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文化无定规量体裁衣最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1](2014)在《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文化地产业随着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广泛兴起而快速勃兴,同时,作为房地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化地产业为房地产的开发另辟了一条新路径,也将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作为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一种新业态,目前对文化地产业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对文化产业、产业融合、文化地产业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房地产业系统和文化产业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解构文化地产业房地产业的特征,建立了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模型,提出了中国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的4种宏观模式和5种微观模式。以厦门市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研结合专家访谈方法,确定了厦门市文化地产业融合指标体系的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通过分析确定了厦门市文化地产业融合的最佳宏观模式。运用SW0T分析法得出未来厦门市文化地产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厦门市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微观模式的重点和方法。论文提出了中国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模型及融合发展的过程模式,对厦门的文化地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发展策略及方法,同时对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地产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继东[2](2012)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金融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作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电子银行凭借其在降低经营成本、丰富金融产品及功能、提升客户满意度、拓宽收入来源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日益成为现代化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在电子银行业务创新浪潮冲击下,银行业正逐步从依靠实体网点发展模式向依靠实体网点和电子银行渠道并行的发展模式转变,从砖墙式的有形网点向无时空限制的虚拟网点经营转变,并带动管理方式、盈利模式、队伍结构的深刻转变。电子银行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银行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不仅为银行带来更多回报,更为重要的是为客户创造了更多价值,为银行与客户搭建了更好的互动平台,实现了银行与客户“双赢”。近年来,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服务、分流柜面压力、降低经营成本、拓宽收入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成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目前,国内外银行业和金融理论界对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研究日趋成熟,主要集中在电子银行业务运营模式、组织管理体系、市场定位、产品创新、风险防控、市场营销等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用社等传统地方性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与先进银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电子银行业务运营模式、发展策略、市场定位、风险控制、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研究较少,有的领域还是空白。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同行业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业务发展实际,运用竞争优势理论、市场营销理论、市场细分理论和SWOT分析模型,对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组织管理、产品研发、风险防控、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业务管理等六大体系,以及加快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邵士官[3](2012)在《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结晶,是县级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中心。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尤其是后危机时代,城市在以扩大内需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中城市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而小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度、高质量的发展期。诚然,我国小城市发展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却仍面临诸多阻滞因素,其中的矛盾与症结亟待破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小城市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定位于城市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小城市研究,通过系统阐述,廓清小城市的内涵,破解小城市发展的桎梏,提高对小城市的科学认识,对于推进我国小城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城市发展的研究需要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本文一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小城市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小城市与城镇体系各个方面的关系和联系入手,提出了从小城市的确定内涵、清晰标准、完整形态等方面认识小城市的新观念。第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小城市发展的现状,已经形成的特点,面临的矛盾问题以及成因,把握小城发展的总体情况。第三个方面,深入总结梳理、借鉴国外小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并以山东省小城市发展为重点案例分析,同时搜集运用全国小城市发展的有关数据、信息、案例以及部分研究成果,夯实了小城市发展的研究基础。我国小城市的发展普遍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小城市大多在秦汉以降的县城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经过了建国以后六十多年的发展,为何至今还处于城市发展的起步阶段,值得我们深思。本文首先运用理论做指导,深入剖析小城市的发展、走势、机理,同时在大量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影响和制约我国小城市发展的内生性主要阻滞因素,即城市区位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人口的相对封闭和停滞,影响城市的发展;对城市选择的历史性因素仍在发挥作用;产业这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小城市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发展途径。同时,本文又深入探讨了影响制约小城市发展的外部阻滞性主要因素,即国家对小城市发展的支持政策始终滞后;小城市发展的规划指导普遍缺乏;小城市的规范和高质量建设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缺乏法律的约束;小城市的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有的小城市管理甚至还处于尚未起步阶段。这八大内生外生性阻滞因素的相互交织,形成了阻碍小城市发展的道道樊篱,导致小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甚至畸形发展。研究应当在分析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正确途径。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城市发展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知识,着眼于当前制约我国小城市发展的内生外生八大主要阻滞性因素,构建了消解当前制约小城市发展的主要阻滞因素的路径和机制,即以优化特色产业、推进城市治理、形成市民社会,三者有机结合来消解八.大阻滞因素。小城市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制约小城市的阻滞性因素消除以后,小城市如何取得更好更快地发展,是我们下一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关系着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社会能否尽快实现新一轮的发展和振兴。因此,本文着眼于今后三十年发展的历史阶段,围绕打造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尽快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小城市的发展,创造性的在小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特色产业发展和户籍、土地、创业政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合理的实践性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小城市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刘蕾[4](2011)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城市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发展喜人,但是还有很多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步履维艰,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并购重组的发展道路,而大型城商行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跨区域开办新机构的区域扩张之路成为其首选,于是如何协同逐渐增多的各战略业务单位(分行)使其为总行的发展战略作出贡献便成为城商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城商行天生的一些缺陷以及在管理中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要求城商行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以顺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绩效管理工具,摒弃了以往只看重财务指标的片面性,而是从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流程层面、学习与成长层面四个重要的角度全面地去衡量企业运营的效果,有助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本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使用了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城市商业银行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的适用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突出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环节,以JS银行为例设计了战略地图,并重点为其设立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然后用设计好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评价其总行2009年的财务指标结果。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平衡计分卡来进行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可以解决中小型城商行并购重组和大型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后所面临的协同各业务单位(分行)的问题,平衡计分卡可以解决城市商业银行天生存在的一些缺陷,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城市商业银行转变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城市商业银行要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就必须满足一些必要的前提条件。此外,对JS银行2009的财务指标结果进行评价后得出其财务层面绩效情况总体上处于合格水平,但各个指标结果得分呈两极化分布,这说明,JS银行面临的问题还比较严峻。
边思宇[5](2011)在《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重点对3G时代电信重组背景下的中国移动呼叫中心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内国外通信移动领域的特点,并对中国移动经营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CRM战略的重要性。结合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的现实情况,应用了关系营销、品牌营销、服务营销等理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案,为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提出了新方案。电信重组后,电信行业出现了移动、联通、电信三足鼎力的局面,为了取得市场收益激烈竞争。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收入占了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在我国移动通信领域起着主导角色。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效益,追求最大利润,本文把客户关系管理引入呼叫中心管理。呼叫中心是中国移动的窗口,直接面对客户,客户管理效果显着。因此客户关系管理在呼叫中心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中国移动经营现状和面对的竞争进行分析,结合理论提出了改进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管理的多种措施。不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体现了客户价值,还使得业务流程优化,提高了企业效益。企业成功的应用客户关系管理,才能在人才、资金、技术应用拥有优势,使企业盈利。
宋海燕[6](2010)在《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企业的管理者要能带领员工适应环境的要求,依靠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领导者要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研究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回顾领导行为理论、工作满意度理论、工作绩效和互惠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模型框架,包括变革型领导行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互惠,将重点研究工作满意度对变革型领导行为和工作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和互惠对变革型领导行为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其中,变革型领导行为包括德行垂范、愿景激励、领导魅力和个性化关怀四个维度,工作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和适应性绩效三个维度,互惠包括广义互惠、平衡互惠和负互惠三个维度。本研究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验证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从领导行为、工作满意度和互惠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的个性化关怀、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等策略建议。根据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本研究指出:变革型领导行为的德行垂范、愿景激励、领导魅力和个性化关怀四个构成变量对工作绩效的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和适应性绩效这三个构成变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个性化关怀与周边绩效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个性化关怀、德行垂范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关系也很显着。工作满意度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绩效的三个构成变量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中介作用,变革型领导行为变量与员工工作满意度间的相互关系中,德行垂范程度越高,员工工作满意度越高。在工作满意度变量与工作绩效变量的相互关系中,工作满意度越高,周边绩效也就越高;互惠的三个构成变量中,广义互惠和平衡互惠对变革型领导行为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在广义互惠和平衡互惠高时,员工也会有高的工作满意度;而负互惠并未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企业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需要抓好以上的四种领导行为,同时,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加以格外的关注,并结合互惠的调节力量,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
杨文冬[7](2009)在《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过去20多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使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新兴的外资银行相比还是显得竞争力不足。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WTO给予的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银行业迎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2007年1月之后中国金融业基本完成了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市场显示了其拓展市场、创新业务、优化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强劲竞争能力。我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同行日益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去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一年多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逐步显现,我国商业银行既承担着支持经济振兴、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对行业自身检讨、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因此,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支柱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发挥本土优势,增强竞争优势将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全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本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借助价值链分析,将商业银行复杂的经营过程解构为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价值创造环节,并构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的战略框架。在该框架下,商业银行通过分析自身的内部资源、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由此判断竞争优势所在,制定竞争战略;在该战略指导下确定价值链上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环节。本文还进一步针对各个价值创造的战略环节系统地讨论了各环节价值创造的现状、特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来研究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九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阐述了本文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并说明了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接着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及价值链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目前利用核心竞争力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进行的研究整体水平较低,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缺乏指导性建议;最后给出了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并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相关理论”。本章首先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基本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相关内容,为后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并说明了价值链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借鉴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本章将商业银行价值链定义为:商业银行为实现金融服务、赚取利润而从事的在经济效果上和技术上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所组成的价值链系统。第三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首先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厘清商业银行价值创造活动和价值链构成,为本章基于价值链的深入讨论奠定了分析的基础,并将我国商业银行的价值链系统划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内部基础价值链包括实体链(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内部优化、虚拟价值链(风险管理、服务创新)。外部衍生价值链主要指商业银行与其他战略伙伴组成的利益共同体。接下来制定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研究框架。该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1)根据资源、能力、环境确定竞争战略,(2)通过价值链分析确定“战略环节”,(3)在各战略环节上实施价值链管理。最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对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商业银行优化价值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以后的第四章至第九章就分别按照价值链分析确定的战略环节,按照“商业银行资金筹措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五个部分,依次阐述商业银行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价值创造的相关理论、特点评价、价值创造策略和案例分析。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是商业银行为投资或其他经营项目吸收资金或资本的活动,是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起始环节。资金筹措是整个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创造较依赖于存贷利差产生的收入,在筹集资金环节上,成本将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和关注点,因此本文提出在资金筹措环节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资金运用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基础,是最核心的价值创造环节,并且能够带来交叉业务的增长。然而资金运用活动不同于资金筹措活动,它是和风险紧密联系的。传统的以经营利润为核心的经营目标体系往往通过盲目的规模扩张忽视了资本约束与风险管控,使银行积累了大量未被覆盖的风险,形成隐患。通过经济资本管理使商业银行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项业务之间进行分配,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风险收益,对商业银行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使商业银行价值得以提升。内部优化环节以平衡计分卡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构建了内部优化的实施框架,主要包括流程再造、组织重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信息化以及内部控制等六种内部辅助价值创造活动。(1)流程再造贯穿于商业银行改革全过程,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商业银行流程因组织而定,形成职能型群体,将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开来。应通过流程再造,使商业银行逐步转变为“流程银行”。(2)科学的组织架构作为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框架,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管理、业务开展及稳定,我国商业银行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率先推行“事业部制”,待条件成熟之后全面推行“矩阵式组织架构”。本文还针对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信息化以及内部控制等内部活动提出了优化的具体措施。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独创造价值,但却是重要的价值保障措施,正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风险管理具有事前管理、主动动态管理、全面性、连续性、自律性、社会性等特征。文章第七章分析了我国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分类,分别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创造策略。在服务创新环节,本文提出应该将金融创新的过程与客户关系管理(CRM)战略的推行相结合,其核心是顾客价值的发掘、利用、整合和实现。服务创新按照最终产品的营销效果可分为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两个方面。产品创新应遵循针对性原则、简单易行原则、自主创新与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和效益性原则,通过构建“金融超市”,创新个人零售业务的产品组合,和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等手段增强产品创新的能力。在营销创新方面,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营销观念,并致力于整体营销创新、产品营销创新、关系营销创新、内部营销创新、服务营销创新、品牌营销创新和网络营销创新。扩展商业银行外部衍生价值链是商业银行寻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不具备优势的环节寻求战略伙伴、组建联盟、实现增值通常有四种方式:(1)优势互补的行业联盟——与国内其他银行联盟;(2)低附加值业务外包的交易联盟——与外部服务公司联盟;(3)充分利用资源展开业务能力的职能联盟——与其他金融机构联盟;(4)借助外部智力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联盟——与信息技术企业结盟。另外,通过与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商业银行还可以大力发展代理业务、业务外包、保理业务、基金托管业务等中间业务。本文的研究不仅是对价值创造理论在理论上进行的总结、补充和完善,而且研究思路从现有的研究角度来看有创新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具体说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理解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和经营活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2)基于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银行价值链理论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战略分析框架;(3)按照商业银行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依次详细分析了各个战略环节价值创造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价值链的优化来整合商业银行内外资源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商业银行优化价值链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危机和市场挑战,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志光[8](2009)在《中国建设银行徐州市分行龙卡信用卡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增长,我国的银行业务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信用卡业务也必然成为各家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但同时也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会。面对这种竞争局面,徐州市建行如何在信用卡业务市场营销过程中取得竞争优势,是徐州市建行当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信用卡营销的一般理论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卡营销的成功经验,对影响徐州市建设银行信用卡营销的市场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得出徐州市建设银行信用卡营销的比较优势和机会,为制定徐州市建设银行信用卡营销组合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本文将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与经济学中的理论研究方法相结合,通过对徐州市建设银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明确了徐州市建设银行信用卡的目标市场和定位,并制定出适合徐州市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营销组合策略。同时为确保营销策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并进一步提出了创新营销机制,加强数据库建设等措施建议。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徐州市建设银行信用卡的营销提供指导,并对其他商业银行的信用卡营销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书亭[9](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程刚[10](2006)在《德莎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莎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国际海、空运货物运输代理服务的货代公司。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公司的业务虽然也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它的发展却不能令人满意。本文通过环境分析以及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德莎公司的竞争环境加以分析,并用SWOT方法对德莎公司的竞争环境、竞争资源等加以综合分析。最终提出尽管国际货运代理市场竞争激烈,但是企业在这个市场中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由于德莎公司的市场定位错误,忽略了自身具有竞争力的细分货运代理市场,致使德莎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最终导致目前竞争不力的局面。根据上述分析,从市场角度看,德莎公司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针对德莎公司目前状况,提出作为一家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其自身的规模和资源配置决定了它目前还不能邯郸学步,走物流化的道路。它应该先集中精力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走专业化的道路,提供全过程的独立的货运服务,争取早日做大做强。专业化是培育德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外部环境看,不仅国际海、空运市场有发展的潜力,而且客户有这样的需求。德莎公司应在坚持专业化这一基础上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并改善内部管理,完善软、硬件设施,降低成本,提高赢利,从而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为以后进一步进入中国物流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在国际货运市场价格逐渐透明的背景下,货运公司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业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的竞争,同时需要货运公司能够提供完整的运输服务及其它增值服务。货代必须能够监控指定代理商从发货地到目的地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客户希望货代作为供应链链条的组织者,能够对可能的延迟和货物需求负责,并期望从货代身上得到各种服务,诸如;全面范围的服务、增值的服务、有竞争力的价格、当地的服务支持、全球网络服务和“最佳线路”。货运代理行业的职责变化给了德莎公司在本职领域更多发展空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提高,一方面德莎公司为此就必须努力完善组织架构,拓宽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在业务操作、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按专业化服务的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德莎公司应当实施差异化,通过服务创新等手段努力开拓目标市场。作者认为德莎公司应当根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除提高服务质量外,还要有所选择的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货代市场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德莎必须通过服务创新,提供增值服务,专着于细分市场,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二、企业文化无定规量体裁衣最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文化无定规量体裁衣最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2.1 系统论 |
1.2.2 创新理论 |
1.2.3 价值链理论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文化产业学研究评述 |
2.1.1 国外研究回顾 |
2.1.2 国内研究回顾 |
2.1.3 分析与启示 |
2.2 产业融合研究评述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回顾 |
2.2.3 分析与启示 |
2.3 文化地产业研究评述 |
2.3.1 国外研究回顾 |
2.3.2 国内研究回顾 |
2.3.3 分析与启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过程模型的建构 |
3.1 文化地产业系统要素 |
3.1.1 房地产业系统要素分析 |
3.1.2 文化产业的系统要素分析 |
3.2 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模型构建 |
3.2.1 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分析 |
3.2.2 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模型构建 |
3.3 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模式与微观模式 |
3.3.1 文化地产业融合的宏观模式 |
3.3.2 文化地产业融合的微观模式 |
3.4 文化地产业融合模式选择的流程和方法 |
3.5 小结 |
第四章 厦门市文化地产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
4.1 厦门市总体概况 |
4.1.1 厦门市自然基础 |
4.1.2 厦门市经济基础 |
4.1.3 厦门市社会基础 |
4.2 层次分析法分析厦门文化地产融合宏观模式 |
4.2.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
4.2.2 厦门文化地产业融合宏观模式指标的构建 |
4.2.3 厦门文化地产业融合宏观模式层次分析具体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厦门市文化地产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
5.1 厦门文化地产业发展现状 |
5.1.1 厦门文化地产业发展特点 |
5.1.2 厦门市文化地产业的发展形成和主要项目 |
5.1.3 厦门文化地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2 厦门市文化地产发展SWOT矩阵分析 |
5.2.1 SWOT矩阵分析法概述 |
5.2.2 厦门文化地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5.2.3 厦门文化地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
5.2.4 厦门文化地产发展机会分析 |
5.2.5 厦门市文化地产业发展威胁分析 |
5.2.6 SWOT分析在厦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
5.3 厦门文化地产业融合微观模式发展重点及对策 |
5.3.1 厦门市文化地产业融合微观模式发展重点 |
5.3.2 厦门市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
5.4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2)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4 主要框架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电子银行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
2.1 电子银行业务概述 |
2.1.1 电子银行业务概念 |
2.1.2 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 |
2.1.3 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 |
2.1.4 电子银行业务的分类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
2.2.2 市场营销理论 |
2.2.3 市场细分理论 |
2.2.4 SWOT分析模型 |
第三章 国内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对山东农村信用社的启示 |
3.1 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1.1 国外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状况 |
3.1.2 国外电子银行业务特点分析 |
3.2 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2.1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状况 |
3.2.2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特点分析 |
3.3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4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分析及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的启示 |
第四章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4.1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概况 |
4.1.1 历史沿革 |
4.1.2 主要业务经营情况 |
4.1.3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情况 |
4.2 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4.2.1 政治法律环境 |
4.2.2 经济环境 |
4.2.3 社会文化环境 |
4.2.4 技术环境 |
4.3 微观环境分析 |
4.3.1 同行业竞争者 |
4.3.2 潜在进入者 |
4.3.3 替代产品 |
4.3.4 供应商 |
4.3.5 购买者 |
4.4 内外部条件的SWOT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4.4.3 发展机遇分析 |
4.4.4 发展威胁分析 |
第五章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
5.1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
5.1.1 网上银行 |
5.1.2 手机银行 |
5.1.3 电话银行及客户服务中心 |
5.1.4 自助银行 |
5.2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特点 |
5.3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六章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对策 |
6.1 组织管理体系 |
6.1.1 构建省、市、县三级协同有序的组织管理架构 |
6.1.2 科学界定部门的职责分工 |
6.1.3 充实完善业务管理团队 |
6.2 产品研发体系 |
6.2.1 统筹规划电子渠道产品体系 |
6.2.2 完善产品研发机制 |
6.2.3 提高产品研发效率 |
6.3 风险管理体系 |
6.3.1 加强风险管理部门建设 |
6.3.2 健全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
6.3.3 完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 |
6.3.4 加强客户风险防范教育 |
6.4 市场营销体系 |
6.4.1 发挥传统业务资源优势 |
6.4.2 细分市场锁定目标客户 |
6.4.3 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 |
6.4.4 实施营销方式创新 |
6.5 客户服务体系 |
6.5.1 建设高标准客户服务中心 |
6.5.2 建设一流的官方网站平台 |
6.5.3 建立快速响应的业务支持体系 |
6.6 业务管理体系 |
6.6.1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
6.6.2 改进产品定价机制 |
6.6.3 加强业务运营管理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城市发展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学术价值 |
1.1.3 研究基础 |
1.2 概念分析与界定 |
1.2.1 小城市 |
1.2.2 小城镇 |
1.2.3 城市化 |
1.3 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依据 |
1.3.1 城市发展的一般理论 |
1.3.2 城市发展模式理论 |
1.3.3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
1.5 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
1.5.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5.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5.3 对小城市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二章 小城市的形态、发展趋势及其与城镇体系的关系分析 |
2.1 小城市的形态 |
2.1.1 小城市的规模 |
2.1.2 小城市的类型 |
2.1.3 小城市的人口和腹地 |
2.2 小城市与城镇体系的关系 |
2.2.1 城镇体系概念与启示 |
2.2.2 小城市与城镇体系的关系 |
2.2.3 小城市与小城市的关系 |
2.3 小城市的发展趋势 |
2.3.1 小城市将成为乡村城市化人口的主要接纳者 |
2.3.2 小城市将成为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承载体 |
2.3.3 小城市的发展政策、实践面临挑战 |
第三章 我国小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国外小城市发展的经验 |
3.1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沿革 |
3.1.1 我国古代小城市的发展 |
3.1.2 我国近代小城市的发展 |
3.1.3 我国当代小城市的发展 |
3.2 中国小城市发展的现状 |
3.2.1 中国小城市的人口 |
3.2.2 中国小城市的经济总量 |
3.2.3 中国小城市的区域面积 |
3.2.4 中国小城市的分布 |
3.3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特点 |
3.3.1 中国小城市的发展特点 |
3.3.2 中国小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国外小城市发展的经验 |
3.4.1 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
3.4.2 国外小城市发展路径选择的类型以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小城市发展的内生性阻滞因素分析 |
4.1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城市起源学说的综述 |
4.1.2 城市发展因子理论 |
4.1.3 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2 区位的制约 |
4.2.1 影响小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
4.2.2 山东省小城市的区位分析 |
4.2.3 区位如何制约了小城市的发展 |
4.3 人口的影响 |
4.3.1 小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
4.3.2 人口的就业容量小 |
4.3.3 人口的流动性较差 |
4.3.4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
4.4 历史的因素 |
4.4.1 峄城区地方行政建制的主要变迁及变迁时的社会背景 |
4.4.2 当前峄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水平及原因分析 |
4.4.3 历史的启示:行政建制变迁的发现 |
4.5 产业的限制 |
4.5.1 山东省工业发展阶段分析与判断 |
4.5.2 小城市工业发展分析 |
4.5.3 小城市支柱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小城市发展的外生性阻滞因素分析 |
5.1 政策与体制的约束 |
5.1.1 人口政策方面 |
5.1.2 城市化政策方面 |
5.1.3 行政区划政策方面 |
5.2 城市规划的制约 |
5.2.1 城市规划对小城市发展的作用 |
5.2.2 小城市规划方面的不足 |
5.2.3 小城市规划缺乏以及执行不到位的危害 |
5.3 小城市建设理念和若干行为的影响 |
5.3.1 小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
5.3.2 城市交通规划、布局和投入滞后. |
5.3.3 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关系处理不到位 |
5.3.4 城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差 |
5.4 城市管理失范 |
5.4.1 城市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意义 |
5.4.2 小城市管理缺乏规范 |
5.4.3 小城市管理的缺失 |
5.4.4 小城市市民社会没有形成 |
第六章 小城市发展的阻滞性因素的消解机制构建与分析 |
6.1 小城市发展阻滞因素消解机制构建的基础分析及作用分析 |
6.2 优化小城市产业发展 |
6.2.1 要努力推进产业规划更新 |
6.2.2 要努力挖掘整合城市资源,培育新兴产业 |
6.2.3 要努力改革户籍制度,不断满足产业创新的人才需求 |
6.2.4 要努力推进文化革新,打造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6.2.5 努力推进区域性产业合作 |
6.2.6 努力打造区域城市产业的地理标识 |
6.3 全面推进城市治理 |
6.3.1 要树立科学的城市治理理念 |
6.3.2 推进公共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城市治理 |
6.3.3 努力围绕满足城市发展的有效需求提供全方位城市服务 |
6.3.4 着力构建城市治理的有效保障机制 |
6.4 努力构建和培育市民社会 |
6.4.1 市民社会的产生、形成对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
6.4.2 市民社会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分析 |
6.4.3 培育成熟市民社会的机制构建 |
6.4.4 加大政策投入,优化政府主导职能 |
第七章 小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中国小城市的布局 |
7.1.1 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与小城市的规模标准 |
7.1.2 小城市的区域空间布局 |
7.1.3 小城市的功能布局 |
7.2 中国小城市的产业选择 |
7.2.1 主导产业的选择 |
7.2.2 特色产业的选择 |
7.2.3 “检视窗”产业理念 |
7.2.4 构建企业家成长的激励型城市 |
7.3 小城市发展的政策创新 |
7.3.1 制定实施差异化户籍管理政策 |
7.3.2 创新承包使用权不变基础上的集约化经营土地政策 |
7.3.3 建设鼓励创业城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城市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局限性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局限性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的研究 |
1.4.2 国内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个案研究法 |
1.5.3 问卷调查法 |
1.5.4 因子分析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平衡计分卡理论基础 |
2.1 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
2.2 战略地图 |
2.2.1 战略地图的概念 |
2.2.2 战略地图的构建 |
2.3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 |
2.4 创造组织协同 |
2.5 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
2.6 设计平衡计分卡的程序 |
2.6.1 前期准备 |
2.6.2 确定推行平衡计分卡的目标 |
2.6.3 对使命、价值观、愿景和战略目标达成共识 |
2.6.4 设计平衡计分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2.7 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程序 |
2.8 国外商业银行推行平衡计分卡的典型案例 |
第三章 城市商业银行使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的原因 |
3.1 城市商业银行概况 |
3.1.1 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 |
3.1.2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
3.1.3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
3.1.4 平衡计分卡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
3.2 城市商业银行需要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的原因 |
3.2.1 城市商业银行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
3.2.2 城市商业银行应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JS 银行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设计 |
4.1 JS 银行简介 |
4.2 JS 银行战略地图的构建 |
4.2.1 JS 银行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 |
4.2.2 JS 银行战略目标 |
4.2.3 JS 银行财务目标 |
4.2.4 JS 银行客户目标 |
4.2.5 JS 银行内部流程目标 |
4.2.6 JS 银行学习与成长目标 |
4.2.7 JS 银行战略地图 |
4.3 JS 银行总行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设计 |
4.3.1 指标的选定 |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3 确定绩效指标的衡量标准和目标值 |
4.3.4 制定行动方案 |
4.3.5 编制绩效指标说明书 |
4.4 JS 银行分行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设计 |
4.5 JS 银行部门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设计 |
4.6 JS 银行个人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设计 |
第五章 JS 银行绩效管理中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应用 |
5.1 JS 银行总行财务层面指标评价 |
5.2 JS 银行总行财务层面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5)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2 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综述 |
2.1 CRM的产生 |
2.2 CRM的概念 |
2.3 CRM在营销管理中的意义 |
2.3.1 企业利润最大化 |
2.3.2 留住老客户与获取新客户 |
2.3.3 有益于拓展市场 |
2.3.4 提升客户价值 |
2.3.5 提高品牌忠诚度 |
2.4 移动通信领域CRM的特点 |
2.4.1 国外 |
2.4.2 国内 |
3 移动通信领域CRM战略背景——以中国移动为例 |
3.1 中国移动的介绍 |
3.1.1 通信市场 |
3.1.2 中国移动 |
3.1.3 呼叫中心 |
3.1.3.1 概念 |
3.1.3.2 我国企业呼叫中心 |
3.1.3.3 中国移动呼叫中心 |
3.2 背景 |
3.3 中国移动经营现状 |
3.4 中国移动经营问题 |
3.4.1 数据分散和重点不突出 |
3.4.2 客户价值问题 |
3.4.3 呼叫中心效益低 |
3.4.4 组织结构对CRM应用的限制性 |
3.4.5 业务流程不畅 |
3.5 CRM战略的重要性 |
3.5.1 CRM使企业经营客户化 |
3.5.2 CRM使客户互动 |
3.5.3 CRM是企业的价值链 |
3.5.4 CRM带来了新商业模式 |
4 中国移动呼叫中心CRM战略 |
4.1 目标 |
4.2 对策 |
4.2.1 建立客户数据库 |
4.2.2 提高服务效率 |
4.2.2.1 运用路由排队技术 |
4.2.2.2 使用接续功能 |
4.2.3 提供差异化服务 |
4.2.4 客户金字塔 |
4.2.5 分层服务 |
4.2.5.1 客户识别 |
4.2.5.2 服务资源分层 |
4.2.5.3 IVR自助分层 |
4.2.5.4 人工服务分层 |
4.2.6 提升客户关怀 |
4.2.7 提高客户忠诚度 |
4.2.8 积极处理投诉 |
4.2.9 客户挽留 |
4.2.10 考核客服人员,设立激励机制 |
4.2.11 规范呼叫中心服务礼仪 |
4.3 效果 |
4.3.1 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
4.3.2 体现了客户价值 |
4.3.3 提高了效益 |
4.3.4 使业务流程优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感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6)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变革型领导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工作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工作满意度相关研究综述 |
1.3.4 互惠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
1.3.5 综合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与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2.1.2 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
2.1.3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
2.1.4 互惠与变革型领导行为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
2.2 研究假设及理论模型构建 |
2.2.1 研究假设 |
2.2.2 理论模型的构建 |
2.3 调查研究及检验 |
2.3.1 问卷设计 |
2.3.2 数据收集与样本的基本情况 |
2.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2.3.4 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
2.3.5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影响理论模型的分析及假设验证 |
3.1 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
3.1.1 变革型领导行为构成要素分析 |
3.1.2 工作绩效构成要素分析 |
3.1.3 工作满意度构成要素分析 |
3.1.4 互惠构成要素分析 |
3.2 人口统计变量的方差分析 |
3.3 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 回归分析 |
3.4.1 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
3.4.2 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3.4.3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
3.5 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分析 |
3.5.1 工作满意度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任务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
3.5.2 工作满意度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周边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
3.5.3 工作满意度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适应性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
3.6 互惠的调节作用分析 |
3.6.1 广义互惠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 |
3.6.2 平衡互惠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 |
3.6.3 负互惠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 |
3.7 研究假设验证总结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及策略建议 |
4.1 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1 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分析 |
4.1.2 工作满意度对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
4.1.3 互惠对工作满意度与变革型领导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
4.2 策略建议 |
4.2.1 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策略选择 |
4.2.2 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策略选择 |
4.2.3 互惠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策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研究现状 |
1.3.4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价值链、价值创造研究现状 |
1.3.5 小结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创造相关理论 |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1.1 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及内涵 |
2.1.2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2.1.3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1.4 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 |
2.2 价值链理论 |
2.2.1 价值链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
2.2.2 价值链理论的新发展 |
2.2.3 价值链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
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
3.1 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和基本特征 |
3.1.1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
3.1.2 国外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 |
3.1.3 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点 |
3.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构成分析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的内涵和特征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分析 |
3.3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分析框架 |
3.4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和价值创造的现有问题 |
3.4.1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现有问题 |
3.4.2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现有问题 |
3.5 我国商业银行的SWOT 分析 |
3.6 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原则 |
4 商业银行资金筹措的价值创造 |
4.1 作业成本分析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
4.1.1 成本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重构的重心 |
4.1.2 应用作业成本分析促进商业银行内部价值创造 |
4.2 融资结构优化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
4.3 商业银行资金筹措资的价值创造实例分析及思考 |
4.3.1 案例分析及思考——小额帐户收费政策 |
4.3.2 分析解读 |
5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 |
5.1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与价值创造:经济资本视角 |
5.1.1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界定 |
5.1.2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与价值创造 |
5.2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特点 |
5.3 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策略 |
5.3.1 基本策略 |
5.3.2 创新策略 |
5.4 案例分析及思考——国家开发银行资金运用的价值创造 |
6 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的价值创造 |
6.1 商业银行内部优化与价值创造——平衡计分卡视角 |
6.1.1 平衡计分卡理论 |
6.1.2 平衡计分卡视角的商业银行内部优化理论 |
6.2 流程再造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
6.2.1 流程再造理论 |
6.2.2 流程再造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6.2.3 我国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策略 |
6.2.4 案例分析及思考——民生银行流程再造 |
6.3 商业银行组织重构与价值创造 |
6.3.1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弊端及其改革进展情况 |
6.3.2 国外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主流模式主要内容及特点 |
6.3.3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策略 |
6.3.4 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建议 |
6.4 优化人力资源与价值创造 |
6.4.1 中外资银行人力资源竞争背景 |
6.4.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6.4.3 建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原则 |
6.4.4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
6.5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与价值创造 |
6.5.1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6.5.2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
6.5.3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文化体系的内容 |
6.5.4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
6.5.5 案例分析及思考——招商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 |
6.6 商业银行的信息化与价值创造 |
6.6.1 信息化对商业银行业内部价值链的影响 |
6.6.2 信息化对整个金融产业价值链系统的影响 |
6.6.3 商业银行信息化策略——IT 系统外包 |
6.7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价值创造 |
6.7.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原则 |
6.7.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
6.7.3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策略 |
7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 |
7.1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价值创造 |
7.1.1 巴塞尔协议有关内容 |
7.1.2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测度模型 |
7.1.3 风险管理价值创造理论 |
7.1.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模式 |
7.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特征 |
7.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7.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
7.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7.4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策略 |
7.4.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
7.4.2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
7.4.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
8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 |
8.1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与价值创造 |
8.1.1 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 |
8.1.2 客户关系管理(CRM)与服务创新 |
8.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
8.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面临的挑战 |
8.4 金融服务创新的原则 |
8.5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价值创造策略 |
8.5.1 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
8.5.2 商业银行营销创新 |
8.6 案例分析及思考——招商银行“一卡通” |
9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
9.1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与价值创造 |
9.1.1 衍生价值链的定义 |
9.1.2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构成和特点 |
9.2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策略 |
9.2.1 衍生价值链与战略联盟 |
9.2.2 衍生价值链与中间业务 |
9.3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原则 |
9.4 商业银行衍生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实践 |
9.4.1 商业银行同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
9.4.2 商业银行混业价值链的价值创造 |
9.5 衍生价值链的未来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中国建设银行徐州市分行龙卡信用卡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1.3 论文研究基本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1.1 STP理论 |
2.1.2 经典营销理论 |
2.1.3 现代营销理论 |
2.2 信用卡市场营销综述 |
2.2.1 信用卡市场营销要素 |
2.2.2 信用卡营销组合策略(7Ps) |
3 中国建设银行徐州市分行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国建设银行徐州市分行简介 |
3.1.1 徐州市建行机构设置 |
3.1.2 徐州市建行企业文化 |
3.1.3 徐州市建行龙卡信用卡及相关产品 |
3.2 中国建设银行徐州市分行营销环境分析 |
3.2.1 信用卡行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
3.2.2 徐州市建行宏观环境分析 |
3.2.3 徐州市建行微观环境分析 |
3.3 徐州市建行SWOT分析 |
3.4 徐州市建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
3.5 徐州市建行信用卡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 中国建设银行徐州市分行龙卡信用卡营销组合策略 |
4.1 徐州市建行信用卡STP策略 |
4.1.1 信用卡市场细分(Segmenting) |
4.1.2 信用卡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 |
4.1.3 信用卡市场定位(Positioning) |
4.2 产品策略 |
4.2.1 关注客户潜在需求,丰富产品功能 |
4.2.2 突出产品优势 |
4.2.3 加强龙卡信用卡品牌建设 |
4.2.4 运用交叉营销塑造强势品牌 |
4.3 价格策略 |
4.3.1 信用卡产品的定价方式 |
4.3.2 因人而异,采取灵活的收费方式 |
4.3.3 加强银企合作,大力发展联名卡业务 |
4.4 渠道策略 |
4.4.1 通过项目渠道发卡策略 |
4.4.2 通过数据库渠道发卡策略 |
4.5 促销策略 |
4.5.1 人员促销策略 |
4.5.2 广告宣传策略 |
4.5.3 营业推广策略 |
4.5.4 公共关系策略 |
4.6 人员策略 |
4.6.1 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
4.6.2 施行产品经理制,为业务发展提供保障 |
4.6.3 推行客户经理制,加强竞争优质客户 |
4.7 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 |
4.7.1 加强龙卡信用卡服务过程管理 |
4.7.2 注重有形展示 |
5 实施龙卡信用卡营销策略的措施建议 |
5.1 创新营销机制,加强业务整合联动 |
5.1.1 加快龙卡信用卡产品创新步伐 |
5.1.2 加快龙卡信用卡功能建设 |
5.1.3 推进龙卡信用卡促销活动多样化的建设 |
5.1.4 加强信用卡与行内其他业务间的联动营销 |
5.2 优化服务渠道,强化行业联盟,提供全方位服务 |
5.3 加强数据库建设 |
5.3.1 加大对数据库营销的重视力度 |
5.3.2 广泛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定期搜索更新 |
5.3.3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组织内部整合 |
5.4.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4.2 推动组织内部整合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
1.3 案例研究论考 |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
3.5 危机成因剖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
4.4.本章小结 |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
7.1 休闲与创新 |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若干建议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10)德莎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综述 |
第一节 竞争战略方法的一般阐述 |
一 竞争环境分析 |
二 竞争资源分析 |
三 确定竞争战略 |
四 竞争战略实施方案 |
第二节 确定德莎公司竞争战略的基本思路 |
第三章 德莎国际运输代理公司经营现状 |
第一节 德莎公司简介 |
一 企业概况 |
二 员工结构 |
三 业务经营范围 |
第二节 公司经营现状 |
一 经营模式 |
二 自有业务能力 |
三 赢利能力 |
四 市场定位 |
第四章 德莎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市场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 市场环境分析 |
二 地域环境分析 |
第二节 市场特点分析 |
一 我国国际货代市场现状 |
二 航空运输市场特点 |
三 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德莎公司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
一 德莎公司的竞争优势 |
二 德莎公司的竞争劣势 |
第四节 德莎公司的市场定位 |
一 SWOT分析 |
二 SWOT分析的结论 |
三 德莎公司的市场定位 |
第五章 德莎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竞争战略的确定和实施 |
第一节 德莎公司竞争战略分析 |
第二节 德莎公司竞争战略确定 |
第三节 德莎公司竞争战略实施建议 |
一 核心业务拓展 |
二 成本领先战略 |
三 差异化战略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企业文化无定规量体裁衣最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刘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4(03)
- [2]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 王继东. 山东大学, 2012(06)
- [3]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邵士官.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4)
- [4]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城市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设计[D]. 刘蕾. 天津商业大学, 2011(10)
- [5]中国移动呼叫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边思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4)
- [6]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宋海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7)
- [7]我国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分析[D]. 杨文冬.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2)
- [8]中国建设银行徐州市分行龙卡信用卡营销策略的研究[D]. 张志光.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9]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 [10]德莎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程刚. 上海海事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