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苦参碱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黄华[1](2020)在《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壮肝逐瘀煎治疗,两组均用药1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ALT、AST、ALB、TBIL)、凝血功能(PT)、血常规(WBC、RBC、HGB、PL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治疗12周后肝脾超声及腹水分级的变化,评价壮肝逐瘀煎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总体疗效: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症候积分较前相比均下降(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经治疗后,两组肝功能(ALT、AST、ALB、TBIL)较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肝功能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凝血功能(PT):经治疗后,两组PT较前相比,时间均有缩短(P<0.05),治疗组PT缩短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血常规:经治疗后,两组WBC、HGB、PLT较前比较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RBC较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6周时RB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时,RBC与治疗6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升高WBC、RBC、HGB、PLT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肝脾超声:经治疗后,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底、脾脏长度均较治疗前回缩,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脾脏长度,加快门静脉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腹水分级:两组患者腹水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在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能改善肝功能,同时改善凝血功能,有效缓解肝脏损伤程度。(2)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改善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对腹水的消退有较好的作用。(3)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杨兰[2](2020)在《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抗病毒三九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疗效,综合评价抗病毒三九膏方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开始疗程到观察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治疗组(抗病毒三九膏方+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分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纳入42例。评估各组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HBV-DNA载量、e抗原、e抗体、ALT与AST、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ALT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6月和9月,两组病例ALT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例AS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AST组间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患者TBIL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2)HBV-DNA:两组患者治疗HBV-DNA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9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4)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治疗后两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三九膏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药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张明发,沈雅琴[3](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氧化苦参碱治疗病毒性和非病毒性肝损伤有效,其能增强拉米夫定、干扰素或甘草酸类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氧化苦参碱除了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这些作用可能是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张明发,沈雅琴[4](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氧化苦参碱多种途径给药(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都有较好的疗效。氧化苦参碱的临床疗效与剂量和用药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用药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注射给药的疗效快于口服,因此治疗开始时可注射给药,随后改为口服给药以持续提高疗效。氧化苦参碱除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的能力,这可能是其治疗乙型肝炎疗效持续稳定的作用机制。
梁泳[5](2019)在《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轻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成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1例。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纳入30例,两组予以基础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结果:1.对患者西医综合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是6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ALT、AST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ALT、AST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患者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TBIL、DBIL下降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TBIL、DBIL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患者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的症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改善ALT、AS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在中医综合疗效方面,茵陈五苓散联合西药治疗CHB轻度黄疸,对于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医的副作用,相辅相成。3、经研究分析,茵陈五苓散方证初步总结如下:(1)身目黄染(2)小便不利(3)口渴(4)舌脉象:舌体胖大,苔厚腻微黄,边有齿痕,脉弦滑或濡缓。为今后临床运用茵陈五苓散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梁宁[6](2019)在《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并最终导致死亡。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苦参类制剂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但是,在最新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中并未对任何中医药治疗进行推荐。本研究将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疗效和安全性的可靠性结论,同时对临床证据进行偏倚误差矩阵的方法学探究。研究方法(研究一)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不治疗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089)。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措施为苦参类制剂,不限制剂量疗程等,排除含有苦参的中药复方,对照措施为不治疗或安慰剂,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信息不全者采用打电话或发邮件的方式尝试与作者取得联系。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采用TSA软件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并在未达到所需样本量进行统计学显着性界值矫正。观察森林图并结合I2统计量评估异质性。通过观察漏斗图结合统计学检验的方法检测发表偏倚。采用GRADEpro GDT软件制作证据概要表。(研究二)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其他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106)。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对照类型为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抗病毒、免疫抑制、或保肝治疗药物,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资料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合并、TSA分析、敏感性和亚组分析、GRADE评价方法与研究一方法一致。(研究三)以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为例,采用误差矩阵工具对中医药临床证据概览进行了探索性评价,并对未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的改进意见。数据来源为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纳入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检索到的相关meta分析。三维误差矩阵构建包含四个步骤;1)评估系统误差风险。考虑证据类型和各类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2)评估随机误差风险。参照Cochrane手册计算各结局指标效应量的标准误;3)评估设计误差风险。依据临床重要性和相关性,对结局指标进行排序。同时考虑研究人群选择、干预措施设置、对照措施设置、研究场所和中心、研究类型(解释性/实用性)、研究结构(平行/交叉)、研究目标(优效性/劣效性/等效性)、和数据分析单位等可能影响设计误差风险的因素;4)依据前三个步骤评估结果,采用Excel表,分别以随机误差(x轴)、系统误差(y轴)和设计误差(z轴)构建三维误差矩阵图。结果(研究一)(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796篇后,排除文献323篇,436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未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属于随机对照试验,因信息不全仍在等待列表,最终纳入35项随机对照试验(37篇文献),共3556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项试验评估了全因死亡率,两组均未出现死亡。10项试验评估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未获得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死亡率或发病率的数据。19项评估了非严重不良事件的试验中,9项试验两组事件发生率均为0,剩余10项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类制剂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RR1.10,95%CI 0.76 to 1.59;I2=49%;10项试验,1050人);对于血清HBV-DNA和HBeAg阳性检出率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组阳性检出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HBV-DNA阳性检出率:RR 0.61,95%CI 0.55 to 0.68;I2=56%;29项试验,2914人;HBeAg阳性检出率:RR 0.71,95%CI 0.66 to 0.76;I2=19%;20项试验,2129人)。对非严重不良事件分开报告分析,苦参类制剂组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症状、疲劳、尿黄、黄疸的风险、降低腹胀的风险。后验性ALT复常率meta分析显示苦参类制剂组ALT复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RR 1.32,95%CI 1.21 to 1.44;I2=15%;8项试验,739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非严重不良事件mmeta分析尚需纳入更多试验,而血清HBV-DNA、HBeAg、、ALT复常率的meta分析达到了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表明与口服胶囊和混合给药途径相比,静脉滴注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二)(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排除符合文献后剩余119篇,109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为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是随机对照试验而暂未纳入,最终纳入10项试验,涉及898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0项试验中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包括胶囊口服、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疗程为1到12个月不等。对照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干扰素、硫普罗宁、胸腺肽和其它中药。未获得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发病率的数据。其它疗法相比,苦参类制剂对非严重不良事件(RR0.86,95%CI0.42to1.75;I2=0%;2项实验,163人)和血清HBV-DNA阴转((RR 1.14,95%CI 0.81 to 1.63;I2=92%;8项试验,719人)的效果尚不清楚。而苦参类制剂可能有助于血清HBeAg的阴转(RR 0.86,95%CI 0.75 to 0.98;I2=43%;7项试验,588人)及增加ALT复常率(RR 1.40,95%CI 1.13 to 1.73;I2=24%;4项试验,375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所有meta分析均未达到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P=0.002)、以及对照药物的设置(P<0.00001)可能对血清HBV-DNA阴转的效果产生影响。(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三)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已发表的相关meta分析进行评估,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的研究类型证据等级相对较高,但ROB评价和严格评价发现所有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较低,系统偏倚风险较高;在meta分析证据等级水平下,对于全因死亡和非严重不良事件,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存在显着风险(SE=0.36和SE=0.35)。对于严重不良事件结局,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风险为中等风险(SE=0.22)。对于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和血清HBeAg 阳性检出率,随机误差风险为低到中等风险(SE<0.16和SE<0.21)。此外三维矩阵图中存在大量灰色断层,表明当前研究存在设计误差风险,主要体现在研究人群诊断和纳入标准不清晰合理,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设置不清楚恰当、研究中心为单中心、研究无法判断为采用了优效性和实用性设计。结论和意义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当前临床试验多缺乏临床相关结局指标的数据,如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和发病率。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苦参类制剂在HBV-DNA和HBeAg阴转及ALT复常率方面效果更好,而不良事件发生率暂未发现存在差异;与其它药物相比,苦参类制剂HBeAg阴转和ALT复常效果可能更好,暂未发现存在HBV-DNA阴转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苦参类制剂对于抑制病毒复制及改善肝功可能具有一定效果,但对于能否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发生率尚不清楚。对未来研究的意义:建议未来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对苦参类制剂对临床终点结局的影响进行评估。三维误差矩阵图显示当前研究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设计误差方面均存在一定风险,未来研究可从降低三个误差维度风险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以提高未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维误差矩阵工具可作为证据合并和GRADE评估的补充方法,对证据整体进行概览,具体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改进。
张明发,沈雅琴[7](2018)在《苦参碱类生物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苦参碱类生物碱具有抗肝炎病毒的作用,与其他抗病毒药联用可增强其抗病毒的效果。苦参碱类生物碱通过促进肝细胞表达微小RNA-122和干扰素-α,降低植物鞘氨醇含量和抑制p38磷酸化以及下调钠离子-牛磺胆酸转运蛋白的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抑制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伤害;通过阻滞肝炎病毒的吸附、进入细胞和抑制肝细胞表达和分泌HBsAg、HBeAg和HBV-DNA,产生抗HBV作用。综述苦参碱类生物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药理作用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苦参碱类生物碱的提供参考。
赵君,廖星,赵晖,杨静,邹雯,王乐,支英杰[8](2017)在《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认为系统评价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全面检索国内外8大电子数据库及Clinical Trials,收集关于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2人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仅做描述性分析。共计纳入32篇文献,涉及3 188例患者,男性1 951例(61.2%),女性859例(26.9%),未知男女比例378例(11.9%),所纳入的临床研究总体质量偏低。由于研究疾病复杂,干预措施不尽相同,大部分研究按疾病分类进行描述性分析: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试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黄疸型肝炎试验组在退黄、肝功能复常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少数Meta分析中,对于黄疸性病毒性肝炎,在苦黄注射液+综合治疗组对比综合治疗组中,前者总有效率高于后者(RR=1.35,95%CI=[1.10,1.66],P=0.61)。另外,当苦黄注射液滴速过快时会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减慢滴速可缓解。根据现有证据,苦黄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大部分研究未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原学、临床表现分类以及干预措施多样性,导致临床异质性较大,各研究间的可比性较差,加之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需更多设计严紧、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强度。
高丹[9](2016)在《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4、IL-10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4、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治疗为对照组,另外3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氧化苦参碱治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IL-2、IL-4、IL-10水平。结果研究组HBV应答率、HBV-DNA转阴率、HBe Ag转阴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BV-YMDD变异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2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2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IL-4、IL-10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氧化苦参碱及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着改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孙砚辉[10](2014)在《氧化苦参碱治疗乙型肝炎的蛋白结合靶标淘选及验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草药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具有治疗乙型肝炎的功效。尽管有些蛋白分子已被发现参与了氧化苦参碱的作用过程,但是这些分子是氧化苦参碱的直接作用靶标还是只是参与氧化苦参碱作用后引发的后续反应,还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寻找氧化苦参碱直接结合的蛋白靶标。方法:构建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cDNAT7噬菌体文库,并利用该文库,淘选文库中能与氧化苦参碱结合的蛋白靶标。对淘选出的蛋白进行分析后,选择UQCRB(ubiqui-nol-cytochrome c reductase binding protein,辅酶 Q-细胞色素 C 还原酶结合蛋白)进行进一步研究。将UQCRB全长基因克隆入PET-28a(+),并进行表达与纯化。通过含UQCRB基因噬菌体与氧化苦参碱结合的亲和鉴定、UQCRB及氧化苦参碱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以及UQCRB与氧化苦参碱的ITC滴定等方法验证UQCRB与氧化苦参碱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cDNA T7噬菌体文库初始滴度为3×105pfu/ml,扩增后文库滴度为1.8×109pfu/ml。经过四轮淘选氧化苦参碱阳性组洗脱液滴度较氧化苦参碱阴性组洗脱液滴度显示出富集性,淘选出的氧化苦参碱结合噬菌体分析序列分属于12种蛋白基因,还有4个克隆所属蛋白基因不明。其中25个克隆的分析序列属于UQCRB蛋白基因,克隆数最多。UQCRB全基因成功进行了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纯化,并通过酶切鉴定琼脂糖凝胶电泳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得到证实。亲和鉴定结果使用minitab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6.61,P=0.015,远远小于0.05,TBST组、生物素组、氧化苦参碱组及苦参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key平均值(基于合并标准差)95%置信区间单组比较及Tukey 95%同时置信区间Treatment水平间的所有配对比较综合分析,氧化苦参碱组与TBST组、生物素组及苦参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Oxymatrine与UQCRB计算机分子模拟对接得到一种可能的构象,其结合能为-6.27 kcal/mol,涉及的受体残基为Tyr21、Arg33、Tyr83、Glu84、Asp86、Pro88、Glu91,氧化苦参碱上1-0与TYR-83上的OH形成了氢键,提示UQCRB及氧化苦参碱分子可以相互作用。ITC滴定结果显示UQCRB与氧化苦参碱二者产生了一定的热力学效应,进一步证实了二者的相互结合。结论:成功完成了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T7噬菌体cDNA文库的建立,获得了氧化苦参碱可能结合的多肽库。成功进行了 UQCRB原核表达的载体构建、原核表达和纯化。采用亲和鉴定、分子模拟对接和ITC等方法进一步证实了 UQCRB蛋白与氧化苦参碱的结合。说明UQCRB很可能是氧化苦参碱的作用靶标。
二、氧化苦参碱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苦参碱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1.1 中医对肝硬化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肝硬化正虚瘀结证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2.3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4.1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2.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纳入情况 |
4.2 入组患者基线比较 |
4.3 临床疗效比较 |
4.3.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4.3.2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4.3.4 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比较 |
4.3.5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比较 |
4.3.6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脾超声比较 |
4.3.7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 |
4.3.8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情况 |
5 讨论 |
5.1 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
5.2 壮肝逐瘀煎药物组成及药物分析 |
5.3 壮肝逐瘀煎在肝硬化的应用 |
5.4 研究结果分析 |
6 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药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方案 |
1.技术路线图 |
2.病例来源 |
3.病例选择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资料收集 |
4.2 观察期限 |
4.3 治疗方法 |
4.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4.5 统计分析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
5.2 各组观察期间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疗效比较 |
6.讨论 |
6.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辨证论治 |
6.2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6.3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 |
2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
2.1 im单独用药 |
2.2 静滴与口服给药 |
3 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 |
3.1 联合应用拉米夫定 |
3.2 联合应用干扰素 |
3.3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 |
4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
5 结语 |
(4)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苦参碱im的临床疗效 |
1.1 im氧化苦参碱200 mg |
1.2 im氧化苦参碱400 mg |
1.3 im氧化苦参碱600 mg |
2 氧化苦参碱静滴的临床疗效 |
3 氧化苦参碱口服的临床疗效 |
3.1 口服氧化苦参碱200 mg |
3.2 口服氧化苦参碱300 mg |
4 氧化苦参碱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
5 结语 |
(5)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黄疸的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1.1 黄疸的病名来源 |
1.2 黄疸的病因病机 |
1.3 黄疸的病理表现 |
1.4 黄疸的治法 |
1.4.1 中医内治 |
1.4.2 中成药治疗 |
1.4.3 中医外治 |
2 现代医学对CHB轻度黄疸的认识 |
2.1 西医黄疸的定义 |
2.2 胆红素的代谢 |
2.3 黄疸的分类 |
2.3.1 溶血性黄疸 |
2.3.2 肝细胞性黄疸 |
2.3.3 胆汁淤积性黄疸 |
2.3.4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2.4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2.5 发病机制 |
2.6 西医治疗 |
2.6.1 单药治疗 |
2.6.2 西药综合治疗 |
3 导师对茵陈五苓散治疗CHB轻度黄疸的学术思想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方案设计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3.1 CHB轻度黄疸的西医诊断标准 |
2.3.2 中医方证辨证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7.1 对照组用药方案 |
2.7.2 治疗组用药方案 |
2.8 观察指标 |
2.8.1 检测指标 |
2.8.2 安全性观测 |
2.9 疗效评价 |
2.9.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
2.9.2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舌脉象不计入评分) |
2.9.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病例入选情况 |
4.2 治疗前基础的比较 |
4.2.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比较 |
4.2.2 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比较 |
4.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
4.3 西医临床疗效的评价 |
4.3.1 西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
4.3.2 治疗前后TBIL、DBIL的比较 |
4.3.3 治疗前后ALT、AST的比较 |
4.4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
4.4.1 中医综合疗效的评价 |
4.4.2 中医症候积分的评价 |
4.5 生活质量的评价 |
4.6 安全性观测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治疗CHB轻度黄疸的不足 |
2 中西医治疗CHB黄疸的优势 |
3 方证相应的由来 |
4 茵陈五苓散运用的依据 |
4.1 茵陈 |
4.2 茯苓 |
4.3 猪苓 |
4.4 白术 |
4.5 桂枝 |
4.6 泽泻 |
5 临床疗效分析 |
5.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分析 |
5.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结果的分析 |
5.3 对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的分析 |
5.4 对改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分析 |
5.5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附录3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经方八法治疗黄疸型肝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 |
1.3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概况 |
2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
2.1 干预措施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Cochrane系统评价 |
2.2 系统评价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的计算:试验序贯分析法 |
2.3 基于误差风险的临床证据可视化评估方法:误差矩阵评估工具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空白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6 缺失数据处理 |
2.7 异质性评估 |
2.8 发表偏倚 |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
2.12 敏感性分析 |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 |
3.4 效应量估计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 |
4.2 系统评价整体完成度和适用性 |
4.3 临床证据质量 |
4.4 系统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
4.5 与已发表的meta分析的异同点 |
5 结论 |
5.1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
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6 缺失数据处理 |
2.7 异质性评估 |
2.8 发表偏倚 |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
2.12 敏感性分析 |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试验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 |
3.4 效应估计 |
3.5 GRADE证据概要表(SOF表)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 |
4.2 证据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4.3 证据质量 |
4.4 综述开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倚 |
4.5 与其他研究或综述的异同点 |
5 结论 |
5.1 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
5.2 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误差矩阵工具评估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据的方法研究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三维误差定义和评估 |
2.3 资料提取 |
2.4 三维误差矩阵构建 |
3 结果 |
3.1 meta分析证据的误差评估 |
3.2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误差评估 |
3.3 临床证据的误差矩阵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启示 |
4.3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苦参碱类生物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参碱 |
1.1 体外肝细胞中抗HBV的作用 |
1.2 体内肝细胞中抗HBV的作用 |
2 氧化苦参碱 |
2.1 体外肝细胞中抗HBV的作用 |
2.2 体内肝细胞中抗HBV的作用 |
2.3 体内肝细胞中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 的作用 |
3 槐果碱和槐定碱对HBV-DNA的作用 |
(8)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分析 |
1.6.1 多臂试验的处理 |
1.6.2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2.2.1 纳入研究情况 |
2.2.2 诊断标准 |
2.2.3 样本量及研究对象 |
2.2.4 错误数据处理 |
2.2.5 干预措施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 |
2.4.1 慢性乙型肝炎 |
2.4.2 丙肝、戊肝 |
2.4.3 黄疸型肝炎 |
2.4.3. 1 急性黄疸型肝炎 |
2.4.3. 2 瘀疸型肝炎 |
2.4.3. 3 重度黄疸型肝炎 |
2.4.4 黄疸性病毒性肝炎 |
2.4.5 其他 |
3 讨论 |
3.1 疗效总结 |
3.2 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优势及依据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4 诊断标准 |
3.5 研究对象及干预措施 |
3.6 结局指标 |
3.7 安全性评价 |
4 对临床研究的建议 |
5 结论 |
(9)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4、IL-10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后HBV应答率、HBV-YMDD变异率、HBV-DNA转阴率、HBe Ag转阴率比较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
3 讨论 |
(10)氧化苦参碱治疗乙型肝炎的蛋白结合靶标淘选及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乙型肝炎及其治疗的研究现状 |
1.2 中药氧化苦参碱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
1.3 噬菌体展示技术用于药物靶标淘选的研究现状 |
1.4 His标签融合蛋白及其原核表达纯化 |
1.5 分子对接及Autodock |
1.6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 |
第二章 氧化苦参碱结合蛋白靶标的淘选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组织样本 |
2.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肝胆湿热证慢性乙型肝炎T7噬菌体cDNA文库的构建 |
2.2.2 氧化苦参碱结合蛋白靶标的淘选 |
2.3 结果 |
2.3.1 HE染色 |
2.3.2 总RNA的制备 |
2.3.3 mRNA的分离 |
2.3.4 宿主菌BLT5615LB琼脂平板培养 |
2.3.5 T7噬菌体cDNA文库 |
2.3.6 cDNA文库的鉴定 |
2.3.7 氧化苦参碱结合蛋白靶标的淘选 |
2.3.8 氧化苦参碱结合噬菌体序列测序及比对 |
2.4 讨论 |
第三章 UQCRB蛋白原核表达及纯化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菌株、细胞及载体 |
3.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3.2 方法 |
3.2.1 UQCRB目的基因的获取 |
3.2.2 UQCRB目的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3.2.3 His标签UQCRB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4 His标签UQCRB融合蛋白原核表达 |
3.2.5 His标签UQCRB融合蛋白的纯化 |
3.3 结果 |
3.3.1 UQCRB目的基因的获取 |
3.3.2 UQCRB目的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
3.3.3 His标签UQCRB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4 His标签UQCRB融合蛋白原核表达 |
3.3.5 His标签UQCRB融合蛋白的纯化 |
3.4 讨论 |
第四章 UQCRB蛋白与氧化苦参碱的相互作用研究 |
4.1 材料 |
4.1.1 主要试剂及配方 |
4.1.2 主要实验仪器 |
4.2 方法 |
4.2.1 分析序列属于UQCRB蛋白基因的氧化苦参碱结合噬菌体与氧化苦参碱亲和鉴定 |
4.2.2 UQCRB及氧化苦参碱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 |
4.2.3 UQCRB与氧化苦参碱的ITC滴定 |
4.3 结果 |
4.3.1 分析序列属于UQCRB蛋白基因的氧化苦参碱结合噬菌体与氧化苦参碱亲和鉴定 |
4.3.2 UQCRB及氧化苦参碱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 |
4.3.3 UQCRB与氧化苦参碱的ITC滴定 |
4.4 讨论 |
结语 |
研究总结 |
存在不足 |
研究创新性 |
研究意义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肝胆湿热证乙型肝炎病人的纳入标准 |
附录2: 氧化苦参碱结合噬菌体分析序列属于其他蛋白基因的测序及比对结果 |
附录3: 英文缩略语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氧化苦参碱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临床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壮肝逐瘀煎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正虚瘀结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观察[D]. 吕黄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12)
- [4]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9)
- [5]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的临床研究[D]. 梁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D]. 梁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苦参碱类生物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8(01)
- [8]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赵君,廖星,赵晖,杨静,邹雯,王乐,支英杰. 中国中药杂志, 2017(20)
- [9]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4、IL-10水平的影响[J]. 高丹. 中国现代医生, 2016(24)
- [10]氧化苦参碱治疗乙型肝炎的蛋白结合靶标淘选及验证研究[D]. 孙砚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