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闭锁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玲[1](2021)在《GGT1不同剪接体鉴定及其对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排卵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卵泡发育和卵子发生是动物成功繁殖的关键,也是养猪业中产仔数的决定因素。卵泡的发育和卵母细胞的成熟受到卵巢内外多种因素共同调控作用。选择性剪接是最重要的转录后调控之一,单个基因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产生大量的mRNA和蛋白异构体,从而增加了基因表达的复杂性,促进了蛋白质的多样性。选择性剪接在动物卵泡发育和排卵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筛选并验证了在梅山猪和大白猪中差异表达的基因γ-谷氨酰转移酶1(γ-glutamyltransferase 1,GGT1)的两个剪接体:全长剪接体(GGT1-01)和11号外显子发生外显子跳跃事件的剪接体(GGT1-02),并在猪卵巢颗粒细胞中进行功能研究;并成功构建GGT1基因(对应猪GGT1-02转录本)敲除小鼠,研究其在卵泡发育和排卵过程中的分子功能。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的生长和前列腺素合成的研究(1)利用MISO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的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ΔPSI|≥10%)。通过对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进行验证,发现GGT1-02剪接体在梅山猪卵巢组织中高表达。GGT1-02剪接体促进猪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抑制颗粒细胞凋亡,而GGT1-01剪接体不参与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2)GGT1-02与跨膜转运蛋白1(transmembrane and coiled-coil domains 1,TMCO1)存在互作,上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激活细胞质磷脂酶A2(cytoplasmic phospholipase A2,cPLA2),促进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的合成,并通过AA-PTGS2-PGE2通路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GGT1-01不参与前列腺素合成的生物学过程。(3)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表明富含丝氨酸和精氨酸剪接因子1(serine and arginine rich splicing factor 1,SRSF1)通过其第二个RNA识别结构域(RNA recognition motif,RRM)和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结构域(arginine-and serine-rich domain,RS)结构域调控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进而上调GGT1-02剪接体的表达。构建不同剪接因子突变片段的GGT1-minigene真核表达载体,将其与SRSF1超表达载体共转至猪胚胎肾细胞,发现在GGT1外显子11上存在异质核核糖核蛋白H1(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family H1,hn RNPH1)的结合位点对SRSF1调控GGT1选择性剪接十分重要,通过Co-IP证明了SRSF1与hn RNPH1相互作用共同调控GGT1的选择性剪接。(4)SRSF1可以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抑制颗粒细胞凋亡。在猪卵巢颗粒细胞中,通过ELISA等试验,表明SRSF1可以促进猪卵巢颗粒细胞中前列腺素的合成。通过质粒共转试验表明SRSF1介导GGT1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从而调控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促进颗粒细胞中前列腺素合成。2、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Ggt1基因在卵泡发育和排卵过程中功能(1)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Ggt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相较于野生型小鼠,Ggt1-/-小鼠在出生10 d后出现生长缓慢、卵巢重量显着下降(P<0.01)、不孕并且无法成功排卵。通过ELISA试验检测血清中激素水平,与野生型小鼠相比,Ggt1-/-小鼠血清中睾酮水平以及LH/FSH水平显着上升(P<0.05)、前列腺素水平显着下降(P<0.01)、雌激素水平不存在差异。通过3周龄、5周龄和8周龄的野生型小鼠和Ggt1-/-小鼠卵巢组织切片的H&E染色发现:3周龄Ggt1-/-小鼠卵巢切片中的初级卵泡、次级卵泡以及有腔卵泡数目并无显着差异,但观察到显着增加的闭锁卵泡数目(P<0.01)。5周龄Ggt1-/-小鼠卵巢切片中的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并无显着差异,但有腔卵泡数目显着降低,闭锁卵泡数目显着增加(P<0.05)。在8周龄Ggt1-/-小鼠卵巢切片中发现显着增加的次级卵泡(P<0.05),而未见排卵前有腔卵泡。以上结果表明,Ggt1-/-小鼠卵泡发育受损、排卵障碍、激素水平紊乱,出现类似于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表型。(2)采用EdU、TUNEL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方法检测3周龄和8周龄的野生型和Ggt1-/-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试验结果表明:3周龄Ggt1-/-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颗粒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未见显着差异;但在8周龄小鼠卵巢切片中,增殖的颗粒细胞显着减少(P<0.01)以及凋亡颗粒细胞显着增加(P<0.05)。Ggt1-/-小鼠卵巢组织蛋白中PCNA和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3)卵巢切片透射电镜试验结果表明:3周龄Ggt1-/-小鼠的卵巢透射电镜中未见线粒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但在8周龄Ggt1-/-小鼠卵巢电镜中发现显着增加的结构紊乱的线粒体(P<0.05)。此外对卵母细胞线粒体功能检测,发现8周龄Ggt1-/-小鼠卵母细胞ROS水平显着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mt DNA拷贝数以及ATP水平显着减低(P<0.01)。此外,通过对野生型小鼠和Ggt1-/-小鼠GV期卵母细胞的进行体外培养,我们发现Ggt1-/-小鼠GV期卵母细胞的GVBD率以及第一极体排除率显着降低(P<0.01)。(4)通过在三周龄断奶Ggt1-/-小鼠饮用水中添加10 mg/mL的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在一定程上恢复Ggt1-/-小鼠生长,恢复颗粒细胞生长,恢复卵泡的发育和GV期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综上所述,Ggt1是卵泡发育、排卵和雌性生育所必需的。Ggt1缺失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ROS积累,导致雌性小鼠类似PCOS表型;NAC能缓解Ggt1缺乏引起的雌性小鼠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卵母细胞发育缺陷;GGT1与TMCO1相互作用,通过颗粒细胞AA-PTGS2-PGE2通路激活cPLA2,加速PGE2合成,促进卵泡发育。本研究表明,NAC可以恢复Ggt1-/-雌性小鼠的PCOS样表型,并扩展了对人类患者PCOS潜在治疗方案的理解。
李慧祯[2](2021)在《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对PCOS-IR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对PCOS-IR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通过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其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及实验依据。方法:将70只SD大鼠(雌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取10只作正常组,余60只作造模组,采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的方式诱导PCOS-IR动物模型,以连续两个动情周期出现角化上皮细胞及HOMA-IR>2.8作为造模成功的标志。经检测诱导成功53只,随机选取其中50只,按同前方法分成模型组(n=10)、穴位埋线组,简称埋线组(n=10)、二甲双胍组,简称阳性对照组(n=10)、中药覆盆子组,简称覆盆子组(n=10)和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组,简称联合组(n=10)。按照每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共28天。通过HE染色对卵巢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ELISA法对血清FINS、CRP、LH、SHBG和T进行定量,通过相关公式计算HOMA-IR和FAI值;Western Blot技术和RT-PCR技术检测卵巢组织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和IRS-1的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结果:1.DHEA皮下注射后,造模组大鼠阴道上皮细胞持续角化;FPG、FINS及HOMA-IR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卵巢组织黄体数量较少,各级卵泡数量减少,正常卵泡少见,闭锁卵泡数增多,闭锁卵泡内见大量的颗粒细胞核固缩、崩解,颗粒层细胞被挤压至边缘,排列无序,见大量囊样扩张卵泡。2.较模型组,各治疗组卵巢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黄体量增多,囊泡及闭锁卵泡减少,颗粒层细胞规律排列,尤其联合组各级卵泡数量及发育接近正常,未见囊样改变的卵泡。3.较模型组,覆盆子组LH含量有下调趋势(P>0.05),其他各治疗组血清FPG、FINS、CRP、LH、T的含量及HOMA-IR、FAI值明显下调(P<0.01),SHBG上调(P<0.05)。4.较正常组,模型组大鼠卵巢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IRS-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较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联合组卵巢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IRS-1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埋线组卵巢中NLRP3、ASC、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TXNIP、P-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P>0.05),C-caspase1 m RNA水平下调(P<0.05),其余因子m RNA水平轻度下调(P>0.05),IRS-1蛋白表达上调(P<0.05),IRS-1 m RNA表达轻度上调(P>0.05);覆盆子组卵巢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P>0.05),C-caspase1蛋白及m 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其他因子m RNA表达水平有下调趋势(P>0.05),IRS-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IRS-1 m RNA表达水平有上调趋势(P>0.05)。结论:1.DHEA造模方法可成功诱导PCOS-IR伴慢性炎症大鼠模型。2.每组治疗方案干预后,大鼠相关性激素、炎性因子、胰岛素抵抗水平下调,卵巢组织形态不同程度改善,说明穴位埋线与中药覆盆子联合应用及单独使用均对PCOS-IR及其慢性炎症有治疗作用,但以联合应用组效果更优。3.模型组卵巢组织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因子表达上调,说明PCOS-IR的微炎症改变与TINIP-NLRP3信号通路有关;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治疗后卵巢中上述因子下调,IRS-1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下调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抑制TXNIP-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使其炎症状态得以改善。
林净[3](2021)在《隔药灸对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血清IGF-1水平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隔药灸对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LH、FSH、以及LH/FSH比值、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隔药灸调节IGF-1的作用机制如何影响IGF-1水平的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40例为一组,试验组选用隔药灸法,选穴为神阙、关元、子宫(双),对照组选穴为:神阙、关元、子宫(双),采用温灸器灸法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肾阳虚症候改善情况、血清IGF-1水平、LH、FSH以及LH/FSH比值等。并将所得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肾阳虚症候方面:两组在治疗后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试验组降低相对于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隔药灸与温灸器灸均能改善患者的肾阳虚症候,而且隔药灸优于温灸器灸。2.血清IGF-1水平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IGF-1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试验组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经过组间比较,结果经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数据分析表明两组均可降低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更为显着。3.LH、FSH及LH/FSH水平方面:两组经治疗后均较前改善(P<0.05),试验组在治疗后LH的降低幅度、FSH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4.总体疗效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数据分析表明隔药灸在改善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症候方面明显优于温灸器灸组。结论:1.隔药灸治疗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具有较为显着的疗效,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可以改善患者LH、FSH以及LH/FSH比值,并能明显地降低患者血清IGF-1水平。2.通过本临床研究,可以得出隔药灸是一种通过改善卵巢局部调节因子及性激素水平而改善患者肾阳虚症状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锦明[4](2021)在《基于GDF-9/ALK5/Smads信号通路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痰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化痰法、补肾法和补肾化痰法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内分泌相关指标及GDF-9/ALK5/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初步探讨PCOS肾虚痰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为PCOS的辨证论治和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21日龄SPF级SD雌性大鼠4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34只)。造模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6mg/100 g/d+0.2m L注射用大豆油)制备PCOS模型大鼠,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0.2 m L的注射用大豆油,连续20日。观察大鼠动情周期、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卵巢形态学变化,判断大鼠成模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化痰组、补肾组、补肾化痰组,分别给予饮用水、二陈汤、归肾丸和二陈汤加归肾丸干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抗缪勒管激素(AM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雌二醇(E2)的含量;卵巢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结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与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卵巢GDF-9、BMPR2、ALK5、Smad2/3/4/7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造模后各项指标比较:造模结束后,空白对照组大鼠呈现规律动情周期,而造模组大鼠出现动情周期紊乱;光学显微镜下,空白对照组大鼠卵巢组织表面颜色鲜红,HE染色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造模组大鼠卵巢组织表面颜色苍白,HE染色可见卵巢呈囊状扩张,无成熟卵泡,黄体数量较空白对照组少,提示大鼠出现排卵障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血清T、LH、AMH浓度升高,E2、FSH浓度降低(P<0.05)。2.干预后各项指标比较:(1)血清性激素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LH、AMH浓度显着升高,E2、FSH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化痰组干预后E2浓度降低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用药组中,大鼠血清AMH、T、LH浓度显着降低,E2、FSH浓度显着升高(P<0.05)。各用药组间,与化痰组和补肾组比较,补肾化痰组血清AMH、T、LH浓度下降更明显,FSH浓度上升更明显(P<0.05)。(2)GDF-9、BMPR2、ALK5 m 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GDF-9、BMPR2、ALK5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组卵巢GDF-9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补肾化痰组、化痰组、补肾组BMPR2、ALK5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3)Smad2/3/4/7 m 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Smad2、Smad3、Smad4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组Smad2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化痰组与补肾组亦有升高趋势(P>0.05);各用药组中,大鼠卵巢组织Smad3、Smad4的m RNA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Smad7均显着下降(P<0.05)。(4)GDF-9、Smad2/3/4/7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初级卵泡中GDF-9、Smad2/3、Smad4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Smad7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组中GDF-9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化痰组和补肾组有升高趋势(P>0.05);各用药组中,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具有升高趋势(P>0.05);各用药组中,Smad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补肾化痰组中Smad7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化痰组和补肾组有降低趋势(P>0.05)。(5)ALK5、BMPR2蛋白相对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黄体中ALK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组大鼠卵巢组织黄体中ALK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BMPR2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各组间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补肾化痰可以改善PCOS大鼠的卵巢组织解剖学与形态学特征,同时改善其性激素水平。2.补肾化痰可以通过调节卵巢组织中GDF-9及Smads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PCOS排卵障碍。3.卵巢组织中GDF-9介导的信号通路发生异常,导致PCOS排卵障碍可能是PCOS肾虚痰湿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杨丽晶[5](2021)在《归肾丸加减联合VD治疗肾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归肾丸加减联合VD治疗肾虚证PCOS患者的临床疗效、BMI、月经周期、及各项激素水平等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探讨归肾丸加减联合VD对肾虚证PCOS的治疗效果,进一步为该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PCOS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妇科就诊,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且中医辨证为肾虚证,共纳入6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归肾丸,根据周期疗法和临床症状加减药物,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配合服用维生素D;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患者,每日1次,2粒,共800IU;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患者,每日1次,1粒,400IU,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达英-35,每日1次1片,连续服用21天,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治疗组各1例患者分别为因个人原因、因不能按时复诊退出本研究。1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BMI、月经周期及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在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BMI、月经周期及各项激素水平,经统计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候临床疗效评定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75.86%,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MI治疗后,两组BMI与治疗前相比未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月经周期治疗后,两组月经周期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月经周期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各项激素水平治疗后,两组组内FSH、LH、E2、T、AMH、25(OH)VD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SH、LH、AMH、25(OH)VD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2、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归肾丸加减联合VD能够降低肾虚证PCOS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月经周期及激素水平,而对BMI治疗未明显改善。2、归肾丸加减联合VD治疗相比于单用达英-35可以更有效地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FSH、LH、AMH、25(OH)VD水平及提高中医症候临床疗效。3、归肾丸加减联合VD在改善BMI、月经周期及E2、T激素水平与单用达英-35治疗相比作用不明显。4、通过本研究表明归肾丸加减联合VD对肾虚证PCOS的治疗,在调整激素水平和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疗效较为突出。
张京顺[6](2021)在《Slc7a5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以影响育龄期女性生殖健康为主的异质性疾病,也是女性排卵性不孕的最主要病因之一。PCOS的病理表现主要为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卵泡发育受阻及排卵障碍、血清雄激素异常升高、胰岛素抵抗及肥胖等。该病不仅影响女性的生殖功能,而且此类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子宫内膜癌等远期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尽管近些年来PCOS的病因机制探讨较多,但由于其病因复杂多样,截止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Slc7a5[solute carrier family 7,member 5]编码的产物为L-型氨基酸转运体1(L-typ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LAT1),其主要功能是转运特定氨基酸,为细胞的生长提供原料。研究表明Slc7a5在癌变的细胞及组织中表达升高,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等,提示其对肿瘤的快速生长和增殖起重要的作用。而且Slc7a5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反应也密切相关。在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中,通过转录组测序寻找在来曲唑诱导的大鼠PCOS模型的卵巢上差异表达的基因,首次发现Slc7a5在大鼠PCOS模型的卵巢上高表达,提示Slc7a5可能在PCOS的发生或病情进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而Slc7a5在卵巢相关功能,如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以及类固醇激素合成中的作用尚无报道。研究目的:探究Slc7a5在大鼠PCOS模型卵巢上的表达特点及其在颗粒细胞中的功能,从而研究Slc7a5在PCOS发生及病情进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为PCO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及结果:1.Slc7a5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通过来曲唑连续灌胃23天构建大鼠PCOS模型。结果表明,造模结束后,PCOS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阴道涂片行发情周期鉴定,对照组大鼠发情周期规律;PCOS组大鼠失去正常发情周期,持续处于发情间期。进一步通过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大鼠血清中LH、T的浓度升高(P<0.05),E2浓度降低(P<0.05),FSH及TG的浓度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对卵巢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改变,结果显示对照组卵巢可见多个黄体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卵泡,多层颗粒细胞排列整齐;PCOS组卵巢则呈典型多囊样的病理性改变,出现大量囊状扩张的卵泡,颗粒细胞层明显减少。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lc7a5在卵巢上的表达情况,结果可见,Slc7a5在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及卵巢间质均有表达,且PCOS组Slc7a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lc7a5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COS组卵巢组织中Slc7a5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2.Slc7a5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分离培养原代大鼠颗粒细胞并转染Slc7a5的小干扰RNA(si RNA)及过表达质粒,从而探究Slc7a5对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酶Star,Cyp11a1,Hsd3β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干扰Slc7a5后,三种酶表达均降低,但只有Cyp11a1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过表达Slc7a5后,三种酶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用ELISA方法检测颗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2及P的水平。结果表明干扰及过表达Slc7a5后并没有改变颗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2及P水平(P>0.05)。为了探究雄激素对颗粒细胞Slc7a5表达的影响,在颗粒细胞的培养基中添加睾酮培养48小时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lc7a5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lc7a5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3.Slc7a5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活力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在显微镜下观察和CCK8试验检测Slc7a5表达改变对颗粒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Slc7a5后细胞活力没有明显改变(P>0.05);而过表达Slc7a5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Slc7a5后颗粒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改变(P>0.05);而过表达Slc7a5后颗粒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细胞S期明显缩短(P<0.05)。为了探究Slc7a5促进颗粒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在过表达Slc7a5后检测了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在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凋亡相关基因Tnf-α,Caspase-3及Caspase-8表达明显增加(P<0.05);凋亡相关蛋白TNF-α,Caspase-3,Cleaved-Caspase 3,Caspase-8及Cleaved-Caspase 8的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进一步检测了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细胞Caspase-3及Caspase-8的活性。结果表明,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8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为了探究Slc7a5是否通过增加颗粒细胞的氧化应激,从而促进细胞凋亡,检测了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的ROS及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结果表明,其ROS及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为明晰细胞内ROS及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降低的机制,检测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及蛋白(Sod2,Hmox1,xCT)的表达。结果表明,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Sod2,Hmox1,xC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4.Slc7a5下游基因的筛选及其在颗粒细胞中的功能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Slc7a5在颗粒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颗粒细胞上过表达SLC7A5后行转录组测序。通过测序发现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共有194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998个,下调945个。通过KEGG及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与癌症相关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增殖,蛋白质结合及炎症反应等通路相关。通过转录组测序及进一步的验证,选定Mgst3作为Slc7a5的下游靶基因。本试验研究发现颗粒细胞过表达Slc7a5后,Mgst3的表达降低,接下来研究了Mgst3表达降低对颗粒细胞的影响。通过CCK8试验检测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的细胞活力,结果表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的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情况。结果表明,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细胞的凋亡率增加(P<0.05),细胞S期明显缩短(P<0.05)。为了探究Mgst3促进颗粒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了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凋亡相关基因Tnf-α,Caspase-3及Caspase-8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凋亡相关蛋白TNF-α,Caspase-3,Cleaved-Caspase 3,Caspase-8及Cleaved-Caspase 8的表达量也明显增加(P<0.05)。进一步检测了颗粒细胞干扰Mgst3后细胞Caspase-3及Caspase-8的活性,结果表明,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8的活性明显增加(P<0.05)。研究结论:1.在大鼠PCOS模型的卵巢上Slc7a5的表达明显升高。2.在细胞水平,睾酮能够促进颗粒细胞Slc7a5的表达。3.Slc7a5表达升高能够影响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酶的表达。4.Slc7a5表达升高还能够通过降低Mgst3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激活凋亡相关通路,促进颗粒细胞凋亡,从而参与PCOS发生。
初坤[7](2021)在《蛋白C受体在卵泡发育及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不孕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外的第三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数据,全球约4800万对夫妇(1.86亿人次)存在不孕问题。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估算,全球范围内每6对夫妇中即有一对在育龄期会遇到至少一个不孕问题。近年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输卵管因素和精卵结合问题所导致的不孕症。然而,对于卵子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不孕症,我们所能采取的干预措施却非常有限。深入研究卵子发育、发现这个过程中关键的辅助细胞和因子,从而增加健康成熟卵子的获得,是解决这类不孕症的根本。卵巢的基本生殖单位是卵泡,由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组成。正常的生殖功能离不开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的协调发育。卵泡一旦进入激活状态,单层扁平上皮的颗粒细胞首先增殖并分化变为立方颗粒细胞,激活处于静止状态的卵母细胞。在生长卵泡中,颗粒细胞为支持卵泡的生长和卵子成熟迅速大量增殖,经历10余次克隆分裂,在成熟窦卵泡阶段达到数以千计的细胞数量。在排卵前卵泡阶段,颗粒细胞发挥了众多特定的功能,如分泌大量性激素和其他生长因子、调整对微环境中激素信号的敏感度、营养卵子、与卵子和外围膜细胞进行沟通交流等。在排卵后,颗粒细胞退出细胞周期、停止分裂,并最终分化为黄体中可产生类固醇的黄体细胞,通过分泌孕激素等以支持早孕阶段的胚胎着床和发育过程。蛋白C受体(protein C receptor,PROCR)是一个单次跨膜的细胞表面受体,最初于内皮细胞上作为蛋白C的受体被发现并分离。PROCR通过激活它的配体蛋白C变为活化蛋白C,进而灭活凝血因子Va和因子VIIIa以发挥抗凝血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PROCR在造血系统、血管内皮细胞、乳腺组织等可标记干细胞,PROCR+的细胞可分化为该组织的所有细胞类型。我们近期研究发现,PROCR在卵巢上皮细胞中可作为前体细胞标记,PROCR+卵巢上皮细胞在排卵破裂口出现后将迅速增殖以修补裂口。此外,PROCR也可激活PI3K/AKT、ERK等多条重要信号通路。然而,PROCR在卵泡发育中是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尚不得而知,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的第一部分,我们进行了PROCR在卵巢中的表达及PROCR+颗粒细胞的功能研究。通过原位杂交及Procr-rt TA;Tet O-H2B-GFP基因型小鼠卵巢切片免疫荧光染色首次发现了PROCR在卵巢各级卵泡(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卵泡、以及排卵前卵泡)的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为了进一步研究PROCR+颗粒细胞的功能,我们首先进行了Ed U染色及原代细胞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提示PROCR+颗粒细胞较PROCR-颗粒细胞有更高的增殖能力。以往研究表明,颗粒细胞中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如Cyp19a1)以及激素受体表达的基因(如Esr、Fshr、Lhcgr)在卵泡发育过程中会明显上调,而Foxl2这一重要转录因子随着卵泡发育在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出现下降。我们针对这些重要功能基因进行了q PCR检测,结果提示PROCR+颗粒细胞与PROCR-颗粒细胞相比,Cyp19a1、Esr2、Fshr、Lhcgr基因表达明显低于后者,Foxl2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后者。进一步通过ELISA测定培养基中的雌、孕激素结果显示,PROCR+颗粒细胞培养基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要明显低于PROCR-颗粒细胞。结果提示PROCR+颗粒细胞较PROCR-颗粒细胞有着较低的分化水平。研究的第二部分,我们探讨了PROCR+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利用Procr-Cre ERT2;Rosa26-m Tm G和Procr-Cre;Rosa26-m Tm G两种基因型小鼠进行谱系追踪实验,这两种小鼠的PROCR+颗粒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m GFP),通过观察m GFP随着卵泡的发育被传递到哪些后代颗粒细胞,以此来动态观察PROCR+颗粒细胞在卵巢发育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阶段卵泡中的具体作用。实验结果显示,PROCR+颗粒细胞在卵巢发育的不同时间点(E13.5,P1,8w)均具有增殖能力。同时,在卵泡发育的所有阶段(始基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窦卵泡、以及排卵前卵泡),均可观察到PROCR+颗粒细胞克隆。尤其在卵泡发育后期,m GFP+颗粒细胞数量和比例明显激增,提示了PROCR+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后期颗粒细胞大量扩增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的第三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PROCR+颗粒细胞缺失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我们利用青春前期的Procr-Cre ERT2;Rosa26-DTA基因型小鼠,通过注射他莫昔芬诱导表达PROCR的细胞同时表达白喉毒素,进而靶向性杀伤PROCR+细胞。一个月后检查小鼠卵巢形态,我们发现PROCR+细胞敲除的小鼠的卵巢表面平滑,没有出现如对照卵巢排卵后留下的局部凹陷。切片染色发现PROCR+细胞敲除的小鼠出现了无排卵以及卵巢多囊样改变的现象,ELISA检测提示血清雄激素水平升高,q PCR测定提示芳香化酶(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限速酶)的表达明显降低。我们又对PROCR+细胞敲除的小鼠和对照组的小鼠进行了超促排卵处理,结果显示实验组获得了比对照组数量更多的卵子。然而实验组中的卵子在体外授精实验中全部失败,说明这些卵子并未完全成熟。进一步ELISA测定结果显示PROCR+细胞敲除的小鼠血清AMH水平、LH/FSH比值明显升高。以上结果均符合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临床表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在临床上收集了17对正常对照和PCOS病人的颗粒细胞样品,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析两者颗粒细胞中PROCR的表达比例。结果显示PCOS病人的PROCR+颗粒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进一步验证了PROCR+颗粒细胞的异常可能与PCOS的发病相关。本部分研究不仅提示了PROCR+颗粒细胞在卵泡正常发育以及PCOS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进行PROCR+细胞的靶向敲除,我们建立了全新的良好模拟生殖、代谢两方面PCOS表型的小鼠模型,弥补了以往PCOS动物模型的缺陷。研究的第四部分,为了进一步研究PROCR在颗粒细胞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我们利用sh RNA进行慢病毒包装,通过慢病毒感染,在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细胞)中敲低PROCR的表达,结果与小鼠原代颗粒细胞实验结果一致,Ed U染色及细胞传代实验提示在KGN细胞中敲低PROCR的表达将抑制其增殖,q PCR结果显示CYP19A1、ESR2、FSHR、LHCGR基因表达上调。我们收集了KGN细胞培养基并对其中的激素水平进行测量。ELISA结果显示,敲低PROCR的KGN细胞培养基中的雌、孕激素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进一步验证了敲低PROCR的表达将上调人卵巢颗粒细胞系的部分功能基因表达。同时,我们检测了细胞蛋白样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低PROCR的表达会导致AKT、ERK磷酸化水平的显着降低,提示PROCR参与AKT、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此外,我们在KGN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PROCR的激动剂——活化蛋白C,与对照相比,加入激动剂的细胞蛋白AKT、ERK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进一步验证了PROCR参与AKT、ERK信号通路的激活。综上所述,我们首次在卵巢颗粒细胞上发现了PROCR的表达,PROCR+颗粒细胞较PROCR-颗粒细胞有着较高的增殖能力和较低的分化水平。进一步研究提示,PROCR+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和ER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其异常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同时,我们建立了全新的良好模拟生殖、代谢两方面PCOS表型的小鼠模型,弥补了以往研究手段的不足。
林静[8](2020)在《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针刺治疗PCOS临床效果确切,但针刺治疗PCOS的作用靶点及起效途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深入的高质量研究十分有限。因此,开展针刺治疗PCOS机制研究是我们中医界今后应该重视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立意的根本所在。第一部分: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研究目的:从文献研究角度论述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针刺疗法的研究进展,确立实验内容。方法:全面检索近年国内外报道的PCOS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和综述,进而掌握有关PCOS研究及针刺疗法的前沿动态。结果:(1)西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进展:PCOS发病率的增长趋势正在逐年增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增加医疗负担。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PCOS的发病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调节功能异常,(2)胰岛素抵抗,(3)HPA轴调节功能及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4)卵母细胞自分泌分子分泌异常,(5)卵巢旁分泌生长因子分泌异常,(6)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瘦素水平过高,(7)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和慢性低度炎症,(8)环境及心理因素,(9)遗传因素九个方面论述。在西医学PCOS的临床治疗中,多针对PCOS单个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2)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中医又将PCOS称为月经病、不孕症,在国学历史上记载由来已久,因此历代国学医家及后世中医学学者都在治疗PCOS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进行了实验深化研究,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针刺治疗PCOS作用机理与改善PCO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1)改善卵巢微环境及细胞因子表达从而促排卵,(2)改善机体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体质量,降低机体内瘦素水平,(4)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或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5)针刺局部刺激作用促排卵,(6)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胚胎着床,改变妊娠结局,(7)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4)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1)卵泡发育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表现,(2)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是卵泡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3)已有研究证实Lnc MEG3参与调控组织及细胞自噬,(4)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自噬的经典通路,(5)Lnc MEG3可能通过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综上,我们提出假说:针刺通过调节Lnc MEG3表达,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的发生,改善卵泡发育,进而达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作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刺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尚需要深入探索。为了进一步完善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理,本课题选择Lnc MEG3及颗粒细胞自噬为切入点,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观察针刺对PCOS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性理论,进一步证明其治疗作用与作用机理。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明确针刺可以通过改善卵泡发育治疗PCOS排卵障碍;验证Lnc MEG3通过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发生;确定针刺可以影响Lnc MEG3表达变化,进而通过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达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效果;揭示针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PCOS大鼠为模型,予针刺干预后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同时检测卵巢形态学,观察针刺干预PCOS大鼠后卵泡发育情况,以明确针刺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疗效。2.以PCOS大鼠为模型,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检测卵巢形态学,证实卵巢颗粒细胞自噬与PCOS卵泡发育相关性,明确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促进PCOS发生发展。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EG3,PI3K,AKT,m TOR,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检测卵巢形态学以明确Lnc MEG3是否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3.以PCOS大鼠为模型,造模成功后,予针刺干预11d后,在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取材,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EG3,PI3K,AKT,m TOR,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性激素(T,E2,LH,FSH)、AMH;HE染色等方法同时检测卵巢形态学,观察针刺对Lnc MEG3表达的影响以及对PCOS卵巢形态学等影响,以期阐明针刺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作用机制。结果:1.PCOS大鼠建模成功:(1)卵巢形态:正常组卵巢结构完整,可出现正常卵泡,模型组卵巢增大,出现菜花样状,不出现正常卵泡,卵泡包含的颗粒细胞减少散乱;(2)通过观察大鼠阴道涂片确定动情周期:正常组均会出现3~5d动情期,模型组少量出现动情期,且持续时间仅1d,多数处于动情前期或动情后期;(3)整体形态:正常组大鼠体重的增长缓慢;模型组则增长迅速;(4)激素水平:正常组的FSH、E2、LH和T以及AMH整体处于常规水平,模型组的AMH、FSH、LH、T增高,E2降低。2.针刺后PCOS大鼠体重会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假针刺组比较P<0.05)。3.针刺组大鼠性激素水平LH、FSH、E2趋向正常(与模型组、假针刺组、西药组比较P<0.05),但针刺组大鼠AHM水平变化与其余各组(模型组、假针刺组、正常组、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针刺组、正常组、假针刺组、西药组大鼠卵巢可出现1-2个正常卵泡,可正常排卵;模型组大鼠卵巢有了明显的囊性变化,极少出现正常卵泡。5.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因子P62、LC3II/I、MEG3、PI3K、Art、m TOR高表达,正常组大鼠颗粒细胞中自噬因子P62、LC3II/I、MEG3、PI3K、Art、m TOR低表达,针刺组、假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因子P62、LC3II/I表达降低,且三组之间存在差异,针刺组最趋于正常组。6.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MEG3蛋白高表达,正常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MEG3低表达,针刺组、假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MEG3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结论:针刺通过调控Lnc MEG3表达,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参与PCOS排卵障碍的发生发展,这可能是针刺治疗PCOS的机制之一。
潘雪[9](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查阅、整理国内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文献,并通过对PCOS与心理应激相关性的分析阐释,为临床诊治PCOS提供参考依据及新思路。2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PCO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慢性心理应激为切入点,对各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COS中医各证型与慢性心理应激的关系,明确“肾虚肝郁”在PCOS中的重要病机作用,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应用来曲唑联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法建立动物模型证实慢性心理应激对PCOS的重要影响;以此模型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殖与心理应激方面指标,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机制;以内质网应激(ERS)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通路PERK-ATF4-CHOP为研究新靶点,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PCOS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对309例PCOS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采集及整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不同证型PCOS患者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肾虚肝郁型PCOS与发病相关因素、焦虑抑郁情况及人格特征的依存关系。2实验研究以CUMS方法模拟慢性心理应激,以来曲唑构建PCOS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慢性应激组(CUMS)、PCOS组、PCOS合并慢性应激组(PCOS+CUMS)。以行为学、卵巢组织病理学、血清性激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等为指标进行模型对比及评价。应用PCOS+CUMS动物模型进行疗效机制研究。除正常组外,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英-35组、单纯补肾(即补肾)组、补肾解郁调冲(即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进行行为学检测,测定各组大鼠卵巢体积、卵巢质量;以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LH、FSH、FT水平;HPLC-ECD测定海马组织中NE、5-HT 及 5-HIAA 水平。选取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中疗效较佳的组别与其余各组进行疗效机制研究,以Tunel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GRP78、CHOP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CHOP、GRP78、PERK、ATF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本研究有效病例为309例,27-33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55.34%),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91.26%),脑力劳动者居多(75.4%);肥胖患者占比为36.89%,67.96%的患者无运动习惯,月经紊乱者占比为95.47%,有不孕病史者占29.13%,其中原发性不孕者占不孕症患者的64.44%,继发性不孕者为35.56%;(2)309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占比最高(37.22%),其次为痰瘀互结证(23.30%)、脾虚痰湿证(20.39%)、肾虚血瘀证(19.09%);(3)不同证型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存在差异(p<0.05);大专及以上者在肾虚肝郁证中占比最高(95.65%);脑力劳动者在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中占比较高,分别为80.95%、80.87%;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PCOS患者BMI高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p<0.05);(4)在SF-36方面,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维度得分较低;存在焦虑状态者占PCOS患者总人数的28.8%,抑郁状态者占40.13%;(5)不同中医证型在VT及MH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肾虚肝郁证VT维度及MH维度得分低于脾虚痰湿证(p<0.05);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SF-36心理健康总分低于其余3个证型,SAS及SDS评分高于其余3个证型(p<0.05);(6)各中医证型间EPQ-RSC中E、N、P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的E维度得分最高,肾虚肝郁证最低;肾虚肝郁证的N、P维度得分最高,脾虚痰湿证最低;(7)进一步对中医证型占比最高之肾虚肝郁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抑郁情况、神经质N与肾虚肝郁证有关(p<0.05)。年龄偏小(以34-40岁为参照)、体重偏低(以超重、肥胖为参照)、抑郁状态与肾虚肝郁证呈正相关;高中及中专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无业参照)、情绪稳定或人格为神经质中间型(以情绪不稳定者为参照)与肾虚肝郁证呈负相关。2实验一PCOS组、PCOS+CUMS组大鼠体质量、血清FT水平、LH/FSH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PCOS+CUMS组较PCOS组卵巢组织多囊样改变更加明显;CUMS组、-PCOS+CUMS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及海马组织中NE、5-HT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5-HIAA含量、5-HIAA/5-HT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3实验二(1)体质量、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明显减小(p<0.05);(2)卵巢组织病理学:模型组可见多个囊状扩张卵泡,颗粒细胞排列松散,层数减少;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可见正常形态的卵泡及黄体,囊性扩张卵泡少见,颗粒细胞排列整齐,层数较模型组增多;(3)性激素:模型组大鼠LH、FT水平及LH/FSH比值较正常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FT水平明显降低(p<0.05),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大鼠LH水平、LH/FSH比值明显降低(p<0.05);补肾组在LH水平方面较模型组降低(p<0.05);4实验三(1)行为学:模型组大鼠水平、垂直运动得分及蔗糖偏嗜度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虽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补肾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蔗糖偏嗜度升高幅度最大;(2)神经递质:模型组大鼠NE、5-HT含量较正常组降低,5-HIAA含量升高(p<0.05),而5-HIAA/5-HT比值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各剂量组NE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5-HT、5-HIAA含量及5-HIAA/5-HT比值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5-HT含量最高,补肾解郁高剂量组5-HIAA含量最低;5实验四(1)颗粒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较正常组卵巢颗粒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卵泡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2)GRP78、CHOP、PERK、ATF4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GRP78、CHOP蛋白主要表达于颗粒细胞层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RP78、CHOP、ATF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模型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GRP78、ATF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CHO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文献综述,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心理应激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治疗PCO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结合心理应激因素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及优势。2临床研究证实,肾虚肝郁证是PCOS常见的中医证型;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存在更大的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且易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人格倾向,“肾虚肝郁”与PCOS患者的慢性心理应激状态具有密切关联;年龄偏小、体重偏低、存在抑郁状态、情绪不稳定者辨证为肾虚肝郁证的可能性更大,临证治疗中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3来曲唑联合CUMS诱导的PCOS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动物模型较传统PCOS模型大鼠卵巢病理改变、内分泌及行为学变化、神经递质方面更贴近临床,可作为研究PCOS合并心理应激的病理及药效学机制的可靠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证实了慢性心理应激与PCOS相互影响。4补肾解郁调冲方可促进模型大鼠体内生殖内分泌环境恢复平衡,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改善行为学表现;该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PERK-ATF4-CHOP信号通路,下调GRP78表达,进而延缓ERS介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关。
张萍[10](2020)在《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痰证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脱氢表雄酮(DHEA)复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大鼠模型,同时给予化痰方二陈汤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卵巢形态学变化、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指数及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分析痰证与PCOS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PCOS痰证的物质基础,丰富PCOS痰证的生物学内涵,初步明确化痰法治疗PCOS的作用靶点。方法:21日龄SPF级SD雌性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26只)。造模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HEA,正常组同部位注射等量大豆油剂,连续20 d。根据阴道脱落细胞、卵巢组织形态学及血清性激素水平观察大鼠是否成模。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陈汤组和二甲双胍组,并以正常组作为对照。二陈汤组(4.35g·kg-1·d-1)和二甲双胍组(0.3g·kg-1·d-1)予相应剂量药物干预,模型组和正常组予等体积的灭菌饮用水,连续4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和雌二醇(E2)的含量;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观察卵巢组织形态学;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免疫组化ABC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1.造模第21天发现,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大鼠体质量及血清T、LH、E2水平显着升高(P<0.01)。FSH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组大鼠失去规律动情周期。光镜下可见正常组大鼠卵巢组织多个黄体及各级卵泡,颗粒细胞呈多层排列,多为89层,排列紧密有序,近成熟卵泡结构完整,有卵丘、卵母细胞、放射冠;造模组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及黄体较少,颗粒层减少至13层,排列稀疏,卵泡呈囊状性扩张,中无卵母细胞。2.化痰后各项指标比较:(1)体质量及卵巢指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及卵巢指数高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组、二甲双胍组大鼠体质量及卵巢指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T、LH、FSH、E2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LH水平显着升高(P<0.01),血清E2、FSH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组血清T、LH水平显着下降(P<0.01),血清E2、FSH水平显着升高(P<0.01);二甲双胍组FSH水平显着升高(P<0.01),LH水平下降(P<0.01)。(3)卵巢形态结构变化:正常组大鼠卵巢组织可见多个黄体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颗粒细胞呈多层排列,形态完整。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黄体及各级卵泡少见,颗粒细胞层变薄,排列较疏松,可见大量囊状扩张卵泡,囊状卵泡内卵母细胞或放射冠消失。二陈汤组、二甲双胍组有所改善。(4)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指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指数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组、二甲双胍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指数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卵巢组织Bax、Bcl-2、Cyt-C、Caspase-9 mRNA相对表达量:各组Cyt-C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cl-2/Bax、Caspase-9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组及二甲双胍组Bcl-2/Bax、Caspase-9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6)卵巢组织Bax、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Bax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组及二甲双胍组Bcl-2表达水平上升,Bax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7)卵巢组织Cyt-C、Procaspase-9、Cleavedcaspase-9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Cyt-C表达水平下降,胞质Cyt-C、Pro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二陈汤组及二甲双胍组胞质Cyt-C、Pro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粒体Cyt-C表达水平有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eaved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化痰可以改善PCOS大鼠的卵巢形态结构以及调节性激素水平。2.化痰治疗PCOS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是通过促进卵巢组织Bcl-2的表达,下调Bax、胞质内Cyt-C、Caspase-9的表达实现的。3.卵巢颗粒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发生异常,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PCOS痰证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闭锁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闭锁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GGT1不同剪接体鉴定及其对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排卵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2 哺乳动物卵泡发育过程及调控 |
2.1 卵泡发育 |
2.2 卵母细胞的成熟 |
2.3 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功能 |
2.4 卵泡发育过程中的激素调控作用 |
3 氧化应激与卵泡发育 |
3.1 卵巢中活性氧的来源 |
3.2 氧化应激对卵泡发育的损伤 |
4 选择性剪接概述 |
4.1 剪接因子 |
4.2 卵泡发育过程中的选择性剪接 |
4.3 选择性剪接的调控 |
5 GGT1基因概述 |
5.1 GGT1基因简介 |
5.2 GGT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功能和前列腺素合成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分析网站 |
1.1 试验材料 |
1.1.1 动物组织和细胞 |
1.1.2 菌株和抗体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1.4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1.1.5 常用试剂及配制 |
1.2 生物信息学网站及分析软件 |
1.2.1 生物信息学网站 |
1.2.2 分析软件 |
2 试验方法 |
2.1 猪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的功能研究 |
2.1.1 猪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的验证 |
2.1.2 猪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
2.1.3 猪GGT1不同剪接体干扰片段的合成 |
2.1.4 猪卵巢细胞的分离 |
2.1.5 细胞的培养和转染 |
2.1.6 细胞总RNA的提取 |
2.1.7 cDNA的制备 |
2.1.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 |
2.1.9 蛋白质提取及浓度测定 |
2.1.10 Western blotting |
2.1.11 MTT |
2.1.12 EdU染色 |
2.1.13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 |
2.1.14 免疫共沉淀 |
2.1.15 免疫荧光 |
2.1.16 ELISA分析 |
2.1.17 抑制剂处理细胞 |
2.2 调控猪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的关键剪接因子及功能研究 |
2.2.1 关键剪接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2 剪接因子SRSF1干扰片段的合成 |
2.2.3 剪接因子SRSF1不同结构域缺失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4 GGT1小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5 RNA免疫沉淀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猪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的鉴定 |
3.2 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
3.2.1 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在猪卵巢颗粒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
3.2.2 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在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
3.2.3 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对猪卵巢颗粒细胞线粒体功能的研究 |
3.2.4 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对猪卵巢颗粒细胞激素合成的影响 |
3.2.5 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对猪卵泡发育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
3.3 GGT1基因不同剪接体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前列腺素合成 |
3.3.1 猪GGT1基因不同剪切体的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检测 |
3.3.2 猪GGT1基因不同剪切体调控花生四烯酸的合成 |
3.3.3 猪GGT1基因不同剪切体调控花生四烯酸的合成的限速酶表达 |
3.3.4 猪GGT1基因不同剪切体通过调控钙离子浓度激活cPLA2活性 |
3.3.5 猪GGT1-02与TMCO1 互作调控颗粒细胞中钙离子浓度 |
3.4 剪接因子SRSF1调控猪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 |
3.4.1 调控猪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的主要剪接因子的鉴定 |
3.4.2 剪接因子SRSF1参与猪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调控 |
3.4.3 剪接因子SRSF1通过RRM2和RS结构域调控猪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 |
3.4.4 剪接因子SRSF1与hnRNPH1互作调控猪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 |
3.5 SRSF1调节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从而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功能的研究 |
3.5.1 SRSF1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增殖 |
3.5.2 SRSF1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
3.5.3 SRSF1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前列腺素合成 |
3.5.4 SRSF1调节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从而调控猪颗粒细胞细胞的增殖 |
3.5.5 SRSF1调节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从而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 |
3.5.6 SRSF1调节GGT1基因选择性剪接从而调控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前列腺素合成 |
4 讨论 |
4.1 GGT1不同剪接体在猪卵巢颗粒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
4.2 猪GGT1-02与TMCO1互作通过AA-PGTS2-PGE2通路调控前列腺素合成 |
4.3 SRSF1调控猪GGT1不同剪接体的选择性剪接 |
第三章 利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Ggt1基因在卵泡发育和排卵过程中功能 |
1 试验材料与分析网站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抗体 |
1.1.3 主要仪器 |
1.1.4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1.1.5 常用试剂及配制 |
1.2 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分析网站 |
1.2.1 生物信息学软件 |
1.2.1 分析网站 |
2 试验方法 |
2.1 Ggt1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 |
2.1.1 相关引物设计与合成 |
2.1.2 CRISPR/Cas9 sgRNA的体外转录 |
2.1.3 显微注射 |
2.1.4 胚胎移植 |
2.1.5 突变小鼠的鉴定 |
2.2 Ggt1基因敲除小鼠表型研究 |
2.2.1 乙酰半胱氨酸添加 |
2.2.2 血清主要生殖激素检测 |
2.2.3 组织的固定及包埋 |
2.2.4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2.2.5 组织免疫荧光 |
2.2.6 EdU染色 |
2.2.7 TUNEL染色 |
2.2.8 超数排卵和交配 |
2.2.9 裸卵的收集与培养 |
2.2.10 卵母细胞活性氧的检测 |
2.2.11 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2.2.12 卵母细胞ATP检测 |
2.2.13 qRT-PCR相关引物的合成 |
2.2.14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Ggt1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 |
3.2 Ggt1~(-/-)小鼠具有与人多囊卵巢综合征相似的临床表型 |
3.2.1 Ggt1基因敲除小鼠不孕 |
3.2.2 Ggt1~(-/-)小鼠生长缓慢 |
3.2.3 Ggt1~(-/-)小鼠卵泡发育停滞 |
3.2.4 Ggt1~(-/-)小鼠激素水平异常 |
3.3 Ggt1~(-/-)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生长受阻 |
3.4 Ggt1~(-/-)小鼠卵巢线粒体相关功能受损 |
3.4.1 8周龄Ggt1~(-/-)小鼠卵巢线粒体结构破坏 |
3.4.2 8周龄Ggt1~(-/-)小鼠卵巢线粒体功能受损 |
3.5 Ggt1~(-/-)小鼠卵母细胞体外发育受损 |
3.6 NAC挽救Ggt1~(-/-)小鼠生殖缺陷 |
3.6.1 NAC促进Ggt1~(-/-)小鼠生长 |
3.6.2 NAC促进Ggt1~(-/-)小鼠卵巢颗粒细胞生长 |
3.6.3 NAC促进Ggt1~(-/-)小鼠GV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 |
4 讨论 |
4.1 Ggt1缺失小鼠具有与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相似的临床症状 |
4.2 Ggt1~(-/-)小鼠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卵泡生长停滞 |
4.3 NAC的添加可以挽救Ggt1~(-/-)小鼠生殖缺陷 |
全文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下一步工作计划 |
已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对PCOS-IR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西医对多囊认识 |
1.2.2 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第二章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2.1 对PCOS-IR模型大鼠卵巢病理变化的影响 |
2.2.2 对PCOS-IR模型大鼠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 |
2.2.3 对炎症小体信号通路TXNIP-NLRP3 的影响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研究方法 |
2.4 结果 |
2.4.1 对PCOS-IR模型大鼠卵巢组织结构的影响 |
2.4.2 对PCOS-IR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影响 |
2.4.3 对PCOS-IR模型大鼠血清CRP、LH、SHBG、T及 FAI的影响 |
2.4.4 对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IRS-1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5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卵巢组织中TXNIP、NLRP3、ASC、P-caspase-1、C-caspase-1、IRS-1m RNA的表达水平 |
2.5 讨论 |
2.5.1 造模及阳性对照的选择 |
2.5.2 治疗方案的选择 |
2.5.3 对PCOS-IR模型大鼠卵巢组织结构的影响 |
2.5.4 对PCOS-IR模型大鼠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
2.5.5 TXNIP-NLRP3 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与PCOS-IR |
第三章 结论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3)隔药灸对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血清IGF-1水平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病辨证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中止、剔除标准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3 观察指标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伦理学要求 |
7 结果分析 |
7.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7.2 临床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7.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PCOS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PCOS的相关研究 |
2.1 概述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3 发病机制的研究 |
2.4 治疗 |
3 课题设计思路 |
3.1 立题思路 |
3.2 中医对PCOS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再认识 |
3.3 穴位的选择 |
3.4 隔药灸的选择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治疗前分析 |
4.2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
5 机理探讨 |
5.1 隔药灸改善肾阳虚证PCOS患者症候的依据 |
5.2 隔药灸下调肾阳虚证PCOS患者血清IGF-1 水平的机理探讨 |
5.3 隔药灸改善肾阳虚证PCOS患者性激素水平的机理探讨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GDF-9/ALK5/Smads信号通路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痰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制备 |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干预 |
2.3 实验动物的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实验指标的检测 |
2.5 数据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制备相关指标观察 |
1.1 两组大鼠体质量比较 |
1.2 两组大鼠动情周期比较 |
1.3 两组大鼠卵巢组织解剖学比较 |
1.4 两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学比较 |
1.5 两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2 各组大鼠干预后各项指标比较 |
2.1 各组大鼠体质量、卵巢指数比较 |
2.2 大鼠卵巢组织解剖学与形态比较 |
2.3 大鼠卵巢组织生长卵泡、囊状卵泡、黄体数量比较 |
2.4 大鼠血清T、LH、FSH、E_2水平比较 |
2.5 大鼠血清AMH水平比较 |
2.6 大鼠卵巢组织GDF-9/ALK5/Smads信号通路相关指标比较 |
讨论 |
1 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模型评价 |
2 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痰湿的认识 |
3 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痰湿的生物学基础 |
3.1 补肾化痰对卵巢组织的解剖与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3.2 补肾化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激素水平的影响 |
3.3 补肾化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GDF-9/ALK5/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痰湿排卵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归肾丸加减联合VD治疗肾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及评价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体重指数(BMI)评价标准 |
2.4 维生素D水平评价标准 |
3 病例控制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3.4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条件 |
4.2 研究分组 |
4.3 治疗方案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资料 |
5.2 安全性评价指标 |
5.3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测时间点 |
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基线情况比较 |
2 疗效结果比较 |
2.1 两组中医症候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BMI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月经周期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激素水平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COS的相关认识 |
1.1 PCOS的病因认识 |
1.2 PCOS的发病机制 |
2 PCOS对糖脂代谢功能影响 |
3 PCOS对生殖功能影响 |
4 PCOS与VD之间的关系 |
4.1 PCOS代谢功能障碍与VD的关系 |
4.2 PCOS生殖功能障碍与VD的关系 |
5 中医学对PCOS与VD的相关认识 |
5.1 中医病名 |
5.2 中医病因病机 |
6 归肾丸加减联合VD治疗肾虚证PCOS的疗效观察 |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6.2 归肾丸加减对PCOS的治疗作用 |
6.3 VD对PCOS的治疗作用 |
7 疗效总结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B 观察指标 |
附录C 肾虚证量化评分表 |
附录D 临床资料 |
附录E 统计分析 |
文献综述 归肾丸联合维生素D对肾虚证PCOS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Slc7a5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LAT1及其相关疾病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1.1.1 引言 |
1.1.2 LAT1 在肿瘤中的作用 |
1.1.3 LAT1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
1.1.4 前景 |
第2章 Slc7a5 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Slc7a5 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Slc7a5 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活力及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结果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Slc7a5 下游基因的筛选及在其颗粒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蛋白C受体在卵泡发育及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蛋白C受体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蛋白C受体阳性颗粒细胞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蛋白C受体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蛋白C受体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信号通路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卵泡发育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8)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
1.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
1.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
1.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
1.2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 |
1.2.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
1.2.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针刺治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1.3.1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研究 |
1.3.2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
1.4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卵泡发育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表现 |
1.4.2 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是卵泡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 |
1.4.3 已有研究证实LncMEG3参与调控组织及细胞自噬 |
1.4.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自噬的经典通路 |
1.4.5 LncMEG3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排卵障碍的疗效 |
2.1.1 研究内容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LncMEG3通过PI3K/AKT/mTOR途径诱导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针刺通过影响LncMEG3介导PI3K/AKT/m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起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效果 |
2.3.1 研究内容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涉及实验动物伦理的审查意见 |
涉及生物安全内容的审查意见 |
(9)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患病情况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 |
5 并发症 |
6 诊断标准 |
7 治疗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1 病名源流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4 中医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PCOS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
2 PCOS患者的心理特征 |
3 心理应激与PCOS之间的内分泌关联 |
4 心理障碍是PCOS的重要并发症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补肾解郁调冲方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形态学、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痰证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药品制备 |
1.6 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的复制 |
2.3 动物分组及干预 |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5 指标检测 |
2.6 数据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评价 |
1.1 两组大鼠体质量比较 |
1.2 两组大鼠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 |
1.3 两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1.4 两组大鼠卵巢外观观察 |
1.5 两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学观察 |
2 二陈汤化痰治疗后的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 |
2.2 各组大鼠卵巢指数比较 |
2.3 各组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
2.4 各组卵巢外观观察 |
2.5 各组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学比较 |
2.6 各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指数比较 |
2.7 各组大鼠卵巢组织Bcl-2/Bax、Cyt-C、Caspase-9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
2.8 各组大鼠卵巢组织Bcl-2、Bax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 |
2.9 各组大鼠卵巢组织线粒体及胞质Cyt-C、Procaspase-9、Cleavedcaspase-9 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认识 |
2.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
2.2 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
3 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 |
4 多囊卵巢综合征痰证的生物学基础 |
4.1 模型评价 |
4.2 化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体质量与卵巢指数的影响 |
4.3 化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4.4 化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
4.5 化痰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组织颗粒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 |
4.6 化痰对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 小结 |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闭锁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GGT1不同剪接体鉴定及其对哺乳动物卵泡发育和排卵的功能研究[D]. 王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覆盆子对PCOS-IR的作用机制[D]. 李慧祯. 青海大学, 2021(01)
- [3]隔药灸对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血清IGF-1水平影响的临床观察[D]. 林净.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GDF-9/ALK5/Smads信号通路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痰湿的分子生物学基础[D]. 陈锦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归肾丸加减联合VD治疗肾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杨丽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Slc7a5在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卵巢上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 张京顺. 吉林大学, 2021(01)
- [7]蛋白C受体在卵泡发育及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初坤.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D]. 林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D]. 潘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从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痰证的生物学基础[D]. 张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