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rfan’s综合征3个家系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曲昊楠[1](2021)在《基于基因检测的马凡综合征先证者确诊及家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依据MFS诊断标准筛选出MFS先证者,运用基因检测技术筛选出候选突变位点并根据ACMG致病证据确定致病程度,同时探索未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筛选出先证者家系中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成员,做出早期诊断指导后续临床诊疗方案。方法:收集前往我院就诊的7个符合MFS临床诊断标准的先证者及28名家系成员共35人,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后留取临床体征及辅助检查资料,抽取35人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后进行基因测序及基因验证。根据测序及验证结果查询相关数据库明确是否存在未报道过的突变位点,分析7个家系的突变位点与临床表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同时根据验证结果绘制家系图谱,筛查出临床症状不典型却与先证者存在相同突变位点的个体。结果:依据MFS诊断标准确诊7名MFS先证者,完成基因测序检测出7个FBN1基因突变:其中5个杂合错义突变:c.1645A>C(p.Thr549Pro)、c.3929G>T(p.Gly1310Val)、c.3914G>A(p.Cys1305Tyr)、c.3043G>A(p.Ala1015Thr)、c.6947G>T(p.Cys2316Phe);1个杂合剪接位点突变:c.6496+5G>C;1个杂合大体缺失:EX43-EX62Del;此外在15号染色体发现1个CNV突变:46,XN,del(15q21.1)。在同一个体中筛选出2种FBN1不同的突变类型:EX43-EX62Del与c.3043G>A(p.Ala1015Thr)。在3个家系中筛查出与先证者相同突变位点但临床表型尚未达到MFS诊断标准的成员6人。结论:1、通过基因检测技术,7个MFS家系筛选出7个FBN1杂合突变位点,其中1个之前未报道的FBN1错义突变位点以及1个之前未报道的FBN1大片段缺失位点;1个之前未报道的15号染色体CNV突变位点,丰富了MFS基因突变谱。2、在同一个体中筛选出2种不同类型的FBN1突变,对MFS致病基因检测的范围提供了参考依据。3、3个MFS家系中存在临床症状不典型却携带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的个体。
艾克拜·艾散,陈铀[2](2021)在《先天性心脏病家系中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出生缺陷的最常见类型,是导致婴幼儿非感染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全球范围内其患病率仍居高不下。CHD在威胁婴幼儿健康的同时,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压力。目前认为,CHD的发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中遗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修饰等。CHD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因此研究从家系入手,探索CHD发病的遗传分子机制有助于理解其发生的根本病因,从而有助于预防和降低其发病率,以为未来的基因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张渐强[3](2021)在《一个马凡伴瓦登伯格综合征家系的调研及其致病突变鉴定》文中认为目的: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和瓦登伯格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均是涉及眼部异常的综合征性遗传病。本研究目的是详细收集这个家系临床特征及其致病突变鉴定。方法:所有配合的参与者(家系成员和健康对照组成员)都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及全身各系统检查,并采集外周血进行DNA提取。选取家系成员的DNA送样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测序数据经过逐步过滤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筛选出候选变异,并使用PCR-Sanger测序在家系中进行基因疾病表型共分离验证以及在200个正常对照中验证变异。结果:参与研究家系成员的共有7名,年龄范围从10岁到37岁。包含MFS患者5名(2男,3女),疑似MFS患者1名(女性),WS患者2名(男)。先证者(III-1)诊断为MFS,表现为双眼晶体异位,双眼高度近视,身材高大,脊柱侧凸,腕部和拇指征,胸部不对称,足跟部畸形等。家族成员II-2、II-5、III-2、III-4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MFS特征性表型,同时存在一名临床可疑MFS患者(II-4),只表现出身材高大,未发现其他MFS的表现;II-1和III-3临床诊断为WS1,表现为虹膜异色、先天性感音性耳聋、内眦异位和早年白发。在MFS患者的FBN1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杂合子突变c.2740T>A,p.Cys914Ser,在WS患者的PAX3中发现了另一个新的杂合子突变c.208T>C,p.Cys70Arg。这两种突变都显示出与相应疾病表型的共分离。氨基酸位点保守性分析发现,这些突变氨基酸残基均表现出高度保守。结论:本研究从一个同时存在MFS和WS的两种遗传性疾病的家系中分别鉴定出两个新的杂合突变,进一步扩展了FBN1和PAX3突变谱,将为这两种疾病治疗提供新的基因靶位,同时有望为产前诊断和其它基因相关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黄星星,刘果,高茹心,王婷婷,范梦杰,王希振,朱益华,吴仁毅,张达人,刘旭阳[4](2021)在《一Stickl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一Stickl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确定致病基因及其突变。方法: 实验研究。对一Stickler综合征家系4代11例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及系谱分析。采集该家系先证者及其他成员(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并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正常对照样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分析。针对WES筛选得到的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的其他患者及正常人进行扩大验证。结果: 该家系Stickler患者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先天性高度近视、白内障、玻璃体变性、视网膜脱离以及Marfan样体型,面中部扁平、低鼻梁、短鼻、听力障碍及关节活动度大等。在该家系10例现存Stickler患者中发现COL2A1(NM033150)基因c.710delG:p.G237fs杂合变异,导致开放阅读框第710位碱基G缺失,其后部序列发生移码,从而导致其蛋白翻译在第237位氨基酸残基提前终止,蛋白整体结构产生变化从而丧失其正常功能。而无Stickler病史家系成员中未发现此突变位点。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1个Stickler综合征家系,并在该家系中确定了COL2A1(NM033150)基因c.710delG:p.G237fs杂合变异。
杨辰[5](2021)在《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基因治疗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涉及眼睛视网膜细胞的退化和死亡,会导致视力进行性下降,并最终导致失明。其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3000-1/7000,是单基因致盲性眼病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已经报道大约90个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生相关,这些基因突变能解释约60%的RP病例,筛选RP致病基因的有效方法是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突变基因鉴定之后则需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致病机制及寻找合适的治疗方式,基因治疗遗传性疾病是大势所趋,是将来用于治疗单基因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遗传性RP疾病来说尤为关键。本课题在利用医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筛选RP致病基因突变的同时,还进行了基因治疗的初步研究,为未来应用该技术在临床上治疗RP提供技术支撑。对象与方法:本文以收集到的两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RP-2373和RP-2370)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家庭成员均进行了全面的临床眼科检查,利用全外显子组技术进行测序,并通过Sanger直接测序对候选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验证。之后构建了RP相关基因缺陷小鼠模型Rpe65基因自发点突变小鼠,并初步建立了基因治疗的体系。结果: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家系RP-2373中的RP患者(I:2,I:3和I:5)和家系RP-2370中的RP患者(001)中分别筛选出了基因CDHR1的一个新的纯合致病突变位点c.1231C>T(p.Q411X)和基因CYP4V2的新的复合杂合致病突变位点c.958C>T(p.R320X)和c.1355G>A(p.R452H),这些变异位点在正常家庭成员以及201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同时在基因治疗体系的初步建立方面,构建了RP相关基因缺陷小鼠模型Rpe65基因自发点突变小鼠,扩增了小鼠基因Rpe65全长开放阅读框,将其克隆于p AAV-IRES-hr GFP载体,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重组病毒载体,并将该质粒与腺相关病毒包装质粒(p AAV-RC2)、腺相关病毒辅助质粒(p AAV-Helper)共转染AAV-293细胞,通过包装得到重组腺相关病毒并回收病毒原液,测定重组腺相关病毒的滴度高于1012copies/m L,成功构建了表达Rpe65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注射了21天的Rpe65自发点突变小鼠的右眼视网膜下腔发现,病毒在其视网膜光感受细胞层中高度表达,与没有注射病毒的左眼相比,延缓了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凋亡,视网膜电生理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注射了病毒后的右眼视功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结论:我们鉴定出了CDHR1基因的一个新的纯合致病突变位点c.1231C>T(p.Q411X)和CYP4V2基因新的复合杂合致病突变位点c.958C>T(p.R320X)和c.1355G>A(p.R452H),扩展了中国人群CDHR1和CYP4V2基因突变谱,为RP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初步建立起了基因治疗的整个流程和体系,为将来的基因治疗RP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于长江,李莹,阿地力江·阿布都热苏力,闫纪忠,姑丽扎尔努尔·艾尔肯,阿不都沙拉木·阿不都拉,艾米热拉·依马木,范瑞新[6](2020)在《19例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居民的主动脉疾病基因突变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喀什地区少数民族的主动脉疾病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包含马凡综合征在内的19例新疆维吾尔族主动脉疾病家系的37个相关致病基因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并对其近亲家属完成sanger验证。结果本研究纳入19个主动脉疾病家系,共检测出23个突变位点,有11例先证者(57.89%)存在一个或以上的基因突变。其中有1例(5.26%)为明确的致病性突变;8例(42.11%)检测出意义未明性突变;7例(36.84%)检测出良性/可能良性突变。23个突变位点中包括有1个(5.26%)明确的致病性突变位点,14个(60.87%)意义未明的基因突变,8个(34.78%)良性/可能良性突变。对14个意义未明突变位点采用SIFT及Polyphen2 HDIV软件预测,发现6个(42.86%)为有害性/可能有害性突变。对8个良性/可能良性突变位点进行上述软件预测,结果均为有害性/可能有害性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了23个突变位点,其中22个尚待以后更多的患者数据进行验证。基因诊断有助于患者及其近亲属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何天文,卢建,陈创奇,刘顿,丁红珂,董云巧,杜丽,尹爱华[7](2020)在《采用二代测序对Marfan综合征家系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二代测序在Marfan综合征家系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针对2016年10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医学遗传中心就诊的1例Marfan综合征家系行外显子捕获测序筛查微纤维蛋白(FBN1)基因突变位点,筛查结果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明确基因突变位点。选择FBN1基因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为目标区域,在该基因上下游2 M区域内选择100个高密度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作为遗传连锁标记,构建夫妇单倍型。采用二代测序对胚胎的突变位点直接测序和单体型连锁分析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结果男方存在FBN1基因c.247+1G>A的致病性突变,经直接测序和单体型连锁分析,患者夫妇的5个囊胚中3个正常,2个致病。选择发育良好且遗传学检测正常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足月分娩一健康婴儿。结论采用二代测序对Marfan综合征家系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可以阻断此单基因病在该家系中的再发风险,还可以避免选择非整倍体胚胎而导致的流产问题,是Marfan综合征出生缺陷的有效预防手段。
邓薇[8](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盆腔器官脱垂生物标志物和发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POP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异常基因和蛋白,为从分子水平探索POP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但尚不能全面系统地阐明盆底支持组织的损伤机制。既然POP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异常基因和蛋白,这些大量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必然会引起其下游产物也是最终产物即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变化。由于代谢通路处于基因调控通路、信号转导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路等的最终下游,因此代谢产物的变化能反应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变化的最终作用,更接近反应生物体的表型,但迄今国内外均尚无有关POP代谢组学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首次从代谢组学角度研究了POP的生物标志物和发病机制。方法:我们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和四极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II度及以上POP组以及对照组血清和尿液生物样本进行检测,获得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结合模式识别和多元统计分析找到与POP相关的差异代谢产物,用ROC曲线分析对存在显着差异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预测;另外,以原代培养的阴道壁成纤维细胞作为体外实验模型,对代谢组学结果进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结果:1.对24例POP患者和22例对照组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共有59个代谢产物存在显着差异;2.对45例POP患者和59例对照组的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共有33种代谢产物存在显着差异;3.在血清和尿液样本中,进一步分析影响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的代谢途径,发现精氨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谢和酪氨酸代谢3种途径与POP发病显着相关;4.在POP患者的血清和尿液样本中,包括甘油磷酸胆碱(GPC)、甲基腺苷酸、马来酸、焦谷氨酸、肌苷和柠檬酸在内的6种代谢产物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将这6种代谢产物作为一组生物标志物,进行ROC曲线分析,表明,无论是在血清(AUC=1)还是尿液样本(AUC=0.854),均能较好地区分POP患者与对照组;5.从POP患者阴道壁组织中成功分离培养原代阴道壁成纤维细胞,并采用SABC法进行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进一步研究发现POP患者血清中上调差异代谢产物磷脂酰肌醇诱导阴道壁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精氨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谢和酪氨酸代谢异常参与了POP的发生与发展,甘油磷酸胆碱、甲基腺苷酸、马来酸、焦谷氨酸、肌苷和柠檬酸作为潜在的POP组合生物标志物,在POP的风险预测、诊断和预后评估等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杨源[9](2020)在《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晶状体异位是指由于悬韧带发育不良导致的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FBN1基因编码的原纤维蛋白是微纤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晶状体悬韧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FBN1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微纤维结构异常,并且与广泛的临床表型相关。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个全新的FBN1基因错义突变,它在一个中国家系中导致了迟发性的晶状体异位。研究方法:8名来自中国上海的同一个家族成员被招募,其中包括4名晶状体异位患者。在获取知情同意后收集了该家系中先证者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临床数据及家族病史。对每一位患者和突变携带者都进行了彻底的眼科检查,骨骼系统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被用于检测该家族中潜在的致病突变。研究结果:在FBN1基因第33号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杂合错义突变c.4031 G>A/p.Gly1344Glu。该家族中所有患病的家庭成员中均检测到了该突变。该突变会导致特定的眼部临床症状(晶状体异位,球型晶状体,继发性青光眼)和轻微的骨骼系统受累(拇外翻)。研究结论:该家系中的FBN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4031G>A(p.Gly1344Glu)可能是晶状体异位的致病突变。我们的研究扩大了 FBN1基因突变谱,并且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晶状体异位表型和疾病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报道了一种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可以帮助缺乏足够囊膜支持的晶状体异位患者或无晶状体眼植入人工晶状体,该项技术的前房操作少并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视觉功能。研究方法:该研究招募了 14例患者共14只眼,接受了 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该项技术将8-0可吸收缝线插入27g注射针头内,分别于4点和10点巩膜瓣下方穿刺形成巩膜隧道。将缝线从角巩膜缘主切口引出后在人工晶状体袢末端打结固定,并且牵拉引导人工晶状体袢穿出眼外。随后,通过烧灼器在人工晶状体袢末端制作一个大头钉,并将其固定在巩膜瓣下方的巩膜隧道中。通过眼科学检查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中心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研究结果:本研究中14例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有提高。将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较,BCVA平均变化+26.32个字母(p=0.011)。该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术后低眼压和2例暂时性眼压增高。随访期间没有观察到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积血,人工晶状体脱位和眼内炎。结论: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易于手术者实施且没有明显的前房操作步骤,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且患者视觉功能恢复良好。
冯宇[10](2020)在《14例儿童马方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的典型临床表现,通过超声心动图及基因检测以期指导临床快速诊断,早期干预心血管系统畸形,提高预后。方法:搜集2012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符合2010Ghent诊断标准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等),并对其中1例MFS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纳入14例MFS或潜在MFS患儿,年龄为1岁4月-14岁1月,平均年龄8.4±3.9岁,男、女性别比例为4:3(男8例,女6例),12例(85.7%)被确诊为MFS,2例(14.3%)诊断为潜在MFS。14例患儿中,9例(64.3%)有家族史。14例MFS或潜在MFS的体质指数(BMI)均小于同龄儿童BMI第五十百分位,以偏瘦体型多见。14例患儿均伴有骨骼及心血管系统受累,心脏病变以主动脉窦部增宽及扩张的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71.4%;瓣膜病变以轻度-中度三尖瓣反流(TR)、二尖瓣反流(MR)多见,发生率分别为92.9%、92.3%;约35.7%存在二尖瓣脱垂(MVP),其中二尖瓣前叶脱垂(PAL):二尖瓣双叶脱垂(PBL)为4:1;三尖瓣脱垂(TVP)发生率较低,为21.4%。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生率为42.9%,以房间隔缺损(ASD)多见。约37.5%伴有视觉系统受累。其中1例先证者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结果显示其携带FBN1基因c.3539G>T突变,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位点。家系验证显示先证者母亲及胞弟该位点杂合变异,同时预测该突变为致病性突变。蛋白结构域预测分析该突变位点致含有钙结合的保守序列EGFCA结构域异常。结论:MFS患儿就诊平均年龄为学龄期儿童,男性稍高于女性,多数具有MFS家族史,常具有典型马方体型,以骨骼和心血管系统受累为主。MFS心血管病变常累及主动脉根部,超声心动图能快速测量主动脉直径并监测其扩张速度,对MFS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MF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此次发现FBN1新突变位点,致含有钙结合的保守序列EGFCA结构域异常,可能影响fibrilin-1蛋白的稳定性。
二、Marfan’s综合征3个家系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rfan’s综合征3个家系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基因检测的马凡综合征先证者确诊及家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先天性心脏病家系中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染色体异常与CHD |
1.1染色体核型异常与CHD |
1.2染色体微缺失与CHD |
2 单基因突变与CHD |
2.1单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型CHD |
2.1.1 NK基因家族 |
2.1.2 GATA基因家族 |
2.1.3 T-box基因家族 |
2.1.4 ZIC基因家族 |
2.1.5 Notch信号通路基因 |
2.2单基因突变与综合征型CHD |
3 多基因突变与CHD |
4 其他遗传物质与CHD |
5 小结 |
(3)一个马凡伴瓦登伯格综合征家系的调研及其致病突变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马凡综合征概述 |
1.2 瓦登伯格综合征概述 |
1.3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及Sanger测序技术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辅助检查仪器设备及耗材 |
2.3 实验室仪器设备及耗材 |
2.4 实验试剂 |
2.5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数据分析 |
3.2 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
3.3 Sanger测序验证候选致病基因变异位点 |
3.4 变异有害性预测和变异氨基酸位点保守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References |
综述:马凡综合征致病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References |
附录一 缩略语列表 |
附录二 氨基酸中英文对照及缩写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基因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研究 |
1.1.1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特征 |
1.1.2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研究现状 |
1.2 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是筛选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的有效方法 |
1.3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研究 |
1.3.1 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
1.3.2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研究的必要性及科学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及结构安排 |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 |
1.4.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
2.1.1 两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耗材 |
2.1.3 实验质粒载体菌种和细胞系 |
2.1.4 实验小鼠 |
2.1.5 实验所用引物列表 |
2.1.6 实验所用抗体列表 |
2.2 研究方法 |
2.2.1 全外显子组测序 |
2.2.2 Sanger测序验证 |
2.2.3 小鼠基因分型 |
2.2.4 小鼠视网膜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2.2.5 小鼠视网膜组织免疫组化实验 |
2.2.6 小鼠视网膜电生理 |
2.2.7 腺相关病毒质粒载体的构建 |
2.2.8 细胞培养及三元载体转染 |
2.2.9 病毒收集纯化浓缩 |
2.2.10 病毒滴度dd PCR定量及侵染能力检测 |
2.2.11 病毒注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临床信息与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 |
3.1.1 临床信息 |
3.1.2 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 |
3.2 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及突变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2.1 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
3.2.2 突变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3.3 相关基因研究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因治疗流程初步建立相关结果与讨论 |
4.1 Rpe65 基因自发点突变小鼠突变位点及表型鉴定结果 |
4.2 腺相关病毒质粒构建结果 |
4.3 三元载体转染细胞结果 |
4.4 病毒质量及体外侵染能力检测结果 |
4.5 体内评价病毒效果 |
4.6 初步研究结果与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6)19例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居民的主动脉疾病基因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建库测序 |
1.2.1. 1 DNA样本提取及检测 |
1.2.1. 2 建库捕获 |
1.2.1. 3 文库质检定量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各家系基因突变结果 |
2.2.1 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家系 |
2.2.2 升主动脉瘤家系 |
2.2.3 主动脉夹层家系 |
3 讨论 |
(7)采用二代测序对Marfan综合征家系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1 标本采集及基因组DNA提取 |
1.3.2 FBN1基因突变筛查及验证 |
1.3.3 患者夫妇单体型的构建 |
1.3.4 胚胎培养及胚胎活检 |
1.4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
1.5 产前诊断 |
2 结果 |
2.1 突变筛查及验证 |
2.2 夫妇单体型的构建 |
2.3 胚胎培养及胚胎活检 |
2.4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
2.5 等位基因脱扣率(allele drop-out,ADO)分析 |
2.6 胚胎移植及产前诊断 |
3 讨论 |
(8)基于代谢组学的盆腔器官脱垂生物标志物和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1.1 流行病学 |
1.1.2 高危因素 |
1.1.3 基因组学 |
1.1.4 蛋白质组学 |
1.1.5 病理学 |
1.1.6 POP的诊断与治疗 |
1.2 代谢组学概述 |
1.2.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特点 |
1.2.2 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 |
1.2.3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
1.2.4 数据分析及数据库 |
1.2.5 代谢组学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 |
1.3.1 立项依据 |
1.3.2 研究目的 |
1.3.3 技术路线 |
1.3.4 研究内容 |
1.3.5 关键技术 |
第2章 POP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本信息 |
2.1.2 试剂 |
2.1.3 实验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血清样本预处理 |
2.2.2 血清样本的色谱-质谱分析 |
2.2.3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POP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点 |
2.3.2 POP组患者血清样本的代谢特征 |
2.3.3 POP组患者血清样本潜在标志物的ROC曲线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OP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样本信息 |
3.1.2 试剂 |
3.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尿液样本预处理 |
3.2.2 尿液样本的色谱-质谱分析 |
3.2.3 尿液样本的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POP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点 |
3.3.2 POP组患者尿液样本的代谢特征 |
3.3.3 POP组患者尿液样本潜在标志物的ROC曲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OP代谢组学结果体外细胞实验验证 |
4.1 实验材料 |
4.1.1 样本信息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阴道壁间质细胞分离培养 |
4.2.2 阴道壁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鉴定 |
4.2.3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RT-PCR反应 |
4.3 统计学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3.1 POP患者阴道壁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4.3.2 差异代谢产物诱导阴道壁成纤维细胞MMP-1和TIMP-1的mRNA表达水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一部分: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1 研究背景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研究方法 |
1.3.1 患者家系组成及临床资料收集 |
1.3.2 受试样本血液收集及血液DNA提取 |
1.3.3 全外显子测序 |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5 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 |
1.3.6 突变致病性预测 |
1.4 研究结果 |
1.4.1 家系组成及临床资料分析 |
1.4.2 候选解读变异位点筛选及验证 |
1.4.3 FBN1基因突变 |
1.4.4 突变致病性分析 |
1.5 讨论 |
1.6 结论 |
1.7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晶状体异位手术治疗新技术: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 |
摘要 |
ABSTRACT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患者招募 |
2.3.2 临床资料收集 |
2.3.3 统计学分析 |
2.3.4 手术步骤 |
2.4 研究结果 |
2.5 讨论 |
2.6 结论 |
2.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14例儿童马方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14例儿童马方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
前言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例儿童马方综合征遗传学分析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四、Marfan’s综合征3个家系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基因检测的马凡综合征先证者确诊及家系分析[D]. 曲昊楠.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先天性心脏病家系中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J]. 艾克拜·艾散,陈铀. 医学综述, 2021(12)
- [3]一个马凡伴瓦登伯格综合征家系的调研及其致病突变鉴定[D]. 张渐强. 汕头大学, 2021
- [4]一Stickler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分析[J]. 黄星星,刘果,高茹心,王婷婷,范梦杰,王希振,朱益华,吴仁毅,张达人,刘旭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1(03)
- [5]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基因治疗研究[D]. 杨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19例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居民的主动脉疾病基因突变分析[J]. 于长江,李莹,阿地力江·阿布都热苏力,闫纪忠,姑丽扎尔努尔·艾尔肯,阿不都沙拉木·阿不都拉,艾米热拉·依马木,范瑞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0(11)
- [7]采用二代测序对Marfan综合征家系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J]. 何天文,卢建,陈创奇,刘顿,丁红珂,董云巧,杜丽,尹爱华.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08)
- [8]基于代谢组学的盆腔器官脱垂生物标志物和发病机制研究[D]. 邓薇. 南昌大学, 2020(08)
- [9]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D]. 杨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10]14例儿童马方综合征的临床分析[D]. 冯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