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虫草单孢子配对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及无性孢子结构的关系

蛹虫草单孢子配对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及无性孢子结构的关系

一、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单孢菌株配对后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与无性型产孢结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凤[1](2021)在《基于交配型基因的蛹虫草单孢菌株分离与杂交育种研究》文中认为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是一种食药用菌,菌种退化导致蛹虫草子实体产量降低、活力下降,是制约蛹虫草栽培的最突出问题之一。蛹虫草是异宗配合真菌,存在两类不同源的交配型MAT1-1和MAT1-2。本研究以采集并分离的蛹虫草子实体为材料,开展菌株分离与交配型鉴定、单孢分离与鉴定、菌丝培养条件比较、基于交配型基因继代培养退化、单孢杂交育种实验、杂交子代交配型基因表达分析、虫草素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等研究,为选育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蛹虫草菌株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如下:1.经形态与ITS鉴定,确定CM1901、YNCC04菌株为蛹虫草。经交配型基因鉴定,CM1901菌株为含有MAT1-1、MAT1-2的双交配型菌株,YNCC04菌株为仅含有MAT1-1的单交配型菌株。2.以蛹虫草CM1901菌株为材料,获得了102株子囊孢子单孢菌株。测定单孢菌株交配型基因,结果显示子囊孢子菌株交配型存在3种类型,包括仅含MAT1-1、仅含MAT1-2的单交配型和同时含有MAT1-1和MAT1-2的亲本型,数量分别为57、24和21株,MAT1-1:MAT1-2为78:45。基于单因素培养条件实验,亲本菌株与不同交配型单孢菌株表现出了不同营养需求。3.基于q PCR的继代培养退化研究结果表明,MAT1-1在仅含MAT1-1、亲本型单孢菌株和亲本菌株中表达均相对稳定;MAT1-2仅在MAT1-2单孢菌株中表达相对稳定,而在亲本型单孢菌株和亲本菌株中,随继代培养的进行,表达量迅速下降直至缺失。4.利用性状优良的单交配型菌株各3株、两两杂交(共9组),3种单孢型菌株各3个及亲本(共10组)为对照组,进行蛹虫草杂交出菇实验。结果显示:CM1901亲本可以在培养基中产生带有成熟子囊壳的子实体,但其鲜重为5.77 g/瓶,表现出菌株退化现象。在9个杂交组合中,7个出草,出草率为78%,优秀率为100%,产量范围在6.37-18.00 g/瓶;其中仅含MAT1-1的CMSS02菌株参与的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最高,为14.79 g/瓶,是亲本菌株的2.5倍;仅含MAT1-2的CMSS30菌株参与的杂交组合(除CMSS102×CMSS30)平均产量最高,为15.10 g/瓶,是亲本菌株的2.6倍。在9株单孢菌株中,出菇率为66.6%,优秀率为11.1%,产量范围在5.23-18.00 g/瓶;其中CMSS30产量最高,为19.17 g/瓶,是亲本菌株的3.3倍,有子囊壳,但子实体颜色发白,直径较细;其次是CMSS07,为17.23 g/瓶,是亲本菌株的2.9倍,但无成熟的子囊壳。综合各性状说明,基因不同交配型的单孢杂交可以提高蛹虫草子实体的性状和产量。5.子实体交配型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继代培养的菌丝体相比较,交配型基因表达有明显的的差异,MAT1-1相对表达较低,MAT1-2相对于MAT1-1表达量较高。6.腺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AMI)、IMP脱氢酶(Imp)、GMP合成酶(Gmp)报道是虫草素合成关键酶基因。q PCR结果表明,AMI、IMP都有较高的相对表达量,Gmp在各菌株中低表达。

夏樱霞[2](2021)在《中国被毛孢有性发育之前不同形态菌丝的转录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对冬虫夏草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活史、寄主昆虫、重要活性成分以及无性型方面进行简要概述,然后综述了食药用菌菌丝体的形态学和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研究概况。冬虫夏草无性型一直存在争议,而中国被毛孢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时出现多种菌丝形态,可能是杂菌存在的原因。此外关于中国被毛孢菌丝存在多形性现象缺少系统研究。因此,为探究三种形态菌丝(基内菌丝、菌丝团和气生菌丝)产生的机理,本研究以分离自单子囊孢子的菌株为实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种形态菌丝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在转录组学方面进行初步探究。取得以下结果:1.菌种的特性。无论是由单个子囊孢子发育而来的还是经组织分离方法获得的中国被毛孢菌株,在培养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三种形态菌丝。说明中国被毛孢在固体培养基上表现的三种菌丝形态与菌株纯度无关,是菌种的特性之一。2.三种菌丝的微观形态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被毛孢三种形态菌丝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菌丝直径和形态不同,表现为菌丝团>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排列疏松,菌丝表面附着有大量分生孢子;菌丝团的菌丝褶皱明显、扭结且相互交联缠绕;基内菌丝排列密集,菌丝融合、分枝现象明显。在中国被毛孢培养后期出现的气生菌丝上观察到附着有大量的分生孢子,且分生孢子在菌丝顶端或中部直接以出芽的方式形成,说明气生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式是芽生。3.转录组测序。对三种菌丝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De novo组装,共获得13374条Unigene。菌丝团对比基内菌丝共有9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593个基因上调,328个基因下调,KEGG富集结果显示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为菌丝团的形成提供能量。气生菌丝对比基内菌丝共有1827个DEGs,其中926个基因上调,901个基因下调,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合成途径中,表明培养后期通过合成支链氨基酸为气生菌丝的发生提供所需氮源。气生菌丝与菌丝团中有1471个DEGs,其中上调709个,下调762个。基内菌丝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在核糖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说明培养前期营养丰富,基内菌丝细胞内代谢旺盛,为菌丝团的发生奠定基础。经q RT-PCR验证,证明本次转录组数据可靠性较高。4.内参基因的研究。选择18S r RNA、APRTase、β-TUB、RPL2、EF1-α、PGI、PGM、H+-ATPase、ACT1、UBQ、GAPDH作为候选内参基因,设计引物后经q RT-PCR定量扩增,然后利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算法程序进行表达稳定性评估,并用Ref Finder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排比。结果表明,上述11个候选内参基因均可作为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的内参基因,其中UBQ、PGM和ACT1的稳定性最好。

王婷月[3](2021)在《虫生真菌蛹虫草多样性与交配系统利用》文中认为蛹虫草作为虫草属模式种,地理分布广泛,是研究子囊菌虫生真菌遗传的代表性物种。因此,研究蛹虫草的多样性及多态性、交配系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采自不同地区蛹虫草种质资源开展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蛹虫草的多样性与多态性分析,采用对不同地区的样品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联合聚类方法,确定不同来源的蛹虫草多样性。其中,18个地区样品的序列与蛹虫草数据库信息比对具有较高同源性确定其均为蛹虫草。同时,选用8条蛹虫草特异性SCo T引物进行PCR扩增,探索蛹虫草的种内遗传关系及差异。结果发现存在一条特异性条带,可以作为评价蛹虫草发育的潜在分子标记。此外,不同地区表型多样性分组与联合聚类分析结果相似,SCo T方法更能体现出种内差异,可以作为地理簇分组的细化分析参考。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开展不同地区蛹虫草样品的活性物质(虫草素、虫草酸和腺苷)含量分析,发现不同样品间的活性物质含量存在差异。此外,类胡萝卜素溶解性和稳定性作为直观蛹虫草品质的参考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样品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稳定性差异变化明显,样品的直观品质差异较大。3.蛹虫草不同菌株形态学观察发现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形态,但其生长速率基本一致呈稳定线性生长。经交配型分子鉴定发现,三类菌株分别为单交配型MAT1-1或MAT1-2,和双交配型MAT1-1/1-2。三种类型菌株侵染柞蚕蛹能力方面相似,但形成子实体能力不同。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三种类型细胞发现,双交配型菌株存在两个细胞核,表明其为异核体。此外,通过对子实体不同发育阶段的交配型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交配型基因(MAT1-1-1,MAT1-1-2和MAT1-2-1)表达具有动态调控特点。双交配型菌株后代分生孢子群体中发生交配型偏离现象(MAT1-2型显着多于MAT1-1型),并且存在比例极低的双交配型菌株。此外,根据后代菌株交配型比例特点进行子实体诱导形成评价,交配型比例不同时,形成子实体情况差异大。

努尔买买提[4](2020)在《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虫草”是广义虫草属(Cordyceps)真菌的总称。我国的虫草产业主要涉及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蛹虫草(C.militaris)等真菌。其中,蛹虫草的成分、药理作用与冬虫夏草相似,尤其是CMPs-4多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由于蛹虫草能够人工培育,是解决野生虫草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一直是药用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我国新疆丰富的水稻、小麦资源,为蛹虫草的人工培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菌种退化是制约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本文对蛹虫草的优质高产菌种选育和培养液配方优化开展了研究,旨在为蛹虫草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本文还对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工食道癌细胞Eca109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Eca109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揭示CMPs-4的抗癌机制。本论文首先从野生蛹虫草子实体中筛选了亲本菌株,在此基础上,培育子实体;利用单孢子分离技术分离单子囊孢子,并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从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中分离菌种,筛选出子实体产量较高的F1代杂交菌株。其次,结合新疆地区蛹虫草人工培育实际情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培养基质分别进行了处理,以分析不同培养基质处理对蛹虫草子实体长度、鲜干重、生物转化率以及产量、产值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筛选适宜本地蛹虫草人工栽培的基质。最后,运用MTT法检测了蛹虫草多糖CMPs-4对人食道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凋亡细胞的形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Hoechst33258染色、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了CMPs-4多糖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Bcl-2、Bax、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亲本子实体中共获得10个菌株。10菌株通过人工培育形成子实体后,进行单孢子分离获得60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中37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可以成功扩增出鉴定交配型的目的产物。根据PCR分析结果显示,22株为MAT 1-1交配型,15株为MAT 1-2交配型。37单子囊孢子菌株只能扩增MAT1-2或MAT1-1中的一个,说明MAT1-1和MAT1-2不能共存,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二极异配体系。相同交配型组合培养,其原基生长发育较慢,但亲和性较高。而MAT1-2和MAT1-1不同交配型杂交组合培养,原基发育较好,但亲和比较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营养亲和良好的不同交配型蛹虫草菌株更容易形成子实体。(2)筛选出15个不同交配型(MAT1-1和MAT1-2单孢子菌株)组合的菌株,即A2×B4、A2×B1、A2×A9、A2×A1、A5×B1、A5×A1、B3×B8、B3×B4、B3×B1、B9×B4、B9×A9、B9×A1、B11×B8、B11×B4、B11×B1,可为后续人工栽培提供优良的菌株组合。(3)通过对培育于不同基质的蛹虫草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各组间呈显着性差异(P<0.05),在100%大米培养基中的子实体产量更高(鲜重最高可达12.77g、干重可达2.05 g),生物转化率达到最高(可达60.54%),产投比最大(4.45),产值最高(2.05元/瓶),净利润最好(1.59元/瓶),其子实体生物产量比原来的栽培培养基所种植的提高33.7%。(4)蛹虫草多糖CMPs-4能够抑制人食道癌Eca 109细胞的增殖,诱导人食道癌Eca109细胞凋亡,其抑瘤效果对剂量和作用时间存在显着依赖。CMPs-4显着抑制了Eca-109细胞的生长增殖,当药物浓度从100μg/m L增加至1000μg/m L时,其生长抑制率从11.70%增加到66.54%,培养24 h的IC50值为532.9μg/m L。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位于S期的Eca109细胞的比例逐渐从32.23%增加到49.27%(P<0.05),即Eca109细胞在经过CMPs-4处理,被阻滞在S期,不能转化至G2/M期的细胞增多;同时,G0/G1期的细胞也无法进入到S期。受CMPs-4的抑制作用影响,Eca109的细胞凋亡率从3.12%上升到14.44%(P<0.05),电子显微镜下也能明显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CMPs-4处理Eca109细胞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明显下调,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上调。本研究筛选了优质蛹虫草菌株和适宜新疆地区的人工栽培基质,优化了蛹虫草培养体系,为在日光温室和现代化温室条件下、充分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小麦和水稻资源,规模化发展蛹虫草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还对蛹虫草CMPs-4多糖的抗肿瘤机制开展了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蛹虫草多糖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杨心如[5](2019)在《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进行蛹虫草菌种制备,通过观察和测定各试验组菌丝生长状况、转色性能、子实体生长状况,探索蛹虫草菌种制备的最佳途径。选择不同种类的碳源(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氮源(硫酸铵、蛋白胨、酵母粉、尿素),设计不同碳、氮源浓度制作液体培养基培养蛹虫草液体菌,并将液体菌接到固体培养基上进行蛹虫草的出草实验,通过测定液体菌菌丝干重、蛹虫草子实体鲜重以及子实体和菌糠的多糖、虫草酸含量,研究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及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0 d和15 d时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菌丝体时其生长速度快、转色快;在蛹虫草子实体生长15 d进行组织分离获得的菌种培养的液体菌更细密、粘稠,质量好;在蛹虫草子实体培养40 d时组织分离获得菌种的后代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P<0.05),平均虫草产量达22.34 g。2、蛹虫草生长45 d时孢子分离获得的菌种,在PD(Potato Dextrose)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液体菌球小而细密,菌液浓稠;栽培的子实体产量显着高于其他生长期,平均鲜重为20.15 g,且子实体长势好、密度大,粗壮。所以生长45 d的蛹虫草更适合进行孢子分离。3、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对P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蛹虫草液体菌菌丝干重有显着影响。当碳源为30 g/L蔗糖和氮源为6 g/L酵母粉时菌丝干重最大,分别为1.01 g/100ml和1.11 g/100ml。PD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栽培蛹虫草,蛹虫草产量存在显着差异。添加20 g/L蔗糖作为碳源和10 g/L硫酸铵作为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出的虫草产量最高,平均鲜重分别为24.46 g 和 25.6 g。4、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碳源和氮源培养的液体菌对栽培获得的子实体及菌糠中的虫草多糖及虫草酸含量有显着影响。以10 g/L葡萄糖,12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源和氮源,栽培的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81 g/100g和1.91 g/100g;菌糠中多糖含量较高的是30 g/L蔗糖和12 g/L硫酸铵,分别为0.07 g/100g和0.04 g/100g。以25 g/L麦芽糖和6 g/L蛋白胨分别作为液体菌碳氮源,栽培得到的蛹虫草子实体虫草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71%和5.48%;菌糠中虫草酸含量较高的是30g/L的葡萄糖和8 g/L的蛋白胨,分别为2.09%和2.29%。

冯玉杰[6](2019)在《蛹虫草退化机制及新疆温室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蛹虫草是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虫草属真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成分。人工栽培是解决野生虫草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手段,蛹虫草的人工栽培需借助农业设施,新疆大量的日光温室,为蛹虫草栽培提供了足量的设施条件。而菌种退化是制约其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关于蛹虫草菌种的退化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围绕菌种退化机制及利用新疆日光温室进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旨在为蛹虫草菌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1)从收集和保存的蛹虫草菌株中筛选亲本菌株并培育子实体,利用悬挂法分离单子囊孢子,并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从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中分离菌种,筛选出子实体产量较高的F1代杂交菌株。(2)为了提高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含量,将同一子实体头部(CMS1)、中部(CMZ1)和基部(CMX1)分离的F1代菌株及亲本菌株(CM1406和CM1409)分别接种到大米和小麦为主料的固体栽培基质,研究不同菌株在不同栽培基质中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然后分别研究光照条件和温差刺激对CMS1和CMZ1菌株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3)将优良菌株在新疆玛纳斯县新湖24连的日光温室进行栽培,对蛹虫草日光温室栽培模式进行初探。(4)为了研究菌种退化的机制,分别将F1代菌株,每隔3个月继代一次,共继代3次获得F4代菌株,筛选出退化菌株并对其菌种及单分生孢子交配型鉴定;并对正常菌株中分离的单分生孢子杂交形成子实体能力进行比较。(5)为了进一步研究菌种退化机制,将F4代正常菌株CMS1分离的单分生孢子菌株CMS1-2和CMS1-3分别连续继代,观察菌株继代过程中菌落形态变化,比较扇形区和非扇形区分离的单分生孢子分别与另一种交配型的单分生孢子杂交形成子实体能力;对这两株单分生孢子菌株第1代、3代和5代,在小麦栽培基质杂交原基形成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1)从亲本菌株CM1406和CM1409的子实体中共获得10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中7株为MAT 1-1交配型,3株为MAT 1-2交配型。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可产生大量子实体,而单子囊孢子菌株只能形成少量或无法形成子实体。从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产生的子实体头部、中部和基部各组织分离50株F1代菌株,其中84%为异核体(同时含MAT1-1和MAT1-2交配型基因)。(2)选育的F1代菌株CMZ1和CMX1在不同栽培基质中子实体产量有显着性差异,且在小麦栽培基质中子实体产量更高;而CMS1子实体产量在不同栽培基质中无显着性差异;大米栽培基质更有利于子实体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积累。菌种分离部位、栽培基质、光照条件和温差刺激对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含量均有影响。(3)光照是子实体形态建成的必要条件,红光能够提高子实体产量和腺苷含量的积累,而白光有利于虫草素的积累。蛹虫草原基形成阶段,进行1015℃低温,处理4h·d-1,共7d,能够兼顾子实体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选用优良的F1代菌株,在9月次年4月进行蛹虫草人工栽培,对日光温室进行改造,原基形成阶段以红光补充光照,当子实体生长至1cm后换用白光;子实体接近成熟时延长光照时间至14 h·d-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通风换气时间和次数可适当加长。CMS1和CMZ1通过400g小麦,单盒子实体干重分别达38.00g和42.94g,且大米栽培基质获得的子实体中有效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能够实现日光温室栽培蛹虫草。(4)在杂交F4代菌种中分离到10株退化菌株,其中仅1株为单交配型;对正常菌株CMS1及10株退化菌株分离的单分生孢子交配型鉴定,发现CMS1分离的单分生孢子交配型MAT 1-1:MAT1-2接近1:2,且CMS1中不同交配型单分生孢子杂交子实体形成能力存在差异。而退化菌株CMZ1和CMX1分离的单分生孢子全部为MAT 1-2交配型,退化菌株CMS5及其他菌株分离的单分生孢子则全部为MAT 1-1交配型,表明,退化菌株中不同交配型单孢比例发生较大比例失衡。(5)单分生孢子菌株CMS1-3继代第3代(即CMS1-3Z3)出现明显的扇形区,约占菌落的1/4,颜色为黄色;扇形区单分生孢子与CMS1-2Z3单分生孢子杂交可形成子实体,而非扇形区单分生孢子与CMS1-2Z3单分生孢子杂交则无法转色,也不能形成子实体。随着单分生孢子菌丝继代次数增加,杂交形成子实体能力逐渐下降,第5代则只能形成少量不能完全发育的子实体。转录组数据KEGG功能富集及差异基因分析,推测菌种继代过程中,菌种退化主要与有性生殖和子实体形态建成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突变加剧和有毒物质积累等,以及活性氧积累和清除活性氧能力下降等有关。结论:综上所述,通过不同交配型单子囊孢子和单分生孢子菌株杂交能够产生大量的子实体,为菌种选育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蛹虫草子实体形成是由不同单孢菌丝随机组合形成,以异核体占多数;人工栽培过程中,优良的菌株,合理的栽培条件和规范化管理,是保证利用新疆日光温室进行栽培的条件,不同生长阶段,给予不同的光照及合理的温差刺激,可提高子实体产量和虫草素的含量。蛹虫草单分生孢子为同核体,不同交配型的单分生孢子比例失衡及突变单孢菌株产生是子实体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菌落局变是菌种退化的表现形式;根据转录组数据分析,蛹虫草菌种退化机制可能是以连续组织分离制备菌种的方式,有害物质积累导致细胞活力下降。

孙赫男[7](2018)在《虫生真菌蛹虫草交配型与亲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蛹虫草的菌株的菌丝生长及不同菌龄对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合线性回归与主成份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得出,菌落中不同位置生长点的菌丝能够匀速且稳定生长,表明生长速率是验证菌丝体是否保持稳定的辐射状生长的主要因素,且菌龄对菌丝的生长没有影响。菌株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生长状态。另外,对蛹虫草菌种进行保藏试验,结合摇培后菌悬菌丝体性状及孢子产生情况及人工诱导形成子实体等标准得出,蛹虫草菌种适宜以菌丝块的保藏形式,在4oC冷藏条件下保存,可添加少量蛋白胨作为保护剂,其保藏周期不低于12个月。本试验在检测部分保守序列基因的同时,对MAT1-1-2基因进行检测,从而发现交配型分为两大类,单交配型与复合交配型。并且存在MAT1-1-2基因缺失的情况。通过对分离自柞蚕蛹及人工培养基中的单子囊孢子菌株进行交配型检测,发现在单子囊孢子群体中,交配型分离比例接近1:1,并未发生偏离,在活体柞蚕及小麦培养基上所分离出的单子囊孢子群体的交配型分布具有一致性,且交配型MAT1-1发生频率略高于MAT1-2的发生频率。M110与M100的发生频率趋于一致。单交配型的单子囊孢子菌株群体的后代单分生孢子的交配型与其亲本交配型一致。另外,发现两种交配型的单子囊孢子菌株其后代单分生孢子的交配型均为MAT1-2。针对单交配型的三种类型菌株中,随机选取12个单子囊孢子菌株进行子实体产生试验,发现单个交配型菌株无法形成子实体,而当两个相反的交配型菌株混合培养,可诱导形成子实体。但交配型MAT1-1中出现MAT1-1-2基因缺失时,在同时具有交配型MAT1-2菌株培养条件下,仍无法形成子实体。对单子囊孢子菌株的对峙培养,观察菌落间交界处菌丝生长性状,对菌落交界处的菌丝融合情况进行显微观察发现,相同交配型菌株的亲和性优于不同交配型菌株间亲和性,相同交配型不亲和现象与MAT1-1-2基因有关。对检测到两种交配型的单子囊孢子菌株进行细胞核染色。发现,两种交配型基因的单子囊孢子菌株的后代单分生孢子中,部分细胞内同时存在两个细胞核,表明两个细胞核可能源于具有不同交配型的亲本。异核菌株可被诱导发育良好的子实体。因此,交配型MAT1-1与MAT1-2基因分布在同一细胞内的两个不同的核里,即单细胞中同时具有两种交配型的细胞核,并且可诱导形成子实体。当异核体菌株缺失MAT1-1-1基因时,影响子实体生长发育。

刘建兵[8](2018)在《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旨在筛选出一株具有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首先从不同渠道收集到22株供试菌株,通过ITS序列和拮抗实验对供试菌株进行菌种区别性鉴定;接着,比较供试菌株的菌种性能、虫草素含量,再以肝癌HepG2细胞为模型,MTT法检测供试菌株菌丝乙醇提取物的抗肝癌活性,筛选出一株优质蛹虫草菌株;最后,进一步与几种常见虫草属真菌做抗HepG2活性比较,为优质菌株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根据ITS序列同源性比对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确证收集到的22株菌株均为蛹虫草,但供试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几乎无差别的处于同一发育地位,显示亲缘关系很近,无法区别“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现象;(2)进一步通过ITS序列拆分网络图和拮抗试验,对供试菌株进行区别性鉴定,结果显示22株蛹虫草在ITS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菌株之间均有拮抗反应,表明22株蛹虫草之间均存在遗传差异,不存在“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现象;(3)通过比较供试菌株的转色能力、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及子实体产量等菌种性能,发现MF27的菌种性能表现均较好,生物量和子实体产量高于其它菌株,平均生物量1.273±0.185g/100mL发酵液,平均子实体产量45.638±11.354 g/盒,生物学效率高达97.1%;(4)再比较供试菌株的发酵菌丝体虫草素含量及乙醇提取物抗HepG2细胞活性,发现MF27不仅菌丝体虫草素含量(1.53±0.47mg/g)比其它菌株高,而且抗HepG2细胞活性也很强,IC50为48.06 μg/mL;(5)综上表明MF27是一株高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本文进一步比较MF27与其它虫草菌的抗HepG2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蛹虫草MF27的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对HepG2细胞的IC50值比蝉棒束孢(MF11、MF12、MF13)、细脚棒束孢(MF7、MF9、MF14)、球孢白僵菌(MF10)、蝙蝠蛾拟青霉(金水宝胶囊)和中华被毛孢(百令胶囊)更低,抗HepG2细胞活性更强。本研究筛选得到抗肝癌活性的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MF27不仅比其他供试蛹虫草菌株具有更高的子实体产量、虫草素含量和抗HepG2细胞活性,而且在抗HepG2细胞活性上比中华被毛孢(百令胶囊)和其它一些虫草真菌更好,或可作为冬虫夏草潜在的替代品,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

伍陵[9](2017)在《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文中提出雪峰虫草Ophiocordyceps xuefengensis T.C.Wen是近年来发现的虫草新种,是雪峰虫草菌与疖蝙蛾幼虫的复合体,研究发现雪峰虫草与冬虫夏草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目前,对于雪峰虫草的研究,已有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方面的报道,但关于其人工培育及生活史的报道尚未出现。本文首次对雪峰虫草的生活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雪峰虫草的人工培育优化雪峰虫草的培育条件,观察各个阶段的生长状况,同时收集孢子进行萌发实验。结果表明:菌丝初期呈白色,细绒毛状,成熟后呈淡锈色;成熟的菌丝互相扭结,形成小原基,小原基逐渐膨大,分化为无性子座,子座顶端呈白色,中下部呈淡锈色;继续培育,无性子座逐渐增大,顶端仍呈白色,中下部呈深锈色;分生孢子可萌发,形成菌丝体。2.雪峰虫草不同发育时期形态解剖学观察取不同发育时期的雪峰虫草,制作临时装片,用刚果红溶液染色,结果表明:a.菌丝有隔膜,分支。b.菌丝间有“H”型融合现象。c.分生孢子梗单生,不分支或分支。d.无性子座可以分为皮层和髓部。取无性子座,冷冻干燥、喷金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无性子座表面密布着无性孢子,孢子呈卵圆形或圆形,大小为(3.25.0)um×(2.13.3)um,且表面光滑,每个产孢细胞均只产生一个分生孢子。子座的皮层与髓质都是由菌丝细胞构成,皮层细胞较小且排列紧密,髓质细胞之间有明显的间隙。用荧光染料DAPI分别对成熟菌丝、无性子座表面菌丝和分生孢子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菌丝细胞粗细长短不等,但隔膜清晰可见。成熟菌丝细胞和无性子座表面菌丝细胞均存在单核、双核现象,但分生孢子为单核。3.SNPs分子标记在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中的应用本实验通过构建雪峰虫草的基因组文库,以基因组文库为模板设计了30对引物,用同一引物对对不同菌株中进行扩增,序列比对、分析,比较不同菌株或样品基因型的差异。在雪峰虫草中,鉴定出36个SNPs位点,SNP发生率为0.129%。通过分析基因序列和图谱,证实雪峰虫草的菌丝体及无性子座均是同核体,成熟子座中具有子囊壳的部位是异核体。4.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MAT1-1-1与MAT1-2-1的检测基于冬虫夏草交配型基因MAT1-1-1与MAT1-2-1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不同雪峰虫草样本进行扩增,经检测、分析发现:雪峰虫草的僵虫体、子座(未具有子囊壳)、分离菌株均只含单一交配型基因MAT1-1-1或MAT1-2-1,而在子座的成熟部位(具有子囊壳)同时具有有MAT1-1-1和MAT1-2-1两种交配型基因。从多种样本检测结果表明:雪峰虫草是以异宗配合的方式进行有性生殖。综上所述,我们推测雪峰虫草的生活史为:在野外环境中,雪峰虫草菌的孢子侵染疖蝙蛾幼虫,在虫体内孢子萌发长出菌丝。当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扭结形成僵硬的菌核。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含单一交配型基因的同核体菌丝可形成无性子座,并产生分生孢子。当无性子座发育成熟,在子座表面接受与其交配型基因互补配对的孢子,发生质配和核配从而进行雪峰虫草的有性生殖。

胡秀彩,吕爱军[10](2015)在《蛹虫草菌种退化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蛹虫草具有与冬虫夏草极相似的药理药效,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但其菌株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极易退化导致产量急剧下降,是影响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对蛹虫草退化菌种形态学、遗传学及子实体变化,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解决菌种退化的方法进行探讨。

二、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单孢菌株配对后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与无性型产孢结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单孢菌株配对后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与无性型产孢结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交配型基因的蛹虫草单孢菌株分离与杂交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蛹虫草的研究进展
        1.1.1 简介
        1.1.2 生活史
        1.1.3 人工培养
        1.1.4 退化及其原因
    1.2 交配型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有性生殖
        1.2.2 子囊菌交配型基因
        1.2.3 蛹虫草交配型基因
    1.3 蛹虫草育种研究
        1.3.1 人工选择育种
        1.3.2 杂交育种
        1.3.3 诱变育种
        1.3.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3.5 基因工程育种
    1.4 蛹虫草虫草素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1.4.1 虫草素
        1.4.2 虫草素合成代谢途径
        1.4.3 虫草素合成关键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蛹虫草的分离、鉴定与交配型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分离与培养
        2.2.2 分子鉴定
        2.2.3 交配型基因克隆
        2.2.4 交配型基因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形态与分子鉴定
        2.3.2 交配型基因鉴定
    2.4 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CM1901 的单孢分离、交配型鉴定及培养条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分离与保存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CM1901 菌株单孢分离与培养
        3.2.2 交配型基因鉴定
        3.2.3 菌丝体形态观察
        3.2.4 培养条件比较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单孢分离与培养
        3.3.2 单孢子菌株交配型基因鉴定
        3.3.3 亲本菌株及单孢菌株菌丝体形态观察
        3.3.4 亲本及单孢菌株培养条件比较
    3.4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交配型基因的单孢杂交育种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拮抗实验
        4.2.2 基于交配型基因的继代退化研究
        4.2.3 单孢杂交育种实验
        4.2.4 子实体农艺性状分析
        4.2.5 杂交子代子实体交配型基因表达分析
        4.2.6 虫草素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4.3 实验结果
        4.3.1 拮抗实验结果
        4.3.2 交配型基因在各继代菌株中的表达
        4.3.3 杂交育种实验结果
        4.3.4 蛹虫草杂交子代子实体交配型基因表达分析
        4.3.5 虫草素合成关键酶基因克隆
        4.3.6 虫草素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
    4.4 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
    5.1 全文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2)中国被毛孢有性发育之前不同形态菌丝的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冬虫夏草研究概况
        1.1.1 冬虫夏草的地理分布
        1.1.2 冬虫夏草的形态特征
        1.1.3 冬虫夏草的生活史
        1.1.4 冬虫夏草寄主昆虫
        1.1.5 冬虫夏草活性成分
    1.2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分离鉴定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食药用菌中的研究概况
        1.3.1 探索食药用菌子实体发生相关基因
        1.3.2 SSR分子标记开发
        1.3.3 探究食药用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
    1.4 食药用菌菌丝体的形态学研究
    1.5 大型真菌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1.6 内参基因的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中国被毛孢的培养与取样
    2.4 三种菌丝的形态学观察
        2.4.1 三种菌丝的形态观察
        2.4.2 三种菌丝的扫描电子显微特征观察
    2.5 转录组测序
        2.5.1 总RNA的提取与质检
        2.5.2 文库构建与测序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6.1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2.6.2 转录本的拼接
        2.6.3 功能注释
        2.6.4 Unigene表达水平分析
        2.6.5 差异表达分析
    2.7 差异基因的Real-time PCR验证
    2.8 内参基因的研究
        2.8.1 候选内参基因的选择与引物设计
        2.8.2 cDNA的合成
        2.8.3 荧光定量PCR
        2.8.4 表达稳定性分析
    2.9 三种菌丝的分子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3.1.1 三种菌丝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3.1.2 三种菌丝的扫描电镜观察
    3.2 转录组测序结果
        3.2.1 样本RNA的质量检测
        3.2.2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3.2.3 De novo拼接
        3.2.4 功能数据库注释
        3.2.5 Unigene表达水平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7 GO功能富集
        3.2.8 KEGG富集分析
    3.3 差异基因的RT-qPCR验证
    3.4 内参基因的选择
        3.4.1 候选内参基因的引物分析
        3.4.2 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分析
        3.4.3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分析
        3.4.4 内参基因组合数分析
    3.5 三种菌丝的测序结果
4 讨论
    4.1 三种菌丝的超显微特征问题
    4.2 三种菌丝生长发育的相关通路
    4.3 内参基因的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
附录B 核糖体代谢通路
附录C 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虫生真菌蛹虫草多样性与交配系统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蛹虫草研究进展
    1 虫生真菌
    2 蛹虫草
        2.1 生物学特征
        2.2 生活史及生殖方式
    3 虫草属真菌多样性及多态性
        3.1 多样性
        3.2 多态性
    4 活性成分
    5 人工栽培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蛹虫草的多样性与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采集及形态观察
        1.3 提取DNA
        1.4 交配型检测
        1.5 生物学特性聚类
        1.6 多基因联合聚类分析
        1.7 多态性分析
        1.8 测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采集与分布
        2.2 形态观察
        2.3 分子鉴定及多样性
        2.4 种内多态性
    3 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活性成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虫草素和腺苷含量测定
        1.3 虫草酸含量测定
        1.4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1.5 试验所需仪器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虫草素含量检测
        2.2 腺苷含量检测
        2.3 虫草酸含量检测
        2.4 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稳定性检测
    3 小结
第四章 蛹虫草交配调控及异核体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接种与培养
        1.3 单分生孢子分离
        1.4 交配型检测
        1.5 侵染能力检测
        1.6 透射电镜观察
        1.7 总RNA的提取及c DNA的反转录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1.9 不同比例交配型菌株培养
        1.1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种类型
        2.2 交配型分子检测
        2.3 营养生长
        2.4 侵染能力
        2.5 透射电镜观察
        2.6 子实体诱导形成
        2.7 交配型基因表达分析
        2.8 后代交配型分布
        2.9 不同交配型比例诱导子实体形成评价
    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蛹虫草概况
        1.1.1 蛹虫草的分类地位
        1.1.2 蛹虫草的分布
        1.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1.2 蛹虫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2.1 蛹虫草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蛹虫草的药理活性应用
    1.3 多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多糖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1.3.2 蛹虫草多糖提取工艺
        1.3.3 蛹虫草多糖的结构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蛹虫草交配系统与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分离及培养
        2.2.2 单子囊孢子的分离与菌株培养
        2.2.3 单子囊孢子交配型鉴定
        2.2.4 交配型分离
        2.2.5 营养亲和性试验
        2.2.6 单子囊孢子菌株菌落特征和实体产生情况的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分离及培养结果
        2.3.2 单子囊孢子菌株分离结果及交配型鉴定
        2.3.3 蛹虫草单孢子菌株交配型分离
        2.3.4 营养亲和性
        2.3.5 单孢子菌株群落特征
        2.3.6 单孢子菌株产生子实体形态特征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人工栽培培养基对新疆蛹虫草子实体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蛹虫草菌丝生长分析
        3.2.2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分析
        3.2.3 蛹虫草子实体经济效益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多糖提取、纯化和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和纯化
        4.2.2 多糖含量测定
        4.2.3 多糖分子量分布
        4.2.4 比旋光度测定
        4.2.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2.6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2.7 刚果红实验
        4.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
        4.3.2 粗多糖分子量分布
        4.3.3 比旋光度测定
        4.3.4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3.5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4.3.6 FT-IR结果分析
        4.3.7 SEM结果分析
第五章 蛹虫草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5.2.2 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2.3 CMPs-4对Eca109 细胞凋亡的影响
        5.2.4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周期的影响
        5.2.5 CMPs-4对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5.2.6 Western blot 法检测 CMPs-4 对 Eca109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TT法检测CMPs-4和CMPs-80对Eca109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2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CMPs-4对Eca109 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5.3.3 CMPs-4对Eca109 细胞的凋亡作用
        5.3.4 流式细胞仪检测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周期的变化
        5.3.5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
        5.3.6 CMPs-4 作用下Eca109 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蛹虫草概述
        1.1.1 蛹虫草形态特征
        1.1.2 蛹虫草生活史
        1.1.3 蛹虫草生长环境
    1.2 蛹虫草活性成分及药用价值
        1.2.1 虫草多糖
        1.2.2 虫草酸
        1.2.3 蛹虫草其他活性成分
    1.3 蛹虫草的人工栽培
        1.3.1 蚕蛹栽培
        1.3.2 固体培养基栽培
        1.3.3 液体菌种培养
    1.4 蛹虫草的菌种选育
        1.4.1 人工选择育种
        1.4.2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培养基配制
        2.2.2 蛹虫草子实体栽培
        2.2.3 蛹虫草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2.2.4 蛹虫草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2.2.5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
        2.2.6 蛹虫草液体菌种生物量测定
        2.2.7 蛹虫草子实体产量测定
        2.2.8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2.2.9 蛹虫草子实体及菌糠虫草酸的测定与提取
        2.2.10 数据处理与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长期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3.1.1 PDA菌丝生长情况
        3.1.2 液体菌培养情况
        3.1.3 出草情况
    3.2 不同生长期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3.2.1 PDA菌丝生长情况
        3.2.2 液体菌种培养情况
        3.2.3 出草情况
    3.3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蛹虫草的生长状况
        3.3.1 不同碳氮源培养蛹虫草液体菌生长状况
        3.3.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试验结果
    3.4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栽培蛹虫草多糖含量及虫草酸含量
        3.4.1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多糖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碳氮源下液体菌对子实体、菌糠的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蛹虫草的菌种分离方法
        4.1.1 组织分离法制备菌种
        4.1.2 孢子分离法制备菌种
        4.1.3 组织分离与孢子分离的比较
    4.2 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及栽培试验
        4.2.1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培养
        4.2.2 不同碳氮源液体菌的子实体栽培
        4.2.3 碳氮源的添加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4.2.4 碳氮源的添加对虫草酸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蛹虫草退化机制及新疆温室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符号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蛹虫草生活史
    1.2 蛹虫草药用价值及有效成分
        1.2.1 虫草素
        1.2.2 腺苷
    1.3 蛹虫草菌种选育研究现状
        1.3.1 人工选择育种
        1.3.2 杂交育种
        1.3.3 原生质体育种
        1.3.4 诱变育种
        1.3.5 基因工程育种
    1.4 蛹虫草子实体形成研究进展
        1.4.1 蛹虫草交配型
        1.4.2 蛹虫草功能基因
        1.4.3 环境因素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1.5 蛹虫草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1.6 蛹虫草新疆栽培现状
    1.7 蛹虫草退化的机制
        1.7.1 核型的改变
        1.7.2 突变
        1.7.3 胞内有害物质的积累
    1.8 防止菌种退化的方法
    1.9 蛹虫草转录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单子囊孢子杂交选育蛹虫草菌种
    引言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
        2.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亲本菌株子实体培养
        2.2.2 单子囊孢子分离及菌株培养
        2.2.3 单子囊孢子交配型鉴定
        2.2.4 单子囊孢子杂交
        2.2.5 蛹虫草菌种选育
    2.3 试验结果
        2.3.1 单子囊孢子菌株分离及交配型鉴定
        2.3.2 单子囊孢子菌株杂交
        2.3.3 消毒剂对菌种选育的影响
        2.3.4 杂交F1 代菌株交配型鉴定
        2.3.5 杂交菌株子实体培养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环境因子对子实体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引言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
        3.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不同栽培基质培育蛹虫草子实体
        3.2.2 不同光照条件培育蛹虫草子实体
        3.2.3 不同温差刺激培育蛹虫草子实体
        3.2.4 子实体的采收及产量的统计
        3.2.5 虫草素和腺苷含量测定
    3.3 试验结果
        3.3.1 菌种和栽培基质对子实体数量和产量的影响
        3.3.2 光照条件对子实体数量和产量的影响
        3.3.3 温差刺激对子实体数量和产量的影响
        3.3.4 虫草素和腺苷提取和测定方法的建立
        3.3.5 菌种和栽培基质对子实体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3.3.6 光照条件对子实体中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3.3.7 温差刺激对子实体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日光温室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
    引言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种及场地
        4.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日光温室改造
        4.2.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的制备
        4.2.3 原种及栽培种的培养
        4.2.4 接种
        4.2.5 子实体生长管理
        4.2.6 子实体采收和数据统计
    4.3 试验结果
        4.3.1 栽培种发酵液的监测
        4.3.2 料液比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3.3 蛹虫草栽培过程的管理
        4.3.4 子实体产量及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
        4.3.5 栽培基质中虫草素和腺苷的含量
        4.3.6 蛹虫草栽培流程及条件
    4.4 讨论
第五章 蛹虫草菌种退化机制的研究
    引言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种
        5.1.2 培养基及栽培基质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单分生孢子交配型比例对菌种退化的影响
        5.2.2 转录组揭示蛹虫草菌种退化机制
    5.3 试验结果
        5.3.1 继代菌株子实体培育及交配型鉴定
        5.3.2 F_4代单分生孢子交配型鉴定
        5.3.3 单孢杂交子实体形成能力
        5.3.4 不同代单孢菌株杂交子实体生长情况
        5.3.5 单孢菌株继代过程菌落形态变化
        5.3.6 后代杂交形成子实体能力的比较
        5.3.7 RNA质量检测
        5.3.8 测序数据的产量及质量评估
        5.3.9 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5.3.10 基因表达量的统计
        5.3.11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3.12 GO功能富集分析
        5.3.13 KEGG功能富集分析
        5.3.14 转录组相关基因的q RT-PCR验证
    5.4 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虫生真菌蛹虫草交配型与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虫生真菌及蛹虫草研究进展
    1.1 虫生真菌
    1.2 蛹虫草
        1.2.1 形态及分类
        1.2.2 分布与生活史
        1.2.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2.4 生物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2.5 人工栽培
    1.3 真菌的生殖与调控
        1.3.1 生活史
        1.3.2 生殖与交配
        1.3.3 交配型基因及其功能
    1.4 真菌的营养亲和性
        1.4.1 营养亲和性
        1.4.2 植物病原真菌的亲和性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蛹虫草的生长特性与菌种保藏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丝营养生长一致性
        2.2.2 菌龄对营养生长的影响
        2.2.3 继代培养特性
        2.2.4 保藏条件的综合评价
        2.2.5 菌悬液保藏结果
        2.2.6 菌丝块保藏结果
        2.2.7 保藏周期优化
    2.3 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交配型基因的复合PCR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交配型基因的复合PCR
        3.2.2 交配型MAT1-1-2基因的检测
        3.2.3 交配型的种类
    3.3 小结
第四章 蛹虫草的交配型分布及子实体形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柞蚕蛹及人工培养基诱导子实体形成
        4.2.2 不同类型交配型分布
        4.2.3 单子囊孢子的交配型分布
        4.2.4 MAT1-1-2基因的缺失
        4.2.5 单子囊孢子单交配型菌株子实体诱导
        4.2.6 后代单分生孢子交配型检测
    4.3 小结
第五章 蛹虫草的营养亲和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菌落表型营养亲和性
        5.2.2 菌丝营养亲和性
        5.2.3 交配型与营养亲和性关系
    5.3 小结
第六章 蛹虫草的异核体现象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单子囊孢子的分生孢子异核现象鉴定
        6.2.2 异核体子实体诱导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蛹虫草概述
        1.1.1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征
        1.1.2 蛹虫草的分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
        1.1.3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2 蛹虫草的人工培育
        1.2.1 蛹虫草人工培育历史
        1.2.2 蛹虫草的人工培养技术
        1.2.3 蛹虫草人工培育面临的问题
    1.3 蛹虫草优势菌种选育
        1.3.1 子实体高产菌株
        1.3.2 虫草素高产菌株
        1.3.3 虫草多糖高产菌株
    1.4 蛹虫草的抗肿瘤作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供试菌株的菌种区别性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ITS序列分析与鉴定
        2.2.2 拆分网络法菌种区别性鉴定
        2.2.3 基于拮抗试验菌种区别性鉴定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试菌株的种性优势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固体培养特征分析
        3.2.2 液体培养特征分析
        3.2.3 子实体产量比较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试菌株菌丝体虫草素含量及抗HepG2活性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菌丝体中虫草素的检测方法
        4.1.3 MTT法比较菌丝体提取物抑制HepG2细胞活性
        4.1.4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虫草素HPLC检测方法建立
        4.2.2 菌丝体虫草素含量比较
        4.2.3 菌丝体提取物抑制HepG2活性比较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F27与几种虫生真菌抑制HepG2活性比较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7个野生虫草的形态学鉴定
        5.2.2 7个野生虫草的ITS序列鉴定
        5.2.3 不同虫草菌丝体粗提物抑制HepG2活性比较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虫草的活性成分研究
        1.1.1 核苷类物质
        1.1.2 多糖类
        1.1.3 甾醇类化合物
        1.1.4 氨基酸类
        1.1.5 虫草酸
    1.2 虫草的药理作用研究
        1.2.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2.2 抗肿瘤作用
        1.2.3 对肾脏及肝脏的影响
        1.2.4 抗氧化衰老作用
        1.2.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3 虫草人工培育的特性研究
        1.3.1 温度、湿度
        1.3.2 光照强度及时间
        1.3.3 活性物质
    1.4 雪峰虫草的研究概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雪峰虫草菌的人工培育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和分析
    2.3 讨论
3.雪峰虫草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
    3.1 临时装片观察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透射电镜观察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荧光染色观察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讨论
4.SNPs技术在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剂及仪器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雪峰虫草样本间的SNPs检测
        4.2.2 雪峰虫草无性子座的SNPs检测
        4.2.3 雪峰虫草有性子座的SNPs检测
    4.3 讨论
5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MAT1-1-1与MAT1-2-1 的检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雪峰虫草子座、虫体及菌丝体DNA的提取
        5.1.3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的克隆
        5.1.4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的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雪峰虫草交配型基因的验证
        5.2.2 雪峰虫草不同样本交配型基因的检测
    5.3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蛹虫草菌种退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学变化
2 子实体变化
3 遗传学变化

四、北冬虫夏草(Cordyceps militaris)单孢菌株配对后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与无性型产孢结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交配型基因的蛹虫草单孢菌株分离与杂交育种研究[D]. 李小凤.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2]中国被毛孢有性发育之前不同形态菌丝的转录组研究[D]. 夏樱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虫生真菌蛹虫草多样性与交配系统利用[D]. 王婷月.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4]蛹虫草的人工培育及其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努尔买买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3)
  • [5]蛹虫草菌种制备和不同碳氮源培养液体菌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D]. 杨心如.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6]蛹虫草退化机制及新疆温室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D]. 冯玉杰. 石河子大学, 2019(10)
  • [7]虫生真菌蛹虫草交配型与亲和性研究[D]. 孙赫男.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9)
  • [8]一株抑制HepG2细胞活性优质蛹虫草菌株MF27的筛选[D]. 刘建兵.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2)
  • [9]雪峰虫草生活史研究[D]. 伍陵.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蛹虫草菌种退化的探讨[J]. 胡秀彩,吕爱军. 中国食用菌, 2015(01)

标签:;  ;  ;  ;  ;  

蛹虫草单孢子配对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及无性孢子结构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