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牡蛎种子产业化育种技术

太平洋牡蛎种子产业化育种技术

一、太平洋牡蛎苗种工厂化培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任琰[1](2020)在《香港牡蛎与近江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种间杂交研究》文中提出牡蛎是世界沿海各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肉味鲜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养殖贝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近江牡蛎(C.ariakensis)、葡萄牙牡蛎(C.angulata)和香港牡蛎同属于巨蛎属(Crassostrea),这三者在我国南方沿海分布有着交互重叠区域。为解决近年来香港牡蛎的种质退化、耐高盐性能差、死亡率高以及市场需求等问题,本研究开展了关于香港牡蛎与近江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种间杂交研究,以期提高香港牡蛎种质品质和经济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梯度盐度法开展了香港牡蛎(HH)与近江牡蛎(AA)的种间杂交,在水温28~32℃条件下,比较了盐度(8、14、20和26)对杂交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牡蛎与近江牡蛎只能单向受精;在卵裂阶段,杂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H>0),杂种优势最大为22.52%;在孵化阶段,杂交组除盐度8以外均表现出显着的杂种优势(H>0,hp<-1或hp>1);存活率方面,杂交组在盐度20和26时均表现出存活优势(H>0),杂种存活优势分别为17.03%和30.46%;生长方面,杂交组在盐度20的条件下一直表现出显着的杂种优势(H>0,hp<-1或hp>1);相较于自交组,杂交组表现出一定的生长和存活优势,并具有耐高盐的特性。(2)为了检测是否可以在远缘杂交的情况下获得可以存活的杂交子代,采用梯度盐度法开展了香港牡蛎(HH)与葡萄牙牡蛎(NN)的种间杂交,在水温28~32℃条件下,比较了盐度(8、14、20和26)对杂交子代的早期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卵裂与孵化阶段,杂交幼虫的卵裂与孵化率远远低于自交组幼虫水平,表现出显着的杂种劣势(H<0,hp<-1或hp>1);在生长与存活阶段,杂交组在生长速度与存活率方面在高盐环境下相比自交组产生了杂种优势,尤其在盐度20条件下,杂种优势较为显着(H>0,hp<-1或hp>1)。(3)为了提高香港牡蛎的种质性能、存活率以及生长速度,开展了不同盐度(8、14、20和26)条件下香港牡蛎与近江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种间杂交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卵裂与孵化阶段,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子代的卵裂率与孵化率均显着高于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P<0.05);在存活率与生长方面,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的适宜生长盐度为20~26,较香港牡蛎(14~20)在高盐度的耐受性上有了显着的增长(P<0.05);在生长速度方面,两种杂交子代均在16 d左右产生大量眼点,但壳高则是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子代显着大于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P<0.05),为今后香港牡蛎杂交育种提供方向。

李仰真[2](2020)在《半滑舌鳎抗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和抗病品系选育》文中提出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iaevi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随着生产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高密度养殖、营养不充分和水质问题导致了细菌性疾病频繁频发,严重限制了半滑舌鳎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本论文利用哈维氏弧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数据、弧菌病自然发病数据和幼鱼期养殖成活率数据,对其存活(抗病)性状进行遗传参数评估,获得如下结果:1.利用2014年哈维氏弧菌人工感染存活数据(50个家系,共8547个体),对抗哈维氏弧菌病性状进行了遗传力评估,并对抗病性状和生长性状(体重和全长)的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将存活(抗病)性状分别定义为二态存活性状(BTS)、死亡日(DD)和二态测定日(BTDS)三种类型,并拟合在基于动物模型和亲本模型的线性模型、截面模型或纵向模型(共10个模型)中进行分析。感染实验持续14天,哈维氏弧菌感染实验的整体存活率为57.86%,家系存活率范围为9.3–94.3%。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为0.05–0.39(取决于模型和性状定义),相对来说基于亲本模型的结果高于动物模型。抗病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为中等正相关(0.27–0.51),用基于相同或相似(DD和BTDS)性状定义类型的不同模型估计得到的家系育种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非常高(0.860–0.998),但是基于不同性状定义类型的不同模型估计得到的家系育种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中等水平(0.412–0.494),说明相同或相似模型的预测能力一致。总之,抗病性状的低中等遗传力和与生长性状的正遗传相关表明可以在半滑舌鳎中同时对抗哈维氏弧菌性状和生长性状同时进行选育。2.利用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存活数据(39个家系,3727个体),对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性状进行遗传力评估,并对抗病性状和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感染实验持续了9天,整体累积死亡率为75.4%(各家系死亡率范围为6.4%–100%),其中第9天的时候整体累积存活率为50.7%,因此分别将第6天和第9天作为截断点,形成两个数据集分别进行分析。将存活性状定义为3种类型(BTS,DD,BTDS)拟合在合适的4个模型中进行遗传分析。存活性状的遗传力介于0.10到0.36之间,并且在第6天估计得到的遗传力较第9天大,不管用什么模型和性状定义类型(除了DD拟合在LIN中)。抗病性状与生长性状(体重和全长)的遗传相关很低并且不显着不同于0(-0.12–0.24)。与二态性状相比,将存活性状定义为连续性状(DD)或者重复性状(BTDS)时,存在较大的家系重排效应。上述结果说明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性状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并且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很小表明这两个性状很难同时进行选育。3.为了验证是否可以将弧菌病自然发病存活性状(由多种弧菌共同感染而发病)作为育种目标,利用弧菌病自然发病存活数据基于4个模型(3个截面模型1个纵向模型)对抗弧菌病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评估。用78个家系(15912个体)的持续了56天的自然发病数据对抗弧菌病的遗传变异程度进行了评估。即将35天(累积死亡率49.2%)和56天(最终累积死亡率71.6%)作为两个截断点形成两个数据集分别用于进行方差组分和遗传力评估。抗弧菌病性状的遗传力为低中等遗传力,其中在各自的模型中,56天的遗传力值(0.04–0.21)大于35天的值(0.03–0.10)。不同模型估计得到的家系育种之间的Spearman秩相关非常高(>0.98),表明不同模型的家系排名几乎一致。与3个较简单的截面模型相比,纵向模型因为将死亡时间考虑进去了表现出了最高的模型准确性。这些结果足以确定抗弧菌病性状存在遗传变异,为半滑舌鳎抗弧菌病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4.众所周知,提高水产养殖鱼类的自然抗病能力非常重要。利用半滑舌鳎幼鱼时期自然存活数据(4个年份的家系(2014,2015,2016,2018),共221个家系,195589个体),对自然抗病性状进行遗传方差和遗传力进行了评估。将存活定义为二态性状(死/活)拟合在两个截面模型中(截面线性亲本模型CLM和截面阈值亲本模型CTM),分别利用各年份的家系存活数据集和完整的数据集对存活性状的遗传力进行分析。在两个模型中,各年份存活的遗传力差异都很大,用CLM和CTM估计得到的遗传力范围分别为0.01–0.42和0.03–0.52。用完整的数据集获得的观测(CLM)和潜在(CTM)遗传力分别为0.09±0.04和0.13±0.06。在两个模型中,全同胞家系育种值的Pearson相关性都非常高(>0.98),并且两个模型的预测能力非常接近,模型准确性也都非常高(>0.99),CLM(0.993)的选择准确性略高于CTM(0.991)。两个模型中,全同胞家系育种值之间的Pearson和Spearman秩相关非常高,分别为0.986和0.990,表明这两个模型的家系排名一致。抗病性状(自然存活)的选择反应为0.06,遗传增益为11.8%,即自然存活率每代期望提高11.8%单位。上述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幼鱼自然存活性状存在遗传变异,具有一定的选育潜力。

薛宝宝[3](2019)在《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性状分析及耐高温相关基因SNP位点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是我国沿海重要经济贝类之一,培育快长、抗逆的新品种是保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论文在缢蛏遗传育种过程中用有效积温法则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1龄和2龄缢蛏新品种繁殖生物学;利用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挑选幼贝和亲贝,完全双列杂交技术筛选最优杂交组合,筛选与耐高温相关基因ScHsc70的SNP位点,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结果表明1龄和2龄缢蛏性腺生殖的生物学零度相等,均为20.8℃。当温度达到2021℃时,组织切片显示一半以上的缢蛏个体开始性腺发育。两年的平均有效积温为802.60 d·℃。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缢蛏性腺成熟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对新品种缢蛏一龄产卵时机和繁殖季节的调控可为工厂化苗种繁育提供经济效益,规范缢蛏新品种规模化养殖。结果也表明,缢蛏是典型的积温成熟产卵型贝类。此外,它不属于降温产卵型,但需要一定的温度,保证其性腺成熟和产卵。2、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与4、11月龄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长,分别为0.911、0.631,与9月龄活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高,为0.65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4、9、11月龄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壳长(0.562)、壳宽(0.433)、壳高(0.394),决定系数与以上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了4、9、11月龄缢蛏活体质量(W)的最优回归方程:W4=-0.756+0.039 SL+0.112 SW,R2=0.849;W9=-10.622+0.095 SL+0.404 SH+0.644 SW,R2=0.631;W11=-23.772+0.207 SL+0.805 SH+0.587 SW,R2=0.909。3、从第6日龄开始,杂交组合ZG(浙江选育群体雌性×广东养殖群体雄性)显着大于GG,ZZ(P<0.05)。杂交组合ZG、ZF(浙江选育群体雌性×福建养殖群体雄性)和FG(福建养殖群体雌性×广东养殖群体雄性)在120日龄的壳长和壳高显着大于其他组合分别为21.55±0.52 mm,7.72±0.15 mm;21.40±0.18 mm,7.59±0.10 mm;21.73±0.41 mm,7.66±0.16 mm。综合考虑其生长、存活和耐热性因素,本研究认为ZG、ZF、FG组合是缢蛏遗传改良较好的杂交组合,对缢蛏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培育快长、耐高温的缢蛏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4、ScHsc70基因全长序列长度为4 048 bp,包括6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编码区1 950 bp,从其外显子区域筛查到6个潜在的SNPs,分别命名为Rs1(g.588C>T)、Rs2(g.840 C>T)、Rs3(g.885 T>A)、Rs4(g.1233 A>G)、Rs5(g.1467 T>G)、Rs6(g.1482 T>C)。利用Sanger测序方法,对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耐高温群体和对照组群体潜在SNPs进行基因分型,ScHsc70基因SNPs与耐热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Rs1、Rs3和Rs4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耐高温群体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单倍型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ScHsc70基因SNPs可形成2个单倍体块,7种单倍型,其中CCT单倍型与耐高温性状显着相关;本实验中发现,Rs2和Rs3处于连锁状态(r2=0.86,LOD=25.56,D′=1.0),可以作为缢蛏与耐高温遗传育种的SNP标签。

鲍华江[4](2019)在《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河川沙塘鳢为研究目标,运用生理生态学等方法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稚鱼开口饵料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下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孵化情况及其仔鱼活力,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科学指导。探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以及存活率的影响,探究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选择性捕食规律和摄食节律,筛选出理想的开口饵料,为规模化、工厂化培育河川沙塘鳢鱼苗鱼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受精卵都有仔鱼孵化出膜,培育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周期亦然。培育周期y(h)与温度x(℃)呈现为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y=1.800x2-112.202x+1948.683,R2=0.996(P<0.01);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6℃时,孵化率最高,达到82.7±2.06%;本试验中未观察到畸形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时都表现很高的存活率。通过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计算公式,计算出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0.6℃,计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其有效积温的变化范围为:3815.3±78.403959.6±80.07℃·h。22-30℃温度带内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于2,为2.0353,但在温度为30℃时,其受精卵的孵化率为46.4±4.66%,低于50%。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其仔鱼的SAI值最大,为36.91±1.823。分析试验结果可得出,孵化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2-28℃,最佳的温度为26℃,培育仔鱼的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6℃,最佳的温度为24℃。2.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以枝角类、丰年虫、配合饲料(苗宝宝)、鱼糜、蛋黄、水蚯蚓作为开口饵料饲喂河川沙塘鳢仔鱼(2日龄),经8 d饲养,筛选出适合仔鱼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表明:将丰年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其生长速度、生长性能和成活率都处于最佳状态,试验结束时,其平均全长、平均体质量、全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为8.609±0.0320 mm、9.17±0.031 mg、27.60±0.476%、171.97±0.930%、12.51±0.042%、96.67±3.335%。所以,将丰年虫作为河川沙塘鳢仔鱼的开口饵料最为合适;其次是水蚯蚓和枝角类,但这类外源性开口饵料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携带的致病菌和寄生虫;配合饲料、鱼糜和蛋黄与饥饿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不建议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3.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研究了河川沙塘鳢稚鱼(15日龄)对枝角类、水蚯蚓、泥鳅幼苗、桡足类和孑孓的摄食选择性及对枝角类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稚鱼均能摄食这5种饵料生物,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河川沙塘鳢稚鱼对这5种饵料生物的摄食率分别为10.4±0.97、10.0±1.18、9.9±1.74、1.6±0.58、1.3±0.52只/天,摄食选择指数分别为0.2206±0.0369、0.2000±0.0358、0.1922±0.0696、-0.6177±0.1279、-0.6867±0.1167。对于枝角类、水蚯蚓和泥鳅幼苗的摄食选择性显着高于桡足类和孑孓(P<0.05);同时,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于枝角类的摄食存在显着的昼夜节律,夜晚的摄食量显着高于白天(P<0.05),分别为27.7±1.51只和20.3±2.16只。河川沙塘鳢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百分比为24.6±3.97%,显着高于其它时间段(P<0.05)。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在于制订一套基于野生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河川沙塘鳢全人工繁育操作规程,指导实际生产。

赵婧旸[5](2018)在《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进程之下,海洋生态、海洋社会以及人海关系被置于巨大的社会变迁中,并呈现出愈加复杂的面相。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在全球化与地方性并置的脉络之下,兼顾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数据,通过人类学的视角与民族志书写方式,呈现以平潭岛钱便澳村为代表的海岛渔村的社会形貌;描述作为经济行为的鲍鱼养殖与其背后所缔结的人群关系、跨岛域网络,讨论鲍鱼养殖如何成为个体和“小地方”因应“大趋势”的方式;并重点研究技术、劳动力、资本等核心生产要素;检视社会流动下外来雇工与本地社区之间的关系、生产与发展之间的悖论等现实议题;省思鲍鱼养殖对地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尽管鲍鱼养殖是本研究的对象,但实际上却力图透过“物”,来展现微观的地域社会及其中的个体与宏大历史进程和世界体系的连接和交互;探查地域社会与更加微观的个体如何主动回应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现代性进程和社会变迁,而非以逆来顺受的方式成为“大历史”的被动接受者。作为海物,鲍鱼进入食馔清单和主治“明目”的药物历史已久,并随着海/陆之间往来互动的增加以及对背负着“异域”标签的海洋的认知扩展,进入了承载着地方意识的书写传统。鲍鱼采捕作为“海边里人”传统生计方式的一种,在明清之际借力于东南沿海的贸易网络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近年来鲍鱼养殖业的兴起,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域社会在时间序列上的承接。然而,鲍鱼养殖之所以在东南海洋社会广受追捧也并非机缘巧合,以“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为特点的鲍鱼养殖正好契合了“以富为尊”和富有冒险精神的海洋社会,由此成为海岛渔村在遭遇村落命运节点与个人生活转折下实现创富梦想的选择。相较于流通、消费来说,生产无疑是鲍鱼养殖产业链条中的起点,而技术、资本与劳动力则是其中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不同于必须依赖现代水产技术的苗种培育环节,以海上筏笼吊养和绳式挂养为主的成鲍养殖,具有“准入门槛”和“技术要求”双低的特点,家户乃至个人仍是鲍鱼养殖的主要生产单位,加上适用海区的有限决定了扩大养殖规模的难度,因此鲍鱼养殖尚未脱离小农经营的模式。但是,雇佣劳动仍是对人工有着高度依赖的鲍鱼养殖的重要补充。正是由于外地雇工的进入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使得本地社区在性别问题上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女性开始进入到生产和交易的台前,而非像过去那样在“岸上”从事“幕后”工作。此外,民间借贷的兴盛和常态化的应用成为生产者一一鲍鱼养殖户解决资本问题的重要方式,由此不仅催生了信用评估和借贷体系,而且“友情”借贷(friendly loan)的消失也证明了在鲍鱼养殖业兴起后资本观念所发生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在“鲍鱼”缔造了东南沿海地域社会创富神话的同时,从苗种培育到饵料供应再到成鲍交易的“物”的流动中形成了“人”的连接,并生成了跨岛域网络。由此这个跨岛域网络将在地理上被孤立的闽地海岛连接起来,甚至将其影响半径扩展到了辽、鲁二省,实现了南北的关联。在利益追寻的驱动和资本的运转下,原本在空间上存在的区隔被打破,曾经孤立隔绝的海岛渔村在“鲍鱼”形成的跨岛域网络中彼此联系起来,并在市场的联动下构成了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影响了地方社会的社会组织架构和传统文化,从而加速了地方社会的变迁。

张锐[6](2014)在《广东省牡蛎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牡蛎产业是广东省传统的海洋养殖产业,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因此,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牡蛎养殖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使得该产业长时间停留在传统方式养殖,加工方式处于初加工阶段。同时,出现了海域污染威胁、产业政策缺失和非规模化生产等问题,牡蛎产业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事关社会就业、社会稳定等问题。合理及时的解决牡蛎养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紧迫性。本论文以牡蛎养殖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本文对今后的牡蛎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首先,对文中用到的理论:公地悲剧、产业发展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进行阐述,这是研究牡蛎产业发展中公共政策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广东省多地区的实地考察,了解牡蛎产业及政策的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对国外及国内其他省份公共政策的对比分析,借鉴国内外牡蛎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根据得出的促进广东省牡蛎产业发展的启示,提出促进广东省牡蛎产业发展的对策,加快牡蛎产业化进程。本文中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在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健全的扶持性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建立保护牡蛎资源和养殖环境政策体系,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大科技创新等对策,加快广东省牡蛎产业化发展,对未来广东省牡蛎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王康[7](2014)在《盐度诱导太平洋牡蛎和近江牡蛎三倍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牡蛎是我国重要养殖贝类,年总养殖产量居于贝类之首。三倍体牡蛎由于其育性差、生长快、品质好等诸多优于二倍体的特性而成为牡蛎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三倍体牡蛎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采用理化方法抑制正常受精卵第二极体的排放,一是利用二倍体与四倍体牡蛎杂交产生100%的三倍体。国内三倍体牡蛎的生产多采用第一种途径,利用6-DMAP、温度休克等理化方法诱导。本研究中我国养殖牡蛎的主要品种——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近江牡蛎(Crossostrea ariakensis)为对象,尝试通过高盐或低盐抑制受精卵第2极体的释放,诱导牡蛎三倍体。本方法安全无毒、价格低廉,适用于牡蛎三倍体产业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一、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本研究中,首先通过荧光染色法显微观察太平洋牡蛎精卵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发现23℃水温条件下,近江牡蛎在受精后25分钟左右出现第1极体(PB1)这有助于多倍体诱导时机的准确把握。其次,首次采用高盐抑制太平洋牡蛎受精卵第2机体释放产生三倍体,探索了高盐诱导三倍体最佳诱导的最适条件。在水温为25℃的条件下,分别在不同高盐处理液(盐度分别为40、45、50、55、60、65、70、75、80ppt),在不同处理时机,当首次、30%、50%出现PB1,以及首次、50%出现PB2时,将太平洋牡蛎受精卵放入处理液中,持续处理10、15、20、25min。之后将受精卵置于正常海水(盐度为35ppt)中孵化。使用300目筛绢网过滤海水获取初孵D-型幼虫,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测定,以确定最佳诱导条件。通过诱导率及综合评价指数的分析表明,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多倍体的最佳参数为:盐度为65,处理时机为50%PB出现,处理持续时间20min。按照最适条件,在受精卵出现50%PB1时,以盐度65的高盐海水处理受精卵20min,幼虫的三倍体诱导率为65.53%。通过荧光学观察,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在受精后25min左右出现第一极体,30分钟左右第一极体全部排出。由此可以确定在使用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过程中的诱导时机的选择。最后,对使用高盐诱导的三倍体牡蛎(8月龄)进行了染色体组成观察,发现了染色体缺失现象,亦即非整倍体现象。其中二倍体水平上的染色体缺失表现为2n-1和2n-2,染色体数目为18或19条;三倍体水平上的缺失发现了2种情况,3n-1和23n-4,染色体数为29和26。非整倍体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多倍体染色体组的不稳定性有关。二、低盐诱导近江牡蛎三倍体1.低盐对近江牡蛎精卵影响及海水对解剖卵的促熟作用用自然海水按一定比例加入蒸馏水,配制盐度为5,10,15,20,25,30的海水。将精子滴加入不同盐度的海水中,定时观察精子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低盐海水对精子的活动能力有明显影响,精子的存活时间随着盐度的降低而缩短,当盐度在10及以下时,3min内精子失去运动能力;随着盐度的升高,精子的存活时间延长,盐度为25及30时,精子在2h内保持活跃状态,3h活跃度有所降低,但仍有40%以上精子活跃。盐度对牡蛎卵子的形态和受精能力也有明显影响。将卵子浸泡在不同盐度海水中10min后,发现卵子形态大小发生变化,其卵径大小与盐度间呈现出负相关趋势。浸泡25min后,受精实验结果表明,受精率与盐度之间表现出正相关趋势,卵子的受精率随着盐度降低而迅速降低,当盐度低于10ppt时,受精率为0。正常海水浸泡对牡蛎的卵子有促熟作用。浸泡时间在0.5-1.5h,牡蛎卵子具有较高的受精率,但浸泡时间再延长,至2h以后之后则出现受精率降低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近江牡蛎体解剖卵的外促熟适宜最适时间为0.5-1.5h。2.低渗诱导近江牡蛎三倍体研究2.低渗诱导近江牡蛎三倍体,分别在20%-30%、40%-50%以及60%-70%的受精卵出现PB1时,采用不同的低盐(盐度为6、8、10、12、14、16)处理近江牡蛎的受精卵10、15、20min,然后将受精卵移入盐度为30的正常过滤海水中孵化。当孵化出D-型幼虫时,收集幼虫,DAPI荧光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测定。通过诱导率及综合评价指数的分析表明,低盐诱导近江牡蛎多倍体的最佳参数为:盐度为8,处理时机为40%-50%受精卵出现PB1,处理持续时间15min。按照实验得出的最适条件,在受精卵出现40%-50%PB1时,以盐度为6的低盐海水处理受精卵15min,幼虫的三倍体诱导率为89.03%,孵化率为80.23%,综合评价指数为71.43。研究结果显示低渗诱导对于近江牡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三倍体诱导方法,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周昌仕,慕永通[8](2013)在《珠三角沿海地区牡蛎产业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珠三角沿海地区牡蛎养殖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牡蛎产区和苗种供应基地,2012年养殖总面积约21.36万亩,带壳总产量约38.67万吨,主要品种为香港牡蛎和太平洋牡蛎,主体养殖方式是筏式,生产周期因地制宜。牡蛎加工停留在撬壳取肉、盐水浸、晒干等前处理阶段,销售渠道较为复杂,销售价格差异性较大。养殖效益显示出整体效益较差、江门牡蛎高效益、太平洋牡蛎效益上升、节点增值、成本构成差异和区域品牌效益下滑等关联特征。存在用海矛盾、海域污染、分散经营、低端锁定和政策欠缺等问题,产业优化升级是牡蛎产业的发展目标,当务之急是合理区划海域功能、治理海洋环境、改进产业管理、培育龙头企业和强化合作组织。

周昌仕,慕永通[9](2013)在《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牡蛎产业调查分析》文中指出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牡蛎养殖历史悠久,是我国牡蛎主产区之一。主要品种为香港牡蛎和太平洋牡蛎,苗种主要靠外地供应,养殖方式有地播式、插立式、筏式和笼式,生产周期随品种和品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加工停留在撬壳取肉、盐水浸、晒干等前处理阶段,销售形成了"香港牡蛎南下、太平洋牡蛎北上"的格局。养殖效益显示出地区差异、品种差异、品牌效应、整合效应和规模效应等关联特征。问题在于非规模化生产、海域污染威胁、产业脆弱特质、品牌信誉风险和产业政策缺失,当务之急是延伸产业链、控制环境污染、培育自主品牌、推广合作组织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曲英晶[10](2013)在《山东荣成牡蛎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牡蛎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本研究作为其初期探索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理清荣成牡蛎产业的起源及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从牡蛎产业链条中生产、产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展开,对各个环节企业的结构、特征及各环节间关联性等进行初步研究和系统分析,客观反映出荣成市牡蛎产业的现状;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及其对整个牡蛎产业发展的贡献;总结荣成牡蛎产业特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产业发展及后续理论研究的相关建议。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政府报告、网络公开数据、各类统计年鉴等数据以及牡蛎产业相关文献,探究荣成牡蛎产业整体概况;采用典型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重点企业入户调查,对典型个案进行参与式观察,综合运用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如专家访谈、电话访谈)、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本研究所需的一手资料;运用经济学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进行数据资料处理,以现实数据为基础阐述牡蛎产业演进历程、当前产业特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产业层面看,育苗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养殖业,当地养殖所需苗种几乎全靠外购,这虽能短期内解决苗种短缺的问题,但外购行为本身就会对当地育苗产业的发展产生冲击,这一矛盾正在延续;养殖产业稳步发展,具有以下突出特点——一为受不可抗自然环境限制的“自然属性”,二为数量多、规模小的“散养格局”,三是技术水平不高且地域差异较大;加工产业日渐壮大,产品类型逐渐多样化,但由于缺少精深加工技术支持,导致整体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产品相对短缺,且对质量安全问题重视不足。其次,从产业链整体角度看,目前包括育苗、养殖、加工和销售在内的牡蛎主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牡蛎育苗产业是牡蛎产业发展的基础;牡蛎养殖业是带动育苗产业、推动牡蛎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工产业是整个牡蛎产业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发展水平对牡蛎产业整体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牡蛎产品消费是拉动整个牡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各环节企业之间多是自由性大的市场交易关系,即使有较为固定的买卖对象,也无任何书面或口头合同约束,交易事宜完全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这种完全市场关系的稳定性远不如纵向一体化连接方式,成为产业链得到丰富、完善的阻碍因素之一。最后,从产业监管与自治方面看,政府相关部门为推动牡蛎产业发展已做很多努力,但尚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对牡蛎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牡蛎产业相关标准规范的不健全、监管针对性不强导致监管不力等;牡蛎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提高养殖者抵御自然及市场风险的能力、规范牡蛎产业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合作社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规范。本文进行的创新性探索包括两方面:突破现有理论约束——牡蛎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是贝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不是以某一种现成理论为基础,而是作为探路者,为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贝类产业结构与特征的基本研究框架服务;尝试全新研究角度——之前关于牡蛎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的探讨,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则多针对产业间结构,包括不同产业比例、产业结构优化等,而本文所做的是从整体上对具体单一牡蛎产业进行描述性研究,旨在全面、客观地阐述荣成牡蛎产业的结构与特征,为后续探索牡蛎产业内部运行规律、形成机理等工作提供基础。

二、太平洋牡蛎苗种工厂化培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平洋牡蛎苗种工厂化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香港牡蛎与近江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种间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贝类养殖现状
    1.2 我国牡蛎的养殖现状
        1.2.1 牡蛎的分类
        1.2.2 我国牡蛎的养殖现状
    1.3 巨蛎属的三种牡蛎简介
        1.3.1 香港牡蛎
        1.3.2 近江牡蛎
        1.3.3 葡萄牙牡蛎
    1.4 牡蛎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盐度对香港牡蛎♀×近江牡蛎♂种间杂交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幼虫培育
        2.1.5 数据处理
        2.1.6 杂种优势和杂种潜力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度对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幼虫卵裂率的影响
        2.2.2 盐度对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幼虫孵化率的影响
        2.2.3 盐度对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幼虫存活状况的影响
        2.2.4 不同盐度下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幼虫的生长状况
        2.2.5 不同盐度下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幼虫的杂种优势分析
    2.3 讨论
        2.3.1 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幼虫的卵裂与孵化
        2.3.2 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幼虫的生长与存活
        2.3.3 香港牡蛎♀×近江牡蛎♂杂交幼虫杂种优势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盐度对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种间杂交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幼虫培育
        3.1.5 数据处理
        3.1.6 杂种优势和杂种潜力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盐度对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幼虫卵裂率的影响
        3.2.2 盐度对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幼虫孵化率的影响
        3.2.3 盐度对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幼虫存活状况的影响
        3.2.4 盐度对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幼虫生长状况的影响
        3.2.5 不同盐度下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幼虫的杂种优势分析
    3.3 讨论
        3.3.1 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幼虫的卵裂与孵化
        3.3.2 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幼虫的存活与生长
        3.3.3 香港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幼虫的杂种优势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香港牡蛎的两种杂交子代幼虫生长存活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幼虫培育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盐度下3个实验组的卵裂率分析
        4.2.2 不同盐度下3个实验组的孵化率分析
        4.2.3 香港牡蛎杂交子代的存活率分析
        4.2.4 香港牡蛎杂交子代的生长状况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半滑舌鳎抗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和抗病品系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半滑舌鳎简介
    1.2 半滑舌鳎养殖概况
    1.3 半滑舌鳎育苗和养殖的问题
        1.3.1 雌鱼比例过低
        1.3.2 病害严重
        1.3.3 体色异常
    1.4 半滑舌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4.1 家系选择
        1.4.2 性别控制育种
        1.4.3 人工雌核发育和多倍体育种
        1.4.4 分子标记技术在半滑舌鳎上的研究和应用
    1.5 半滑舌鳎疾病防治策略探讨
    1.6 鱼类抗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研究进展
        1.6.1 抗病性状的测试和记录方法
        1.6.2 统计分析模型
        1.6.3 抗病性状的遗传参数
        1.6.4 提高抗病力的选种方法
    1.7 水产动物基因组选择育种
    1.8 半滑舌鳎抗病品系选育
    1.9 ASReml软件简介
第二章 半滑舌鳎抗哈维氏弧菌病遗传参数评估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家系建立和鱼苗培育
        2.2.2 感染实验
        2.2.3 性状定义
        2.2.4 存活分析
        2.2.5 统计模型
        2.2.6 遗传力
        2.2.7 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2.2.8 模型比较
    2.3 结果
        2.3.1 描述性统计
        2.3.2 遗传力
        2.3.3 遗传相关
        2.3.4 模型比较
    2.4 讨论
        2.4.1 关于人工感染实验
        2.4.2 关于统计模型选用
        2.4.3 关于遗传参数和模型比较
        2.4.4 遗传相关
    2.5 小结
第三章 半滑舌鳎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遗传参数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家系建立和鱼苗培育
        3.2.2 人工感染实验
        3.2.3 性状定义
        3.2.4 存活分析
        3.2.5 统计模型
        3.2.6 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3.2.7 秩相关
    3.3 结果
        3.3.1 感染实验
        3.3.2 遗传力和遗传相关
        3.3.3 秩相关
    3.4 讨论
        3.4.1 性状和模型
        3.4.2 遗传力
        3.4.3 遗传相关
    3.5 小结
第四章 半滑舌蝎自然发病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家系建立和鱼苗培育
        4.2.2 自然发病
        4.2.3 性状定义
        4.2.4 存活分析
        4.2.5 统计模型
        4.2.6 遗传力
        4.2.7 模型比较
    4.3 结果
        4.3.1 存活描述性统计
        4.3.2 遗传参数
        4.3.3 模型比较
    4.4 讨论
        4.4.1 自然发病与感染实验
        4.4.2 遗传力
        4.4.3 模型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半滑舌鳎幼鱼养殖存活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亲鱼的选择
        5.2.2 家系建立和养殖条件
        5.2.3 统计模型
        5.2.4 遗传力
        5.2.5 模型比较
        5.2.6 选择反应
    5.3 结果
        5.3.1 存活描述性统计
        5.3.2 遗传力,模型比较和选择反应
    5.4 讨论
        5.4.1 养殖存活率
        5.4.2 遗传力
        5.4.3 模型比较
        5.4.4 选择反应
    5.5 小结
参考文献
近3年主要从事的工作及相关成果
致谢

(3)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性状分析及耐高温相关基因SNP位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缢蛏研究背景
        1.1.1 缢蛏简介
        1.1.2 缢蛏养殖现状
        1.1.3 缢蛏繁殖生物学研究
        1.1.4 贝类数量性状的研究
        1.1.5 缢蛏种质资源研究
    1.2 杂交选育
        1.2.1 杂交选育简介
        1.2.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1.2.3 杂交育种的应用
        1.2.4 杂交选育的发展前景
    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3.1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aotide Polymorphisrn,SNP)
        1.3.2 SNP在动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1.3.3 贝类育种中功能基因的研究
    展望
第二章 二种年龄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2016 年缢蛏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
        2.2.2 2017 年缢蛏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
        2.2.3 组织学观察缢蛏性腺生物学零度
        2.2.4 缢蛏性腺发育周期
    2.3 讨论
        2.3.1 降温型产卵贝类
        2.3.2 一、二龄缢蛏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的意义
        2.3.3 缢蛏生物学零度的确定
        2.3.4 有效积温的验证
        2.3.5 缢蛏性腺发育的影响因素
    结论
第三章 不同月龄缢蛏新品种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数据测量与处理
    3.2 结果
        3.2.1 性状的描述统计量
        3.2.2 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壳形态性状与活体质量间的回归分析
        3.2.4 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影响的通经分析
        3.2.5 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决定程度分析
    3.3 讨论
        3.3.1 对缢蛏数量性状研究的意义
        3.3.2 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的关系
        3.3.3 不同月龄缢蛏壳形态性状与活体质量的关系
        3.3.4 影响活体质量的表型性状和最优回归方程
第四章 三个不同地理群体缢蛏双列杂交的杂种优势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亲贝促熟
        4.1.3 双列杂交
        4.1.4 室内幼虫培育
        4.1.5 半致死温度
        4.1.6 指标测定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浮游期
        4.2.2 稚贝期生长
        4.2.3 杂种优势
        4.2.4 稚贝期存活率
        4.2.5 半致死温度
    4.3 讨论
第五章 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ScHsc70基因SNPS筛查与耐高温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ScHsc70 基因序列克隆
        5.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2.3 缢蛏SNPs与耐高温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5.3.1 热休克蛋白70 的功能
        5.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3.3 缢蛏ScHsc70 基因SNPs多态性与耐高温的相关性
    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特性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活习性
        1.2.3 繁殖习性
        1.2.4 胚胎发育
    1.3 温度对鱼类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1.4 鱼类早期生活史的划分
    1.5 鱼类开口饵料的研究
        1.5.1 鱼类开口饵料的类型
        1.5.2 开口饵料对鱼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3.2 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
        2.3.3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4.2 温度系数Q10与最适温度范围的关系
        2.4.3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2.4.4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活力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存活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分析
        3.4.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存活率分析
第四章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4.3.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4.4 讨论
        4.4.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4.4.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5.1.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5.1.3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1

(5)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田野工作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为什么是鲍鱼?——从一个叫做“钱便澳”的渔村说起
    第一节 村落环境
    第二节 钱便澳:海岛渔村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第三节 “二号台风”:共同记忆与村落命运的拐点
第二章 生产与技术
    第一节 鲍鱼养殖的生产实践
    第二节 “脆弱的海上娇客”:鲍鱼养殖的核心技术
    第三节 “讨咸水钱”人的技术生成
第三章 雇工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
    第二节 本文化与异文化的遭遇
    第三节 “四川婆”与“本地郎”:社会流动下的文化变迁
第四章 资本与渔业社会的经济观念
    第一节 资本与风险:民间借贷的兴起与高价格弹性商品的内在危机
    第二节 海上新贵的创富神话:一个硬币的两面
    第三节 机遇与风险同在的投资故事
第五章 跨岛域网络
    第一节 “物”的流动与“人”的连接
    第二节 跨岛域网络的形成与运作
    第三节 发展与保护的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6)广东省牡蛎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本文贡献
2 理论依据
    2.1 公地悲剧理论
        2.1.1 “公地悲剧”及其成因
        2.1.2 牡蛎养殖中的“公地悲剧”
    2.2 产业发展理论
    2.3 公共政策理论
        2.3.1 公共政策的内涵
        2.3.2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 广东省牡蛎产业发展和现行公共政策
    3.1 牡蛎养殖产业现状
        3.1.1 基本情况
        3.1.2 苗种来源
        3.1.3 加工和销售
        3.1.4 养殖效益分析
    3.2 牡蛎养殖产业现行公共政策
        3.2.1 资金扶持政策
        3.2.2 技术培训
        3.2.3 海域使用及管理
        3.2.4 打造地区品牌
    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3.1 海域管理系统不完善
        3.3.2 缺乏产业自我管理
        3.3.3 政府补贴优惠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3.4 产业发展中缺少科技投入
        3.3.5 养殖产业保险体制不健全
        3.3.6 牡蛎产品安全管理欠缺
        3.3.7 产业政策欠缺
4 国外牡蛎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4.1 日本牡蛎产业现状
        4.1.1 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
        4.1.2 渔业政策
    4.2 韩国牡蛎产业现状
        4.2.1 贝类法律法规
        4.2.2 贝类产业行政管理
        4.2.3 产业政策
    4.3 加拿大牡蛎产业现状
        4.3.1 法律法规
        4.3.2 行政管理及政策
    4.4 对广东牡蛎产业发展的启示
        4.4.1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4.4.2 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
        4.4.3 政府管理部门结构合理
        4.4.4 渔业保障制度完备
        4.4.5 注重产品质量安全
        4.4.6 产业扶持力度较大
5 国内其他省份牡蛎产业管理经验及启示
    5.1 福建省产业政策
        5.1.1 有利条件
        5.1.2 水产养殖现状
        5.1.3 产业政策
    5.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政策
        5.2.1 有利条件
        5.2.2 渔业发展现状
        5.2.3 产业政策
    5.3 对广东牡蛎产业发展的启示
        5.3.1 完善的公共政策体系
        5.3.2 加大对牡蛎产业的扶持
        5.3.3 鼓励成立水产养殖行业协会
        5.3.4 发挥科技的巨大作用
6 促进广东省牡蛎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6.1 政策引导下利用区位优势
    6.2 保护牡蛎资源和规划养殖海域
    6.3 加大政府财政和金融支持
    6.4 加大牡蛎产业各环节科技创新
    6.5 完善质量监督和管理体制
    6.6 加快牡蛎产业化进程
    6.7 完善法律法规,渔业有法可依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盐度诱导太平洋牡蛎和近江牡蛎三倍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多倍体育种背景与概况
    1.2 贝类多倍体的诱导方法
    1.3 贝类多倍体的检测方法
    1.4 贝类多倍体诱导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5 贝类多倍体荧光学观察应用
    1.6 贝类多倍体中的非整数倍体现象
    1.7 贝类多倍体现状与发展前景
2.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
    2.1 高盐诱导近江牡蛎最适条件确定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高盐诱导实验设计
        2.1.3 数据处理
        2.1.4 结果和分析
        2.1.5 讨论
    2.2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染色体缺失现象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
    2.3 太平洋牡蛎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的荧光学观察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3.3 讨论
3.低渗诱导近江牡蛎三倍体
    3.1 低渗对近江牡蛎(Crossostrea ariakensis)精卵的影响及海水对解剖卵的促熟作用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低渗方法诱导近江牡蛎的最适条件及幼虫培育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的学术论文

(10)山东荣成牡蛎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
    1.5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1.5.1 论文结构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荣成牡蛎产业发展简介
    2.1 牡蛎简介
        2.1.1 形态特征
        2.1.2 生活习性
        2.1.3 繁殖习性
        2.1.4 经济价值
    2.2 世界及中国牡蛎产业概况
        2.2.1 世界牡蛎产业概况
        2.2.2 中国牡蛎产业概况
    2.3 荣成牡蛎产业发展历程
3. 荣成牡蛎产业结构
    3.1 产业规模
        3.1.1 苗种培育
        3.1.2 海水养殖
        3.1.3 成贝加工
    3.2 空间分布
        3.2.1 育苗企业
        3.2.2 养殖企业
        3.2.3 加工企业
    3.3 生产技术
        3.3.1 育苗技术
        3.3.2 养殖技术
        3.3.3 加工技术
    3.4 市场分析
        3.4.1 产品结构
        3.4.2 销售渠道
        3.4.3 市场价格
    3.5 成本收益分析
        3.5.1 成本构成
        3.5.2 投入产出比
    3.6 产业链分析
        3.6.1 牡蛎产业链构成
        3.6.2 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
    3.7 风险构成
        3.7.1 自然风险
        3.7.2 社会风险
    3.8 治理结构
        3.8.1 合作社自治
        3.8.2 法律法规
        3.8.3 政府扶持与监管
4. 典型案例分析-R牡蛎养殖场
    4.1 发展历程
    4.2 产出规模
    4.3 生产技术
    4.4 市场分析
        4.4.1 产品类型及销售渠道
        4.4.2 市场知名度
    4.5 成本收益分析
        4.5.1 成本构成情况
        4.5.2 收益构成情况
        4.5.3 投入产出情况对比
    4.6 组织结构
        4.6.1 人员组成
        4.6.2 内部组织形式
        4.6.3 外部关联形式
    4.7 小结
5. 荣成牡蛎产业特征
    5.1 育苗产业特征——育苗企业亏损,外购占据主导
    5.2 养殖产业特征
    5.3 加工产业特征——深加工待提高,质量需受重视
    5.4 政府监管特征——思想认识不足,监管针对性差
    5.5 行业自治特征——合作社待发展,行业协会待建
6. 关于牡蛎产业发展的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关于牡蛎产业发展的建议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太平洋牡蛎苗种工厂化培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港牡蛎与近江牡蛎、葡萄牙牡蛎的种间杂交研究[D]. 任琰. 广西大学, 2020
  • [2]半滑舌鳎抗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和抗病品系选育[D]. 李仰真.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3]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性状分析及耐高温相关基因SNP位点筛选[D]. 薛宝宝.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D]. 鲍华江.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5]技术、劳动力与资本:一个东南海岛的海鲜民族志[D]. 赵婧旸. 厦门大学, 2018(12)
  • [6]广东省牡蛎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 张锐. 广东海洋大学, 2014(02)
  • [7]盐度诱导太平洋牡蛎和近江牡蛎三倍体的研究[D]. 王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8]珠三角沿海地区牡蛎产业调查分析[A]. 周昌仕,慕永通. 2013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发展海洋渔业 建设海洋强国论文集, 2013
  • [9]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牡蛎产业调查分析[J]. 周昌仕,慕永通. 中国渔业经济, 2013(03)
  • [10]山东荣成牡蛎产业结构与特征初步研究[D]. 曲英晶.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太平洋牡蛎种子产业化育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