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废料地下处置库选址的基本原则和初步设想

中国核废料地下处置库选址的基本原则和初步设想

一、中国核废料地下存贮库选址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吴中康[1](2021)在《淮安市盐穴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中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认为

程檀倬[2](2021)在《温度和湿度对花岗岩-砂浆界面渗透性影响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澍娟[3](2021)在《岩洞处置库关键核素迁移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核能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已经占据了世界各国能源方面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核电产业近些年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我国核电事业取得的瞩目成绩的同时产生了数量巨大且难以处理的放射性废物,大多数放射性废物危害很难察觉,具有半衰期长、高毒性等特征,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消除效果差,自身衰变是降低放射性核素危害的主要方式,因此这些废物会对环境产生长时间持久性潜在性的危害。目前核废物地质处置法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已经有了成熟的工程技术经验,其中岩洞处置法备受推崇。但是在处置库事故工况下,核素有可能发生泄漏进入地下水发生迁移,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处置库建立前期需要进行可行性安全评价,其中核素迁移是关键部分,通过在处置库建设前期对核素迁移的研究,预测核素对地质环境的污染并获得关键数据,从而在处置库建设过程中更好地预防和阻滞核素迁移进入生态环境,使放射性废物在处置库运行期间及关闭后上百年内得到完全隔离从而保证对环境无害。花岗岩作为重要的处置库围岩,在阻滞核素迁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花岗岩对核素的吸附可为处置库的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处置库核素泄露的影响提供预测。本文依托我国南方某核电站环保配套工程-某中低放岩洞处置库工程,对处置库围岩花岗岩进行实地采样,研究了核素在花岗岩上的吸附行为,初步分析了吸附机理并获得吸附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的勘探调查数据,建立岩洞处置体系中核素迁移扩散模型,预测评估核素的扩散途径和趋势,揭示岩洞处置库中关键核素的迁移过程,为处置库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静态批式实验对核素在花岗岩上的吸附行为及规律进行研究,针对接触时间、温度、核素溶液的初始浓度,阴阳离子种类等因素的改变,结合吸附等温模型、动力学方程等数据分析方法以及XRD、XRF、SEM和FT-IR等分析表征手段,初步分析了吸附机理并获得吸附特征参数。2)通过对拟在建处置库场址及其所在地区的丰富地质资料的大量统计和分析,运用GMS软件建立该处场址的地质概念模型,明确所在地区地层、地貌、地质参数等相关信息。3)在调整校正好的地下水流模型的基础上,将静态批式实验获得的分配系数以及动力学、热力学模拟参数输入程序,利用该模型对处置库关闭核素发生泄漏进入地下水后的迁移范围进行模拟和预测,揭示核素在处置库地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特征,为处置库选址和场址评价提供数据、方法和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整个处置库场址所在山体完整性好,透水性极微弱。基岩裂隙水为核素迁移提供了途径,地下水属于HCO3-Na?Ca、HCO3-Na型水。2)由静态批示实验可知,Cs(Ⅰ)、Sr(Ⅱ)、U(Ⅵ)在花岗岩上的吸附平衡时间有所不同,分别为9 h,24 h以及45 min;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较大,随浓度增大吸附分配系数降低;温度增高会使吸附分配系数增大,但影响非常小;且吸附作用在中性偏弱酸的环境下更容易进行,不同种类的阴阳离子的加入会阻碍吸附的进行,其中CO32-、HCO3-影响最大。3)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分析,可知吸附作用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描述,说明吸附形式属于单层化学吸附。4)由GMS数值模拟可知,在不考虑核素自身的衰变和周围的屏障材料对核素的阻滞的情况下,假定浓度、运移时间相同且放射源以恒定浓度释放时,相同初始浓度运移同样时间的情况下,Sr到达的距离最远,Cs次之,U最小;在处置库预定期限500年时间内,核素最远达到的距离均小于100 m,说明工程区地下水循环缓慢,核素迁移路径较长,符合处置库选址基本要求。5)在实际工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核素污染范围会远小于本模拟所得,说明本模拟所得结果可靠,处置库预选场址区可以有效阻止核素迁移达到处置中低放废物的目的。

段谟东[4](2020)在《塔木素地区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建造工程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是当前核能发展和核技术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伴随核电的发展,公众和社会对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更为关注,我国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也更为紧迫。当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被认为是最具有工程前景的处置方案。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方案首要的、也最基础的任务是处置库场址的选择,且场址条件是影响高放废物处置库长期安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鉴于处置库场址的重要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制定了地质处置的安全要求,许多国家对处置库场址的确定都非常慎重,要求从处置库围岩类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建造与运输条件等进行多方面的比选。开展黏土岩场址筛选工作,是国际上主要有核国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发工作的重要选择,其中关于预选地段建造和工程条件的研究是场址选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预选地段建造和工程条件研究,既能从工程建设角度对预选地段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外部建设环境等方面进行可行性、适宜性评价,又能为预选地段拟建建筑物结果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通过相关资料收集、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等研究工作,按照我国选址准则的要求,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塔木素地区高放废物处置库建造与工程条件综合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对相关国际、区域性组织及有核国家核废料处置库选址安全要求与技术准则进行了详细调研,结合我国黏土岩处置库场址筛选安全要求与具体选址准则,进一步细化、补充了我国黏土岩处置库具体选址准则。(2)开展了塔木素地区自然地理、经济、交通、气候、工程用电、用水、建造工程材料来源及供应、区域构造及地震、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表土体及不良地质等方面相关资料收集及工程地质勘察,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在以上方面符合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选址的基本要求。(3)收集了塔木素地区钻孔、编录及地球物理测试等数据资料,开展了岩体宏观特征、矿物成分分析以及含水率、密度、渗透率、自由膨胀率、热学性能、波速、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等物理力学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及资料分析,初步查明了研究区黏土岩岩石学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钻孔工程地质特征。(4)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对塔木素钻孔区域内岩体进行围岩级别划分。依据比利时地下处置库概念设计模型尺寸,以塔木素地区为工程背景,针对拟建地下处置库关键洞室群结构进行了开挖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区TZK-1钻孔在393.5~432.5m区域范围内为Ⅳ~Ⅲ级岩体,437.4~467.2m区域范围内以Ⅲ级岩体的占比最大,而在468.9~478.8m范围内主要为Ⅱ级围岩。模拟开挖过程中,洞室群结构稳定性较好,变形主要出现在竖井侧壁,主、支巷道顶、底板、两帮处位置,另外在交叉部位产生的围岩变形也较为显着。主巷道洞轴线方向应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呈一定的角度,当夹角为45~60度左右时,稳定性最好。(5)以目前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概念设计,结合法国、比利时对处置库的设计思路,模拟研究了处置库接收废物完毕后~洞室群工程屏障破坏失效近场环境变化过程。在不考虑渗流场情况下,该过程实质是力-热顺序耦合过程,温度场呈现迅速增长—峰值—持续—缓慢下降—快速下降—再次平衡的过程。约第100天时,处置库温度到达峰值,最高温度可达100℃左右。温度场大致呈现以中心废物罐为圆心的同心椭圆分布形态,离圆心越近温度越高,若超出圆心一定范围,温度变化不显着。温度场对应力场影响非常显着,对开挖完成后形成的结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6)以塔木素地区实际地质剖面建立地质模型,依据多孔介质地下水及溶质运移数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基于该模型的地下水及核素在围岩中的迁移过程。核素随着迁移距离增加活度逐渐降低,但在不同介质中差异较大,可能与地下水在不同介质中的流速有关。79Se迁移速率最快,135Cs次之,99Tc再次之。黏土岩作为地质屏障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的迁移速率,从而控制核素达到生物圈的时间及活度。(7)通过对塔木素地区外部配套条件、地质条件、岩体特性、拟建处置库洞室稳定性、拟建处置库近场力-热顺序耦合模拟以及拟建处置库核素迁移研究,结合目前国际以及国内黏土岩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安全要求与技术准则,认为塔木素地区在建造与工程条件方面初步满足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的选址要求。

刘丽莹[5](2020)在《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在经历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之后,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在这其中核能产业的发展是最为迅速的。随着核电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生态环境的深深忧虑。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全世界的核泄漏事件层出不穷,加剧了公民对核能行业的担忧,这也使得各国的核相关技术不断成熟。其中核废料的处置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在科研的重要环节,如何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对核废料的处置进行规制也成为了各国的难题。目前我国对于核废料的处置仅体现在《核安全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并且大多是一些原则上的规定,不能为核废料安全的处置提供明确指导意义。目前核废料处置是由核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但是由于核废料同时也涉及运输、处理以及贮存问题。据此,其他部门也需要参与对核废料的监管,而如何明确各部门的职权,完善监管体制也成为一大难题。同时核废料处置的法律还缺乏对于由此产生的核损害责任认定以及赔偿主体的赔付金额具体化、设定核废料许可以及处置库选址缺少公众参与的问题。由此,分析各国优秀的法律规定及政策,从而找出我国完善途径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本文通过参考大量的国外文献和国内学者着作,对于以上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从推进原子能立法、明确监管机构权责分配、监管体制的多元化建设、明确国家补充责任、完善核第三者保险制度、建立多种方式的社会化救济途径、加强核废料储存选址过程的公众参与、鼓励民众积极行使权利等路径完善我国核废料处置的法律制度。

李劲锋[6](2020)在《高温后花岗岩不同应力路径下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贮存库贮存核废料时、深部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以及地下岩土工程结构遭受火灾的情况下,此时岩体结构处在高温和不同应力路径的作用中,这些情况都会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造成显着的影响,而深入研究高温后花岗岩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对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参考数据,也为具体工程提供了技术指导。本文以广东揭阳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借助各类仪器,分析温度、应力加载路径以及热处理方式对花岗岩试件的物理参数、剪切力学特性值、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具体得到的结论如下:(1)随着温度的升高,花岗岩的各项剪切力学性质逐渐劣化,其剪切特性值在300℃~400℃时下降最为明显,此温度区域为花岗岩热损伤的阈值范围。(2)随着温度的升高,花岗岩试件的黏聚力c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内摩擦角?则是呈现出先增后减的状态,这是由于在300℃之前,岩石内的水分蒸发、逃逸使得晶粒边界的摩擦系数增大,所以内摩擦角不断增大,而在300℃后由于石英晶粒发生体积膨胀导致花岗岩热损伤增大,花岗岩晶粒在剪应力作用下可能发生穿晶破坏,所以内摩擦角呈现出下降的趋势。(3)通过对比破坏形态,发现恒法向力剪切试验中引起试件破坏失效的原因是由一条贯通裂缝导致的剪切破坏,而切向循环剪切试验试件除贯通裂缝导致的剪切破坏之外,还有因循环加载带来的局部剪切破坏,所以在各温度下经恒法向力切向循环剪切试验的试件,其各项力学性质都要劣于恒法向力剪切试件。(4)水中冷却后的试件与自然冷却后的试件相比,300℃之前的剪切特性值相差不大,而300℃后则明显低于自然冷却后的试件,试件力学性能发生显着劣化,因此300℃为试件在高温后水中冷却力学性质发生变化的阈值温度。

赵亮[7](2020)在《膨润土-砂混合物缓冲层热传导性研究》文中指出深部地质处置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高放废物工程处置方法。在处置库运行期间,高放废物将会长时间衰变放热,影响缓冲材料性能,从而对处置库的安全保障性造成影响。缓冲材料作为处置库中多重屏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热传导性能参数对处置库体系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缓冲层温度升高不仅对缓冲材料的阻隔包封性能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在其内部产生热应力和应变,对其物理力学性能也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把按比例缩小后的膨润土-砂混合物试样作为拼接愈合后的缓冲层,模拟高放废物衰变放热时缓冲层温度场变化。使用自行设计的试验装置对相同热源温度下不同参数的缓冲层试样以及不同热源温度下优配参数的缓冲层试样沿径向和轴向方向进行热传导模拟试验,记录各测点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并对缓冲层的温度场、应力场及变形场的热-力耦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初步得到处置库近场的热力学特征。研究发现,增大试样干密度、含水率和掺砂率均可提高其导热性;缓冲层试样径向方向受热源大面积传热的直接影响,各测点温度高,应力和应变变化较大,且不同含水率试样产生的结果变化显着;缓冲层试样轴向方向受传热路径的影响,各测点温度变化平缓,与径向方向相比,其应力和应变变化较小,且应力受温度影响较早的达到平衡;缓冲层靠近热源的位置温度、应力和应变最大,且沿径向与轴向方向向外边界逐渐减小,初始时刻各值变化显着。在相同试验条件及试样参数设置下,中粒石英砂作辅料的试样与粗骨料试样相比,导热系数增大,热传导性增强,且导热系数随着干密度、掺砂率增大而增大,高含水率时增幅显着。热源温度越高,缓冲层温度增幅越大,反之,变化平缓。从缓冲层对称模型来看,中部温度大于顶底部温度,其温度分布呈现“>”形态。受温度影响,缓冲层处于高温热源时,相比较低温度热源,其应力及应变的变化较大,稳定性有所降低。因此,热源温度较低时处置库更为稳定。

童艳梅[8](2020)在《强碱性溶液对高庙子膨润土的化学腐蚀研究》文中指出高放废物地下处置工程中,混凝土衬砌是密封处置库硐壁的有效措施,但在处置库长期运营过程中,围岩中的地下水将慢慢溶蚀混凝土衬砌,具有强碱性的水泥水化产物会不断溶出,进而慢慢扩散进入膨润土缓冲屏障,同时,内部废物罐中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将释放大量的辐射热,化学场和温度场的叠加将导致膨润土缓冲回填材料的性能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化,影响屏障的安全。本研究以内蒙古高庙子膨润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首先开展膨润土水理指标批式试验,对不同强碱溶液下膨润土的液塑限和自由膨胀率分别进行测定,快速遴选出膨润土性能发生显着变异的化学溶液和组合。然后在一定温度荷载下开展不同pH值的KOH溶液与膨润土的接触扩散试验,模拟处置库中混凝土溶出的碱性胶凝材料和辐射热联合作用下高庙子膨润土的化学腐蚀,再借助X射线衍射、物理吸附和扫描电镜对反应后膨润土试样的矿物成分和微观孔隙结构变化进行测定和分析,综合评价化学质与辐射热联合作用下高庙子膨润土缓冲回填材料的性能退化程度。开展不同类型碱性溶液下高庙子膨润土的液塑限和自由膨胀率批式试验,得到膨润土的液限随碱溶液pH值的增大而大幅度降低,塑限则呈略微增大的趋势,导致塑性指数显着降低。膨润土的自由膨胀率也随碱溶液pH值的增大而不断减小,且试验发现碱金属离子钾离子对其水理指标的影响明显大于钠离子。接触扩散试验设定KOH溶液的pH值分别为12.6、13.0和13.5,恒温水浴的温度为30℃和60℃,反应时间分别为7、14、21和28d,采用静压法将膨润土一次性压入自主设计加工的接触扩散反应模具中,以减少对试样的扰动。试验结束后拆解试样,发现随着KOH碱溶液pH值的增大和试验温度的升高,挤入花管中膨润土的量在逐渐减少,膨润土的膨胀性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且温度对其膨胀性能的影响程度小于碱溶液的pH值。取最里层与碱溶液直接接触的膨润土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试验,发现碱溶液的pH值、试验温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膨润土中主要矿物蒙脱石溶解的重要参数,蒙脱石的含量随碱溶液pH值的增大、试验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即蒙脱石的溶解速率与碱溶液的pH值、试验温度、反应时间成正相关关系,最大溶失量出现在膨润土与碱溶液的接触面上,蒙脱石含量从初始的44.4%下降到25.9%。物理吸附试验发现随着KOH碱溶液pH值的增大和试验温度的升高,膨润土试样的BET比表面积逐渐增大,BJH平均孔径逐渐减小,沿着扩散层方向结果正好相反;采用BJH法获得膨润土孔隙的孔径分布曲线,可知膨润土的孔径主要集中在25nm和10100nm之间。随着碱溶液pH值的增大,试样中小孔径的孔隙体积变化不明显,大孔径的孔隙体积逐渐增多;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孔隙的体积均呈现增多的趋势;沿着扩散层方向,孔隙体积均逐渐减少。在膨润土与碱溶液接触界面产生许多肉眼可见的裂隙,这些裂隙的产生为碱溶液的渗入提供了便捷的水力通道,加速了内部膨润土与碱溶液的反应进程。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膨润土水化产生的羽翼状胶体逐渐被剥蚀溶解,团聚体结构逐渐被破坏,并且产生许多裂隙和孔洞,显着溶解发生在接触带2mm以内的范围,进一步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对电镜照片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碱溶液pH值的增大和试验温度的升高,膨润土的表观孔隙率呈现递增的趋势。

王聪,李洪辉,段谟东,江春雷,张家铭[9](2019)在《地应力对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洞室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文中提出世界上尚无建成投入使用的高放废物(指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库,世界各国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仍是一种概念设计,总体设计思路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地面设施和地下设施设计两部分。目前主流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地下设施的设计是以"井字形"巷道列阵的形式布置于地下,基于此类洞室群地下结构特征,以我国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预选区(塔木素预选区)为工程地质背景,结合该预选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针对比利时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地下设施的概念设计模型,运用ABAQUS数值仿真软件对该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洞室群主巷道洞轴线方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夹角在0°~90°变化条件下,洞室群周围围岩位移场、应力场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塔木素预选区受水平、垂直应力作用的影响均较显着,初步认为该预选区地应力分布特征可能具有一定的层控性;为减小地应力对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稳定性的影响,地质处置库洞室群主巷道洞轴线方向应与地应力方向呈一定的角度;以比利时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地下设施的概念设计为例,当地质处置库洞室群主巷道洞轴线方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夹角a为45°左右时,地质处置库洞室群的稳定性最好。我国目前尚未提出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的概念设计模型,该研究可为我国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的设计提供参考。

李超[10](2019)在《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由钍基熔盐堆系统、核基高温高效制氢系统和超高温熔盐储能蓄热系统组成。钍基熔盐堆采用无水冷却,可以为干旱缺水地区提供电力;输出温度高,可以实现无碳高效制氢、集中供热等;也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超高温熔盐储能蓄热系统可以与西部地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相结合可以形成多能互补系统,大大提高新能源技术的使用效率。因此,如何根据候选厂址的相关因素确定示范基地的最优厂址成为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及推广的首要问题。为了优化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本文综合国内核电厂选址的技术要求以及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的自身特点,分析了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的选址影响因素。综合各个具体指标的特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影响因素指标集合,通过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确定了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根据确定的指标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子准则层隶属度矩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候选厂址进行评价,计算出最终评判值。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得对示范基地的选址评价可以系统化、规范化,对于后续同类型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业化项目推广的选址优化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使得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的选址更具有科学性,更具有普遍适用性。最后,利用示范基地的选址实例,运用本文选择的评价方法对实例中的候选厂址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直观可视化的评价计算结果,确定候选厂址中的最优厂址,得出最优的候选厂址并与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为项目决策者提供一定的选址依据。

二、中国核废料地下存贮库选址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核废料地下存贮库选址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3)岩洞处置库关键核素迁移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的重要性
        1.1.2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工作的发展现状
        1.1.3 核素迁移研究的重要性
    1.2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系统概述
    1.3 核素迁移研究现状
        1.3.1 核素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
        1.3.2 核素在岩石中的迁移研究
        1.3.3 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2 技术方法及路线
        1.4.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2 花岗岩的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花岗岩样品采集与制备
        2.1.2 花岗岩样品的表征实验仪器
    2.2 表征结果与讨论
        2.2.1 X射线荧光分析(XRF)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2.4 扫描电镜(SEM)
    2.3 本章小结
3 不同核素在花岗岩上的吸附规律研究
    3.1 放射性核素的选取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花岗岩样品处理与溶液配制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接触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3.4.2 初始浓度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4.3 pH对吸附的影响
        3.4.4 离子种类对吸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预选处置场区域环境特征研究
    4.1 区域自然环境
        4.1.1 处置库工程概况及地区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特征
        4.1.3 气候特征
        4.1.4 降水量
    4.2 处置库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4.2.1 地质构造
        4.2.2 区域花岗岩岩体特征及地层岩性
    4.3 区域水文及水文地质特征
    4.4 水化学特征
5 核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数学模型研究
    5.1 核素迁移概化
    5.2 地下水流运移数学模型建立
        5.2.1 岩洞处置库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5.2.2 核素迁移数学模型建立
    5.3 GMS软件介绍
6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地下水污染变化预测
    6.1 岩洞处置库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6.1.1 含水层概化
        6.1.2 边界条件
        6.1.3 主要参数确定
    6.2 模型识别与校正
    6.3 地下水污染变化预测与评价
        6.3.1 不同初始浓度情况下核素的污染范围变化
        6.3.2 不同时间情况下核素的污染范围变化
        6.3.3 不同位置处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
        6.3.4 初始浓度为变量时污染范围变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塔木素地区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建造工程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现状
        1.2.1 我国高放废物分类及其来源
        1.2.2 地质处置研究概况
        1.2.3 地质处置安全评价发展现状和趋势
        1.2.4 选址和场地评价工作研究现状
        1.2.5 处置库概念设计模型研究现状
        1.2.6 处置库洞室开挖稳定性研究现状
        1.2.7 处置库近场环境研究现状
        1.2.8 处置库核素迁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选址技术准则研究
    2.1 国外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技术准则和建议
        2.1.1 IAEA关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准则和建议
        2.1.2 欧共体与北欧五国关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准则和建议
        2.1.3 美国关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准则和建议
        2.1.4 其他国家关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准则和建议
    2.2 国外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选址技术准则及建议
        2.2.1 法国黏土岩处置库选址准则与建议
        2.2.2 比利时黏土岩处置库选址准则与建议
        2.2.3 瑞士黏土岩处置库选址准则与建议
        2.2.4 德国黏土岩处置库选址准则与建议
    2.3 国内黏土岩处置库场址筛选安全要求与技术准则推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木素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3.1 工区自然地理、经济、外部配套条件概况
        3.1.1 工区位置、交通简况
        3.1.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3.1.3 气候特征
        3.1.4 工程用电特征
        3.1.5 工程用水特征
        3.1.6 建造工程材料来源及供应
    3.2 区域构造及地震特征
    3.3 地层、岩性特征
    3.4 水文地质特征
        3.4.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3.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4.3 水化学特征
    3.5 地表土体及不良地质特征
        3.5.1 地表土特征
        3.5.2 不良地质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塔木素地区岩体特性研究
    4.1 钻孔位置
    4.2 黏土岩岩石学特征
        4.2.1 宏观特征分析
        4.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2.3 岩样薄片鉴定分析
    4.3 黏土岩物理力学性质
        4.3.1 含水率
        4.3.2 密度
        4.3.3 渗透率
        4.3.4 自由膨胀率
        4.3.5 热学性能
        4.3.6 声波测试试验
        4.3.7 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4.3.8 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4.4 钻孔工程地质特征
        4.4.1 岩石裂隙研究
        4.4.2 综合地球物理参数分析
        4.4.3 地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拟建处置库洞室稳定性及数值模拟研究
    5.1 围岩级别划分
    5.2 洞室开挖基本理论
        5.2.1 洞室开挖后的弹性应力状态
        5.2.2 洞室开挖后的塑性应力状态
    5.3 数值模拟方案
        5.3.1 模拟软件简介
        5.3.2 模拟工程概况
        5.3.3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5.3.4 模型参数设置
    5.4 开挖过程中稳定性变化规律
        5.4.1 竖井分布开挖稳定性变化规律
        5.4.2 主巷道稳定性变化规律
        5.4.3 竖井-主-支洞室群稳定性变化规律
        5.4.4 地应力方位对洞室群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拟建处置库近场力-热顺序耦合模拟研究
    6.1 拟建处置库近场环境分析
    6.2 基本原理
    6.3 近场力-热顺序耦合数值模拟方案
        6.3.1 工程概况及数值计算模型
        6.3.2 模型参数设置
        6.3.3 假定、初始及边界条件
    6.4 近场环境变化规律
        6.4.1 温度场变化规律
        6.4.2 位移场变化规律
        6.4.3 应力场变化规律
        6.4.4 塑性区变化规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拟建处置库核素迁移研究
    7.1 核素迁移情景分析
    7.2 核素在黏土岩中的运移机制
        7.2.1 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
        7.2.2 地下水溶质数学模型
    7.3 远场核素迁移数值模拟方案
        7.3.1 研究区概况
        7.3.2 数值计算模型
        7.3.3 相关参数选取
    7.4 核素迁移规律
        7.4.1 地下水流场变化规律
        7.4.2 不同核素迁移变化规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2.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核废料处置的概述
    (一)核废料的理论基础
        1.核废料的概念
        2.核废料的分类
        3.核废料的危害
    (二)核废料处置的方式及原则
        1.核废料处置的方式
        2.核废料处置的原则
    (三)核废料处置的法理基础
        1.国家干预
        2.公共利益
    (四)核废料处置致损害事故与核损害的关系
二、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现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
        4.《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政策声明》
    (二)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的不足
        1.核废料设施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2.我国核废料泄露损害赔偿制度不够完善
        3.核废料处置的许可监管过程缺乏公众参与
三、国外核废料处置制度的经验借鉴
    (一)法国核废料处置制度经验
        1.法国原子能管理机构和监管体系
        2.法国核损害保障制度
    (二)美国核废料处置制度经验
        1.美国核废料的监管体系现状
        2.美国核保险制度
        3.美国听证会制度
    (三)英国核废料处置制度经验
        1.英国的各机构分工管理各阶段的处置问题
        2.英国公民监督制度
四、核废料处置规制法律完善建议
    (一)完善我国核废料处置监管制度
        1.推进原子能立法
        2.加快下位法的立法进程
        3.推进监管体制全方位建设
    (二)建立核废料处置损害的赔偿机制
        1.明确国家补充责任
        2.健全核第三者保险制度
        3.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救济方式
    (三)我国核废料处置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建议
        1.提高核废料处置库选址过程的公众参与程度
        2.鼓励民众积极行使权利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高温后花岗岩不同应力路径下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岩石高温后力学试验的研究现状
        1.2.2 岩石剪切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岩石在不同应力路径条件下试验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花岗岩试件制备及加热后物理性质分析
    2.1 花岗岩试件制备
    2.2 高温后花岗岩试件物理性质分析
        2.2.1 表面形貌特征
        2.2.2 质量、体积、密度测试
        2.2.3 含水率分析
        2.2.4 导热系数分析
        2.2.5 纵波波速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后花岗岩内部损伤微观结构分析
    3.1 岩石XRD实验
        3.1.1 岩石XRD设备与测试方法
        3.1.2 岩石XRD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岩石扫描电镜(SEM)实验
        3.2.1 SEM设备与测试方法
        3.2.2 岩石SEM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后花岗岩恒法向力剪切试验研究
    4.1 试验设备及测试系统
    4.2 试件分组及试验步骤
        4.2.1 试件分组
        4.2.2 试验加载方案及试验步骤
    4.3 恒法向力剪切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后花岗岩恒法向力切向循环剪切试验
    5.1 试件分组及试验步骤
        5.1.1 试件分组
        5.1.2 试验加载方案及试验步骤
    5.2 恒法向力切向循环剪切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5.3 不同应力路径下花岗岩试件的剪切特性对比
    5.4 不同应力路径下花岗岩试件的破坏形态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处理方式对花岗岩剪切力学特性影响研究
    6.1 热处理方式对试件在恒法向力剪切试验中的影响
    6.2 热处理方式对试件在切向循环剪切试验中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膨润土-砂混合物缓冲层热传导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放射性废弃物
    2.2 缓冲回填材料
    2.3 热传导性及热力耦合
        2.3.1 缓冲材料热传导性
        2.3.2 缓冲层热力耦合
第三章 径向热传导性研究
    3.1 试验研究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热传导试验结果
        3.2.1 干密度对热传导性的影响
        3.2.2 含水率对热传导性的影响
        3.2.3 掺砂率对热传导性的影响
    3.3 数值模拟
        3.3.1 ANSYS模拟分析
        3.3.2 计算模型
    3.4 计算结果
        3.4.1 温度场
        3.4.2 应力场
        3.4.3 变形场
    3.5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轴向热传导性研究
    4.1 试验研究
        4.1.1 试验装置
        4.1.2 试验方法
    4.2 热传导试验结果
        4.2.1 干密度对热传导性的影响
        4.2.2 含水率对热传导性的影响
        4.2.3 掺砂率对热传导性的影响
    4.3 计算模型
    4.4 计算结果
        4.4.1 温度场
        4.4.2 应力场
        4.4.3 变形场
    4.5 讨论与分析
        4.5.1 影响温度的因素
        4.5.2 温度对应力的影响
        4.5.3 温度对应变的影响
第五章 热源对缓冲层性状的影响
    5.1 试验研究
        5.1.1 热参数测定设备
        5.1.2 测试过程
        5.1.3 试样制备
        5.1.4 试样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干密度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5.2.2 掺砂率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5.2.3 含水率对导热性能的影响
        5.2.4 温度分布测量结果
    5.3 计算模型
    5.4 计算结果
        5.4.1 温度场
        5.4.2 应力场
        5.4.3 变形场
    5.5 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强碱性溶液对高庙子膨润土的化学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放射性废物处置研究进展
    2.2 混凝土的溶蚀退化
    2.3 碱溶液与膨润土相互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碱性溶液对膨润土水理指标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不同碱溶液下高庙子膨润土的液塑限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不同碱溶液下膨润土自由膨胀率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触扩散试验及膨润土矿物成分变化
    4.1 试验设计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膨润土的膨胀性能
        4.2.2 膨润土矿物成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碱性溶液扩散条件下膨润土微观结构变化
    5.1 物理吸附试验
        5.1.1 基本原理
        5.1.2 结果分析
    5.2 扫描电镜试验
        5.2.1 基本原理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地应力对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洞室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世界主流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的概念设计模型
3 塔木素预选区地应力分析
4 地应力方位对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洞室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 1 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
    4. 2 模型参数设置
    4. 3 计算工况设置
    4. 4 数值分析
        4.4.1 理论基础
        (1) 洞室开挖后围岩的弹性应力状态[28]:
        (2) 洞室开挖后围岩的塑性应力状态[28]:
        4.4.2 位移场的变化规律
        4.4.3 应力场的变化规律
        4.4.4 塑性区的分布规律
5 结 论

(10)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厂址选址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选址概述
        1.2.2 国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1.2.3 国内研究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选址研究的内容
        1.3.2 选址研究的方法
        1.3.3 选址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核设施选址及新能源浅析
    2.1 核设施选址技术要求
        2.1.1 核电厂简介及选址技术要求
        2.1.2 钍基熔盐堆等第四代堆简介
        2.1.3 钍基熔盐堆与压水堆分析比较
    2.2 低碳新能源特点及政策分析
        2.2.1 低碳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比较
        2.2.2 低碳新能源相关政策分析
第3章 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评价指标选取
    3.1 钍基熔盐堆新低碳能源示范基地选址背景介绍
    3.2 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的原则
        3.2.1 重视环境保护原则
        3.2.2 重视钍基熔盐堆研发的原则
        3.2.3 重视低碳新能源发展的原则
    3.3 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评价因素
    3.4 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评价指标分析
        3.4.1 安全类指标分析
        3.4.2 环境容量类指标分析
        3.4.3 技术经济类指标分析
        3.4.4 发展示范类指标分析
第4章 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4.1 层次分析法
        4.1.1 AHP核心及步骤
        4.1.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1.3 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4.1.4 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模糊综合评价
        4.2.1 模糊综合评价阶段及步骤
        4.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候选厂址评价
第5章 选址方案实例
    5.1 选址基本情况
        5.1.1 格尔木厂址概况
        5.1.2 酒泉金塔厂址概况
        5.1.3 武威民勤厂址概况
        5.1.4 兰州新区厂址概况
    5.2 候选厂址评价分析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中国核废料地下存贮库选址的基本原则与初步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安市盐穴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中政府作用研究[D]. 吴中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温度和湿度对花岗岩-砂浆界面渗透性影响试验研究[D]. 程檀倬.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3]岩洞处置库关键核素迁移行为研究[D]. 于澍娟.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塔木素地区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建造工程条件研究[D]. 段谟东.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5]我国核废料处置法律制度研究[D]. 刘丽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高温后花岗岩不同应力路径下剪切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 李劲锋.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膨润土-砂混合物缓冲层热传导性研究[D]. 赵亮. 兰州大学, 2020(01)
  • [8]强碱性溶液对高庙子膨润土的化学腐蚀研究[D]. 童艳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9]地应力对高放废物黏土岩地质处置库洞室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J]. 王聪,李洪辉,段谟东,江春雷,张家铭.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9(06)
  • [10]钍基熔盐堆低碳新能源示范基地选址研究[D]. 李超. 东华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国核废料地下处置库选址的基本原则和初步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