大小及其变化可对电缆绝缘劣化区段进行准确诊断及定位;从交流杂散电流与电压的绝对变化量看,电缆绝缘电阻的影响小于分布电容的影响,但从相对变化量看,电缆单相绝缘电阻从正常值下降到与人身安全电流对应的电阻值时,交流杂散电流与电压的相对变化倍数可达数百倍,远大于电缆分布电容对交流杂散电流与电压的影响(1-2倍),要想借助交流杂散电流对电缆绝缘情况进行诊断,其阻性分量的准确提取和使用是关键。为了探明矿井供电系统及电缆的结构特征对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规律,在前述模型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局部接地是否良好、电缆有无屏蔽层、有无中间接线盒、供电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等因素对上述各参量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它条件一定时,接地电阻越大,IW、Uh及KIW就越大,但电缆两端的IP之和基本不变,且接地电阻较大一侧的IP较小;金属屏蔽层(兼做地线)能将绝大部分经主绝缘泄漏形成的交流杂散电流收集并经接地点泄放入地,同时有效限制IW及Uh的大小;矿井供电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运行和中间接线盒的使用,可有效降低交流杂散电流及杂散电压;负荷不平衡度越大,IP、IW及Uh就越大,但增幅较小,只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系统负序电压不平衡度小于2%,即可有效限制负荷不平衡对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
王占奎[10](2018)在《浅析煤矿井下杂散电流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杂散电流是煤矿井下作业中电路常见的安全隐患,杂散电流会造成金属腐蚀、引爆电雷管以及产生电火花引燃瓦斯产生爆炸等危害。本文通过分析杂散电流产生的机理,结合杂散电流的各种危害,总结出了防治杂散电流的几种方法。
二、矿井杂散电流的危害及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井杂散电流的危害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直流架线电机车杂散电流的危害防治与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直流杂散电流成因 |
2 直流杂散电流的危害 |
(1) 引起电雷管爆炸。 |
(2) 引起瓦斯爆炸或煤尘爆炸。 |
(3) 腐蚀金属管道和铠装电缆。 |
(4) 保护和监控误动作。 |
3 直流杂散电流的防治与监测 |
3.1 防治 |
(1) 减小道轨电阻。 |
(2) 增大道轨与大地的接触电阻。 |
(3) 对供电系统进行改造。 |
(4) 设置排流网或回流点。 |
(5) 阴极保护。 |
3.2 监测 |
4 结论 |
(2)城市轨道交通单设回流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基础 |
2.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2.1.1 高压系统、中压系统 |
2.1.2 牵引供电系统 |
2.2 杂散电流 |
2.2.1 杂散电流的形成及腐蚀机理 |
2.2.2 杂散电流的危害及种类 |
2.3 杂散电流防护措施 |
2.4 回流轨回流技术 |
2.4.1 回流轨回流技术与走行轨回流的差异 |
2.4.2 回流轨回流技术优点 |
2.5 本章小结 |
3 车辆及回流轨技术研究 |
3.1 车辆技术研究 |
3.1.1 车辆参数 |
3.1.2 回流器设计 |
3.1.3 车辆转换开关设计方案 |
3.1.4 现场测试结果 |
3.2 回流轨技术研究 |
3.2.1 回流轨组成及零部件技术性能研究 |
3.2.2 回流轨系统授流方案研究 |
3.2.3 回流轨设置方案 |
3.2.4 回流轨安全及检修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4 回流轨供电技术研究 |
4.1 回流轨供电系统方案 |
4.2 单设回流轨系统测试及仿真分析 |
4.2.1 工程概况 |
4.2.2 既有线路测试 |
4.2.3 回流轨系统供电方案仿真分析 |
4.3 回流轨供电系统保护控制方案分析 |
4.3.1 回流轨供电系统保护控制概述 |
4.3.2 回流轨供电系统电气网络模型 |
4.3.3 回流轨供电系统保护测控装置配置方案 |
4.3.4 短路模型及接地保护方案分析 |
4.4 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钢轨电位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直流牵引回流系统组成 |
2.1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
2.2 牵引供电回流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3 钢轨回流系统模型建立及分析 |
3.1 单边供电回流系统模型构建与计算 |
3.2 双边供电回流系统模型构建与计算 |
3.3 算例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电子负载装置 |
4.1 可变电阻对钢轨电位与杂散电流的影响 |
4.2 直流电子负载 |
4.3 电子负载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 |
4.4 电子负载的控制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电子负载仿真结果分析 |
5.1 Buck缓冲电路仿真分析 |
5.2 电子负载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杂散电流信号仿真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杂散电流主要类别及危害 |
2.1 直流杂散电流 |
2.2 交流杂散电流 |
2.3 杂散电流的危害 |
2.4 杂散电流的检测、界定和防治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杂散电流概率分布研究 |
3.1 蒙特卡洛方法 |
3.2 电路集中参数模型的构建 |
3.3 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独立分量算法的杂散电流信号分析 |
4.1 独立分量分析算法 |
4.2 ICA算法的目标函数与优化算法 |
4.3 ICA算法的信号分离效果对比 |
4.4 杂散电流信号仿真分析 |
4.5 仿真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浅谈煤矿井下杂散电流的危害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杂散电流的成因分析 |
1.1 绝缘性能原因 |
1.2 电网与电力设备原因 |
1.3 运行轨道原因 |
2 杂散电流的危害分析 |
2.1 安全方面的威胁 |
2.2 对于管路的威胁 |
2.3 对于电力系统的威胁 |
2.4 对于井下监控系统的威胁 |
3 治理措施分析 |
3.1 原材料更换 |
3.2 轨道连接规整 |
3.3 绝缘工作优化 |
3.4 技术层面的防护管理 |
4 结语 |
(6)金属矿山井下直流杂散电流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流杂散电流的成因[2] |
2 杂散电流的危害 |
2.1 增加生产成本 |
2.2 引发井下漏保装置误动作 |
2.3 影响“六大系统”等弱电系统 |
2.4 误触发电引爆装置 |
2.5 腐蚀金属管路, 缩短使用寿命 |
3 直流杂散电流的防治措施 |
3.1 缩短供电区间长度L |
3.2 降低负载电流I |
3.3 降低轨道电阻RG |
3.4 增大轨道与大地的过渡电阻R0 |
3.5 保证接触线的对地绝缘及空间安全距离 |
3.6 缩小杂散电流扩散范围 |
4 总 结 |
(7)矿井供电系统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流杂散电流研究现状 |
1.2.2 交流杂散电流研究现状 |
1.2.3 接地极散流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井交流供电系统与保护接地网简介 |
2.1 矿井交流供电系统简介 |
2.1.1 矿井供电系统 |
2.1.2 供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
2.1.3 变电所的主接线方式 |
2.2 保护接地网简介 |
2.2.1 保护接地的作用 |
2.2.2 保护接地网的构成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矿井交流杂散电流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3.1 矿井交流杂散电流的主要来源及电缆结构 |
3.1.1 交流杂散电流的产生机理 |
3.1.2 矿用电缆结构 |
3.2 交流杂散电流模型的搭建及其参数确定 |
3.2.1 交流杂散电流模型的建立 |
3.2.2 模型中各参量的确定 |
3.3 交流杂散电流在接地网分布规律的仿真分析 |
3.3.1 低压电缆绝缘不对称 |
3.3.2 高压电缆绝缘不对称 |
3.3.3 高压和低压电缆绝缘均不对称 |
3.3.4 金属网阻值不同 |
3.3.5 局部接地极接地电阻不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垂直接地极散流场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搭建 |
4.1 垂直接地极电位的理论计算 |
4.2 垂直钢管接地极三维有限元模型 |
4.2.1 有限元法的应用 |
4.2.2 几何模型的确定 |
4.2.3 接地极散流场的数值计算 |
4.2.4 无穷边界的等效处理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垂直钢管接地极散流场的仿真分析 |
5.1 巷道喷射混凝土结构对散流场影响的仿真分析 |
5.2 接地极结构对散流场影响的仿真分析 |
5.2.1 接地极长度变化对散流场的影响 |
5.2.2 接地极外径变化对散流场的影响 |
5.3 其它因素对散流场影响的仿真分析 |
5.3.1 泥岩电阻率不同 |
5.3.2 粉砂岩电阻率不同 |
5.3.3 泥岩厚度不同 |
5.3.4 接地极埋深不同 |
5.3.5 局部岩层电阻率不同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监测防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的形成及危害研究 |
2.1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 |
2.2 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形成机制 |
2.3 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的危害 |
2.4 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腐蚀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模型与仿真分析 |
3.1 杂散电流分布模型 |
3.2 杂散电流分布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监测方法与排流整定方法研究 |
4.1 钢轨纵向电阻及轨地过渡电阻测量方法 |
4.2 地下金属结构极化电位及钢轨电位的检测原理 |
4.3 杂散电流的防护措施研究 |
4.4 排流整定方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监测防护系统设计 |
5.1 杂散电流监测防护系统总体方案 |
5.2 监测防护系统主要设备 |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系统测试实验 |
6.1 实验目的与方法 |
6.2 实验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
(9)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交流杂散电流 |
1.2.1 交流杂散电流的来源 |
1.2.2 交流杂散电流的危害 |
1.3 交流杂散电流研究现状 |
1.4 本文选题依据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矿井供电系统概述 |
2.1 矿井供电系统组成及结构 |
2.1.1 矿井供电系统组成 |
2.1.2 矿井供电系统结构 |
2.2 矿用电缆 |
2.2.1 矿用电缆结构 |
2.2.2 矿用电缆敷设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井电缆交流泄漏电流产生机理 |
3.1 电缆绝缘泄漏电流理论基础 |
3.1.1 交变电场下电介质的泄漏电流 |
3.1.2 电缆绝缘泄漏电流等效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 交联聚乙烯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
3.2.1 交联聚乙烯试样制备 |
3.2.2 交联聚乙烯试样老化试验方案 |
3.3 温度与频率对交联聚乙烯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 |
3.3.1 温度与频率对复介电常数的影响 |
3.3.2 温度与频率对复电导率的影响 |
3.3.3 温度与频率对介质损耗因数的影响 |
3.3.4 温度与频率对介电模量的影响 |
3.3.5 温度与频率对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 |
3.4 热老化对交联聚乙烯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 |
3.4.1 120 ℃-140℃热老化对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 |
3.4.2 150 ℃热老化对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 |
3.4.3 热老化对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分析 |
3.5 电热联合老化对交联聚乙烯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 |
3.6 电热联合老化对乙丙橡胶交流泄漏电流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建模及参数计算 |
4.1 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建模 |
4.1.1 分布参数模型 |
4.1.2 理论计算模型 |
4.2 模型中主要参量的确定 |
4.2.1 矿用屏蔽电缆及金属锚网 |
4.2.2 电源及负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 |
5.1 绝缘不平衡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1.1 绝缘电阻不平衡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1.2 分布电容不平衡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2 局部绝缘劣化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2.1 劣化程度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2.2 劣化长度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2.3 劣化位置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2.4 电缆单相局部绝缘劣化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3 绝缘整体老化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3.1 绝缘电阻减小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3.2 分布电容增大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4 其它因素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4.1 负荷不平衡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4.2 中性点运行方式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4.3 局部接地是否良好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4.4 接线盒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4.5 电缆有无屏蔽层对交流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5.5 矿井高压电缆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浅析煤矿井下杂散电流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散电流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
1.1 杂散电流的概念 |
1.2 杂散电流的产生条件 |
2 杂散电流的危害机理探究 |
2.1 杂散电流的腐蚀性 |
2.2 造成电雷管早爆现象 |
2.3 引起矿井瓦斯或煤尘爆炸 |
2.4 干扰通信设备和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 |
3 杂散电流的防治方法探究 |
3.1 削弱杂散电流 |
3.2 预防杂散电流 |
4 结语 |
四、矿井杂散电流的危害及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直流架线电机车杂散电流的危害防治与监测[J]. 赵励.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0(06)
- [2]城市轨道交通单设回流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程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钢轨电位治理技术研究[D]. 闫耀双.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杂散电流信号仿真和处理[D]. 张人懿.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5]浅谈煤矿井下杂散电流的危害与防治[J]. 贾建忠.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22)
- [6]金属矿山井下直流杂散电流的防治[J]. 孙晓娇,张强. 现代矿业, 2019(07)
- [7]矿井供电系统接地网中交流杂散电流分布规律研究[D]. 张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8]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监测防护系统研究[D]. 李猛猛.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9]矿井电缆交流杂散电流产生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D]. 耿蒲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10]浅析煤矿井下杂散电流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 王占奎. 山东煤炭科技,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