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MS320C32与计算机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凌永鹏[1](2019)在《基于多核DSP平台的激光武器光电目标快速检测和跟踪方法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激光武器在较近射程上打击火箭弹、无人机等目标的系列试验成功,激光武器的实战前景受到各军事强国的青睐。激光武器拥有快速、灵活、精确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异性能,是光电对抗、防空和战略防御等领域发展的重要选项和发展方向。论文以某型车载激光武器项目为背景,研究运动目标快速检测与跟踪方法,并基于多核DSP平台设计图像处理系统,以期满足激光武器对光电跟踪平台的高精度、高实时性要求,主要工作包括:1)根据激光武器图像处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对硬件平台进行选型,分析粗精跟踪图像处理系统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的应用背景与工作任务。2)在粗跟踪图像处理系统中,采用金字塔LK光流法和模板匹配法实现天空背景下粗跟踪视窗中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针对跟踪过程中存在的云层短暂遮挡目标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高置信度模型更新的核相关滤波跟踪算法。3)在精跟踪图像处理系统中,采用基于SURF特征点匹配的局部目标跟踪算法实现对运动目标局部区域的稳定持续跟踪。4)针对图像处理系统的软件功能需求,基于多核DSP实现以太网通讯、SRIO通讯、串口通讯和核间通讯,构建多内核协同工作的软件框架,完成粗精跟踪图像处理系统的运行流程设计。对无人机的跟踪毁伤实验表明,论文研究的激光武器快速检测和跟踪方法,可以实现对无人机的快速锁定和稳定实时跟踪。
蒋笑笑[2](2018)在《基于TMS320C6678的雷达数据处理》文中提出雷达数据处理技术是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真实目标通常受到杂波、天气、噪声的干扰造成雷达对目标检测的虚警和误差,因此需要采用先进的雷达数据处理技术对目标数据进行跟踪、滤波、互联、平滑、预测等运算,以达到有效消除杂波和抑制噪声的效果,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实时准确跟踪,并形成稳定的目标航迹。本文结合“XXX相控阵雷达”项目,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TMS320C6678多核DSP的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本文首说明了雷达数据处理过程中Kalman滤波、观测数据预处理、航迹关联、航迹外推、航迹起始和航迹消亡的实现方法,其中航迹关联引入了径向速度观测信息,航迹起始采用了多假设航迹起始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系统识别和跟踪目标的性能,并结合相控阵雷达数据处理项目,给出了 Matlab环境下整个过程的仿真结果。接着研究了TMS320C6678硬件平台的整体框架,包括SRIO、以太网、GPIO等接口技术以及EDMA3控制器,并对接口和EDMA3控制器进行了软件设计和调试,验证了接口传输数据的可靠性以及EDMA3控制器矩阵转置的正确性。本文结合项目设计了基于两核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的实现方案,对核间通信、核间同步以及cache 一致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该方案中主核core0负责接收数据、整理发送数据等工作,corel主要实现观测数据预处理、航迹关联、航迹外推、航迹起始和航迹消亡等处理算法处理。算法的时间和资源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满足了系统实时性的要求。最后本文基于TMS320C6678对各算法进行了调试,并将雷达数据算法处理模块与MATLAB结果进行了对比,保证了算法的正确性。
刘宗瑞[3](2018)在《高速嵌入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复杂嵌入式系统在汽车舰艇、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对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在研制生产阶段对其进行相应的测试必不可少。本课题以航空机载武器系统应用为背景,研究适用于新型航空机载武器系统的高速检测技术及检测系统设计技术。以航空总线1553B检测为具体应用案例,基于CPCIE总线和DSP+FPGA架构技术,设计了针对1553B总线设备的检测系统。首先,本文介绍了航空机载武器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精确制导炸弹的特点,分析了它的检测技术需求。主要包括各类接口如RS232、RS422、1553B等的通信检测,以及各类模拟量、数字量的检测等。其次,以1553B总线的检测为具体应用案例,基于GJB5186-97对1553B总线研制生产的测试要求,并根据测试要求分析了1553B总线测试技术要求。提出针对1553B总线设备的检测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协议解析单元、阻抗测试单元、信号采集单元、信号发生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然后,概述了最小系统中供电、时钟、存储等的电路设计和实现总线测试必需的1553B协议解析单元的电路设计,重点研究了高速数据处理并行模型设计与实现、检测系统高速通信设计和信号采集及信号发生模块的设计。最后,针对GJB5186-97对1553B总线的测试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检测系统测试验证。研究高速数据处理并行模型设计与实现,建立了适用于检测系统的多核DSP并行任务模型,实现数据的高速并行化处理。研究检测系统高速通信设计,包括CPCIE总线架构与实现,SRIO和Ethernet的通信原理、通信速率等。研究信号采集及信号发生模块设计,通过高速AD实现信号采集,分析1553B波形信号,通过高速DA进行信号发生,实现1553B总线测试的激励信号注入。本文针对高速嵌入式检测技术的研究,对于实现复杂嵌入式系统的高速检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星斗[4](2017)在《复杂嵌入式系统的自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复杂嵌入式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有高性能需求的领域,系统测试的复杂性被逐渐加剧。通过分析国内外自动检测系统的发展概况,针对传统自动检测系统的不足和复杂嵌入式系统的测试需求,本文开展了对复杂嵌入式系统的自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首先分析了复杂嵌入式系统相对通用计算机所具有的特点,引入复杂嵌入式系统测试性概念,选择弹载计算机作为典型研究对象,从逆向工程角度,具体分析表明复杂嵌入式系统具有较好的测试性,进一步确定了详细的测试需求。根据自动检测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和原则,采用交互式测试方案,融合CPCI总线、DSP+FPGA和可靠性设计等多种技术构建系统组成和确定各个模块的实现方案。以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自动检测系统的可靠硬件实现方案,主要包括能提高系统集成度的功能接口模块硬件设计,该模块设计包括供电电源、处理器单元以及多类总线和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等通用接口;采用继电控制的方式设计开关子系统模块,搭建了检测系统与外部测试设备间信号路由通道,完善了检测网络和功能多样性;以多级的继电开关和模拟数字控制方法设计可编程输出电源监控模块,提高了系统的自检测能力和硬件管理的灵活性;从总体上综合设计系统硬件集成方案改善系统内模块的兼容性和可靠性。基于通用化软件设计思想研究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实现方案,重点设计下位机软件;针对传输数据类型制定了系统内部通用的PCI总线通信协议,并详细设计了多总线和数字模拟通道的软件部分参数配置、数据存储、控制逻辑等内容;合理利用模块内部资源规范化数据管理,依次验证了各个接口软件设计结果,还分析了上位机PCI驱动的设计方法。经过研究自动检测系统的总体技术和软硬件实现方案,概括了提高自动检测系统的性能和功能的关键技术,最后测试验证结果表明了系统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可实施性。自动检测系统的实现方案对复杂嵌入式系统研发具有积极促进和保障作用,必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大伟[5](2016)在《基于DSP和FPGA导航计算机硬件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导航计算机作为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导弹飞行过程中的中枢控制系统。随着近年来导航系统的发展,对导航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航计算机不仅要实时采集各种物理信号,还需要与外部设备实时通信,以及高速,高精度的导航数据解算,体积要小,功耗要低。针对上述需求,提出了基于DSP和FPGA的导航计算机硬件模块设计与实现。首先针对导航系统对导航计算机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功能分析,设计了硬件模块的总体实现方案,并对组成导航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元件进行选型和设计。其次对构成导航计算机各组成模块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设计,主要包括:(1)基于FPGA的异步串口扩展设计,详细论述了RS422接口电路,FPGA与DSP的通信实现,以及FPGA的逻辑设计。(2)对弹体飞行过程中的过载信号和电池电压信号设计了调理电路,实现了过载信号的高精度调理以及电池电压的线性隔离传输。(3)分别对AD转换器,SDRAM和FLASH的接口电路进行设计,并编写了相应的驱动程序,实现了DSP外扩内存以及NOR FLASH自举引导。最后对硬件模块各功能部分进行了性能验证,经验证DSP与5路RS422设备通信正常,SDRAM可以正常读写,系统上电后NOR FLASH实现了自举引导。各路物理量信号采集精度满足要求。
罗灿[6](2015)在《微型化高速信号处理与存储系统一体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于微型SAR系统等领域的小型化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一般为专用化设计,设计成本高、研制周期长。针对机载小型雷达系统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微小型化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将数据接收、数据分发、实时处理、实时存储功能集成在一块板卡上,板卡尺寸为180mm×120mm,具有小型化、轻量化、低功耗化、高性能的特点。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微型化、高性能化的需求设计了双DSP+FPGA的通用化结构。首先,分析了系统所要达到的性能要求,对系统所需具备的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分为四个模块:控制模块、实时处理模块、数据缓存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然后,提出了数字信号处理板卡的结构设计,分析了信号处理板卡能达到的性能,对FPGA芯片、DSP芯片、实时缓存模块、实时存储模块进行芯片选型,选择DDR3作为板卡的缓存芯片,选择CF卡作为存储模块的芯片;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SRIO接口的板卡间互联方式,传输速率高,连接紧凑,可靠性高,有利于实现板卡功能扩展。2、设计开发了信号处理板。实现了双TMS320C6678和Virtex-6 FPGA的外围电路、双DSP间HyperLink高速互连电路,板间基于SRIO接口的高速互连电路。提出了AD9516-3+CDCLVP1204的时钟解决方案和多种类电源供电方案。3、完成了PCB设计、制作和调试,对关键模块性能进行了测试验证。PCB布局采用模块化思路,解决了有限尺寸内多器件的布局难题;采用多层PCB板设计,解决了多种高速信号线的布线难题。在研制完成PCB基础上,进行了关键模块的性能测试验证,特别是对本文设计的USB接口、CF卡存储接口、板间SRIO接口进行设计方案正确性验证和传输性能测试。本文设计实现了集控制功能、高速信号处理功能、高速信号储存功能的一体化的微小型数字信号处理板,对板卡上主要模块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张颖[7](2015)在《基于TMS320C6748的实时语音压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语音通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模拟话音系统开始升级成数字通信设备。鉴于现在的网络带宽条件所限,语音信号在送到通信线路前,一般要进行压缩处理以节约信道资源。中低速率语音编码器G.723.1协议由于码率较低、语音质量好、支持双速率编码等优点非常适合于数字通信中的语音编码传输,在语音通信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所以本课题选用G.723.1作为压缩算法。由于G.723.1较高的运算复杂度,在构建实时音频压缩系统时,需要使用高速的DSP处理芯片。本课题采用TI公司最近推出的高性能DSP芯片TMS320C6748实现了基于DSP的实时语音压缩编解码系统。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G.723.1算法的移植和优化,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系统的硬件设计,系统语音质量的主观与客观测评。本文首先深入的研究了G.723.1算法编解码原理,在算法优化方面,运用了DSP内部指令集以及内存优化等多种方法大幅降低算法运行耗时,达到了语音编解码实时性要求。在音频数据采集方面,设计了EDMA乒乓传输模式,从而实现了音频数据的连续后台传输,有效的减少了CPU负荷。此外在串口通信方面编写了串口驱动程序并设计了通信数据帧格式,实现了稳定的G.723.1数据全双工串口通信。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语音质量的主观与客观测评,证实系统运行良好并达到设计要求。
巫忠跃[8](2014)在《基于PCI接口的GMSK调制信道误码测试仪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电子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推动着与其休戚相关的误码测试技术地不断更新发展。误码测试技术作为通信产品的重要设计测试验证手段,其测试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能有效的辅助技术人员对在研、在产的通信设备的工作可靠性、稳定性做出判别。现今通信产品早已将误码率等误码测试数据作为其自身重要的技术指标,纳入产品的设计之中。而误码测试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通信指标,在应用面上也并不仅仅限制使用语通信产品的设计验证阶段,其还能灵活的应用于通信产品后期的生产验收、安装调试和运营维护等阶段,这几乎涵盖了通信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目前市场在产在售的通用型误码测试仪,具备丰富的通信测试接口,精巧的结构设计,多样化的应用功能,而广泛使用于不同的通信测试领域。但其精巧的设计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使用者付出高昂的价格成本,同时其虽然拥有丰富的通信测试接口,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涵盖所有的通信接口类型。例如针对GMSK无线数字调制信道的误码率测试需求,通用的误码测试仪在接口上就难以满足测试应用。为此,技术人员必须在通用型误码测试仪之外单独设计制作一款GMSK无线数字调制信道接口适配器以实现与通用误码测试仪的配接,这对测试人员而言通用误码测试仪在应用方式上将受限。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GMSK数字调制信道的通信产品误码测试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GMSK数字调制解调技术,以及当前主流的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研制一款基于PCI计算机通信总线接口的GMSK调制信道误差测试仪。从经济适用性考虑,为简化用户测试环境搭建,降低开发成本,本课题大规模选用了市场上主流的电子信息技术,并借鉴成熟的开发手段和方法,在硬件设计上采用DSP数字信字处理器和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嵌入式系统核心控制模块,设计实现了双通道GMSK调制解调信道接口、PCI计算机计算机通信总线接口、误码计数、数据位同步和小m序列伪随机测试码生成等功能;而在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上采用C++Builder 5.0集成软件开发环境,设计实现了误码测试流程控制、误码统计、误码率计算和人机交互。
李凯[9](2013)在《基于TMS320C6748高速DSP信号处理模块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发展以及中国海洋安全情况的日益严峻,对海洋环境的探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波束测深仪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水下地形地貌测量设备,正在逐渐成为使用范围最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海洋深度和地形地貌探测仪器之一。随着多波束测深仪的推广应用,人们对其精度、效率和便携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水声信号处理的理论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随着各种算法的迅速发展,对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多波束测深系统对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提出的要求是低功耗、高效率、小型化、模块化。本文参考国内外同类产品,以上述需求为设计目标,结合现有的多波束测深仪的采集与处理系统结构以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种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他人合作设计一种采用母板+信号处理模块结构的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该系统以DSP+FPGA为核心,实现信号处理系统的功能,解决系统遇到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以TMS320C6748DSP为核心的信号处理模块,从几个方面考虑系统的设计。第一,本文提出模块化设计的思路,并分析了模块化设计的好处,以之为基本设计思想,设计以TI公司的TMS320C6748DSP为核心的信号处理模块的硬件方案,详细描述电源管理、存储器设计、接口设计等,并完成硬件PCB设计及调试。第二,在模块化设计中,模块与系统的通信是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提出利用异步FIFO实现信号处理模块与母板的跨时域高速通信方案。第三,通过实验验证了信号处理模块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稳定性,并设计测试程序,通过利用DSP读取FPGA内部构建的异步FIFO中存储的波形数据,验证系统通信方案的可行性。
李珊珊[10](2012)在《高速DSP的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图像目标跟踪技术涉及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微电子等学科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兴技术,也是一项难度大、代表着先进科技水平的前沿学科。本文首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PCI总线的双路驱动PAL制同步显示卡,用其对运动目标模拟场景产生的双路图像数据进行显示。该图像显示卡具有可编程性好、通用性强等特点。然后实现了基于双片TMS320C6416T的图像跟踪系统,其中详细介绍了跟踪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特点、各接口模块的设计和模块相互间的通信。经系统测试,本跟踪器能实时、稳定的对运动目标进行跟踪。最后针对跟踪器发展的需求,文中提出了基于TI高性能多核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6678的高速图像跟踪系统设计方案。本方案设计的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电路简洁、实现方便,在满足跟踪系统性能的前提下,又实现了系统的小型化。
二、TMS320C32与计算机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MS320C32与计算机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核DSP平台的激光武器光电目标快速检测和跟踪方法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标检测技术 |
1.2.2 目标跟踪技术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激光武器图像处理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激光武器图像处理系统需求分析 |
2.1.1 激光武器控制系统简介 |
2.1.2 功能需求 |
2.1.3 性能指标 |
2.2 激光武器图像处理系统总体设计 |
2.2.1 激光武器图像处理系统硬件组成 |
2.2.2 视频图像处理设备芯片选型 |
2.2.3 TMS320C6678 八核DSP简介 |
2.2.4 粗精跟踪图像处理系统任务分析 |
2.2.5 激光武器图像处理系统软件功能需求 |
2.2.6 激光武器图像处理系统软件框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粗跟踪图像处理系统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 |
3.1 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 |
3.1.1 帧差法 |
3.1.2 背景减法 |
3.1.3 光流法 |
3.2 基于金字塔LK光流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3.2.1 LK光流法 |
3.2.2 金字塔LK光流法 |
3.2.3 特征点提取与筛选 |
3.2.4 算法流程与仿真实现 |
3.3 天空背景下基于模板匹配的运动目标跟踪算法 |
3.3.1 相似性度量准则 |
3.3.2 搜索策略 |
3.3.3 模板更新方法 |
3.3.4 目标丢失后的重补获方法 |
3.3.5 算法流程与仿真实现 |
3.4 基于高置信度模型更新的核相关滤波跟踪算法 |
3.4.1 相关滤波跟踪算法原理 |
3.4.2 核相关滤波器 |
3.4.3 特征提取 |
3.4.4 高置信度模型更新策略 |
3.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精跟踪图像处理系统的运动目标跟踪方法 |
4.1 基于阈值分割的前景目标提取算法 |
4.2 基于特征点匹配的局部目标跟踪算法 |
4.2.1 特征点提取与描述 |
4.2.2 特征点匹配 |
4.2.3 跟踪点位置求解 |
4.2.4 参考图像更新 |
4.3 精跟踪图像处理系统目标跟踪算法实现 |
4.3.1 算法流程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图像处理系统软件实现 |
5.1 图像处理系统通讯实现 |
5.1.1 基于NDK组件的以太网通讯实现 |
5.1.2 基于SRIO协议的高速数据通信 |
5.1.3 基于中断控制器的串口通信实现 |
5.1.4 基于IPC组件的核间通讯实现 |
5.2 基于多任务的各核软件设计 |
5.2.1 图像处理核软件设计 |
5.2.2 命令收发核软件设计 |
5.2.3 并行处理核软件设计 |
5.2.4 图像收发核软件设计 |
5.3 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运行流程 |
5.3.1 粗跟踪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运行流程 |
5.3.2 精跟踪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运行流程 |
5.4 图像处理系统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TMS320C6678的雷达数据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达数据处理国内外现状 |
1.2.2 DSP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2 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的实现及MATLAB仿真 |
2.1 引言 |
2.2 Kalman滤波器 |
2.2.1 系统模型 |
2.2.2 滤波模型 |
2.2.3 Kalman滤波器的初始化 |
2.2.4 Kalman滤波在雷达数据处理中的MATLAB仿真 |
2.3 相控阵雷数据处理的实现 |
2.3.1 观测数据预处理 |
2.3.2 基于多普勒量测的航迹关联算法 |
2.3.2.1 坐标转换 |
2.3.2.2 观测矩阵 |
2.3.2.3 含径向速度的椭圆波门 |
2.3.3 航迹外推 |
2.3.4 航迹起始 |
2.3.4.1 多假设航迹起始 |
2.3.4.2 临时航迹区 |
2.3.5 航迹消亡 |
2.4 雷达数据处理MATLAB仿真 |
2.4.1 仿真环境 |
2.4.2 MATLAB仿真流程 |
2.4.3 仿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TMS320C6678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平台 |
3.1 引言 |
3.2 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的硬件平台概况 |
3.3 TMS320C6678的接口技术 |
3.3.1 SRIO高速传输接口 |
3.3.2 以太网接口 |
3.3.3 GPIO接口 |
3.4 EDMA3控制寄存器 |
3.4.1 EDMA3控制器设计 |
3.4.2 EDMA3控制器调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SP雷达数据处理的软件实现 |
4.1 引言 |
4.2 开发环境和流程 |
4.3 基于2核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整体设计 |
4.4 基于主核的数据传输和核间通信 |
4.4.1 数据接收 |
4.4.2 消息传递 |
4.4.3 多核一致性 |
4.5 基于从核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设计 |
4.5.1 CCS中的c++编程 |
4.5.2 数据结构 |
4.5.3 从核实现雷达数据处理整体流程及主要接口函数 |
4.6 资源时间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软件调试 |
5.1 引言 |
5.2 工程配置和调试步骤 |
5.3 测试数据的输入 |
5.4 核间通信模块调试 |
5.5 雷达数据处理算法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本文内容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高速嵌入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自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航空机载武器测试需求分析及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
2.1 航空机载武器概述 |
2.2 航空机载武器检测技术需求分析 |
2.3 1553B总线系统的测试需求分析 |
2.3.1 1553B总线系统测试分类 |
2.3.2 1553B总线系统测试技术要求 |
2.3.3 1553B总线测试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
2.4 1553B总线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1553B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3.1 检测模块供电设计 |
3.2 检测模块时钟设计 |
3.3 检测模块存储设计 |
3.4 1553B总线协议解析单元设计 |
3.5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数据处理并行模型设计及实现 |
4.1 多核DSP并行处理模型分析 |
4.2 1553B检测系统的多核DSP并行处理模型设计 |
4.3 基于多核导航器的DSP核间通信设计 |
4.3.1 多核导航器组件 |
4.3.2 DSP核间通信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测系统高速通信设计 |
5.1 检测系统CPCIE总线架构与实现 |
5.1.1 CPCIE总线连接结构设计 |
5.1.2 CPCIE总线拓扑结构设计 |
5.1.3 CPCIE总线层次结构设计 |
5.1.4 CPCIE总线地址路由设计 |
5.1.5 CPCIE总线的实现及测试 |
5.2 检测系统Ethernet的通信设计 |
5.2.1 多核DSP千兆以太网Gb E |
5.2.2 多核DSP数据包加速器PA |
5.2.3 多核DSP以太网的通信实现及测试 |
5.3 检测系统SRIO的通信设计 |
5.3.1 SRIO简介 |
5.3.2 SRIO的外设数据流 |
5.3.3 SRIO基于Direct IO的数据传输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号采集及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
6.1 高速AD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
6.1.1 信号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6.1.2 信号采集模块测试验证 |
6.2 高速DA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
6.2.1 信号发生模块硬件设计 |
6.2.2 信号发生模块测试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检测系统测试验证 |
7.1 幅度变化测试 |
7.2 同步头编码测试 |
7.3 字长错误测试 |
7.4 输入波形兼容性测试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4)复杂嵌入式系统的自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自动检测系统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自动检测系统的发展 |
1.2.2 国内自动检测系统的发展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复杂嵌入式系统的测试性分析 |
2.1 复杂嵌入式系统概述 |
2.2 复杂嵌入式系统的测试性分析 |
2.3 复杂嵌入式系统的外部测试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3.1 自动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 |
3.2 主从式的通信总线技术 |
3.3 基于DSP+FPGA的下位机架构 |
3.4 可靠性设计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结构 |
4.2 自动检测系统功能接口模块硬件设计 |
4.2.1 功能接口模块供电电源设计 |
4.2.2 主从处理器单元设计 |
4.2.3 CPCI总线接口设计 |
4.2.4 数字开关量接口设计 |
4.2.5 串行总线接口设计 |
4.2.6 模拟量输入输出接口设计 |
4.3 开关子系统模块设计 |
4.4 可编程输出电源监控模块设计 |
4.5 系统硬件集成方案设计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自动检测系统的软件组成结构 |
5.2 自动检测系统功能接口模块软件设计 |
5.2.1 功能接口模块初始化 |
5.2.2 PCI本地总线接口软件设计 |
5.2.3 数字开关量接口软件设计 |
5.2.4 串行总线接口软件设计 |
5.2.5 模拟量接口软件设计 |
5.3 PCI上位机驱动设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动检测系统的测试验证 |
6.1 自动检测系统功能接口模块安装测试 |
6.2 自动检测系统的功能测试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5)基于DSP和FPGA导航计算机硬件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导航计算机应用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硬件模块方案设计 |
2.1 导航计算机功能 |
2.2 方案设计 |
2.3 最小系统设计 |
2.3.1 DSP选型 |
2.3.2 FPGA选型 |
2.3.3 电源设计 |
2.3.4 时钟模块设计 |
2.3.5 复位监控电路设计 |
2.3.6 JTAG模块设计 |
2.3.7 BOOT模式配置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FPGA的异步串口扩展设计 |
3.1 RS422抗扰接口电路设计 |
3.2 DSP与FPGA硬件接口设计 |
3.3 DSP与FPGA通信协议设计 |
3.3.1 硬件协议 |
3.3.2 数据传输协议 |
3.4 FPGA控制逻辑 |
3.4.1 数据接收抗干扰设计 |
3.4.2 RS422接口控制逻辑设计 |
3.4.3 EMIFA通信逻辑设计 |
3.5 EMIFA接口程序设计 |
3.5.1 EMIFA接收时序 |
3.5.2 EMIFA接收流程 |
3.5.3 EMIFA发送时序 |
3.5.4 EMIFA发送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4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1 过载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1.1 开关电容滤波器设计 |
4.1.2 抗混叠滤波器设计 |
4.1.3 平滑滤波器设计 |
4.1.4 幅值调理电路设计 |
4.2 电池电压调理电路设计 |
4.2.1 幅值调理电路设计 |
4.2.2 隔离电路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驱动程序设计 |
5.1 AD驱动程序设计 |
5.1.1 SPI接口设计 |
5.1.2 AD7923工作过程 |
5.1.3 SPI接口初始化 |
5.1.4 AD7923控制程序 |
5.2 SDRAM驱动程序设计 |
5.2.1 EMIFB接口设计 |
5.2.2 EMIFB接口初始化 |
5.2.3 SDRAM初始化 |
5.3 FLASH驱动程序设计 |
5.3.1 程序存储器选型 |
5.3.2 EMIFA与FLASH字节对齐 |
5.3.3 FLASH分页控制 |
5.3.4 FLASH烧写 |
5.3.5 FLASH分页自举引导 |
5.4 本章小结 |
6 性能测试 |
6.1 硬件电路测试 |
6.1.1 电源测试 |
6.1.2 过载信号调理电路测试 |
6.1.3 电池电压信号调理电路测试 |
6.1.4 FPGA异步串口扩展通信测试 |
6.2 驱动程序测试 |
6.2.1 AD采集测试 |
6.2.2 SDRAM测试 |
6.2.3 FLASH烧写及自举引导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微型化高速信号处理与存储系统一体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
2.1 需求分析 |
2.2 信号处理板设计 |
2.2.1 架构设计 |
2.2.2 芯片选型 |
2.3 板间互连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信号处理板电路设计 |
3.1 双DSP及外围电路 |
3.1.1 DDR3电路 |
3.1.2 Hyper Link接口电路 |
3.1.3 SRIO接口电路 |
3.1.4 C6678其它接口电路 |
3.2 FPGA及外围电路 |
3.2.1 高速缓存模块电路 |
3.2.2 FPGA的SRIO接口电路 |
3.2.3 配置电路 |
3.3 高速存储电路 |
3.4 时钟方案 |
3.4.1 DSP时钟分析 |
3.4.2 FPGA时钟分析 |
3.4.3 时钟设计方案 |
3.5 电源方案 |
3.5.1 功耗分析 |
3.5.2 电源电路设计 |
3.5.3 上电时序分析 |
3.6 板间传输接口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及关键技术验证 |
4.1 PCB设计 |
4.1.1 PCB布局 |
4.1.2 PCB布线设计 |
4.2 关键技术解决途径及验证 |
4.2.1 USB传输测试 |
4.2.2 CF卡存储接口测试 |
4.2.3 SRIO传输速率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基于TMS320C6748的实时语音压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语音压缩编码的发展历史 |
1.2 DSP的发展历史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G723.1 语音压缩编码原理 |
2.1 语音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 |
2.1.1 语音信号的基本概念 |
2.1.2 语音信号的产生模型 |
2.2 G.723.1 算法原理 |
2.2.1 编码器原理 |
2.2.1.1 高通滤波预处理 |
2.2.1.2 LPC分析 |
2.2.1.3 共振峰感知加权滤波器 |
2.2.2 解码器原理 |
2.3 语音活动性检测和CNG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TMS320C6748 介绍 |
3.1.1 TMS320C6748 主要性能介绍 |
3.1.2 TMS320C6748 的外设 |
3.2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
3.3 语音模块 |
3.3.1 TVL320AIC3106 |
3.3.2 数字音频接口设计 |
3.3.3 LINE IN接口设计 |
3.3.4 LINE OUT接口设计 |
3.4 只读存储器模块 |
3.5 随机存储器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723.1 算法移植和优化 |
4.1 CCS5.5 集成开发环境 |
4.2 G.723.1 算法代码移植 |
4.2.1 G.723.1 算法代码结构 |
4.2.2 G.723.1 算法移植要点 |
4.3 G.723.1 源代码分析 |
4.4 G.723.1 函数时间复杂度分析 |
4.5 基于TMS320C6748 的算法优化 |
4.5.1 编译选项优化 |
4.5.2 内部函数优化 |
4.5.3 多重循环优化 |
4.5.4 分支判断语句优化 |
4.5.5 内存分配优化 |
4.5.6 高速缓冲寄存器优化 |
4.6 优化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5.2 主程序设计 |
5.3 语音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5.3.1 TVL320AIC3106 配置 |
5.3.2 McASP程序编写 |
5.3.3 EDMA软件设计 |
5.3.3.1 EDMA原理 |
5.3.3.2 乒乓缓存设计 |
5.4 串口模块程序设计 |
5.4.1 UART驱动程序设计 |
5.4.2 通信帧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语音质量测评 |
6.1 主观测评 |
6.1.1 主观测评方法 |
6.1.2 主观测评结论 |
6.2 客观测评 |
6.2.1 客观测评方法 |
6.2.2 客观测评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PCI接口的GMSK调制信道误码测试仪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误码测试技术的发展 |
1.2 本文主要工作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通信技术理论基础 |
2.1 无线通信技术 |
2.1.1 信道编码技术 |
2.1.2 无线信道数字调制技术 |
2.2 PCI计算机通信总线 |
2.3 误码测试技术 |
2.3.1 误码分析 |
2.3.2 误码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与需求分析 |
3.1 系统设计思想 |
3.2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
3.3 系统概述 |
3.3.1 主要功能与技术指标 |
3.3.2 系统应用模式 |
3.4 主要芯片选型及介绍 |
3.4.1 CPU芯片的选型与介绍 |
3.4.2 GMSK数字调制解调芯片的选型与介绍 |
3.4.3 PCI桥接芯片的选型与介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设计方案 |
4.1.1 硬件组成及功能划分 |
4.2 硬件模块设计 |
4.2.1 主控处理模块设计 |
4.2.2 复杂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 |
4.2.3 GMSK数字调制解调模块设计 |
4.2.4 PCI总线接.通信模块设计 |
4.2.5 RS-232C接.通信模块设计 |
4.2.6 复位及看门狗监控模块设计 |
4.2.7 电源模块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误码测试应用软件设计 |
5.2 HPI接.编程设计 |
5.3 误码测试模块设计 |
5.3.1 伪随机序列设计 |
5.3.2 位同步设计 |
5.4 PCI驱动开发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误码测试仪功能测试 |
6.1 测试准备及环境 |
6.2 GMSK数字调制解调信道接.测试 |
6.3 误码测试功能验证测试 |
6.3.1 测试方式 |
6.3.2 测试操作 |
6.4 测试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基于TMS320C6748高速DSP信号处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模块化设计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及发展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多波束测深系统简介 |
2.1.1 多波束测深基本原理 |
2.1.2 多波束测深系统组成结构和工作过程 |
2.2 现有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特点 |
2.2.1 现有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结构及优点 |
2.2.2 现有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问题 |
2.3 系统架构方案 |
2.3.1 模块化的特点 |
2.3.2 系统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号处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1 DSP 芯片选型 |
3.1.1 DSP 芯片选型需要考虑的因素 |
3.1.2 TMS320C6748 被选择的原因 |
3.2 信号处理模块基本结构 |
3.2.1 信号处理模块的组成 |
3.2.2 TMS320C6000 概述 |
3.2.3 TMS320C6748 DSP 简介 |
3.3 电源设计 |
3.3.1 电源设计基本思想及参数 |
3.3.2 电源管理芯片介绍 |
3.3.3 电压输出设计 |
3.3.4 电源开始供电和停止供电的时序 |
3.3.5 复位电路 |
3.4 存储器及 BOOT 模式设计 |
3.4.1 mDDR 存储器设计 |
3.4.2 SPI Flash 存储器设计 |
3.4.3 BOOT 模式及其选择电路 |
3.5 JTAG 接口及时钟电路设计 |
3.5.1 JTAG 接口设计 |
3.5.2 时钟产生电路 |
3.6 硬件电路 PCB 设计 |
3.6.1 PCB 叠层设计 |
3.6.2 PCB 布局及布线过程中的完整性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号处理模块与 FPGA 通信方案 |
4.1 跨时域数据传输 |
4.2 TMS320C6748 DSP 与 FPGA 通信的接口 |
4.3 利用异步 FIFO 通信的实现方法 |
4.3.1 EMIFA 异步接口时序 |
4.3.2 DSP 与 FIFO 的接口逻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调试与验证 |
5.1 系统电源、时钟的调试与验证 |
5.1.1 电源管理模块的调试及验证 |
5.1.2 系统时钟的调试及验证 |
5.2 DSP 及其部分外设的调试与验证 |
5.2.1 DSP 核心调试及验证 |
5.2.2 SPI Flash 读写验证 |
5.2.3 mDDR 存储器读写验证 |
5.3 信号处理模块与采集板通信的调试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高速DSP的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图像识别与跟踪技术概述 |
1.2 目标跟踪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视跟踪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 图像识别与目标跟踪原理 |
2.2 实时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的基本原理 |
2.3 毕业设计主要工作 |
第三章 基于PCI总线的双路PAL制同步显示卡 |
3.1 PCI总线概述 |
3.1.1 PCI总线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3.1.2 PCI板卡的机械特性和电气规范 |
3.1.3 PCI总线设备的信号分配及配置空间 |
3.2 双路PAL制同步显示卡的设计方案 |
3.2.1 显示卡的总体设计框图 |
3.2.2 显示卡的特点和性能 |
3.3 显示卡的硬件设计及实现 |
3.3.1 PCI总线接口芯片介绍 |
3.3.2 PCI 9054芯片特点 |
3.3.3 PCI总线设备的SCH和PCB设计 |
3.4 基于双路PAL制同步显示卡的差分输出显示板卡的实现 |
第四章 基于双片TMS320C6416T的电视跟踪系统的设计 |
4.1 电视跟踪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4.1.1 跟踪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2 跟踪系统的特点和性能分析 |
4.2 跟踪系统的硬件设计及实现 |
4.2.1 主要芯片的选型及特点 |
4.2.2 LVDS输入、输出接口及RS-422通信接口设计 |
4.2.3 EP3C55U的外围设计及功能 |
4.2.4 DSP硬件资源分析及设计 |
4.3 跟踪系统的PCB和电磁兼容性设计 |
4.3.1 高速PCB设计中的信号完整性问题 |
4.3.2 跟踪系统的PCB布局布线设计 |
第五章 基于多核DSP的图像跟踪系统的设计 |
5.1 TI C66x高性能多核DSP的特性 |
5.2 图像跟踪系统设计方案 |
5.3 系统设计的特点 |
5.4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工作 |
四、TMS320C32与计算机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核DSP平台的激光武器光电目标快速检测和跟踪方法研究与设计[D]. 凌永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2]基于TMS320C6678的雷达数据处理[D]. 蒋笑笑.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3)
- [3]高速嵌入式检测技术研究[D]. 刘宗瑞.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4]复杂嵌入式系统的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 王星斗.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5]基于DSP和FPGA导航计算机硬件模块设计与实现[D]. 王大伟. 中北大学, 2016(08)
- [6]微型化高速信号处理与存储系统一体化设计[D]. 罗灿.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7]基于TMS320C6748的实时语音压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颖. 上海大学, 2015(02)
- [8]基于PCI接口的GMSK调制信道误码测试仪设计与实现[D]. 巫忠跃.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TMS320C6748高速DSP信号处理模块设计[D]. 李凯.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6)
- [10]高速DSP的电视图像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珊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