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保护蛋白同源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秦高凤[1](2021)在《参枝苓口服液调控脑葡萄糖代谢对AD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的主要类型,其复杂的病因病机,导致逆转和根治AD的药物研发不尽人意,AD发病的初始事件更值得关注。脑葡萄糖代谢和转运障碍是影响认知功能的初始事件,AD不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AD属于中医“痴呆”的范畴,发病机理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五脏亏虚,标实是指痰浊血瘀。“心主血脉”“心为火脏”心脏为身体供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葡萄糖作为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某种意义而言“从心脾论治”痴呆与能量代谢相关联,作为AD特征病理改变的Aβ斑块属于有形之邪其产生多责之于痰浊血瘀。针对参枝苓口服液(参枝苓)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是否通过改善脑葡萄糖代谢障碍值得探讨。目的:本研究基于脑葡萄糖代谢机制,通过整体动物实验探讨参枝苓口服液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葡萄糖代谢(摄取、转运、酵解),以及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InR/PI3K/Akt/GSK3β在脑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体外细胞实验采用与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相对应的Aβ42损伤的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探讨PI3K/Akt/GSK3β通路以及通路阻断后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调控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参枝苓改善脑葡萄糖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1)分组给药:随机将45只雄性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为模型组(0.5%CMC)、多奈哌齐组(0.92mg/kg/d)和参枝苓组(2.9 ml/kg/d),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为15只同月龄C57BL/6J小鼠(同模型组),连续灌胃3个月。(2)行为学评价:Morris水迷宫、跳台及Y迷宫评价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的影响。(3)特征性病理评价:HE、免疫组化染色、WB评价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特征性病理改变的影响。(4)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微血管、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5)Micro-PET检测:小鼠海马,颞叶、顶叶、额叶、后扣带回和内嗅皮层18F-FDG的标准摄取值,比较各组小鼠脑葡萄糖摄取差异。(6)免疫组化、WB检测:观察参枝苓对APP/PS1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InR/PI3K/Akt/GSK3β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和GLUT3表达变化。(7)RT-qPCR检测:观察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转导InR/PI3K/Akt/GSK3β通路、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以及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2.体外实验:(1)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质谱分析采用UHPLC-QE-MS鉴定参枝苓及其含药血清的有效成分。(2)Aβ42损伤细胞模型建立:Aβ42损伤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3)细胞时效、量效曲线测定:采用CCK8筛选参枝苓含药血清对SH-SY5Y细胞的安全和有效剂量。(4)WB、RT-qRCR、免疫荧光检测:利用WB、RT-qRCR、免疫荧光研究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5)WB检测:利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及GSK3β抑制剂LY2090314确认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在葡萄糖代谢和转运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Y迷宫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自发交替率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小鼠自发交替率增高(P<0.05)。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测试的第3~5天,模型组小鼠平均游泳距离和平均逃避潜伏期与对照组比增加(P<0.01);测试的第4天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小鼠平均游泳距离和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比减少(P<0.05)。撤台后,模型组小鼠穿越平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1);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比增加(P<0.05或P<0.01)。跳台结果显示,学习阶段和记忆巩固阶段模型组小鼠较对照组比错误次数增多,潜伏期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较模型组比,错误次数减少,潜伏期增加(P<0.05)。(2)特征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层的Aβ斑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和皮层Aβ斑块和Aβ42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WB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小鼠海马和皮层Aβ42蛋白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和皮层Aβ42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3)超微结构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固缩,神经元内线粒体破碎、嵴断裂,微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明显的水肿、变形;参枝苓和多奈哌齐组与模型组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Micro-PET结果:各组小鼠海马和皮层(顶叶、颞叶、额叶、内嗅皮层、后扣带回区)葡萄糖摄取情况,模型组小鼠脑区葡萄糖摄取呈现降低趋势,参枝苓组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5)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InR、IRS2、PI3K、p-PI3K、Akt、p-GSK3β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上述指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P<0.05或P<0.01);而GSK3β阳性细胞数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GSK3β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GLUT3阳性细胞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海马GLUT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6)WB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PI3K、Akt、p-Akt、p-GSK3β均降低,其中PI3K、p-Akt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上述蛋白均有增高,其中p-Akt、p-GSK3β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海马GSK3β蛋白表达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GSK3β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GLUT1、GLUT3蛋白表达降低,其中GLUT1、GLUT3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组和参枝苓组海马GLUT1、GLUT3蛋白表达增高,其中GLUT1蛋白表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参枝苓海马GLUT3蛋白表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5)。(7)RT-qPCR 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 InR mRNA、IRS2 mRNA、GSK3βmRNA、GLUT1mRNA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多奈哌齐和参枝苓组InR mRNA、IRS2 mRNA、GSK3βmRNA、GLUT1 mRNA 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模型组海马葡萄糖代谢关键酶HK1mRNA、COXIV mRNA、ATPase mRNA、AMPK mRNA的表达均降低,其中COXIV mRNA、AMPK mRNA下降显着(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参枝苓组HK1 mRNA、COXIV mRNA、ATPase mRNA、AMPK mRNA的表达不同程度上调(P<0.05或P<0.01)。2.体外实验结果:(1)中药非靶标代谢组学结果:本研究通过UHPLC-QE-MS技术鉴定出参枝苓46种入血成分。(2)细胞时效、量效曲线结果:通过CCK8、细胞流式技术及细胞形态学实验最终确定5 μM老化的Aβ42孵育细胞的时间48 h建立拟AD体外模型。CCK8法筛选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42损伤SH-SY5Y细胞最佳干预浓度和时间为15%含药血清干预48h。(3)WB结果:Aβ42损伤的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相关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下降。其中PI3K、Akt、p-Akt、GLUT1、GLUT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参枝苓含药血清可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GSK3β相关蛋白和葡萄糖转运蛋白的表达,其中Akt、p-Akt、GLUT1、GLUT3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使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GSK3β抑制剂LY2090314及两种抑制剂的联合应用,都可不同程度的逆转参枝苓含药血清上调GLUT1、GLUT3蛋白表达的情况。(4)RT-qPCR 结果:Aβ42 损伤的 SH-SY5Y 细胞可下调 PI3K mRNA、Akt mRNA、GSK3β 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表达,其中 AktmRNA、GSK3β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下调显着(P<0.05 或P<0.01);参枝苓含药血清可上调上述基因表达,其中AktmRNA、GSK3βmRNA、GLUT1 mRNA、GLUT3β mRNA 上调显着(P<0.05 或P<0.01)。结论:通过改善脑葡萄糖摄取、转运和酵解可能是参枝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途径,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改善AD早期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障碍相关。
蔡伟武[2](2021)在《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症状主要以认知功能减退和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病理特征主要以神经元胞体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胞体外的淀粉样斑块聚集形成的老年斑及神经元丢失为主。随着全球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国内外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投入,然而至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未得到完全阐明,治疗上仍未研究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在西方医学研究痴呆未实现突破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医学充分发挥整体观的特点与优势,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作用入手,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从而增加AD研究突破的契机。传统医家对记忆力减退的描述多集中在健忘上,其中清代医家认为健忘的发病主要是心肾亏虚及心肾不交引起。而交泰丸是治疗心肾不交的经典方剂,在古代主要用于治疗失眠,而现代研究发现其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亦有一定作用。古方今用,拓展古方的适应症范畴。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复方交泰丸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影响,探讨交泰丸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为中药复方交泰丸改善认知障碍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立足于疾病本身的多个方面,通过多角度探讨和研究中药复方交泰丸在AD治疗中的多靶点作用机制。方法:我们采用经典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即APP/PS1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中药复方交泰丸的作用,其中7月龄雄性APP/PS1双转基因小鼠36只,同年龄的雄性APP/PS1阴性小鼠12只。12只APP/PS1阴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将36只雄性APP/PS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交泰丸低剂量(2.1g/kg)组、交泰丸高剂量(4.2g/kg)组。动物饲养至7月龄时开始每天灌胃给药,其中给药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持续4周给药后开始进行行为学检测,观察小鼠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的变化情况。机制研究:(1)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IRT1、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及其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情况;(2)用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的细胞结构,通过对尼氏小体的观察来了解神经元的损伤情况;(3)用硫磺素T染色检测各组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情况;(4)用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SIRT1、p-IRE1及NLRP3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试剂盒检测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Morris水迷宫、新物体识别及旷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灌胃给药交泰丸(2.1g/kg和4.2g/kg)后,APP/PS1小鼠改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交泰丸可增加SIRT1蛋白水平,缓解IRE1通路的内质网应激水平,减少NLRP3炎性小体表达,从而减少炎症风暴的发生。同时交泰丸也有助于Aβ的清除(ADAM10、BACE1、RAGE、LRP1、NEP、IDE、硫磺素T染色),减少氧化应激(SOD、MDA、CAT、GSH-Px)水平。结论:交泰丸可能通过SIRT1/IRE1/NLRP3炎性小体通路减少炎症风暴的发生,同时有助于Aβ的清除,减少氧化应激水平的多靶点作用,从而改善AD模型小鼠的学习和空间记忆能力。
罗佩玲[3](2021)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小鼠的表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超过3个月的一类肾脏疾病,可对人类的健康可造成极大的危害,引起全身脏器多个系统的损害,其中也包括神经系统的损伤。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广泛存在于各生物体中的一条保守的信号传导通路,研究表明其在肾脏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中都存在重要影响。目的本课题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慢性肾脏病小鼠模型,观察慢性肾脏病小鼠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探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清洁级的健康雌性C57BL/6小鼠,5月龄,体重20-25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trol组,简称Ctrl组),顺铂处理组(CKD组)。CKD组给予顺铂,腹腔注射,间隔2周2次。(1)Masson染色和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肾脏病变。(2)于第一次注射后第8周末行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3)HE染色法观察小鼠额叶和海马组织的病理变化。(4)免疫荧光实验方法,检测小鼠肾脏、额叶组织的Wnt4、β-catenin、DKK1的表达水平。(5)ELLSA法测检小鼠血清Wnt4、β-catenin和DKK1的表达水平。(6)RT-PCR法检测小鼠肾脏、额叶和海马组织的Wnt4、β-catenin的RNA的表达水平。(7)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小鼠肾脏、额叶和海马组织的Wnt4、β-catenin、DKK1的表达水平。结果(1)Masson染色法观察CKD组肾组织(肾小球、肾小管)结构不清,整个肾视野的纤维化程度很高,主要集中肾小球和髓质区的肾小管管腔。HE染色法观察到CKD组肾组织皮髓质分界不清,整个肾视野的肾小球明显减少,无法分清肾组织结构。(2)水迷宫试验观察到,与Ctrl组相比,CKD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3)HE染色法观察CKD组前额叶皮质区结构及层次不清,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核仁肿胀分解,右侧前额叶组织神经细胞病变最严重,出现病理样空泡结构,炎症细胞集群得现象。CKD组海马区的细胞出现严重肿胀的现象,染色质肿胀甚至分解。(4)免疫荧光法观察到,在CKD组的肾脏中,Wnt4、β-catenin蛋白在细胞核及周围呈聚集性骤增并两两相互靠近;CKD组额叶Wnt4、β-catenin蛋白均匀分布在细胞核周围。有两蛋白两两相互靠近的情况,但荧光强度不高,无两蛋白聚集性骤增的表现。(5)ELLSA法发现CKD组小鼠血清中的Wnt4、β-catenin和DKK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6)RT-PCR法发现CKD组小鼠肾脏组织的Wnt4、β-catenin的RNA表达水平增加,CKD组小鼠额叶和海马组织中的Wnt4、β-catenin的m RNA表达水平下降。(7)Western Blot法发现CKD组小鼠肾脏组织的Wnt4、β-catenin表达水平增加,DKK1的表达水平下降;CKD组小鼠额叶和海马组织的Wnt4、β-catenin表达水平下降,DKK1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1、与Ctrl组小鼠相比,CKD小鼠存在认知功能障碍。2、CKD小鼠存在出现额叶和海马组织的损伤。3、在CKD组的肾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大脑额叶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失活。
陈静[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有效成分,推测其有效成分作用的靶点,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检索温脾通络开窍汤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治疗AD的作用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借助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温脾通络开窍汤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构建KEGG-基因网络关系图。结果:(1)中药有效成分:以“OB≥30%和DL≥0.18”为筛选条件,通过TCMSP数据库得到温脾通络开窍汤其中五味药(黄芪、三七、益智仁、绞股蓝、石菖蒲)的活性成分共有60个,其中黄芪活性成分87个,筛选后有20个有效成分;三七活性成分119个,筛选后有8个有效成分;益智仁活性成分41个,筛选后有4个有效成分;绞股蓝活性成分202个,筛选后有24个有效成分;石菖蒲活性成分105个,筛选后有4个有效成分。由于TCMSP数据库未收录温脾通络开窍汤中的何首乌,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何首乌活性成分8个,筛选后得到1个有效成分。(2)核心靶点:AKT1、IL6、VEGFA、CASP3、JUN等很可能成为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核心靶点。(3)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共富集到2209个GO条目,其中包括1975个生物过程条目、69个细胞功能条目和165个分子功能条目。它们主要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对氧水平的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膜筏、膜微区、膜区、突触后膜等细胞组成;直接的配体调节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核受体活性和转录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4)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富集到151条通路,涉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我们可以推测温脾通络开窍汤很可能是通过芒柄花黄素、大黄素、槲皮素、毛蕊异黄酮、山奈酚等核心成分,作用于AKT1、IL6、VEGFA、CASP3、JUN等核心基因,发挥氧化还原、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等生物学作用,最终调控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治疗AD的作用。
王韩[5](2021)在《运动训练对衰老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P75NTR表达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制备12月龄自然衰老小鼠模型并施以8周运动训练干预,研究运动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海马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Jun氨基末端激酶(Jun N-terminal kinase,JNK)以及P53基因表达的作用,证明有氧运动能够通过抑制衰老小鼠海马内p75NTR信号通路的活化,改善老年认知的退化,为在衰老早期及进程中实施运动干预,促进脑康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24只雄性C57小鼠,构建不同月龄组别,分为3月龄青年组(Y组)及12月龄老年组,其中老年组又分为自然增龄组(SC组)及老年跑台组(SE组)。SE组采取45min/d,5d/w的运动训练,其中0-5min速度为5m/s,5-10min速度为8m/s,10-40min速度为12m/s,40-45min速度为5m/s,运动训练共8周。末次训练结束24h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观察实验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在冰袋上快速剥离双侧海马,投入液氮速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 PCR)检测海马组织中的p75NTR及其下游底物总JNK、P53基因的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训练期间,组内比较:SE组小鼠第1与2天的平均潜伏期差异显着(P<0.05);Y组小鼠第2与3天的平均潜伏期差异显着(P<0.05);SC组小鼠第1与2天,第2与3天以及第4与5天的平均潜伏期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SE组小鼠第1、2、5天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显着低于SC组(P<0.05);SC组小鼠第1天平均逃避潜伏期显着高于Y组(P<0.05)。在水迷宫60 s空间探索实验中,与SC组小鼠相比,SE组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显着增多(P<0.01),SC组与Y组间穿越次数未见明显差异(P>0.05)。2.RT-q PCR检测显示:与SC组比较,SE组小鼠海马组织中p75NTR、总JNK以及p5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Y组相比,SC组小鼠海马组织中p75NTR、总JNK及p53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运动通过下调p75NTR及其下游关键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抑制p75NTR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改善学习记忆,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作用。
王文琪[6](2021)在《仙茅苷通过调节线粒体应激缓解阿尔兹海默症症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仙茅苷(curculigoside,CCG)属于酚苷类活性物质,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茎通过超声辅助有机溶剂,经过层析萃取重结晶获得的。仙茅作为历史悠久的中药,用于肾虚阳缺,内伤寒虚等病症。其提取物CCG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表明针对骨质疏松、心肌缺血/再灌注和神经损伤等病症有一定治疗效果。CCG通过本身抵御氧化物的能力,从而增强细胞对于外界强氧化性粒子的缓冲机能。尤其是对自由基的清除效果,CCG作为抗氧化剂在缓解氧化损伤、减少细胞凋亡上发挥了对神经元良好的保护作用。以全面性痴呆为特征的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心里和生理上的变化都会成为发病的诱因,具体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全面的阐述。目前主流学说集中在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沉积和由微管相关蛋白tau的异常磷酸化产生的错误蛋白修饰,表现为缠结状物质(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Aβ的神经毒性主要体现在激发自由基发生,引发线粒体性能阻滞,不断产生强氧化物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量神经元丢失。而tau蛋白与Aβ具有协同影响,介入Aβ引发的记忆损伤、神经纤维过度兴奋等过程。正常情况下,谷氨酸(Glutamate,Glu)作为脑内的信息传导物质,参与中枢的许多生理过程。但是当Glu大量积攒时,高浓度的Glu就变成神经毒素,存在于神经障碍性疾病中。在AD中,大量Glu的存在导致钙超载,从而导致能量消耗,最终导致线粒体衰竭和线粒体应激。用L-Glu处理的HT22作为谷氨酸破坏模型具有良好的应用,用来探究氧化应激等细胞生理过程。能够表达突变人早老素(Delta E9)和人鼠淀粉样前蛋白(APPswe)融合体的B6C3-Tg(APPswe PSEN1d E9)/Nju(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是基于AD发病假说产生的理想AD模型动物。本实验的体外模型利用过量Glu破坏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论述了CCG通过调控线粒体应激和氧化应激,实现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CCG维持了线粒体稳态,从而抑制了线粒体应激产生的线粒体功能失调和过量活性氧带来的氧化应激损伤。在APP/PS1模型中,由于基因突变引发Aβ1-42积累的情况在CCG治疗后减少,同时模型动物的认知障碍也得到改善。实验结果说明了,CCG通过维持线粒体正常膜电位,控制钙超载,减少氧自由基生成,保护了线粒体完整性,从而降低L-Glu处理的HT22带来的线粒体应激和氧化应激破坏。同时,在APP/PS1小鼠中,CCG减少了斑点的沉积和神经元缠结,调控神经递质及其相关生物酶的表达,证明了缓解认知障碍的可能性。通过蛋白质组学筛选,CCG通过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因子、AMPK通路和凋亡相关因子,进一步减少应激对神经元的损害。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的证明了CCG对AD病理特征的缓解作用,结合免疫酶技术、免疫组化和蛋白质组学,探讨CCG通过线粒体应激途径对AD治疗的潜在靶点,为中药提取物CCG成为治疗AD的有效酚苷类活性物质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王蕾[7](2021)在《绿原酸通过wnt信号通路改善早期阿尔茨海默症大鼠的记忆损伤和认知障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绿原酸是否能通过wnt信号通路改善阿尔茨海默症大鼠的记忆损伤和认知障碍。方法选取雄性大鼠40只,将大鼠随机分成Ctrl组、AD组、CHA100组、CHA150组。其中CHA100组和CHA150组在造模前提前1W按照各自组别剂量给与绿原酸灌胃治疗,造模完成后3天除Ctrl组持续给药6W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旷场实验分析大鼠行为学数据变化,检测大鼠认知水平与记忆能力;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观察大鼠海马区炎症因子水平;Wstern blot检测wnt信号通路是否激活以及GFAP活化程度;HE、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内各区细胞形态。结果在水迷宫实验结果中,和Ctrl组结果对比,AD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变长,游泳路程也长,而在目标象限活动时间则变短,对比AD组,CHA100组逃避潜伏期缩变短,游泳路程变短,在目标象限活动时间变长;CHA150组与AD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游泳距离变短,但变化不如CHA100组明显,根据据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旷场实验的结果中,与Ctrl组结果对比,AD组大鼠开始向实验箱中心活动,活动轨迹混乱;与模型组比较,CHA100组活动轨迹更倾向于周围;CHA150组活动轨迹也开始倾向于四周,但不如CHA100组;IHC中AD组海马区炎症因子与Ctrl组比较明显增多,CHA100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CHA150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不明显,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结果显示,AD组海马区细胞与Ctrl组比较皱缩变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经CHA治疗后,CHA100组海马区细胞皱缩情况改善,细胞形态趋向正常;CHA150组海马区细胞皱缩情况恢复不明显,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善;Nissl染色结果显示,AD组与Ctrl组比较,尼氏体减少,经CHA治疗后,CHA100组尼氏体增多,CHA150组尼氏体增多不明显;WB结果显示,GSK-3β、GFAP、Tau蛋白在AD组表达含量升高,经治疗,CHA100组表达含量降低,CHA150组表达含量有所降低,但治疗效果不如CHA100组;DVL2、β-catenin在AD组表达含量降低,CHA100组表达含量增多,CHA150组表达含量增多不明显,据统计学分析,P<0.05,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绿原酸能够通过wnt信号通路改善早期阿尔茨海默症大鼠的记忆损伤。AD大鼠服用绿原酸后,显示wnt通路被激活,从而证明绿原酸可能通过wnt信号通路对阿尔茨海默症大鼠起治疗作用,对疾病的发展可能有抑制作用。
任小娟[8](2020)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肾不藏志不寐论治的理论依据、因机证治和常用安肾志方药。(2)采用D-半乳糖联合对氯苯丙氨酸(PCPA)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观察肾不藏志不寐模型大鼠衰老方面、睡眠方面和海马转录组变化,衰老方面包括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睡眠方面包括睡眠时间、脑电图、炎症因子和神经递质。(3)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以及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的影响。方方法:(1)收集、归纳和探讨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依据和论治方药。(2)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半乳糖组、对氯苯丙氨酸组、肾不藏志不寐组,采用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通过Morris水迷宫(MWM)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CAT、B淋巴细胞瘤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衰老方面的变化。(4)采用戊巴比妥实验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情况,通过脑电图观察大鼠觉醒(Wake)、慢波睡眠I期(SWS1)、慢波睡眠II期(SWS2)、快速动眼睡眠(REMS)和睡眠总时间(TST),检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血浆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脑5-羟色胺(5-HT)、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海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5羟色胺1A受体(5-HT1AR)、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型(GABAARα1)、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m Glu R2)m RNA的表达,观察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进行睡眠方面的变化。(5)对空白对照组和肾不藏志不寐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6)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影响: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低剂量组(0.0875g/kg)、远志中剂量组(0.175g/kg)、远志高剂量组(0.35g/kg)、地西泮组(0.92mg/kg),通过MWM观察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检测各组大鼠海马5-HT、Glu、GABA的含量,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对空白对照组、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中剂量组、地西泮组大鼠海马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结结果:(1)肾志对寐寤具有调节作用,肾不藏志不寐的主症为夜寐早寤,病位在肾,病因是肾脏虚损,肾志不入于舍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肾不藏志不寐常见临床证型包括肾气不固型、肾精不足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虚水泛型和肾不纳气型六种证型。远志、刺五加、人参、茯神、五味子、交泰丸、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丸、磁朱丸和孔圣枕中丹是治疗肾不藏志不寐常用方药。(2)D-半乳糖120mg/kg/d皮下注射42d联合PCPA 300mg/kg/d腹腔注射3d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衰老方面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体重减轻,MWM中逃避潜伏期延长、穿台次数减少,脑SOD、CAT、GSH-px含量减少、MDA含量增加,海马SOD1、SOD2、CAT m RNA表达上调,海马Bax、Caspase-3 m RNA的表达上调、Bcl-2 m RNA表达下调。(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睡眠方面的变化:戊巴比妥实验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缩短,肾不藏志不寐大鼠脑电图WAKE增加、SWS1、SWS2、REMS和TST减少,血浆IL-1β、IL-6、TNF-α含量增加,脑5-HT、GABA含量减少、Glu含量增加,海马IL-6、TNF-αm RNA表达上调,海马5-HT1AR、GABAARα1m RNA表达下调、m Glu R2 m RNA表达上调。(5)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28个,其中上调基因上调887个,下调741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发育、细胞发育、甘油三酯代谢、核糖体、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逆行神经的信号通路、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有密切联系。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显着差异基因为Gnb3、Faah、Mmp9、Twist1。(6)远志可以提高肾不藏志不寐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模型大鼠海马5-HT、GABA的含量、降低Glu的含量,降低血浆IL-1β、IL-6、TNF-α的含量。(7)药物干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海马转录组分析结果:(1)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远志组的差异基因共有663个,其中上调240个,下调423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发育、昼夜节律调控、细胞凋亡与增殖、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并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非酒精性脂肪肝、I型糖尿病、哮喘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与肾不藏志不寐组相比,地西泮组的差异基因共有1660个,其中上调基因732个,下调基因928个;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氧化磷酸化、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并与帕金森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密切联系。(3)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235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37个;差异基因的功能涉及神经元发育、γ-氨基丁酸信号通路、细胞生长调控、参与免疫球蛋白介导的免疫应答、能量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I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有关。(4)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干预作用的差异基因753个,其中显着治疗作用的基因49个;差异基因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老化、突触的调节、凋亡的调控、多巴胺、糖原、脂肪酸、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代谢。并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肌收缩、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等有关。(5)肾不藏志不寐与远志、地西泮关联的靶标基因及分子通路分析:通过组间差异基因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以及肾不藏志不寐内涵,筛选肾不藏志不寐组、远志组和地西泮组的关键差异基因并进行验证,发现远志有效靶基因为Faim、Pcp2、Elovl6;地西泮有效靶基因为Npr3、Trh;两药共同作用的靶点为BDNF、Gabra6。结结论:(1)肾志与不寐有着密切联系,肾不藏志是肾不藏志不寐的核心病机,补益肾脏、安神定志为肾不藏志不寐的治疗原则,远志是归经入肾的的安肾志药物,具有安神、强志、益肾的功效,是治疗志异常的首选药物。(2)D-半乳糖联合PCPA可以建立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3)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与衰老相关的学习记忆能力、氧化应激、凋亡记忆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与睡眠相关的睡眠时间、脑电图、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表达发生了改变。(4)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海马存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变化,显着差异基因功能涉及神经系统、代谢和炎症等。(5)远志可以改善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的睡眠、调节神经递质、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6)远志和地西泮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的神经系统和炎症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干预效应,远志更侧重对神经功能相关靶基因的调节。
张雪娇[9](2020)在《新型GSK-3抑制剂化合物9b对Aβ致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及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一种老年人中常见的、伴随年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AD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当前医疗背景下因其缺乏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手段,给AD患者本人造成一定的生活障碍,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AD的发病机制、有效预防、及时诊断、对症治疗已成为全世界多学科的研究要点。目前因AD的发病机制复杂,已上市的多种药物仅是对症治疗,未能从根本上治疗AD患者,故而探索出与AD各发病机制都相关的GSK-3激酶分子,GSK-3小分子抑制剂应运而生,其通过作用于AD的多个环节而达到预防AD发生、改善AD症状以及根治AD病因的目的。因此,本实验以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侧脑室微注射Aβ142的方式建立AD动物实验模型,再用新型GSK-3抑制剂化合物9b进行治疗,通过测定Aβ1-42和p-Tau蛋白含量、相关元素含量,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探究新型GSK-3抑制剂化合物9b对Aβ致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及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1.动物分组及建模选择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180~220g)60只,分笼饲养,可自由饮水和摄食。上述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按其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多奈哌齐对照组、药物低剂量组和药物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阴性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侧脑室微注射10μg Aβ1-42(阴性对照组大鼠微注射等体积无菌PBS)建立AD实验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采用灌胃方式给药: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1mL/d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多奈哌齐对照组、药物低剂量组和药物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12mg/kg多奈哌齐、6mg/kg化合物9b、18mg/kg化合物9b,每天一次,连续28天。2.动物处理末次灌胃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2只大鼠进行心脏灌注手术,取出大鼠脑组织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用于制作石蜡切片。剩余实验动物禁食24h,断头处死后在冰上快速剥离大脑的海马和皮层。海马和大脑皮层均保存于-80℃冰箱以备用。3.大鼠海马组织中Aβ1-42和p-Tau含量的测定称取适量海马组织,按照重量(g):体积(mL)-1:9的比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制备成10%的组织匀浆,根据ELISA检测试剂盒步骤测定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Aβ1-42和p-Tau含量。4.大鼠脑组织中Cu、Al、Ca、Mg、Fe、Zn元素含量的测定称取0.20g脑组织,经过微波消解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Cu、Al、Ca、Mg、Fe和Zn元素的含量。5.大鼠海马结构形态学观察取出固定的大鼠脑组织,经组织修块、脱蜡水合后制成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结构形态学的改变。6.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的检测取出制备好的石蜡切片,经脱蜡处理后,采取TUNEL法染色,观察海马细胞总体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Bax,Bcl-2和Caspase3蛋白含量。[结果]1.化合物9b对Aβ致AD大鼠海马Aβ142和p-Tau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中Aβ1-42和p-Tau蛋白含量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对照组和药物低、高剂量组大鼠海马Aβ1-42和p-Tau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化合物9b对Aβ致AD大鼠脑组织Cu、Al、Ca、Mg、Fe、Zn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化合物9b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Cu、Al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本实验条件下,化合物9b对必需元素Ca、Mg、Fe、Zn含量未发现明显调节作用(P>0.05)。3.化合物9b对Aβ致AD大鼠海马结构形态学的影响切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阴性对照组海马神经元大多呈椭圆形,少部分为圆形,其结构相对完整,胞浆丰富,且质地均匀;而模型组海马区细胞的数目较阴性对照组显着减少,且神经元结构疏松,细胞间排列紊乱,细胞核染色模糊,形态不完整。化合物9b治疗后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神经元结构趋于完整,排列较整齐。4.化合物9b对Aβ致AD大鼠海马总体凋亡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凋亡率较阴性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对照组和药物低、高剂量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且随着化合物9b剂量的升高,药物治疗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情况明显减轻。5.化合物9b对Aβ致AD大鼠海马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对照组和药物低、高剂量组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而Bcl-2蛋白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化合物9b能够通过降低大鼠海马组织中Aβ142蛋白和p-Tau蛋白的含量、下调凋亡相关基因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造成大鼠海马形态学的改变,最终达到对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及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另外,化合物9b对Cu、A1元素具有一定的排出作用,但在本实验条件下9b对必需元素Ca、Mg、Fe、Zn含量未发现明显的调节作用。
胡正威[10](2020)在《CHIP蛋白过表达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背景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DD)是一类由神经元变性、死亡引起的疾病,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和医疗问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最常见的两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或逆转进展的药物,现有的治疗手段仅能缓解疾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因此,针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热休克蛋白70叛基末端相互作用蛋白(Carboxyl terminus of the Hsp70 interacting protein,CHIP)是由STUB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脑、骨骼肌、睾丸、心脏等组织中大量表达。CHIP蛋白同时具有分子伴侣辅因子和E3泛素连接酶功能,是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分子。CHIP蛋白能够调节神经元氧化还原过程,应激状态下被募集到线粒体,在生物体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CHIP蛋白异常参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CHIP蛋白突变可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共济失调、性腺发育不全等症状;CHIP点突变大鼠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功能下降,病理学结果显示海马区神经元丢失,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CHIP点突变大鼠脑组织中CHIP蛋白水平下降,Tau、PDE9A等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蛋白明显升高。痴呆模型小鼠中,随年龄增长及症状进展,脑组织内CHIP蛋白水平逐渐降低。因此,上调CHIP蛋白表达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起到保护作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是基因治疗中常用的载体工具,具有安全性高、免疫原性低等特点,能够介导外源基因长期表达。不同血清型AAV的组织亲和性及表达效率有所差异,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载体难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AAV/BBB是一种可透过血脑屏障的新血清型,其介导CHIP蛋白在大鼠脑组织过表达,能够有效改善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的行为学与病理损伤,但AAV/BBB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可透过血脑屏障的腺相关病毒AAV/BBB介导CHIP蛋白在APPswe/PS1AE9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和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过表达,研究CHIP蛋白过表达对这两种动物模型行为学、病理学和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CHIP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保护作用。目的1.使用AAV载体介导CHIP蛋白在APPswe/PS1ΔE9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过表达,分析CHIP蛋白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2.使用AAV载体介导CHIP蛋白在野生型小鼠中过表达,而后构建MPTP诱导的急性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研究CHIP蛋白对帕金森病小鼠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1.尾静脉注射AAV介导CHIP蛋白在小鼠脑组织中过表达;2.筑巢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APPswe/PS1ΔE9小鼠行为学变化,爬杆实验、疲劳转棒实验、旷场实验检测MPTP诱导急性帕金森病小鼠的行为学改变;3.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检测两种动物模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rt-PCR、Western Blot检测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通过尾静脉注射AAV/BBB载体病毒使CHIP蛋白在APPswe/PSΔE9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组织中过表达;2.行为学实验中,CHIP蛋白过表达改善了 APPswe/PS1ΔE9小鼠筑巢能力,缩短了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潜伏期,增加了空间探索实验中穿越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3.CHIP蛋白过表达减少了 APPswe/PS1ΔE9小鼠皮质与海马中淀粉样斑块,降低了 Aβ、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水平;4.CHIP蛋白过表达抑制β-分泌酶BACE1水平,对α-分泌酶ADAM10、Y-分泌酶PS1、Aβ降解酶IDE、NEP没有显着影响;5.通过尾静脉注射AAV/BBB载体病毒使CHIP蛋白在野生型小鼠脑组织中过表达,腹腔注射MPTP后成功构建急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6.CHIP蛋白过表达不影响野生型小鼠行为学表现,缩短了 MPTP诱导的急性帕金森病小鼠爬杆实验所用时间,疲劳转棒实验掉落潜伏期延长、旷场实验中自发活动增加;7.CHIP蛋白过表达能够改善MPTP引起的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TH蛋白降低;8.CHIP蛋白过表达能够抑制MPTP引起的中脑黑质及纹状体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水平升高。结论1.CHIP蛋白过表达能够提高APPswe/PS1ΔE9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社会行为与认知功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的表达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具有保护作用;2.CHIP蛋白过表达能够改善MPTP引起的小鼠运动功能障碍,减轻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抑制线粒体分裂相关蛋白DRP1升高,对MPTP诱导的急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具有保护作用。
二、神经保护蛋白同源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保护蛋白同源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参枝苓口服液调控脑葡萄糖代谢对AD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脑葡萄糖代谢和转运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从心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及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
实验一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及特征病理改变的影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葡萄糖摄取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六 参枝苓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糖酵解关键酶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经胰岛素信号转导下游通路参枝苓对Aβ_(42)损伤SH-SY5Y细胞脑葡萄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
实验一 UHPLC-QE-MS方法鉴定参枝等及其含药血清的有效成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Aβ_(42)损伤SH-SY5Y细胞拟AD体外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参枝苓含药血清对SH-SY5Y安全剂量及有效剂量筛选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参枝苓含药血清对Aβ_(42)损伤SH-SY5Y细胞PI3K/Akt/GSK3β通路及通路阻断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一、阿尔茨海默病历史 |
二、阿尔茨海默病流行性病学、临床症状及影响 |
三、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学说 |
四、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药物 |
第二节 Sirtuin家族 |
一、Sirtuin家族概述 |
二、SIRT1与AD |
第三节 内质网应激 |
一、内质网应激的概述 |
二、内质网应激与AD |
三、内质网应激与SIRT1 |
第四节 NLRP3炎性小体 |
一、NLRP3炎性小体概述 |
二、NLRP3炎性小体与AD |
三、NLRP3炎性小体与SIRT1 |
四、NLRP3炎性小体与内质网应激 |
第五节 中医药与AD |
一、中医对AD的认识 |
二、交泰丸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Aβ代谢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SIRT1/IRE1/XBP1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节 交泰丸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神经元内TXNIP/NLRP3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小鼠的表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动物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
1.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2.2.1 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结构改变 |
1.2.2.2 行为学检测 |
1.2.2.3 HE染色观察小鼠额叶和海马组织的病理变化 |
1.2.2.4 肾脏和额叶的免疫荧光染色 |
1.2.2.5 ELISA |
1.2.2.6 RT-PCR |
1.2.2.7 蛋白免疫印迹法 |
2 结果 |
2.1 肾脏的Masson染色和HE染色 |
2.2 行为学变化 |
2.3 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HE染色 |
2.4 肾脏和前额叶皮质的免疫荧光染色改变 |
2.5 ELLSA法 |
2.6 RT-PCR法 |
2.7 Western Blot法 |
3 讨论 |
3.1 慢性肾脏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简介 |
3.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3.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肾脏病中的研究 |
3.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中的研究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综述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 |
1.1 AD的病理特征 |
1.2 AD的发病机制 |
1.3 AD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
2.1 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的辨证论治 |
3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与进展 |
3.1 网络药理学的概述 |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价值研究 |
3.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温脾通络开窍汤有效活性成分及化学结构 |
2.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潜在靶点 |
2.3 中药复方调控网络 |
2.4 构建中药-疾病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与筛选核心基因的结果 |
2.5 GO富集分析 |
2.6 KEGG富集分析 |
2.7 KEGG-基因关系网络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理论探讨 |
1.1 立法选方依据 |
1.2 温脾通络开窍汤的方义 |
1.3 温脾通络开窍汤中的单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2.1 温脾通络开窍汤有效成分分析 |
2.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核心基因分析 |
2.3 GO富集分析 |
2.4 KEGG富集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缩略词表 |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5)运动训练对衰老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P75NTR表达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文献综述 |
2.1 衰老所引起的AD发病机制 |
2.2 p75NTR的结构及作用方式 |
2.2.1 p75NTR的结构 |
2.2.2 p75NTR与三种不同受体的相互作用 |
2.3 p75NTR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及途径 |
2.4 p75NTR在大脑衰老中A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
2.4.1 p75NTR与Tau蛋白磷酸化 |
2.4.2 p75NTR介导Aβ产生 |
2.4.3 p75NTR-ECD抑制Aβ沉积 |
2.4.4 NGF/p75NTR/TrkA信号转导 |
2.4.5 p75NTR和神经元细胞周期的再进入 |
2.5 小结 |
3.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 实验动物选择及分组 |
3.3 运动方案 |
3.4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训练和测试 |
3.4.1 定位航行实验 |
3.4.2 空间探索实验 |
3.5 动物取材及样本处理 |
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组织p75NTR、JNK、p53 mRNA的表达 |
3.6.1 实验器材及试剂 |
3.6.2 实验步骤 |
3.7 数据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4.2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结果 |
4.2.1 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阶段 |
4.2.2 水迷宫空间探索阶段 |
4.2.3 各阶段小鼠游泳速度 |
4.2.4 小结 |
4.3 运动对衰老小鼠海马p75NTR、JNK、p53 mRNA的检测结果 |
4.3.1 p75NTR mRNA检测结果 |
4.3.2 JNKmRNA检测结果 |
4.3.3 p53mRNA检测结果 |
4.3.4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扩增效率分析 |
4.3.5 反应特异性分析 |
4.3.6 小结 |
5.分析与讨论 |
5.1 衰老模型的选择 |
5.2 运动训练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5.3 运动训练对小鼠海马中p75NTR、总JNK及 P53 mRNA表达的影响 |
6.结论 |
7.不足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6)仙茅苷通过调节线粒体应激缓解阿尔兹海默症症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索引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仙茅苷 |
1.1.1 仙茅及仙茅苷概述 |
1.1.2 仙茅苷作用机制 |
1.2 阿尔兹海默症 |
1.2.1 神经退行性疾病 |
1.2.2 阿尔兹海默症 |
1.3 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1 胆碱能假说 |
1.3.2 Aβ毒性作用学说 |
1.3.3 tau蛋白学说 |
1.3.4 自由基损伤学说 |
1.3.5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 |
1.3.6 炎症反应学说 |
1.3.7 线粒体功能障碍学说 |
1.4 阿尔兹海默症治疗药物现状 |
1.4.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
1.4.2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
1.4.3 非甾体抗炎药 |
1.4.4 中药类物质 |
1.5 线粒体应激 |
1.5.1 应激 |
1.5.2 线粒体结构及功能 |
1.5.3 线粒体应激相关因素 |
1.5.4 线粒体应激反应 |
1.6 选题背景及立题意义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细胞系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实验仪器设备 |
2.1.4 实验试剂 |
2.1.5 Elisa试剂盒 |
2.1.6 实验溶液 |
2.2 实验方法 |
2.2.1 L-Glu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检测 |
2.2.2 细胞内ROS含量测定 |
2.2.3 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MMP)测定 |
2.2.4 细胞内Ca~(2+)含量测定 |
2.2.5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6 Y迷宫测试 |
2.2.7 Morris水迷宫测试 |
2.2.8 旷场实验 |
2.2.9 跳台实验 |
2.2.10 小鼠组织样本制备方法 |
2.2.11 中枢胆碱能系统相关含量测定 |
2.2.12 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含量测定 |
2.2.13 Aβ_(1-42)表达水平检测 |
2.2.1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2.2.15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
2.2.16 TUNEL凋亡检测 |
2.2.1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2.2.18 非标记定量(LFQ,label-free quantification) |
2.2.19 神经元稳定及线粒体相关因子含量测定 |
2.2.20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CCG对维持线粒体完整性的保护功能 |
3.1.1 CCG对 L-Glu暴露的HT22 细胞凋亡影响 |
3.1.2 CCG减少ROS在细胞内含量 |
3.1.3 CCG改善了L-Glu引发的HT22 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失衡 |
3.1.4 CCG改善钙超载现象 |
3.2 CCG对 APP/PS1 小鼠脑组织病理状况的改变 |
3.2.1 CCG对 APP/PS1 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3.2.2 CCG对 APP/PS1 小鼠胆碱能因子含量的影响 |
3.2.3 CCG对 APP/PS1 小鼠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3.2.4 CCG对 APP/PS1 小鼠脑内Aβ沉积的影响 |
3.2.5 CCG对 APP/PS1 小鼠脑内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影响 |
3.2.6 CCG对 APP/PS1 小鼠脑内4-羟基壬烯酸(4-HNE)水平的影响 |
3.2.7 CCG对 APP/PS1 小鼠氧化伤害的影响 |
3.3 CCG调节线粒体应激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免疫印迹检测 |
3.3.1 蛋白质组学分析 |
3.3.2 CCG对 APP/PS1 小鼠和HT22 细胞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4章 结果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绿原酸通过wnt信号通路改善早期阿尔茨海默症大鼠的记忆损伤和认知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阿尔茨海默症与 Wnt 信号通路的联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8)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理论研究 |
1 肾、志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
2 肾藏志对寐寤的调节作用 |
3 肾不藏志不寐的因机证治 |
4 常用安肾志的方药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模型研究 |
研究一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氧化应激、凋亡基因、炎性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肾不藏志不寐大鼠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安肾志药物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镇静促眠作用的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神经递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远志对肾不藏志不寐大鼠作用的海马转录组学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失眠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药治疗对氯苯丙氨酸致失眠模型大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9)新型GSK-3抑制剂化合物9b对Aβ致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及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CHIP蛋白过表达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CHIP蛋白过表达对APPswe/PS1ΔE9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
1.1 背景与目的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本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CHIP蛋白过表达对MPTP诱导急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
2.1 背景与目的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部分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3泛素连接酶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神经保护蛋白同源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参枝苓口服液调控脑葡萄糖代谢对AD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秦高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交泰丸改善APP/PS1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机制研究[D]. 蔡伟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小鼠的表达性研究[D]. 罗佩玲.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D]. 陈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运动训练对衰老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P75NTR表达的作用[D]. 王韩.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6]仙茅苷通过调节线粒体应激缓解阿尔兹海默症症状的研究[D]. 王文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7]绿原酸通过wnt信号通路改善早期阿尔茨海默症大鼠的记忆损伤和认知障碍[D]. 王蕾.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8]肾不藏志不寐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任小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9]新型GSK-3抑制剂化合物9b对Aβ致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及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D]. 张雪娇. 山东大学, 2020(12)
- [10]CHIP蛋白过表达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D]. 胡正威. 郑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