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石化行业生产汇总

11月石化行业生产汇总

一、11月份石油化学工业生产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梁坤[1](2021)在《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石油市场完全被英美国家的石油公司所垄断。外国石油公司掌控着中国能源供给的命脉,给中国的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带来了巨大风险。进入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与日本侵华危机,国民政府加紧经济备战,尝试统制以石油为代表的液体燃料资源。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逐步被日本封锁,石油供应陷入危机之中。为应对危机,国民政府借鉴战前的统制经验,实施液体燃料统制制度,逐步建构液体燃料统制网络。其中,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是执掌统制事宜的核心机构,它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变革。战时国民政府统制液体燃料的基本路径是由国家控制并配置这一战略资源,从开源与节流两个层面来增加资源供给与优化资源配置。统制网络的建构,推动了开源与节流工作的开展。从开源方面来看,国民政府首先是制定石油进口监管政策,从市场主导转向政府主导,在坚持商业性进口的同时积极争取政治性援助,“石油外交”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以“自力更生”为价值取向,采取“寓扶植于统制”的策略,推动国内石油工业、酒精工业及植物油炼油工业的发展,围绕增产工作颁布了一系列管制章则。影响国内液体燃料生产的核心因素是价格问题,而价格统制是液体燃料统制的关键抓手。国民政府施行的限价政策与行业追求合理利润的诉求发生了矛盾,价格形成机制及定价话语权成为了行业与政府反复博弈的焦点。从节流方面来看,它的目的是优先满足军事需求,压缩民间消费。其一是统制分配,由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统筹分配、调剂供需,坚持以军用为导向。其二是统制消费,以发动节约汽油运动来干预个人消费行为,动员社会力量监督浪费现象。其三是查缉私油,以打击黑市的形式防止资源无序流动。不过,各环节统制工作的推进面临着多重阻力,其间充斥着供应与需求、军用与民用、中央与地方或明或暗的竞争与矛盾。战时液体燃料统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统制制度日渐完善,范围逐步扩大。然而由于政府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蒋介石的个人权威,因此统制的个人化色彩颇为浓厚,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反而有弱化的趋势。从液体燃料统制的绩效来看,它一方面对支持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缓解了战时液体燃料危机,增强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心,提升了战时工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液体燃料统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缺陷,引发了工业界、社会舆论甚至是外国专家的不满,同时由于管制机构的内在困境、腐败问题、统制链断裂等缺陷妨碍了统制效能的充分发挥。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行是统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不过,战时统制经济的运转并不是国家单向控制的结果,而是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所形塑的。国民政府与液体燃料行业之间既保持着合作关系,也存在博弈和“对抗”的现象。

柳直[2](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指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李燕玉[3](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蔡文杰[4](2020)在《B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同时我国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实体经济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三去一降一补”、新旧动能转换等措施不断深入,对企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做好竞争战略的研究尤为重要。BH公司是国内大型氯碱化工产品供应商,更加需要紧跟市场形势、科学分析研判内外部环境及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实际的竞争战略,以应对日益激烈复杂的竞争环境。本文运用PES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个方面对企业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虽然面临国内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以及经济增速趋缓的局面,但稳定发展的政治态势、健康持续的经济形势、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都为BH公司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本文运用五力模型,对BH公司所在的石油化工行业进行了竞争结构分析,客观分析了 BH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本文运用价值链分析模型,对BH公司内部资源与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 BH公司具备多年经营积累的规模优势与全产业链循环经济优势两项核心竞争力。最后,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剖析了 BH公司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BH公司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BH公司应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原料管理、降低人工成本、降低能源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发展智能制造确保战略的实施,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

孙青茹[5](2020)在《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价格指数网络冲击的动态级联传导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原油作为工业的基础原材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价格波动会对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产生不同影响,且影响还会沿着商品之间的价格传导关系进行级联扩散。稳定物价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价格指数是政府调整物价时的重要参考指标。本研究提出一个多方法融合的时间序列研究框架,从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指数体系的动态级联传导效应。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构建了基于窗口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模型,刻画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指数体系的级联传导关系,并从长期和短期视角,分析了国际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和微观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范围和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相对于短期来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指数的长期级联传导范围更广,传导关系更为紧密,传导路径较短,传导路径数量较多;相对于宏观价格指数来说,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范围更广,传导关系更复杂,传导路径更多样,而且国际油价的波动首先会对石油工业、化工、燃料和交通方面的价格指数产生影响。此外,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和投资活跃期间,国际原油对我国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关系更为紧密和稳定,其传导路径较短。通过级联传导范围和传导路径的分析,可以为物价监管者对物价进行分散管理提供启示。(2)在级联传导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窗口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度模型,揭示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程度。从系统内部出发,分析了国际原油对各个价格指数的直接、间接和总影响贡献度。研究发现,间接影响贡献度在国际原油对价格指数的总影响贡献度中占比较大,说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在级联传导过程中对价格指数产生的间接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投资活跃期,国际原油对我国价格指数的影响贡献度明显增高。其次,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石油工业产业链上的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影响程度较大,原油通过对“PPI:石油工业”、“PPIRM:燃料、动力类”、“IPI:植物产品”和“IPI:矿产品”等微观价格指数产生影响,进而反映到宏观价格指数上。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物价监管部门需要关注国际原油对价格指数的间接影响,否则会低估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可以通过重点监管受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大的微观价格指数以达到调控宏观价格指数的目的。(3)在级联传导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时滞影响模型,刻画了外部冲击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在级联传导过程中对我国价格指数的时滞效应。从直接时滞效应和总时滞效应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国际原油对各个价格指数的时滞影响程度、时滞影响的传导速度和时滞影响的持续时间。研究表明,国际原油对IPI及IPI类下的微观价格指数的时滞影响程度较高,对CPI和RPI及CPI和RPI类下的微观价格指数的时滞影响程度较低。且相对于直接时滞效应,国际原油对价格指数的总时滞影响程度高、传导速度慢,而影响持续时间几乎相同。相对于宏观价格指数,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时滞影响程度低、传导速度快、影响持续时间短。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物价监管者需要重点关注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总时滞效应,如果只关注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的直接时滞效应,就会错失最佳的价格监控时机并可能出现过度调控的现象。

刘海蒙[6](2020)在《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形势不断发展的当下,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经营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文中简称ZY石化)为分析对象,深入探究该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全过程,对其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找出该公司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以利于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的方法,研究该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析该公司在管理方面的优势,探索该公司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该公司如何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写作过程中将会运用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介绍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其经营形势;第四部分主要介绍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现状,及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第五部分,有的放矢,对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优化方案及ZY石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第六部分为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实现扭亏为盈,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即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现场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建立了班组经济核算机制等。同时,针对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隐患治理推进缓慢、绩效考核不严谨、成本分析不细致等问题,提出了管理体系、隐患治理、绩效考核和成本管控等四方面优化的具体措施,也为其他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给予了参考,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王益地[7](2020)在《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公司是一家合成橡胶流通环节企业,主要销售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石化企业生产的顺丁橡胶和丁苯橡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需求出现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下游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对合成橡胶需求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在合成橡胶市场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面对新的市场形势,A公司产品结构不合理、定价机制及营销政策不灵活、营销渠道有限、营销服务缺失等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销售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如何调整营销策略,走出困境成为A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查阅了国内外关于合成橡胶产品营销方面的研究文献,应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公司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竞争结构,并对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的营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应用STP理论对合成橡胶行业进行市场细分,结合A公司的自身状况,对目标市场进行重新选择和定位,建立新的营销体系。以4P营销理论为基础,结合A公司的营销现状和问题,对营销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提出了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的一体化营销方案。并从组织架构、人员素质、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财务风险管控制度、营销文化等方面出发,对营销体系进行全面的提升,以保证新的营销策略得以有效实施。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案,有效提升了A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市场占有率,把A公司打造成合成橡胶原材料一站式采购服务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为化工品供应链企业调整营销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史灵娟[8](2020)在《资源委员会与战时甘肃工矿业开发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下属一个专门负责工业建设的机构,前身为1932年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正式更名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负责国防重工业计划与经济建设。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爆发,东南沿海省份相继沦陷,工矿企业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委员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包括甘肃在内的大后方地区,进行重工业建设及特种矿产的开发。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甘肃工矿业,以此来支援抗战,成为资委会开发甘肃的重要原因。战前,甘肃虽幅员辽阔,原材料资源丰富,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低。在资源委员会及甘肃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下,甘肃油矿局、甘肃矿业公司、甘肃煤矿局、兰州电厂、天水电厂、甘肃机器厂、甘肃水泥公司、甘肃酒精厂、华亭电瓷厂等企业建成并迅速投产。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将重心转向于接收沦陷区收复企业,资源委员会在甘肃的工矿开发活动急转直下趋于衰落。但是,这些企业从产品的研发、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对甘肃工矿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系列开发活动为争取全国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改善了战前甘肃工矿业不合理的布局,为战后甘肃工矿业现代化建设作了一定程度上的铺垫。

陈飞[9](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丁绍通[10](2019)在《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中国城市的发展历史而言,伪满时期的东北地区是一个特殊的时空范围。从1931年至1945年,日本在此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此间东北城市出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区域内部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城镇体系。然而,出于资源掠夺和妄图长久统治的政治目的,日伪当局主导的城市规划畸形发展,东北区域内部形成的城镇体系表现出一定的畸形特征。本文在参考历史文献的基础之上,引入现代城镇体系理论,通过GIS等可视化的方法和工具构建出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内部形成的城镇体系格局,并运用量化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城镇体系形成和演变的驱动机制。论文主体内容分为四部分。前两部分,通过查阅文献并整理文献数据,还原出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概况;分析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市的职能与性质。第三部分系统构建出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总结其时空演变特征。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变迁的驱动因素,提取海拔、坡度、坡向、温度、降水、土地资源、人口密度和河流距离等自然和人文因子,通过量化研究和文字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这些因子对城镇体系变迁的影响,以求加深人们对于特殊社会背景下城镇体系形成及其发展演变机制的理解。

二、11月份石油化学工业生产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月份石油化学工业生产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
    四、研究内容
    五、概念说明
第一章 战前液体燃料统制的萌芽与实践
    第一节 液体燃料问题的显现与国人认知
    第二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初步尝试
    第三节 “进口替代战略”的起步
第二章 战时液体燃料统制机构的设立与改革
    第一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设立与完善(1938-1940)
    第二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改隶运输统制局(1940-1942)
    第三节 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的调整与改革困境(1943-1945)
第三章 战时石油进口统制与“石油外交”
    第一节 石油进口统制政策的变化
    第二节 苏联石油援华
    第三节 争取美国援助
    第四节 英国石油援华的限度
第四章 国民政府与战时液体燃料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石油工业的发展与困境
    第二节 酒精工业的繁荣与危机
    第三节 植物油炼油工业的契机与瓶颈
第五章 液体燃料价格统制中行业与政府的博弈
    第一节 玉门汽油定价问题的博弈
    第二节 国产动力油料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第三节 国营、民营酒精业与液委会的博弈
第六章 战时液体燃料的分配与消费统制
    第一节 以军用为导向的分配制度
    第二节 节约汽油运动
    第三节 查缉私油
第七章 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的特点与评价
    第一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特点
    第二节 液体燃料统制的评价
结语
    一、国民政府统制液体燃料的路径
    二、液体燃料统制中的政府与行业
    三、资源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一、“旅大”简介
        二、苏军进驻旅大
        三、中共建党建政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一、创建与整理
        二、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二、货币“贴帖”过程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结语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一) 经济层面
        (二) 经济之外层面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B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2.1 竞争战略与分析工具
        2.1.1 竞争战略
        2.1.2 竞争战略的分析工具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B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分析
        3.2.1 国外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2.2 国内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3.1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分析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3.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3.3.5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3.4 BH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5 BH公司外部矩阵分析
第4章 B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BH公司概况
    4.2 BH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4.3 BH公司价值链分析
    4.4 BH公司核心能力分析
    4.5 BH公司内部矩阵分析
第5章 BH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5.1 BH公司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2 BH公司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及战略选择
        5.2.1 BH公司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5.2.2 BH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
    5.3 BH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
        5.3.1 改进生产工艺
        5.3.2 加强原料管理
        5.3.3 降低人工成本
        5.3.4 降低能源成本
        5.3.5 扩大市场份额
        5.3.6 发展智能制造
第6章 BH公司实施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 加强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开发
    6.3 提升组织效率
    6.4 提升研发能力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价格指数网络冲击的动态级联传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宏观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
        1.2.2 国际原油价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研究
        1.2.3 国际原油对我国物价水平的传导路径研究
        1.2.4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价格波动传导中的应用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2.1 价格指数介绍
    2.2 价格传导理论
    2.3 国际原油对中国价格指数的价格传导机制
    2.4 数据来源
        2.4.1 国际原油价格数据
        2.4.2 宏观价格指数数据
        2.4.3 微观价格指数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关系
    3.1 级联传导模型构建
        3.1.1 模型构建步骤
        3.1.2 分析指标
    3.2 国际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关系
        3.2.1 全样本分析
        3.2.2 滑动窗样本分析
    3.3 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级联传导关系
        3.3.1 全样本分析
        3.3.2 滑动窗样本分析
    3.4 鲁棒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度
    4.1 级联影响贡献度模型构建
        4.1.1 模型构建步骤
        4.1.2 投入产出价格影响模型
        4.1.3 影响贡献度的测量
    4.2 国际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度
        4.2.1 全样本分析
        4.2.2 滑动窗样本分析
    4.3 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级联影响贡献度
        4.3.1 全样本分析
        4.3.2 滑动窗样本分析
    4.4 鲁棒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价格指数级联传导的时滞效应
    5.1 级联时滞影响模型构建
        5.1.1 模型构建步骤
        5.1.2 直接时滞效应和总时滞效应测算方法
    5.2 国际原油对宏观价格指数的时滞效应
        5.2.1 直接时滞效应分析
        5.2.2 总时滞效应分析
    5.3 国际原油对微观价格指数的时滞效应
        5.3.1 直接时滞效应分析
        5.3.2 总时滞效应分析
    5.4 鲁棒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政策建议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6)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2.1.2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戴明PDCA循环理论
        2.2.2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
        2.2.3 6S管理理论
3 ZY石化的企业概况及经营形势分析
    3.1 企业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机构
        3.1.3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3.1.4 人力资源状况
    3.2 ZY石化经营形势分析
        3.2.1 发展优势分析
        3.2.2 发展劣势分析
        3.2.3 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3.2.4 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4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精细化管理发展现状
        4.1.1 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提出
        4.1.2 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推进
        4.1.3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
    4.2 ZY石化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4.2.2 隐患治理推进缓慢
        4.2.3 绩效考核不够严谨
        4.2.4 成本分析不够细致
5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的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
    5.1 ZY石化精细化管理的优化方案
        5.1.1 管理体系的优化
        5.1.2 隐患治理的优化
        5.1.3 绩效考核的优化
        5.1.4 成本管控的优化
    5.2 ZY石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5.2.1 基础管理保障
        5.2.2 绩效管理保障
        5.2.3 成本管控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营销组合理论
        2.2.2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
    2.3 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第3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3.1 A公司简介
        3.1.1 公司基本概况
        3.1.2 公司组织机构
        3.1.3 公司经营模式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策与法律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科技环境分析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合成橡胶行业发展现状
        3.3.2 合成橡胶产能分布情况
        3.3.3 合成橡胶市场流通环节分析
        3.3.4 合成橡胶行业发展趋势
    3.4 竞争结构分析
        3.4.1 供应商
        3.4.2 客户
        3.4.3 潜在进入者
        3.4.4 替代品
        3.4.5 现有竞争者
第4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
    4.1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现状
    4.2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4.2.1 产品结构不合理
        4.2.2 定价机制不灵活
        4.2.3 终端客户比例偏低
        4.2.4 过分依赖上游供应商
        4.2.5 营销政策不灵活
        4.2.6 营销服务缺失
        4.2.7 销售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不高
        4.2.8 资金对营销的支持不足
第5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5.1 营销策略设计原则与步骤
    5.2 STP策略
        5.2.1 市场细分
        5.2.2 目标市场的选择
        5.2.3 市场定位
    5.3 营销组合策略
        5.3.1 产品营销策略
        5.3.2 价格营销策略
        5.3.3 渠道营销策略
        5.3.4 促销营销策略
        5.3.5 服务营销策略
第6章 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完善营销组织架构
    6.2 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6.3 建立科学的营销考核和激励制度
    6.4 建立财务风险管控制度
    6.5 整合营销文化
第7章 结论
    7.1 总结与展望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资源委员会与战时甘肃工矿业开发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战时甘肃工矿业开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战前西北考察活动与甘肃地位的空前提升
    第二节 战前甘肃工业及资源概况
    第三节 矿工理事会的成立及工矿企业合办方针
第二章 资源委员会与甘肃采矿工业的开发
    第一节 甘肃油矿局
    第二节 甘肃矿业公司
    第三节 甘肃煤矿局
第三章 资源委员会与甘肃电力工业建设
    第一节 兰州电厂
    第二节 天水电厂
    第三节 天水水力发电工程处
第四章 资源委员会与甘肃化学工业建设
    第一节 甘肃酒精厂
    第二节 甘肃化工材料厂
第五章 资源委员会与甘肃机械、水泥、电瓷工业建设
    第一节 甘肃机器厂
    第二节 甘肃水泥公司
    第三节 华亭电瓷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成果综述
        1.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2.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3.研究成果总结与分析
    (三)研究范围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意义
一、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背景
    (一)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基础
        2.气候、土壤、矿产、水文与植被条件
    (二)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的人文社会环境
        1.人口状况
        2.交通运输条件
二、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市的性质与职能
    (一)城市的职能类型
        1.行政职能城市
        2.工业职能城市
        3.交通职能城市
        4.旅游职能城市
        5.军事职能城市
    (二)城市的性质
    (三)城市的职能结构特征
        1.北部防卫区
        2.中西部农牧区
        3.东部沿边区
        4.西南部防卫区
        5.中南部工业区
三、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演变
    (一)历史时期城镇的发展概况
    (二)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1.行政等级结构
        2.规模等级结构
        3.城市首位度结构分析
    (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2.城镇体系时空演变特征
四、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变迁的驱动因素
    (一)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分析
        1.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2.城镇规模与环境因子量化分析
    (二)城镇体系变迁的驱动因素
        1.经济基础
        2.交通因素
        3.自然环境因素
        4.政策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11月份石油化学工业生产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民政府战时液体燃料统制研究(1937-1945)[D]. 梁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3]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4]BH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蔡文杰. 山东大学, 2020(05)
  • [5]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价格指数网络冲击的动态级联传导效应研究[D]. 孙青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ZY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D]. 刘海蒙. 河南大学, 2020(02)
  • [7]A公司合成橡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王益地. 华侨大学, 2020(01)
  • [8]资源委员会与战时甘肃工矿业开发研究(1937-1945)[D]. 史灵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研究[D]. 丁绍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11月石化行业生产汇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