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电位模型在金浸出中的应用

混合电位模型在金浸出中的应用

一、Applications of mixed potential model in leaching of gold(论文文献综述)

杨杰[1](2021)在《载金活性炭吸附-解吸-再生工艺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王振银[2](2021)在《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锌氧压渣中锌铅银的研究》文中指出锌氧压渣含有多种有价金属元素,例如含有的锌、铅和银等具有很高的综合回收利用价值,目前对于锌氧压渣的回收处理工艺有火法挥发工艺、化学浸出工艺和浮选工艺等,这些工艺方法分别存在着能耗高、试剂耗量大和回收率低等不足。本文为高效经济和分步回收某锌冶炼厂锌氧压渣中有价金属锌、铅和银,提出了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的新工艺。其关键工段包括高效浸矿微生物的选育驯化、微生物浸出锌氧压渣和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等,针对这些关键工段本文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为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和综合回收锌氧压渣中锌、铅和银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技术指导。研究了锌氧压渣的工艺矿物学。主要有价金属元素锌、铅和银的含量分别为3.16%、17.00%和261.20 g/t,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硫酸铅和正长石等。硫酸铅和硫化铅占据总铅的97.56%,硫酸锌和硫化锌占据总锌的86.52%,单质银和硫化银占据总银的77.18%。样品粒度小于30微米的部分占据86.54%,渣中矿物连生关系较为复杂,硫酸盐类物质多存在与正长石和石英等脉石矿物连生嵌布的现象,极少有单体解离的硫酸铅和其他矿物的存在。选育驯化了适用锌氧压渣特性的高效浸矿菌种,并优化了微生物浸出工艺条件。在初始pH 1.5,矿浆浓度10%,接种量10%的条件下浸出时间15天,得到的微生物浸出渣中锌含量0.4070%,微生物浸出锌的浸出率为88.07%,而铅含量17.94%,银含量271.44 g/t,铅和银在微生物浸渣中得以进一步富集。经过微生物浸出后,硫化铅氧化率为71.51%,硫化银氧化率为62.60%。揭示了微生物浸出锌氧压渣的过程和机理。浸出前期优势菌种为铁氧化菌和硫氧化菌,浸矿体系中存在铁氧化反应和硫氧化反应。由Eh-pH图知,pH值不变时,氧化还原电位进一步升高才会使硫化锌、硫化铅和硫化银继续被氧化。至浸出中后期,浸矿体系pH值逐渐降至稳定范围内,硫氧化细菌数量降低,铁氧化细菌逐渐繁衍为优势菌种,并将Fe2+氧化为Fe3+,体系电位升高,硫化锌、硫化铅和硫化银进一步被氧化。优化了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的工艺条件,在NaCl-CaCl2-HCl-H2O的体系中,双氧水添加量2%、CaCl2添加量20 g/L,使用HCl溶液调节pH 0.5,当在NaCl浓度300g/L、浸出温度90℃、搅拌转速350r/min、液固比10:1和浸出时间120min时,铅、银浸出率分别达到95.47%、83.86%。直接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银的浸出率分别为90.88%、68.53%。经过微生物浸出后,氯盐对铅和银的浸出率提高了4.59%和15.33%。化学物相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浸出锌的同时使得硫化铅和硫化银氧化为其各自硫酸盐,提高了后续氯盐浸出铅和银的浸出率。此外,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工艺对锌氧压渣中的锌浸出率为94.40%。研究了微生物浸渣中的铅和银的氯盐浸出动力学特征,并得出了半经验动力学方程。氯盐浸出微生物浸出渣中的铅和银均为有固体产物层或惰性物料层的收缩核模型。氯盐浸出铅和银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2.66 kJ/mol和10.88 kJ/mol。氯盐浸出铅符合化学反应速率与固膜内扩散混合控制的模型,氯盐浸出银符合固膜内扩散控制模型。

彭科波,高利坤,饶兵,龚志辉,沈海榕,高广言,何飞,张明[3](2021)在《金矿非氰化浸金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易处理金矿石资源枯竭,含砷、含碳、高硫、超细颗粒金矿石已成为金矿开采的重点,这些难处理金矿通过常规氰化浸金等方法浸出效果差,由于氰化物有剧毒,会危害人体健康,并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非氰化法浸金因具有环保、浸出速率快、效率高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综述了硫代硫酸盐法、甘氨酸法、卤素法、石硫合剂法、碘化焙烧工艺、硫脲浸出法和非水溶液浸金7种非氰浸金方法的浸金原理及其在难处理金矿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讨论了非氰浸金方法存在的浸出剂昂贵、浸出液中金回收困难、浸出体系复杂、浸出剂性质不稳定及消耗量大等问题,并对非氰浸金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晓亮[4](2021)在《微波作用下载金硫化物中单质硫的释放及其浸金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黄金的提取仍以氰化法为主,但氰化物的剧毒性给黄金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碱性含硫试剂被认为是一类最具希望替代氰化物的环保型浸金药剂,它可通过将单质硫溶于碱性溶液来制备。针对传统氰化浸金工艺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载金硫化物微波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单质硫来实现非氰自浸金的新思路。考察了载金硫化物释放单质硫的热力学条件和黄铁矿原位加热过程中物相转变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了微波作用下载金硫化物热分解过程中单质硫的释放规律与生成机理,探讨了微波辐射对黄铁矿热分解过程中硫元素转化的促进作用机理;利用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原位研究了热分解生成的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浸金的作用机制,完善了金精矿微波热分解-自浸出的基础理论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载金硫化物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单质硫主要来源于黄铁矿。在氮气气氛下,黄铁矿原位加热过程中的相变温度区间为500~600℃,提高温度对黄铁矿中S-S键伸缩振动的影响更为显着。随着温度的升高,黄铁矿晶格发生线性热膨胀,平均体膨胀系数为5.64×10-3 K-1,热分解生成的磁黄铁矿沿着z轴方向的热膨胀明显更快。高硫金精矿的微波吸收性能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先增强后减弱,在频率为2.45 GHz的室温下物料复介电常数的虚部值为9.99,当温度达到700℃时,虚部值增大为原来的4.76倍,继续升温至900℃时,虚部值反而减小为27.76,但仍然高于500℃时复介电常数的虚部值11.40。在微波辐射温度为450℃时,黄铁矿热分解产物中已经有磁黄铁矿产生,温度达到900℃时的硫元素转化率为46%。黄铁矿微波热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不同晶体结构的磁黄铁矿相,矿物晶体由等轴晶系逐渐转变为六方晶系;硫元素化学形态首先从黄铁矿中的S22-向Sn2-转化,随着温度的升高Sn2-将进一步转化为S2-,该过程中Sn2-的出现表明样品中存在S0。在微波辐射作用下,高硫金精矿中的黄铁矿热分解后颗粒内部产生大量空洞和孔道结构,生成了纳米级磁黄铁矿多晶聚合体,晶体结构的对称性降低;在700℃下保温30 min后,物料孔隙率从32.9%增大到48.9%,总孔面积增大为原来的2.16倍,这使得原本被硫化矿物包裹的金裸露出来,增加了金与浸出试剂的接触机会。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微波辐射加热降低了黄铁矿热分解过程中的物相转变温度,促进了黄铁矿热分解过程中硫的形态转化,使黄铁矿热分解反应活化能降低了 27.14 kJ·mol-1,提高了单质硫的生成量。黄铁矿在热分解过程中Fe-S键更容易发生断裂,但在高温下S-S键也会出现断裂,[FeS6]八面体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解体,释放出气态的单质硫。外加电场使黄铁矿晶格中原子电子云发生微小位移,削弱了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且外加磁场对黄铁矿热分解的化学反应也具有促进作用。利用载金硫化物微波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浸出其自身热分解产物中的金,浸出率可以达到90%以上。借助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原位研究了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浸金的作用机制,发现微波热分解过程中生成的单质硫与升华硫在碱性溶液中的浸金性能几乎相同,金的溶出速率分别为0.59ng·cm-2·s-1和0.68 ng·cm-2·s-1;铜氨络离子可以消除含硫浸金试剂在金表面的吸附过程,从而显着提高金的溶出速率。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后形成的含硫组分在金表面发生粘弹性吸附,浓度越高吸附层的柔性越强,金表面钝化越严重,在金与浸出溶液界面发生含硫试剂的浸金反应生成了Au-S配合物并溶出。

张鑫[5](2021)在《脱砷微生物的筛选和从难处理金矿除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砷元素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然而砷具有很强的毒性,不慎吸入后可损害胃肠道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和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肾系统、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增加患皮肤癌、肺癌的风险性。目前难处理金精矿已成为黄金产业的主要资源,由于金粒通常会被包裹于黄铁矿或者砷黄铁矿中,传统的化学氰化法很难提取,并且浸出矿渣的砷含量较高,容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但是某些浸矿细菌可以将硫化矿物和砷化合物氧化分解,达到除砷的效果,还能使金裸露出来方便后续化学提金。本文从江西德兴铜矿的矿坑废水中分离出了脱砷细菌,并选择缅甸某金矿厂的难处理金精矿进行细菌浸出试验,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细菌培养的条件,研究了不同矿浆浓度和温度对细菌氧化金精矿浸出过程的影响,详细分析了不同温度体系下的浸出矿渣,并将细菌氧化金精矿的浸出过程扩大化,进行微生物氧化反应器浸出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从江西德兴铜矿的矿坑废水中成功分离出了浸矿细菌,该细菌在pH值为2.0的条件下能够将Fe2+氧化成Fe3+;(2)通过响应面法对细菌培养过程中的pH值、温度、细菌接种量和初始亚铁量等条件进行优化,最终得到细菌培养的最佳参数:pH为2.046,温度为30.867℃,细菌接种量为10.987%,初始亚铁量为43.769g/L,在此条件下预测的最高亚铁氧化率为94.49%。(3)对难处理含砷金精矿进行摇瓶浸出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最佳矿浆浓度为5%,在31℃、35℃、40℃、45℃、50℃和55℃等不同温度下,35℃和40℃的细菌氧化活性最好,浸出率最高可以达到68.6%,并且矿石表面的氧化分解现象最明显,但是产生的黄钾铁矾较多,会影响后续的浸出过程。(4)微生物氧化反应器的浸出试验结果显示,温度为40℃,矿浆浓度为5%时,浸出率最高为69.8%,但是为了工业生产应用上能提高处理量和经济效益,因此选择10%的矿浆浓度最合适。在此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反应器内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优势菌种为硫化杆菌属(Sulfobacliius),其所占比例为99%,其他菌群数量较少,仅为1%。

丁伟[6](2021)在《生物氧化自难处理金矿中脱砷及Ag+、Cu2+促进氧化脱砷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砷不仅对动植物有极大危害,而且在金属资源开发中也极大地影响金属的回收利用。难处理金矿资源的开发,就是由于含有砷和硫等有害元素,导致金回收率低。而我国已连续14年产金量居世界第一,难处理金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已迫在眉睫,因此,这类资源的预处理,以消除影响金回收的因素就越来越重要。生物预处理具有污染小,能耗低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广泛被重视。但也存在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等问题。本文围绕生物脱除难处理金矿中的有害元素砷开展研究工作,在各影响因素条件的优化基础上,获得了高效脱砷的最佳工艺。(1)以温度、初始p H、细菌接种量为影响因素,砷浸出率为响应值,分别对含砷量为3%和13%的难处理金矿进行优化。对3%含砷率的难处理金矿而言。三个影响因素的显着性为:接种量(C)>初始p H(B)>温度(A);对13%含砷率的难处理金矿而言,三个影响因素的显着性为:初始p H(B)>接种量(C)>温度(A)。在选取的因素范围内,建立的响应曲面模型均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优化后使用最佳条件温度31℃,初始p H为2.27,细菌接种量为11%,13%含砷率难处理金矿的砷浸出率达到了37.85%。(2)Ag+和Cu2+等金属离子具有促进生物对砷的氧化作用。加入20mg/L Ag+浸出七天后,砷的浸出率达到了53.38%,相较于没有加入金属离子提高了15.53%;加入16mg/L Cu2+浸出七天后,砷的浸出率达到了50.46%,相较于没有加入金属离子提高了12.61%。(3)生物氧化浸出条件不同改变了砷的存在形态。○1在没有加入金属离子进行生物浸出三天时,砷主要以砷黄铁矿的形态存在,少部分转化为As3+,生物浸出七天后,依旧存在砷黄铁矿,大部分以As3+和As5+的形态存在;在加入Ag+进行生物浸出三天时,砷主要As5+以及As2O3的形态存在,同时还存在少量砷黄铁矿,生物浸出七天后,矿物中依旧存在少量砷黄铁矿,主要以As2O3的形态存在;○2在加入Cu2+进行生物浸出三天时,砷主要以As3+的形态存在,少量以砷黄铁矿和As5+的形态存在,生物浸出七天后,主要以As2O3以及As5+的形态存在,矿物中依旧含有少量砷黄铁矿。○3在没有加入金属离子进行生物浸出三天后,硫的存在形态有As2S3,SO32-,SO42-,主要存在形态为SO42-,生物浸出七天后,硫的形态变化与生物浸出三天差距不大;在加入Ag+进行生物浸出三天后,少量硫以S22-的形态存在,大部分以SO32-,SO42-的形态存在,生物浸出七天后,大部分硫以S-O中间体和SO32-的形态存在;在加入Cu2+进行生物浸出三天后,硫主要以的SO42-和S22-形态存在,基本不存在形态的硫,生物浸出七天后,硫基本上全部转变为SO42-。

李连群[7](2021)在《S2O32--Cu2+-NH3无氧体系电化学浸金的原位AFM测定和机理》文中提出黄金在催化、医药和电子电器等领域需求量的逐年攀升与黄金产量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氰化法浸金工艺危害环境且无法有效地从难选金矿中浸金等问题迫使人们寻找可能替代氰化法的环境友好浸金工艺,如硫代硫酸盐法浸金。目前,硫代硫酸盐法浸金机理复杂、S2O32-消耗高和界面钝化下金溶解动力学等基础科技问题限制其大规模工业化。本文在无氧条件下改变S2O32--Cu2+-NH3电化学浸金体系电位、Cu2+和NH3浓度等溶金因素,利用原位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In-situ EC-AFM)测定Au(111)晶面溶解过程,分析溶金过程晶面结构性质,确定硫钝化界面溶金机理。在S2O32--Cu2+-NH3电化学浸金体系中施加恒电位OCP(0.2 V-0.285 V(vs.SHE),随着电位的升高,晶面溶解形式表现为缺陷数量变化导致的层状溶解转变为缺陷尺寸增加诱导的层状溶解。低恒电位条件下(OCP,0.21 V和0.235 V(vs.SHE)),晶面溶解表现为缺陷数量周期性振荡引起的层状溶解,电位越接近OCP,缺陷数量周期性振荡越明显。恒电位0.235 V(vs.SHE),保持体系中其它组分浓度不变,改变Cu2+浓度,随着Cu2+浓度的增加(0.25 m M,0.75 m M,1.0 m M,2.0 m M和3.0 m M),晶面溶解由低Cu2+浓度(0.75 m M)时的缺陷引起的层状溶解转变为高Cu2+浓度时(3.0 m M)缺陷数量自催化增加和缺陷深度增加导致的孔蚀溶解过程。恒电位0.26 V(vs.SHE),保持体系中其它组分浓度不变,改变液氨浓度,随着液氨浓度的增加,晶面溶解由缺陷深度增加导致的孔蚀溶解转变为缺陷尺寸增加诱导的层状溶解过程,该实验条件下晶面溶解变化与改变Cu2+浓度时晶面的溶解变化相反,即较高[NH3]/[Cu2+]浓度比有利于晶面平行溶解(层状溶解),较低[NH3]/[Cu2+]浓度比时则有利于晶面垂直溶解(点蚀过程)。基于实验结果,类比钢铁腐蚀过程,提出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Cu(NH3)42+破坏硫钝化膜耦合硫代硫酸盐浸金的界面溶金机理,对溶解过程中缺陷数量自催化增长和振荡伴随层状溶解发生原因及体系各组分作用进行阐述。该论文有图28幅,表2个,参考文献113篇。

赖浩[8](2021)在《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过程中的同质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铜矿和方铅矿的浮选分离是多金属硫化矿选矿中的一个难题。许多研究者提出黄铜矿和方铅矿的天然可浮性相近是导致铜铅难分离的原因。在浮选回路中,硫化矿物的表面化学组成在机械力、电化学、难免离子和浮选药剂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当前,黄铜矿和方铅矿在浮选过程中的表面化学组成变化对铜铅分离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的研究发现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化学组成在浮选过程中趋于同质化的现象,并将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化效应。研究同质化效应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对理解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的表面化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以黄铜矿和方铅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浮选试验、To F-SIMS、PCA、MCR-ALS、ICP-OES、XPS、zeta电位、UV-Vis和FTIR,研究了铜铅硫化矿石浮选过程中的同质化效应,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化学组成在浮选过程中趋于同质化的机制,以及乙基黄药体系中,Fe Cl3消除同质化效应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影响的机理。铜精矿和铅精矿的To F-SIMS分析结果表明,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化学组成在浮选过程中趋于同质化。相对于铅精矿中的黄铜矿和方铅矿,铜精矿中的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更富含铜硫化物、铅硫化物、乙硫氮和丁铵黑药的吸附产物,但更缺乏铝离子、镁离子、钙离子和硅酸钠的吸附产物。在黄铜矿和方铅矿混合磨矿过程中,黄铜矿促进了方铅矿溶解出铅离子,方铅矿也促进了黄铜矿溶解出铜离子和铁离子,这些溶解的离子在矿物表面吸附,使得混合磨矿后的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都检测到了Cu+、Fe+、Pb+、Pb OFe+、Pb OCu+和Pb SCu+等碎片离子,表明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化学组成在混合磨矿过程中趋于同质化。在铜离子和铅离子的影响下,方铅矿和黄铜矿的浮选行为趋于相似。当无捕收剂存在时,铜离子和铅离子分别对方铅矿和黄铜矿的浮选有抑制作用;当乙硫氮/丁铵黑药存在时,铜离子对方铅矿浮选的抑制作用和铅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抑制作用都显着减弱;当乙硫氮/丁铵黑药和抑制剂(Fe SO4+Na2SO3)都存在时,铜离子和铅离子分别对方铅矿和黄铜矿的浮选有活化作用。铜离子主要吸附在方铅矿表面的富硫位点,形成Pbx–Sy–Cu–(OH)z形式的Cu(Ⅰ)–S物种。铅离子不会取代黄铜矿晶格中的Fe和Cu,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富羟基位点和富硫位点吸附,形成含量依次降低的(OH)z–Pb–O–Fe、(OH)z–Pb–Sy–Cux和(OH)z–Pb–O–Cu物种。黄铜矿表面吸附的铅物种中,(OH)z–Pb–Sy–Cux物种的占比不超过29%。铜离子处理的方铅矿与乙硫氮和丁铵黑药作用后,方铅矿表面分别形成了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盐和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铜盐,且方铅矿表面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盐和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铅盐的形成量减少。铅离子处理的黄铜矿与乙硫氮和丁铵黑药作用后,黄铜矿表面分别形成了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盐和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铅盐,且黄铜矿表面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盐和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铜盐的形成量增加。黄铜矿和方铅矿组合质谱数据集的PCA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乙硫氮/丁铵黑药是否存在,在铅离子和铜离子的作用下,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化学组成都会趋于同质化。纯矿物浮选试验表明,以乙基黄药为捕收剂,在p H 9.5时,Fe Cl3能消除同质化效应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的影响,从而实现黄铜矿和方铅矿的选择性分离。机理研究发现,在Fe Cl3的作用下,方铅矿与黄铜矿的表面化组成差异扩大。具体而言,Fe Cl3对方铅矿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较弱,但黄铜矿经Fe Cl3处理后被氧化,其表面大部分的Cu、S、Pb和乙基黄药吸附产物都被去除,形成了富含铁的(羟基)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羟基)硫酸铁的表面。论文的研究结果完善了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理论,为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过程的表面化学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撑。

何朴强[9](2021)在《改性活性炭及改性壳聚糖用于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硫代硫酸盐提金方法具有浸出试剂无毒、对环境友好、试剂价格低廉、浸出速率快、浸出率高且对复杂金矿能有效浸出等优点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但与氰化物法相比较,硫代硫酸盐浸金液中的金很难被有效地回收,使其工业化应用受到阻碍。本文研究从硫代硫酸盐提金液中有效回收金的方法可推动该提金方法的工业化应用。本文合成了改性活性炭(AC-SH)与改性壳聚糖(CTS-SCN)两种吸附剂并用于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的金。对AC-SH与CTS-SCN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索,当2-巯基苯并恶唑(MBO)与活性炭(AC)的质量比为1:10时,在160℃下加热3 h合成的AC-SH能达到较好的吸附效果;当硫氰酸铵(SCN)与壳聚糖(CTS)的质量比为3:10时,在120℃下加热8 h合成的CTS-SCN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对影响AC-SH、CTS-SCN的吸附性能的因素如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初始p H、硫代硫酸盐浓度、溶液初始Au(Ⅰ)浓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AC-SH、CTS-SCN分别吸附24 h、10 min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AC-SH吸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AC-SH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的金是一个吸热过程,而CTS-SCN吸附回收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是一个放热过程;AC-SH、CTS-SCN分别在溶液p H为9、6时吸附效果较佳;AC-SH、CTS-SCN对[Au(S2O3)2]3-的吸附率随硫代硫酸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金初始浓度的升高,AC-SH及CTS-SCN的金负载量均增大。利用FT-ⅠR、SEM-EDS、BET及XPS等方法对改性及吸附前后的AC-SH、CTS-SCN进行表征。结果显示,MBO是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附着在活性炭表面,NH4SCN与壳聚糖表面的氨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N—C(=S)—NH2基团;SEM-EDS分析表明AC-SH及CTS-SCN吸附后出现了金的元素峰,说明AC-SH及CTS-SCN均能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的金;BET结果表明AC-SH及CTS-SCN属于介孔材料;XPS谱图分析表明AC-SH是通过其上S—S官能团与金络合吸附金,吸附后Au(Ⅰ)的价态未发生改变,CTS-SCN则先吸附[Au(S2O3)2]3-络离子,然后其上的氨基将Au(Ⅰ)还原为Au(0)。Langmuir等温模型能很好的描述AC-SH和CTS-SCN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过程,说明吸附是均匀的单层吸附过程,金的吸附回收率取决于吸附位点的数量和AC-SH的材料性质。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AC-SH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过程,说明AC-SH吸附是一个化学吸附过程。热力学测试表明AC-SH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金的ΔGθ<0、ΔHθ=33.46 k J/mol和ΔSθ=120 J/(mol·K),说明反应能自发进行,且是一个吸热和熵增的过程。研究了杂质(如Cu2+、NH3、en、Cu2+-NH3、Cu2+-en等物质)对AC-SH吸附Au(Ⅰ)的影响。发现Cu2+对AC-SH的金吸附性能具有抑制作用,而NH3和en对AC-SH吸附金的速率具有促进作用,且能抑制Cu2+的负面影响。分别探讨了载金AC-SH、CTS-SCN的解吸方法,发现较高浓度的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溶液能将载金AC-SH、CTS-SCN上的大部分金解吸下来,对AC-SH吸附-解吸-吸附循环(解吸后未对AC-SH进行任何再生处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五次吸附-解吸循环后AC-SH仍然具有67%的金回收率。以上研究结果,为硫代硫酸盐提金工艺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参考。

朱一民[10](2021)在《2020年浮选药剂的进展》文中指出本文收集了2020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部分浮选药剂的信息,分硫化矿捕收剂、氧化矿捕收剂、调整剂、浮选药剂的结构与性能和废水处理五个方面介绍并略加评论。

二、Applications of mixed potential model in leaching of gol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pplications of mixed potential model in leaching of gold(论文提纲范文)

(2)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锌氧压渣中锌铅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锌冶炼方法概述
        1.2.1 火法炼锌工艺
        1.2.2 湿法炼锌工艺
    1.3 锌氧压渣特性
    1.4 锌氧压渣有价金属回收研究进展
        1.4.1 火法回收方法
        1.4.2 湿法回收方法
    1.5 氯盐浸出技术
    1.6 微生物浸出技术
    1.7 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技术
        1.7.1 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技术的应用
        1.7.2 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锌氧压渣
    1.8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8.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8.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及制备
        2.1.2 多元素分析
        2.1.3 矿物组成及嵌布特征
        2.1.4 主要有价元素赋存状态
        2.1.5 菌种及培养基
        2.1.6 试验药剂仪器和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菌种培养驯化
        2.3.2 微生物摇瓶浸出锌氧压渣试验
        2.3.3 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试验
        2.3.4 分析检测方法
3 微生物浸出锌氧压渣试验研究
    3.1 高效浸矿菌种选育驯化
        3.1.1 试验菌种选择
        3.1.2 试验菌种驯化
    3.2 微生物浸出锌氧压渣工艺条件优化
        3.2.1 初始pH值
        3.2.2 矿浆浓度
        3.2.3 接种量
        3.2.4 浸出时间
    3.3 微生物浸出渣性质分析
        3.3.1 锌、铅和银的化学物相分析
        3.3.2 微生物浸出渣的SEM-EDS分析
        3.3.3 微生物浸出渣的XPS分析
    3.4 锌氧压渣浸出过程浸矿菌种群落结构分析
    3.5 锌氧压渣生物浸出过程机理分析
        3.5.1 锌氧压渣中硫化锌的生物浸出机理分析
        3.5.2 锌氧压渣中硫化铅的生物氧化机理分析
        3.5.3 锌氧压渣中硫化银的生物氧化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试验研究
    4.1 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原理
    4.2 氯盐浸出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工艺条件优化
        4.2.1 NaCl浓度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2.2 搅拌转速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2.3 液固比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2.4 反应温度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2.5 反应时间对微生物浸渣中铅和银浸出的影响
    4.3 锌氧压渣的直接氯盐浸出工艺试验
    4.4 微生物-氯盐浸出渣、直接氯盐浸出渣表征分析
    4.5 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工艺金属量平衡
    4.6 氯盐浸出液资源化利用
        4.6.1 铅银回收
        4.6.2 高盐废水资源化处理
    4.7 氯盐浸出渣资源化利用途径
    4.8 本章小结
5 铅和银氯盐溶液浸出动力学研究
    5.1 动力学模型选择
    5.2 模型拟合与验证
        5.2.1 搅拌转速对铅银浸出率的影响
        5.2.2 温度对铅银浸出率的影响
    5.3 银的浸出动力学
        5.3.1 模型确定
        5.3.2 动力学模型参数确定
    5.4 铅的浸出动力学
        5.4.1 模型确定
        5.4.2 动力学模型参数确定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微波作用下载金硫化物中单质硫的释放及其浸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2.1.1 黄金资源储量分布
        2.1.2 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2.2 非氰浸金技术的研究进展
        2.2.1 含硫试剂浸金的研究现状
        2.2.2 金精矿预处理方法的概述
    2.3 黄铁矿高温相变的研究进展
    2.4 微波在湿法冶金领域的应用
        2.4.1 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及优势
        2.4.2 微波焙烧强化浸出研究现状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试验研究方法
        3.4.2 分析检测方法
    3.5 试验原料、药剂与设备
        3.5.1 试验原料及性质
        3.5.2 试验药剂与设备
4 载金硫化物热分解的热力学及原位相变过程
    4.1 单质硫生成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4.2 载金硫化物的热分解特性研究
    4.3 黄铁矿热分解相变的原位研究
        4.3.1 高温原位X射线衍射分析
        4.3.2 高温原位Raman光谱分析
        4.3.3 表面微观形貌的演变过程
    4.4 小结
5 微波场中载金硫化物的介电响应及失重行为
    5.1 微波作用下黄铁矿升温行为研究
    5.2 微波场中载金硫化物的介电响应
    5.3 微波场中黄铁矿热分解失重行为
        5.3.1 单因素条件试验研究
        5.3.2 多因素响应曲面研究
    5.4 小结
6 微波作用下单质硫的释放机理及其浸金机制
    6.1 载金黄铁矿微波热分解的相变行为研究
        6.1.1 不同辐射时间下的物相转变规律
        6.1.2 不同加热温度下的物相转变规律
        6.1.3 硫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规律
        6.1.4 微波作用下晶体结构的演变
    6.2 微波热分解对金嵌布特征的影响
    6.3 单质硫的表征及其浸出性能研究
        6.3.1 单质硫晶体结构的表征研究
        6.3.2 单质硫浸金性能的验证试验
    6.4 单质硫在碱性溶液中浸金作用机制研究
        6.4.1 含硫试剂浓度对金溶出的影响
        6.4.2 加热温度对金溶出过程的影响
        6.4.3 铜氨配合物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6.4.4 单质硫来源对浸金过程的影响
    6.5 小结
7 微波辐射对硫元素转化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
    7.1 微波辐射与常规加热下相变过程的对比研究
        7.1.1 加热方式对物相转变行为的影响
        7.1.2 加热方式对产物中硫含量的影响
        7.1.3 加热方式对硫形态转化的影响
        7.1.4 加热方式对颗粒结构形貌的影响
    7.2 微波辐射与常规加热下反应动力学对比研究
    7.3 黄铁矿热分解过程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7.4 外加电场对黄铁矿电子结构的影响
    7.5 外加磁场对黄铁矿分解反应的影响
    7.6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脱砷微生物的筛选和从难处理金矿除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难处理金精矿概况
        1.1.2 难处理金精矿预处理方法
    1.2 生物氧化金精矿的研究现状
        1.2.1 浸矿菌种
        1.2.2 浸矿机理
        1.2.3 影响因素
        1.2.4 生物氧化反应器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浸矿细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的富集培养
        2.2.2 菌种的分离纯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种的富集培养
        2.3.2 菌种的分离纯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细菌的培养条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亚铁离子氧化率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3.3.3 响应面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对生物氧化金精矿的具体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矿浆浓度的选择
        4.2.2 不同温度下的生物浸矿实验
        4.2.3 浸出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佳矿浆浓度的选择
        4.3.2 不同温度对生物浸矿的具体影响
        4.3.3 原矿和浸出矿渣的重量变化分析
        4.3.4 原矿和浸出矿渣的颜色变化分析
        4.3.5 原矿和浸出矿渣的XRF分析
        4.3.6 原矿和浸出矿渣的XRD分析
        4.3.7 原矿和浸出矿渣的SEM分析
        4.3.8 原矿和浸出矿渣的粒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氧化反应器浸出试验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构建微生物氧化反应器
        5.2.2 微生物浸矿试验
        5.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温度对生物氧化反应器的影响
        5.3.2 不同矿浆浓度对生物氧化反应器的影响
        5.3.3 生物氧化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分布
    5.4 生物氧化反应器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生物氧化自难处理金矿中脱砷及Ag+、Cu2+促进氧化脱砷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难处理金矿现状
        1.1.1 金在自然界中的现状
        1.1.2 含砷金矿常用处理方法
    1.2 常用浸矿微生物介绍
    1.3 微生物浸出矿物机理
        1.3.1 直接作用机理
        1.3.2 间接作用机理
        1.3.3 联合作用机理
    1.4 生物浸出矿物的缓慢浸出动力学
    1.5 重金属离子对生物浸出的影响
    1.6 背景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
    2.1 含砷金矿
    2.2 实验设备及药品
    2.3 培养基的配制
    2.4 细菌的培养和驯化
        2.4.1 细菌的培养
        2.4.2 细菌的驯化
第三章 生物预处理脱砷最佳条件的确定
    3.1 实验与测试方法
        3.1.1 矿样预处理
        3.1.2 测试方法
        3.1.3 单因素条件对细菌的浸矿影响
        3.1.4 外界因素对细菌浸矿效果的综合影响
    3.2 结果与讨论
    3.3 对模型的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对生物预处理脱砷的影响
    4.1 Ag~+对生物预处理脱砷的强化效果
    4.2 Ag~+强化预处理脱砷机理分析
        4.2.1 矿物表面组分分析
        4.2.2 热力学分析
    4.3 表面形貌及成分的变化
        4.3.1 SEM分析
        4.3.2 XPS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2+)对生物预处理脱砷的影响
    5.1 Cu~(2+)对生物预处理脱砷的强化效果
    5.2 Cu~(2+)强化预处理脱砷机理分析
        5.2.1 矿物表面组分分析
        5.2.2 热力学分析
    5.3 矿物形貌及成分变化
        5.3.1 SEM分析
        5.3.2 XPS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S2O32--Cu2+-NH3无氧体系电化学浸金的原位AFM测定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3 S_2O_3~(2-)-Cu~(2+)-NH_3电化学浸金体系的循环伏安分析
    3.1 循环伏安曲线扫描的环境影响及电极电势换算
    3.2 金球电极在不同溶液环境中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分析
    3.3 小结
4 S_2O_3~(2-)-Cu~(2+)-NH_3体系电化学浸金原位AFM测定及效应分析
    4.1 S_2O_3~(2-)-Cu~(2+)-NH_3体系电化学浸金的电位效应
    4.2 S_2O_3~(2-)-Cu~(2+)-NH_3体系电化学浸金的铜离子效应
    4.3 S_2O_3~(2-)-Cu~(2+)-NH_3体系电化学浸金的氨效应
    4.4 小结
5 S_2O_3~(2-)-Cu~(2+)-NH_3体系电化学浸金机理分析
    5.1 S_2O_3~(2-)-Cu~(2+)-NH_3体系电化学浸金机理
    5.2 S_2O_3~(2-)-Cu~(2+)-NH_3体系电化学浸金过程小孔自催化与振荡生长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过程中的同质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铅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研究现状及进展
        1.1.1 铜铅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研究现状
        1.1.2 矿物表面性质对铜铅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
    1.2 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氧化溶解
        1.2.1 黄铜矿的表面氧化溶解
        1.2.2 方铅矿的表面氧化溶解
        1.2.3 伽伐尼作用对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氧化溶解的影响
    1.3 铜离子和铅离子对硫化矿物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1.3.1 铜离子对硫化矿物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1.3.2 铅离子对硫化矿物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料和研究方法
    2.1 纯矿物的来源及性质
    2.2 试验药剂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纯矿物浮选试验
        2.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
        2.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试
        2.3.4 Zeta电位测试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7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分析
        2.3.8 多元统计分析理论概述
        2.3.9 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及方法
第三章 铜铅硫化矿石浮选精矿的ToF-SIMS表面分析
    3.1 原矿性质分析
    3.2 铜铅分离浮选试验及样品制备
    3.3 铜精矿和铅精矿ToF-SIMS数据分析的新方法
        3.3.1 合并ToF-SIMS成像数据集
        3.3.2 ToF-SIMS成像数据集的多元统计分析
        3.3.3 ROI质谱数据集的提取及分析
        3.3.4 光学显微图像采集
    3.4 铜精矿和铅精矿的碎片离子图像分析
    3.5 铜精矿和铅精矿成像数据集的PCA分析
    3.6 铜精矿和铅精矿成像数据集的MCR-ALS分析
    3.7 ROI质谱数据集的PCA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铜矿和方铅矿磨矿过程中的离子迁移研究
    4.1 矿物表面的碎片离子图像分析
    4.2 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质谱数据的差异
    4.3 黄铜矿和方铅矿磨矿后滤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离子对方铅矿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5.1 铜离子对方铅矿无捕收剂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5.1.1 铜离子对方铅矿无捕收剂浮选的影响
        5.1.2 方铅矿铜离子吸附量的测定
        5.1.3 ToF-SIMS分析铜离子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产物
        5.1.4 XPS分析铜离子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产物
        5.1.5 铜离子对方铅矿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5.2 乙硫氮体系下铜离子对方铅矿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5.2.1 乙硫氮体系下铜离子对方铅矿浮选的影响
        5.2.2 铜离子对方铅矿乙硫氮吸附量的影响
        5.2.3 ToF-SIMS分析铜离子对方铅矿表面乙硫氮吸附产物的影响
        5.2.4 FTIR分析铜离子对方铅矿表面乙硫氮吸附产物的影响
    5.3 丁铵黑药体系下铜离子对方铅矿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5.3.1 丁铵黑药体系下铜离子对方铅矿浮选的影响
        5.3.2 ToF-SIMS分析铜离子对方铅矿表面丁铵黑药吸附产物的影响
        5.3.3 FTIR分析铜离子对方铅矿表面丁铵黑药吸附产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铅离子对黄铜矿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6.1 铅离子对黄铜矿无捕收剂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6.1.1 铅离子对黄铜矿无捕收剂浮选的影响
        6.1.2 黄铜矿铅离子吸附量的测定
        6.1.3 ToF-SIMS分析铅离子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产物
        6.1.4 XPS分析铅离子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产物
        6.1.5 铅离子对黄铜矿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6.2 乙硫氮体系下铅离子对黄铜矿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6.2.1 乙硫氮体系下铅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6.2.2 铅离子对黄铜矿乙硫氮吸附量的影响
        6.2.3 ToF-SIMS分析铅离子对黄铜矿表面乙硫氮吸附产物的影响
        6.2.4 FTIR分析铅离子对黄铜矿表面乙硫氮吸附产物的影响
    6.3 丁铵黑药体系下铅离子对黄铜矿浮选及表面性质的影响
        6.3.1 丁铵黑药体系下铅离子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6.3.2 ToF-SIMS分析铅离子对黄铜矿表面丁铵黑药吸附产物的影响
        6.3.3 FTIR分析铅离子对黄铜矿表面丁铵黑药吸附产物的影响
    6.4 黄铜矿和方铅矿组合质谱数据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FeCl_3消除同质化效应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影响的机理研究
    7.1 FeCl_3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7.2 FeCl_3对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金属离子溶解的影响
    7.3 ToF-SIMS分析FeCl_3对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7.3.1 黄铜矿和方铅矿单矿物的ToF-SIMS分析
        7.3.2 黄铜矿和方铅矿人工混合矿物的ToF-SIMS分析
    7.4 XPS分析FeCl_3对黄铜矿和方铅矿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获得的奖励
附录C 铜精矿和铅精矿的成像数据集的PCA分析结果

(9)改性活性炭及改性壳聚糖用于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金的性质及用途介绍
        1.1.1 金的物理性质
        1.1.2 金的化学性质
        1.1.3 金的应用
    1.2 黄金储量
        1.2.1 黄金的地球储量
        1.2.2 黄金的地上存量
    1.3 提金技术的介绍
        1.3.1 混汞法提金
        1.3.2 氰化法提金
        1.3.3 硫脲浸出法提金
        1.3.4 卤素法提金
        1.3.5 多硫化物法提金
        1.3.6 生物制剂法提金
        1.3.7 硫代硫酸盐法提金
    1.4 浸出液中金的回收方法
        1.4.1 金属置换法
        1.4.2 溶剂萃取法
        1.4.3 电沉积法
        1.4.4 吸附法
    1.5 课题的提出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吸附溶液Au(S_2O_3)_2~(3-)的制备
        2.2.1 金储备液的制备
        2.2.2 吸附溶液Au(S_2O_3)_2~(3-)的制备
    2.3 AC-SH与 CTS-SCN的制备
        2.3.1 AC-SH的制备
        2.3.2 CTS-SCN的制备
    2.4 吸附剂吸附性能实验
        2.4.1 吸附剂吸附金的实验
        2.4.2 AC-SH在含不同离子的溶液中的吸附性能
    2.5 样品分析方法
        2.5.1 吸附液样品的处理及金浓度的测定
        2.5.2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溶液样品中的金浓度
        2.5.3 生物吸附剂的表征方法
第三章 AC-SH 的合成及其对金吸附性能研究
    3.1 AC-SH的合成条件探索
        3.1.1 改性前后活性炭吸附性能比较
        3.1.2 沉积温度对 AC-SH 吸附性能的影响
        3.1.3 合成时间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3.1.4 MBO与 AC的质量比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3.2 吸附条件对AC-SH吸附[Au(S_2O_3)_2]~(3-)性能影响
        3.2.1 吸附时间对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2 溶液初始p H对 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3 温度对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4 S_2O_3~(2-)浓度对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5 Au(Ⅰ)初始浓度对AC-SH吸附金的影响
        3.2.6 吸附动力学模型
        3.2.7 吸附等温模型
        3.2.8 吸附热力学
    3.3 材料的表征与结果分析
        3.3.1 FT-IR表征及结果分析
        3.3.2 SEM-EDS表征及结果分析
        3.3.3 N_2吸附(脱附)测试及结果分析
        3.3.4 XPS 表征结果
        3.3.5 AC-SH 吸附 Au(Ⅰ)的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TS-SCN的制备及其对金吸附性能研究
    4.1 CTS-SCN合成条件的探索
        4.1.1 改性前后 CTS 的金吸附性能比较
        4.1.2 合成温度对CTS-SCN吸附性能的影响
        4.1.3 SCN用量对CTS-SCN吸附性能的影响
        4.1.4 合成时间对CTS-SCN吸附性能的影响
    4.2 吸附条件对CTS-SCN吸附[Au(S_2O_3)_2]~(3-)性能影响
        4.2.1 吸附时间对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2 溶液初始p H对 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3 温度对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4 S_2O_3~(2-)浓度对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5 Au(Ⅰ)初始浓度对CTS-SCN吸附金的影响
        4.2.6 吸附等温模型
    4.3 材料的表征与结果分析
        4.3.1 FT-IR表征及结果分析
        4.3.2 SEM-EDS表征及结果分析
        4.3.3 N_2吸附(脱附)测试及结果分析
        4.3.4 TGA表征及结果分析
        4.3.5 XPS表征结果及CTS-SCN吸附Au(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铜-氨(胺)体系中AC-SH吸附金的性能研究
    5.1 Cu~(2+)浓度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2 NH_3浓度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3 en浓度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4 Cu~(2+)-NH_3浓度比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5 Cu~(2+)-en浓度比对AC-SH吸附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载金AC-SH和 CTS-SCN的解吸-循环方法
    6.1 载金AC-SH的解吸-循环方法研究
        6.1.1 解吸试剂的选择
        6.1.2 硫代硫酸钠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6.1.3 载金AC-SH吸附-解吸-循环使用研究
    6.2 载金CTS-SCN的解吸方法研究
        6.2.1 解吸试剂的选择
        6.2.2 亚硫酸钠浓度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0)2020年浮选药剂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矿捕收剂
    1.1 新型铜钴捕收剂BK404B
    1.2 新型铜捕收剂PJ-9
    1.3 乙硫氮、丁胺黑药、25#黑药组合捕收剂
    1.4 酯类捕收剂PZA
    1.5 Z-200和丁铵黑药混用
    1.6 EP2 铜捕收剂
    1.7 锑矿混合浮选捕收剂A83
    1.8 BK-404 与1801组合捕收剂
    1.9 铜捕收剂BK916
    1.10 丁铵黑药与丁基黄药混用
    1.11 黄药酯与Z-200混用
    1.12 Z-200+乙硫氮作为组合捕收剂
    1.13 BK 916作铜捕收剂、BK 906作铅捕收剂
    1.14 PG-20 做脱硫捕收剂
    1.15 Z-200为捕收剂优先浮选硫化铜矿物
2 氧化矿捕收剂
    2.1 丁基黄药和EF105作为氧化锑捕收剂
    2.2 油酸钠(NaOL)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捕收剂
    2.3 地沟油改性
    2.4 DZY-10稀土捕收剂
    2.5 锡石浮选高效捕收剂GX-4和辅助捕收剂P86
    2.6 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N-[3-二甲胺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
    2.7 锂云母捕收剂ZL-01
    2.8 GY10为捕收剂浮选磷
    2.9 常温磷灰石捕收剂DN-6
    2.10 磁化油酸钠
    2.11 十二烷基胺类阳离子捕收剂
    2.12 油酸为捕收剂脱镁
    2.13 十二胺为捕收剂浮选锂矿
    2.14 硫化钠浮选铜冶炼渣
    2.15 辛基异羟肟酸、苯甲羟肟酸、水杨羟肟酸浮选黑钨
    2.16 金属配位离子苯甲羟肟酸类Pb-BHA捕收剂浮选钨
    2.17 醚胺类捕收剂 DXY-1
    2.18 磁化水和磁化油酸纳
    2.19 捕收剂DTL-1磁选铁精矿反浮选脱铝
    2.20 十二胺盐酸 盐浮选长石
    2.21 锂云母捕收剂 ZL-01
3 浮选调整剂
    3.1 Na2S、NaHS
    3.2 甲基纤维素抑制滑石
    3.3 ZY锌抑制剂
    3.4 MZ2活化白钨矿
    3.5 CMC作MgO脉石的抑制剂
    3.6 苛性淀粉为重晶石抑制剂
    3.7 海藻酸钠
    3.8 石灰+羧化壳聚糖抑制硫
    3.9 磷酸抑制石英
    3.10 BK 512(无机盐类组合抑制剂)抑制方铅矿
    3.11 FS活化黄铁矿
    3.12 LY抑制黄铁矿
    3.13 LY-3抑制黄铁矿
    3.14 瓜尔豆胶
    3.15 有机和无机组合抑制剂抑制毒砂
    3.16 酸化水玻璃和ATM
    3.17 单宁
    3.18 CF抑制剂
    3.19 硫酸铵活化氧化铜
    3.20 改性聚丙烯酰胺
    3.21 海水
    3.22 硫铁矿活化剂QH
    3.23 石灰+硫酸锌+亚硫酸钠抑制铅
    3.24 漂白粉+过硫酸钠抑制硫
    3.25 柠檬酸
4 浮选药剂的结构与性能
    4.1 铝土矿捕收剂设计
    4.2 十二烷基磷酸酯分子结构特性
    4.3 建立带有混合效应的非线性模型
    4.4 不同头基尺寸捕收剂组合研究
    4.5 十二胺、十四胺、十六胺与癸醚胺中不同的分子结构对泡沫浮选性能的影响
5 选矿废水处理
    5.1 响应面回归分析法应用于磷矿浮选回水领域
    5.2 用响应曲面法对Fenton氧化法处理选矿废水的工艺进行优化
    5.3 絮凝剂NHX处理选矿废水
    5.4 微电解Fenton法处理硫铵酯-苯甲羟肟酸-苯胺黑有机废水
    5.5 金属离子调控淀粉大分子结构-磁絮凝高效沉淀分离净化技术
    5.6 聚合硫酸铁沉降+ZJYH03氧化法
6 结 语

四、Applications of mixed potential model in leaching of gold(论文参考文献)

  • [1]载金活性炭吸附-解吸-再生工艺参数优化研究[D]. 杨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2]微生物-氯盐联合浸出锌氧压渣中锌铅银的研究[D]. 王振银.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1
  • [3]金矿非氰化浸金研究进展[J]. 彭科波,高利坤,饶兵,龚志辉,沈海榕,高广言,何飞,张明. 工程科学学报, 2021(07)
  • [4]微波作用下载金硫化物中单质硫的释放及其浸金机制研究[D]. 张晓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脱砷微生物的筛选和从难处理金矿除砷的研究[D]. 张鑫.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6]生物氧化自难处理金矿中脱砷及Ag+、Cu2+促进氧化脱砷工艺研究[D]. 丁伟.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7]S2O32--Cu2+-NH3无氧体系电化学浸金的原位AFM测定和机理[D]. 李连群.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8]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过程中的同质化效应研究[D]. 赖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9]改性活性炭及改性壳聚糖用于吸附硫代硫酸盐溶液中Au(Ⅰ)的性能研究[D]. 何朴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2020年浮选药剂的进展[J]. 朱一民. 矿产综合利用, 2021(02)

标签:;  ;  ;  ;  

混合电位模型在金浸出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