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玻璃纤维行业生产与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薛忠民,王占东,尹证[1](2021)在《中国工业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工业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原材料和行业组织的发展情况,详细介绍了我国复合材料在典型工业领域上的应用,并对未来国内工业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建强[2](2021)在《GLARE层板热态气胀成形试验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世纪以来,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等行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企业对用材的强度、抗腐蚀和轻量化等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纤维金属层板是由金属薄板和纤维材料交替铺层的复合材料,因具有轻质高强、抗冲击性和阻燃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但由于纤维金属层板各层材料性质不同,使用传统成形工艺时易出现分层、破裂等问题,因此寻求一种新型工艺成形纤维金属层板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热态气胀是利用气体形成的高压空间使材料成形的一种工艺,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和模具结构简单等优点。本文将热态气胀工艺应用于GLARE层板成形,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将GLARE层板成形为特定形状,通过调整温度和压强对成形后的层板进行固化,实现GLARE层板的制作成形一体化。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有限元软件对GLARE层板进行热态气胀形数值分析和变形规律探究,获得了温度和压强对试件应力、应变、成形深度和壁厚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在相同的压强条件下,温度越高,试件整体的应力应变越大,试件中心位置处的厚度变化率越大;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压强越大,试件整体的应力应变越大,试件中心位置处的厚度变化率越大。2、搭建了层板热态气胀成形工艺的专用装置,分别对0.3mm和0.5mm厚度的2024-T3铝合金和不同类型的玻璃纤维预浸料所组成的GLARE板进行热态气胀成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0.3mm的2024-T3铝合金和环氧树脂玻璃纤维预浸料所组成的GLARE板在成形压强大于4MPa、成形温度为110℃~140℃条件下成形效果良好;0.3mm的2024-T3铝合金和PP树脂玻璃纤维预浸料所组成的GLARE板在成形压强大于3MPa、成形温度为170℃~200℃条件下成形效果良好;0.5mm的2024-T3铝合金和PP树脂玻璃纤维预浸料所组成的GLARE板在成形压强大于4MPa、成形温度为170℃~200℃条件下成形效果良好。通过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热态气胀成形工艺可以运用在GLARE层板上。3、通过测厚仪对成形后的试件进行厚度检测,试件中心位置至边缘位置的厚度分布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试件中心处厚度小于成形前厚度,试件倒角处厚度大于成形前厚度。厚度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铝合金减薄和树脂流动,易发生破裂的位置出现在成形件厚度最薄的中心部位。
陈中武[3](2021)在《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新资源绿色材料,玄武岩纤维及其增强聚合物(BFRP)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和环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应用于土木建筑、军工、船舶等领域。但玄武岩纤维增强聚合物水热老化性差已成为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国内外纤维用成膜剂技术研究进展和玄武岩纤维自身表面特性,以解决水热老化性差与绿色制造的需求,分别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嵌段共聚物,F108)和硅烷偶联剂(γ-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亲水性气相Si O2进行表面改性,制得系列双酚F环氧Pickering乳液,并对其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中应用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先对玄武岩水拉丝的表面特性进行了表征,发现玄武岩裸纤为极性,且表面带负电荷。因此,以微量的阳离子型、非离子型表面改性剂或硅烷偶联剂处理气相Si O2作为乳化剂以制备双酚F环氧Pickering乳液,并期望制得的Pickering乳液不仅能最大幅度地降低对环境和界面粘接性能存在不利影响的乳化剂用量,还能向纤维表面均匀地引入大量的纳米Si O2颗粒,最终提高玄武岩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结合和湿热老化性。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C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F108都实现了对气相Si O2进行表面润湿性和絮凝改性,使之成为Pickering乳化剂。当CTAC或F108分别为0.004 wt%和0.16 wt%时,制得的PE阳离子型或PFE非离子型Pickering乳液的平均粒径较小,静置6个月未见分层,然后分别在玄武岩纤维生产线上成功地进行了浸润剂涂覆试验。与添加4.5 wt%F108,采用相反转法制得乳液相比,两种Pickering乳液配制浸润剂处理的玄武岩纤维及其BFRP的性能都得到了提升;但PE阳离子型Pickering乳液配制浸润剂处理玄武岩纤维制得Uni-BFRP的吸水率仅降低了21.1%;PFE非离子型Pickering乳液配制浸润剂处理玄武岩纤维制得Uni-BFRP的吸水率仅降低了0.9%,水热老化处理后Uni-BFRP的弯曲强度仅提高了8.8%。PE阳离子型和PFE非离子型Pickering乳液都未能全部满足论文要求的三项目标值。此外,还发现乳化温度对采用粘度仍较高的双酚F型环氧树脂制备Pickering乳液不容忽视,最佳的乳化温度为60 oC,气相Si O2的饱和含量为4.0 wt%。使用硅烷偶联剂KH-560改性气相Si O2制备环氧Pickering乳液时,发现单独增加KH-560用量不能制得适合玄武岩纤维浸润剂用环氧Pickering乳液,其原因是硅烷偶联剂KH-560分子链太短不能使气相Si O2发生絮凝。而使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F108或非离子型润滑剂NBR-1090作为絮凝剂与KH-560改性气相Si O2协同稳定环氧Pickering乳液时,发现F108与KH-560改性气相Si O2表现出显着的协同稳定作用。当KH-560和F108分别仅为0.05 wt%和0.06 wt%时,制得的PKFE复合型Pickering乳液的平均粒径最小,且静置6个月都未见分层。PKFE复合型Pickering乳液配制的浸润剂全面地提升了玄武岩纤维及其BFRP的性能,并实现了论文要求的三项目标值,Uni-BFRP的吸水率降低了33.7%,水热老化后纤维束丝浸胶纱的拉伸强度和Uni-BFRP的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67.6%和19.7%。综上,使用能与气相Si O2形成化学键的硅烷偶联剂并具有较低吸水率的嵌段共聚物协同稳定的复合型环氧Pickering乳液性能最优。该复合型环氧Pickering乳液配制浸润剂进行了玄武岩纤维小批量试生产,由其试制的新型BFRP导弹贮运发射箱完成了首件鉴定。作为纤维浸润剂用成膜剂,Pickering乳液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徐祥[4](2021)在《基于纤维增强的聚氨酯(脲)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氨酯弹性体因其具有软段和硬段的独特分子结构而综合性能十分优异,集橡胶与塑料优点于一身,目前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在有些特定苛刻条件领域,聚氨酯的耐热性能、阻燃性能、介电性能及导热性能等远远未达到需要。而将纤维加入聚氨酯弹性体中,能够有效的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玻璃空心微球的加入可以提高材料的介电性能及导热性能;加入阻燃剂有效地提高材料的氧指数。所以对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采用一步法制备聚氨酯(脲)复合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基材的性能,纤维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玻璃空心微球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阻燃剂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改变多元醇的种类可以发现,采用聚醚多元醇MN450和PPG210并用,比例为1/1时,材料的各项性能较好;改变交联剂种类发现,采用交联剂TEOA时综合性能最好;改变异氰酸酯指数发现,当异氰酸酯指数为0.95时,综合性能较好;改变异氰酸酯种类及配比时发现,单独采用PM200时,综合性能较好。(2)改变短纤维种类发现,芳纶纤维的综合性能较好;改变芳纶纤维用量时发现随着AF用量的增加,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较好;改变玻璃纤维毡种类时发现,加入玻璃纤维毡后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阻燃性能都有所提高,450#玻璃纤维毡综合效果最优;改变偶联剂种类时发现,偶联剂能增强材料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其中偶联剂KH580的综合性能较好;改变偶联剂KH580用量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KH580用量增加,综合性能明显提高,但在持续增加后,性能改善不明显,综合来看KH580用量6%时,效果最佳。(3)改变玻璃空心微球种类时发现,GS20使得材料导热系数及电阻率表现较好,GS60使得材料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的效果较优,GS40的综合性能优异;改变玻璃空心微球GS40用量时发现,随着GS40的用量增加,材料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变差,导热性能及介电性能变好。GS40用量在6份时,综合效果最佳。(4)改变阻燃剂种类时发现,膨胀石墨EG的力学性能较好,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及EG的阻燃性能较好,聚磷酸铵的耐热性能较好,综合来看,膨胀石墨的效果最佳;改变阻燃剂DMMP用量时发现,随着用量的增加,力学性能及耐热性能下降,阻燃性能明显增强,用量为10份时,综合性能最好;阻燃剂选用EG和DMMP比例并用时发现,氧指数先增加后减小,在EG/DMMP比例为1/1时,阻燃效果最为优异,综合效果最为优异。
刘昕[5](2021)在《浸润剂和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针对一种玻纤原纱产品,利用声速取向仪和多点法原理,通过作图外推法计算了仪器延迟时间、声速、声速法取向度和取向角、声模量等参数。根据已知的玻纤密度和玻璃无规取向声速值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在不同预张力作用下,测量距离-声波传播时间关系曲线呈类似的规律性变化,经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并外推至零后,获得多点法测定结果;对于同一试样和仪器环境条件,试样预张力和换能器隔距(试样测量长度/声波传播距离)对声速测量结果都有影响,但预张力影响较小且未发现明显规律,而测量距离能显着改变延迟时间。这些信息为后续采用更为常见的倍长法进行快捷、简便测量玻纤声速和取向参数时的仪器设置优选提供了参考。根据关于玻纤的多点法测量数据,利用倍长法原理计算了仪器延迟时间、声速、声速法取向度和取向角、声模量等参数。结果表明,倍长法试样长度(测量距离)为150mm-300 mm所测得数据,与多点法测得数据最为接近,且该规律在同样预张力下比较时与预张力大小也无关。根据各试样初始特征,发现采用了淀粉型浸润剂的玻纤声速较大模量较高、取向度更高取向角更小,增强型浸润剂玻纤产品柔性更好;有捻的玻纤声速和声模量比无捻的略高,且两者测量过程中,预张力影响显着,易导致玻纤单丝相互滑移;四种玻纤线密度差异很大,但声速值并无显着区别,这与理论上声速与试样截面无关的结论相符。针对玻纤原纱易产生散丝、飞丝和毛羽增多等问题,在织布整经前涂覆一层“胶水”可以提高玻纤集束性,有助于减少毛羽、飞丝现象,还能防止散丝。分别测定了玻纤纱经胶料处理前后的声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微观形貌变化,发现有捻的玻纤纱声模量高于无捻试样;淀粉型浸润剂玻纤经胶料处理后声模量明显下降,表明淀粉型浸润剂玻纤更适合用胶料处理以提高柔软性;玻纤原纱用各种胶料处理后的纤维表面规整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甚至破裂,印证了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需要结合性能变化和具体情况并考虑成本了综合判断在提高集束性的同时仍具备足够性能以胜任后续加工和使用需要。
杨少凡[6](2020)在《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矿渣产量持续递增,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矿渣作为一种工业废料,在砂浆或混凝土中可以用来替代部分水泥制备矿渣混凝土,这不仅能达到废料利用、保护环境的目的,还能降低水泥的用量,从而减缓资源消耗、减少成本。但是矿渣的掺入会明显降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并增大自身的收缩程度,当受到冲击荷载作用时,矿渣混凝土抵抗冲击变形的能力不足,这也使其应用的范围受到了限制。针对矿渣混凝土早强低、收缩大、抗冲击性能弱等问题,本文采用掺入耐碱玻璃纤维的方式进行解决。试验以矿渣固定替代40%水泥的砂浆为研究对象,通过体积外掺0%、0.25%、0.5%、0.75%、1%这5种掺量的耐碱玻璃纤维,研究不同体积掺量下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的工作、物理、收缩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从工作、物理和收缩性能角度分析,耐碱玻璃纤维的掺入会对矿渣砂浆的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矿渣砂浆的流动度与纤维掺量成反比,且纤维掺量越多砂浆流动度下降越多,并在1%纤维掺量时达到最低流动度;矿渣砂浆的吸水率在纤维掺量增加的同时呈现出上升趋势,当纤维掺量为1%时砂浆的吸水率达到最大;在干燥收缩的控制方面,耐碱玻璃纤维控制矿渣砂浆干燥收缩的效果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先提高后下降,在纤维掺量为0.75%时控制效果较优。(2)从力学性能角度分析,耐碱玻璃纤维的掺入对矿渣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矿渣砂浆的抗折强度持续增长,并在纤维掺量为1%时达到最大,而矿渣砂浆的抗压强度则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纤维掺量为0.75%时达到最大;由SEM照片分析发现,耐碱玻璃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粘结性能较强,且纤维在砂浆中交错搭接形成网状结构,对矿渣砂浆的增韧、增强起到很好的效果;就抗冲击性能提升效果而言,耐碱玻璃纤维的掺入能较好地提高矿渣砂浆的抗冲击的变形能力,冲击荷载作用下,矿渣砂浆的动态抗压强度与平均应变率呈正相关性;在60.04s-1~157.75s-1应变率范围内,当纤维体积掺量为0.5%时,矿渣砂浆动态抗压强度和极限韧性达到最高,其DIF高于其他组,有着较为突出的抗冲击变形能力。图28 表9 参80
王永伟[7](2020)在《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碳纤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关产业初具规模。拉挤成型技术作为最成熟和普及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具有快速的生产效率和极高的原料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纤维沿轴向方向上优异的力学性能,近几年逐步形成一系列标准的工业化产品,尤其是在能源、建筑领域,出现了用于电力输送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油田开采用的碳纤维抽油杆,风力发电叶片用碳纤维加强筋梁等制品。这些应用领域均为连续长度使用,少则数十米,多则成百上千米,甚至是要求高达数千米而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接头,因此对拉挤制品在轴向方向上各项性能的连续和稳定性上有极为严苛的要求。本文对能源领域中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油田用抽油杆和风电叶片加强筋板的轴向拉挤-环向缠绕-玻纤带包覆一体化成型技术和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上开展了研究。对影响复合材料连续拉挤成型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因素及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树脂特性变化以及固化反应的差异性对拉挤产品微观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形式;研究了拉挤产品裂纹、形变等缺陷产生的机理及消除方法;对连续拉挤中、高温树脂体系反应动力学与拉挤工艺控制关系进行了研究,实现了树脂体系在连续拉挤过程中均一、连续稳定固化;研究了影响连续拉挤稳定成型的各项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各关键因素实现了可调可控,有效抑制了各种产品制备过程中内部缺陷的产生,实现了拉挤制品的连续稳定化制备。对多层功能复合型碳纤维增强光纤探测杆和电信号缆开展了研制工作。以环向缠绕层对内芯功能部位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居中定位,以环向包覆高强玻璃纤维带层实现对制品径向的保护和性能的提升。开发了轴向拉挤-环向纤维缠绕-包覆玻纤带一体化成型技术。通过优化成型工艺,改进生产装备,配套各项保障体系,实现生产过程中制品内外结构稳定,高温树脂体系均一固化,并进一步验证制品性能的连续稳定,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两个系列产品超长距离连续稳定化制备。对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和抽油杆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包括实现长距离力学性能传递的连接金具及配套安装技术,安全施工用的导向装置,连续长度应用所需的抗扭转、防偏磨、断裂保护以及临时夹持装置。根据纤维材料的各项异性以及径向方向性能的差异,对抽油杆施工作业车进行了设计,并在实际现场验证了设备的各项功能,实现了稳定的施工作业工序。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胜利油田以及延长油田开展科研项目并对碳纤维抽油杆进行推广应用,对现场各项采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杆柱设计和采油工艺优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合理化的应用和设计方案,以提高采油效益和并实现能耗控制。在连续拉挤制品施工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即是连接金具的制作,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性以及产品的综合寿命。而在施工放线作业各项环节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杆体径向造成挤压、扭转、弯折或冲击损伤,但此类产品通常表面被包覆金属绞线或有油污,难以通过肉眼发现内部损伤;另一方面在系列产品服役周期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判定产品质量并预测寿命。因此施工质量验收和产品运营维护均需要专业配套的无损检测技术。本文基于X射线成像机理,开发了一款便携式无损探伤仪,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像手段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实现了对绞合拉挤产品复合材料芯棒以及关键连接部位缺陷的清晰识别;基于振动频谱响应原理,开发了一款长距离拉挤复合产品缺陷识别便携装备,通过振动扫频和频谱识别,建立了复合拉挤产品缺陷探测和谱图识别方法;实现了拉挤产品施工以及运营维护过程中损伤局部检测和长距离缺陷探测,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陈军元,刘艳飞,颜玲亚,高树学,欧阳友和,龙涛[8](2021)在《石墨、萤石等战略非金属矿产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或多或少都与非金属矿及其制品有关,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消费将迎来快速增长期。本文选取石墨、萤石、高纯石英、叶蜡石四种非金属矿产为战略非金属矿产,收集其产量、消费量、贸易情况等资料,对其重要性及用途、供需情况等进行研究,并对其未来需求趋势进行预测。本文认为石墨、高纯石英、萤石、叶蜡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重要应用,未来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石墨、萤石2030年需求量分别为138.7万t、567.9万t。为国家制定勘查投入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易祖阳[9](2021)在《聚四氟乙烯基陶瓷复合玻纤布高频覆铜板制备与性能》文中指出新兴产业对信号基板载体要求介电损耗更低、耐候性稳定、介电常数更精准,高频覆铜板因具有更优异的性能而得到迅猛发展。论文以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为基体,陶瓷粉体为填料,电子级玻纤布为架构,研究了陶瓷填料种类、陶瓷填料添加量、偶联剂的种类、压层工艺等对PTFE基陶瓷复合玻纤布高频覆铜板的性能影响。最终研制出介电常数2.65~10系列化、介电损耗小于等于0.0025、吸水率小于0.06%、铜箔剥离力大于等于2.5 N?mm-1的PTFE基高频覆铜板。通过不同陶瓷填料种类(二氧化硅、钛酸镁、钛酸钙锶)、陶瓷填料添加量的系列试验研究,得到高频覆铜板介电常数与填充的陶瓷填料介电常数的关系是成正相关,与陶瓷填料添加量先成正相关后成反相关。当二氧化硅、钛酸镁、钛酸钙锶质量分数分别为20%、30%、45%时,即为PTFE高频覆铜板的DK2.65、DK4.3与DK10.2三种系列的产品。不同型号的偶联剂对高频覆铜板性能的改善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钛酸酯偶联剂(型号S201)改性钛酸钙锶效果最好。用5%的PFA与PTFE共混改性的高频覆铜基板性能最佳。钛酸镁陶瓷填料煅烧温度为1360℃制备的高频覆铜基板性能最优。PTFE、钛酸镁、二氧化硅高频覆铜板的最佳层压工艺参数均为:层压压强为5 MPa、层压温度为370℃、层压最高保温时间为90 min。根据微带天线客户要求,采用仿真软件设计计算PTFE基陶瓷复合玻纤布高频覆铜板的微波介电特性、板厚与板面尺寸等参数,通过样品制作与测试,得到仿真计算与实际测试结果相符,并得到客户确认。
王子焱,钟昊天,贾钰,司集文,朱富杰,苗世顶[10](2020)在《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与制品开发现状分析》文中认为连续玄武岩纤维(Continuous Basalt Fiber,简称CBF)是由天然的玄武岩矿石在高温下拉制而成。相对于石棉、岩棉等短纤维,CBF具有较高的长径比,不易被肺部吸入,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低、制备过程无污染,因而被称为绿色材料。相对于玻璃纤维,CBF具有优良的耐碱性,同时具有宽范围耐温性(-196℃~700℃),高强、绝热及高介电性能等。但现阶段CBF产量并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料成分、设备和工艺等多诸多问题。本综述论文给出了CBF原料中SiO2、Al2O3、FeO+Fe2O3等主成分影响拉丝工艺的经验规律,分析了漏板、窑炉均化、浸润剂、及熔制技术等影响因素。同时,本文就玄武岩资源与CBF产业现状、CBF复合材料研发及CBF应用领域给出了介绍,该内容不仅包括建筑、防火隔热等传统领域,还包括汽车轻量化、过滤环保及电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最后简述了我国开发CBF所存在问题,并给出展望。
二、玻璃纤维行业生产与技术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纤维行业生产与技术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工业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综述 |
2 原材料发展情况 |
2.1 增强材料 |
2.1.1 玻璃纤维 |
2.1.2 碳纤维 |
2.1.3 其他纤维 |
2.2 基体材料 |
2.2.1 不饱和聚酯树脂 |
2.2.2 环氧树脂 |
2.2.3 酚醛树脂 |
2.2.4 其他树脂 |
3 工业领域主要应用情况 |
3.1 风电领域 |
3.2 汽车领域 |
3.3 建筑与结构领域 |
3.4 工业设备领域 |
3.5 电子电器领域 |
3.6 环保领域 |
4 行业组织发展情况 |
5 发展展望 |
5.1 航空领域 |
5.2 交通领域 |
5.3 海洋领域 |
5.4 防灾减灾领域 |
6 结 语 |
(2)GLARE层板热态气胀成形试验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纤维金属层板及发展史介绍 |
1.2.1 合成高强度纤维介绍 |
1.2.2 纤维金属层板的发展史 |
1.3 纤维金属层板成形性研究现状 |
1.3.1 冲压成形 |
1.3.2 滚弯成形 |
1.3.3 喷丸成形 |
1.3.4 液压成形 |
1.4 热态气胀成形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材料和设备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备 |
2.3.1 加热系统 |
2.3.2 冷却系统 |
2.3.3 气压控制系统 |
2.3.4 成形模具控制 |
2.4 试验过程 |
2.5 样件制备 |
2.5.1 铝合金表面处理 |
2.5.2 玻璃纤维预浸料的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3 GLARE层板热气胀成形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的建立 |
3.2.2 有限元模型方案 |
3.3 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1 应力分布与分析 |
3.3.2 应变分布与分析 |
3.3.3 不同参数对成形深度的影响 |
3.3.4 成形壁厚分布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4 GLARE层板热气胀成形工艺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热固性GLARE层板的热态气胀成形试验探究 |
4.2.1 成形温度的确定 |
4.2.2 成形压强的确定 |
4.3 热塑性GLARE层板的热态气胀成形试验探究 |
4.3.1 成形温度的确定 |
4.3.2 成形压强的确定 |
4.4 不同厚度GLARE层板的热态气胀成形试验探究 |
4.4.1 热固性GLARE层板 |
4.4.2 热塑性GLARE层板 |
4.5 不同类型的GLARE层板热态气胀成形试验对比 |
4.5.1 成形温度影响 |
4.5.2 成形压强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完成的主要工作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玄武岩纤维浸润剂研究进展 |
1.2.1 复合材料界面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
1.2.2 玄武岩纤维浸润剂的研究进展 |
1.2.3 环氧成膜剂的研究进展 |
1.3 Pickering乳液基础 |
1.3.1 Pickering乳液的影响因素 |
1.3.2 Pickering乳液在浸润剂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
2.1.1 实验主要原料及试剂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2 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2.3 玄武岩纤维浸润剂处理 |
2.4 性能表征 |
2.4.1 乳液的性能表征 |
2.4.2 玄武岩纤维的性能表征 |
2.4.3 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
第3章 阳离子型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
3.1 引言 |
3.2 玄武岩水拉丝表面特性研究 |
3.2.1 水拉丝的化学成分 |
3.2.2 水拉丝的表面形貌 |
3.2.3 水拉丝表面的电性能 |
3.2.4 水拉丝的表面能 |
3.3 阳离子型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3.3.1 乳化温度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
3.3.2 CTAC含量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
3.3.3 气相SiO_2 含量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
3.3.4 CTAC含量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机理 |
3.4 阳离子型Pickering乳液在浸润剂中的应用 |
3.4.1 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形貌及表面能 |
3.4.2 玄武岩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 |
3.4.3 玄武岩纤维的力学性能 |
3.4.4 Uni-BFRP的吸水率 |
3.4.5 纤维束丝浸胶纱的拉伸强度 |
3.4.6 Uni-BFRP的弯曲强度及断口形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离子型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
4.1 引言 |
4.2 非离子型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4.2.1 F108 含量对乳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 |
4.2.2 F108 含量对粒径、粘度和静置稳定性的影响 |
4.2.3 F108 含量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机理 |
4.3 非离子型Pickering乳液在浸润剂中的应用 |
4.3.1 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形貌及表面能 |
4.3.2 玄武岩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 |
4.3.3 玄武岩纤维的力学性能 |
4.3.4 Uni-BFRP的吸水率 |
4.3.5 纤维束丝浸胶纱的拉伸强度 |
4.3.6 Uni-BFRP的弯曲强度及断口形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型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应用 |
5.1 引言 |
5.2 硅烷改性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5.2.1 硅烷型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5.2.2 复合型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5.2.3 硅烷偶联剂和絮凝剂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机理 |
5.3 复合型Pickering乳液在浸润剂中的应用 |
5.3.1 玄武岩纤维的表面形貌及表面能 |
5.3.2 玄武岩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 |
5.3.3 玄武岩纤维的力学性能 |
5.3.4 Uni-BFRP的吸水率 |
5.3.5 纤维束丝浸胶纱的拉伸强度 |
5.3.6 Uni-BFRP的弯曲强度及断口形貌 |
5.4 Pickering乳液在贮运发射箱中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纤维增强的聚氨酯(脲)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氨酯弹性体概述 |
1.1.1 聚氨酯弹性体简述 |
1.1.2 聚氨酯工业的发展 |
1.1.3 聚氨酯弹性体的优劣 |
1.2 聚氨酯弹性体原料体系 |
1.2.1 低聚物多元醇 |
1.2.2 异氰酸酯 |
1.2.3 交联剂(扩链剂) |
1.2.4 催化剂 |
1.3 聚氨酯弹性体的反应原理、工艺及成型方法 |
1.3.1 聚氨酯弹性体的反应原理 |
1.3.2 聚氨酯弹性体合成工艺 |
1.3.3 聚氨酯弹性体成型工艺 |
1.4 聚氨酯复合材料 |
1.4.1 聚氨酯复合材料简介 |
1.4.2 聚氨酯复合材料填料体系 |
1.4.2.1 纤维 |
1.4.2.2 玻璃空心微球 |
1.4.2.3 阻燃剂 |
1.4.2.4 偶联剂 |
1.4.3 聚氨酯弹性体复合材料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基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硬质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
2.3 性能测试标准及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2.4.1.1 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1.2 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2.4.1.3 多元醇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老化性能的影响 |
2.4.2 交联剂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2.4.2.1 交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2.2 交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2.4.2.3 交联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老化性能的影响 |
2.4.3 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2.4.3.1 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3.2 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2.4.3.3 异氰酸酯指数(R值)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老化性能的影响 |
2.4.4 异氰酸酯种类及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2.4.4.1 异氰酸酯种类及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4.2 异氰酸酯种类及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2.4.4.3 异氰酸酯种类及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老化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2.3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玻璃纤维改性 |
3.3 性能测试标准及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短纤维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3.4.1.1 短纤维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1.2 短纤维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3.4.2 短纤维AF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3.4.2.1 短纤维AF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3.4.2.2 短纤维AF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3 玻璃纤维毡的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3.4.3.1 玻璃纤维毡的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3.2 玻璃纤维毡的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3.4.3.3 玻璃纤维毡的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
3.4.4 偶联剂种类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4.1 偶联剂种类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4.2 偶联剂种类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
3.4.4.3 偶联剂种类对玻璃纤维成分的影响 |
3.4.5 偶联剂KH580用量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5.1 KH580用量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5.2 KH580用量对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玻璃空心微球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3 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测试与表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4.1.1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1.2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
4.4.1.3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
4.4.1.4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4.4.1.5 玻璃空心微球种类在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中微观分散 |
4.4.2 玻璃空心微球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4.2.1 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2.2 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
4.4.2.3 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
4.4.2.4 GS40用量对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4.4.2.5 GS40用量在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中微观分散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阻燃剂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及助剂 |
5.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5.2.3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
5.3 测试与表征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阻燃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5.4.1.1 阻燃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1.2 阻燃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5.4.1.3 阻燃剂种类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
5.4.2 阻燃剂DMMP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5.4.2.1 阻燃剂DMMP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2.2 阻燃剂DMMP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5.4.2.3 阻燃剂DMMP用量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
5.4.3 阻燃剂EG/DMMP比例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
5.4.3.1 EG/DMMP比例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3.2 EG/DMMP比例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5.4.3.3 EG/DMMP比例并用对硬质聚氨酯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浸润剂和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玻璃纤维和浸润剂概述 |
1.2 玻璃纤维浸润剂的分类 |
1.3 浸润剂在玻璃纤维生产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的探索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多点法测量玻璃纤维原纱声模量和取向参数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 |
2.3 仪器与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预张力和测量距离时的玻纤声速值与取向参数 |
2.4.2 预张力对延迟时间、玻纤声速值和取向参数的影响 |
2.4.3 测量距离对延迟时间、玻纤声速值和取向参数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倍长法测定玻璃纤维原纱声模量和取向参数及仪器设置优选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 |
3.3 仪器与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倍长法与多点法测量值比较与参数设置优选 |
3.4.2 倍长法快速测量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 |
3.4.3 浸润剂对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的影响 |
3.4.4 加捻对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的影响 |
3.4.5 线密度对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 |
4.3 仪器与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声模量与取向参数的影响 |
4.4.2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4.4.3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拉伸初始模量的影响 |
4.4.4 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微观形貌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矿渣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
1.3 纤维对混凝土的作用效应和理论依据 |
1.3.1 纤维对混凝土的作用效应 |
1.3.2 纤维对混凝土作用效应的理论依据 |
1.4 耐碱玻璃纤维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试验原材料、仪器、方法和注意事项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矿渣 |
2.1.3 耐碱玻璃纤维 |
2.1.4 砂 |
2.1.5 水 |
2.2 试验仪器设备 |
2.2.1 电子秤 |
2.2.2 筛子 |
2.2.3 搅拌机 |
2.2.4 振捣台 |
2.2.5 养护室 |
2.2.6 电动跳桌 |
2.2.7 抗折测试机 |
2.2.8 抗压测试机 |
2.2.9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 |
2.2.10 干缩比长仪 |
2.3 试验方法 |
2.3.1 配合比设计 |
2.3.2 试件的制备流程 |
2.3.3 流动度试验及测定方法 |
2.3.4 吸水率试验及测定方法 |
2.3.5 干缩试验及测定方法 |
2.3.6 抗折强度试验及测定方法 |
2.3.7 抗压强度试验试验及测定方法 |
2.3.8 微观试验及测定方法 |
2.3.9 抗冲击试验及测定方法 |
2.4 试验注意事项 |
3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工作、物理及收缩性能的影响 |
3.1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
3.2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吸水率的影响 |
3.3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干缩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抗折强度的影响 |
4.1.2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4 微观分析 |
4.2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分离式SHPB试验技术 |
4.2.2 分离式SHPB试验原理 |
4.2.3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轴向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
4.2.4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与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7)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创新和主要贡献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PAN基碳纤维发展现状 |
1.2 连续拉挤成型工艺 |
1.3 拉挤工艺发展现状 |
1.3.1 工艺控制 |
1.3.2 拉挤工艺国内外现状 |
1.4 新型拉挤工艺介绍 |
1.4.1 在线编织拉挤成型法 |
1.4.2 反应注射拉挤 |
1.4.3 曲面拉挤 |
1.5 碳纤维拉挤制品应用现状 |
1.5.1 电力 |
1.5.2 石油 |
1.5.3 风力发电 |
1.5.4 汽车轻量化 |
1.5.5 建筑加固领域 |
1.6 拉挤制品生产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1.3 技术路线 |
2.2 连续拉挤成型 |
2.3 工程应用研究 |
2.3.1 连接金具 |
2.3.2 辅助配件 |
2.3.3 工程化应用评测 |
2.4 无损检测研究 |
2.4.1 X射线检测 |
2.4.2 振动检测 |
2.5 测试与表征 |
2.5.1 碳纤维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 |
2.5.2 拉挤制品外观 |
2.5.3 直径公差及f值 |
2.5.4 抗拉强度 |
2.5.5 径向耐压性能实验(圆杆) |
2.5.6 玻璃化转变温度 |
2.5.7 卷绕 |
2.5.8 扭转实验 |
2.5.9 线密度 |
2.5.10 固化度测试 |
2.5.11 热分析 |
2.5.12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2.5.13 耐水压性能测试 |
2.5.14 碳纤维抽油杆杆冲程损失 |
2.5.15 杆体磨损性能评测 |
第3章 连续稳定拉挤成型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
3.1 增强纤维性能对连续拉挤制品稳定性的研究 |
3.1.1 碳纤维离散性 |
3.1.2 摩擦磨损性能 |
3.2 树脂性能对制品稳定性的研究 |
3.2.1 酸酐吸湿 |
3.2.2 树脂老化 |
3.3 稳定成型工艺研究 |
3.3.1 大直径杆体内部裂纹产生和消除 |
3.3.2 风电叶片板连续拉挤成型工艺研究 |
3.3.3 轴向形变 |
3.4 加热温度失稳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层功能型复合连续拉挤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
4.1 高T_g树脂连续拉挤成型稳定化研究 |
4.1.1 树脂固化性能研究 |
4.1.2 固化工艺研究 |
4.1.3 树脂老化 |
4.2 功能复合线缆性能指标 |
4.3 多功能复合杆体的结构 |
4.4 成型工艺控制及验证 |
4.4.1 光纤复合缆 |
4.4.2 电信号复合缆 |
4.4.3 信号缆耐温性验证 |
4.4.4 配套金具 |
4.4.5 耐压性能评测 |
4.4.6 连续稳定性生产验证 |
4.4.7 设备稳定性改进和配套 |
4.5 功能型复合线缆的连续生产制备 |
4.6 结论 |
第5章 连续拉挤制品工程化应用配套技术研究 |
5.1 拉挤制品连接及握着效果研究 |
5.1.1 压接式连接 |
5.1.2 楔形金具 |
5.1.3 胶接金具 |
5.2 工程化应用系统配套 |
5.2.1 导向滑轮 |
5.2.2 安全保险接头 |
5.2.3 自锁防扭接头 |
5.2.4 井口悬挂器 |
5.2.5 扶正器 |
5.3 连续拉挤制品耐磨性研究及防护 |
5.4 混杂纤维杆体的工程化应用 |
5.4.1 弯曲性能 |
5.4.2 拉伸和扭转性能 |
5.4.3 混杂纤维界面 |
5.5 抽油杆施工作业装备设计和应用 |
5.5.1 早期作业装备 |
5.5.2 新型高效作业车 |
5.6 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工程化应用及效果评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连续拉挤制品无损探伤技术研究 |
6.1 前言 |
6.2 弯曲卷绕法 |
6.3 外形尺寸监测 |
6.4 X射线检测技术 |
6.4.1 显影效果 |
6.4.2 表面涂敷显影剂 |
6.4.3 树脂改性 |
6.4.4 新型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 |
6.4.5 红外热成像 |
6.5 微振动频谱分析 |
6.5.1 振动检测原理 |
6.5.2 检测装置 |
6.5.3 振动检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奖项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石墨、萤石等战略非金属矿产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石墨、萤石等战略非金属矿产的用途 |
1.1 石墨 |
1.2 高纯石英 |
1.3 萤石 |
1.4 叶蜡石 |
2 石墨、萤石等战略非金属矿产发展趋势 |
2.1 石墨 |
2.1.1 供应情况 |
2.1.2 消费情况 |
2.1.3 需求趋势 |
2.1.4 贸易情况 |
2.2 高纯石英 |
2.2.1 供应情况 |
2.2.2 需求情况 |
2.2.3 贸易情况 |
2.3 萤石 |
2.3.1 供应情况 |
2.3.2 需求前景 |
2.4 叶蜡石 |
2.4.1 供应情况 |
2.4.2 需求前景 |
3 主要结论 |
(9)聚四氟乙烯基陶瓷复合玻纤布高频覆铜板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聚四氟乙烯概述 |
2.2 玻璃纤维概述 |
2.3 微波介质陶瓷材料概述 |
2.4 高频覆铜板在5G时代的市场需求 |
2.5 高频复合基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 |
2.7 小结 |
3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产品系列设计 |
3.1 引言 |
3.2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介电特性模型选择 |
3.3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结构设计 |
3.4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工艺流程设计 |
3.5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复合介电常数设计 |
3.6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尺寸设计 |
3.7 小结 |
4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制备工艺与产品检测 |
4.1 原材料的选择和主要设备 |
4.1.1 实验原材料 |
4.1.2 实验主要设备 |
4.2 制备工艺 |
4.2.1 工艺设计原则 |
4.2.2 制备工艺流程 |
4.3 产品检测 |
4.3.1 产品制造过程检测 |
4.3.2 产品成品性能检测 |
4.3.3 产品环境可靠性测试 |
4.3.4 产品微波性测试夹具仿真与测量 |
4.4 小结 |
5 填料种类、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微波特性的影响 |
5.1 二氧化硅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微波特性的影响 |
5.1.1 实验方案 |
5.1.2 二氧化硅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介电常数的影响 |
5.1.3 二氧化硅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介电损耗的影响 |
5.2 钛酸镁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微波特性的影响 |
5.2.1 实验方案 |
5.2.2 钛酸镁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气孔率的影响 |
5.2.3 钛酸镁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介电常数的影响 |
5.2.4 钛酸镁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介电损耗的影响 |
5.3 钛酸钙锶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微波特性的影响 |
5.3.1 实验方案 |
5.3.2 钛酸钙锶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介电常数的影响 |
5.3.3 钛酸钙锶添加量对高频覆铜板基板介电损耗的影响 |
5.4 小结 |
6 填料、聚四氟乙烯改性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微波特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陶瓷填料表面改性对高频覆铜板基板性能的影响 |
6.2.1 二氧化硅表面改性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微波特性的影响 |
6.2.2 二氧化硅表面改性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吸水率的影响 |
6.2.3 钛酸钙锶表面改性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微波特性的影响 |
6.3 聚四氟乙烯改性对高频覆铜板基板微波特性的影响 |
6.4 小结 |
7 填料煅烧温度、高温层压工艺对高频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
7.1 煅烧温度对高频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
7.2 层压工艺对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
7.2.1 层压工艺对钛酸镁陶瓷填料高频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
7.2.2 层压工艺对二氧化硅填料高频覆铜板性能的影响 |
7.3 小结 |
8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在微带天线中的应用 |
8.1 引言 |
8.2 微带天线概述 |
8.2.1 微带天线的基本原理 |
8.2.2 微带天线的设计计算 |
8.3 聚四氟乙烯基高频覆铜板的在微带天线的应用实例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10)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与制品开发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玄武岩资源与CBF产业分布 |
1.1 玄武岩资源 |
1.2 CBF产业分布 |
2 CBF研究现状 |
2.1 国外CBF研究现状 |
2.2 国内CBF研究现状 |
3 CBF及其复合物的制备工艺 |
3.1 CBF制备工艺 |
3.2 现阶段CBF生产技术瓶颈 |
3.2.1 漏板技术 |
3.2.2 均化技术 |
3.2.3 浸润剂 |
3.2.4 复配技术 |
3.2.5 熔制技术 |
4 CBF制品与性能 |
4.1 力学性能 |
4.2 耐温性和热稳定性 |
4.3 介电性能 |
4.4 透波性与吸波性 |
4.5 化学稳定性 |
4.6 天然相容性 |
4.7 环保性能 |
4.8 吸附性 |
4.9 低廉的成本 |
5 CBF的改性方法 |
5.1 偶联剂处理法 |
5.2 酸碱刻蚀法 |
5.3 表面涂层法 |
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法 |
5.5 复合改性处理法 |
5.5.1 与TiO2复合 |
5.5.2 与氧化铝复合及抗腐蚀性 |
5.5.3 与聚苯硫醚复合 |
5.5.4 与聚丙烯复合 |
5.6 其他改性方法 |
6 CBF复合物性能 |
7 CBF应用 |
7.1 汽车领域应用 |
7.2 电子技术应用领域 |
7.3 防火隔热领域应用 |
7.4 过滤环保领域应用 |
7.5 CB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7.6 建筑材料应用 |
8 结论与展望 |
四、玻璃纤维行业生产与技术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工业复合材料发展回顾与展望[J]. 薛忠民,王占东,尹证.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06)
- [2]GLARE层板热态气胀成形试验与仿真研究[D]. 刘建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环氧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其在玄武岩纤维浸润剂中的应用研究[D]. 陈中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纤维增强的聚氨酯(脲)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徐祥.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5]浸润剂和后处理胶料对玻璃纤维物理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D]. 刘昕.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6]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性能影响研究[D]. 杨少凡. 安徽理工大学, 2020
- [7]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D]. 王永伟. 山东大学, 2020(04)
- [8]石墨、萤石等战略非金属矿产发展趋势研究[J]. 陈军元,刘艳飞,颜玲亚,高树学,欧阳友和,龙涛. 地球学报, 2021(02)
- [9]聚四氟乙烯基陶瓷复合玻纤布高频覆铜板制备与性能[D]. 易祖阳. 浙江大学, 2021(02)
- [10]连续玄武岩纤维生产与制品开发现状分析[J]. 王子焱,钟昊天,贾钰,司集文,朱富杰,苗世顶.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0(03)
标签:玄武岩纤维论文; 聚氨酯材料论文;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论文; 聚氨酯纤维论文; 复合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