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现代学生观践行策略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岳晴[1](2021)在《小学教师学生观的现状及形成因素研究 ——基于教师叙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边慧琪[2](2021)在《社会主义友善观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友善观的提出既继承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又吸纳着西方有价值的文明成果,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赋予了友善新的内涵。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来自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念在我国迅速传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面对这种局面,加强对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形成的黄金期,《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本文在阅读文献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友善价值观培育的真实情况,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为例展开具体的培育实施过程,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首先,在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对友善和社会主义友善观的内涵进行界定;从培育对象的可塑性、培育载体的引领性和培育教师的专业性三个层面分析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的优势,同时提出了在教学中培育友善观的必要性。其次,以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进行分析后得出原因,主要受到教师培育理念、教学评价机制、实践活动课时量等因素的影响。再次,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的《关爱他人》为例展开具体的友善观培育过程,分别从课前教学准备、课中教学实施、课后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最后,针对社会主义友善观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徐晓旭[3](2020)在《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调查研究 ——以A市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地迫切。把初中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栋梁之才,促进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九年义务教阶段的重点课程,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刻不容缓。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高效、便捷、共享、开放的特征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机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而且在线课程的运用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但与此同时也为传统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技能、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全面把握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可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本文的研究以A市的三所中学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观察的方法对A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发现教学内容不贴近生活,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与时俱进是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课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教学平台不健全,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不成熟,以及初中生对互联网缺乏正确的认知等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理念的落后性,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不足、教育经费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以及在课程设置上重识轻德;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以及对学生管理能力不足;教师教学方法运用的不合理性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对其产生的影响都是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原因。面对这些问题,针对这些原因本文主要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来创设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环境;以更新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为主来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以互联网技术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以灵活运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充实教学内容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应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和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方法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着手,通过上述途径,不断提升A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孙灿[4](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水平,对教育活动的质量、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以“立德树人”为首任,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为学生实现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为达成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自主发展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根本保证。因此,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了由探索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到寻求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由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支撑条件向聚焦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部”价值需要的转变过程。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也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研究现状以及学校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现实情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展开理论和实践维度的研究。首先,从理论的视角阐释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探析其背后的理论基础,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理论都为其提供理论根据。作为普遍的理论原理,对现有研究进行修正和检视,对研究从理论上深层次认识自主发展、认识教师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出发,运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实践研究,了解一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现状,总结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第三,通过对一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个案分析和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探索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内部动机、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能力和动力不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是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最后提出通过唤醒自主发展意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反思性教学、主动开展行动研究、强化自身的职业认同感,涵养自身的教育情怀,来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化自主发展。研究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自主发展来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相信自主发展在未来会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钱伟[5](2020)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策略探究》文中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基本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信息素养教育则是为培养提升公民信息素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也更加凸显。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需要突出在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培育,需要突出价值性;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需要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展“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初中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对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系。“《道德与法治》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新课标对课程教学目标作出的新规定,是初中生信息素养现状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新挑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信息素养教育主体积极性提升策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优化策略、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策略。其中,信息素养教育主体积极性提升策略包括增强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激发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自主性;《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优化策略包括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设计课堂教学;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策略包括把握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总要求,突显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评价内容,促进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
侯婷婷[6](2019)在《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学教师素养分析及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知识的迅猛增长的时代背景中,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育都离不开教师。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而生物学教师是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科学兴趣的启蒙者,是科学方法的引导者,是科学精神的弘扬者,所以教师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新课标对生物学教师素养具体有什么要求?当下生物学教师素养现状如何?针对现状给予哪些建议?对此开展了对生物学教师素养现状的调查和优化研究。首先,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以A区中8所普通高中为调查范围,以120名教师和24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结合十多位教师的访谈信息,了解一线生物学教师的教师素养情况。问卷问题设置按照生物学教师素养概念中四个维度设置的,分别是生存发展素养、知识结构素养、教学活动素养、科学方面素养。也根据四个维度设置5道访谈题目,全面分析生物学教师素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标对生物学教师的要求分析生物学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深入研究高中生物学教师素养现状并结合新课标的理念重点研究分析生物学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根据研究,生物学教师素养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①生存发展素养方面:身心健康问题、生物学教师责任心不强、生物学教师基础教学素养能力欠缺;②知识结构素养方面: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理解存在差异、对高考改革思想理解不透彻、对生物学学科知识掌握的不系统、学科交叉知识的丰富度有待提高;③教学活动素养方面:教学态度的懈怠、教学思想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④科学研究方面素养的问题:生物学实验方面素养的欠缺、科研创新能力素养的不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在生存发展方面优化策略:生物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视、生物学教师修养的提高、生物学教师基础教学素养能力提高;知识结构素养方面的优化策略:更新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理解、把握高考改革新动向、丰富知识素养、明确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教学活动素养方面优化策略:克服职业倦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科学研究方面素养优化策略:深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组织科研培训、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
范健[7](2019)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强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全民族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高中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还关系到中华文化能否永续前进。因此,通过《文化生活》教学来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界定了《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相关概念、梳理了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对《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归纳出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具体来看,取得的初步成效包括:教师自身的优势明显、教学策略灵活多样、学生群体有着较高的情感认同度。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述,教师方面:教师的文化认知水平有待提升、文化自信培育与教学结合不深、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严重不足、教学资源运用与整合水平不高。学生方面: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有待提升、学生的文化情感没有合理转化、学生的主动文化践行严重不足、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免疫力不足。结合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访谈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展开原因分析,教师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教师忽视自身示范作用,缺乏认知积累;文化自信培育不够重视,存在定位偏差;受教学理念和进度局限,忽视实践教育;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不够,缺乏开发意识。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高考压力下的被动心态,缺乏自觉意识;功利心态下的定位矛盾,缺乏培育意志;实践匮乏下的体验迷茫,缺乏正确引导;文化交汇下的良莠不分,缺乏理性思考。针对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一是提升“师”与“生”两个认知水平,实现认知合力;二是激发“教”与“学”两个主观积极性,实现思想合力;三是促进“课内”与“课外”两个实践,实现知行合力;四是整合“中华”和“外来”两种资源,实现资源合力。
吴佳晶[8](2019)在《小学教师学生观的梳理与审视 ——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十所小学的调查》文中提出由于小学阶段占据了学生人生阶段的基础性位置,小学教师的学生观发展对学生的内在生长、甚至整个教育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是面向全体教师,研究内容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和宏观方面去探索学生观。而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到小学阶段的教师,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综合考虑的方式去探索学生观。以以往学生观和新课程下的学生观理论发展为基础,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小学教师学生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多渠道去探索小学教师学生观的形成原因,并针对形成原因提出对应的转变策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小学教师学生观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小学教师学生观的理论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审视,发现理论上的建树与不足。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川省成都市十所小学的教师进行了调查,本文的问卷主要把学生观分为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对学生独特性的认识、对学生发展性的认识、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和师生关系五个方面,力图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这五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五个维度在不同因素下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了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发现小学教师当前学生观存在的问题、形成原因,同时验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通过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学生观的发展较之以往有所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学生观在学历方面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在性别、年龄、教龄、教授学科、培训次数等方面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对学生主体性、学生发展性、学生独特性的认识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评价两者都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现目前小学教师学生观的存在问题包括学生观发展不平衡、学生观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学生观缺乏时代性、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观残缺导致师生关系走向极端等问题。因此,本文对小学教师学生观的形成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重点的针对当前学生观的问题,主要从教师自身、教师评价机制、教师培训、家校沟通、学校办学理念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策略,为小学教师学生观的改进提供了参考路径。本研究认为,小学教师合理的学生观为小学生的内在成长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学教师构建合理且符合实际的学生观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黄梅[9](2019)在《初级中学体验式主题班会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主题班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平台,而传统意义上的主题班会在教育内容及形式上逐渐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脱节、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理想等。笔者所在的广州市M中学是一所普通初级中学,近年来生源质量下降,生源参差不齐,问题家庭、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学生行为规范矫正困难加大,给德育工作带了很多挑战。为帮助一线教师提升德育工作效率,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几年来该学校推行并实施了“体验式主题班会”,故探寻新的主题班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验式主题班会是根据“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和心理学模式”,运用相关心理学技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主题,由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组织而引发的体验感悟活动,并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参与体验、交流辨析、感悟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等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了广州市M中学目前实施的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体验式主题班会课时得不到保障、学生参与度较低、形式单调、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及访谈实录,笔者认为学校层面应重视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开展,提高系统性和连续性,并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不断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真正把体验式活动引入教育。通过体验式主题班会,解决当前德育中学生体验不足的困境,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成长,从而深层次地改变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仝璐鑫[10](2017)在《儒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宁夏固原市某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儒家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越来越受到中外教育者的关注。儒家教育思想从孔子首创,后经历代儒学大家传承、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独特完备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据教育的主流位置。儒家教育思想丰富的人文性、人文关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对现代的教育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有较强的指导性。笔者在固原市某小学实习时,发现小学语文老师对儒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认识较为浮浅,应用更不娴熟。便留心阅读整理儒家教育思想,深入访谈、设计问卷,按照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关系五个方面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分类,结合对小学语文教学实地观察调研,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认为“存其心、养其性”束之高阁;“当仁不让于师”心有顾虑;“温故知新”停在口头;“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流于形式;“仁者爱人”难以和谐互动。针对这些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结合对现代教学影响重大的儒家教育思想内容,促进儒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观;志存高远、长善救失的学生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学习观;仁者爱人的和谐师生观的策略。
二、对现代学生观践行策略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现代学生观践行策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主义友善观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社会主义友善观的内涵及培育必要性 |
(一)社会主义友善观的内涵 |
1.友善 |
2.社会主义友善观 |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的必要性 |
1.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改要求 |
2.有利于优化友善观培育的教学效果 |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4.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完善 |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的优势 |
1.培育对象具有可塑性 |
2.培育载体具有引领性 |
3.培育教师具有专业性 |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的问题及原因 |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的现状 |
1.学生对友善观的认识 |
2.学生对友善观的践行 |
3.《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友善观的培育 |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社会主义友善观存在的问题 |
1.学生对友善观的理解不到位 |
2.学生对友善观的践行程度不高 |
3.课程设置中实践活动不足 |
4.友善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友善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教师的培育理念更新不及时 |
2.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
3.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受限 |
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实施 |
(一)课前教学准备 |
1.钻研友善观培育的教材内容 |
2.明确友善观培育的教学目标 |
(二)课中教学实施 |
1.内容简析 |
2.学情分析 |
3.教学目标 |
4.教学重难点 |
5.教学过程 |
6.课堂总结 |
7.板书设计 |
(三)课后教学反思 |
1.反思教学设计的亮点 |
2.反思教学实施中的不足 |
3.反思教学成果的巩固 |
四、社会主义友善观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的改进建议 |
(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
1.树立德育为先观念,明确友善培育价值 |
2.树立新型师生观念,构建师生友善关系 |
3.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强化理论实践学习 |
(二)开发教材资源,加强学生友善认知教育 |
1.依托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友善知识 |
2.贴近学生生活,补充课外友善教育资源 |
(三)转换教学思路,运用多样友善培育方法 |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友善的真实体验 |
2.设计讨论,激发学生对友善的深入思考 |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友善观的践行 |
1.在评价内容上,加入品德考察 |
2.在评价主体上,调动学生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问卷调查 |
附录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友善价值观培育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
附录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社会主义友善观培育—《尊重他人》教学设计 |
致谢 |
(3)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调查研究 ——以A市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来源及选题依据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观察法 |
(四)分析法 |
五、研究创新和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概念界定 |
1.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概念 |
1.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保障要素 |
1.2.1 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 |
1.2.2 教学手段必须具有多样性 |
1.2.3 教学行为必须具有关互性 |
1.2.4 教学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
1.2.5 教学效果必须具有有效性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面临的形势 |
2.1 互联网时代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机遇 |
2.1.1 互联网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2.1.2 利用在线课程延伸课堂教学 |
2.1.3 激发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
2.1.4 互联网技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 |
2.2 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挑战 |
2.2.1 对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挑战 |
2.2.2 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挑战 |
2.2.3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挑战 |
2.2.4 对教学管理的挑战 |
第三章 A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 |
3.1 学校和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 |
3.2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手段和行为 |
3.3 初中生对互联网的使用和认知情况 |
3.4 道德与法治课成绩比率分布 |
第四章 影响A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因素 |
4.1 学校教育理念对实效性的影响 |
4.1.1 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程度不足 |
4.1.2 教学经费和设备投入不足 |
4.1.3 在课程安排上重识轻德 |
4.2 教师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
4.2.1 教师教学技能对实效性的影响 |
4.2.2 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性 |
4.3 社会不良风气对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
第五章 提升A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对策 |
5.1 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 |
5.1.1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5.1.2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
5.2 更新教育理念 |
5.2.1 更新教学观 |
5.2.2 更新学生观 |
5.2.3 更新教师观 |
5.3 创新教学模式 |
5.3.1 体验探讨 |
5.3.2 感知解读 |
5.3.3 领悟实践 |
5.4 丰富教学内容 |
5.4.1 挖掘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
5.4.2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 |
5.4.3 与时俱进,运用网络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
5.5 改进教学方法 |
5.5.1 应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
5.5.2 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
1.1.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点 |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概述 |
2.1 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相关概念 |
2.1.1 教师专业化发展 |
2.1.2 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 |
2.1.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 |
2.2 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
2.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2.2.3 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理论 |
2.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构成要素 |
2.3.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理念 |
2.3.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 |
2.3.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2.3.4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情意 |
2.4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
2.4.1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
2.4.2 有助于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
2.4.3 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现状 |
3.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2 现状分析 |
3.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教师缺乏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 |
3.2.2 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积累较少 |
3.2.3 教师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不足 |
3.3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教师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内部动机 |
3.3.2 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
3.3.3 教师在专业化自主发展中产生职业倦怠感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现专业化自主发展的路径 |
4.1 教师通过自主更新发展理念促进专业化自主发展 |
4.1.1 教师要唤醒自主发展意识 |
4.1.2 教师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
4.2 教师通过自主建构实践性知识促进专业化自主发展 |
4.2.1 教师要实施反思性教学 |
4.2.2 教师要主动开展行动研究 |
4.3 教师通过自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化自主发展 |
4.3.1 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
4.3.2 教师要涵养自身的教育情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
一、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概念解读 |
(一) 信息素养内涵与要素 |
(二) 信息素养相关概念辨析 |
(三) 信息素养教育 |
二、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课程改革新理念与信息素养教育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与信息素养教育 |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 |
(一) 初中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对象 |
(二)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在关系 |
第二章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
一、初中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其分析 |
(一) 初中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其分析 |
(二)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其分析 |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
(一) 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动力 |
(二)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不够 |
(三) 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不完善 |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
一、信息素养教育主体积极性提升策略 |
(一) 增强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 |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
(三) 激发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自主性 |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
(一) 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
(二)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渗透 |
(三) 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
三、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策略 |
(一) 把握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总要求 |
(二) 突显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评价内容 |
(三) 促进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四章 教学课例分析与思考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中生信息素养教育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学教师素养分析及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理论基础 |
1.1.1 高考制度改革对生物学教师素养的要求 |
1.1.2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对生物学教师素养的要求 |
1.1.3 概念界定 |
1.2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新课标下生物学教师素养的调查研究 |
2.1 生物学教师素养的调查基础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思路 |
2.1.3 研究方法 |
2.1.4 问卷维度设计 |
2.1.5 问卷效度和信度 |
2.1.6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2 生物学教师素养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 调查样本分析 |
2.2.2 生存发展素养 |
2.2.3 知识结构素养 |
2.2.4 教学活动素养 |
2.2.5 科学方面素养 |
2.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生存发展素养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1 身心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2 责任心不强 |
3.1.3 基础教学素养能力欠缺 |
3.2 知识结构素养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理解存在差异 |
3.2.2 对高考改革思想理解不透彻 |
3.2.3 对生物学学科知识掌握的不系统 |
3.2.4 学科交叉知识的丰富度有待提高 |
3.3 教学活动素养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教学态度的懈怠 |
3.3.2 教学思想的传统 |
3.3.3 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
3.4 科学研究方面素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生物学实验方面素养的欠缺 |
3.4.2 科研创新能力素养的不高 |
第四章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师素养优化策略 |
4.1 生存发展素养方面的优化 |
4.1.1 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视 |
4.1.2 生物学教师修养的提高 |
4.1.3 基础教学素养能力提高 |
4.2 知识结构素养方面的优化策略 |
4.2.1 更新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理解 |
4.2.2 把握高考改革新动向 |
4.2.3 丰富知识素养 |
4.2.4 明确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 |
4.3 教学活动素养方面优化 |
4.3.1 克服职业倦怠 |
4.3.2 论证式教学 |
4.3.3 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 |
4.4 科学研究方面素养优化策略 |
4.4.1 深化科研意识 |
4.4.2 提高科研能力 |
4.4.3 组织科研培训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3 研究不足之处 |
5.4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物学教师素养调查问卷(教师用) |
附录二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素养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录三 新课标背景下生物学教师素养分析及优化的研究(访谈) |
致谢 |
(7)《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文化与文化自信 |
2.1.1 文化 |
2.1.2 文化自信 |
2.2 高中生文化自信 |
2.3 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
2.3.2 相关教育学原理 |
3 《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可行性 |
3.1 学科本身的文化属性 |
3.2 课程标准的一贯要求 |
3.3 教材内容体系的支撑 |
3.4 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
4 《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调查 |
4.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4.1.1 问卷的调查目的 |
4.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4.1.3 问卷的调查对象 |
4.1.4 问卷的收发情况 |
4.1.5 问卷的质量检测 |
4.1.6 访谈提纲 |
4.2 取得的初步成效 |
4.2.1 教师自身的优势明显 |
4.2.2 教学策略灵活多样 |
4.2.3 学生群体有着较高的情感认同度 |
4.3 教师“教”之局限 |
4.3.1 教师的文化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
4.3.2 文化自信培育与教学结合不深 |
4.3.3 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严重不足 |
4.3.4 教学资源运用与整合水平不高 |
4.4 学生“学”之不足 |
4.4.1 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
4.4.2 学生的文化情感没有合理转化 |
4.4.3 学生的主动文化践行严重不足 |
4.4.4 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免疫力不足 |
4.5 文理科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的差异性 |
5 《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
5.1 教师“教”之局限的原因分析 |
5.1.1 教师忽视自身示范作用,缺乏认知积累 |
5.1.2 文化自信培育不够重视,存在定位偏差 |
5.1.3 受教学理念和进度局限,忽视实践教育 |
5.1.4 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不够,缺乏开发意识 |
5.2 学生“学”之不足的原因分析 |
5.2.1 高考压力下的被动心态,缺乏自觉意识 |
5.2.2 功利心态下的定位矛盾,缺乏培育意志 |
5.2.3 实践匮乏下的体验迷茫,缺乏正确引导 |
5.2.4 文化交汇下的良莠不分,缺乏理性思考 |
6 《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改进对策 |
6.1 提升“师”与“生”两个认知水平,实现认知合力 |
6.1.1 发挥教师认知示范,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
6.1.2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
6.2 激发“教”与“学”两个主观积极性,实现思想合力 |
6.2.1 转变教育理念,激发教师培育积极性 |
6.2.2 加强情感引导,坚定学生文化意志力 |
6.3 促进“课内”与“课外”两个实践,实现知行合力 |
6.3.1 多种途径,充实课内实践 |
6.3.2 多方合作,丰富课外实践 |
6.4 整合“中华”和“外来”两种资源,实现资源合力 |
6.4.1 立足文本资源,开发乡土资源,坚持主流文化 |
6.4.2 正视外来文化,吸纳优秀文化,警惕文化渗透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小学教师学生观的梳理与审视 ——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十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教育课程改革内在的要求 |
2. 小学教师学生观的树立对小学生发展影响重大 |
3. 当前一些学生观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日益扩大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
1. 小学教师 |
2. 学生观 |
3. 小学教师学生观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 文献综述 |
1. 学生观的研究 |
2. 小学教师学生观的研究 |
3.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五) 研究方案设计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小学教师学生观理论发展现状 |
(一) 对以往学生观的批判和继承 |
1. 学生天性的发展:束缚与自由 |
2. 学生地位与角色的发展:边缘化与中心化 |
3. 学生能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跌宕与平缓 |
(二) 对当前我国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梳理和审视 |
1.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和独特性的人 |
2. 学生是具有发展性和生活性的人 |
3. 学生是具有人格尊严和个人权利的人 |
二、小学教师学生观的实践现状 |
(一) 量表的制作与发放 |
1. 量表的初步设计 |
2. 问卷信效度的分析与检验 |
3. 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
(二) 小学教师学生观的调查现状 |
1. 问卷的总体统计分析 |
2. 基于人口学资料分析小学教师学生观 |
3. 小学教师学生观的相关性与回归模型分析 |
三、小学教师学生观存在的问题 |
(一) 学生观发展不平衡 |
(二) 学生观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标准” |
(三) 学生观缺乏时代性,脱离时代轨迹 |
(四) 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教师角色缺失 |
(五) 学生观的残缺化导致了师生关系处于两种极端 |
四、小学教师学生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教师内部因素的局限 |
(二) 教师评价机制的欠缺 |
(三) 教师职后培训的匮乏 |
(四) 家校沟通方式的失当 |
(五) 学校办学理念的不合理 |
五、小学教师学生观的提升策略 |
(一) 促进教师内在成长,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
(二)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重视教师的隐形表现 |
(三) 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更新教师的学生观 |
(四) 构建家校沟通的机制,促使教师与家长的合理沟通 |
(五) 树立合理的学校办学理念,引导教师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初级中学体验式主题班会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理论探讨 |
2.1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理论基础 |
2.2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特征 |
2.3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设计原则 |
2.4 体验式主题班会设计的目标 |
2.5 体验式主题班会主题的确定 |
2.6 体验式主题班会的实施环节 |
第三章 初级中学体验式主题班会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设计 |
3.3 调查对象 |
3.4 调查过程 |
3.5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广州市M中学体验式主题班会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广州市M中学体验式主题班会的问题 |
4.2 成因分析 |
第五章 提升体验式主题班会成效的策略 |
5.1 学校层面重视,提高系统性和连续性 |
5.2 加强对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培训,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 |
5.3 班主任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 |
5.4 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
5.5 改善后的体验式主题班会实施案例 |
第六章 反思与建议 |
6.1 体验式主题班会顺利实施的保障 |
6.2 体验式主题班会实施注意事项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实录 |
后记 |
(10)儒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宁夏固原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弘扬儒家先进教育理念的需要 |
(二)实现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
(三)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处理 |
四、文献综述 |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 |
(二)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 |
(三)儒家教育思想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
(四)儒家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
第二章 儒家教育思想简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儒家思想 |
(二)儒家教育思想 |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简述 |
(一)教师观 |
(二)学生观 |
(三)学习观 |
(四)教学观 |
(五)师生关系 |
第三章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儒家教育思想应用现状 |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
(一)“存其心、养其性”束之高阁 |
(二)“当仁不让于师”心有顾虑 |
(三)“温故知新”停在口头 |
(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流于形式 |
(五)“仁者爱人”难以和谐互动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儒家教育思想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方面 |
(二)学校方面 |
(三)教师方面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儒家教育思想应用策略研究 |
一、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观 |
(一)树立教师威信 |
(二)持身自正,为人师表 |
(三)自我教育,充实自身 |
二、树立志存高远、长善救失的学生观 |
(一)正确认识学生 |
(二)正确认识学生所犯错误 |
三、构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观 |
(一)积极备课,把儒家教育思想和上课内容有机结合 |
(二)循序渐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
(三)把握时机,做好课后工作 |
四、培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观 |
(一)课外阅读出实招 |
(二)追根溯源求甚解 |
(三)课堂练习需慎思 |
(四)共同研讨寻学法 |
(五)晨规晚思需笃行 |
五、建立仁者爱人的师生观 |
(一)爱生尊师 |
(二)教学相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对现代学生观践行策略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学生观的现状及形成因素研究 ——基于教师叙事的分析[D]. 岳晴.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社会主义友善观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为例[D]. 边慧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互联网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调查研究 ——以A市中学为例[D]. 徐晓旭.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1)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研究[D]. 孙灿.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策略探究[D]. 钱伟. 扬州大学, 2020(04)
- [6]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学教师素养分析及优化的研究[D]. 侯婷婷. 扬州大学, 2019(02)
- [7]《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范健.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小学教师学生观的梳理与审视 ——基于四川省成都市十所小学的调查[D]. 吴佳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初级中学体验式主题班会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M中学为例[D]. 黄梅. 广州大学, 2019(01)
- [10]儒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宁夏固原市某小学为例[D]. 仝璐鑫. 宁夏师范学院,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