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小卫星遨游大太空(论文文献综述)
李籽兴[1](2021)在《面向逃逸卫星捕获的空间机器人博弈追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太空探索对国家安全防护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太空探索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航天器被发射到浩瀚宇宙,这些航天器被广泛应用在科学研究、军事竞争、资源探索、数据通信、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其中,人造地球卫星因为其种类繁多,作用广泛,成本相对较低,使用寿命长的特点,逐渐成为各国争夺太空资源的重要手段。各国在大力发展自身空间技术的同时,都在积极开展反卫星技术研究。目前已有多国进行了针对非合作卫星展开攻击使其失效的反卫星技术实验。然而,相较于直接摧毁或破坏目标卫星的传统的反卫星技术,利用空间机器人在轨捕获目标卫星更具军事价值,对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针对空间机器人和目标卫星的追逃特性以及利用冗余机械臂实现对目标卫星的抓捕任务,开展面向逃逸卫星捕获的空间机器人博弈追捕策略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逃逸卫星的在轨捕获任务,以空间机器人及逃逸卫星为研究对象,开展面向逃逸卫星捕获的空间机器人博弈追捕策略研究。具体包括:卫星博弈追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面向卫星捕获的机械臂构型优选及调整、臂杆运动受环境限制情况下的机械臂捕获控制以及卫星博弈追捕策略仿真实验。在轨捕获逃逸卫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空间追逃、机械臂构型调整和机械臂捕获控制。首先,空间机器人和逃逸卫星在太空中的追逃过程具有典型的博弈特性,属于博弈追逃问题。为此,本文考虑空间机器人和逃逸卫星追逃过程的博弈特性,对其进行数学描述,将追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结合博弈的局中人、策略集、以及支付函数三个基本要素,建立一对一微分博弈追逃模型;设计微分博弈求解方法,利用时间离散方式将固定时间的微分博弈转化为短周期迭代博弈,求解双方微分博弈追逃模型,获得空间机器人与逃逸卫星追逃过程中的最优运动策略,实现空间机器人对逃逸卫星的逼近,为后续研究利用机械臂捕获逃逸卫星提供基础。其次,在利用冗余机械臂捕获逃逸卫星前,需要根据目标位姿调整机械臂的姿态。而且由于冗余机械臂针对同一捕获目标可能有无数种可选构型,需要根据任务场景对机械臂的捕获构型进行选择。因此,结合逃逸卫星的复杂捕获场景,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构型调整过程平均可操作度最优为目标的机械臂构型优选及调整策略。采用哈希映射法将利用运动学模型求解的机械臂末端可达位姿与构型集合建立映射关系。利用带抛物线过渡的梯形速度轨迹规划方法,生成机械臂由初始构型向操作构型调整的构型序列。利用设计的以构型调整过程中平均可操作度最优为优选目标的操作构型优选策略,选择机械臂捕获逃逸卫星的操作构型。再次,利用冗余机械臂捕获逃逸卫星时,捕获环境可能较为复杂,为提高捕获时机械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安全性,本文研究了臂杆运动受环境限制时,面向逃逸卫星捕获任务的机械臂末端控制策略。针对冗余机械臂建立动力学模型,采用力/位混合控制方法,设计了末端力/位混合控制律,实现对机械臂末端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利用冗余机械臂的零空间自运动特性,设计臂杆与环境的接触力控制方程,将其与末端力/位混合控制方程耦合,实现在臂杆受环境限制情况下的臂杆接触力与末端力/位的同时控制,为复杂环境下利用机械臂捕获逃逸卫星提供可能。最后,开发博弈追捕策略仿真验证平台,设计卫星博弈追捕策略验证实验,模拟利用空间机器人在轨追捕逃逸卫星的全过程。通过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了本文设计的面向逃逸卫星捕获的空间机器人博弈追捕策略在利用空间机器人在轨捕获逃逸卫星任务中的可用性。
李孟真[2](2021)在《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研究》文中提出美东时间2020年5月30日,Space X公司的载人龙飞船(Crew Dragon)顺利发射,并将NASA的两名宇航员成功送入国际空间站。这次发射,是太空旅行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私人企业可向政府或者个人提供太空旅行的服务。私营公司正在慢慢走进大众视线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对其可能产生的风险投入更多的关注。在国际外层空间法的法律框架下,我们发现私人发射实体有权进行外空活动,但是因其产生的法律责任主要由国家或一定条件下的国际组织承担,私人实体本身并未有相关法律责任的约束。这样一种权责不相称的法律制度,在伴随着外空私人商业化活动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势必对外层空间法的法律责任制度带来挑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历史发展脉络、法理基础和立法框架。20世纪五十年代,美苏太空竞赛时期,《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确立了私人活动国家责任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界九十年代渐渐进入太空商业化时代。私人商业主体的规模不断扩大,私人主体探索宇宙的意愿也逐步强烈,但是相应的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制度并未改变,仍然沿用着私人活动国家责任的原则。国家需要为私人主体承担国际责任和赔偿责任的规定日益受到重视,并且这样的法律责任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关于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理基础,分别从太空经济学理论、全球公共利益理论以及法不禁止即自由不适用外层空间这三个角度予以论述;关于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立法框架,则是从国际层面的五大公约和五个国家的国内空间予以梳理。第二部分,围绕如何认定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为中心,从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性质、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以及责任形态四个层面,详细分析了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第三部分,国家替代责任形态对私人商业化活动的应对及不足。首先在分析《责任公约》中发射国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射国责任标准不包含“实际管辖和控制方”的损害责任以及发射国责任标准不包含私人主体在全球公域发射的损害责任这两个具体问题。其次,以外空环境污染为切入点,说明了外层空间法责任制度对外空环境污染的规制漏洞。最后,就太空旅游和跨外空的洲际旅行为例,讨论了当下外层空间法法律责任体系中的空白领域。第四部分,首先,从国际外层空间法的角度,提出了针对私人商业化活动完善现有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议。其次,构想建立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试验区,以率先尝试私人主体自己责任。最后,从国内法律角度,提出我国须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的出台,并建议在航天法中加入私人责任条款,同时,在宏观上提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外层空间治理的新模式。
杭斌[3](2020)在《挠性卫星抗干扰姿态容错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在军事还是民用上,对卫星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为了更好地满足复杂的航天任务和降低发射成本,现代卫星携带的挠性附件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在轨运行的挠性卫星存在转动惯量不确定性、弹性模态、执行器故障、建模误差和控制输入饱和等情况,因此研究高可靠抗干扰卫星姿态控制方法变得愈发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针对挠性卫星姿态控制系统(Attitude Control System,ACS)中存在弹性模态、建模误差、执行器故障、转动惯量不确定性和太空环境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控制(DOBC)的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首先,构造故障诊断观测器(Fault Diagnosis Observer,FDO)和T-S模糊干扰观测器(T-S Fuzzy Disturbance Observer,TSFDO)分别估计执行器故障和挠性附件产生的弹性模态。然后,基于FDO和TSFDO,设计一种新型的自适应抗干扰容错控制器,保证了闭环系统渐近稳定。与传统DOBC方法不同,TSFDO可以估计非线性干扰。针对卫星ACS中存在弹性模态、太空环境干扰、建模误差和执行器部分失效故障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抗干扰自适应滑模容错控制方法。首先,采用T-S模糊技术估计未知的非线性弹性模态,取消了传统DOBC方法中干扰由线性系统描述的限制。然后,通过设计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补偿能量有界扰动并且可以保证滑模面趋向于零。与传统终端滑模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干扰抵消性能,精度更高。针对挠性卫星ACS中存在弹性模态、执行器故障和控制输入饱和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DOBC的抗饱和容错姿态控制方法。首先,构造FDO和DO分别来估计执行器加性故障和挠性附件产生的弹性模态。进一步,将环境干扰、卫星转动惯量不确定性以及可建模干扰和故障的估计误差合并为范数有界干扰。基于干扰抵消和故障重构技术,提高挠性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抗饱和算法通过约束函数保证了广义状态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控制器的设计难度。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抗干扰姿态容错控制方法能提高姿态控制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鲁棒性能,同时在工程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张新,邹维荣,韩阜业[4](2019)在《天宫二号:我在太空的1036天》文中提出天宫二号遨游太空1036天,为我国航天人提供了一个真正的空间实验室。还记得太空"老朋友"天宫二号吗?在太空飞行1036天之后,天宫二号返回地球啦!根据计划和安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试验,于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兰宁远[5](2019)在《问鼎长天——中国921(一)》文中研究说明天上有了"中国星"在人类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市场的开辟和科学的进步等一系列成就,拉开了"全球文明"的幕布。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宇航联合会第32届大会上,陆地、海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环境,而第四环境是随着航天技术的诞生而出现的。在此之前,人类只能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环境里活动。航天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为陆、海、空、天四大疆域,拉近了太空与人类的距离,为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太空,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从而,
施天博[6](2017)在《基于PC104的微小卫星半物理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卫星控制系统中采用半物理仿真技术进行科研实验,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科研经费。在系统的验证和方案的设计阶段,多采用半物理仿真测试了解各部分组件的特性。在仿真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设计中的不足,进行及时修正并确定最终的方案。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xPC Target的微小卫星半物理仿真平台地设计与实现,并采用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模型验证了本文搭建的半物理实时仿真环境的可靠性与实时性。首先,本文在介绍了微小卫星技术与半物理仿真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阐明了在卫星控制系统中采用半物理仿真技术的重要意义,并针对于卫星控系统的性能要求确定了实时仿真方案。其次,基于卫星纯数学仿真系统,采用部分实际卫星组件替代了系统中相应的软件模块,构成了卫星控制系统的半物理仿真平台。通过阐述几种常用的实时仿真方案并对它们进行优劣势的分析,最终确定本次半物理实时仿真系统选择MATLAB RTW xPC Target方案,同时对于xPC Target快速原型技术的相关知识做了详细地说明,着重的分析了环境的实时性与可靠性。并在PC104实时仿真机上采用xPC Target实时内核搭建实时仿真环境并详细说明了应用xPC Target建立半物理实时仿真环境的方法并对环境的可靠性与实时性进行了初步的检测。再次,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基于xPC Target实时内核下利用S函数编写了CAN接收模块、CAN发送模块与CAN初始化模块。同时将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所需要的执行机构、敏感器与控制器等数学模型进行C代码的编写与封装构成了卫星闭环控制系统。最后,在控制系统中引入反作用飞轮模拟器替代数学模型,构成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半物理仿真闭环回路。在PC104实时仿真机下的xPC Target的半物理环境中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C104实时仿真机下设计的半物理仿真平台具有高可靠性与高实时性。
蒿旭[7](2016)在《领跑太空2.0时代(5)——美国商业航天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摸索篇相对于有雄厚资金支持的官办航天机构,美国的商业航天发展计划和商业航天企业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发展路上的一两次事故就可让它们遭受重挫。当前,美国的商业航天产业的领军者是一群不同于"老航天"的"新航天"力量,它们有着特殊的发展模式,其中NASA的技术转移、民间组织的资金奖励和新兴产业的聚集效应的都是它们兴起的因素。当然,这其中的"裁判员"(美国政府)该怎样站队,怎样平衡航天产业不同部门间的利益也是商业航天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蒿旭[8](2016)在《领跑太空2.0时代(二)——美国商业航天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篇去开发月球和火星,甚至离开太阳系实现星际穿越——探索未知的"人类最后边疆",这被认为是航天的神奇。同时,太空探索还有十分"接地气"的一面。正像当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的技术成果扩散到民间一样,太空经济也可惠及国民经济。未来,太空探索不光能满足人类对未知空间的好奇和向往,也能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世界航天产业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就促使老牌航天企业和初创型企业都要以创新求生存,无法靠"吃老本"垄断市场,最终使全人类受益。
特派记者 邱瑞贤[9](2008)在《太空人要取回80个船外润滑剂》文中指出$T“神五、神六: 升空入轨后,均无法拍摄到飞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电视直播仅限于舱内。 神七: 除可近距离监测飞船外,还安装有CCD立体相机,可提供飞船在轨飞行时的首张三维立体外景照片和太空人出舱
王晓海[10](2005)在《太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写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际》文中研究说明 后备资源不足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表明:在工业化初、中期,其工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都与主要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关。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均居世界前列,资源总量丰厚,种类齐全,但是人均占有资源量少,各类资源的人均量是:耕地1.65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3;
二、现代小卫星遨游大太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小卫星遨游大太空(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逃逸卫星捕获的空间机器人博弈追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航天器在轨捕获技术发展现状 |
1.3 逃逸卫星在轨捕获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微分博弈追逃问题研究现状 |
1.3.2 机械臂构型优选研究现状 |
1.3.3 机械臂抓捕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卫星博弈追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策略 |
2.1 引言 |
2.2 追逃双方博弈问题数学描述 |
2.3 微分博弈追逃模型建立 |
2.4 微分博弈追逃模型求解 |
2.5 数值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卫星捕获的机械臂构型优选及调整策略 |
3.1 引言 |
3.2 冗余机械臂可达末端位姿与构型集合映射构建 |
3.2.1 运动学模型建立 |
3.2.2 可达末端位姿与构型集合映射构建 |
3.3 最优平均可操作性度构型优选及路径规划 |
3.3.1 机械臂调整路径规划 |
3.3.2 基于平均可操作度最高的捕获构型优选 |
3.4 数值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臂杆运动受环境限制情况下的机械臂捕获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基于力/位混合控制方法的机械臂末端捕获控制 |
4.2.1 冗余机械臂动力学模型建立 |
4.2.2 机械臂末端力/位混合控制 |
4.3 臂杆运动受限情况下保证末端任务的臂杆接触力控制 |
4.3.1 臂杆与环境接触点接触力控制 |
4.3.2 保证末端捕获任务的臂杆接触力控制 |
4.4 数值仿真 |
4.4.1 机械臂末端力/位混合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4.4.2 臂杆运动受环境限制情况下的机械臂捕获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卫星博弈追捕策略仿真实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仿真实验平台搭建和实验方案设计 |
5.2.1 可视化仿真软件 |
5.2.2 数值计算平台 |
5.2.3 实验方案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卫星博弈追逃实验结果分析 |
5.3.2 机械臂构型调整实验结果分析 |
5.3.3 机械臂捕获控制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2)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案设计 |
第一章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概述 |
第一节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滞后 |
一 美苏太空竞赛时期私人活动国家责任的确立 |
二 太空商业化时代私人活动法律责任的缺位 |
第二节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法理基础 |
一 全球公共利益理论 |
二 法不禁止即自由不应适用于外层空间 |
第三节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立法框架 |
一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活动法律责任的国际立法 |
二 航天大国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国内立法 |
第二章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认定 |
第一节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性质 |
一 国家责任的新发展——跨界损害责任 |
二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性质属于跨界损害责任 |
第二节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一 绝对责任原则 |
二 过失责任原则 |
第三节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 |
一 私人活动国家责任——《外空条约》第六条 |
二 私人活动国家责任——《外空条约》第六条的密切关联性条款 |
三 私人活动国家责任——《责任公约》第一条 |
第四节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
一 私人进行的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 |
二 损害事实 |
三 因果关系 |
四 地表以外的损害需有过失 |
第五节 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形态 |
一 国家替代责任 |
二 国家间连带责任 |
第三章 国家替代责任形态下私人商业化活动引发的法律责任问题 |
第一节 私人商业化活动对“发射国”责任标准的挑战 |
一 发射国责任标准不包含“实际管辖和控制方”的损害责任 |
二 “发射国”责任不问私人主体在全球公域发射的损害责任 |
第二节 私人商业化活动对空间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的冲击 |
一 空间环境污染责任中私人责任主体的缺位 |
二 凯斯勒综合征下私人主体责任的盲点 |
第三节 私人外空物体对外空旅客人身损害的责任问题 |
一 外空旅客法律地位仍存争议 |
二 外空旅客人身损害责任主体不包含私人实体 |
三 外空旅客的营救责任及优先顺位 |
第四章 构建和完善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的思考 |
第一节 尝试完善外层空间法现有不足 |
一 “发射国”标准的修正建议 |
二 建立全球最低的商业发射活动标准及评估框架 |
三 外空旅客法律地位的解释适用 |
第二节 构想建立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试验区 |
一 试验区构建的现实需求及宗旨 |
二 私人活动责任自负原则 |
三 以试验区带动私人主体责任分离 |
第三节 构建我国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体系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的加速出台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中责任条款的构思建议 |
三 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与私人法律责任制度的协调发展 |
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的外空治理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挠性卫星抗干扰姿态容错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挠性卫星姿控系统的组成 |
1.1.3 挠性卫星姿态控制主要问题分析 |
1.2 卫星姿态控制研究现状 |
1.2.1 PID控制方法 |
1.2.2 鲁棒控制方法 |
1.2.3 自适应控制方法 |
1.2.4 滑模变结构控制 |
1.2.5 基于干扰观测器控制 |
1.2.6 智能控制方法 |
1.2.7 T-S模糊模型 |
1.3 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挠性卫星数学模型及预备知识 |
2.1 引言 |
2.2 挠性卫星姿态数学模型 |
2.2.1 参考坐标系 |
2.2.2 姿态描述方法 |
2.2.3 卫星姿态运动学方程 |
2.2.4 挠性卫星动力学方程 |
2.3 预备知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T-S模糊建模的挠性卫星姿态自适应容错控制 |
3.1 引言 |
3.2 挠性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 |
3.3 抗干扰容错控制器设计 |
3.3.1 TSFDO和FDO的设计 |
3.3.2 复合容错控制器的设计 |
3.4 数值仿真 |
3.5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T-S模糊建模的挠性卫星自适应滑模容错控制 |
4.1 引言 |
4.2 挠性卫星数学模型 |
4.2.1 挠性卫星姿态动力学 |
4.2.2 抗干扰容错控制器的设计 |
4.2.3 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4.3 数值仿真 |
4.4 结论 |
第五章 输入饱和的挠性卫星抗干扰姿态自适应容错控制 |
5.1 引言 |
5.2 挠性卫星姿态动力学方程 |
5.3 抗干扰容错控制器设计 |
5.3.1 DO和FDO设计 |
5.3.2 抗饱和控制器设计 |
5.4 数值仿真 |
5.5 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天宫二号:我在太空的1036天(论文提纲范文)
30天中期驻留,再一次创造我国载人航天新纪录 |
把实验室搬到天上,打造我国第一个真正的空间实验室 |
“高冷”处见真实力,高精尖实验引领前沿科技 |
(6)基于PC104的微小卫星半物理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微小卫星半物理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微小卫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半物理实时仿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半物理仿真技术与卫星控制系统 |
2.1 引言 |
2.2 卫星控制系统 |
2.2.1 卫星姿态描述 |
2.2.2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 |
2.3 半物理仿真技术概述 |
2.4 半物理实时仿真方案的确定 |
2.4.1 实时仿真方案介绍 |
2.4.2 xPC Target方案及确定 |
2.5 xPC Target实时仿真环境 |
2.5.1 xPC Target快速原型概念 |
2.5.2 xPC Target实时性分析 |
2.5.3 与其他系统设计方法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xPC Target的半物理仿真平台的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系统功能需求及设计要求 |
3.2.2 系统总体框架 |
3.2.3 系统功能模块 |
3.2.4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3.2.5 系统控制流程 |
3.3 系统环境的设计 |
3.4 系统硬件设计 |
3.4.1 星载计算机的设计 |
3.4.2 反作用模拟器的设计 |
3.5 系统xPC Target实时仿真软件环境的设计 |
3.5.1 xPC Target实时内核 |
3.5.2 制作xPC Target启动内核 |
3.5.3 宿主机与目标机的通信 |
3.5.4 创建和下载目标实时应用程序 |
3.5.5 环境控制界面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小卫星姿控系统模型设计 |
4.1 引言 |
4.2 CAN收发与初始化模型的建立 |
4.2.1 CAN总线 |
4.2.2 CAN模块的建立 |
4.3 姿控系统中Simulink模型的建立 |
4.3.1 PD控制器数学模型 |
4.3.2 反作用飞轮数学模型 |
4.3.3 姿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数学模型 |
4.3.4 磁力矩器数学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总体仿真模型 |
5.3 CAN总线的测试过程及结果 |
5.4 姿控系统测试过程及结果 |
5.4.1 测试过程 |
5.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现代小卫星遨游大太空(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逃逸卫星捕获的空间机器人博弈追捕策略研究[D]. 李籽兴.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外层空间私人商业化活动法律责任研究[D]. 李孟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挠性卫星抗干扰姿态容错控制方法研究[D]. 杭斌. 扬州大学, 2020(04)
- [4]天宫二号:我在太空的1036天[J]. 张新,邹维荣,韩阜业. 军工文化, 2019(08)
- [5]问鼎长天——中国921(一)[J]. 兰宁远. 神剑, 2019(01)
- [6]基于PC104的微小卫星半物理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D]. 施天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7]领跑太空2.0时代(5)——美国商业航天发展综述[J]. 蒿旭. 航空世界, 2016(12)
- [8]领跑太空2.0时代(二)——美国商业航天发展综述[J]. 蒿旭. 航空世界, 2016(09)
- [9]太空人要取回80个船外润滑剂[N]. 特派记者 邱瑞贤. 广州日报, 2008
- [10]太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写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际[J]. 王晓海. 卫星与网络,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