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极具开发潜力的热带水果——番荔枝(论文文献综述)
夏春华[1](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张晓声[2](2018)在《东盟农产品入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及花曲柳窄吉丁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农产品贸易额大幅增长,我国口岸从东盟进境的各类货物及东盟旅客携带物中截获到有害生物疫情种类和数量也在极具增加,这使得检疫性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不断攀升,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在国内发生扩散,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必将遭受破坏性的打击与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对广东省口岸进境贸易货物及旅客包裹等开展了截获有害生物种类调查研究,同时,通过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口岸常截获的花曲柳窄吉丁在国内各地区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模拟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如下。1.2011~2016年间我国各口岸从东盟国家输华农产品中截获有害生物211587种次,其中有109种(属)总计14151种次为检疫性有害生物,昆虫类、线虫类、杂草类分占77、12、11种(属),真菌类5种,原核生物3种,软体动物1种。统计数据表明,截获总种次超过100次的有辣椒实蝇、桔小实蝇、咖啡果小蠹等23余种;通过货检途径截获超过100种次的有咖啡果小蠹、南洋臀纹粉蚧等18种;通过旅检途径截获超过100种次的有辣椒实蝇、番石榴果实蝇、桔小实蝇等6种。2.本文对2011~2016年间从东盟各国进境货品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年份截获有害生物疫情进行分析,2011年截获种次最多,达3000多种次,其余年份每年截获2000种次左右。根据我国22个直属检验检疫局检出东盟国家有害生物截获记录来看,广东、深圳口岸截种次最多;其次为云南、上海、江苏口岸,均达1000种次以上。较少的口岸为四川、湖北、湖南、贵州和山西。根据不同植物产品携带有害生物情况进行分析,水果和木材为东盟各国输华植物类的主要商品,2011~2016年,我国共从东盟输华水果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5453种次,占总截获量的38.5%;从木材中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4103种次,占总截获量的29.0%;从其他农产品共截获3792种次,占总截获量的26.8%。东盟输华水果主要有害生物为实蝇和介壳虫,其中检出实蝇类害虫共18种属,3420种次,其中橘小实蝇截获1754批次,番石榴实蝇1000批次。水果中介壳虫共截获5种属,总计1464种次,其中检出南洋臀纹粉蚧截获1259批次。分析木制品及包装截获有害生物情况,东盟输华木制品和木包装上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41种属,昆虫36种属,其中杂草3种,线虫1种,软体动物1种,共4095种次。其中材小蠹属1093种次,乳白蚁属1024种次,长小蠹属796种次。根据其他农产品截获有害生物情况进行分析,泰国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最多,共计1228种次,其中辣椒果实蝇截获1134种次,占总截获量的92.3%。缅甸输华其他农产品以豆类为主,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1178种次,豆象类为截获主要种从不同来源国截获有害生物进行疫情分析,截获疫情最多的国家为马来西亚,共计2066批次,其次是缅甸550批次、泰国415批次。东盟国家除文莱没有疫情截获以外,截获最少的是柬埔寨和新加坡,均为31批次。本文对截获的有害生物重要的30种(昆虫类11种、杂草类12种、病原菌5种、线虫类2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具体描述分析。3.近年来花曲柳窄吉丁在广东地区时有截获,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其风险等级为特别危险。虽然针对该虫的检疫防治已发展比较成熟,但在口岸检疫中仍存在一定风险。我国境内物种资源丰富,如其漏网进入,该虫能够快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通过其主要寄主白蜡树、其他木质材料及植物等扩散。本文对花曲柳窄吉丁加强检疫监管及应急处理提出了建议,应引起足够重视,避免此害虫在广东及其他新的地区的发生与扩散。
牛春艳,林达峰,潘庆国,张业崎,曹爽[3](2017)在《玉米抗性淀粉在番荔枝压片糖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玉米抗性淀粉和番荔枝原料,将其制备成功能性压片糖果。结果表明:玉米抗性淀粉添加于食品中可以改进食品品质,通过感官评价,番荔枝用量7%,玉米抗性淀粉用量4%,山梨糖醇用量12%,硬脂酸镁用量0.6%。把番荔枝与玉米抗性淀粉糖果结合起来研发功能压片糖果,既提供了番荔枝的食用价值及功效,也提供了一种大众更喜爱的和更环保的食用载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韩圆圆,刘伟,程思怡,叶丹丹,吴玉玲,丁文雯,惠国华[4](2014)在《基于声表面波谐振器串联电路的番荔枝储存时间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433 MHz声表面波谐振器串联电路对番荔枝储存时间进行检测。将番荔枝样品串联接入检测电路,采集声表面波谐振器的负载频率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番荔枝样品储存时间的延长,声表面波负载频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根据检测频率线性回归结果,可以判定番荔枝样品的储存期时间。该方法具有响应快、重复性好、成本低等优势,有望于水果储存时间快速检测中得到应用。
梁明捷[5](2013)在《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散篇和建筑学科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科学方法,涵盖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大要素的全面研究成果仍然相当匮乏。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先后提出了岭南古典园林“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风格特征的诸多观点,然而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岭南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具体表现形式的系统分析,其目的是构建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全面系统研究框架,显示出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叠山、理水和植物配置是其风格特征的四个具体表现形式。“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风格特征的二重统一性在四个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第二章中,通过基于明清、近代岭南园林与同期的巴洛克、洛可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西方设计艺术的频繁交流而进行的横向对比研究,以及岭南园林风格的发展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南越王朝园林、南汉王朝园林和明清近代园林的纵向对比研究。指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为解决亚热带湿热气候和受到商业经济和意识的影响,一方面具有畅朗轻盈的体型、简单规整的紧凑型平面布局和科学合理装饰的实用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发达的民间工艺和外来文化影响,又表现出不拘一格、组合灵活的庭园空间布局、通透玲珑、灵活变化的立面造型和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建筑装饰。第三章中,通过岭南与北方、江南园林在叠山的石材、代表作品、服务对象、结构类型、假山规模、布局手法、洞窟技术等对比研究,以及岭南叠山技术中常见的“石谱”类型、成熟的工艺流程和塑山技法的分析,指出:岭南古典园林叠山一方面表现出材料运用和结构原理的科学性,并与建筑居住空间构成紧密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纹饰的审美传统、英石材料的特性、连镶带贴塑山的技术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玲珑通透、新奇多姿的表现主义倾向,更深刻地认识其风格特征。第四章中,岭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通过与北方、江南园林在理水规模与池岸、理水文化、水体构筑形态、理水原则、山水关系和水乡文化的影响等对比研究分析,一方面体现出适应庭园边界与面积要求的几何形状聚合式、环水式平面布局、利用水体达到降温作用和房水相伴、亲水建筑的营建,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注重活水引用、盛行的水上活动、水边植物景观的配置和以水为财、活泼多姿的南国水乡“水文化”特征。第五章中,岭南园林的植物配置通过与北方、江南园林植物配置的选材、配置文化等的对比研究,以及植物配置中独特的组织形式与观赏方式分析,指出:岭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一方面表现出重利实惠的理念、注重地方树种、岭南佳果和香花植物栽植的实用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显现出四季葱郁、花馨色艳、果丰延绵、外来树种和水边以及棕榈科植物繁多、此起彼落、热闹非凡的热带、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景观风貌和绚丽多姿的南国风光。第六章,综上,明清代岭南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鼎峙成为三大地方风格之一。从宏观的环境因素看,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岭南的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二重统一性倾向。从微观的环境因素看,明清代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表现出来的“娱于园”取代“隐于园”的功能倾向和“壶中”、“芥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风格的最终形成。通过现存粤中四大名园的综合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岭南古典园林风格,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和江南私家园林“怡情写意,隐逸超脱”的意匠指归,充分体现了“求真而传神,求实而写意”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精神,它是“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二重性风格特征的完整统一体。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和谐统一。
檀云坤[6](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韩俊艳[7](2011)在《细辛杀螨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HPLC-MS、GC-MS、1H-NMR、电镜显微技术等研究方法对药用植物细辛杀螨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作用机理和剂型加工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细辛的杀螨活性并阐明了其杀螨作用机理,纯化出了杀螨活性单体,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并研制出了一种细辛杀螨物质的实用剂型。本研究成果为药用植物细辛杀螨物质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研究了20种低毒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杀螨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槟榔、细辛、黄连、苦参和苦楝子等的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较强,以10mg/mL浓度处理72h后雌成螨的校正死亡率达到100%,处理5d后卵的孵化率低于40%,对螨的LCso在0.47-2.14mg/mL之间,对卵的LC5o在0.88-2.20mg/mL之间。对杀螨活性最强的药用植物细辛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细辛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触杀活性较强,成螨处理24 h和卵处理5d后,1mg/mL细辛甲醇提取物对雌成螨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5%和45.7%,对雌成螨与卵的LCso值分别为0.57 mg/mL与0.88 mg/mL。细辛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具有较强的产卵抑制作用,以1 mg/mL浓度处理,24与48 h的产卵抑制率分别为60.25%和61.45%,以4mg/mL浓度处理,24与48 h的产卵抑制率分别为92.89%与94.7%。细辛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还表现出驱避作用,以0.5 mg/mL处理,12 h后对螨的驱避率为57.14%,在大于2 mg/ml浓度时,从12至72h的驱避率均接近100%。细辛甲醇提取物还具有一定的胃毒毒性,但弱于触杀毒性。以1mg/mL浓度处理,48h的成螨校正死亡率和产卵抑制率分别为28.2%和53.21%。浓度增大,胃毒作用增强,在8mg/mL浓度下,48h的成螨校正死亡率和产卵抑制率分别为82.05%与92.66%。明确了细辛杀螨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二斑叶螨进行触杀处理后,螨的体壁外观超微结构发生改变:体表失水、螨体皱缩、体壁肤纹间隙变大、肤纹突变小、表皮层和细胞内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细辛提取物抑制二斑叶螨体内乙酰胆碱酯酶、Na+, K+-ATP酶、多功能氧化酶的酶活性,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对酯酶和单胺氧化酶没有显着影响,表明乙酰胆碱酯酶、Na+, K+-ATP酶、多功能氧化酶可能是细辛杀螨活性物质的作用靶标,同时氧化应激反应也与其杀螨作用机制有关。对细辛提取物进行了杀螨活性跟踪、分离和纯化,分离鉴定了杀螨活性单体。采用硅胶柱层析结合薄层层析、重结晶技术等方法得到杀螨活性单体,经HPLC-MS和GC-MS及1H-NMR等技术鉴定分析,确定杀螨活性物质为细辛脂素。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细辛脂素的杀螨活性较强,LC5o为0.1237 mg/mL,毒力较细辛提取物增强。研制了细辛提取物乳油剂。配方组成:10%细辛提取物+80%溶剂(二甲苯)+10%复合乳化剂(3%农乳500+2%农乳600+5%吐温-80)。细辛乳油的乳化性、分散性、乳液的稳定性、低温稳定性以及热贮稳定性、挥发性等质量指标均符合要求。室内生测结果表明10%细辛提取物乳油400倍稀释液与15%哒螨灵3000倍稀释液对二斑叶螨的室内防效相当。对细辛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杀螨活性进行了研究。经GC-MS分析,细辛挥发油中的9种主要成分占了86.15%,其中甲基丁香酚含量最高,为22.9%,其次是黄樟醚,含量为19.8%。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细辛挥发油对二斑叶螨具有较强的熏蒸活性和驱避活性,在8μg/mL浓度下,24 h的螨死亡率为72.6%,在48 h后,达到100%,驱避率为86.1%。细辛挥发油对螨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Na+,K+-ATP酶产生影响,细辛挥发油处理后,二斑叶螨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Na+,K+-ATP酶活性降低,表明这两种酶酶活性的改变,可能与细辛挥发油对螨的毒性作用机制有关。
李雯敏,刘文丛[8](2011)在《番荔素抗肿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番荔素是从番荔枝科植物的不同部位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由于其抗肿瘤效果显着,因此得以"明日抗癌之星"的称号。文章就番荔素抗肿瘤作用、抗耐药性、机制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张美芳[9](2010)在《中泰消费文化与市场比较研究 ——以水果市场为例》文中提出中泰两国密切近邻。泰国与中国在历史上存在着朝贡的关系,两国人民的交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两国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慎密。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体育、教育方面的交流,也是无处不在。两国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每年贸易量逐渐增加。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中泰关系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泰国十分重视彼此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中泰两国的经贸往来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但更多的是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因此,中泰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唐时期中泰两国就有友好交往,可以说中泰两国是兄弟国家。在泰国华人比较多,长期以来,与泰国人互相交往,文化交互渗透,所以中泰既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习俗文化。要与一个国家做生意,必须了解那个国家的文化。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不相同的文化,互相了解有利于帮助协调,能使商业合作更容易、更顺利。论文进行了中泰两国的文化研究。论文研究是以水果市场为例,作为一种大众生活的普遍产品,人人都能消费,很多特征可以表明中泰之间的文化差异。水果贸易在中泰两国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泰两国的水果贸易迎来了新的挑战。借助联合国统计署、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水果贸易数据,以及一些调查结果估算,对中泰的水果消费及贸易进行分析,即中泰两国间的水果贸易零关税协议的出台背景以及主要内容和相关资料。探讨“零关税”的实施给两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且对泰水果“椰色果”进口中国市场的机会进行预测,还针对“椰色果”出口中国市场的策略作出分析,并提出中泰两国进一步开拓水果市场的对策建议。结论表明双方的水果贸易尽管竞争激烈,但是也有互补性。泰国水果开拓中国市场还存在着一定的机会。
潘显辉,郭守军,杨永利,李伟滨,黄晓珊,赵庆芳[10](2009)在《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耐藏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长角豆胶与黄原胶复配胶为涂膜基质,添加具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制剂五倍子、大黄以及NaCl等成膜助剂,配制成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此保鲜剂所成复合膜的表面形貌,并以番荔枝为实验材料,对其进行涂膜处理,研究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可形成一层致密、较均匀的膜,能抑制番荔枝果实中有机酸、VC等营养成分的消耗,降低失重率、裂果率、腐烂率和可溶性固形物转化速度,延缓后熟软化过程,抑制呼吸强度,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延缓果实衰老,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二、极具开发潜力的热带水果——番荔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具开发潜力的热带水果——番荔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公园城市概述 |
1.4.1 公园城市定义 |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
1.5.2 生态绿网理论 |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
1.6 研究问题 |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创新点 |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
1.8.1 研究策略 |
1.8.2 研究方法 |
1.9 研究技术路线 |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
2.1 湛江市概况 |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
2.5 本章小节 |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
3.4.1 适生植物 |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
4.2 Python语言特点 |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
4.3.1 原理 |
4.3.2 流程 |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
4.6 本章小结 |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
5.9 本章小节 |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
6.4.3 系统功能构建 |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
6.5 本章小节 |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
7.4.1 材料与方法 |
7.4.2 结果与分析 |
7.4.3 讨论与结论 |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
7.5.1 材料与方法 |
7.5.2 结果与分析 |
7.5.3 讨论与结论 |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
7.7 本章小节 |
8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与展望 |
8.2 结论与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东盟农产品入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及花曲柳窄吉丁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东盟贸易概况及花曲柳窄吉丁研究进展 |
1.1 东盟概况 |
1.2 对出境物种资源保护 |
1.3 对进境种质资源风险 |
1.4 目前对东盟进出境植物及商品防范的必要性 |
1.5 花曲柳吉丁种属及分布状况 |
1.6 花曲柳吉丁潜在危害性分析 |
1.7 扩散风险分析 |
1.8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东盟进境物品中截获有害生物种类及调查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方法 |
2.1.2 样品采集地点 |
2.1.3 仪器及用具 |
2.1.4 标本的整理与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截获有害生物种类情况 |
2.2.2 不同年份截获有害生物疫情分析 |
2.2.3 我国各个直属局截获东盟有害生物疫情分析 |
2.2.4 不同植物产品携带有害生物疫情分析 |
2.2.5 输华水果疫情截获情况 |
2.2.6 其它农产品截获有害生物情况 |
2.2.7 木制品及包装物截获有害生物情况 |
2.2.8 东盟各国截获疫情分析 |
2.2.9 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种类及特征描述 |
第三章 花曲柳窄吉丁的风险分析与综合防治 |
3.1 分布现状 |
3.1.1 全球分布现状 |
3.1.2 国内分布现状 |
3.2 侵入可能性 |
3.2.1 花曲柳窄吉丁生物学特性 |
3.2.2 花曲柳窄吉丁疫情控制难度 |
3.2.3 在国内的适生范围和寄主 |
3.2.4 风险性管理难度 |
3.3 定殖可能性 |
3.3.1 寄主 |
3.3.2 寄主树种的分布 |
3.3.3 适生性分析 |
3.4 定殖后扩散的可能性 |
3.5 传入后果评估 |
3.6 花曲柳窄吉丁综合防治 |
3.6.1 防治对策 |
3.6.2 严格进行植物检疫 |
3.6.3 加强栽培和防治管理 |
3.6.4 加强预报,抓住防治适期 |
3.6.5 保护天敌,加强生物控制作用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玉米抗性淀粉在番荔枝压片糖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设备。主要材料:番荔枝 (购自超市) ;玉米抗性淀粉 (自制) ;山梨糖醇、乙醇、硬脂酸镁 (均为食品级) 。 |
2.2 工艺流程 |
2.3 感官评价方法 (表1) |
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4)基于声表面波谐振器串联电路的番荔枝储存时间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过程中番荔枝样品的变化 |
2.2 不同储存时间番荔枝质量变化 |
2.3 声表面波谐振器输出频率 |
3 结论 |
(5)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1.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 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 |
2.1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特征 |
2.1.1 畅朗轻盈的体型 |
2.1.2 实用主义的风格倾向 |
2.1.3 不拘一格的庭园空间和活泼多姿的造型 |
2.2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的风格特征 |
2.2.1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风格形成的历史源流分析 |
2.2.2 绚丽多姿的装饰风格特征 |
2.2.3 岭南庭园与西方同期装饰艺术风格特征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叠山风格 |
3.1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风格的历史源流分析 |
3.1.1 生长期----秦、汉代的山岳崇拜 |
3.1.2 兴盛期----南汉、宋代的叠山风格 |
3.1.3 成熟期----明清、近代的叠山风格 |
3.2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风格特征 |
3.2.1 岭南庭园叠山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
3.2.2 岭南庭园叠山风格形成的材料因素 |
3.2.3 岭南庭园叠山风格形成的技术因素 |
3.2.4 粤东庭园叠山的风格特征 |
3.2.5 岭南庭园叠山的美学表现 |
3.2.6 三大园林叠山风格的对比分析 |
3.3 岭南古典园林的叠山技术 |
3.3.1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类型 |
3.3.2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工艺流程及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风格 |
4.1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风格形成的历史源流分析 |
4.1.1 贝丘与沙丘滨海部落的理水特征 |
4.1.2 秦汉代园林理水风格 |
4.1.3 隋唐、南汉和宋代园林理水风格 |
4.1.4 明清、近代园林理水风格 |
4.2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风格特征 |
4.2.1 三大园林理水风格的对比分析 |
4.2.2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风格特征 |
4.2.3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类型与形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风格 |
5.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风格的历史演变 |
5.1.1 史前时期的植物种类 |
5.1.2 秦、汉代宫苑的植物配置 |
5.1.3 晋、南汉、宋代的植物种类及宫苑植物配置 |
5.1.4 明清、近代园林的植物配置 |
5.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风格特征 |
5.2.1 岭南植物的生境条件特征 |
5.2.2 岭南植被的类型和特征 |
5.2.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风格特征 |
5.2.4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文化内涵 |
5.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组织形式 |
5.3.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种植方式 |
5.3.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建筑空间关系 |
5.3.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材料的观赏方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总述 |
6.1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 |
6.1.1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宏观环境因素 |
6.1.2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微观环境因素 |
6.1.3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特征的观点统一 |
6.2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特征的案例综合研究 |
6.2.1 顺德清晖园 |
6.2.2 番禺余荫山房 |
6.2.3 东莞可园 |
6.2.4 佛山梁园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6)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内容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
2.4 研究启示 |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基本构想 |
3.1.1 基本概念 |
3.1.2 基本内涵 |
3.2 理论基础 |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
3.3 分析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
4.1 农业合作基础 |
4.1.1 农业发展阶段 |
4.1.2 农业产业结构 |
4.1.3 农产品市场 |
4.1.4 农业生产要素 |
4.1.5 农业经营管理 |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
4.2 农业合作现状 |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
4.2.2 农产品贸易 |
4.2.3 农业直接投资 |
4.3 存在主要问题 |
4.3.1 农产品贸易 |
4.3.2 农业直接投资 |
4.4 本章小结 |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
5.1.1 基本运作情况 |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
5.2.1 基本运作情况 |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
5.3.1 基本运作情况 |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
6.1.1 研究方法选择 |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
6.3.1 研究方法选择 |
6.3.2 研究对象概述 |
6.3.3 引力模型构建 |
6.3.4 研究数据来源 |
6.3.5 回归分析结果 |
6.3.6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7.2.1 土地要素流动 |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
7.2.3 资本要素流动 |
7.2.4 技术要素流动 |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
7.3 本章小结 |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8.1.1 发展机遇 |
8.1.2 发展趋势 |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
8.2.1 基本原则 |
8.2.2 总体导向 |
8.2.3 模式选择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7)细辛杀螨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植物源杀虫剂及药用植物细辛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1.1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
1.1.1 植物源杀虫剂的历史与优势 |
1.1.2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现状 |
1.1.3 植物源杀螨农药的研究方向与中草药资源的利用 |
1.2 中药细辛的研究进展 |
1.2.1 细辛的资源分布 |
1.2.2 细辛的化学成份 |
1.2.3 细辛的药理活性 |
1.2.4 细辛的农用活性 |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二章 20种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杀螨活性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提取率 |
2.2.2 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 |
2.2.3 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卵的触杀活性 |
2.2.4 药用植物甲醇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细辛提取物的杀螨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细辛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提取率 |
3.2.2 三种触杀杀螨方法比较 |
3.2.3 细辛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触杀活性 |
3.2.4 细辛提取物对二斑叶螨卵的触杀活性 |
3.2.5 细辛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和卵的毒力 |
3.2.6 细辛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产卵抑制作用 |
3.2.7 细辛提取物对二斑叶螨的驱避作用 |
3.2.8 细辛提取物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胃毒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细辛杀螨活性物质作用机理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细辛杀螨活性物质对二斑叶螨显微结构的影响 |
4.2.2 细辛杀螨活性物质对二斑叶螨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细辛杀螨活性物质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细辛甲醇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活性测定 |
5.2.2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柱层析分离 |
5.2.3 柱层析分离不同组分的生物活性 |
5.2.4 活性组分的次级柱层析分离 |
5.2.5 组分4-a的进一步纯化结果 |
5.2.6 活性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5.2.7 细辛脂素的生物活性测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细辛甲醇提取物剂型加工及毒力测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细辛提取物乳油的研制 |
6.2.2 细辛提取物乳油的质量研究 |
6.2.3 细辛提取物乳油的室内毒力测定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细辛挥发油的杀螨活性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细辛挥发油气相/质谱分析 |
7.2.2 细辛挥发油对二斑叶螨的熏蒸活性 |
7.2.3 细辛挥发油对二斑叶螨的驱避作用 |
7.2.4 细辛挥发油对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 |
7.2.5 细辛挥发油对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4 关于本研究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8)番荔素抗肿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3 抗耐药性研究 |
4 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 |
5 细胞周期 |
6 总结 |
(9)中泰消费文化与市场比较研究 ——以水果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及应用价值 |
1.3.1 研究目标 |
1.3.2 应用价值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释义 |
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1.1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
2.1.2 购买行为6WlH分析法 |
2.1.3 消费者心理理论 |
2.2 消费习俗理论 |
2.2.1 消费习俗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
2.2.2 消费习俗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
2.3 文化理论 |
2.3.1 消费文化 |
2.3.2 跨文化营销管理策略 |
3 中泰消费文化比较 |
3.1 中泰文化的比较 |
3.1.1 中泰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3.1.2 中泰风俗礼节的不同特点 |
3.2 中泰水果消费 |
3.2.1 中国水果消费现状分析 |
3.2.2 泰国的水果消费行为分析 |
4 中泰水果贸易分析 |
4.1 中泰水果贸易情况 |
4.1.1 中国水果市场目前现状 |
4.1.2 泰国水果市场目前现状 |
4.2 中泰两国热带水果对比 |
4.2.1 地理气候条件对比 |
4.2.2 水果生产与贸易情况对比 |
4.3 中泰水果零关税协议 |
4.3.1 协议执行后对中泰水果贸易的情况 |
4.3.2 协议执行对中泰两国的影响 |
4.4 中泰水果前景 |
4.4.1 中国水果开拓泰国市场 |
4.4.2 泰国水果开拓中国市场 |
5 实例分析:"椰色果"进入中国市场分析 |
5.1 椰色果简介 |
5.2 市场机会 |
5.3 主要目标与市场容量 |
5.4 产品需求预测 |
5.5 市场竞争力分析 |
5.6 泰国水果"椰色果"出口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 |
5.7 泰国水果"椰色果"出口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与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泰国的水果消费行为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耐藏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中草药浸提液的制备 |
1.3.2 涂膜保鲜剂的配制 |
1.3.3 涂膜 |
1.3.4 电镜观察 |
1.4 品质指标的测定 |
1.4.1 失重率测定 |
1.4.2 裂果率和软果率的测定 |
1.4.3 腐烂率的测定 |
1.4.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1.4.5 VC含量 |
1.4.6 有机酸含量 |
1.4.7 呼吸强度 |
1.4.8 丙二醛 (MDA) 含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失重率的影响 |
2.2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裂果率和软果率的影响 |
2.3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腐烂率的影响 |
2.4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2.5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2.6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VC含量的影响 |
2.7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呼吸强度的影响 |
2.8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MDA含量的影响 |
2.9 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原理的初步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四、极具开发潜力的热带水果——番荔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2]东盟农产品入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调查及花曲柳窄吉丁风险分析[D]. 张晓声.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3]玉米抗性淀粉在番荔枝压片糖果中的应用研究[J]. 牛春艳,林达峰,潘庆国,张业崎,曹爽.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7)
- [4]基于声表面波谐振器串联电路的番荔枝储存时间检测方法研究[J]. 韩圆圆,刘伟,程思怡,叶丹丹,吴玉玲,丁文雯,惠国华. 中国食品学报, 2014(04)
- [5]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 梁明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6]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7]细辛杀螨活性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D]. 韩俊艳.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7)
- [8]番荔素抗肿瘤机制研究[J]. 李雯敏,刘文丛. 吉林农业, 2011(04)
- [9]中泰消费文化与市场比较研究 ——以水果市场为例[D]. 张美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10]中草药复合涂膜保鲜剂对番荔枝耐藏性的影响[J]. 潘显辉,郭守军,杨永利,李伟滨,黄晓珊,赵庆芳. 食品科学, 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