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型企业CMM需求开发实施中的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跃[1](2021)在《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数据仓库不仅能很好的治理海量数据,还能通过数据挖掘提取数据价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在近十年的互联网大潮中,国内企业才逐步开始信息化的建设,并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只侧重于整合或升级业务系统,而忽视了对数据的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意识到数据质量对企业的发展的重要程度。因此,数据仓库的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如何做好数据仓库的质量管理已成为企业重点探索的方向。本论文起初整理了 CMMI、质量管理、电商、PDCA、数据仓库等相关参考文献。之后对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总结出从预防、监测、降级、恢复、复盘这五个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根据面临的问题从CMMI选定对应的过程域,采用CMMI的连续式表示法以PDCA循环作为过程优化的驱动力,以数据质量的量化指标不断提升作为衡量标准,提出了数据仓库质量管理模型。最后将该模型运用到了公司的数据仓库质量管理实践中去,设计质量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显着改善了数据仓库的质量问题。
高青亮[2](2020)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本文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现有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尚处于研讨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本文所选择的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和提升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理论加以完善。现实意义在于,一是为企业提供一种自我创新管理水平的测评工具。对于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的工具,评估结果帮助企业找出创新经营管理中的短板,进而加以修正和完善,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二是帮助政府更好地管理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帮助相关部门对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管理水平进行评价,知晓各个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不足。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其次探讨了文章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企业理论、创新管理理论、以及成熟度模型理论。再次,分析了2015年-2018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现状,包括入统企业数、年末从业人员数、净利润等指标,并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对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筛选,并利用SPSS软件提取并确定了主要成分,通过数学运算得出因子得分并进行了分析。最后依据数理统计相关知识和成熟度模型相关理论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对其划分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文对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补充。一是评价指标的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着作权、开发权等一些无形资产日益成为衡量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增加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指标,以期对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建设性参考建议。二是成熟度评价等级划分更具客观性和细致性。本文利用数理统计相关知识和成熟度模型相关知识,不仅得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评价等级,更得出了每个维度的的评价等级,可使企业在创新管理过程中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并依据评价结果和标杆企业确定改进目标。本文结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因子有以下四个:规模水平因子、人才结构因子、盈利水平因子、研发投入强度因子。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中,人才结构得分和盈利水平得分呈正相关关系。企业人才结构得分越高,盈利水平得分也越高,反之亦然。三是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强度因子成熟度偏低。四是高新技术企业要想提高创新管理成熟度,必须对企业规模、人才结构、盈利水平、研发强度等全方位加强重视,找出短板,弥补不足,实现长足发展。
朱小勇[3](2020)在《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制造企业逐渐意识到环境管理对于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如何在保证生产过程环保的同时又不损害其盈利能力,是目前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精益制造和绿色制造能对企业的经济、环境效益产生积极影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现有文献和实践案例对这两种手段的分歧和趋同研究较少,难以界定影响程度,形成协同的方法,本研究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集成效应以及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层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固有能效属性及其优化创建方法研究(编号:51775392)”等项目的资助下,对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系统扩散和实践方法集成协同如何对制造企业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以及对产生集成协同机制的影响、驱动因素和集成协同融合程度展开研究,并对其集成协同管理体系、应用路径和评价体系等实现路径进行设计,为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对制造企业运营绩效影响分析。提出了基于田口试验设计法、测量精益浪费分析法、“3R”技术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对固体废物消除绩效的影响程度,证实精益与绿色制造的兼容性和协同作用;提出了精益绿色制造标杆管理模型(LGMB)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对企业绩效集成协同作用的评估方法;通过对15家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到同行业和供应链对制造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绩效评估框架,建立了基于创新扩散理论(IDT)的扩散三阶段过程对绩效的影响结构假设与平衡计分卡(BSC)四个维度之间的绩效输出关系,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产生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方法研究。建立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层次结构,提出了基于模糊网络层次分析法(FANP)和模糊复杂比例分析法(Fuzzy-COPRAS)的企业精益和绿色实践对生产过程效率提升和能源优化影响评估方法;构建了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践方法集成管理框架,对企业现有运营系统进行整合;并通过某汽车企业和基于碳效率的价值流程图应用案例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协同机制研究。以企业内因——人员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解释结构模型(ISM)技术的人员跨部门协同目标评价指数与障碍因素分析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了基于决策实验室技术(DEMATEL)方法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的主要驱动因子和影响因素;为有效评价精益绿色系统集成协同融合的程度提出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能力成熟度模型(LGCMM)框架,建立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集成协同(LGS)数学模型,对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实施水平成熟度进行评估。为研究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集成协同运行的实现路径,归纳总结出在中国制造企业应用精益绿色制造来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具体策略和路径,并进一步逻辑推演出具体框架体系。该运行体系从战略、运营、操作三个层面系统结合而成,并包含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工具来指导制造企业成为精益绿色企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罗微琦[4](2018)在《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一种项目管理工具,一方面能总结一套通用的管理标准供企业中的项目共用,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指明了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路径与方法。企业还能通过使用或者借鉴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与世界级的项目管理实践经验接轨,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外关于这类模型的研究开始得较早,目前已有很多不错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模型的建立基于国外的实际情况,我国企业直接套用恐不符合实际。且现有的、较为流行的模型大多数适用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不适用。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并考虑到中小型IT企业的特点建立一个简单适用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从企业特点和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的内容出发,关注敏捷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项目管控能力、项目整合管理四个评价领域,建立起一个分为4个领域、12个准则层指标、5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部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量表整体分析与因子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四大评价领域,并缩减准则层指标至11个、缩减二级指标至34个,完成了指标体系的筛选与修正。根据实证的结果以及理论研究建立起一个二维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一维沿袭通常的做法采用了五级成熟度,一维采用了经实证得到的指标体系。论文为中小型IT企业构建了一个简便且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该模型分四大领域对企业项目管理水平进行全方位评价,诊断出不足所在,为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指明方向。
李沛[5](2017)在《A公司CMM推广项目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后,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力度空前、万众瞩目。在这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软件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承载的使命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软件规模的日益庞大,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软件危机也逐渐显现:软件成本日益增长、进度难以控制、交付质量不高、维护升级困难等等。我们认真分析危机背后的真正原因,得出了“解决软件危机,不光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结论。软件专家研究出了软件工程化方法,用以化解危机。其中,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是业内普遍认可的软件工程化方法。本研究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该企业学习并试点了CMM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果。管理层普遍认可CMM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决定按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全面推广建设。然而在推广建设过程中,多头指挥、工作推诿、热情不高等问题突出,全面推进困难重重。本文结合自己在软件技术、工程管理和部门管理多年的经验,对项目管理在CMM推广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研究,重点研究了项目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管理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首先通过成功案例分析和充分调查,分析了项目中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组织结构、工作分析、工作职责方面进行了研究,运用岗位要素加权平均法、项目责任分配法等科学方法,务实改进了项目组织结构,设计了岗位责任说明书、成员配备管理计划和项目责任分配矩阵。人力资源激励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项目成员的绩效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激励和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运用KPI关键绩效指数、按需激励等科学方法,提升项目团队绩效。本文针对CMM推广项目中的主要管理问题,从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角度入手,结合项目实际,开展研究和实践,形成制度、流程等组织资产,建立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即提升本企业软件工程化水平,又能为国有同行提供相应借鉴的目的。
韦伟[6](2011)在《基于CMM/CMMI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信息产业跃升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龙头。软件是信息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是信息时代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软件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它是一个关系到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特殊产业,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软件产业。我国软件产业中93%的企业都是200人以下的中小软件企业。因此,振兴我国软件产业,就是要大力促进中小软件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软件企业由于资源和人才有限,因此面临着过程管理水平低、软件工程化程度低、软件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软件行业通用的测评模型是CMM、CMMI、ISO等,这些模型可以辨识出软件企业现有过程能力,发掘软件质量及过程改进方面的不足,从而为软件过程改进提供指南,引导软件企业不断提高对软件过程管理和改进的能力,从而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但是CMM、CMMI、ISO等模型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实施的时候,遇到了本地化、指标设置、裁剪等问题。因此,要发展中小软件企业,就必须设计并构建一种实施简便、成本较低、可定量分析并符合中小软件企业需求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基于此需求,本文首创性的构建了低成本、可定量性分析、符合我国国情需求的基于CMM/CMMI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该体系以质量管理为指导思想,以CMM/CMMI3级为构建目标,吸取了现有测评体系的优点,根据我国中小软件企业现状构建而成。其指标体系由工程类、管理类、支持类、组织类和运营类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以及36个三级指标构成。本文将构建的测评体系与10家中小软件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进行定量测评。共有1家调研企业达到中小软件成熟度测评体系的二级,3家软件企业达到三级,6家软件企业达到四级,并对各等级的企业给出不同的改进对策和建议。经验证,本文构建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测评结果真实有效,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苏湘[7](2011)在《FG公司的嵌入式产品研发过程管理》文中研究指明加强产品研发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水平和核心技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通信设备制造企业FG公司为案例,研究了其嵌入式产品及其研发和研发管理的特征与要求,探讨了适合该产品研发特征的FG公司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PLM的FG公司的产品研发过程管理体系,具体包括研发组织结构、研发流程控制和相应的IT支持。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帮助国内同类企业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规避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提高研发效率,促进企业的研发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区劲峰[8](2009)在《银行软件外包风险及管理》文中认为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软件外包逐步成为银行IT应用和发展的必然性,由于银行IT服务外包在战略规划、成本控制、转移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其IT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银行IT服务外包出现的风险管理及项目后期维护处理等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银行软件外包的必要性及其风险进行了详细研究。CMM/CMMI是一套与系统开发和维护最佳实践相关的准则,通过对CMM/CMMI的理论及模型的研究,从CMMI中的过程域中选取技术选型、采购管理、流程管理和人员管理等部分。将CMM/CMMI理论结合到银行软件外包实践管理中,对CMM/CMMI模型进行实例化和裁剪,提出一套适用于银行软件外包管理的规范制度,并将该规范应用于银行软件外包管理工作中。通过对实施使用效果的分析,将CMM/CMMI模型应用到银行软件外包风险管理中,能有效避免风险,提高管理效率。设计的规范和制度具有推广价值,达到预期效果。
黄凌凡[9](2010)在《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二级评估的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CMM是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的简称,自问世以来备受关注,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衡量软件公司软件开发管理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和软件过程改进上的工业标准[1]。2003年,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提出了基于CMM的军用标准: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GJB5000 -2003)。这部标准规定了军方用于评估组织的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模型,并规定了软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主要管理过程和工程过程。通过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二级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企业项目,牵涉到对企业现有软件过程的总结和改进。本人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所”)从事质量管理工作,作为SQAG的成员参与了企业CMM二级标准裁剪、制定以及贯标等活动。对CMM二级贯标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从SQA角度审视整个实施过程,对SQA的工作和CMM过程的整合(例如ISO9000和CMM的整合)也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因此,在行文结构上,本文将从介绍笔者所在单位实施CMM二级的过程,特别是对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GJB5000 -2003)裁剪,形成企业标准的过程入手,从每个关键域(KPA)的实施方针、关键活动以及实施过程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企业实施CMM二级的框架体系,形成从GJB5000-2003到企业标准的研究产物输出。并且从SQA和质量管理体系角度论述和其他关键域(KPA)之间的关系、关键活动以及使用的工具。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二级评估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因此本文在描述CMM二级实践的过程中加入适合军用软件开发的行业特殊性考虑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高杰[10](2009)在《高技术服务型组织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成熟度模型的理论与实践及高技术服务型组织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适用于高技术服务型组织的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HSO-PM3,并阐述了模型的实施流程和方法。利用这一模型,高技术服务型组织可以了解自身流程管理水平,识别流程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改进工作。这一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高技术服务型组织流程管理水平的提高。1)定义高技术服务型组织,并分析了该类组织的特点。2)针对高技术服务型组织的特点,结合已有的成熟度模型,建立适用于高技术服务型组织的成熟度模型HSO-PM3。此模型包含按照流程管理的发展过程建立的,用以反映流程管理成熟度水平的外部结构;以及通过对高技术服务型组织自身特点的研究和现有流程管理评价研究的回顾建立的,用以判断组织所处流程成熟度水平及确定未来改进方向的内部结构。3)阐述包括4阶段,12个步骤的HSO-PM3模型的实施流程IAII。这一流程说明了模型实施所需要进行的步骤、主要工作内容、方法和成果,并对步骤中涉及的关键方法进行了描述。4)以高技术服务型企业HTSM公司为案例,介绍了HSO-PM3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产品型企业CMM需求开发实施中的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品型企业CMM需求开发实施中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1 数据质量管理 |
2.1.2 软件质量管理 |
2.1.3 软件过程管理 |
2.2 电商大数据技术相关理论 |
2.2.1 电商概述 |
2.2.2 大数据技术及挑战 |
2.3 数据仓库相关理论 |
2.3.1 数据仓库概述 |
2.3.2 电商数据仓库系统架构 |
第三章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3.1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概述 |
3.2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质量问题现状 |
3.2.1 需求管理现状 |
3.2.2 项目质量问题现状 |
3.3 问题分析 |
3.4 原因总结 |
第四章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质量管理设计 |
4.1 质量管理方案设计概述 |
4.2 完善质量计划 |
4.2.1 数据质量管理方针 |
4.2.2 定义数据质量指标 |
4.3 强化质量保证 |
4.3.1 优化需求管理 |
4.3.2 优化研发流程 |
4.3.3 优化配置管理 |
4.4 落实质量控制 |
4.4.1 制定数据质量监控方案 |
4.4.2 制定降级方案 |
4.4.3 制定恢复方案 |
4.4.4 制定复盘方案 |
第五章 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效果 |
5.1 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步骤 |
5.2 优化需求管理实施效果 |
5.3 优化研发流程实施效果 |
5.4 优化配置管理实施效果 |
5.5 数据质量监控方案实施效果 |
5.5.1 上游数据源监控实施效果 |
5.5.2 基础环境监控实施效果 |
5.5.3 数据仓库内部监控实施效果 |
5.6 降级方案实施效果 |
5.7 恢复方案实施效果 |
5.8 复盘方案实施效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高新技术企业 |
2.1.1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 |
2.1.2 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 |
2.2 创新管理理论 |
2.2.1 创新管理的概念 |
2.2.2 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 |
2.2.3 创新管理成熟度的概念 |
2.3 成熟度模型理论 |
2.3.1 成熟度模型的起源 |
2.3.2 成熟度模型的目的及特性 |
第三章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现状分析 |
3.1 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情况 |
3.1.1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
3.1.2 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
3.1.3 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结果 |
3.1.4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交易情况 |
3.2 评价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2 数据获取与研究设计 |
3.2.3 数据处理 |
3.2.4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等级划分 |
4.1 成熟度评价等级定义 |
4.2 成熟度评价等级划分 |
4.2.1 等级划分论证过程 |
4.2.2 等级划分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3)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及兼容性研究现状 |
1.2.2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
1.2.3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实证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研究 |
2.1 精益绿色制造技术集成协同对废弃物减少绩效的影响 |
2.1.1 精益绿色制造技术集成绩效相关分析与假设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2.1.4 试验结论 |
2.2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实施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2.2.1 问题的提出 |
2.2.2 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
2.2.3 实证分析与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效应研究 |
3.1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 |
3.1.1 模型假设的理论基础 |
3.1.2 理论假设和框架模型 |
3.2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3.2.1 量表变量设计和数据收集整理 |
3.2.2 实证方法的选取 |
3.2.3 假设检验分析与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方法研究 |
4.1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实践方法评价与集成 |
4.1.1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多目标评价体系 |
4.1.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 |
4.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应用案例研究 |
4.2.1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案例 |
4.2.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基于碳效率指标的价值流程图应用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机制研究 |
5.1 基于内部人员跨部门整合的精益绿色制造协同机制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内部人员横向整合构建跨部门精益绿色共同目标 |
5.1.3 内部人员纵向整合识别精益绿色实践实施障碍 |
5.2 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精益绿色制造协同机制 |
5.2.1 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驱动因素分析 |
5.2.2 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驱动因素评价 |
5.3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制造集成协同模型 |
5.3.1 精益绿色协同模型概念框架 |
5.3.2 精益绿色协同模型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运行设计 |
6.1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管控战略方法 |
6.2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在运营层面的运行 |
6.2.1 全局精益绿色 |
6.2.2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核心要素 |
6.3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在操作层面的运行 |
6.4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
6.5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案例分析 |
6.5.1 公司运营层面的策划 |
6.5.2 公司制造车间操作层面实施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综述 |
第一节 我国中小型IT企业的界定与研究范围的确定 |
一、IT企业的界定 |
二、中小型企业的界定 |
第二节 我国中小型IT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三节 IT企业的项目管理 |
一、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 |
二、IT企业项目管理 |
第四节 建立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必要性 |
第三章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概述 |
第一节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介绍 |
一、CMM模型 |
二、OPM3模型 |
三、K-PMMM模型 |
四、PMS-PM3模型 |
第三节 常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一、建立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
二、评价指标参考范围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处理 |
一、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二、数据分析 |
第五章 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 |
第一节 模型各维度权重的确定 |
第二节 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模型的解释 |
一、成熟度等级的划分 |
二、各指标的解释 |
第四节 模型的应用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公司CMM推广项目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应用现状 |
2.1 CMM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
2.2.2 人力资源激励理论 |
2.3 国内应用现状 |
2.3.1 联想集团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
2.3.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人力资源激励 |
2.3.3 方太集团人力资源按需激励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MM推广项目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CMM推广项目介绍 |
3.1.1 项目背景 |
3.1.2 项目特点 |
3.1.3 项目建设目标 |
3.2 CMM推广项目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现状 |
3.2.1 CMM推广项目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3.2.2 CMM推广项目人力资源激励现状 |
3.3 CMM推广项目问题探究 |
3.4 CMM推广项目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MM推广项目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改进 |
4.1 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的解决思路 |
4.2 人力资源配置的改进措施 |
4.2.1 项目组织结构改进 |
4.2.2 项目岗位职责分析与设计 |
4.2.3 项目成员选择与责任分配 |
4.3 人力资源激励的改进措施 |
4.3.1 KPI绩效量化考核 |
4.3.2 按需针对性激励 |
4.3.3 项目成员价值观和CMM文化建设 |
4.4 绩效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1 CMM推广项目项目经理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2 CMM推广项目项目副经理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3 CMM推广项目计划经理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4 CMM推广项目CMM理论专家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5 CMM推广项目“本地化”研究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6 CMM推广项目软件需求分析师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7 CMM推广项目软件设计师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8 CMM推广项目软件程序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9 CMM推广项目软件测试师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10 CMM推广项目“本地化”标准发布与维护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
附表 11 CMM软件成熟度推进效果内部评估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
(6)基于CMM/CMMI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软件业发展现状 |
1.1.2 中小软件企业的特点 |
1.1.3 中小软件企业面临的问题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创新点及论文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软件企业成熟度评价体系分析 |
2.1 CMM |
2.1.1 CMM的术语 |
2.1.2 CMM的过程特征 |
2.1.3 CMM的关键过程域 |
2.2 CMMI |
2.2.1 CMMI的模型构建 |
2.2.2 CMMI的表示方式 |
2.2.3 CMMI与CMM的比较 |
2.3 其他软件成熟度评价体系 |
2.3.1 ISO9000族标准 |
2.3.2 ISO/IEC TR15504标准 |
2.3.3 现有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3.1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构建 |
3.1.1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3.1.2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构建原则 |
3.1.3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模型方法 |
3.1.4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结构模型 |
3.2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的测评指标体系 |
3.2.1 工程类指标 |
3.2.2 管理类指标 |
3.2.3 支持类指标 |
3.2.4 组织类指标 |
3.2.5 运营类指标 |
3.3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实施方法 |
3.3.1 实施的准备 |
3.3.2 实施的流程 |
3.3.3 测评过程的具体要求 |
3.4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过程的要点分析 |
3.4.1 起始阶段 |
3.4.2 诊断阶段 |
3.4.3 建立阶段 |
3.4.4 行动阶段 |
3.4.5 推动阶段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的实证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测评企业 |
4.1.2 调研数据的获取 |
4.1.3 样本数据的选取 |
4.2 实证分析 |
4.2.1 建立评语集 |
4.2.2 无量纲处理 |
4.2.3 计算指标的隶属度 |
4.2.4 指标权重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
4.2.5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
4.3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综合效应分析及对策建议 |
4.3.1 二级软件企业的发展对策 |
4.3.2 三级软件企业的发展对策 |
4.3.3 四级软件企业的发展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调查问卷 |
附录2 S2企业的计算过程 |
附录3 S3企业的计算过程 |
附录4 S4企业的计算过程 |
附录5 S5企业的计算过程 |
附录6 S6企业的计算过程 |
附录7 S7企业的计算过程 |
附录8 S8企业的计算过程 |
附录9 S9企业的计算过程 |
附录10 S10企业的计算过程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FG公司的嵌入式产品研发过程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研发过程管理的有关理论 |
2.1.1 产品及周期优化法 |
2.1.2 集成产品开发 |
2.1.3 能力成熟度模型 |
2.2 研发过程管理理论的评述 |
2.3 通信设备制造业研发过程管理的实践现状 |
第3章 FG公司及其嵌入式产品研发管理概况 |
3.1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现状 |
3.2 FG公司概况 |
3.3 FG公司嵌入式产品研发特征和研发管理现状 |
3.3.1 嵌入式产品及其研发特征 |
3.3.2 研发战略和组织 |
3.4 FG公司研发管理需要具备的特点 |
第4章 FG公司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框架 |
4.1 基本模型 |
4.2 FG公司的嵌入式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总体思想 |
4.2.1 总体思想 |
4.2.2 流程分解 |
第5章 基于PLM的FG公司嵌入式产品研发过程管理体系 |
5.1 FG公司的研发管理体系架构 |
5.2 FG公司的研发管理组织结构 |
5.3 FG公司研发的流程控制 |
5.3.1 评审制度 |
5.3.2 考核指标 |
5.4 FG公司研发过程的IT支持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银行软件外包风险及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写作目的及创新点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银行软件外包的必要性及在外包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
1.4.2 CMMI模型研究及其在银行软件外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1.4.3 银行软件外包风险管理方法的改进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银行软件外包的必要性和风险分析 |
2.1 银行软件外包的必要性 |
2.2 银行软件外包风险分析 |
2.2.1 风险树分析方法 |
2.2.2 基于银行内部的风险分析 |
2.2.3 基于外包供应商的风险分析 |
2.2.4 基于外部环境的风险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CMMI模型与银行软件外包风险管理 |
3.1 CMM/CMMI模型 |
3.1.1 CMM/CMMI综述 |
3.1.2 CMM模型 |
3.1.3 CMM/CMMI优势 |
3.1.4 CMM/CMMI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2 CMM模型在银行软件外包的应用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银行软件外包风险管理方法的改进 |
4.1 银行软件外包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
4.2 银行软件外包管理操作规范及制度设计 |
4.2.1 银行IT应用架构规范 |
4.2.2 技术选型的规范 |
4.2.3 外包采购的规范 |
4.2.4 软件开发过程控制规范 |
4.2.5 外包人员的管理规范 |
4.3 应用软件外包管理规范效果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9)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二级评估的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军用CMM 二级和项目管理概览 |
2.1 军用CMM 二级框架介绍 |
2.1.1 军用CMM 总体结构 |
2.1.2 军用CMM 二级关键域定义 |
2.1.3 CMM 二级的各个KPA 之间关系定义 |
2.2 军用软件研发现状调研 |
2.2.1 军用软件工程标准现状 |
2.2.2 军用CMM 实施的必要性 |
2.2.3 军用软件研发现状和CMM 的契合 |
2.2.3.1 CMM 二级和固有观念的契合点 |
2.2.3.2 CMM 二级实施和组织架构的契合 |
2.2.3.3 CMM 二级和SQA 工作的契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军用CMM 二级实施基线 |
3.1 定义过程框架 |
3.2 定义人员和角色 |
3.3 定义交付文件体系 |
3.4 SQAG 在基线定义中的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用CMM 二级项目管理实施 |
4.1 基本软件过程管理(BSP) |
4.1.1 BSP 方针定义 |
4.1.2 BSP 过程定义 |
4.1.3 BSP 实施工作和辅助工具 |
4.2 软件需求管理(RM) |
4.2.1 RM 方针定义 |
4.2.2 RM 过程定义 |
4.2.2.1 分配需求确认 |
4.2.2.2 分配需求跟踪 |
4.2.2.3 分配需求变更控制 |
4.2.3 RM 实施工作和辅助工具 |
4.3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SCM) |
4.3.1 SCM 方针定义 |
4.3.2 SCM 过程定义 |
4.3.2.1 创建和维护项目SCM 计划 |
4.3.2.2 创建和维护配置管理环境 |
4.3.2.3 执行配置标识 |
4.3.2.4 版本控制 |
4.3.2.5 管理基线和发布 |
4.3.2.6 变更控制 |
4.3.2.7 执行配置状态统计 |
4.3.2.8 执行配置审核 |
4.3.2.9 归档SCM 记录 |
4.3.3 SCM 实施工作和辅助工具 |
4.4 软件项目策划过程(SPP) |
4.4.1 SPP 方针定义 |
4.4.2 SPP 过程定义 |
4.4.2.1 软件项目早期策划 |
4.4.2.2 软件项目开发策划 |
4.4.2.3 软件项目实施策划 |
4.4.3 SPP 实施工作和辅助工具 |
4.5 软件项目跟踪和监督过程(SPTO) |
4.5.1 SPTO 方针定义 |
4.5.2 SPTO 过程定义 |
4.5.2.1 策划跟踪和测量 |
4.5.2.2 采集测量数据 |
4.5.2.3 分析测量数据 |
4.5.2.4 沟通分析结果 |
4.5.2.5 采取纠正措施 |
4.5.2.6 跟踪记录受控 |
4.5.3 SPTO 实施工作和辅助工具 |
4.6 软件质量保证过程(SQA) |
4.6.1 SQA 方针定义 |
4.6.2 SQA 过程定义 |
4.6.2.1 参与项目策划 |
4.6.2.2 建立和维护项目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
4.6.2.3 实施评审和审核 |
4.6.2.4 参与评审和验证 |
4.6.2.5 SQA 报告机制 |
4.6.2.6 客户评审SQA |
4.6.3 SQA 实施工作和辅助工具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军用CMM 标准裁剪过程 |
5.1 军用CMM 标准裁剪的含义 |
5.2 军用CMM 标准裁剪的依据 |
5.3 军用CMM 标准裁剪指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高技术服务型组织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主题研究现状 |
1.3.1 高技术服务型组织的定义和特点研究现状 |
1.3.2 成熟度模型研究现状 |
1.3.3 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研究思路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技术服务型组织成熟度模型概述 |
2.1 高技术服务型组织及其特点 |
2.1.1 高技术服务型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
2.1.2 高技术服务型组织的特点 |
2.2 成熟度模型及其典型应用 |
2.2.1 成熟度概述 |
2.2.2 软件成熟度模型CMM |
2.3 成熟度模型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
第三章 HSO-PM3 的构建 |
3.1 HSO-PM3 的架构分析 |
3.1.1 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组成 |
3.1.2 HSO-PM3 的结构 |
3.2 HSO-PM3 的外部结构 |
3.3 HSO-PM3 的内部结构 |
3.3.1 HSO-PM3 的内部结构 |
3.3.2 管理领域及关键指标的选择 |
3.3.3 关键指标典型行为描述 |
第四章 HSO-PM3 的实施流程与关键方法 |
4.1 HSO-PM3 的实施流程 |
4.1.1 模型实施的初始阶段 |
4.1.2 模型实施的评估阶段 |
4.1.3 模型实施的改进阶段 |
4.1.4 模型实施的继承阶段 |
4.2 HSO-PM3 实施中的关键方法 |
4.2.1 内部结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
4.2.2 HSO-PM3 的评价方法 |
4.2.3 成熟度改进方向的优化准则 |
第五章 案例分析:某高技术服务型企业对HSO-PM3 的应用 |
5.1 模型应用实施过程 |
5.2 模型的权重确定、评价实施和优化准则确定 |
5.3 HTSM的后续改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产品型企业CMM需求开发实施中的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D公司电商数据仓库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李长跃.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高青亮.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D]. 朱小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D]. 罗微琦. 云南大学, 2018(01)
- [5]A公司CMM推广项目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激励[D]. 李沛.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6)
- [6]基于CMM/CMMI的中小软件企业成熟度测评体系研究[D]. 韦伟. 山东大学, 2011(04)
- [7]FG公司的嵌入式产品研发过程管理[D]. 苏湘.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8]银行软件外包风险及管理[D]. 区劲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1)
- [9]军用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二级评估的项目管理研究[D]. 黄凌凡.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1)
- [10]高技术服务型组织流程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D]. 高杰. 天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