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工业设计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一、工业设计专业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论文文献综述)

余隋怀[1](2021)在《余隋怀:中国工业设计新工科建设必要性解析及建设路径思考》文中指出张慧忠,西北工业大学助理教授,陕西省工业设计发展中心主任助理。致力于人机工效学、工程心理学研究,承担及参与国家科研项目4项、省市级项目3项。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EI收录4篇。一、工业设计新工科改革的背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将先进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专业发展不断细分、隔离,且人才培养普遍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这与国家急需高端工程人才满足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催生一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姚瑶[2](2021)在《《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工业设计史》是产品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开阔同学们的美学视野,培养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业设计史》课程中的教学反思,围绕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原则及目标、教学设计的优化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能够实现课程思政在《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工作中的优化与完善。

曹勇[3](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指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佳[5](2021)在《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教育理念实施,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如何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设计教育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课题通过探索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和教学模式,设计优化培养教学案例,以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探索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对学生从创新思维需求度、创新思维形式认知度、创新思维方法了解运用和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四个维度,对教师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综合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构建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培养体系。(2)设计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根据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关联关系,依据产品情感化设计流程分别设计对应模块的教学案例:“调查与分析”、“设计定位”、“设计提炼”和“视觉表现”。另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探索出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3)对教学案例的效果进行了教学实证研究。选取某高校工业设计专业75名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按照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案例,对照班学生则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完成课程安排。设计了《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测验问卷》应用于教学实验的前测与后测,通过对比分析及问卷访谈调查,验证了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设计对于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显着效果。本课题是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所做的研究,但仍有不足之处。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也是长期的,课题中涉及到的教学实验样本采集较少,所呈现的教学案例还有待完善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实践,而工业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还应从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张铭隽[6](2021)在《上海当代设计教育研究(1949年-2019年)》文中认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必然拥有一套完整的运作系统,这个系统内除了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外还应当对其历史有一份真实的、客观的、描述完整且权威可信的梳理。本文将上海当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首先是上海解放初期对新式教育的初步探索,研究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起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上海设计教育在经过政府对上海地区的民办、公办设计教育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后而形成的较为完整并具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的工艺美术体系。其次是对文革初期的上海设计教育和上海文革期间的两种主要教学模式以及文革末期上海设计教育进行讨论,发现虽然上海的设计教育秩序在此时已经完全被打乱了,但它并没有停滞,而是换了一种依附于“七二一大学”和“半工半读学校”的形式存在。再者是对上海设计教育在改革开放时期,1977年高考恢复至1999年上海高校扩招的这二十多年期间,上海设计教育随着上海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国外“三大构成”课程的引入对上海设计教育的恢复、转型和发展的帮助。最后,针对二十世纪信息时代加速发展时上海设计教育在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目标所做出来的前所未有改变。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以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两条技术路线相结合,通过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田野考察法、文献研究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以科学、客观、严谨的态度对这70年期间上海设计教育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体制、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研究,从事实出发系统的探讨上海设计教育发展脉络和目的,通过对其间演变规律提出新的建议和想法从而形成一份可靠、可考、客观、严谨、真实的新材料。

刘宁[7](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周坤[8](2020)在《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文中提出设计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现代设计以知识为基础,由于各种学习成长体系建设不完善、企业内部设计知识资源匮乏等现实问题,设计师不得不寻求外部设计知识资源,通过学习成功先例来获得能力提升。工业设计奖作为呈现行业最佳实践的活动,成为设计师及设计从业者的综合参考,但其作为设计知识资源的价值一直被忽略.本文将获得工业设计奖的获奖方案视作外部设计知识资源,这些设计知识是一种具有启发引导和参考作用、高于行业标准的新知识。研究聚焦于获奖方案中物化的设计知识如何顺利流向设计师,并提升其设计能力,从而助力制造业设计创新。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流动要素和流动过程两个视角建构了设计师视角下“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流动理论模型(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esign Knowledge Flow in "Good Design",简称DKF-GD模型)。谢友柏院士提出了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的四种类型:设计知识在主导设计的企业内部的流动、有知识需求的企业和提供知识资源单位之间的的知识流动、提供知识资源单位内部的知识流动和不具备知识服务但仍可以被学习和使用的设计知识的流动.“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作为分布式资源环境中的第四类设计知识流,为设计师提供设计知识资源,以此支撑和补充第一类和第三类设计知识流动。在其视阈下研究了知识流动的动力机制、特征、流动要素和流动过程,并建构了设计知识流动的理论模型。(2)针对DKF-GD模型的要素,通过实证研究明确“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从知识提供者特征、知识接受者特征、设计知识特征、设计知识流动渠道特征和设计知识流动环境特征五个方面提出理论假设模型,并基于文献明确了变量的操作化定义和测量指标。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假设进行科学检验,采用随机抽样回收358份有效问卷,检验结果证实设计奖的专业性、客观性、影响力,“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的有用性和相容性,设计师的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大众传播渠道有效性、人际传播渠道有效性和中介传播渠道有效性以及组织创新氛围和当地设计文化水平是关键影响因素.(3)针对DKF-GD模型的过程,通过质性研究分析了设计知识的演化过程,并明确设计师所关注的设计知识类型是设计情境知识、设计对象知识和设计规范知识。为明确设计师所获得设计知识对设计能力的作用,设计“承载不同设计知识的图片对设计效果的影响”的单因素三水平实验。实验证明“优秀设计”中的设计情境知识可以在概念发散阶段帮助设计师提高情境发散和情境创新程度,设计对象知识可以在设计阶段提升设计造型创新程度和细节表现程度。(4)提出基于DKF-GD模型的设计应用流程。建立设计情境知识、设计对象知识和设计规范知识的本体框架,建立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取出知识拆解与提取、知识组合、知识互构等六种基于知识的设计创新策略。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基于“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设计流程,并通过“儿童智能学习产品”的案例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探索“优秀设计”中的设计知识支持和补充第一类和第三类设计知识流的路径。DKF-GD模型丰富了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为工业设计师利用已有知识提升设计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使政府、企业、设计组织等相关的主体能够关注,共同助力设计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来响应国家政策。

李琛[9](2019)在《逆向营销视角下工业设计公司的品牌传播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工业设计企业数量大,品牌影响力弱,传统的传播方法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工业设计公司逐渐意识到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性,根据国家对工业设计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应当针对工业设计企业研究其品牌传播。本课题以研究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的相关文献以及实例调研的资料为依据来梳理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的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珠三角地区部分工业设计公司现有的品牌传播案例的梳理,明确了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的现状主要有三点;第一,主要以口碑传播为主要的的传播方式。第二,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方式较多,大部分公司选择参加行业内活动进行品牌传播。第三,因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规模较大的设计企业也选择通过互联网传播增加企业的曝光度。第二部分梳理逆向营销模型与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的关联,提出了基于逆向营销模型下工业设计公司品牌的B2B传播、B2C传播的具体方法;B2B传播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客户进行口碑传播。2)通过行业内活动进行口碑传播,如参加行业内活动、通过参加比赛获得奖项进行品牌传播。B2C传播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大众传播途径进行品牌传播,电视广告、期刊杂志等。2)通过小众传播途径进行品牌传播,如户外广告。3)运用公关活动进行传播,如讨论会、大型论坛、演讲宣讲、慈善活动等。4)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微博、网络电视等创新型传播途径进行品牌传播。第三部分选取了典型设计企业的品牌传播作为案例,从逆向营销模型的角度对其品牌传播方式进行了具体阐释,结合企业实例探索策略的应用。工业设计企业的直接市场基础是小众化的,但最终的产品使用方为终端消费者。工业设计公司市场导向的客户大多都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数不多的战略客户为工业设计公司带来了绝大多数利润,所以工业设计公司一般不会选择大规模、大范围的宣传其品牌,而是向某一特定领域的客户宣传自己的品牌形象。消费品品牌的品牌传播的基本目标是创造品牌知名度以及能够引发品牌偏好的情感体验,而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更注重可行性和功能性。新零售业态下,所有触点都需要创新,产品体验、体验营销很重要,工业设计公司在品牌传播策略的制定中应该重视整个市场的整合程度,重视设计后端的信息反馈,加强在B2C传播方面的短板,让消费者更好地认知和认可好的产品。

庞观[10](2019)在《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设计奖项从最初的创建至今大概已有60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设计奖项伴随着社会结构与人类文明的变化,设计的目标、服务的对象、倡导的价值观等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对当今如火如荼的设计评奖提供冷静思考的空间,亦对我们设计评价体系的梳理乃至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当今我国各类设计奖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努力在自身发展上规避弯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设计奖项,透过设计奖项的历史脉络、成长经历、成败因素等来找出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设计奖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新内涵。看到设计奖项在社会文明发展和创新中起到的方向引领和文化价值提升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论文首先讨论了设计奖项的理论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重要设计因素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设计奖项产生的影响。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设计奖项颁布的国家政策相关发展措施。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设计奖项作了比较分析。德国IF奖诞生最早,代表西方设计奖项,具有典型性;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以设计为振兴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的G-mark奖项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中国的红星奖作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奖项崛起的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通过三大奖项在结构、机制流程、评委与参赛者、发展变化与奖项外延(展览、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设计奖项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文章又讨论了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在企业的成长中看到设计奖项带来的市场效益的繁荣,看到企业与设计奖项共同生长的脉络;以及在每个国家的国家发展、普世教育、社会进步方面也有设计奖项的重要作用。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在创新型社会中设计奖项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理论中设计奖项处于知识经济中位置的确定,重新认识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同时,重要的问题还有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在相对完整地梳理了设计奖项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启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全篇创新之处,也是最终的文章落脚点。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大致七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设计奖项的发展力度与落实程度问题;设计奖项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奖项的根本目的仍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奖项正确引导科技利用问题;设计奖项对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普及大众教育问题;及设计奖项如何创造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这几个最终问题。

二、工业设计专业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设计专业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1)余隋怀:中国工业设计新工科建设必要性解析及建设路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设计新工科改革的背景
二、中国工业设计现状及新工科改革的必要性
三、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介绍
四、我国工业设计“新工科”建设路径思考
    (1)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2)更新教学管理与评估模式
    (3)主动介入前沿科技领域的设计研发
    (4)制定工业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总结

(2)《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2 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本身课程思政方向的引导不足
    2.2 以教材为基础的课程思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不充分
3《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的改进原则及目标
    3.1 以史明鉴,建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观
    3.2 学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3.3 学以致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4《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优化方向
    4.1 认真发掘理论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4.2 翻转课堂引入课程思政,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3 引入社会实践,体验基层社会创新实践
5 结语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呼吁创新人才培养
        1.1.2 市场对产品创新设计的需求
        1.1.3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创新思维研究现状
        1.2.2 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研究
    1.3 研究问题与目标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理论方法研究
    2.1 创新思维研究
        2.1.1 创新思维的涵义
        2.1.2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
        2.1.3 创新思维方法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调查研究法
        2.2.3 案例教学法
        2.2.4 课堂观察法
        2.2.5 市场调研、分析方法
        2.2.6 数据分析方法
    2.3 情感化设计概述
    2.4 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多元智能理论
    2.5 执行工具
        2.5.1 SPSS统计分析软件
        2.5.2 问卷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对学生创新思维需求度的调查
        3.3.2 对学生创新思维形式认知度的调查
        3.3.3 对学生创新思维方法了解运用的调查
        3.3.4 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影响因素的调查
        3.3.5 对教师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的调查
    3.4 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3.4.1 创新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3.4.2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3.4.3 学习积极性不高
        3.4.4 教学体系需要完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4.1 创新思维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4.1.1 创新思维形式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4.1.2 创新思维方法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4.2 构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体系—以产品情感化设计为指导
        4.2.1 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4.2.2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流程步骤
    4.3 教学案例设计前期分析
        4.3.1 教学目标分析
        4.3.2 学习者特征分析
        4.3.3 教学过程分析
    4.4 教学案例设计
        4.4.1 “调查与分析”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4.4.2 “设计定位”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4.4.3 “设计提炼”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4.4.4 “视觉表现”模块教学案例设计
    4.5 教学模式设计
    4.6 教学案例效果评价设计
        4.6.1 课堂观察评价
        4.6.2 问卷与访谈调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实践研究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测试工具
    5.2 实验实施
        5.2.1 实验前测
        5.2.2 实验过程
        5.2.3 实验后测
    5.3 实验统计
        5.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测差异性分析
        5.3.2 实验班实验前测与后测差异性分析
        5.3.3 对照班实验前测与后测差异性分析
        5.3.4 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5.4 实验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问卷
    附录 B 对教师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 C 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测验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6)上海当代设计教育研究(1949年-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概念辨析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主要内容
    六 创新观点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至文革前:上海设计教育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上海解放初期的设计教育(1949 年—1958 年)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的上海设计教育(1958 年—1960 年)
    第三节 上海设计教育的整顿、调整时期(1960 年—1965 年)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上海文革时期的设计教育(1966 年—1976 年)
    第一节 上海文革初期的设计教育
    第二节 上海文革期间七二一大学
    第三节 上海文革末期的设计教育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文革后至20 世纪90 年代:上海设计教育的深入探索
    第一节 上海设计教育的恢复期(1977 年—1984 年)
    第二节 上海设计教育的转型期(1984 年—1992 年)
    第三节 上海设计教育的发展期(1992 年—1999 年)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21 世纪初至今:上海设计教育的加速发展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上海设计教育(2000 年—2010 年)
    第二节 上海设计教育学科升级及发展(2010 年—2019 年)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上海当代设计教育大事记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7)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的迫切需求
        1.1.2 设计师提升设计能力的路径有限
        1.1.3 对工业设计奖的价值反思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工业设计奖产生背景及发展
        1.3.3 工业设计奖研究现状
        1.3.4 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1.3.5 设计知识流动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工业设计奖与设计知识的关系建构
    2.1 设计知识
        2.1.1 知识的研究视角
        2.1.2 设计知识的内涵
        2.1.3 设计知识的类别
        2.1.4 设计知识的来源
    2.2 工业设计奖与设计知识
        2.2.1 知识筛选工业设计奖筛选出“优秀设计”
        2.2.2 知识载体: “优秀设计”物化优质设计知识
    2.3 “优秀设计”中物化的设计知识类别
        2.3.1 “优秀设计”的标准
        2.3.2 “优秀设计”包含的四类设计知识
    2.4 小结
第三章 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
    3.1 知识流动
        3.1.1 知识流动理论
        3.1.2 知识流动的主要模型与要素分析
        3.1.3 知识流动的效果
    3.2 设计知识流动
        3.2.1 设计知识流动的概念
        3.2.2 分布式资源环境下设计知识流动的四个类别
        3.2.3 第四类设计知识流视阈下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
    3.3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向设计师的动力机制
        3.3.1 设计师的知识需求是内部驱动力
        3.3.2 工业设计奖推广本质是外部推动力
        3.3.3 设计师间的知识势差是客观因素
        3.3.4 设计知识流动的特征
    3.4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向设计师的理论假设
        3.4.1 设计知识流动模型的要素
        3.4.2 设计知识流动模型的过程
        3.4.3 “优秀设计”中设计知识流动的理论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DKF-GD要素的实证研究
    4.1 设计知识流动效果的定义
    4.2 设计知识流动效果影响因素提取
        4.2.1 通过文献获得影响因素
        4.2.2 专家访谈获得影响因素
        4.2.3 变量确定
    4.3 变量定义与相关假设
        4.3.1 设计知识特征与接受意愿
        4.3.2 知识提供者特征与接收意愿
        4.3.3 知识接受者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4.3.4 知识流动渠道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4.3.5 知识流动环境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
    4.4 变量设计及测量指标
        4.4.1 设计知识特征
        4.4.2 知识提供者特征
        4.4.3 知识接受者的特征
        4.4.5 知识流动渠道
        4.4.6 知识流动环境特征
        4.4.7 知识流动效果
    4.5 数据回收及量表质量分析
        4.5.1 问卷设计与数据回收
        4.5.2 量表质量分析
        4.5.3 相关性分析
    4.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研究假设的检验
        4.6.1 回归模型的评估标准
        4.6.2 知识特征与接收意愿的回归分析
        4.6.3 知识提供者因素与接受意愿的回归分析
        4.6.4 知识接收者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4.6.5 知识流动渠道特征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4.6.6 知识流动环境与知识流动效果的回归分析
    4.7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4.8 小结
第五章 基于DKF-GD过程的演化及提升作用研究
    5.1 基于知识流动的知识演化及影响因素映射关系研究
        5.1.1 研究目的及方法
        5.1.2 基于知识流动过程的知识演化
        5.1.3 基于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映射关系
    5.2 所获设计知识提升设计能力的实验研究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实验小结与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DKF-GD的设计流程构建与实践
    6.1 设计师获得的设计知识表达与关系建构
        6.1.1 三类设计知识的提取与表达
        6.1.2 三类设计知识间的映射关系
    6.2 设计师应用设计知识的设计创新策略
    6.3 基于DKF-GD的设计流程
        6.3.1 总设计流程
        6.3.2 核心环节
    6.4 基于DKF-GD的设计实践
        6.4.1 项目背景及设计需求
        6.4.2 确定概念方向
        6.4.3 概念设计
        6.4.4 案例总结
    6.5 小结
结论
    研究关键发现
    DKF-GD模型及发展建议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A 五个国外工业设计奖简介
    附录B 四个国内工业设计奖简介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 专家访谈获得的影响因素整理
    附录E 设计奖设计知识流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F 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所使用“优秀设计”
    附录G 参与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的设计师信息
    附录H 知识演化及映射关系研究的访谈提纲
    附录I 参与实验的设计师信息
    附录J 实验所使用的“优秀设计”
    附录K 设计师在概念发散阶段检索的54个“优秀设计”

(9)逆向营销视角下工业设计公司的品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工业设计公司的业务及其品牌传播的现状
    2.1 工业设计公司
    2.2 工业设计公司的业务类型
    2.3 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的现状
第3章 基于逆向营销模型的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策略
    3.1 逆向营销模式
    3.2 逆向营销模型与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的关联
    3.3 基于逆向营销模型工业设计公司品牌B2B传播策略
        3.3.1 通过客户进行口碑传播
        3.3.2 通过行业内活动进行品牌传播
    3.4 基于逆向营销模型工业设计公司品牌的B2C传播策略
        3.4.1 大众传播途径
        3.4.2 小众传播途径
        3.4.3 公关传播
        3.4.4 创新传播途径
第4章 基于逆向营销模型的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实例分析
    4.1 东方麦田工业设计公司的品牌传播分析
        4.1.1 东方麦田工业设计公司概况
        4.1.2 东方麦田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的策略
    4.2 IDEO的品牌传播分析
        4.2.1 IDEO工业设计公司概况
        4.2.2 IDEO工业设计公司品牌传播策略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 工业设计公司访谈记录
致谢

(10)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必要性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强国——制定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战略
        二、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现代化
        三、责任——普世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二、国内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问题与方法
        二、特色与创新
        (一)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二)实际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三)社会普及教育的创新性贡献
    第五节 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际设计奖项概述
    第一节 奖项的意涵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设计价值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二、现代主义与机械美学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三、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设计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四、“优良设计”观念复兴的设计因素对奖项建立的影响
第二章 设计奖项的产生背景及构成要素
    第一节 国际设计发展趋势
        一、国家层面发展措施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一)制定国家级设计振兴政策
        (二)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
        (三)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
        (四)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
        (五)设计产业的学术研究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三、从业机构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设计奖项评奖机制与基本构成要素
        一、设计奖项的评奖机制
        二、设计奖项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章 国际奖项对比分析研究
    第一节 国际设计奖项综述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设计奖项的重要性与作用比较分析
        一、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产生背景比较
        二、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奖项结构比较
        三、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奖项机制与流程比较
        四、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评委与获奖者比较
        五、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完善与发展
        六、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外延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企业的关联
    第一节 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一、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二、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第二节 设计奖项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关联
        一、德国瓷器制造商罗森塔尔(Rosenthal)与IF
        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WMF与 IF
        三、电器生产商博朗(Braun)与IF
        四、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Bosch)与IF
        五、电器制造与系统服务西门子(Siemens)与IF
第五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社会的关联
    第一节 奖项建立社会价值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奖项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一、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价值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层面上的价值
        三、普世的教育意义及人才储备作用
        四、各奖项特点
第六章 设计奖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践推动作用
    第一节 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第二节 知识时代的科技、产业与设计奖项的必然联系
        一、工业文明社会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二、创新型社会中知识特性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三、设计奖项对科技发展的驱动
        (一)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桥梁
        (二)技术是需要被思想驱动的工具
        四、知识经济下产业结构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第三节 设计力创新
    第四节 设计奖项的新发力与新内涵
        一、设计奖项的批评价值
        二、设计奖项加强设计的体验感
        三、设计奖项可改变社会
    第五节 设计奖项的价值测度
结论
    第一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中的思考与启示
        一、从红点2018 中国失信事件看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
        二、西方国家对设计奖项的重视与发展力度更加切实
        三、设计奖项的设立数量大于质量
        四、设计奖项仍应以推动本土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五、设计奖项应正确的引导设计与社会科技之间的连接
        六、设计奖项在设计人才储备与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
        七、设计要创造新型的、却并不遥远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意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工业设计专业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余隋怀:中国工业设计新工科建设必要性解析及建设路径思考[J]. 余隋怀. 设计, 2021(20)
  • [2]《工业设计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探讨[J]. 姚瑶.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1(12)
  • [3]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与研究[D]. 李佳.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6]上海当代设计教育研究(1949年-2019年)[D]. 张铭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8]设计师视角下工业设计奖的设计知识流动研究[D]. 周坤.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9]逆向营销视角下工业设计公司的品牌传播研究[D]. 李琛.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10]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D]. 庞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标签:;  ;  ;  ;  ;  

工业设计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