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新年会

编辑部新年会

一、编辑部新年见面会(论文文献综述)

姚晴[1](2021)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短视频运营策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智洋[2](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周昌[3](2021)在《民国上海报刊上的沪剧广告研究(1916-1949)》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同时作为近代中国报刊业与广告业的中心,独特的地缘优势为沪剧广告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沪剧传播的重要媒介,沪剧的报刊广告是所有广告媒介中最为普遍、最为持久、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形态,是沪剧宣传的最主要手段。作为沪剧广告的载体,就承担的角色与功能而言,上海报刊分为普通报刊、游乐场小报、沪剧报刊三类,它们在沪剧广告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对沪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沪剧进入申曲阶段后,逐渐为社会接受,进入新兴的游乐场演出,自此开始了借助报刊媒介传播的时代。此时,游乐场小报是沪剧广告的主要载体,游乐场小报如《大世界报》《新世界报》《先施乐园日报》等普遍刊载有沪剧讯息。此时的沪剧广告更多地是依附于游乐场发布的游艺时刻表中,仅仅是传递基本的演出讯息,广告的功能处于简单的告知性传播,但对于使沪剧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依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市申曲歌剧研究会成立后,沪剧演出场扩展至戏院、剧场,沪剧广告也随之变化,戏院、剧场成为新的广告主,广告重心逐渐转移到《新闻报》《申报》等报刊,广告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不断强化广告的吸引力与兴趣点,广告的营销策略更灵活多样。随着沪剧影响力的扩大,沪剧报刊应运而生,如《申声月刊》《申曲日报》《沪剧周刊》等。沪剧报刊面向的市场群体最为主要的就是沪剧剧迷,因此刊物营销的核心便是沪剧,全方位刊登有关沪剧方面的讯息。此时沪剧主要剧社如文滨剧团、施家剧团、鸣英剧团都已拥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竞争激烈,各剧团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投入大量的财力与物力在宣传上,沪剧报刊广告便成为了重要的宣传平台。沪剧借助沪剧报刊的发行,促进沪剧艺术的发展繁荣。沪剧广告是演出及创作主体的形象塑造重要途径,广告逐渐建立沪剧艺人的艺术形象。沪剧明星效应开始凸显,受到观众的追捧。伴随着沪剧地位的提高,沪剧的商业价值也不断被发掘,逐渐形成以沪剧为中心的商业网络。在这个以沪剧为核心,由报刊、唱片、电台、剧场、出版社、周边企业等组成沪剧生态圈,沪剧得以借此参与与影响上海市民的都市社会生活,同时也为沪剧艺术的繁荣创造的良好的机遇。沪剧的周边广告既是沪剧影响扩大的结果,也是沪剧影响力的见证。

段欣[4](2020)在《王会悟生平事迹年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98年生7月8日,(1)王会悟生于嘉兴府桐乡县青镇(2)中市大街北巷一个寒儒世家。父亲王彦臣为晚清秀才,教私塾为生,与同镇举人卢学溥(3)、秀才沈永锡和沈听蕉(4)等人交往甚密,拥护维新。得益于此,会悟及其二妹均未缠足。母亲丁允宝为家庭妇女,精于刺绣。有姐会情,兄会先,妹二,会林、会真,并与沈永锡二子德鸿、泽民兄弟自幼相熟。(5)

朱永新[5](2020)在《艺术教育成人之美——王庚飞老师印象》文中提出认识王庚飞,是在参加冯骥才先生组织的一个活动上。冯先生告诉我,庚飞夫妇是非常厉害的装帧设计家,他的很多重要着作都是庚飞夫妇操刀的。有一年新年,庚飞夫妇帮助我制作了一个印刷精良的贺年信。一封小小的新年贺卡,十分精美。后来,各自工作繁忙,联系渐少。没有想到,再次握手,竟然是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2018年2月初,我去天津给冯骥才先生拜年,见到了同样是来看望冯先生的庚飞夫妇。

李润霞,薛媛元[6](2020)在《2016年中国新诗纪事》文中研究表明[说明]1.《2016年中国新诗纪事》(后简称《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内地(大陆)为主,也涵盖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部分诗歌史实。2.《纪事》力求客观叙述,不做主观评价。对于特殊事件,保留刊载该信息的刊物上原有的评语。记录均依照当时的用字用语和作者的署名,除一些作者的笔名后面用括号注出该作者的常用名外,不做任何改动。作品发表和出版时间,均以所刊载的报刊标明的出刊时间和所着书籍的版权页的记录为准。

周怡帆[7](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柏晓斐[8](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认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马斯维[9](2020)在《习近平劳动观研究》文中提出对劳动的热爱与赞扬一直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随着当今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信息爆炸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侵蚀着传统的劳动观念。有一部分人认为,社会自动化程度的日渐提高,已经不再需要勤奋劳动了。也有许多年轻人随着“网红”之风的盛行,甚至认为脚踏实地的劳动者是“没本事的人”。使得如何赚快钱,如何走捷径,想要靠“流量”快速变现的浮躁气息传播开来。在即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勤恳劳动、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才是对社会真正有益的实在力量。面对当前劳动创造价值的正确认识被质疑,习近平提出了:劳动才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匡正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夯实了中国梦的基础。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为立足点,以“习近平劳动观是什么”、“习近平劳动观具有怎么样的时代特征”为核心,在论述了习近平劳动观提出的背景和渊源基础上,阐述了习近平劳动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最终在此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习近平劳动观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理论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劳动观建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南。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研究法,对习近平劳动观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习近平劳动的观形成历程进行研究,从其形成背景、渊源和个人实践经验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后文对习近平劳动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从习近平劳动观的内容出发,深层次探究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多角度把握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特征;最后,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应对新情况、面临新任务,分析总结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虽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靠近伟大梦想的实现,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还长,未来仍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诚实劳动为准绳,继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斗。

童浩[10](2020)在《老年的消逝:抖音老年网红传播现状及商业化调研》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下沉和老龄化人口的增长,老龄化群体触网人数和时间持续提升,成为互联网中的新人类。以抖音为代表的移动端短视频平台,具备娱乐性强、创作门槛低等特征,给了很多老年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部分老年人通过在自己、年轻子女或者MCN机构的帮助下成为了移动短视频网络红人。从普通互联网老年用户到特殊的老年网红,老年网红的诞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年轻群体的新技术、内容运营新方法,方可在以年轻群体为主的抖音短视频平台上获得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其实正反映了米德曾提到过的“后喻文化”时代,老年群体需要不断向年轻群体学习,方不会落后于时代,焕发人生第二春。基于上述背景,本次报告研究对象为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群体。在梳理现有短视频、网红、后喻文化和童年的消逝相关文献后,主要采用网络田野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类特别的老年群体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他们的主体形象塑造、内容生产呈现、受众心理状态和商业化等方面的特征和问题。最终得出以老年网红作为典型代表的特殊老年群体,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被年轻群体影响塑造,以及如何进一步改进老年网红的传播策略和商业化手段。报告最终发现:第一,抖音老年网红在主体形象的塑造就考虑了年轻群体的需求,采用了体现长辈身份的共性名称、人格化特质的头像和强调年龄身份特征的抖音号简介。第二,抖音老年网红在内容运营过程中,背后有明显的年轻群体策划痕迹、拍摄内容也会根据年轻群体的需求不断调整。第三,抖音老年网红的受众关注老年网红也是由于老年网红群体传递的更多是年轻群体关注的内容和崇尚的价值取向。第四、抖音老年网红商业化过程中所运用的商业变现手段都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并结合自身的人设确定合理的商业模式。同时,笔者发现老年网红作为特殊的老年群体要想在抖音等年轻群体集聚的互联网平台上获取话语权,就必须采取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递年轻群体喜欢的内容和价值取向,而非老年群体那个时代的文化。因而,在抖音老年网红身上,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年的消逝”的文化图景。后喻文化时代下,抖音老年网红作为特别的老年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主体方面存在老年网红身体健康状况容易受影响,人设容易塑造但难以突破,缺乏整体的形象设计等问题。内容方面存在拍摄场景单一化,拍摄内容家庭化、容易被模仿导致同质化趋势等问题。商业化方面则存在不符合老年网红自身人设,受众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因而,报告也从传播主体形象塑造、内容生产策略、受众心理状态安抚和合理的商业化手段等方面对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老年网红发展提出了研究建议,助力短视频老年网络红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规避一些常见的问题,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编辑部新年见面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编辑部新年见面会(论文提纲范文)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民国上海报刊上的沪剧广告研究(191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相关概念的界说
第一章 沪剧与传播媒体的融合发展
    第一节 沪剧的传播与发展
        一、沪剧传播渠道概述
        二、沪剧演出的广告宣传
    第二节 上海报刊与沪剧的结盟
        一、报刊中沪剧的相关讯息
        二、报刊上沪剧广告的初现
第二章 报刊上的沪剧广告呈现
    第一节 沪剧广告的发展历程
        一、发轫时期的沪剧广告(1916-1927年)
        二、成长时期的沪剧广告(1928-1937年)
        三、成熟时期的沪剧广告(1938-1941年)
        四、衰退时期的沪剧广告(1942-1949年)
    第二节 沪剧广告的主要内容
        一、演出及主创人员
        二、演出剧目的推介
        三、演出场所的票价
        四、私人定制的堂会
第三章 报刊广告视域下的沪剧及其周边
    第一节 报刊广告视域下的沪剧
        一、沪剧的市场演出机制
        二、沪剧目标受众的设定
    第二节 沪剧的周边商业广告
        一、沪剧商业价值的开发
        二、沪剧明星的商业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新闻报》沪剧广告资料索引
致谢

(7)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方言现状
        1.1.3 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1 研究学术价值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附录七 :口述史(一)
附录八 :口述史(二)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0.2.3 已有研究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
    0.5 概念界定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2.1 政治形象定位
        2.1.1 党领导的军队
        2.1.2 人民的军队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2.2.1 作风优良
        2.2.2 纪律严明
    2.3 军事形象定位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3.2 加强军队建设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4.1 文字宣传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4.2 语音宣传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4.3 形象宣传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7.1.1 参军
        7.1.2 支前、拥军、劳军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习近平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个人实践
    2.1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国际背景
        2.1.2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国内背景
    2.2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2.2.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2.2.3 十八大以前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劳动的相关论述
    2.3 习近平劳动观形成的个人实践
        2.3.1 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劳动感悟
        2.3.2 习近平从政经历的实践经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3.1 劳动的意义
        3.1.1 获得财富和幸福的必要途径
        3.1.2 承托起宏伟梦想的不拔之柱
        3.1.3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3.2 劳动的目标
        3.2.1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
        3.2.2 让新时代工人阶级增强自豪感和使命感
        3.2.3 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3.3 劳动的原则
        3.3.1 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3.3.2 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3.4 劳动的策略方法
        3.4.1 始终坚持弘扬劳模和劳动精神
        3.4.2 鼓励科技创新与诚实劳动相结合
        3.4.3 加强劳动教育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
        3.4.4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基本特征
    4.1 人民性
        4.1.1 凝心聚力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向往
        4.1.2 坚持发挥人民的实践主体作用
        4.1.3 强调建设和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4.2 实践性
        4.2.1 根植于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
        4.2.3 着眼于指引新时代劳动的具体实践
    4.3 时代性
        4.3.1 立足新时代确立劳动精神的主题
        4.3.2 根据新时代劳动者特点引导帮助劳动者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5.1 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意义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思想
        5.1.2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5.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重要构成
    5.2 习近平劳动观的实践意义
        5.2.1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
        5.2.2 有利于激扬新时代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
        5.2.3 为打造新时代人才队伍提供培育平台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老年的消逝:抖音老年网红传播现状及商业化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风生水起的短视频网红经济
        1.1.2 作为互联网新人类的普通老年群体
        1.1.3 后喻文化时代下特殊的抖音老年网红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文献梳理
        1.3.1 关于网红的研究
        1.3.2 关于短视频的研究
        1.3.3 关于后喻文化的研究
        1.3.4 关于童年消逝的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网络田野法
        1.5.2 访谈法
        1.5.3 案例研究法
2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发展概述
    2.1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核心概念界定
    2.2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发展历程及分类
        2.2.1 主体:从素人广泛参与到明星入场
        2.2.2 类型:从大众化搞笑娱乐到时尚养生垂类细分
        2.2.3 生产模式:从家庭小作坊运转到MCN机构运营
    2.3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兴起的动因
        2.3.1 资本入局老年市场
        2.3.2 技术赋权老年素人
        2.3.3 去老年化特质契合年轻群体需求
        2.3.4 政府行业政策监管力度加大
3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案例研究
    3.1 传播主体分析
        3.1.1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代表简介
        3.1.2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形象塑造
        3.1.3 抖音老年网红主体形象特征
    3.2 传播内容生产分析
        3.2.1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视频内容主题分类
        3.2.2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短视频标题类型分析
        3.2.3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生产内容特征
    3.3 受众心理分析
        3.3.1 情感的映射:联想到自己的亲人
        3.3.2 崇尚年轻的心态:生活方式年轻化
        3.3.3 反差感的搞笑娱乐:话语表达年轻化
        3.3.4 满足年轻群体精神需求:传递向上的力量
    3.4 商业化策略分析
        3.4.1 广告变现
        3.4.2 抖音商品橱窗
        3.4.3 抖音直播打赏
        3.4.4 线下活动
        3.4.5 文化产业:品牌衍生收入
4 抖音短视频老年网红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样本选取及分析
        4.1.1 样本选取
        4.1.2 样本分析
    4.2 传播主体方面的问题
        4.2.1 老年网红身体健康问题
        4.2.2 老年网红人设容易塑造难以突破
        4.2.3 老年网红缺乏整体形象设计
    4.3 内容生产方面的问题
        4.3.1 老年网红拍摄场景局限性强、单一化
        4.3.2 老年网红拍摄内容家庭化、同质化
    4.4 受众方面存在的问题
        4.4.1 年轻受众群体尊老爱老心理制约商业化
        4.4.2 年轻受众群体质疑老年网红生产力
    4.5 商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4.5.1 老年网红商业模式不符合自身人设、变现认可度不高
        4.5.2 老年网红推荐产品性价比不高、售后无保证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2.1 老年网红内容更凸显年轻化、拍摄场景多样化
        5.2.2 打造老年网红团体、主体各有特色
        5.2.3 结合老年网红人设定商业模式、把好产品关
        5.2.4 老年网红市场野蛮发展、亟待加入人文关怀
    5.3 研究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抖音老年网红访谈提纲
    附录2 抖音平台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 抖音老年网红年轻受众访谈提纲
致谢

四、编辑部新年见面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文学出版社短视频运营策略探析[D]. 姚晴. 河北大学, 2021
  • [2]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3]民国上海报刊上的沪剧广告研究(1916-1949)[D]. 周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王会悟生平事迹年表[J]. 段欣.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20(00)
  • [5]艺术教育成人之美——王庚飞老师印象[J]. 朱永新. 新教师, 2020(10)
  • [6]2016年中国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1)
  • [7]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8]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9]习近平劳动观研究[D]. 马斯维.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老年的消逝:抖音老年网红传播现状及商业化调研[D]. 童浩. 南京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编辑部新年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