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气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巧,蔡潇,何希鹏,丁安徐,高和群,吴艳艳,夏威[1](2021)在《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测试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页岩气工业的蓬勃发展,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测试技术不断完善。国内目前形成了一套以岩心前处理、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孔隙结构、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含气量为主的七大类技术系列。而页岩储层作为一种细粒沉积,相对于传统砂岩、砾岩、粉砂岩等碎屑岩储层,具有典型低孔、特低渗特征,且天然裂缝及微纳米孔隙发育,由此给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技术带来了4个方面的挑战:即沉积微相多变、成岩演化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困难和流体流动机理多元。为进一步加快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瓶颈和问题,对页岩气地质评价实验测试技术提出了4个方向的展望:(1)储层精细描述亟待由静态表征向动态演化发展;(2)储层孔隙及孔隙内流体赋存方式的研究向真实地质条件下的模拟实验发展;(3)孔隙表征由单一尺度向宏观、微观多尺度融合发展;(4)基于大数据的实验数据挖掘向产能评价和预测发展,以期为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和理论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赵向阳,李小英,宋涛,张巍,黄洋[2](2020)在《新常态下地矿经济特征及四川地质工作思路浅谈》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以来地勘投入持续减少,地矿经济发展疲软,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总结地矿行业特征和地质实验行业特征,结合四川省情,从地质实验、矿业开发、海外找矿等方面浅谈了四川地质工作思路。
王祎亚,高新华,王毅民,邓赛文,李松[3](2020)在《X射线荧光光谱原位微区分析的地学应用评介》文中研究指明原位微区分析是微观物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分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扫描核探针(SNM)、同步辐射X射线微探针(SR-XRMP)、二次离子质谱(SIMS)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为主的微区痕量分析技术是一类新的微区分析手段,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以电子探针分析技术(EMPA)和各类电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电子显微镜(AEM))为主的电子微束技术(发展较早,已相当成熟)难以分析痕量元素的弱点,使原位微区分析成为一种能测定包括主、次、痕量元素和同位素在内的完整分析体系。文章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位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地质应用探索的文献,首先介绍了相关专着、XRF专着中的相关内容及这方面的重要评述,随后从SR-XRMP、SNM、微束X射线荧光光谱(M-XRF)和多功能X射线荧光光谱仪器等方面评介其地学应用,涉及矿物微区元素分布、地质包裹体、陨石分析、从海洋矿物层状结构和韵律特征进行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及海洋环境变化、通过石笋类环带结构和湖泊沉积进行的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季节尺度、恐龙蛋化石的铂族元素分布研究生物绝灭事件等。最后从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讨论了原位微区XRF分析的分类问题。引文187篇。
钱文蹈[4](2020)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深层优势储层成岩演化及地质预测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深层(3500~4500m)以及超深层(>4500m)致密砂岩储层(DUDTSR)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供应的重要接替领域。然而受DUDTSR自身条件的制约,传统的优势储层(“甜点”)预测技术难以有效预测此类储层。本研究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为研究对象,聚焦中深层以及深层超深层储层成岩演化,通过岩心综合分析,结合成岩物理模拟,明确了西湖凹陷花港组不同埋深条件下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揭示了DUDTSR差异化成因机制,深化了DUDTSR地质理论,创新了DUDTSR“甜点”预测技术,构建了成岩数值模拟软件平台(NSDP),在成岩系统思想下将层序地层格架以及沉积相控制下的不同成因砂体与储层成岩演化相结合,以盆地动力学为视角,以储层为主体,以物质迁移为核心,以成岩响应为目标,以地质过程为切入点,变静态定性的分类研究为动态系统的过程研究,旨在更高层次认识成岩体系交叉耦合过程,预测了花港组DUDTSR“甜点”分布。
姜子昂,辜穗,王径,任丽梅,刘维东,彭彬,马英恺[5](2020)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品谱系构建》文中提出油气勘探开发行业工艺技术流程和技术体系结构复杂、数量巨大,投资风险巨大。但由于技术资源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级序与功能赋权工作已经成为单项技术价值评估的瓶颈,严重制约了该行业技术价值化评估与科技发展战略实施。为此,基于谱系学理论思想,以技术价值化、商业化为主导,构建了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级序及数量谱系;进而以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为例,按照5n等比级数、四级序设计构建了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级序谱系。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气技术谱系化发展将成为油气技术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②油气技术产品谱系构建是精细刻画技术体系间和技术级序的基本关系索引,是有效解决技术创新成果效益剥离的工具,也是核查技术创新成果分成率的关键工具之一;③深化探索油气技术谱系构建,将有助于拓展油气技术推广应用与市场开发、推进技术创新成果价值化。结论认为,所构建的技术产品谱系不仅能描述整个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及其技术间的基本能级关系、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市场资源匹配,而且还能够找到创新性技术的基本功能"位置"来解决技术创新创效能力赋权以及分成基数等问题。
秦婧[6](2020)在《柴达木盆地中侏罗世湖-沼相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鱼卡凹陷大煤沟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侏罗世中、晚期是全球范围发生大规模古气候变迁和古植物类型变化的时期。柴北缘地区受到伸展坳陷及燕山运动早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一套湖-沼相煤、碳质泥岩、油页岩、暗色泥岩4类岩性叠置或互层的富有机质沉积—大煤沟组。开展湖-沼相富有机质沉积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对于确定古气候、古植物和古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重建地质时期的环境-生物-沉积有机质的相互耦合关系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在实践中对于确定湖沼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预测和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也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柴页1井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工作历时四年,对大煤沟组122个岩心样品进行了包括XRD、ICP-MS、GC-MS、镜质体反射率和稳定碳同位素在内的1430余项次分析测试,以及全井测井资料解释和层序地层学分析。采用有机岩石学、生物标志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岩石物理学等多学科紧密结合的方法,在层序地层格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大煤沟组的矿物组成、显微组分组成及微量元素分布的旋回变化特征,探讨了控制大煤沟组富有机质沉积形成的古气候、古植被、沉积环境等方面因素,构建了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旋回、古气候-古生物变化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评价了大煤沟组烃源岩的倾油、倾气性。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性认识如下:1.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揭示,大煤沟组湖-沼相沉积呈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半深湖—深湖—半深湖—浅湖的不完整旋回结构。2.不同沉积微相矿物组成和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反映,以大煤沟组七段中上部的深湖相为界,古气候出现湿润—干旱—湿润的旋回变化。大煤沟组七段油页岩属于干旱气候下的深湖相沉积,深湖、半深湖亚相及河漫沼泽微相具有相对较高的古生产力。3.揭示了中侏罗世湖-沼相沉积的显微组分组成特征及其旋回变化规律。受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旋回控制下的生源输入、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影响,从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半深湖相—深湖相,高等植物来源显微组分含量逐渐降低。深湖相显微组分以腐泥组和壳质组为主,具有高伽马蜡烷含量,反映干旱气候近源湖泊水生藻类和陆生高等植物双重生源输入的特点。萜类化合物卡达烯、惹稀和西蒙内利烯相对含量的剖面变化,应与构成中侏罗世主要高等植物生源物质的针叶类的生境和/或群落对古气候旋回的响应有关。4.通过微量元素、生物标志物和有机岩石学观察分析,确定了不同沉积微相水体环境及旋回变化特征。三角洲-深湖相水体环境由富氧逐渐变为贫氧、缺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存在缺氧分层水体环境;半深湖相时期为具有湖泊水体内循环的清澈水体环境;深湖相为强烈分层、还原的微咸水环境。5.通过对镜质体反射率频率分布特征及其与岩性旋回、沉积环境的关系分析,阐明了长期困扰有机岩石学家,关于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异常的地质原因。指出高等植物物质生源、搬运距离(表现为显微组分组成)和沉积环境(表现为氢指数变化)直接导致了镜质体反射率的增强或抑制。6.提供了详细的中侏罗世湖泊-沼泽环境演变的地球化学记录,基于此,确定了沉积旋回背景下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湖-沼环境富有机质沉积的成因模式。提出有机质生源和环境共同控制了湖-沼相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数量(TOC)和倾油气性(显微组分组成),中侏罗世大煤沟组的倾油性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深湖相和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泥炭沼泽微相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
麦馨予[7](2019)在《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是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持续带动石油行业技术水平的高速发展。A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某石油公司(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一)下属提供综合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一直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差异化竞争战略。2018年成为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重要服务商之一。A公司于2017年制定了以科技为驱动的发展战略,期望通过10-20年时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之一。而实验中心是A公司下属专业公司,专注于为某石油公司提供油气田勘探开发上游产业中的石油地质实验分析,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按照A公司的发展战略要求,实验中心计划未来5-10年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近几年,交互式计算机和电子通讯计算等科技飞速发展使得实体工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A公司实验中心的业务不断发展,现有竞争战略无法匹配其发展战略的目标。特别是在智能化浪潮来临的背景下,A公司实验中心必须要抓住智能化的机会,快速适应行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学者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更适应行业动态竞争环境,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分析竞争战略的新视角。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应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竞争战略分析框架,对A公司实验中心商业生态系统展开分析,并对A公司实验中心的竞争战略提出优化建议,确保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结论,A公司实验中心处于动态不稳定的竞争环境,应采用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竞争战略,构建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持续优化和发展自身专业技术,在动态竞争环境中寻找潜在价值创造点,助力A公司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目标。本论文以A公司实验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竞争战略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研究结果对于处于国内类似的石油行业地质研究机构具有参考意义。
马静艳,唐力君,劳昌玲,曾远[8](2018)在《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及应用》文中提出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是分析测试发展方向之一,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监测领域需求逐渐扩大,并在找矿、资源开发和地学研究新领域中获得应用,能大幅降低矿产普查等野外工作强度,具有更切实的实际价值。本文对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概念和范围进行初步归纳,介绍了部分常用的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仪器,阐述了野外现场分析平台的种类,对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技术方法的使用和特点进行说明,讲述了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的数据处理、比较和测量数据质量保证。展望了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在应用领域、检测内容、分析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的发展方向,以及与现代通讯网络相结合的远程控制技术。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是分析测试工作从实验室拓展到野外现场,把分析测试工作从被动化为主动,从消极到积极行为。在野外样品量大,特别是一些特殊样品情况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气体、环境、放射性样品。而且,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获得的第一时间测量结果,是野外检测、生产过程的重要依据,可达到分析与生产过程的效益最大化。
邓春萍[9](2016)在《轻烃微渗漏环境细菌种群组成及油气藏潜在指示菌研究》文中认为油气藏中的轻烃气体在压力作用下垂直向上运移至土壤表层,导致该环境中以轻烃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异常富集。研究轻烃微渗漏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及轻烃氧化相关功能基因的组成特征,能为微生物油气勘探提供可靠的生物指标。本研究采集了我国不同地理位置的4个陆地油田及1个陆地气田上方土壤样品,在系统分析比较了其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深入分析了各油气藏环境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特征。由于C1~C4轻烃中丁烷受人为活动影响少,主要来源于油气藏,表层土壤中丁烷氧化菌的异常富集对油气藏的指示更具有特异性。采用12C-丁烷富集培养研究了轻烃微渗漏土壤样品中丁烷氧化菌群落组成并进一步用13C-丁烷为底物的DNA-SIP技术进行验证。通过构建可溶性双铁单加氧酶(SDIMO)基因克隆文库,研究了油气田环境中轻烃降解功能基因的多样性及组成特征。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轻烃微渗漏环境油气田样品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样品,且主要与含水量、氮、磷等环境因子相关;丁烷富集培养显着提高了普光气田样品中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主要受理化因子影响,地理位置及石油烃含量的影响不大。表明轻烃微渗漏环境不同于典型的石油污染环境。2.油气田样品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样品,其中γ-变形菌纲为最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油气田样品显着富集了以及Nocardia,Pseudonocardia、Iamia等属的细菌在大部分油气田样品中也明显富集。丁烷培养进一步富集了Mycobacterium、pseudonocardia,同时也使Rubrivivax、Hydrogenophaga等类群丰度增加,而且在江汉样品中Rhodococcus、Nocardioides、Polaromonas等丰度增加,普光样品中Variovorax、Alcanivorax等丰度增加。3.进一步对普光气田样品利用13C-丁烷为底物的DNA-SIP技术研究了丁烷氧化菌组成。结果显示普光气田样品中Nocardioides、Pseudonocardia利用了 13C-丁烷,Mycobacterium虽未被明显标记,但仍为优势类群;对照样品中Mycobacterium、Nocardioies被13C标记,进一步证实了其丁烷氧化能力。同时发现了大量未报道的具有丁烷氧化能力的细菌,如Variovorax、Sphingomonas 等。4.SDIMO基因克隆文库结果显示,油气田样品SDIMO基因多样性高于对照样品,说明该基因多样性对油气田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获得的SDIMO克隆主要与未培养菌株的SDIMO及四氢呋喃单加氧酶(ThmA)编码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经丁烷富集培养后的油气田样品中与Mycobacterium sp.TY-6的PrmA相似性较高的克隆比例均大幅增加,普光气田样品中与Mycobacteriumbrisbanense、Pseudonocardiaacaciae的甲烷单加氧酶(Mmo)序列相似的克隆比例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油气藏轻烃环境细菌多样性及SDIMO基因多样性较高,具有作为微生物油气勘探辅助指标的潜力;Mycobacterium与Pseudonocardia可作为油气藏比较“普适”的指示菌,而Nocardioides可应用于某些特定区域的油气藏指示。研究结果拓展了对轻烃微渗漏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发现了可用作微生物油气勘探的潜在生物指标,为改进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徐书荣,王毅民,潘静,江蓝[10](2012)在《关注地质分析文献,了解分析技术发展——地质分析技术应用类评述论文评介》文中认为地质分析技术产生的数据是进行地质科学研究和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评价的重要基础,是发展国土资源地质调查事业和地球科学的重要技术支撑。中国地质事业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地质分析文献迅速增加,迫切需要对文献进行整理、加工、综合、评价。为了解当前中国地质分析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状况和获得的成果,对国内科研人员20年来发表的地质分析应用类评述性论文作一评介,内容联系当今全球地质分析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包括标准物质与标准方法,岩石矿物分析,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化学、多目标地球化学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地球化学填图样品分析,海洋地质样品分析,现场分析,贵金属分析,化学物相与元素形态分析,水分析,能源矿产和环境样品分析,稳定同位素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技术与应用10项分析技术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国内地质分析技术新应用领域的进展、动态和发展前景。
二、油气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测试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页岩气勘探开发测试技术现状 |
1.1 页岩岩心测试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 页岩矿物成分分析技术 |
1.3 页岩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
1.4 页岩孔隙结构分析技术 |
1.5 页岩物性分析技术 |
1.6 页岩力学性质分析技术 |
1.7 页岩含气性分析技术 |
2 页岩复杂地质特点及其对实验测试技术的挑战 |
2.1 沉积微相多变 |
2.2 页岩成岩演化复杂 |
2.3 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困难 |
2.4 页岩内流体流动机理多元 |
3 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测试技术发展方向 |
3.1 静态表征向动态演化的发展 |
3.2 模拟实验向真实地层的发展 |
3.3 单一尺度向多尺度融合的发展 |
3.4 实验分析向产能预测的发展 |
4 结论及建议 |
(2)新常态下地矿经济特征及四川地质工作思路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常态地矿行业特征 |
2 地质实验行业特征 |
2.1 传统测试业务整体下滑 |
2.2 市场竞争力不强 |
2.3 地质实验测试转型发展泾渭分明 |
3 地质实验转型思路 |
4 矿业开发思路 |
4.1 开展矿山及污染农田的修复工作 |
4.2 加大对稀土尾矿中非金属矿的开发利用 |
4.3 开展矿山环境及矿山污染的场地(农用地)调查评价、监测工作 |
4.4 积极介入矿山复垦方案编制 |
4.5 做好矿业开发咨询服务工作 |
5 海外找矿思路 |
5.1 “一带一路”为矿业发展提供机遇 |
5.2 对地矿局的海外找矿工作的建议 |
5.3 地质实验的海外找矿发展思路 |
6 今后工作建议 |
(1)加强战略合作推进,多渠道争取项目。 |
(2)统筹资源,加大一带一路地质投入。 |
(3)抱团取暖,力争在污染修复治理领域有所突破。 |
(3)X射线荧光光谱原位微区分析的地学应用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 专着与评述 |
2 同步辐射X射线微探针的地学应用研究 |
3 扫描质子探针地学应用研究 |
4 微束X射线荧光的地学应用 |
5 多功能仪器的地学应用 |
6 结语与讨论 |
(4)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深层优势储层成岩演化及地质预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碎屑岩储层成岩数值模拟研究内容 |
1.2.2 成岩数值模拟思路和方法 |
1.2.3 基于成岩系统思想的成岩数值模拟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2 实验测试技术和方法 |
1.3.3 论文工作量 |
1.4 主要成果认识及创新点 |
1.4.1 主要成果认识 |
1.4.2 主要创新点 |
1.5 本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西湖凹陷地质概况 |
2.2 西湖凹陷地层发育特征 |
第三章 研究区储层控制因素 |
3.1 碎屑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
3.1.1 砂岩类型 |
3.1.2 砂岩粒度特征 |
3.2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带 |
3.2.1 压实作用 |
3.2.2 胶结作用 |
3.2.3 溶蚀作用 |
3.2.4 成岩相带 |
3.3 储层物性特征与控制因素 |
3.3.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3.3.2 储层物性特征 |
3.3.3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
第四章 碎屑岩储层地质预测技术 |
4.1 储层地质预测技术地质模型 |
4.1.1 埋藏史与热史模型 |
4.1.2 成岩史模型与成岩阶段划分 |
4.1.3 成岩作用模型 |
4.1.4 成岩阶段相及成岩阶段相序列 |
4.2 成岩数值模拟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2.1 软件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4.2.2 软件平台研发 |
第五章 花港组成岩演化及优势储层预测 |
5.1 埋藏史模拟与分析 |
5.2 热演化史模拟与分析 |
5.2.1 古地温模拟 |
5.2.2 热演化史与构造演化耦合关系 |
5.3 研究区储层成岩演化和成岩序列 |
5.3.1 储层成岩阶段 |
5.3.2 成岩序列 |
5.3.3 储层成岩过程模拟 |
5.4 深层优势储层预测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品谱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品谱系构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1 油气技术资源战略管理的需要 |
1.2 油气技术价值化与商业化发展的需要 |
1.3 油气技术价值评估方法优化的需要 |
2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谱系结构设计 |
2.1 谱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2.2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品级序谱系设计 |
2.3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品应用领域谱系设计 |
3 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级序谱系 |
3.1 天然气勘探技术级序的内容 |
3.1.1 地质勘探技术 |
3.1.2 物探技术 |
3.1.3 钻完井技术 |
3.1.4 勘探装备工程技术 |
3.1.5 勘探保障工程技术 |
3.2 天然气开发技术级序的内容 |
3.2.1 气藏工程技术 |
3.2.2 采气工程技术 |
3.2.3 地面工程技术 |
3.2.4 开发装备工程技术 |
3.2.5 开发保障工程技术 |
4 结束语 |
(6)柴达木盆地中侏罗世湖-沼相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鱼卡凹陷大煤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侏罗系湖-沼相(含煤地层)沉积及环境变化特征 |
1.3.2 煤及含煤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 |
1.3.3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煤系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4.1 大煤沟组沉积旋回及层序地层格架 |
1.4.2 岩石学与岩石化学特征 |
1.4.3 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1.4.4 大煤沟组湖-沼相富有机质沉积的成因 |
1.4.5 湖-沼相富有机质沉积的倾油气性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认识 |
1.6.1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6.2 主要成果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2.2 地层特征 |
2.2.1 柴北缘地层及展布 |
2.2.2 柴北缘沉积特征 |
2.3 研究区位置 |
第3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方法 |
3.1 柴页1 井概况 |
3.2 样品采集 |
3.3 实验分析方法 |
3.3.1 岩石化学分析 |
3.3.2 有机岩石学分析 |
3.3.3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
第4章 大煤沟组湖-沼相的沉积旋回特征 |
4.1 大煤沟组岩性特征及层序地层格架 |
4.1.1 岩性特征及组合 |
4.1.2 测井曲线特征与层序地层格架 |
4.2 岩石矿物组成特征 |
4.2.1 主要矿物组成 |
4.2.2 粘土矿物组成 |
4.2.3 沉积旋回背景下的矿物组成特征 |
4.3 微量元素分布 |
4.3.1 稀土元素与物源特征 |
4.3.2 元素地球化学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 |
4.3.3 湖-沼相沉积时期的古生产力 |
第5章 湖-沼相沉积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 |
5.1 显微组分分类 |
5.2 不同岩性沉积物的显微组分组成 |
5.2.1 泥页岩显微组分特征及组成 |
5.2.2 油页岩显微组分特征及组成 |
5.2.3 煤显微组分特征及组成 |
5.2.4 砂岩显微组分特征 |
5.3 沉积旋回背景下的显微组分组成变化特征 |
第6章 湖-沼相沉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6.1 可溶有机质族组成 |
6.2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 |
6.2.1 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烃 |
6.2.2 甾萜类化合物 |
6.3 芳香烃分子标志物分布特征 |
6.3.1 树脂生源化合物指标 |
6.3.2 芳构化藿烷和芳构化甾烷 |
第7章 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因素及频率分布 |
7.1 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因素 |
7.1.1 地质因素的影响 |
7.1.2 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的影响 |
7.2 随机反射率统计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7.2.1 反射率测试模式下的类镜质组分 |
7.2.2 不同岩性样品的随机反射率频率分布特征 |
7.2.3 不同沉积微相的镜质体反射率及其频率分布特征 |
7.3 侏罗系湖-沼相镜质体反射率异常的影响因素 |
第8章 湖-沼相富有机质沉积的成因及其倾油倾气性 |
8.1 湖泊-沼泽环境演变的地球化学记录 |
8.1.1 古气候特征 |
8.1.2 生物群落与有机质供给 |
8.1.3 沉积位置与水体环境 |
8.1.4 异常样品的成因浅析 |
8.2 湖-沼相沉积的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因素及富集机制 |
8.2.1 沉积旋回背景下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因素及主控因素分析 |
8.2.2 有机质富集的地质模式 |
8.3 大煤沟组湖-沼相沉积的倾油倾气性 |
8.3.1 西北地区煤系烃源岩的评价标准 |
8.3.2 大煤沟组湖-沼相沉积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 |
8.3.3 大煤沟组湖-沼相沉积的倾油、倾气性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版及说明 |
附录B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论文结构及框架 |
1.3.1 论文结构 |
1.3.2 论文框架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及竞争战略 |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及层次 |
2.1.2 竞争战略 |
2.2 商业生态系统相关理论 |
2.2.1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
2.2.2 商业生态系统的特性 |
2.2.3 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
2.2.4 商业生态系统的阶段 |
2.2.5 商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 |
2.3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研究 |
2.3.1 企业定位与生态位 |
2.3.2 缝隙型企业及其战略 |
2.3.3 商业生态系统战略运用 |
2.4 商业生态系统案例启示 |
3 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行业总体环境分析 |
3.2 企业现状分析 |
3.2.1 企业概况 |
3.2.2 实验中心现有生态位 |
3.2.3 实验中心现有生态位战略 |
3.3 现有竞争战略面临问题和挑战 |
3.3.1 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善 |
3.3.2 资源配套紧缺 |
3.3.3 科技驱动管理体制尚未建立 |
3.3.4 外部市场有待突破 |
3.4 本章小结 |
4 A公司实验中心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分析 |
4.1 A公司商业生态系统 |
4.1.1 A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全景 |
4.1.2 A公司商业生态系统中实验中心角色定位 |
4.2 A公司实验中心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分析 |
4.2.1 价值理念 |
4.2.2 驱动因素 |
4.2.3 重构价值分享机制 |
4.2.4 吸引驱动因素和辅助驱动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5 A公司实验中心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战略优化 |
5.1 提升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力 |
5.1.1 构建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平台 |
5.1.2 增强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平台的吸引力 |
5.1.3 提高开放性公共实验室平台的价值力 |
5.2 建立A公司实验中心价值共享机制 |
5.2.1 完善平台内部技术共享 |
5.2.2 提升平台成员的价值分享能力 |
5.3 优化A公司实验中心生态位 |
5.3.1 错位经营战略与资源互补 |
5.3.2 价值创新战略与纽扣模式匹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 |
2 现场分析仪器 |
3 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平台 |
3.1 固定式现场地质分析实验室 |
3.2 移动式现场地质分析实验室 |
4 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技术方法 |
4.1 现场地质实验实时分析 |
4.2 现场地质实验离线分析技术 |
5 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 |
6 结语和展望 |
(9)轻烃微渗漏环境细菌种群组成及油气藏潜在指示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微生物油气勘探概述 |
1.1.1 油气资源及供求形势 |
1.1.2 油气资源勘探技术 |
1.1.3 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 |
1.2 环境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研究技术 |
1.2.1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 |
1.2.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1.2.3 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5 基因芯片 |
1.2.6 高通量测序技术 |
1.2.7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技术 |
1.3 油气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
1.3.1 石油及其衍生物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3.2 轻烃微渗漏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4 我国主要陆地油气田概况 |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土壤样品采集及理化性质分析 |
2.1.1 油气田土壤样品采集 |
2.1.2 土壤气体样品采集 |
2.1.3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 |
2.1.4 土壤样品及气体样品中烃含量及组分测定 |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2.3.1 培养基 |
2.3.2 主要化学试剂 |
2.3.3 酶及其他分子试剂 |
2.3.4 所用引物 |
2.3.5 所用菌株及质粒 |
2.4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2.5 丁烷富集培养实验 |
2.6 DGGE分析 |
2.6.1 16S rRNA基因V3区片段的扩增 |
2.6.2 扩增产物的纯化 |
2.6.3 DGGE凝胶制备及电泳检测 |
2.7 稳定同位素标记培养实验 |
2.7.1 样品培养 |
2.7.2 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及DNA的纯化回收 |
2.7.3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8 Illumine MiSeq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 |
2.8.1 测序流程 |
2.8.2 数据质控 |
2.8.3 数据分析 |
2.9 SDIMO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 |
2.9.1 SDIMO基因的扩增及纯化 |
2.9.2 扩增产物连接及转化 |
2.9.3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PCR验证 |
2.9.4 克隆子测序及克隆文库的评估、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油气田土壤样品理化性质特征 |
3.2 油气田环境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 |
3.2.1 油气田土壤样品中细菌群落α多样性分析 |
3.2.2 不同油气田土壤样品细菌群落β多样性分析 |
3.2.3 油气田土壤样品细菌组成特征 |
3.2.4 小结 |
3.3 基于DNA-SIP技术研究油气田丁烷氧化菌群落组成 |
3.3.1 培养时间的优化 |
3.3.2 普通丁烷培养后江汉油田、普光气田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
3.3.3 DNA-SIP技术分析普光气田丁烷氧化菌群落组成 |
3.3.4 小结 |
3.4 轻烃降解基因SDIMO多样性研究 |
3.4.1 克隆文库的构建 |
3.4.2 克隆文库多样性指数分析 |
3.4.3 SDIMO基因组成分析 |
3.4.4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4.1 讨论 |
4.1.1 轻烃微渗漏环境细菌多样性具有特殊性 |
4.1.2 油气藏的潜在指示菌 |
4.1.3 轻烃微渗漏环境中SDIMO基因多样性及组成具有特异性 |
4.1.4 微生物油气勘探的策略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关注地质分析文献,了解分析技术发展——地质分析技术应用类评述论文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物质与标准方法 |
1.1 标准物质研制与标准方法的发展 |
1.2 标准物质与标准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 |
2 岩石矿物分析 |
3 地球化学调查和地球化学填图样品分析 |
4 海洋地质标准物质研制和样品分析 |
5 现场分析 |
6 贵金属分析 |
7 化学物相与元素形态分析 |
8 水分析 |
9 能源矿产和环境样品分析 |
1 0 稳定同位素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分析 |
1 1 地质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
1 2 结语 |
四、油气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测试技术挑战与发展方向[J]. 高玉巧,蔡潇,何希鹏,丁安徐,高和群,吴艳艳,夏威.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02)
- [2]新常态下地矿经济特征及四川地质工作思路浅谈[J]. 赵向阳,李小英,宋涛,张巍,黄洋. 世界有色金属, 2020(22)
- [3]X射线荧光光谱原位微区分析的地学应用评介[J]. 王祎亚,高新华,王毅民,邓赛文,李松. 冶金分析, 2020(10)
- [4]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深层优势储层成岩演化及地质预测技术[D]. 钱文蹈. 长江大学, 2020(02)
- [5]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产品谱系构建[J]. 姜子昂,辜穗,王径,任丽梅,刘维东,彭彬,马英恺. 天然气工业, 2020(06)
- [6]柴达木盆地中侏罗世湖-沼相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鱼卡凹陷大煤沟组为例[D]. 秦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7]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A公司实验中心竞争战略研究[D]. 麦馨予. 深圳大学, 2019(10)
- [8]野外现场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及应用[J]. 马静艳,唐力君,劳昌玲,曾远. 分析仪器, 2018(01)
- [9]轻烃微渗漏环境细菌种群组成及油气藏潜在指示菌研究[D]. 邓春萍.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4)
- [10]关注地质分析文献,了解分析技术发展——地质分析技术应用类评述论文评介[J]. 徐书荣,王毅民,潘静,江蓝. 地质通报,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