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三条高等级出境通道开工(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人民政府[1](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提出渝府发[202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2月10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兰筱琳[2](2020)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它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而贸易通道是陆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跨区域互联互通的经络骨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将着眼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陆海均衡发展,既重视陆域和海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注重二者的互动衔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陆海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一带一路”跨区域经贸合作“快车道”、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因此,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是“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多次对包括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等在内的多个“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枢纽节点进行参观考察并发表重要言论,充分肯定了这些港口对构建全球贸易网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就多项陆海贸易通道的建设发展达成了合作意向;在201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也展出了“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相关图片。这些都充分说明,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战略价值。鉴于“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其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目前,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和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在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陆海经济联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特征、具体内容、作用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了统计学相关方法,以耦合协调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以GML指数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进行测度。此后,本文又以福建省“丝路海运”为案例,分析了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使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发展前景和演进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布局、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从耦合协调情况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无论在陆域、海域还是陆海综合方面,贸易通道的耦合协调情况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更为均衡协调。从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呈现无效率状态,但近年来效率变化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对其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经历了增长期、波动期而后又回归增长期,各省份2018年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远高于2007年,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愈发有效率。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未来应遵循多层次多角度调整发展格局、扩展交汇试点与示范、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探索全球化的“中国方案”的联动发展思路,围绕港口展开功能布局,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
李丹[3](2019)在《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蒙俄经济走廊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由满洲里、二连浩特的这两条连接中蒙俄三国的大通道已初具规模,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区域增长格局发生转变,增长极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再加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大背景,中国西部地区更加需要一条贯穿南北,沟通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轴线。这是继我国东部贯穿南北的京广深轴线、京沪港轴线之后,贯穿中西部的一条基本的国家级轴线,具有全局性意义。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是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补充,本文从以下4个部分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的构建:(1)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于运输通道的概念对国际通道做出定义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通道相关基础理论对国际通道的形成机理和时空特性进行系统性分析。(2)从中蒙俄经贸合作现状、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进行定性和初步定量分析,探讨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存在的不足,为后文奠定基础。(3)借助区位熵理论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的产业空间分布特征来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各区域间现有产业联系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利用贸易潜力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间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研究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的贸易基础,进一步明确西部地区与蒙俄间有构建通道的需求基础。(4)分析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通道的具体建设构想,包括路径规划及政策性建议。
蔡瀚赓[4](2019)在《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与旅游耦合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7月18日,交通运输部、原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交规划发[2017]24号),文件在明确交通与旅游业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的现实条件下,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应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以优化旅游业发展条件,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云南省作为全国旅游大省,目前正处于旅游发展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其中边境旅游活动开展的热潮为整体旅游发展格局注入鲜活动力,休闲度假、游览观光、民族文化体验、边贸购物等多种旅游产品类型及活动方式在景洪、瑞丽、腾冲、河口等25个云南省边境县(市)积极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长久以来制约边境旅游活动开展的区域交通“瓶颈”问题正逐步得到改观与解决,分析云南边境旅游与交通耦合发展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云南边境旅游提升发展有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提升云南省边境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缩小内部发展差距并优化边境旅游空间布局,实现边境旅游健康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41671147)”的支持下,本文以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为研究对象,对云南省边境区域进行边境旅游与交通耦合及驱动机制、边境旅游提升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章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评述后,尝试性界定了边境地区、边境旅游、交通格局等本文所涉及的关键概念,用“核心—边缘”、“点—轴”、协同关系、地缘关系理论等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地理集中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指数等研究方法对2010-2017年期间云南省边境县(市)旅游发展时序演变特征进行探析;将边境旅游发展的时序演变结合其空间变化特征概括为点状聚集、点轴扩散、板块与带状共进的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定性描述方法将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发展的时序演变划分成外围发展、内部串联和区域贯通三个阶段,采用交通优势度测算法量化分析了交通空间演变特征。在说明交通系统与边境旅游系统关联机制基础上,构建了两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由标准化处理、熵值法测度权重、耦合度等组成的耦合协调度测算方法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内各县(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评。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及边境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分析了边境旅游系统构成要素和边境旅游系统驱动机制,对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与边境旅游相互驱动发展机制进行了阐释。最后提出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提升发展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10-2017年边境地区县(市)间旅游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旅游发展水平集中程度趋散、旅游发展水平内部秩序向好、旅游发展结构组成平稳;旅游发展空间层面大体经历了点状集聚发展、点轴协同扩散发展、板块与带状共进发展等阶段。2.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已经外围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2010年)和内部串联(2011-2017年)两阶段,目前正进入区域贯通(2018-2030)阶段;2010与2017年相比,云南省边境地区有区域整体交通优势度优化、交通动脉沿途易实现区域等级提升、“以点带面”辐散式发展特征明显、区域内部交通发展不平衡态势加剧等特征。3.对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系统与边境旅游系统耦合测算分析发现:交通及边境旅游系统耦合较协调区为景洪市;初步协调区包括腾冲、瑞丽、芒市、河口、勐腊等县市;耦合程度濒临失调区是澜沧、富宁、麻栗坡、龙陵、泸水、耿马、金平、盈江、沧源、勐海十县(市);当前处于交通与边境旅游系统耦合失调区范围内的有陇川、孟连、绿春、马关、镇康、江城、西盟、贡山、福贡等九县。4.边境旅游系统主要由供给、需求、场域三个子系统及其相关要素构成。交通与边境旅游双向驱动发展动力体系由源生动力与外生推力组成,共同实现机制运转。其中源生动力包括交通促进云南边境游客需求扩大和需求升级、交通影响云南边境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交通服务云南边境旅游总体发展目标、边境旅游发展加速交通建设进程、边境旅游需求带动交通供给扩大等;外生推力包括社会经济进步、专项政策引导、技术革新推动、营销宣传助力、区域联合协同等。5.提出了构建“一带三廊四区六轴”的云南省边境旅游空间格局、整合边境旅游资源丰富线路产品、围绕交通布局旅游要素建设满足游客需求、强化边境旅游宣传完善打造旅游品牌、发展经济支撑交通建设服务边境旅游、制定专项交旅政策借力对外合作等边境旅游提升发展策略。
武晓玲[5](2019)在《中蒙俄西部通道的构建及其经济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道本身的建设可以带来经济价值,以通道为载体,产生的运输活动,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可以带来经济价值。本文以战略规划视角研究西部通道形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系统认识西部通道的经济价值,对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有效推进和加强中蒙俄区域经济合作,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撑。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基于以下三点:(1)中蒙俄经济走廊现有通道的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以通道的形成和发展的时空理论,论证西部通道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3)以及通道的构建基础论证西部通道的可行性;提出西部通道“一轴两廊”的空间布局。西部通道可以有效沟通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和中巴6大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合拢工程。其次,定义通道经济价值概念,并分析了通道经济价值的生成机理。认为通道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两个方面,直接经济价值指在人们直接从事与通道相关的生产活动而带来的经济价值,如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制造活动中;间接经济价值指以通道压缩了社会经济中人和物的时空距离,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社会总收益达到系统最优的状态。并将间接经济价值分为运输价值,贸易价值和区域经济价值。分析了他们相互作用产生经济价值的机理。接着,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和连立方程模型,对西部通道经济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在贸易价值的实证中,建立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发现创新性的加入友好城市变量和时候开通中欧班列这一虚变量。在区域经济价值的实证中,创新性的将通道加入“贸易-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发展为“通道-贸易-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将贸易作为外生变量加入联立方程式模型中。且本文采用的为省市级2008-2017年面板数据,重点落实到对于沿线城市的经济价值,结果具有说服力。综上,西部通道的构建是必要的,能为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经济价值,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我国西部地区以及蒙俄乃至欧洲的长远利益。
张海涛[6](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之路经济带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形势下对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推进区域间互联互通、提升区域合作水平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交通基础设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会对经济增长和区域一体化产生影响。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过提升区域间的通达性、加速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促使经济活动重新配置等方面对该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通过降低区域间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可能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战略背景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进行研究,为政府进行投资和布局方面的政策制定,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证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多是从宏观战略上着眼,围绕战略本身的意义、总体实施进展、面临的国内外挑战和前景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和阐述,定量的实证分析相对较少。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沿线国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对交通基础设施与空间溢出、区域一体化系统地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我国提供相关经验借鉴。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相关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详细阐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相互作用机制;第二,介绍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条线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对国内开发开放布局的影响;第三,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时空演化并对沿线三个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条线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第五,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六,用边界效应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区域一体化程度及交通基础设施对一体化的影响。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存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三条线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同时,三条线路的东中西段交通基础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东部较为发达而中西部较为落后。第二,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而且较为均衡,领先于其他经济走廊所涉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由东至西横跨整个中国,在交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上明显东部地区要好于西部地区,协调度从东至西逐渐降低。中国中南经济走廊沿线城市协调性处于勉强协调的阶段,耦合协调程度较低。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对该地区和临近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都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三条线路中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效应都存在着差异,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偏低,中蒙俄经济走廊高速公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强。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积极的影响,沿线不同区域和不同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程度也是不同的。具体而言,普通公路比高速公路的促进作用更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一体化的促进程度最低,其高速公路对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甚至是负的。
姚勤华[7](2017)在《中缅交通互联互通现状与前景分析——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阵地,是中国向东南亚和南亚开放的门户。"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云南大力投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云南将建成"七出省五出境"的高速公路网、"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骨架网和"两出省三出境"的水运通道,基本实现省际畅通、沿边畅通、周边国家畅通的"三通"大格局。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国家,中缅交通在泛亚交通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建设好云南连接缅甸的道路交通将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助于加快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步伐,并为"一带一路"起着良好的示范效应。
刘文疆[8](2015)在《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物流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被业内人士看好,成为了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传统物流行业主要包括运输和仓储管理两方面的服务,现代物流行业已经逐渐超脱于这个领域,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流行业网络化、集成化、系统化以及综合化的转变,物流行业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物流行业为第三产业的利润贡献越来越多。水运物流所采用的货物运输方式为水运,水运物流中货物的装卸、运输和中转通常是在各大港口完成。水运的运输范围较为广泛,因而可以很好的衔接起道路运输物流和航空运输物流,实现物流的国际化。云南省的地理环境为境内的水运物流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发展省内的水运物流可以切实提高云南省的经济开放水平,促进边疆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另外,云南省本身与东南亚多个国家相邻,水运物理的发展也间接的推动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本文从水运物流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与水运物流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入手,对云南省的水运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找出当前水运物流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接着对制约水运物流的几大环境要素(区域、经济、政策)加以研究,指出水运物流在发展中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和现阶段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其次,本文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研究数据,综合过去的水运物流总量、各大主要运输通道中水运物流的物流量以及不同种类的水运物流量数据资料,利用统计学原理,对云南省以后十年的水运物流发展趋势加以预测。最后,笔者从物流的发展的各个角度对云南省水运物流的发展战略加以研究,在发展战略的保障规划中综合考虑了水运物流航道网络、物流信息系统以及物理节点等多方面因素,旨在探索出一条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水运物流发展战略,为当地水运物流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陈小玲[9](2011)在《开局之年看航道》文中提出水运是公认的"绿色运输工具",为充分挖掘水运潜力,"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快内河水运发展,航道建设全面提速,初步形成了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络。迈过辉煌的"十一五",步入期待的"十二五"。2011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伴随着年初《关于加快长江等
黄淑琼[10](2011)在《基于现代物流的云南省交通运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运输是现代物流系统基本要素之一。现代物流依赖于快捷顺畅的交通运输。随着物流一体化的发展,交通运输对于现代物流发展日趋重要。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出了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促进现代物流发展。论文在深入分析云南省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研究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问题。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探讨了云南省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经济和市场环境。描述了云南省物流业发展总体现状以及钢铁、粮食和烟草等重点行业的物流发展现状。描述了云南省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发展现状。(2)探讨了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以高速公路对物流量的影响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用于评价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二级综合模糊评价模型。以高速公路服务水平评估值为自变量、物流量为因变量研究两者的函数关系。(3)明确了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主体。总结了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战略及其实施方法。(4)构建了云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一核心、三枢纽、五区域的“1-3-5”空间架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出10大区域物流园区、10大特色专业物流中心和6大口岸(港口)转口与加工贸易物流中心。(5)在现代物流理念下,结合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战略制定了云南省以公—铁—航为主,水运为辅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规划:公路继续推进“三纵、三横、九大通道”建设;铁路逐步完善“八入滇、四出境”通道;航空运输以昆明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完善机场网络体系;水路运输执行“北进长江、东入珠江、南下湄公河、连接太平洋、沟通印度洋”的目标。
二、广西三条高等级出境通道开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三条高等级出境通道开工(论文提纲范文)
(2)“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范围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综述 |
二、陆海关系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六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与理论 |
第一节 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
一、贸易通道的内涵 |
二、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
第二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主要内容 |
一、联动发展的内涵 |
二、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
三、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具体内容 |
四、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
五、推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
第三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理论溯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 |
二、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 |
三、陆海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 |
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
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
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
五、中巴经济走廊 |
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
第二节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
一、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 |
二、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
三、北冰洋蓝色经济通道 |
第三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建设情况 |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总体情况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情况 |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影响分析——以中欧班列为例 |
一、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二、基于贸易强度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联系分析 |
三、基于贸易潜力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分析 |
第三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评价模型设计 |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理论选择 |
一、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二、理论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
一、筛选依据 |
二、实证指标体系构成 |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 |
第四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 |
二、评价方法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实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效率评价 |
第一节 评价方法 |
一、变异系数法 |
二、归一法 |
三、GML指数模型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实证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案例分析——以福建“丝路海运”为例 |
第一节 “丝路海运”的构建意义 |
一、深化港航合作,加速形成便捷高效物流网络 |
二、务实陆海联动,无缝衔接“一带一路”贸易通道 |
三、推出中国标准,优化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 |
四、夯实合作基础,打造经贸投资新高地 |
第二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践模式 |
一、“港口+互联网”联动发展模式 |
二、“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模式 |
三、“港口+港口”联动发展模式 |
四、“港口+服务”联动发展模式 |
第三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建设成效 |
一、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组建“丝路海运联盟” |
二、推进陆海通道联动,延伸“丝路海运”物流链条 |
三、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提升“丝路海运”营商环境 |
第四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
二、政策保障 |
三、环境保障 |
四、服务保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预测分析与前景展望 |
第一节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预测 |
一、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
二、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沿线陆海贸易通道运输量预测 |
三、基于预测结果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分析 |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
一、传统安全风险 |
二、非传统安全风险 |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趋势分析 |
一、陆海贸易通道网络布局加快形成 |
二、陆海贸易通道外部环境持续改善 |
三、陆海贸易通道结构更加合理 |
四、陆海贸易通道配套设施协同建设 |
第八章 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
一、经济地理重组和发展格局调整 |
二、扩展陆海贸易通道交汇试点与示范 |
三、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 |
四、助力国内发展的同时拓展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功能布局 |
一、以港口整合提升为重点,优化陆海贸易通道集疏运体系 |
二、以临海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形成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增长极” |
三、以“港口+腹地”为纽带,打造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助推器” |
四、以港口规模效应、错位竞争为原则,扩大“一带一路”辐射作用 |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
一、从国际维度来看 |
二、从国内维度来看 |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
一、投融资机制 |
二、安全保障机制 |
三、法律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通道的定义 |
1.2.2 跨境经济走廊 |
1.2.3 国际通道建设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国际通道基础理论 |
2.1 理论基础 |
2.1.1 区位理论 |
2.1.2 增长极理论与点轴理论 |
2.1.3 聚散效应理论 |
2.2 国际通道形成机理 |
2.2.1 基本动力:要素流动 |
2.2.2 外力保障:制度环境 |
2.3 国际通道形成的时空特征 |
2.3.1 空间结构变化 |
2.3.2 时间结构变化 |
2.3.3 时空演化过程 |
2.4 小结 |
第3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 |
3.1 中蒙俄经贸合作现状 |
3.1.1 双边贸易总额不断提高 |
3.1.2 双边贸易结构互补明显 |
3.2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 |
3.2.1 中蒙俄经济走廊现有通道 |
3.2.2 国际班列 |
3.2.3 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口岸 |
3.3 小结 |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基础 |
4.1 产业基础 |
4.1.1 新通道区域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
4.1.2 新通道区域产业空间分布 |
4.1.3 新通道区域产业基础分析 |
4.2 贸易基础 |
4.2.1 西部地区与俄蒙贸易现状 |
4.2.2 贸易潜力研究方法 |
4.2.3 模型建立 |
4.2.4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
4.2.5 贸易潜力测算 |
4.3 交通基础 |
4.4 小结 |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内容 |
5.1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意义 |
5.1.1 缩短运输距离,激发通道运输增长潜力 |
5.1.2 促进东亚大区域经济一体化 |
5.1.3 实现战略性互联互通 |
5.1.4 与长江经济带形成双经济带驱动的叠加效应 |
5.1.5 引导和支撑国土开发及区域空间发展 |
5.2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线路布局 |
5.2.1 空间构成 |
5.2.2 线路走向 |
5.2.3 交通方式构成 |
5.2.4 建设时序 |
5.3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政策协调 |
5.3.1 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 |
5.3.2 建立通道沿线沟通协调机制 |
5.3.3 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4)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与旅游耦合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1.1 交通与旅游发展得到多方关注 |
1.1.2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网络建设持续推进 |
1.1.3 云南边境旅游深入发展 |
1.1.4 边境地区旅游竞争力较弱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选题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料搜集与文献综合分析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1.5.3 多学科综合分析法 |
1.5.4 实地调研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边境地区 |
2.1.2 边境旅游 |
2.1.3 交通格局 |
2.2 理论基础 |
2.2.1 核心—边缘理论 |
2.2.2 点—轴理论 |
2.2.3 协同关系理论 |
2.2.4 地缘关系理论 |
第3章 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分析 |
3.1 云南省及云南边境地区概况 |
3.2 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条件 |
3.2.1 旅游资源条件 |
3.2.2 民族文化条件 |
3.2.3 交通发展条件 |
3.2.4 社会经济条件 |
3.2.5 政策保障条件 |
3.3 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边境旅游发展背景各异,空间梯度较为明显 |
3.3.2 边境旅游资源开发粗放,整体合力尚未形成 |
3.3.3 边境旅游要素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
3.3.4 边境旅游产品构建无序,政策导向影响颇深 |
3.3.5 边境旅游运营机制固化,创新人才储备匮乏 |
第4章 云南省边境旅游与交通发展时空演变 |
4.1 边境旅游发展时空演变 |
4.1.1 边境地区旅游发展历时性特征 |
4.1.2 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演变特征 |
4.2 边境地区交通发展时空演变 |
4.2.1 交通演变的历时性 |
4.2.2 边境地区交通发展时段划分 |
4.2.3 交通格局空间演变 |
第5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与旅游系统耦合分析 |
5.1 交通与边境旅游系统的关联机制发现 |
5.1.1 交通与边境旅游的相互作用 |
5.1.2 交通优化的云南省边境旅游空间效应 |
5.2 交通与边境旅游系统空间耦合分析 |
5.2.1 交通与边境旅游发展水平耦合度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5.2.2 数据来源 |
5.2.3 研究方法与耦合分析 |
5.2.4 交通与边境旅游系统耦合度测评结果及分析 |
第6章 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与边境旅游驱动机制研究 |
6.1 边境旅游系统构成要素及驱动机理分析 |
6.1.1 边境旅游系统构成要素 |
6.1.2 边境旅游系统驱动机理分析 |
6.2 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与边境旅游双向驱动发展机制 |
6.2.1 交通与边境旅游双向驱动发展机制的源生动力 |
6.2.2 交通与边境旅游双向驱动发展机制的外生推力 |
第7章 云南省边境旅游发展提升策略 |
7.1 依托交通轴线,构建边境旅游空间 |
7.1.1 一带——一条边境旅游发展带 |
7.1.2 三廊——三条旅游走廊 |
7.1.3 四区——四大边境旅游片区 |
7.1.4 六轴——六条旅游产业轴线 |
7.2 整合边境旅游资源,丰富线路产品 |
7.3 围绕交通布局要素,满足游客需求 |
7.4 振兴经济助力交通,服务边境旅游 |
7.5 制定专项交旅政策,借力对外合作 |
7.6 强化边境旅游宣传,打造旅游品牌 |
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蒙俄西部通道的构建及其经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蒙俄三国合作研究 |
1.2.2 通道相关研究 |
1.2.3 国际运输通道经济价值研究 |
1.2.4 文献综述评述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中蒙俄西部通道的构建 |
2.1 构建背景:现有通道布局不合理 |
2.1.1 中蒙俄跨境通道布局 |
2.1.2 中蒙俄边境口岸布局 |
2.1.3 小结 |
2.2 西部通道的构建需求 |
2.2.1 通道空间方位需求 |
2.2.2 通道的空间能力需求 |
2.2.3 通道的时间需求 |
2.2.4 小结 |
2.3 中蒙俄西部通道构建基础 |
2.3.1 交通基础 |
2.3.2 经济基础 |
2.3.3 产业基础 |
2.3.4 小结 |
2.4 中蒙俄西部通道构建 |
2.4.1 通道战略定位 |
2.4.2 通道构建原则、思路及目标 |
2.4.3 西部通道空间布局 |
第3章 通道经济价值生成机理 |
3.1 通道产生经济价值相关理论 |
3.1.1 经济增长:从内生到外生 |
3.1.2 通道与区域发展关系:从点、线到面 |
3.2 通道经济价值定义 |
3.3 国际通道经济价值影响要素 |
3.3.1 资本要素流动 |
3.3.2 劳动力要素流动 |
3.3.3 技术要素流动 |
3.4 通道经济价值的生成机理 |
3.4.1 运输价值生成机理 |
3.4.2 贸易价值生成机理 |
3.4.3 区域经济价值生成机理 |
3.5 小结 |
第4章 西部通道的贸易价值评估 |
4.1 各省份与蒙俄贸易发展现状 |
4.2 扩展贸易引力模型 |
4.3 模型构建 |
4.4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
4.4.1 模型回归 |
4.4.2 结论及建议 |
4.5 西部通道对中国沿线省份的贸易价值评估 |
第5章 西部通道的区域经济价值评估 |
5.1 联立方程模型理论 |
5.1.1 联立方程模型概念 |
5.1.2 模型识别 |
5.1.3 模型估计 |
5.2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数据来源 |
5.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5.4 西部通道对沿线省市的区域经济价值评估 |
第6章 结论、展望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3 政策建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6)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1.2.2 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 |
1.2.3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
1.2.4 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结构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本文理论框架 |
2.1 基础设施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基于发展经济学的基础设施理论 |
2.1.2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理论 |
2.1.3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基础设施理论 |
2.1.4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基础设施理论 |
2.2 空间溢出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增长模型中关于空间溢出的理论 |
2.2.2 新经济地理模型中关于空间溢出的理论 |
2.2.3 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理论 |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关税同盟理论 |
2.3.2 大市场理论 |
2.3.3 边界效应理论 |
2.4 本文理论框架 |
2.4.1 理论模型与假设条件 |
2.4.2 过程描述 |
2.4.3 结论 |
第3章 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
3.1 西北丝绸之路建设与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
3.1.1 西北丝绸之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3.1.2 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局部调整 |
3.2 西南丝绸之路建设与西南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
3.2.1 西南丝绸之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3.2.2 我国西南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
3.3 东北丝绸之路建设与东北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
3.3.1 东北丝绸之路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3.3.2 我国东北地区开发开放布局调整 |
第4章 国内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时空演化 |
4.1 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演化 |
4.1.1 全国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演化 |
4.1.2 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沿线铁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
4.1.3 新亚欧大陆桥国内沿线铁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
4.1.4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内沿线铁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
4.2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演化 |
4.2.1 全国公路设施的发展演化趋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公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
4.2.3 新欧亚路桥国内沿线公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
4.2.4 中国中南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公路设施的发展演化 |
4.3 三个区域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比较研究 |
第5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分析 |
5.1 耦合-协调模型及其分析 |
5.2 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及测算结果 |
5.2.1 评价体系建立 |
5.2.2 测算结果 |
5.3 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
5.3.1 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沿线的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
5.3.2 新亚欧陆桥国内沿线的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
5.3.3 中国中南经济走廊国内沿线的交通-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6章 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 |
6.1 空间计量模型与空间权重的设定 |
6.2 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
6.3 计量检验与总体结果分析 |
6.4 丝绸之路三条线空间溢出效应的比较 |
第7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内区域一体化 |
7.1 模型设定 |
7.1.1 标准的引力模型 |
7.1.2 边界效应模型 |
7.1.3 加入交通基础设施的边界效应模型 |
7.2 变量说明与样本数据选取 |
7.3 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线路比较分析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7)中缅交通互联互通现状与前景分析——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国家 |
1. 缅甸地表形态便于南北相通、不利东西联通 |
2. 缅甸地处中南半岛、南亚半岛和中国大西南的结合部 |
3. 中缅友好关系奠定互联互通发展基础 |
二、云南省是“一带一路”通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门户 |
1. 云南省充分发挥沿边开放开发的区位优势 |
首先,云南在我国向南、向西大开放格局中的地位突前。 |
其次,云南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和悠久的中外交流传统。 |
再者,云南的发展赢得了周边邻国的向往。 |
2. 云南省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平台机制建设 |
第一,推动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多边合作机制。 |
第二,倡议构建孟中印缅多边合作机制。 |
第三,积极创建和推进多边和双边合作关系。 |
3. 云南省加快构筑内外开发开放的交通布局 |
(1)云南交通建设的成就 |
(2)云南交通建设发展规划 |
(3)云南内通外联的交通框架 |
三、云南与缅甸交通对接现状与前景 |
1. 中缅跨境公路对接规划 |
(1)云南省重点支持的通边项目 |
(2)云南省重点支持的缅甸项目 |
第一条是昆明经瑞丽(中国)-曼德勒(缅甸)-皎漂。 |
第二条是从昆明经清水河(中国)-曼德勒(缅甸)。 |
第三条是从昆明经腾冲(中国)-密支那(缅甸)-雷多(印度)。 |
2. 中缅铁路对接规划 |
(1)云南通边铁路建设现状 |
第一条是昆明-瑞丽铁路线。 |
第二条是大理-临沧-清水河铁路线。 |
第三条是普洱-临沧-清水河铁路线。 |
第四条是保山-腾冲(猴桥)铁路线。 |
(2)中缅铁路对接设想 |
3. 中缅跨境水系水路航运建设 |
(1)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 |
(2)中缅伊洛瓦底江的陆水联运 |
(3)怒江-萨尔温江难以通航 |
4. 中缅航空发展基础工作 |
(1)腾冲机场扩建 |
(2)保山机场扩建 |
(3)芒市机场扩建 |
(4)沧源机场新建 |
四、云南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
1.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沿边对接优势 |
(1)将地缘劣势转化为地缘优势 |
(2)将云南建设成为内外衔接的大通道 |
(3)配合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
2. 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各方力量 |
(1)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 |
(2)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协同 |
(3)实行三级政府跨境合作 |
3. 创新思路,大胆实践 |
(1)勇于探索边界道路管理机制改革 |
(2)主动搭建中缅地方层级合作交流机制 |
(3)积极推进双边道路运输便利化 |
(8)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云南水运物流启示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2.1 云南省水运物流市场发展现状 |
2.1.1 物流市场总量 |
2.1.2 分货类物流市场 |
2.1.3 物流市场主体发展现状 |
2.2 云南省水运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
2.2.1 航道现状 |
2.2.2 港口现状 |
2.2.3 船舶现状 |
2.2.4 信息化建设及支持保障系统 |
2.3 水运物流发展现状评价 |
2.3.1 水运物流发展取得的成绩 |
2.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
3.1 区位环境 |
3.2 政策环境 |
3.2.1 周边国家的政策情况 |
3.2.2 周边省市的政策情况 |
3.2.3 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政策 |
3.3 经济环境 |
3.3.1 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3.3.2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趋势 |
第四章 云南水运物流发展需求分析 |
4.1 预测思路及技术路线 |
4.1.1 预测思路 |
4.1.2 预测节点 |
4.1.3 影响小区 |
4.2 主要产品物流需求分析 |
4.2.1 主要产品和产量 |
4.2.2 产品主要分布及流向 |
4.2.3 主要物流需求 |
4.3 物流总量及行业运行指标预测 |
4.3.1 地区生产总值预测 |
4.3.2 全社会物流量预测 |
4.3.3 物流业运行指标预测 |
4.4 水运物流总量预测 |
4.5 主要通道水运物流量预测 |
4.6 分种类水运物流量预测 |
4.7 远期水运物流量展望 |
第五章 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战略 |
5.1 理论基础 |
5.1.1 研究理念 |
5.1.2 指导思想 |
5.1.3 基本原则 |
5.2 战略定位 |
5.3 战略目标 |
5.3.1 总体目标 |
5.3.2 阶段目标 |
5.3 水运物流战略规划方案 |
5.3.1 水运物流港.节点规划 |
5.3.2 水运物流航道网络战略规划 |
5.3.3 水运物流综合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
5.3.4 水运物流支持保障系统战略规划 |
5.4 对策和措施建议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基于现代物流的云南省交通运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云南省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
2.1 云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环境 |
2.1.1 云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环境 |
2.1.2 云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济环境 |
2.1.3 云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市场环境 |
2.2 云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
2.2.1 云南省现代物流总体发展现状 |
2.2.2 云南省重点行业物流发展现状 |
2.3 云南省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
2.3.1 云南省公路运输发展现状 |
2.3.2 云南省铁路运输发展现状 |
2.3.3 云南省水路运输发展现状 |
2.3.4 云南省航空运输发展现状 |
2.3.5 云南省管道运输发展现状 |
第三章 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相互影响机理 |
3.1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 |
3.1.1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内涵 |
3.1.2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特征 |
3.2 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相互影响 |
3.2.1 现代物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3.2.2 交通运输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
3.3 高速公路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
3.3.1 高速公路对现代物流影响的定性分析 |
3.3.2 高速公路对现代物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
3.4 实例 |
第四章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 |
4.1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内涵 |
4.1.1 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构成 |
4.1.2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主体 |
4.2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的意义及障碍 |
4.2.1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意义 |
4.2.2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障碍 |
4.3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实施 |
4.3.1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战略 |
4.3.2 基于现代物流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战略实施 |
第五章 云南省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
5.1 云南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
5.1.1 云南省现代物流空间架构 |
5.1.2 云南省区域物流园区布局 |
5.1.3 云南省区域物流中心布局 |
5.2 云南省交通运输总体规划 |
5.3 云南省交通运输网规划 |
5.3.1 云南省交通运输网枢纽规划 |
5.3.2 云南省交通运输网通道规划 |
5.4 云南省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 |
5.4.1 云南省公路运输发展规划 |
5.4.2 云南省铁路运输发展规划 |
5.4.3 云南省航空运输发展规划 |
5.4.4 云南省水路运输发展规划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广西三条高等级出境通道开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D]. 兰筱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D]. 李丹.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与旅游耦合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蔡瀚赓.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蒙俄西部通道的构建及其经济价值研究[D]. 武晓玲.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研究[D]. 张海涛. 吉林大学, 2017(09)
- [7]中缅交通互联互通现状与前景分析——以云南基础设施建设为视角[J]. 姚勤华. 社会科学, 2017(05)
- [8]云南省水运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刘文疆.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9]开局之年看航道[J]. 陈小玲. 珠江水运, 2011(23)
- [10]基于现代物流的云南省交通运输发展研究[D]. 黄淑琼. 中南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