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诊断先天性精囊囊肿合并同侧肾缺如1例(论文文献综述)
廖阳英,潘少恒,刘光德,胡怡,李深福[1](2021)在《Zinner综合征1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30岁。因"血精半年,右下腹隐痛不适3天"就诊我院。体查:右下腹压痛,双侧肾区叩击痛(-),直肠指检:前列腺上方可触及一囊性包块,无触痛,边界清,位置固定。经腹部和直肠超声:右侧精囊腺区可见一较大无回声区,范围约:71 mm×32 mm,内透声可,可见分隔,CDFI: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侧精囊腺巨大囊肿。
李湘平[2](2017)在《射精管梗阻和先天性输精管缺如导致男性不育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男性输精管道的完整性是保证正常生育力的前提,其中射精管和输精管是男性精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胚胎发育过程中共同起源于中肾管,先天或后天的解剖异常和功能障碍导致的射精管梗阻(ejaculatory duct obstruction,EDO)和先天性输精管缺如(congenital absence of the vas deferens,CAVD)是男性不育症的原因之一,目前临床缺乏系统的诊疗规范。本研究从临床角度研究观察国人正常精道远端解剖结构,探讨精道镜技术结合铥激光经尿道射精管切开术(transurethral insection of the ejaculatory duct,TUIED)在EDO治疗中的应用,总结CAVD临床诊治策略与遗传特征。材料和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前列腺癌根治术标本、EDO和CAVD临床病例资料,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1.解剖3例新鲜前列腺癌根治术标本,观察射精管、精囊腺和输精管远段的位置关系,并测量射精管长度;2.回顾并分析15例EDO病例临床资料,随访铥激光经尿道射精管切开术治疗EDO的疗效和并发症;3.回顾并分析41例CAVD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和治疗数据,提取其中21例CAVD患者血样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CFTR基因5T剪接子位点和F508位点突变情况。结果:1.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部汇合形成射精管,左右各一,经前列腺后上部斜向前下穿过中央区,开口于尿道精阜两侧,射精管平均长度11.6±0.4 mm.2.15例EDO患者应用铥激光行TUIED治疗,随访14例,11例精液质量好转,有效率78.5%(11/14例),其中1例自然妊娠(7.1%,1/14例),1例通过ICSI妊娠,5例无好转,1例失访;3.41例CAVD患者表现为多种亚型和特点,40例通过外科取精获取精子,1例失败患者睾丸组织病理为生精阻滞,总体取精成功率约97.6%(40/41例);4例单侧缺如患者有自然妊娠要求行对侧输精管-附睾吻合术(2例)或交叉吻合术(2例),术后随访精液16个月无精子;12例取精后行ICSI,7例成功生育,2例妊娠中;21例CFTR基因位点测序显示9例存在5T突变(42.9%),未发现ΔF508del突变。结论:熟悉正常精道远端解剖结构是了解EDO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手术入路的基础;精道镜技术结合铥激光TUIED术是治疗EDO的有效方法,但自然妊娠率仍欠理想;CAVD需结合查体、检验和超声等影像资料诊断;外科取精结合ICSI是治疗CAVD的理想手段,单侧CAVD有自然受孕要求的患者可考虑手术行精道重建,但复通率需要进一步研究;汉族CAVD患者CFTR基因突变情况与白人高加索种族存在明显差异,有待进一步建立测序新策略,探讨其致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余木生,张翎,吴忠亮,胡阳全,金凌应[3](2016)在《Zinner综合征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7月我院收治了1例术前诊断为左侧输尿管肿瘤、左肾缺如,术中发现实为先天性左侧精囊囊肿并左肾缺如、左侧输尿管异位开口于精囊的患者,此病罕见,因由Zinner首次报道故名Zinner综合征。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0岁,因"不育体检发现左侧输尿管下段占位2周"入院。门诊泌尿系彩超:膀胱左后方见一大小约3.8cm×2.6cm非均质性团块,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其
张洋,孙发,唐开发,钟传华,王鹏飞[4](2016)在《左侧精囊巨大囊肿合并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右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文中研究表明精囊囊肿由Smith于1872年首先报道,发病率较低,约为0.005%[1]。精囊囊肿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以先天性为多见。先天性精囊囊肿常伴有其他泌尿系畸形。双输尿管双肾盂畸形是肾和输尿管先天发育畸形,其主要病理基础是胚胎早期有2个输尿管芽进入一个肾胚基所造成,但肾质仍融合为一体。输尿管开口异位是指输尿管开口于膀胱外,常发生在重复肾和重复输尿管。2014年3月本院收治1例先天性精囊囊
奚琦[5](2016)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胎儿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拷贝数的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 CNVs)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ulticystic dysplastic kidney, MCDK)之间的关系,研究染色体微阵列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在胎儿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07年7月至2015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产科行超声结构筛查发现胎儿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共37例为实验组。其中,33例为单纯的单侧/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4例为包含了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为表型的多发畸形。本研究对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引入之前即出生的新生儿/儿童进行电话随访,召回15例新生儿/儿童,进行了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血压的测量、尿常规、血肌酐的检测,并对新生儿/儿童及其父母行肾脏超声的检查,随访其患侧肾脏的自然发展进程,验证其父母是否亦具有肾脏表型,同时,留取新生儿/儿童及其父母的血样。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引入之后,收录了因胎儿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兼之孕妇本人血清学筛查高风险而行羊水穿刺的22例羊水标本。从上述37例在胎儿期超声下即诊断为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新生儿/儿童的外周血和胎儿的羊水中,提取DNA,在Affymetrix CytoScan平台上,用Affymetrix HD芯片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所检出的拷贝数的变异,进行数据库及文献的检索,判读病理性CNVs。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产科因除了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ongenitial anomalies of kidney and urinary tract, CAKUT)以外的其他先天异常而进行羊水穿刺或外周血采血行CMA检测的461例病例为对照组1;以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产科分娩的124例正常新生儿脐血为对照组2。比较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实验组和对照组1中各CNV的检出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只在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组中出现的临床意义不明的CNV和在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组中出现频率更高的CNV。对于频数最高的CNV片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的方法,检测其在对照组2中的检测频率,使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其在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组和对照组2中的频率高低。在本研究中所判读的CNV都经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或者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进行二次确认。研究结果:在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组中,病理性CNV的检出率为13.5%(5/37)。其中,在单纯的单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病例中,检出了4例病理性CNV——2例17q12缺失(胎儿18:17q12(34,823,294-36,316,144)×1;胎儿21:17q12(34,822,465-36,404,104)×1)、1例22q11.2缺失(胎儿10:22q11.21(21,033,586-21,800,797)×1)和1例22q11.2重复(胎儿16:22q11.21(18,648,855-21,800,471)×3)。本研究首次报道一例因携带5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片段缺失而确诊为Cri-du-chat综合征的胎儿,携带第二个较大的CNV——1q31.33q44重复。该重复含有多个基因(CCSAP、DSTYK、REN、AGT)的剂量变异即可致病且参与肾脏发育的过程并和肾脏疾病的发生相关。此外,本研究还检出了8个临床意义不明的变异,与对照组1中的461例病例进行对比,只出现于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病例中。通过统计学比较,我们还筛选出5个在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组中频率更高,与对照组1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片段。并选出其中频数最高的14q11.2缺失,在对照组2中进行进一步验证,证实与对照组2中124例正常新生儿相比,14q11.2缺失在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组中,出现频率仍较高。并且提出14q11.2缺失是通过所涵盖的T细胞受体基因参与了肾脏发育和肾脏疾病的发生结论:部分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发生与拷贝数的变异相关。对产前超声诊断为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胎儿应当进行羊水穿刺,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多囊性肾发育不良中发现的病理性拷贝数变异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可能带来的表型多种多样,各种表型外显率也有所不同,增加了产前遗传咨询的难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王明松,李波军,刘旭东,张勇,罗勇,吴刚,张克勤,靳风烁,李彦锋[6](2015)在《Zinner综合征的诊断和微创治疗(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2例Zinner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微创治疗手术。方法:本院近年收治的2例Zinner综合征患者,1例行经腹腔镜精囊囊肿切除加输尿管残端切除术,另1例行经尿道精囊囊肿去顶减压术加精囊壁电灼术。根据该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95min,无膀胱、直肠等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术前不适症状消失,无勃起及射精功能障碍。结论:一侧肾缺如合并同侧盆腔内占位,需要考虑Zinner综合征的可能,微创手术尿道精囊镜下囊肿去顶减压加内膜烧灼术是这类患者的理想选择方式。
李波军,王明松,黄灶明,罗勇,张勇,李珂,张克勤,靳风烁,李彦锋[7](2015)在《经尿道内镜治疗巨大精囊囊肿的临床分析(附7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总结7例巨大精囊囊肿的诊治经验,结合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例巨大精囊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手术治疗情况,随访术后恢复情况,分析治疗效果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精囊囊肿在CT或MRI下显示为定位于膀胱后方、前列腺上方、偏离中线的盆腔囊性占位,大小约8.26 cm×7.98 cm×4.85 cm至9.27 cm×8.95 cm×8.15 cm。其中2例单侧精囊巨大囊肿伴发先天性同侧肾、输尿管缺如,考虑为先天性畸形;另外5例表现为单纯精囊巨大囊肿,考虑为后天性射精管道梗阻所致。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尿道内镜下精囊囊肿去顶减压加囊壁电灼术,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精囊囊肿,未见肿瘤。术后随访显示术前各类不适症状消失,无勃起及性功能障碍,射精及性高潮同术前。无膀胱、直肠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6个月复查囊肿显着缩小或消失。结论 MRI检查能根据盆腔囊肿的定位清楚分辨其来源,并根据囊肿内信号特征改变判断其性质。采用经尿道内镜下囊肿去顶减压加囊壁电灼术较以往开放和腹腔镜手术更加微创和安全。
汤玲,李祥仁,艾苏[8](2014)在《超声对精囊腺囊肿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精囊腺囊肿的超声图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精囊腺囊肿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超声图像表现。结果 19例先天性精囊腺囊肿患者中,同侧肾缺如8例,多囊肾7例,超声诊断符合率100%;2例诊断为睾丸异位,2例输尿管开口异位未明确诊断。继发性精囊腺囊肿患者12例,其中,炎性9例,术后射精管梗阻3例,均明确诊断。结论超声诊断精囊腺囊肿特异度强,准确度高,可为临床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孙鹏,张栋[9](2013)在《腹腔镜治疗巨大精囊腺囊肿合并同侧肾脏发育不良一例》文中研究表明1病例摘要患者,男,17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就诊入院。查体直肠指诊,前列腺右侧上方可触及囊性肿物,有触痛,上界未触及。B超检查发现前列腺右上方右输尿管末端探及两个囊性包块,大小约7.4cm×5.6cm、4.0cm×3.0cm,边界欠清,内
陈亮[10](2010)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的不同扫描期相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对泌尿系先天畸形诊断的最佳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方法,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同济医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进行MSCTU多期扫描的泌尿系先天性畸形患者263例,按肾畸形、集合管系统及输尿管畸形分类进行分析,分别计算MSCTU平扫、增强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轴位及MPR、Curve、MIP、VR图像对泌尿系各种畸形诊断的正确率。结果:104例肾畸形患者中MSCTU平扫轴位及MPR、Curve图像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肾发育不全(72.73%),肾发育不良(83.33%),孤立肾(100%),异位肾(76.92%),马蹄肾(100%),肾叶错位(0%)。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的轴位及MPR、MIP、VR图像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肾发育不全(81.82%、81.82%、72.73%),肾发育不良(91.67%、95.83%、100%),孤立肾(100%、100%、100%),异位肾(100%,100%,100%),马蹄肾(100%、100%、100%),肾叶错位(100%)。平扫可显示合并的结石,皮髓质期可显示肾实质的厚度及强化程度、肾动静脉及其变异、肾动脉有无狭窄或扩张等。159例集合系统及输尿管畸形患者中MSCTU平扫、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轴位及MPR、Curve、MIP及VR图像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肾盂输尿管移行部狭窄(63.49%、79.37%、87.30%、95.24%);重复肾畸形(17.54%、29.82%、29.82%、92.98%);单纯输尿管囊肿(73.33%、73.33%、73.33%、100%);肾外肾盂(66.67%、66.67%、66.67%、83.33%)。平扫可显示合并的结石,排泄期MPR图像可分段追踪显示输尿管异位开口、输尿管囊肿等,排泄期MIP及VR图像可直观、全貌显示泌尿系管道系统。结论:MSCTU平扫对泌尿系先天畸形诊断价值有限,多期相的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疾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诊断泌尿系先天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
二、超声诊断先天性精囊囊肿合并同侧肾缺如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诊断先天性精囊囊肿合并同侧肾缺如1例(论文提纲范文)
(2)射精管梗阻和先天性输精管缺如导致男性不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中英文缩写对照 |
绪论 |
第一章 正常精道远端结构应用解剖观察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前列腺癌根治标本 |
2.2 器械和材料 |
2.3 解剖步骤 |
3 结果 |
3.1 精道远端结构位置关系 |
3.2 射精管长度测量 |
4 讨论 |
第二章 经尿道铥激光射精管切开术治疗射精管梗阻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体格检查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经直肠超声检查 |
2.5 手术方法 |
3 结果 |
3.1 实验室检查 |
3.2 TRUS检查 |
3.3 手术情况 |
3.4 术后随访情况 |
4 讨论 |
第三章 先天性输精管缺如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探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体格检查 |
2.3 精液分析和性激素检测 |
2.4 影像学资料 |
2.5 治疗方法 |
2.6 CFTR基因位点测序方法 |
3 结果 |
3.1 实验室检查 |
3.2 影像学检查和分型 |
3.3 治疗情况 |
3.4 CFTR基因位点测序 |
4 讨论 |
4.1 CAVD的诊断 |
4.2 CAVD的分型 |
4.3 CVAD的治疗 |
4.4 CFTR基因突变与CAVD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3)Zinner综合征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4)左侧精囊巨大囊肿合并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右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 病因 |
2.2 临床表现 |
2.3 检查 |
2.4 治疗 |
(5)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胎儿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囊性肾发育不良概述 |
1.2 MCDK的随访研究的局限性 |
1.3 MCDK的遗传倾向性 |
1.4 单基因突变与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的关联 |
1.5 单基因突变与多囊性发育不良肾的关联 |
1.5.1 TCF2基因 |
1.5.2 PAX2基因 |
1.5.3 UPK3A基因 |
1.6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
1.7 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与拷贝数的变异的关联 |
1.8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产前超声诊断的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随访调查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分析产前超声诊断为MCDK的病例特征,回访其临床结局 |
2.2.2 对15名MCDK儿童进行随访调查 |
2.3 随访结果 |
2.3.1 2007年7月至2015年12月MCDK超声诊断回顾性分析 |
2.3.2 对召回的15命单侧MCDK儿童进行随访的结果 |
2.4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受试者 |
3.2.2 DNA提取 |
3.2.3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 |
3.2.4 判读以及CMA检测结果数据的分析 |
3.2.5 CNV的判读标准 |
3.2.6 罕见CNV(Rare CNVs)和在MCDK组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多态性CNV(CNVs wi th higher frequency in MCDKs)的定义 |
3.2.7 CNV的验证和遗传状态的确定 |
3.2.8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
3.2.9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amplification,MLPA) |
3.2.10 数据分析 |
3.3 37例MCDK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 |
3.3.1 MCDK组中病理性CNV的检出 |
3.3.2 Cri-du-chat综合征胎儿并发MCDK并携带1q31.3q44重复 |
3.3.3 MCDK组中罕见CNV(Rare CNVs) |
3.3.4 MCDK组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多态性CNV(CNVs with higherfrequency in MCDK)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病理性CNV的高度异质性 |
3.4.2 病理性CNV的表型多样性 |
3.4.3 病理性CNV的不完全外显率 |
3.4.4 罕见CNV所涵盖的基因 |
3.4.5 罕见CNV的检出指导MCDK的致病基因的筛选 |
3.4.6 相同区段的缺失或重复表型不同 |
3.4.7 罕见CNV的作用 |
3.4.8 在MCDK组中频率较高的CNV——14q11.2缺失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Zinner综合征的诊断和微创治疗(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经尿道内镜治疗巨大精囊囊肿的临床分析(附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临床资料 |
1.2治疗方法 |
2结果 |
2.1影像学特征 |
2.2典型病例 |
2.3术后观察与随访 |
3讨论 |
(9)腹腔镜治疗巨大精囊腺囊肿合并同侧肾脏发育不良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
2 讨论 |
(10)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的不同扫描期相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四、超声诊断先天性精囊囊肿合并同侧肾缺如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Zinner综合征1例[J]. 廖阳英,潘少恒,刘光德,胡怡,李深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12)
- [2]射精管梗阻和先天性输精管缺如导致男性不育的临床研究[D]. 李湘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3]Zinner综合征1例报告[J]. 余木生,张翎,吴忠亮,胡阳全,金凌应.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6(06)
- [4]左侧精囊巨大囊肿合并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右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J]. 张洋,孙发,唐开发,钟传华,王鹏飞. 重庆医学, 2016(25)
- [5]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胎儿多囊性肾发育不良的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奚琦. 南京大学, 2016(08)
- [6]Zinner综合征的诊断和微创治疗(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王明松,李波军,刘旭东,张勇,罗勇,吴刚,张克勤,靳风烁,李彦锋.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5(12)
- [7]经尿道内镜治疗巨大精囊囊肿的临床分析(附7例报告)[J]. 李波军,王明松,黄灶明,罗勇,张勇,李珂,张克勤,靳风烁,李彦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5(15)
- [8]超声对精囊腺囊肿的诊断价值[J]. 汤玲,李祥仁,艾苏.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07)
- [9]腹腔镜治疗巨大精囊腺囊肿合并同侧肾脏发育不良一例[J]. 孙鹏,张栋.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02)
- [10]多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的不同扫描期相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泌尿系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D]. 陈亮.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