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两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沛芃[1](2021)在《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研究 ——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社会的典型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战略,面向的是全国广大农村和农民,实质是如何配置人力资源问题。高等教育作为资源汇集的中心,将高等教育资源引向农村,有助于为农村积累人力资本,振兴乡村精神文化,由点及面建构起教育服务空间,面向农村贫困人口,改善农村社会贫困问题。地方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主动承担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使命,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位置、人才、管理、专业优势,积极主动服务于当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本研究首先以教育的外部关系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以及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自乡村教育运动以来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历史脉络、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目前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其次,本研究以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这一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成功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对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23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出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在岗前、岗中以及岗后这三个环节中政府、师范院校、农村学校以及学生四方相关利益主体的联动条件。再次,本研究对2020年X校参加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访谈法对各教育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负责人、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负责人、带队教师、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基地中小学校长进行访谈,整理出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整体实施效果以及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根据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运行机制与一手调研资料,并结合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社会的动机与优势,整理出地方师范院校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可推广条件。具体包括:地方政府应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高校要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支教运行机制,实习基地提供基本的后勤保障,学生严格自我管理以适应角色转换。
高鹏芬[2](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关于“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应该如何教学,才能有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是很重要很基础的教学内容,它较高程度地融合了数学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转化思想方面有很积极的作用。所以研究“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可以打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新局面,对于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落实有极大帮助。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梳理了数学核心素养以及“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相关研究,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论述,并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做出阐释。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与访谈法,了解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现状。运用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运用案例法,收集整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图形与几何”部分的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前期工作的准备,笔者总结出数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的效能有三: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激励性评价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其次,本研究总结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现状出现的问题,发现主要有:教师的理论水平不足;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不容乐观;教师对直观教具及多媒体的使用频率不高;学生课堂自主探究时间较短等。同时笔者也进行了问题归因分析:在社会层面,社会对公立学校投入资金的不足、小学教师待遇及社会地位的偏低、国家编写教材的难度较大;学校层面,小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普遍偏重、教师的外出学习提升的机会偏少、在小学还没有形成浓重的教研氛围、数学教学的考评制度还很不合理;教师层面,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授课只谈量不谈质、课后反思不够积极。最后,结合现状、问题以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议:在社会层面,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小学教学条件;切合学生认知,适当降低课程难度;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工作动力。学校层面,合理分配教学任务,除去教师额外工作负担;安排外出学习机会,确保教师水平持续提升;营造浓厚教研氛围,在团体中激发教师进步;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科学考核评价教学质效。教师层面,在课程教学中专门提升、在教学工作外反思进步。
郝景[3](2020)在《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研究 ——以太原市D小学为个案》文中指出本文在明晰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概念、特点及价值的基础上,从个案出发,对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概述。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指小学生以自我艺术兴趣爱好为依据组成小学艺术类社团,并共同开展的校内课余艺术类活动。其特点在于活动目的的艺术审美性、活动主体选择的自主性、活动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活动过程的集体合作性、活动管理的依赖教师性、活动结果的全面综合性。活动对于小学生、社团活动辅导教师角度以及学校具有不同价值。第二,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背景。其一,政策背景。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是在国家对美育及艺术教育的政策下进行的;其二,文化背景。一方面,就该校外部而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文化相对成熟、社会艺术教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另一方面该校内部拥有相关活动文化背景经验;其三,现实背景。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是学校美育创新发展必经之路,且符合该校发展目标。第三,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具体从活动准备、活动开展、活动评价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实施。其中活动准备包括了活动原则的树立、活动类型的安排、活动时空的调度;活动开展包括了活动师资的调配、活动学生的招收、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形式的确立;活动评价和监管包括了活动效果的评价与活动监管的保证。第四,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成效。太原市D小学通过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教师的职业成长,又营造了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第五,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反思。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五方面:社团活动的“门槛”较高;活动形式深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活动辅导教师缺乏培训与合作;活动评价主体单一且方式单调;社团活动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得不够。究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影响;艺术类社团活动定位不准;社团活动中教师的激励不够;社团活动监督管理不够到位;科学的艺术教育评价观树立得不够;大教育观的确立不够。第六,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实施的启示。这些启示主要有以下五方面:树立正确艺术类社团活动观念;拓展艺术类社团活动内容形式;全面落实艺术类社团活动制度;完善科学艺术类社团活动评价方式;充分利用艺术类社团活动资源。
彭子珍[4](2020)在《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下一线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诗歌教学内容文体特征不够明显、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的困境。对此,笔者通过梳理分析《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相关研究论文,得出对当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启示,从“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两个方面寻找诗歌教学困境的突破口。绪论部分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意义与创新点。其中,从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师发展三个角度来说明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在期刊的视角下研究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这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对《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利用中国知网获取与处理论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论文作者发文量、发文地区、发文身份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多数研究者对诗歌教学研究缺乏持续系统性的关注,经济发达、教育环境良好的地区从事诗歌教学研究的研究者较多,一线教师是教学研究队伍中的主力军。通过对历年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得出,在新课改以来强调关注学生发展、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诗歌教学研究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征:2001-2006年载文数量逐年增多,属于“快速发展”阶段;2007-2009年载文数量逐年递减,但整体仍为发展态势,属于“减缓发展”阶段;2010-201 9年载文数量上下起伏,属于“理性思考”阶段。通过对论文类型的统计,分析得出,相对教学理念研究而言,课例研究处于弱势地位,值得加大研究力度。第二章对《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年刊载的诗歌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类分析。针对教学理念研究类论文,分别从诗歌教学现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诗歌教学现状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对诗歌教学中教师“教”的问题的关注多于对学生“学”的问题的思考;在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对于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集中在传统的诵读法、知人论世法以及“诗眼”教学法上,有关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诗歌的讨论较少;在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整体而言,对于教学内容的研究少于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者倾向于讨论诗歌教学具体的内容,缺少对如何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关注。针对课例研究类论文,分别以研究关注度较高的《登高》与《乡愁》为例,从“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两个方面对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教学进行分析。通过对相关课例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在“教学什么”方面分析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怎么教学”方面分析教学活动组织与教学方法运用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三章在前两章对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相关载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得出启示。在诗歌教学研究方面,从研究主题出发,要加强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元化的研究;从研究主体出发,要增强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关注诗歌学术前沿研究。在诗歌教学实践方面,以部编版初中教材中的古典诗歌《登幽州台歌》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的现代诗歌《雨巷》为例,分别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为诗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了本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以期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改进提供些许帮助。
贾韬[5](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郁秀青[6](2019)在《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能力是个体参与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基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其中,初中阶段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决定着个体后期实践能力的发展高度,因而在基础教育中需要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有效的培育。然而当前我国初中教育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低效状态,具体表现为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而且培养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和坚实的研究支撑。因此,加强对于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确定了四个具体的研究目标:(1)明晰实践能力的内涵、发展特征与结构构成;(2)编制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3)应用量表调查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4)根据量表分析结果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为呈现更加科学、可信、全面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以下是研究过程与结论:(1)通过文献分析法明确了实践能力概念的内涵与发展特征,基于教育学立场把“实践能力”定义为: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为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实践性、习得性、外显性、情境性、综合性、飞速发展性是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征。(2)依据脑功能系统学说将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构念为内含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模型,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内含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结构模型,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了初始量表。对190名初中生进行了预测,通过对初始量表的项目分析、信度检验、效度检验,确定了内含4个一级指标(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和实践行为)和11个二级指标(内生动机、外生动机、知识建构能力、匹配分析能力、缄默知识获取能力、意义评估能力、情绪感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反思能力)的结构模型和正式量表。发放正式量表500份并回收,通过AMOS24.0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初中生实践能力是一个由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这4个二阶因子组成的多维结构,并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出测评指标的权重值,经计算并标准化后4个一级指标“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在实践能力中的重要程度比例为0.2:0.27:0.28:0.25。(3)利用自编的信效度良好的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对50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掌握了当前初中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所在,并且针对显着性问题从实践动机、实践认知、实践情感、实践行为、总体规划这五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王慧茹[7](2019)在《人教版与康轩版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美术教科书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师生进行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载体。美术教科书的对比研究,就是对不同地域或者不同版本的相关教材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剖析出各版本教材优缺点,并探讨所对比教材之间可供相互借鉴的有用经验。台湾与大陆同宗同源,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在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标准方面有着众多相似,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有着很多共通之处。本研究笔者将目光聚焦于和大陆一水之隔的我国台湾地区,通过比较两岸地区占据市场份额较大的两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人教版”与“康轩版”,探求两版教科书编写的特点,剖析异同点,以提供两岸美术教科书编写者可以借鉴和交流的经验,从而为我国小学美术教科书的改革提供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列举人教版与康轩版两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助读系统有代表性的几个栏目设置并分析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两版教材助读系统的特点进行异同点分析。第三部分别分析两版教科书知识系统的特点基础上,总结两版教材知识系统特点的异同点。在本研究的第四部分笔者结合上述部分所研究的结论,总结出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待改进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秦晨菲[8](2018)在《法布尔《昆虫记》在中国的科学传播研究》文中认为法国作家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所着关于昆虫习性研究的着作《昆虫记》于1879年-1910年出版,共十卷。该着作兼具文学作品、博物学作品、科普作品的身份,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翻译介绍到中国至目前(2016年)为止,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重视,近百年的时间中出版热度不减。这种现象在科普史、出版史上并不多见,因此具有典型性,应当作为典型案例研究。但目前对于《昆虫记》的研究仅停留在简单的翻译史介绍、哲理反思和语文学科教育层面,对法布尔的科学思想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对《昆虫记》这一独特的传播现象也有很大的探讨空间。本文主要以《昆虫记》为研究对象,根据《全国总书目》(1981年-2011年纸质与电子版,2011年后没有《全国总书目》纸质版与电子版的数据),国家图书馆馆藏检索,并辅助以百链图书搜索及当当、京东、亚马逊图书购买平台,收集到法布尔《昆虫记》出版作品共831种,涉及出版社237家,整理出《昆虫记》出版情况编目,见附录1。第一,文章对法布尔的生平,科学思想、传播理念进行了分析,为后面几章《昆虫记》在中国的传播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基础。第二,文章对《昆虫记》早期在中国的翻译引进及传播情况进行梳理。第三,根据附录1对《昆虫记》不同时期的译着、出版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所收集到的831多种《昆虫记》进行了分类统计,共分为科普类、文学类、新课标类、其他四种,并对分类统计数据背后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重点对科普着作分类下的《昆虫记》和新课标分类的《昆虫记》的传播状况进行研究,并对该书中所传播的博物学理念、研究方法以及法布尔对博物学、数理科学等方面的看法进行了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昆虫记》虽然20世纪20年代已经译介到中国,但80年代之前,甚至到90年代《昆虫记》出版与传播仍然非常有限,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以2013年最为突出,其中新课标与《昆虫记》的关联,成为《昆虫记》出版发行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2.《昆虫记》作为一部兼具科学与人文特征的着作,早期传入中国之时就认识到其科学价值、科学普及价值,但随着不同的翻译文本的出现以及译介,文学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肯定,而科学价值有所减弱。其原因一方面与译着介绍导读的偏好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科普着作出版的整体情况也不无关联。3.通过对《昆虫记》出版、译介、内容的翻译选择以及读者反馈来看,法布尔的科学思想的传播与介绍是薄弱环节。通过我们对法布尔英文版《昆虫记》的序、回忆性文章,以及国外对法布尔的研究文章来看,法布尔有他自身对博物学、数理科学、实验科学的思考与看法,而且这种思考与看法渗透在他对昆虫的研究中,对我们今天理解科学、理解科学方法仍有重要的启示。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法布尔及其科学思想,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本文对《昆虫记》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特点及其原因进行探讨,对其中表现出的独特传播现象进行反思,以期为中国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案例基础。
姜宝君[9](2018)在《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研究 ——基于S小学个性化教学改革》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背景之下,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正在引领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新潮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发展不仅要以高科技的顶尖技术为基础,更要以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为先决条件,人才的竞争才是各国之间竞争的核心,而这种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教育而言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我国,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教学观正逐渐改变着师生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这些新的音乐教学观念中,音乐个性化教学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学领域中新的热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展现广阔的精神世界和发展空间,个性化教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意义以及音乐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自我发展的目标,关注并利用各种可提供自身发展的音乐学习资源,最终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实践研究,选取S小学个性化教学改革为个案,主要研究音乐个性化教学的现状,探索小学音乐个性化单元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回答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进行个性化音乐教学等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厘清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2.结合个案研究学校的音乐个性化教学实践过程,了解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发展现状,找出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影响因素。3.通过对小学音乐个性化单元教学的设计与课例分析,为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提供教学实践借鉴。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质化研究为取向,在对国内外音乐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出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对S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发展的新思维、新方法、新举措。对于具体研究的问题,拟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一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二是相关文献综述;三是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相关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研究;四是S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实施现状调查;五是影响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实施的因素分析;六是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七是结论。本论文研究以社会发展和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变革为视角,从以校级为基准的音乐学科所进行的个性化教学实施角度出发,以个案学校为例,深入研究了个性化音乐教学实施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这种以特定学校为个案,深入到具体学科研究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极为少见,因此,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吕向然[10](2018)在《无锡市东亭中学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素质教育的普及,教育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学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也逐渐被重视起来。2011年新规范地实施,一些中学建筑设计努力突破传统的校园规划与建筑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有个性化的校园。目前二胎政策已经全面施行,中学生的数量将会持续增加,未来几年中学校园建设的需求将会迅猛增加,并且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无锡市东亭中学新建项目为切入点,研究中学校园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以及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策略,并灵活地运用到无锡市东亭中学新建项目的设计中,力求对以后的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有所帮助。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是本论文的研究基础,分析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背景,然后从国内外两方面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理论研究。第二章为案例分析,主要分析研究三个优秀中学设计的案例,总结对比出他们的优缺点,然后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大量的中学案例,分析、总结出目前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第三章为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策略,结合案例分别从中学的校园布局、各单体建筑和建筑群外部形象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设计策略进行阐述,为下一章无锡市东亭中学的设计表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从项目总体概述、前期方案比较、东亭中学总平面设计、单体建筑设计以及建筑群的外部形象设计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主要设计过程。第五章,对无锡市东亭中学项目进行总结、反思,并且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二、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两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两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研究 ——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社会的典型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乡村振兴需要高等教育的积极参与 |
(二)X校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是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成功案例 |
(三)个人研究兴趣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顶岗实习的文献综述 |
(三)关于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地方师范院校 |
(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 |
第一章 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境遇 |
一、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
(二)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三)阿玛蒂亚·森能力贫困理论 |
(四)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论 |
二、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的现实境遇 |
(一)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历史进程 |
(二)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政策支持 |
(三)高等教育服务农村社会的问题 |
第二章 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解析 |
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发展脉络 |
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运行机制 |
(一)入岗的前期准备 |
(二)在岗的双向指导 |
(三)离岗的多维评价 |
第三章 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效果 |
一、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整体实施效果 |
(一)增加支教生数量,服务农村基础教育 |
(二)补充农村教师数量,支教效果受外界认可 |
(三)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形成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 |
(四)改革传统教育实习内涵,推动实习支教政策出台 |
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于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
(一)对政府建设新农村产生积极影响 |
(二)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
(三)推动高校自身发展 |
(四)促进支教学生个体成长 |
第四章 地方师范院校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推广条件 |
一、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社会的动机与优势 |
(一)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社会的动机 |
(二)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社会的优势 |
二、地方师范院校实施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可推广条件 |
(一)地方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 |
(二)高校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支教运行机制 |
(三)实习基地提供基本的后勤保障 |
(四)学生严格自我管理以适应角色转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研究背景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1.核心素养 |
2.数学核心素养 |
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4.图形与几何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关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研究 |
3.关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研究 |
4.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案例法 |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建构与教材内容解析 |
(一)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 |
1.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 |
2.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 |
(二)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诠释 |
1.数学认知维度的内涵 |
2.数学思想与能力维度的内涵 |
3.个人发展维度的内涵 |
(三)图形与几何的教材内容分析 |
1.“图形与几何”编排的内容及意图 |
2.“图形与几何”编排的内容分析 |
3.小学数学教育的特质与作用 |
二、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定量研究 |
(一)调查设计与调查对象 |
1.调查目的 |
2.问卷设计 |
3.信度与效度检验 |
4.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及分析 |
1.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
2.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情况 |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况 |
4.教师课后的反思与评价 |
5.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相关分析 |
6.访谈小数教师的材料分析 |
三、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案例分析 |
(一)H、L教师核心素养教学的案例 |
1.H教师《圆的认识》一课的案例分析 |
2.L教师《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案例分析 |
(二)H、L教师教学案例的综合分析 |
四、小学数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效能与问题 |
(一)数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的效能 |
1.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2.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3.通过激励评价的驱动,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二)教师教学发展核心素养的不足 |
1.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论准备不足 |
2.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质量不甚理想 |
3.教师的直观教具及多媒体使用偏低 |
4.学生课堂自主探究的时间普遍偏短 |
(三)数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不足的归因 |
1.社会层面因素的影响及分析 |
2.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及分析 |
3.教师层面因素的影响及分析 |
五、提升小学生数学教学发展核心素养效能的建议 |
(一)社会层面:增加投入、降低难度、提高工资 |
1.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小学教学条件 |
2.切合学生认知,适当降低课程难度 |
3.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工作动力 |
(二)学校层面:合理派工、提高水平、科学考核 |
1.合理分配教学任务,除去教师额外工作负担 |
2.安排外出学习机会,确保教师水平持续提升 |
3.营造浓厚教研氛围,在团体中激发教师进步 |
4.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科学考核评价教学质效 |
(三)教师层面:课前精思、课后反思、课外沉思 |
1.在课程教学中专门提升 |
2.在教学工作外反思进步 |
结语:研究结论与存在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2 :基于核心素养的图形与几何教学访谈 |
致谢 |
(3)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研究 ——以太原市D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一)小学社团活动现状及问题 |
(二)小学美术社团活动现状及问题 |
(三)小学社团活动的对策 |
(四)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经验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概述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艺术教育 |
1.1.2 学生社团 |
1.1.3 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 |
1.2 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特点 |
1.2.1 活动目的的艺术审美性 |
1.2.2 活动主体选择的自主性 |
1.2.3 活动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
1.2.4 活动过程的集体合作性 |
1.2.5 活动管理的依赖教师性 |
1.2.6 活动结果的全面综合性 |
1.3 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价值 |
1.3.1 小学生角度的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价值探究 |
1.3.2 社团活动辅导教师角度的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价值探究 |
1.3.3 学校角度的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价值探究 |
第二章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背景 |
2.1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实施的政策背景 |
2.2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实施的文化背景 |
2.2.1 外部文化背景 |
2.2.2 内部文化背景 |
2.3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实施的现实背景 |
2.3.1 学校美育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
2.3.2 学校的发展目标 |
第三章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 |
3.1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准备 |
3.1.1 活动原则的树立 |
3.1.2 活动类型的安排 |
3.1.3 活动时空的调度 |
3.2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开展 |
3.2.1 活动师资的调配 |
3.2.2 活动学生的招收 |
3.2.3 活动内容的选择 |
3.2.4 活动形式的确立 |
3.3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评价和监管 |
3.3.1 活动效果的评价 |
3.3.2 活动监管的保证 |
第四章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成效 |
4.1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
4.1.1 培养了艺术兴趣,形成了正确审美观 |
4.1.2 增强了自主管理,加强了人际交往 |
4.1.3 提升了艺术自信,展现了率真自我 |
4.2 促进了教师的职业成长 |
4.2.1 增强了艺术学习,促进了一专多长 |
4.2.2 拓宽了教师舞台,展现了艺术风采 |
4.3 营造了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 |
4.3.1 静态作品呈现,装点了校园艺术走廊 |
4.3.2 动态舞乐携手,浸染了校园艺术气息 |
第五章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反思 |
5.1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
5.1.1 社团活动的“门槛”较高 |
5.1.2 活动形式深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影响 |
5.1.3 活动辅导教师缺乏培训与合作 |
5.1.4 活动评价主体单一且方式单调 |
5.1.5 社团活动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得不够 |
5.2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实施问题的成因 |
5.2.1 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影响 |
5.2.2 艺术类社团活动定位不准 |
5.2.3 社团活动中教师的激励不够 |
5.2.4 社团活动监督管理不够到位 |
5.2.5 科学的艺术教育评价观树立得不够 |
5.2.6 大教育观的确立不够 |
第六章 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实施的启示 |
6.1 树立正确艺术类社团活动观念 |
6.1.1 唤醒对美育的文化自觉 |
6.1.2 明确艺术类社团活动定位 |
6.2 拓展艺术类社团活动内容形式 |
6.2.1 立足时代,立足传统 |
6.2.2 了解喜好,激发兴趣 |
6.2.3 游戏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
6.3 全面落实艺术类社团活动制度 |
6.3.1 建立艺术类社团活动的辅导教师激励制度 |
6.3.2 明晰社团活动监督管理制度 |
6.4 完善科学艺术类社团活动评价方式 |
6.4.1 建立艺术类社团活动成长档案 |
6.4.2 形成以发展为导向的活动评价报告单 |
6.5 充分利用艺术类社团活动资源 |
6.5.1 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做到家校共育 |
6.5.2 多方联动社会教育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辅导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团员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太原市D小学艺术类社团团员家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新课改下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诉求 |
(二) 当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困境 |
(三) 《中学语文教学》期刊的相对优势 |
二、研究现状 |
(一)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
(二) 中学语文教学类期刊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意义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诗歌教学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一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一、论文数据的获取 |
二、论文数据的处理 |
第二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作者的统计与分析 |
一、作者发文量 |
二、作者地区分布 |
三、作者发文身份 |
第三节 诗歌教学研究论文的分类与时间分布 |
一、论文分类的必要性与依据 |
二、论文历年分布概况 |
三、历年论文分布的教育背景追溯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学》诗歌教学研究的内容分类分析 |
第一节 教学理念研究 |
一、关注诗歌教学现状 |
二、探寻诗歌教学方法 |
三、讨论诗歌教学内容 |
第二节 课例研究 |
一、古典诗歌“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以《登高》为例 |
二、现代诗歌“教学什么”与“怎么教学”——以《乡愁》为例 |
第三章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
第一节 诗歌教学研究的启示 |
一、加强关注诗歌的教学内容 |
二、注重诗歌教学方法多元化 |
三、增强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 |
四、加强关注诗歌的学术前沿 |
第二节 诗歌教学实践的启示——以《登幽州台歌》与《雨巷》为例 |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诗篇目统计 |
附录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选诗篇目统计 |
附录3: 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以“诗歌”为主题的288篇载文 |
附录4: 2001-2019年《中学语文教学》以“诗歌”为主题的204篇有效载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 |
(6)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教育改革的战略要求 |
(二)关怀初中阶段:实践能力发展关键期的内在要求 |
(三)关心初中生实践能力:有效培养的实践要求 |
二、文献综述 |
(一)文献计量研究 |
(二)关于实践能力概念的研究 |
(三)关于实践能力结构的研究 |
(四)关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
(五)已有研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本体意蕴及培养意义 |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本质内涵 |
(一)实践能力的界定 |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的界定 |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特征 |
(一)实践性 |
(二)习得性 |
(三)外显性 |
(四)情境性 |
(五)综合性 |
(六)飞速发展性 |
三、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
(一)实践能力培养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 |
(二)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
(三)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初中生终身学习的主要载体 |
第二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基本结构与理论模型 |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
(一)已有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理论构建 |
二、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的实证探究 |
(一)专家咨询论证实践能力结构的合理性 |
(二)自编初中生实践能力测评量表 |
第三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材料 |
三、研究程序 |
四、研究工具 |
五、结果与分析 |
(一)初中生实践能力总体培养现状及问题 |
(二)初中生实践动机培养现状及问题 |
(三)初中生实践认知培养现状及问题 |
(四)初中生实践情感培养现状及问题 |
(五)初中生实践行为培养现状及问题 |
第四章 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索 |
一、培养初中生实践动机的具体对策 |
(一)强化学生的内生动机,形成持久的实践动力 |
(二)重视同辈关系的赞赏,激发学生的外生动机 |
二、培养初中生实践认知的具体对策 |
(一)建立融合经验与理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匹配分析能力 |
(三)搭建缄默知识显性化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缄默知识获取能力 |
三、培养初中生实践情感的具体对策 |
(一)引领积极的实践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意义评估能力 |
(二)提供情绪调控资源,提升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 |
四、培养初中生实践行为的具体对策 |
(一)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
(二)塑造科学的执行环境,提升学生的执行能力 |
(三)凝聚问题解决的各方力量,提升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 |
(四)开展反思性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
五、培养初中生实践能力的总体规划 |
(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格局,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 |
(二)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持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关注度 |
(三)改变传统教学,探索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模型”第一轮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附录2:“初中生实践能力结构模型”第二轮专家咨询调查问卷 |
附录3: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一稿) |
附录4: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二稿) |
附录5:初中生实践能力的调查问卷(第三稿) |
致谢 |
(7)人教版与康轩版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一)美术教科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二)教科书比较研究是促进教科书发展的重要途径 |
(三)既有相关研究的空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海峡两岸美术教科书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内容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 |
(二)“人教版”与“康轩版” |
第二章 两版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 |
一、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助读系统栏目剖析 |
(一)艺术名作简析 |
(二)学生作品 |
(三)学习要求 |
(四)拓展 |
二、康轩版小学艺术与人文教科书视觉艺术领域助读系统栏目剖析 |
(一)编者的话 |
(二)给小朋友的话 |
(三)单元导语 |
(四)单课导读 |
(五)小提示 |
(六)与艺术家有约 |
三、人教版和康轩版小学美术教科书助读系统异同点分析 |
(一)两套教科书助学系统的共同特点 |
(二)两套教科书助学系统的不同点 |
第三章 两版教科书知识系统的比较 |
一、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知识系统内容的特点 |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的主要特点 |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的主要特点 |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内容的主要特点 |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内容的主要特点 |
二、康轩版小学艺术与人文教科书视觉艺术领域知识系统内容的特点 |
(一)“基本概念”学习领域内容的主要特点 |
(二)“表现试探”学习领域内容的主要特点 |
(三)“艺术与历史文化”学习领域内容的主要特点 |
(四)“艺术与生活”学习领域内容的主要特点 |
三、人教版和康轩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知识系统异同点分析 |
(一)两套教科书知识系统的共同特点 |
(二)两套教科书知识系统的不同点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一、两版教科书比较视角下的人教版教科书待改进之处 |
(一)助读系统栏目设置有待进一步补充 |
(二)文字表述较为严肃,感性色彩较弱 |
(三)与其他学科融合度有待提高 |
(四)国际艺术文化方面内容有待增加 |
二、借鉴康轩版教科书视角下的人教版教科书改进建议 |
(一)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优化完善教科书的栏目设置 |
(二)站在学生主体的立场上编辑教科书,彰显人文关怀理念 |
(三)教科书编写有机融合其他学科,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学习层次 |
(四)合理配置艺术作品学习图例的比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 |
(8)法布尔《昆虫记》在中国的科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对象及意义 |
(三) 本研究欲解决的问题 |
(四) 研究综述 |
(五)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 研究方法 |
一、法布尔及《昆虫记》的译介与传播(1923年-1981年) |
(一) 法布尔及其《昆虫记》 |
1 法布尔生平 |
2 《昆虫记》的内容 |
3 法布尔《昆虫记》及其传播理念 |
(二) 《昆虫记》的传入 |
1 《昆虫记》最早的译介者 |
2 《昆虫记》最早的传播媒介 |
3 汉译《昆虫记》的主要译本来源 |
二、《昆虫记》的翻译、出版状况(1981年—2016年) |
(一) 《昆虫记》的出版的整体情况 |
1 《昆虫记》出版数量及变化趋势 |
2 变化趋势的社会原因分析 |
3 《昆虫记》作为科学传播案例的独特性 |
(二) 《昆虫记》出版的分类统计 |
1 《昆虫记》出版项的简要说明 |
2 《昆虫记》分类统计 |
(三) 《昆虫记》译着者及出版地的分布研究 |
1 《昆虫记》的着译者 |
2 《昆虫记》出版地的分布 |
3 小结 |
三、《昆虫记》的科学传播状况分析 |
(一) 《昆虫记》——大众科普读物的科学传播 |
1 《昆虫记》作为科普读物出版的数据分析 |
2 《昆虫记》在中国科学传播理念的分析 |
(二) 《昆虫记》——新课标读物的科学传播 |
1 作为新课标读物出版的《昆虫记》的数据分析 |
2 《昆虫记》在语文新课标中的选录与教学要求 |
(三) 《昆虫记》在中国传播的反思 |
1 《昆虫记》在中国的传播特点 |
2 对博物科学传播的缺失 |
3 重新认识法布尔及其《昆虫记》 |
4 对中国科学传播现状的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昆虫记》出版情况编目(1981-2016) |
附录2 不同类型《昆虫记》目录、内容对比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研究 ——基于S小学个性化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个性化的研究 |
(一)有关个性化教育的内容研究 |
(二)有关个性化的价值意识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关系研究 |
(三)有关个性化学习研究 |
(四)有关个性化培养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研究 |
(五)有关音乐中所体现的个性化研究 |
二、关于个性化教学的研究 |
(一)有关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及价值的研究 |
(二)有关个性化教学的模式研究 |
(三)有关个性化教学对教师要求的研究 |
(四)有关个性化教学设计及实施的研究 |
(五)有关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关于音乐个性化教学的研究 |
(一)有关音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研究 |
(二)有关音乐个性化教学的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
(三)有关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
(四)有关音乐个性化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研究 |
五、小结 |
第二章 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个性 |
(二)个性化 |
(三)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 |
二、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特征 |
(一)开放性 |
(二)时代性 |
(三)人本性 |
(四)发展性 |
三、个性化教学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三)多元智力理论 |
第三章 个案学校描述 |
一、S小学的概况 |
二、S小学个性化教学改革的历史流变 |
(一)个性化教学的萌芽时期——“动的教学法”探索 |
(二)个性化教学的发展时期——“小主人整体改革”实验 |
(三)个性化教学的形成时期——“开放式学校”建构 |
(四)个性化教学的深化时期——“率性教育”实践 |
三、S小学整体推进个性化单元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 |
第四章 S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教师问卷的编制 |
(二)学生问卷的编制 |
二、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三、调查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 |
(一)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呈现的优势与成效 |
(二)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缺失 |
第五章 影响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效果的校内外因素分析 |
一、校内因素对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
(一)音乐教师素质和教学信念的影响 |
(二)个性化音乐教学设计的影响 |
(三)学生学习态度和意志的影响 |
(四)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 |
(五)音乐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
二、校外因素对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
(一)家庭音乐教育对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
(二)社会音乐教育对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
第六章 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 |
一、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一)整体系统原则 |
(二)学生自主原则 |
(三)差异分享原则 |
(四)积极反馈原则 |
二、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教学策略 |
(一)异步性教学策略 |
(二)探究性教学策略 |
(三)自主性教学策略 |
三、重组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方式 |
(一)创新方式的重组 |
(二)整合方式的重组 |
(三)调适方式的重组 |
(四)选择方式的重组 |
(五)拓展方式的重组 |
四、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
(一)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组织形式 |
(二)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小组学习的组织类型 |
五、小学音乐个性化单元教学案例 |
(一)小学三年级《一起来唱歌》音乐个性化单元教学案例 |
(二)一年级《乐器乐园探险》音乐个性化单元教学案例 |
(三)小学六年级《愉快地创造》音乐个性化单元教学案例 |
(四)小学二年级《快乐唱歌谣》音乐个性化单元教学教案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小学音乐学科进行个性化音乐教学具有可行性 |
(二)单元教学是实现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
(三)教师的参与动机是影响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关键 |
(四)学校教学研究共同体是推进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措施 |
(五)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需要学校软硬环境建设的保障 |
二、研究的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无锡市东亭中学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中学建筑发展历程 |
1.3.1 我国中学建筑发展历程 |
1.3.2 西方中学建筑发展历程 |
1.4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1.4.3 相关研究问题总结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案例分析 |
2.1 案例选取 |
2.2 案例分析 |
2.2.1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
2.2.2 苏州吴江中学新校区 |
2.2.3 苏州实验中学 |
2.2.4 优秀案例总结与对比 |
2.3 借鉴意义 |
2.4 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存在问题 |
2.4.1 校园尺度过大、空间造成浪费 |
2.4.2 私家车的普及、主入口缺少临时停车位 |
2.4.3 公共空间单调、缺乏交往空间 |
2.4.4 公共教学用房偏僻、使用率较低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 |
3.1 中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
3.1.1 中学校园功能区的分类 |
3.1.2 中学校园建筑群布局的基本形式 |
3.1.3 中学校园内部交通流线设计 |
3.1.4 中学校园环境营造的基本方法 |
3.2 中学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
3.2.1 教学楼设计 |
3.2.2 图书馆设计 |
3.2.3 食堂设计 |
3.2.4 风雨操场设计 |
3.2.5 学生宿舍楼设计 |
3.3 中学校园建筑群外部形象设计策略 |
3.3.1 建筑造型 |
3.3.2 材质 |
3.3.3 色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项目实践——无锡市东亭中学新建项目设计 |
4.1 项目总体概述 |
4.1.1 项目背景 |
4.1.2 区位分析 |
4.1.3 周边环境分析 |
4.1.4 场地现状分析 |
4.1.5 设计难点 |
4.2 前期方案比较 |
4.2.1 前期分析 |
4.2.2 构思方案一 |
4.2.3 构思方案二 |
4.2.4 构思方案三 |
4.2.5 方案比较 |
4.3 东亭中学总平面设计 |
4.3.1 功能分区 |
4.3.2 建筑群布局 |
4.3.3 交通流线 |
4.3.4 校园环境营造 |
4.4 东亭中学校园建筑设计 |
4.4.1 教学楼设计 |
4.4.2 专业教室楼设计 |
4.4.3 图书信息楼设计 |
4.4.4 食堂、风雨操场设计 |
4.4.5 宿舍楼设计 |
4.5 东亭中学建筑群外部形象设计 |
4.5.1 天一中学建筑立面特点 |
4.5.2 东亭中学建筑群造型设计 |
4.5.3 东亭中学建筑群立面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反思与展望 |
5.1 总结 |
5.1.1 课题总结 |
5.1.2 项目总结 |
5.2 反思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四、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两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X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研究 ——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农村社会的典型案例[D]. 李沛芃.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以“图形与几何”为例[D]. 高鹏芬. 西南大学, 2020(05)
- [3]小学艺术类社团活动的实施研究 ——以太原市D小学为个案[D]. 郝景. 山西大学, 2020(01)
- [4]期刊视野下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 ——以《中学语文教学》(2001-2019)载文为中心[D]. 彭子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初中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D]. 郁秀青. 西南大学, 2019(05)
- [7]人教版与康轩版小学美术教科书比较研究[D]. 王慧茹.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法布尔《昆虫记》在中国的科学传播研究[D]. 秦晨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8)
- [9]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研究 ——基于S小学个性化教学改革[D]. 姜宝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10]无锡市东亭中学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研究[D]. 吕向然. 南京工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