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次烟叶叶片上不同部位的使用价值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凌军,孙胜南,陈剑明,胡武,刘春波,卢真保,杨乾栩,赵世兴,杨洪明,黄艳[1](2021)在《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为研究云南清甜香烟叶风格特色关键致香成分和低次烟叶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个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9个非典型碎烟为原料,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ATD-GC/MS)分别对2类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典型片烟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显着高于非典型碎烟作为分析目的,深入挖掘2类烟叶具有显着性差异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并找出2种方法分析结果存在的规律性。【结果】运用GC/MS对所制备的11个烟叶样本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包含17种酮类、10种醇类、4种醛类、5种杂环类、2种烯烃类、1种酸类和1种内酯类化合物,典型片烟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典型碎烟;典型片烟有14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显着高于非典型碎烟(P<0.05,下同),分别是甲基庚烯酮、2-乙酰基呋喃、4-环戊烯-1,3-二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环氧化物、桉油烯醇、脱氢二氢-β-紫罗兰酮、3,4-脱氢-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通过ATD-GC/MS对2类烟叶样本设定的14种重要致香成分进行半定量对比分析,发现典型片烟的成分总含量明显高于各非典型碎烟,而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和3-氧代-α-紫罗兰醇这8种成分在典型片烟中的相对含量也显着高于非典型碎烟。2种分析方法存在含量显着性差异的致香成分中有7种致香成分一致,包括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结论】通过2种分析方法对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类烟叶间部分挥发性致香成分存在显着性差异,且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规律。
杨洋,杨雨波,欧明毅,王建民,许洪庆,吴有祥,潘俊闽,李瑞丽[2](2019)在《分切加工方式对打叶复烤烟叶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提高生产上打叶复烤的烟叶质量提供依据,以2017年福建三明翠碧一号X2F、C3F和B2F烟叶为材料,设"两段式"去叶基加工(T1)、"两段式"全叶加工(T2)和"三段式"全叶加工(T3)3种分切加工方式,研究烤后片烟的常规化学成分含量、感官评吸质量和片烟结构变化。结果表明:T1烤后片烟的常规化学成分含量较T2和T3小幅提高,T2与T3间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不显着;X2F和B2F等级烤后片烟感官评吸质量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C3F等级烤后片烟的感官评吸质量T1与T2、T3间差异显着,T2与T3间差异不显着;各等级烟叶打叶复烤烤后片烟的得率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T2的X2F等级烤后片烟的叶片结构较优,T1的C3F等级烤后片烟的叶片结构较优,T3的B2F等级烤后片烟的叶片结构较优。下部叶采用"两段式"全叶加工、中部叶采用"两段式"去叶基加工、上部叶采用"三段式"全叶加工可明显提高打叶复烤烟叶的质量。
孙秋平[3](2018)在《叶面钾肥对烤烟上部叶理化性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烤烟上部叶小而厚、组织结构致密、钾含量偏低、工业可用性低等问题,本试验在成熟期对每株烤烟自上而下第3叶位和第6叶位于移栽后70天、85天、100天分不同次数喷施100 ml KNO3、KH2PO4、K2SO4 3种种类叶面钾肥,测量烤烟上部叶基本农艺性状、叶片组织结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干物质积累量、化学成分,统计经济性状,进行感官评吸,旨在为烤烟上部叶开片,提高上部烟叶K含量和工业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如下:(1)不同种类叶面钾肥对烤烟上部叶理化性质影响,叶面积以喷施KNO3叶面钾肥效果最佳,上部叶面积显着增加,开片舒展。组织结构方面,喷施KNO3叶面钾肥处理,叶厚、海绵组织显着提高,但栅栏海绵比显着降低,叶片相比CK处理组织结构更加疏松,喷施KH2PO4叶面钾肥、K2SO4叶面钾肥处理,叶厚、海绵组织、栅栏海绵比显着降低。生理生化特性方面,喷施KNO3、KH2PO4叶面钾肥处理,烤烟上部叶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转化酶活性显着高于喷施K2SO4叶面钾肥和CK处理。烟叶产量方面,以喷施KNO3叶面钾肥处理最高,在烟叶感官评吸方面,以喷施KH2PO4叶面钾肥综合得分最高。(2)不同叶面钾肥喷施次数对烤烟上部叶理化性质影响,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烤烟上部叶面积显着增加,光合作用显着提高,叶片含K量显着上升,烟碱含量显着降低,化学成分趋于协调,在感官评吸方面,随着叶面钾肥喷施次数的增加,综合得分显着提高。(3)不同叶面钾肥种类与喷施次数双重因素对烤烟上部叶理化性质影响如下:综合考虑烤烟上部叶面积、叶厚及叶片疏松度、内含物积累量、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经济性状、感官评吸等因素,建议在田间栽培管理措施中,喷施KNO3叶面钾肥处理建议田间喷施2次,分别于打顶当天和打顶后15天喷施,喷施K2SO4、KH2PO4叶面钾肥处理建议田间喷施3次,分别于打顶当天、打顶后15天喷施、打顶后30天喷施。
解民[4](2017)在《热水浸泡对低档次烟叶致香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考察热水浸泡对低档烟叶致香成分及感官质量的影响,按固液质量比1︰4将烟叶在80℃的水中浸泡2min,采用同时蒸馏法进行萃取,应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浸泡处理前后烟叶致香成分的变化,采用连续流动法测定烟碱浓度变化情况,并通过感官评吸判定感官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检测出致香成分44种,酮类等14种化合物有增加,烟碱等30种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连续流动法测定烟碱结果可知,其浓度减低34.9%;样品香气和烟气浓度损失较大,但杂气、刺激性减小,余味干净,烟气流畅感增加。因此,热水浸泡处理对于减弱原料原有不良气息有较好的作用,同时具有降低杂气、刺激性,改善口感的特性。
何一[5](2017)在《烟草模板制备掺杂过渡金属铈锆固溶体及其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急剧增加的汽车尾气排放,使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加剧。汽车尾气中就存在大量烃类在贫氧环境下不完全氧化产生的一氧化碳(CO)。众所周知,CO是一种有毒气体,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人产生中毒症状。此外,CO也是卷烟烟气中的七大有害物质之一。所以,氧化去除CO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铈锆固溶体是一种很好的储放氧的材料,可以用来催化氧化CO,铈锆固溶体中的结构缺陷、氧空位迁移率、氧空穴浓度和比表面积等因素决定着该材料的储氧性能和氧化还原性能。为了增强铈锆固溶体的催化氧化能力,本文尝试以烟草材料(烟梗丝、烟叶片和烟梗条)为模板掺杂过渡金属(Cu、Fe、Ni、Cr、Co和Mn)合成铈锆固溶体。掺杂过渡金属可以改变铈锆固溶体结构缺陷、增大氧空穴浓度和提高氧负离子的迁移率。而以烟草材料为模板制备的材料具有结构独特、模板易去除并且来源广泛等特点。本文以烟梗丝、烟叶片和烟梗条等材料为模板掺杂过渡金属合成了一些列铈锆固溶体材料。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衍射法(XRD)、储氧量(OSC)、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烟草材料模板制备的铈锆固溶体材料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对铈锆固溶体材料进行CO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烟草模板制备的铈锆固溶体性能不同。以烟叶片为模板制备的掺铜铈锆固溶体具有极高的储氧量,高达2961μmol/g,但该材料催化氧化CO的活性并非最强。以烟梗丝为模板制备的掺铜铈锆固溶体在铈锆比为45:45:10时,对CO氧化有着很好的催化活性,起燃活性温度(T50)为91℃。无模板制备的掺钴铈锆固溶体催化活性也较好,催化氧化CO的起燃活性温度仅为61℃。铈锆固溶体材料作为烟丝催化剂作用于卷烟烟气,可以降低卷烟烟气中CO的含量,烟叶片模板掺铜铈锆固溶体TSL-CZCu2O(掺铜量为20%)可以减少0.13mg每口烟气中的CO,每支卷烟产生CO的质量可以减少2.93mg。
黄鹏[6](2015)在《不同烤烟品种农艺与经济性状及烟叶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筛选适合怀化芷江烟区生态条件下适宜种植与推广的烤烟品种,通过对毕纳1号、云烟87、NC71、NC297、红花大金元、HN0508和K326等7个不同烤烟品种,在湖南怀化芷江烟区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烟叶质量等比较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烤烟品种(系)生长发育特性及主要农艺性状有差异。在湖南怀化芷江生态条件下,所有参试品种大田生育期均在适宜范围内;NC297、毕纳1号、K326的叶色较深;云烟87、NC71、红花大金元、K326的主脉较粗;毕纳1号、K326的田间整齐度较好;NC71、HN0508的成熟落黄快;NC297、红花大金元的成熟落黄困难;有效叶片数量表现为K326>云烟87>NC297>NC71>毕纳1号>红花大金元>HN0508;株高表现为毕纳1号>K326>云烟87>NC297>红花大金元>NC71>HN0508;下部烟叶与中部烟叶面积以红花大金元最大;HN0508上部叶面积最大。K326与云烟87的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2.不同烤烟品种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存在差异。毕纳1号的田间赤星病、烟草花叶病毒、气候病斑发病较轻;红花大金元的田间气候病斑、烟草花叶病毒发病较轻,赤星病发病较重;K326田间赤星病和气候病斑发病较轻。3.不同烤烟品种烟叶经济性状存在差异。上等烟比例以毕纳1号的最高;产量表现为云烟87>HN0508> K326>NC71>毕纳1号>NC297;产值表现为云烟87>毕纳1号>K326>HN0508>NC297> NC71。4.不同烤烟品种烟叶质量存在差异。烟叶外观质量以毕纳1号、NC71、云烟87的较好;主要化学成分以HN0508和云烟87较为协调。5.K326、云烟87和毕纳1号较为适宜在芷江烟区种植推广。
袁发贵[7](2015)在《铈锆固溶体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尾气排放的日益加剧,因为贫氧而导致烃类等含碳化合物的不完全氧化而产生的CO越来越多。另外,在卷烟燃烧所产生的大量化合物中,一氧化碳(CO)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的气体之一,对于CO的消除刻不容缓。铈锆固溶体有良好的储放氧性能和热稳定性,在机动车尾气催化净化等领域有很重要的作用。铈锆固溶体的氧化还原性能和储氧性能与其氧空穴的浓度、氧空位的迁移速率、表面积和阴离子缺陷的形成等因素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改善铈锆固溶体的催化氧化能力,在众多研究方法中,铈锆固溶体的制备最为关键。本论文研究应用两种方法制备铈锆固溶体。一种是改进的柠檬酸法,另一种是生物模板法。在介孔材料制备的方法中,模板法一直是制备研究的重点。生物模板的来源广泛可再生、结构独特、容易去除等优点,备受关注。本论文首次利用烟草废次物(主要是烟叶叶片和烟梗条)和烟梗丝为生物模板,成功制备了铈锆固溶体。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法(XRD)、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还原(H2-TPR)、储氧量(OSC)和CO氧化活性评价等表征和检测。实验研究表明:以柠檬酸法制备的CexZr1-xO2的CO氧化活性是随着Zr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是因为ZrO2的CO氧化活性非常差,ZrO2的引入,导致活性物种CeO2的减少,引起CO氧化活性的降低。以烟草废次物(主要是烟叶叶片和烟梗条)为生物模板,成功制备了铈锆固溶体。实验研究表明,以烟叶叶片为模板制备的铈锆固溶体,对CO的氧化活性不高,但是具有很高的储氧量(OSC),达到1976μmol/g。而用烟梗条为模板制备的铈锆固溶体,对CO的氧化活性比以烟叶叶片为模板制备的铈锆固溶体高,但是储氧量却低得多。以烟梗丝为生物模板制备的不同铈锆比的固溶体,在CO的氧化活性评价中表现出很高的活性,尤其是铈锆比为1:1的固溶体对CO起燃活性温度最低,起燃活性温度(T50)为153℃,均高于文献所报道的铈锆固溶体对CO的氧化活性。
皮本阳[8](2013)在《临澧烟区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填充性烟叶对不同原料的需求,在临澧地区四个乡镇展开了填充性烟叶栽培技术的研究,分别从品种选择,打顶方式、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生长发育、化学品质、经济性状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太湖乡实施的品种比较试验以品种YZ-20-6综合表现较好,该品种对当地施肥水平和速效养分影响较小,农艺性状表现较为均衡,叶斑病发病率较低,烤后叶叶长、叶宽、单叶重均达到较高水平,含梗率较低,化学成分均处于适宜范围,协调性权重分达到82.53分,为所有品种最高,产量达168.2kg/667m2,中上等烟比例、产值、均价均显着高于其它供试品种。2、陈二乡实施的打顶方式以二次打顶并留一个烟权较好,该处理株高和出叶数增加较为明显,含梗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下、中、上部叶烟碱含量较低,产量达174.6kg/667m2,产值达到2828.5元/667m2,中上等烟比例达51.5%,均价为16.2元/kg。3、柏枝乡实施的施肥水平试验以纯氮8.08kg/667m2,烟草专用基肥75kg/667m2,硝酸钾21kg/667m2的处理表现较优。该处理下,供试土壤速效养分变化趋势较为理想,出叶数较多,叶面积值处于较高水平,烤后烟叶C3F单叶重、叶长、叶宽均高于其它处理,各部位烟叶烟碱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综合表现较优。4、陈家乡实施的种植密度试验以株距0.50m,即1111株/亩处理较优,在该密度下,烟株生长发育较好,病害减轻,烟叶开片良好,生育期较为合理,而能使各部位烟叶烟碱含量显着降低,产值达2680.9元/667m2,较其它处理处于较高水平。
陈秋荣,郭飞麒[9](2013)在《顺逆流组合式润叶工艺》文中研究指明为改善设备运行状况,减少烟叶浪费,通过对顺流和逆流热风循环优缺点的分析,研究了当前预处理工艺的特点和工艺任务,建立了顺逆流组合式润叶工艺,并考察了其运行情况。结果表明,顺逆流组合式润叶工艺完全能满足梗叶分离工序的工艺要求,一次润叶设备每天仅一次的例行保养即可,减少了烟叶浪费。
陈秋荣,张伟,王良[10](2012)在《一种基于分组加工技术的打叶复烤工艺》文中认为为进一步优化打叶复烤加工工艺,提高片烟质量,通过分析论证打叶复烤分组加工的分组原则及其技术基础,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工艺精细化、生产顺畅和低成本运行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分组加工的设计理念。因此,建立基于分组加工技术的新工艺,对促进生产和提高片烟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二、低次烟叶叶片上不同部位的使用价值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次烟叶叶片上不同部位的使用价值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GC/MS分析烟叶挥发性致香成分 |
1.2.1 烟叶挥发性致香成分制备工艺流程 |
1.2.2 GC/MS分析测定条件 |
1.3 ATD-GC/MS分析烟叶中重要挥发性致香成分 |
1.3.1 ATD-GC/MS分析前处理工艺 |
1.3.2 ATD-GC/MS分析测定条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挥发性致香成分GC/MS分析结果 |
2.2 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挥发性致香成分相对含量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 |
2.3 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重要致香成分半定量分析结果 |
2.4 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重要致香成分半定量含量显着性差异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2)分切加工方式对打叶复烤烟叶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烟叶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指标检测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切加工方式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2.2 分切加工方式对烟叶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 |
2.3 分切加工方式对烟叶片烟结构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叶面钾肥对烤烟上部叶理化性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烤烟上部烟叶 |
1.2.1 上部叶概述 |
1.2.2 影响上部烟叶可用性因素 |
1.2.2.1 品种因素 |
1.2.2.2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
1.2.2.3 合理密植 |
1.2.2.4 打顶抹杈 |
1.2.2.5 化控植物激素和叶面施肥技术 |
1.2.2.6 采收时成熟度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叶面肥研究进展 |
1.3.1.1 叶面肥概况 |
1.3.1.2 叶面肥分类 |
1.3.1.3 叶面肥作用机理 |
1.3.1.4 叶面肥在生产应用方面的研究 |
1.3.2 烟草中钾元素研究进展 |
1.3.2.1 钾离子的作用机制及其分子生物方面研究 |
1.3.2.2 钾元素在烟草生长发育和烟叶品质方面的作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条件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4.2 农艺性状测定 |
2.4.3 烟草生化指标测定 |
2.4.4 烟草生理指标测定 |
2.4.5 烟样常规化学成分测定 |
2.4.6 感官质量评吸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田间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打顶时各处理基本农艺性状 |
3.1.2 成熟期采收时各处理基本农艺性状 |
3.1.3 喷施次数对上部叶叶面积动态变化影响 |
3.2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组织结构影响 |
3.2.1 成熟期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上部叶组织结构影响 |
3.2.2 成熟期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上部叶叶质重影响 |
3.3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1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下上部烟叶叶绿素含量变化 |
3.3.2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下上部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
3.3.3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上部叶光合参数影响 |
3.3.4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下上部叶SPAD值变化 |
3.4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1 叶面钾肥对硝酸还原酶影响 |
3.4.2 叶面钾肥处理对转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3.5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物质积累的影响 |
3.5.1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上部鲜烟叶钾含量变化 |
3.5.2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上部鲜烟叶烟碱含量变化 |
3.6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3.7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上部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3.8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上部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钾肥处理对烟草农艺性状影响 |
4.2 不同钾肥处理对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4.3 不同钾肥处理对上部烟叶干物质积累影响 |
4.4 不同钾肥处理对上部烟叶烤后烟化学成分及品质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热水浸泡对低档次烟叶致香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1.2 方法 |
1.2.1 考察浸泡时间的样品制备 |
1.2.2 考察烘干温度的样品制备 |
1.2.3 试验样品的制备 |
1.2.4 致香成分分析样品预处理及GC/MS分析 |
1.2.5 样品化学成分及烟碱浓度测定 |
1.2.6 样品色泽判定 |
1.2.7 感官评吸样品制备及评吸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浸泡时间的选择 |
2.2 烘干温度的选择 |
2.3 浸泡样品致香成分定性定量结果 |
2.4 样品及对照的感官品质鉴定 |
3 结论 |
(5)烟草模板制备掺杂过渡金属铈锆固溶体及其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铈基、铈锆基储氧材料 |
1.1.1 铈锆固溶体的介绍 |
1.1.2 金属掺杂铈锆固溶体 |
1.2 铈锆固溶体的制备方法 |
1.2.1 溶胶-凝胶法 |
1.2.2 共沉淀法 |
1.2.3 水热法 |
1.2.4 微乳液法 |
1.3 生物模板法 |
1.3.1 生物模板法的简介 |
1.3.2 生物模板的种类 |
1.4 论文的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选题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材料制备与表征方法 |
2.1 材料的制备 |
2.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2 制备掺杂过渡元素铈锆固溶体的方法 |
2.1.3 以烟草材料为模板制备掺杂过渡元素铈锆固溶体的方法 |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
2.2.1 N_2吸附-脱附表征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2.3 X射线粉末衍射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2.5 催化剂H_2-TPR和储氧量OSC分析 |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章 掺Cu铈锆固溶体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CO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掺铜铈锆固溶体制备方法 |
3.2.4 催化剂样品的表征 |
3.2.5 催化剂样品的CO活性评价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掺铜铈锆固溶体的SEM图 |
3.3.2 掺铜铈锆固溶体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
3.3.3 掺铜铈锆固溶体的XRD表征 |
3.3.4 掺铜铈锆固溶体的XPS表征 |
3.3.5 掺铜铈锆固溶体的H_2-TPR和储氧量OSC |
3.3.6 铈锆固溶体的CO催化氧化活性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掺Co铈锆固溶体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CO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掺铜铈锆固溶体制备方法 |
4.2.4 催化剂样品的表征 |
4.2.5 催化剂样品的CO活性评价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掺Co铈锆固溶体的SEM图 |
4.3.2 掺Co铈锆固溶体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
4.3.3 掺Co铈锆固溶体的XRD表征 |
4.3.4 掺Co铈锆固溶体的XPS表征 |
4.3.5 掺Co铈锆固溶体催化氧化CO活性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铈锆固溶体应用于卷烟的初步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与结果 |
5.2.1 实验操作步骤 |
5.2.2 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不同烤烟品种农艺与经济性状及烟叶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烟草农艺与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 |
1.2.2 烟草品种农艺性状的差异 |
1.2.3 烟草品种品质性状差异 |
1.2.4 烟草品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差异 |
1.2.5 烟草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
1.2.6 生态环境条件对烟叶生长发育与产量及烟叶质量影响 |
1.2.7 主要农业措施对烟叶产质量影响 |
1.2.8 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影响因素 |
1.2.9 生态因子与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
1.2.10 农业措施与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2.1 云烟87 |
2.2.2 K326 |
2.2.3 毕纳1号 |
2.2.4 NC71 |
2.2.5 NC297 |
2.2.6 红花大金元 |
2.2.7 HN0508 (湘烟5号) |
2.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大田主要生育时期记载 |
2.4.2 大田主要植物学性状记载 |
2.4.3 大田主要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 |
2.4.4 大田主要病虫害调查 |
2.4.5 烤后烟叶产量产值 |
2.4.6 烟叶外观质量的评价 |
2.4.7 主要化学成分指标检测 |
2.4.8 烟叶单叶重即等级比例测定 |
2.4.9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烤烟品种大田生育时期 |
3.2 不同烤烟品种植物学特性 |
3.3 不同烤烟品种大田主要农艺性状 |
3.4 不同烤烟品种大田主要病虫害发病情况调查 |
3.5 不同烤烟品种主要化学成分 |
3.5.1 不同烤烟品种X2F烟叶主要化学成分 |
3.5.2 不同烤烟品种C3F烟叶主要化学成分 |
3.5.3 不同烤烟品种B2F烟叶主要化学成分 |
3.6 不同烤烟品种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
3.7 不同烤烟品种烟叶等级、经济性状及产量产值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烟叶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 |
4.2.2 烟叶品种的烟叶质量差异 |
4.2.3 生态环境条件对烟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铈锆固溶体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CO气体的污染及危害 |
1.1.2 催化剂在CO催化氧化方面的应用 |
1.2 铈锆固溶体的研究进展 |
1.2.1 铈锆固溶体的结构 |
1.2.2 铈锆固溶体的制备 |
1.2.3 铈锆固溶体的性能 |
1.3 铈锆固溶体在催化氧化CO中的研究应用 |
1.3.1 铈基、铈锆基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
1.3.2 铈锆固溶体催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
1.4 铈锆固溶体的常用表征方法 |
1.4.1 吸附-脱附分析 |
1.4.2 X射线粉末衍射及其他衍射方法 |
1.4.3 电子显微技术 |
1.4.4 Raman分析 |
1.4.5 XPS分析 |
1.4.6 催化剂H_2-TPR和储氧量OSC分析 |
1.4.7 催化剂CO转化活性评价 |
1.5 论文的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选题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柠檬酸法制备铈锆固溶体及其CO氧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器皿 |
2.2.3 检测仪器 |
2.3 实验部分 |
2.3.1 柠檬酸法制备铈锆固溶体 |
2.3.2 催化剂样品的表征 |
2.3.3 催化剂样品的CO活性评价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柠檬酸法制备铈锆固溶体N_2吸附-脱附表征 |
2.4.2 柠檬酸法制备铈锆固溶体XRD表征 |
2.4.3 柠檬酸法制备铈锆固溶体Raman表征 |
2.4.4 柠檬酸法制备铈锆固溶体H_2-TPR表征和OSC表征 |
2.4.5 柠檬酸法制备铈锆固溶体CO氧化活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烟叶废次原料为模板铈锆固溶体的制备及其CO氧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制备方法 |
3.2.4 催化剂样品的表征 |
3.2.5 催化剂样品的CO活性评价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铈锆固溶体的SEM和TEM表征 |
3.3.2 铈锆固溶体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
3.3.3 铈锆固溶体的XRD表征 |
3.3.4 铈锆固溶体的Raman表征 |
3.3.5 铈锆固溶体的H_2-TPR和储氧量OSC |
3.3.6 铈锆固溶体的XPS表征 |
3.3.7 铈锆固溶体的CO催化氧化活性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梗丝为模板制备铈锆固溶体及其CO氧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步骤 |
4.2.4 铈锆锆固溶体的表征 |
4.2.5 催化剂样品的CO活性评价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铈锆固溶体的SEM和TEM表征 |
4.3.2 铈锆固溶体的N_2吸附-脱附表征 |
4.3.3 铈锆固溶体的XRD表征 |
4.3.4 铈锆固溶体的Raman表征 |
4.3.5 铈锆固溶体的H_2-TPR和储氧量OSC |
4.3.6 铈锆固溶体的CO催化氧化活性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临澧烟区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打顶方式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1.2.2 品种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1.2.3 种植密度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1.2.4 施肥量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烤烟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比较 |
2.3.2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成熟期农艺性状的比较 |
2.3.3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病情比较 |
2.3.4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烤后叶C3F物理特性的比较 |
2.3.5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烤后叶C3F化学成分及协调性比较 |
2.3.6 填充性原料栽培品种经济性状的比较 |
第三章 烤烟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打顶留叶、留杈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2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病害的影响 |
3.4.3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烤后烟叶C3F物理特性的影响 |
3.4.4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C3F烟碱含量的影响 |
3.4.5 填充性原料配套栽培技术打顶方式对烤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四章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施肥水平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试验设计 |
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施肥量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4.4.2 不同施肥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3 不同施肥量对薄片烟叶C3F物理特性的影响 |
4.4.4 不同施肥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烟碱含量的影响 |
4.4.5 不同施肥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五章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密度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试验设计 |
5.3 测定方法及项目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5.4.2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
5.4.3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
5.4.4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病情的影响 |
5.4.5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靠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5.4.6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烤后烟叶烟碱含量的影响 |
5.4.7 填充性烟叶原料栽培技术种植密度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不同品种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影响 |
6.2 不同打顶方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影响 |
6.3 不同施肥量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影响 |
6.4 不同种植密度对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顺逆流组合式润叶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热风循环方式 |
2 当前预处理工艺 |
3 组合式润叶工艺 |
4 运行效果 |
5 小结 |
四、低次烟叶叶片上不同部位的使用价值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差异性分析[J]. 凌军,孙胜南,陈剑明,胡武,刘春波,卢真保,杨乾栩,赵世兴,杨洪明,黄艳. 南方农业学报, 2021(02)
- [2]分切加工方式对打叶复烤烟叶质量的影响[J]. 杨洋,杨雨波,欧明毅,王建民,许洪庆,吴有祥,潘俊闽,李瑞丽. 贵州农业科学, 2019(03)
- [3]叶面钾肥对烤烟上部叶理化性状影响研究[D]. 孙秋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4]热水浸泡对低档次烟叶致香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J]. 解民. 食品工业, 2017(06)
- [5]烟草模板制备掺杂过渡金属铈锆固溶体及其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D]. 何一. 云南大学, 2017(05)
- [6]不同烤烟品种农艺与经济性状及烟叶质量的研究[D]. 黄鹏.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7]铈锆固溶体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CO性能研究[D]. 袁发贵. 云南大学, 2015(09)
- [8]临澧烟区填充性烟叶原料的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皮本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顺逆流组合式润叶工艺[J]. 陈秋荣,郭飞麒. 湖北农业科学, 2013(04)
- [10]一种基于分组加工技术的打叶复烤工艺[J]. 陈秋荣,张伟,王良.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