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现状与展望

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现状与展望

一、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穆晓敏[1](2021)在《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逐渐延长,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现象,共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健康的重要隐患。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共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药物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增加、医疗资源消耗增加等,给慢性病防控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目前慢性病管理侧重于单病种管理,与老年慢性病人群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不一致,开展共病模式挖掘研究对了解共病现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医疗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现有的大量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挖掘共病模式,提取出能够辅助共病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对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为共病的管理及防控策略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方法:(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明晰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共病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界定;探讨共病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作用机理;厘清数据驱动共病管理决策的过程;基于信息管理的DIKW体系构建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2)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利用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共病影响因素,抽取疾病-疾病关联关系和疾病-影响因素关联关系建立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在此基础上引入重叠社区发现算法识别社区结构,挖掘共病模式。(3)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基于慢性病管理理论和协同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老年共病防控机制,并提出具体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共病的发生发展受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的影响,构建了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所组成的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并对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行为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2)构建了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是由共病数据(数据层)、共病中的关联信息(信息层)、共病模式(知识层)和共病管理(智慧层)组成,基本要素之间的转化通过数据驱动实现。(3)选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项目2015年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睡眠时间、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肥胖、抑郁、生活满意度是老年慢性病人群共病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共病模式包括5个社区,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24≤BMI<28、BMI≥28}、{慢性肺部疾病、哮喘、70-79岁、BMI<18.5、对生活满意度一般、睡眠时间<4小时}等。(4)通过共病管理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结合共病模式挖掘结果,提出以全人管理、分类指导、预防为主和全面协调的基本原则,构建慢性病共病防控模式,分析共病管理中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患者参与主体的职责,提出共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结论:(1)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包含了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共病关联关系抽取、共病模式挖掘和共病管理决策,其核心任务是利用共病模式挖掘结果,驱动共病管理决策。(2)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既可以发现疾病之间的关联关系,又可以发现共病模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潜在关联。(3)利用提出的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识别出中国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共病模式。(4)基于共病模式挖掘结果,可以为共病管理决策提供服务,优化共病防控策略。

周子琪,苟茂琼,胡雯,饶志勇,石磊,柳园[2](2021)在《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现况及探索》文中指出通过分析我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的发展历程、行业现况及壁垒,提供可参考的探索性意见,为相关政策制定及产业发展趋势提供一定依据。企业生产方应及时了解并准确解读政策,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满足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需求,关注效果反馈以优化产品设计。建立FSMP临床应用效果监测平台,形成逐级上报机制,以获得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生产出具有高质量的真实世界证据以支持上市后的质量监管体系。在患者及其家属中推广FSMP概念,加强宣传力度,拓展宣传途径,深化消费者对其临床效果的了解程度。以需求为导向,FSMP为当下多学科融合迈向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提升产品效能、患者满意度、企业利润率、降低个人、家庭、医疗机构乃至政府的负担是FSMP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的必经之路。

李刚[3](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杨东[4](2021)在《产Nisin的乳酸菌在炎性肠病特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慢性特发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少量区别于以上两种类型的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在初期就诊时,IBD患者已有不同程度的营养缺乏症状,营养缺乏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患者病情的加重会进一步加重营养缺乏的症状,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营养支持治疗对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有着重要作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是对类似IBD患者这样的特殊人群提供营养支持而发展起来的特殊食品,它在IBD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术后康复中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FSMP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性研究少、相关的产业化程度低,因此亟需开展FSMP相关原料筛选、制备工艺、效果验证等研究。本论文针对IBD患者营养缺乏症状,结合炎性肠病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选取合适的酶进行酶解工艺,使其变成更利于患者吸收的小分子成分;其次,用产Nisin的乳酸乳球菌复配酿酒酵母菌对其进行发酵优化,使其产生更多功能成分;最后,对该配方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进行了初探。具体成果如下:1.精选的鸡肉与牛肉在底物浓度为5%,酶解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h,酶添加量为2800 U/g,反应p H为3.0的条件下,得到水解率分别为65.3%和62.1%;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乳清蛋白以及豌豆分离蛋白在底物浓度为5%,酶解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4 h,酶添加量为2100 U/g,反应p H为6.0的条件下,得到水解率分别为14.5%、13.8%和13.3%。2.对动植物蛋白酶解液添加1%的蔗糖,经过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CICC6242和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EMP007进行共菌发酵,得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07平板的抑菌圈最大直径为8.9 mm,相比于乳酸菌单菌发酵产Nisin的抑菌圈提高了48.8%。3.将乳酸乳球菌和酵母菌共酵液与其他材料进行优化配比,形成全营养配方食品,并对该配方食品进行营养与生理生化检测。探索了应用于炎性肠病全营养配方食品的性能指标体系。以该配方食品作为培养基,通过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001、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R001、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001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ATCC14028进行培养,测定对活菌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LR001和植物乳杆菌LP001的活菌数分别提高了342.4%和300%;大肠杆菌E001和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14028的活菌数分别下降了70.9%和61.7%。本文初步确定了该配方食品具有抑制部分肠道病原菌和增强肠道益生菌的潜在功能,为研发炎性肠病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李文硕[5](2021)在《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的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明确医护人员对于开展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的要求及患者的相关需求,并提供科学便捷的心肺康复诊疗与管理系统。方法:1.使用质性研究,通过目的抽样并根据最大差异原则确定研究对象,在2019年9月—2019年12月选取长春市三甲医院心内科、呼吸内科及康复科医护人员和心肺疾病患者进行质性访谈。通过面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资料,并使用主题分析法,在Nvivo12中进行访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2.通过专家工作组会议,对康复评估、康复处方及患者的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并对诊疗方案的基本框架进行论证,初步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3.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对诊疗系统两个端口的所有模块的设置、知识库的内容进行论证,确定每个角色中模块的具体内容及知识库的具体条目,基本完成诊疗系统的修订。4.通过一对一的专家咨询对模块的设计、知识库的具体条目及使用路径进行最终审核和确认,完成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初步研发。结果:1.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构建(1)通过对14名医护人员和8名患者的质性访谈,发现大部分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持积极态度,并明确了医护人员对于标准化的康复流程、患者对于疾病和康复相关知识及医患对于简单易用的移动医疗的需求,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的应用仍面临一些问题。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和整合,形成了5个主题,即“心肺康复的认知”(主题一)、“心肺康复的阻碍”(主题二)、“心肺康复的助力”(主题三)、“移动医疗的困境”(主题四)和“使用者的需求”(主题五)。其中,主题一包含‘意识和知识’和‘感知效果’2个子主题,主题二包含‘缺少标准化的流程’、‘缺乏连续性的随访’、‘专业人员储备不足’、‘费用压力’和‘依从性差’5个子主题。主题三包含‘宣传引导’、‘专业培训’、‘指南参考’、‘硬件设施’和‘病友交流’5个子主题。主题四包含‘负担感’、‘使用感’和‘传统医疗的偏爱’3个主题。主题五包含‘多学科团队’、‘易于使用’、‘健康知识’和‘政策支持’4个子主题。(2)拟定了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初步框架,该框架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两个端口,医护人员端包括康复评估和康复处方2个部分,其中康复评估中包含4个方面,康复处方中包含6个方面,患者端包括3个部分。(3)通过专家工作组会议,初步确定了两个端口的5个角色中的功能模块,其中,康复医生的界面包括6个模块,治疗师和护士的界面包括3个模块,患者的界面包括3个模块。知识库中,“康复评估知识库”新增3个条目,“健康相关信息知识库”新增5个条目。2.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修订基本框架的模块和知识库的论证,第一轮专家咨询后,医护人员端新增4个条目,修改5个条目。患者端新增1个条目。知识库中,“康复评估知识库”新增1个条目,“健康相关信息知识库”修改1个条目。第二轮专家咨询后,医护人员端新增1个模块和2个条目,患者端,“我的”模块保留4个条目。知识库中,“健康相关信息知识库”删除2个条目。两轮专家咨询后确定了模块中106个条目,知识库中110个条目。3.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确定及研发通过一对一专家咨询,审核和确认了诊疗系统的模块、知识库的具体条目。医护人员端,康复医生界面包括6个模块,治疗师和护士的界面包括3个模块,以“评估处方”和“康复处方”为主要内容,以“挂号”、“处方查看”、“完成诊疗”和“患者信息管理”为辅。患者端包括3个模块,“主页”为最关键的组成部分,“问卷评估”和“我的”为补充。确定了用户使用APP的路径图,完善了软件的界面设计,确定和开发了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结论:1.尽管心肺康复缺乏统一的规范,移动医疗也存在一些设计、使用问题等多重障碍,但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于心肺康复和移动医疗持积极态度。医护人员对于实施心肺康复的专业指导和标准化的康复流程参考有较高的需求,而患者希望获取更多关于疾病和康复的健康资料,双方也明确了开发简单易用的软件的重要性。应根据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和专业书籍等的指导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并优化系统设计,注重软件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提供科学便捷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2.通过专家咨询修订整理了两个端口共9个模块和4个知识库的具体条目,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系统化、信息化的康复治疗平台,也为患者提供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健康资料。3.最终确定并研发的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包括医护端“挂号”、“评估处方”、“康复处方”、“处方查看”、“完成诊疗”和“患者信息管理”共6个模块,患者端“主页”、“问卷评估”和“我的”共3个模块的内容。软件目前尚处于调试阶段,其可用性和有用性仍需进一步检验。

危良[6](2021)在《JK医药公司特医食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世界范围内多篇针对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报告表明,13%-69%的住院病人存在营养不良的状况,从而引起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致死率增长、心脏功能受损和免疫功能下降等不良影响。改善患者营养不良问题已经成为比专业级诊断、治疗和医疗照护更重要的问题。为疾病患者提供经过科学论证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与治疗药物共同辅助治疗,在有效地加速患者营养改善、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成本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以JK医药公司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市场营销为切入点,通过对营销策略和特医食品营销策略的相关文献研究,并借鉴了华瑞制药、费森尤斯卡比和雀巢三家特医食品领先企业市场营销上的成功经验后,总结出特医食品营销新模式。通过对JK医药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再结合特医食品市场的整体规模、行业竞争和目标人群的调研分析,对JK医药公司所处的特医食品市场进行细分,将公司的关注点转移到细分市场,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细分市场竞争状况,将肾脏病特医食品市场选定为目标市场,采取服务差异化营销战略,再在此基础上结合7Ps营销理论制定出围绕以患者营养管理服务为中心,循证医学数据做支撑,客户参与共创价值的JK医药公司特医食品整体市场营销方案。最后公司通过成立特医食品专项组、启动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和健全权限管理机制等措施,以保障JK医药特医食品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随着特医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营销模式和思路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JK医药公司建立特医食品营销新模式,以使该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也希望特医食品营销新模式可以为其他特医食品企业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朱心怡[7](2021)在《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文中指出背景《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指出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全面推进临床营养工作,然而临床护士在实施营养护理时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当前尚无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工具,尚不清楚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水平,无法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因此本研究严格遵循量表编制流程,旨在编制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以期为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目的(1)探讨临床医护人员对临床护士营养护理工作范畴及能力评价的认识,构建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编制符合我国文化和医疗背景的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并对该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1)质性访谈:采取目的抽样法于2019年5月~10月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选取临床科室的15位医护人员作为访谈对象,进行质性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并提取主题,为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和指标内容提供参考意见。(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及质性访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草案。(3)Delphi法专家咨询:邀请全国6省市7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5所医学院校的16名营养护理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定,最终形成的三级指标作为量表条目池。(4)量表初测: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月选取安徽省8所医院工作的367名临床护士进行施测,采用项目分析法进行条目筛选。(5)量表正式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月选取安徽省4所医院工作的762名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Cronbach’sα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检验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信效度。结果(1)共访谈10名临床护士、4名临床医生与1名营养师,本研究关于临床护士在营养护理中的能力需求,共提炼出七个主题,依次为营养专业知识、营养评估能力、营养支持护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素养。(2)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1.82%和88.89%,有效率均为100%;两轮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45和0.810;三级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 W)分别为0.264、0.108、0.087;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形成了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63个的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576、0.2576、0.1513、0.2576、0.0759,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0082~0.1288,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0020~0.0859;最终形成63个条目的初始量表。(3)量表初测的项目分析结果显示,各条目鉴别度良好,与总体相关性高,未删除任何条目;最终确立的正式量表包括5个维度共63个条目,即营养专业知识(条目1~7)、临床营养评估能力(条目8~17);营养健康教育能力(条目18~30);营养支持护理能力(条目31~48);营养护理相关素质(条目49~63)。(4)正式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9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2~0.981,分半信度为0.9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的拟合指标值均符合要求,量表结构效度良好;内容效度各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为0.968,表明63个条目的内容效度较高,参评专家的一致意见认同度较高;效标关联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维度与校标关联指标的相关性为0.582~0.809,量表总体与校标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7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年限、学历、有无子女、职称、层级、职务、所在科室、是否为带教老师、是否有相关证书、月收入、对护理职业的满意度、是否到上级医院进修过、所在科室或医院的管理者是否定期对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督促检查、是否参加过营养学习班、所在科室营养业务学习频次、在校期间是否上过营养课等在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质性访谈可得营养护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营养评估、营养健康教育、营养支持护理;(2)本研究所构建的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严谨、科学,结果真实可靠;通过计算各级指标权重,为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的规范化培训提供参照;(3)本研究完成了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最终包括5个维度,63个条目,编制的量表信效度良好,条目内容涵盖较全面、具体,实用性强,可作为评价我国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水平的测评工具。

冯兰棱[8](2021)在《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参考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构建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又能体现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方案,旨在规范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高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急诊专科护士管理、培训、考核及认证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进急诊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并手工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提取相关内容,了解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初步拟定培训方案框架。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拟定访谈提纲,对5名急诊专科护士和10名急诊护理专家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理解,以及对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认识、建议与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培训方案。3.Delphi法:采用Delphi法对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采用Excel2019、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指标纳入标准(重要性评分>4.0分,变异系数<0.25)以及专家意见修改相应指标,最终确定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90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559篇后按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28篇文献,涉及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长、考核标准、培训学员和教师准入标准等内容。2.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整理分析访谈内容后提炼5个主题,分别为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设置、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及展望,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培训方案。3.Delphi结果:参与2轮咨询的专家均来自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包括急诊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领域。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0.322(P<0.05)。第一轮修改41项指标,合并6项指标,删除8项指标,新增5项指标;第二轮修改6项指标,合并4项指标,删除2项指标,最终确立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及考核评价4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102项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选择的咨询专家专业领域涉及广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协调性较好,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培训方案充分融合核心能力要求,突出急诊专科化培训的特色,能为我国完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邸洁[9](2020)在《基于喂养流程的脓毒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评估与管理》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基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的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对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营养状况、临床结局的影响,旨在提高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及改善预后,为脓毒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合理实施及医护人员系统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入住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A病区与B病区诊断为脓毒症且行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51)与试验组(n=57)。对照组按常规肠内营养流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及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试验组按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及耐受性评估与管理。采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耐受性指标;采用ICU病历管理系统记录两组患者营养指标与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一周后肠内营养耐受性(胃肠道症状发生率、胃肠耐受性评分)、营养指标(身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及临床指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8天病死率)的差异。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基础疾病类型、肠内营养制剂类型及肠内营养管饲途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耐受性指标:(1)胃肠道症状组间比较,对照组发生误吸8例、胃潴留13例;试验组发生误吸2例、胃潴留0例;试验组误吸与胃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51、14.198,P<0.05)。(2)耐受性情况组间比较,对照组不耐受例数为18例,不耐受率为35.29%;试验组不耐受例数为10例,不耐受率为17.54%;试验组不耐受例数与不耐受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16,P<0.05)。(3)耐受性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胃肠耐受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8,P<0.05)。3.营养指标:(1)早期肠内营养开始前营养指标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身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6、1.200、1.290、1.073,P>0.05)。(2)早期肠内营养一周后营养指标组间比较,试验组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2、-2.026,P<0.05)。(3)早期肠内营养一周后营养指标组内比较,与营养前相比,试验组身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08、-2.011、-11.907,P<0.05);对照组前白蛋白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9,P<0.05)。(4)早期肠内营养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组间比较,试验组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3,P<0.05)。4.临床指标:早期肠内营养一周后临床指标组间比较,试验组住ICU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及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5、?2=0.296,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采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流程及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可降低早期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从而保障早期肠内营养顺利实施,可缩短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恢复,对医护人员在脓毒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与评估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洪伊荣[10](2020)在《“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个较科学、全面的“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指标体系,旨在为后期设计和建立该平台提供理论依据,以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达到智能化延续性护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方法1.文献分析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结合胃癌术后患者存在延续性护理需求的现状,初步确定本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框架。2.质性研究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先后对一所三甲综合性医院和一所三甲肿瘤专科医院的11名护士、11名胃癌术后患者和8名主要照顾者就使用“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服务平台的态度与功能需求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质性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使用Nvivo 12 plus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生成类别。3.研究小组讨论法:在探索用户使用态度与功能需求的质性研究基础上,以Fitch的癌症支持性照护理论框架为依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初步构建“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的指标体系,经研究小组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后,形成第一轮专家咨询表。4.Delphi法: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第一轮19位、第二轮17位)作为此次内容模块构建的咨询专家。经两轮专家咨询后确定形成“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5.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19和SPSS22.0统计分析两轮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专家基本情况用频数、构成比描述,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分别表示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用肯德尔和谐系数反映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均数和变异系数表示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并用上述指标检验咨询结果的可靠性。结果:1.质性研究表明,用户(胃癌术后患者、护士及照顾者)对平台的使用抱有不同态度,由于居家护理问题多、社会趋势和家庭照顾者照顾疲乏,需要使用平台者居多;对平台的功能需求主要体现在界面呈现、需要的功能和管理上。2.在质性研究基础上,以Fitch的癌症支持性照护理论框架为依据,综合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小组讨论结果,初步构建“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的指标体系,共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3.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最终确认“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专家在两轮咨询中的积极性分别为90%和89%,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5;两轮专家咨询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逐渐增高,重要性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740.250,可行性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790.339,经χ2检验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轮咨询后各指标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变异系数为0.000.21,专家意见比较集中。结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需要使用“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平台的用户(胃癌术后患者、护士及照顾者)居多,对使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用方便及安全可靠上。2.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的“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的指标体系,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可为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以满足患者健康需求。

二、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来源及共病患病率
        1.2.2 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共病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1.2.4 共病管理相关研究
        1.2.5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共病的概念
    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2.1 医学模式的转变
        2.2.2 医学模式的内容
        2.2.3 医学模式对共病的指导意义
    2.3 复杂网络理论
        2.3.1 复杂网络相关概念
        2.3.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2.3.3 复杂网络社区发现
        2.3.4 复杂网络在共病模式识别中的适用性
    2.4 协同管理理论
        2.4.1 协同理论
        2.4.2 协同管理理论
        2.4.3 协同管理在共病管理的适用性
    2.5 慢性病管理理论
        2.5.1 慢性病管理概况
        2.5.2 慢性病管理模式
        2.5.3 慢性病管理的过程
第3章 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的理论研究
    3.1 共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生物因素
        3.1.2 心理因素
        3.1.3 社会环境因素
        3.1.4 生活行为因素
        3.1.5 共病影响因素的花瓣模型
    3.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研究
        3.2.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问题分析
        3.2.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研究框架
    3.3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流程
        3.3.1 数据驱动决策过程
        3.3.2 数据驱动的共病管理决策过程分析
    3.4 基于DIKW体系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
        3.4.1 DIKW体系
        3.4.2 基于DIKW的共病模式挖掘与利用模型构建
第4章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方法
    4.1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模式挖掘流程
    4.2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构建
        4.2.1 疾病-疾病关联的一模网络
        4.2.2 疾病-影响因素关联的二模网络
        4.2.3 整合影响因素的共病网络
    4.3 基于重叠社区发现的共病模式识别
        4.3.1 重叠社区发现的适用性
        4.3.2 LFM算法的原理和步骤
        4.3.3 节点重要性分析
    4.4 共病模式挖掘方法评价研究
        4.4.1 评价原理
        4.4.2 对比方法的选择
第5章 基于CHARLS的我国老年共病模式挖掘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预处理
    5.2 老年共病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2.1 老年共病的患病情况
        5.2.2 共病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5.2.3 共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5.3 老年共病模式挖掘结果
        5.3.1 共病关系抽取
        5.3.2 共病网络
        5.3.3 共病模式
    5.4 共病模式挖掘结果评价
        5.4.1 结果评价
        5.4.2 方法对比评价
第6章 老年共病防控策略研究
    6.1 共病管理现状研究
        6.1.1 现状分析
        6.1.2 存在问题
    6.2 共病防控机制
        6.2.1 基本原则
        6.2.2 模式构建
    6.3 参与主体的主要职责
        6.3.1 政府层面
        6.3.2 医疗机构层面
        6.3.3 社区层面
        6.3.4 个人层面
    6.4 共病防控主要措施
        6.4.1 加强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6.4.2 完善慢性病信息系统建设
        6.4.3 借助新媒体进行健康指导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局限性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现况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FSMP的历史沿革
    1.1 全球
    1.2 中国
2 FSMP行业发展的局限性及可能性探索
    2.1 细化监管体系
        2.1.1 保证产品质量,采用分级监管
        2.1.2 加大科研投入,激发企业活力
        2.1.3 纳入医保体系,促进产品流通
    2.2 企业方
        2.2.1 研究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
        2.2.2 相关企业转型,丰富市场类型
        2.2.3 优化产品设计,关注效果反馈
    2.3 实际应用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发展
        2.3.1 销售途径及使用场所
        2.3.2 临床应用
        2.3.3 患者及其家属使用
3 展望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产Nisin的乳酸菌在炎性肠病特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概况
        1.1.1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介
        1.1.2 特医食品产业现状
        1.1.3 炎性肠病特医食品现状
    1.2 炎性肠病概况
        1.2.1 炎性肠病的简介
        1.2.2 炎性肠病的发病机理
        1.2.3 炎性肠病治疗方法
    1.3 Nisin概况
        1.3.1 Nisin简介
        1.3.2 Nisin的理化性质
        1.3.3 Nisin的抑菌机制
        1.3.4 Nisin的生产菌株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炎性肠病特医食品的配方设计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配制
        2.1.4 原料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蛋白/动物蛋白酶解方法
        2.2.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2.2.3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2.2.4 炎性肠病特医食品配方营养要求
        2.2.5 感官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炎性肠病特医食品营养配方
        2.3.2 特医食品营养成分设计
        2.3.3 蛋白酶活力检测
        2.3.4 α-氨基氮浓度标准曲线
        2.3.5 酶解条件的单因素实验
        2.3.6 L~9(3_4)正交试验
        2.3.7 营养成分
        2.3.8 感官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Nisin的乳酸菌对IBD特医食品原料的发酵优化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乳酸乳球菌乳亚种CICC6242 菌株复活步骤
        3.2.2 菌种培养
        3.2.3 抑菌圈的测定方法
        3.2.4 单菌发酵及共菌发酵
        3.2.5 营养成分测定及感官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生长时期确定
        3.3.2 单菌及共菌发酵实验
        3.3.3 在发酵培养基中产Nisin的效果
        3.3.4 益生元的添加在共菌发酵中的结果
        3.3.5 营养成分
        3.3.6 感官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BD特医食品对于炎性肠病的作用机制的初探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有害菌培养
        4.2.2 抑菌圈实验
        4.2.3 有益菌培养
    4.3 实验结果
        4.3.1 抑菌圈实验
        4.3.2 菌活数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定义
        1.2.1 心脏康复
        1.2.2 肺康复
        1.2.3 移动医疗
    1.3 研究现状
        1.3.1 心肺康复的开展现状
        1.3.2 移动医疗在心肺康复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构建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质性研究
        2.2.2 专家工作组会议
    2.3 研究结果
        2.3.1 质性研究的结果
        2.3.2 心肺康复诊疗系统基本框架的拟定
        2.3.3 专家工作组会议的结果
    2.4 讨论
        2.4.1 影响心肺康复应用的相关因素
        2.4.2 移动医疗的现存问题及需求分析
        2.4.3 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优点
        2.4.4 构建诊疗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第3章 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修订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专家选择
        3.2.2 专家咨询的实施
    3.3 结果
        3.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3.2 专家积极系数
        3.3.3 专家权威程度
        3.3.4 第一轮专家咨询意见
        3.3.5 第二轮专家咨询意见
    3.4 讨论
        3.4.1 初步构建规范化的心肺康复体系
        3.4.2 基本满足患者的健康知识需求
        3.4.3 模块内容设置较为适宜
        3.4.4 知识库内容科学简洁
第4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确定及研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3.2 模块和知识库的审核和确认
        4.3.3 诊疗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4.4 讨论
        4.4.1 基于移动医疗的诊疗系统有助于形成标准化的心肺康复流程
        4.4.2 基于移动医疗的信息支持有助于满足患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4.4.3 构建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基础是提供科学性的信息支持
        4.4.4 研发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关键是促进多学科的紧密协作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不足和展望
        5.2.1 研究的创新性
        5.2.2 研究的不足
        5.2.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JK医药公司特医食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深度访谈法
        1.4.3 案例分析法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特医食品
        2.1.2 循证医学
    2.2 理论基础
        2.2.1 STP市场细分理论
        2.2.2 7Ps营销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营销策略研究
        2.3.2 特医食品营销策略研究
        2.3.3 领先企业特医食品营销实践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JK医药公司特医食品营销环境分析
    3.1 内部环境分析
        3.1.1 公司概况
        3.1.2 产品特色
        3.1.3 产品营销现状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市场规模
        3.2.2 行业竞争
        3.2.3 目标人群
    3.3 STP分析
        3.3.1 目标市场细分
        3.3.2 目标市场选择
        3.3.3 目标市场定位
第4章 JK医药公司特医食品市场营销策略
    4.1 产品策略
        4.1.1 按不同病理需求设计产品,提高产品针对性
        4.1.2 按渠道细化产品规格,提高渠道针对性
        4.1.3 个性化营养服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2 价格策略
        4.2.1 价值定价,向消费者提供高价值产品
        4.2.2 特殊定价,吸引新客户
    4.3 渠道策略
        4.3.1 多营销渠道,满足患者产品与服务需求
        4.3.2 渠道经营管理,确保渠道高效运行
    4.4 促销策略
        4.4.1 学术推广,提高品牌价值
        4.4.2 推式策略,提高产品销量
    4.5 人员策略
        4.5.1 内部服务,提高员工满意度
        4.5.2 顾客参与,造就价值共创
    4.6 流程策略
        4.6.1 住院患者日常营养管理流程
        4.6.2 非住院患者日常营养管理服务流程
    4.7 有形展示策略
        4.7.1 人文展示,为顾客营造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
        4.7.2 实体展示,体现专业的营养服务机构形象
        4.7.3 服务信息展示,展示企业服务水平
第5章 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2 资金保障
    5.3 信息系统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可能创新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2.1.2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与条目筛选
        2.1.3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正式调查与考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质性访谈法
        2.2.3 德尔菲(Delphi)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数据分析方法
        2.2.7 伦理原则
    2.3 研究过程
        2.3.1 成立研究小组
        2.3.2 评价指标体系草案的形成
        2.3.3 设计问卷进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
        2.3.4 量表初测与条目筛选
        2.3.5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正式调查
        2.3.6 质量控制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质性访谈结果
        3.1.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3.1.2 访谈结果
    3.2 德尔菲(DELPHI)法结果
        3.2.1 专家一般资料
        3.2.2 专家积极系数
        3.2.3 专家权威程度
        3.2.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2.5 专家修改意见
    3.3 指标权重确定
        3.3.1 建立层次模型
        3.3.2 构建判断矩阵
        3.3.3 计算指标权重及一致性
    3.4 量表的初测与条目筛选结果
        3.4.1 一般资料
        3.4.2 量表条目筛选
        3.4.3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3.5 量表的正式调查与考评
        3.5.1 一般资料
        3.5.2 量表得分
        3.5.3 信度检验
        3.5.4 效度检验
        3.5.5 不同特征的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得分比较
4.讨论
    4.1 量表编制的必要性
    4.2 量表的构思和设计原则
    4.3 量表的条目分析
        4.3.1 质的分析
        4.3.2 量的分析
    4.4 量表的信度评价
        4.4.1 内部一致性
        4.4.2 外在稳定性
    4.5 量表的效度评价
        4.5.1 内容效度
        4.5.2 结构效度
        4.5.3 效标关联效度
    4.6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
5.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
    5.4 研究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综述 临床护士营养护理现状和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

(8)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成立研究小组
    2.2 文献研究
    2.3 半结构式访谈
    2.4 Delphi法的实施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文献研究结果
    3.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3.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初步构建结果
    3.4 Delphi咨询结果
    3.5 确立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
第四章 讨论
    4.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2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4.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内容分析
第五章 小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喂养流程的脓毒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评估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脓毒症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样本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研究工具
        2.3 干预方案具体内容
        2.4 肠内营养相关控制变量
        2.5 评价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4.1 医护人员培训
        4.2 数据的整理分析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研究对象入组基本资料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EEN一周后耐受性比较
        3.1 胃肠道症状比较
        3.2 耐受性情况及喂养耐受性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EEN一周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4.1 实验室客观指标比较
        4.2 两组患者EEN目标喂养量达标时间比较
    5 两组患者EEN一周后临床指标比较
讨论
    1 本研究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均衡性
    2 基于喂养流程的EEN耐受性评估与管理对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
        2.1 基于喂养流程的EEN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能够提高EEN耐受性
        2.2 基于喂养流程的EEN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能够减少胃肠道症状的发生
    3 基于喂养流程的EEN耐受性评估与管理对脓毒症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3.1 基于喂养流程的EEN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能够改善营养状态
    4 基于喂养流程的EEN耐受性评估与管理对脓毒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4.1 基于喂养流程的EEN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能够减少住ICU时间
        4.2 基于喂养流程的EEN耐受性评估与管理对机械通气时间及临床转归无明显改善
研究的创新性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10)“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互联网+”背景下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国外研究现状
        1.2.2 “互联网+”背景下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胃癌
        1.3.2 “互联网+”
        1.3.3 延续性护理
        1.3.4 Fitch的癌症支持性照护理论框架
第2章 用户对使用“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平台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访谈对象与抽样方法
        2.1.2 访谈提纲的确定
        2.1.3 伦理问题
        2.1.4 资料收集方法
        2.1.5 资料分析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对“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平台的使用态度
        2.2.2 对“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
    2.3 讨论
        2.3.1 使用“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平台已成趋势
        2.3.2 “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平台面临诸多挑战
        2.3.3 以便于用户访问的方式设计平台
        2.3.4 健全“互联网+”平台保障体系为用户保驾护航
第3章 “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平台内容模块的构建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回顾和软件功能荟萃法
        3.1.2 研究小组讨论法
        3.1.3 Delphi法
    3.2 研究结果
        3.2.1 专家咨询表构建结果
        3.2.2 专家咨询的结果
        3.2.3 指标筛选结果
    3.3 讨论
        3.3.1 内容模块构建的重要性
        3.3.2 内容模块构建的科学性
        3.3.3 内容模块构建的可靠性
        3.3.4 内容模块中各级指标的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性
    4.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挖掘与防控策略研究[D]. 穆晓敏.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现况及探索[J]. 周子琪,苟茂琼,胡雯,饶志勇,石磊,柳园.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1(04)
  •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产Nisin的乳酸菌在炎性肠病特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杨东.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5]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肺康复诊疗系统的设计[D]. 李文硕. 吉林大学, 2021(01)
  • [6]JK医药公司特医食品营销策略研究[D]. 危良.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临床护士营养护理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D]. 朱心怡.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D]. 冯兰棱. 兰州大学, 2021(11)
  • [9]基于喂养流程的脓毒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评估与管理[D]. 邸洁. 青岛大学, 2020(01)
  • [10]“互联网+”胃癌术后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模块的构建[D]. 洪伊荣.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