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校资料室供需矛盾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笑[1](2020)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研究 ——以X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各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主要依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来体现。而非全日制研究生中主要是以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因此,关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之一——科研方面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培养的大致情况。研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科研体验中的整体情况,以及在科研培养的各环节中的优势以及不足可以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培养指明方向。本研究主要以X师范大学的435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英、澳等国家开发的《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问卷》以及自编《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科研体验访谈提纲》对其进行了问卷以及访谈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从整体来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的整体满意度处于中上的水平,其中有83.61%的人对科研体验感到满意,而也有18.39%的人对科研体验感到不满意。从各维度的满意度体验来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资源设施、研究氛围、研究机会体验水平不高,其他维度体验水平较高。2.从差异分析看:只有交流频率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具有显着差异,而性别、家庭所在地、年级、与原专业的关系、入学方式与整体满意度之间没有显着差异。3.从相关分析看:科研体验的各维度之间以及各维度与整体满意度之间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其中研究氛围、学术责任、专业发展、研究技能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相关度较高,而导师指导、资源设施、论文过程与论文答辩、研究机会与整体满意度之间相关度较低。经访谈归纳得知,相关度较低的维度可以概括为导师指导、资源设施两方面的问题。其中,导师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论文选题方向,资源设施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图书馆资源的获取。4.从回归分析看:资源设施、学术责任、专业发展、研究技能的系数较高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其他几个维度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其中,研究技能对整体满意度影响最大,说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掌握一些研究技能,但是由于该群体的学习性质原因导致其无法进一步发展。经访谈归纳得知,个人原因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工作性质导致科研体验不足。此外,虚拟变量中年级、与原专业关系以及交流频率对科研体验也有影响,但交流频率影响最大,证明交流频率的多少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有直接影响。总的分析来看,可以将影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满意度的各维度大体划分为内部维度和外部维度两类。其中,内部维度主要包含研究过程与论文答辩、学术责任、专业发展及研究技能这几个维度,外部维度包括导师指导、资源设施、研究氛围、科研机会几个维度。此外,这两个维度又可划分为三因素:即导师因素、资源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根据研究的结果,本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导师层面、学校层面以及个人层面对提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李珍珍[2](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服务“三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4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如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关怀、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但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学历教育目标定位异化、非学历培训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职教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畅通等等。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致力于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首先,阐释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第三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从政策层面、教育机构网络、项目工程、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一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四是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五是资源配置不到位;六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七是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八是评价机制欠完善。第五部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推进策略。主要从八个方面提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二是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三是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四是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五是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六是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七是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八是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李丽[3](2020)在《“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民办义务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发展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名校办民校”是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式,起着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名校办民校”的发展,对鼓励、支持和引导优质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民办教育出发,聚焦“名校办民校”的民办教育模式,研究分析国内外“名校办民校”的现状和“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的理论依据。以X学校为“名校办民校”的案例,采用前期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该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的特色办学进行研究,总结出该校在较短时间取得成功的经验:与名校联合办学,以文化促特色;教育理念先行,自主探索特色;创新育人模式,以模式为特色;改革管理机制,以管理凸显特色。与此同时,文章调查发现,“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的存在法律政策不完善、教师队伍不稳定、制度管理缺乏保障等问题。本文认为X学校的办学实践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缩影,X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不仅是X学校的尝试,也是未来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方向。文章最后以小见大,根据前文对X学校个案的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推进公办和民办教育均衡发展的整合和制度管理,鼓励多样性发展的建议”的建议。
胡靖[4](2020)在《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智库作为重要的生产智慧的机构,是体现一个国家软实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纵观近现代世界历史,国家崛起与智库繁荣有显着相关性,在全球蓬勃发展的今天,智库在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已然成为一个全球化命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党和政府对依法、科学、精准决策的需求与日俱增,急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支持,这使得我国智库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智库,是隶属于高校的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实体机构,其在人才资源、学科门类、基础研究、对外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决策地位重要,战略意义重大。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智库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吸收借鉴西方的精英主义理论、多元主义理论、决策过程理论等经典理论和国内外优秀智库的建设经验,把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建设作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对智库和高校智库进行了理论阐述,对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及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建设展望。
严玲艳[5](2017)在《学术电子书出版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学术电子书出版市场的发展为整个学术交流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为满足用户日益增加的学术电子书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增加对学术电子书的馆藏数量。但高校图书馆自由、平等、开放的服务理念与学术出版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构成矛盾,导致高校图书馆学术电子书的采购和服务受到严格限制,影响了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生态学理论、成本效益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多学科视角,利用网络和问卷调查国内外学术电子书的出版现状,了解学术出版商对电子书出版的态度,分析国外学术电子书市场快速发展的原因和阻碍我国学术电子书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出版商与图书馆关于电子书市场发展的相互认知,了解利益相关者对于学术电子书的不同利益诉求,进而研究学术电子书出版对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资源采购与组织、服务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找寻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面临的障碍,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对学术电子书出版的策略。
江欣怡[6](2015)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就业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养尤其是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职业准入必不可少的通行证之一。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让高职学生能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立足并能占有一席之地。作为药学专业高职院校,如何依据药学专业相关职业素养要素的要求,并结合对广西卫生职业学院药学专业相关用人单位、毕业生、教师、用人单位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进而提出加强教育与管理、培养和提升药学专业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则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当前对职业素养培养问题的文献研究综述。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展开研究,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全面深入的推进职业素养教育而努力。第二部份是通过对高职教育、药学专业、职业素养等三个基本概念的把握,提出药学专业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素养、职业行为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意识素养的相关要求。第三部份是从弥补、调节、促进等三个方面说明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第四部份是通过对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学校药学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主要存在的不足,进而加强学校教育与管理,培养和提升学校药学专业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第五部分是结合调查情况与分析最终提出加强教育与管理,培养和提升学校药学专业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三点建议:1.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2.加强实训教学制度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建设;3.加强良好职业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教育,促使其职业素养的养成。
莫鹏毅[7](2011)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的态势,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日渐高涨。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急迫性和重要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已积重难返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也是摆在高校、政府以及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前提下,首先,对金融危机和大学生就业的概念、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原则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次,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最后,着重从政府、高校、大学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化解大学生就业危机的应对政策。因此,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乃至稳定都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适逢经济全球化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严冬”使本来形势就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前景更加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甚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突出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现状,在正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特点积极提出建议和对策,转“危”为“机”,促进大学生公平、合理地就业,以此带动政府职能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张瑞林[8](2009)在《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作为研究生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于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目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高,就业比较困难。基于这种形势下的本研究,以提高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为出发点,以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为核心,在对培养模式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整个研究过程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座谈法、数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众多研究方法,借鉴了古今中外有关研究的优秀成果,从四个部分进行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动力支持。其次,对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找出目前有关研究的优点和缺陷,有利于本研究在吸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认清存在的缺点,有所突破和创新。第三,对有关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对有关概念以及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部分为本研究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概念”和“理论”支持。最后,进行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第一章,站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层面上,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实、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解析。首先,从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分布上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宏观分析。第二,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120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450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50个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用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地分类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微观分析,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三,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宏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制度、观念和市场四个方面找出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这为本研究后文中的有关研究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依据,做到了有的放矢。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为理论探索部分。这是在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历史和现状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这部分包括四个分部分,第一个分部分也是目前相关研究比较欠缺的领域,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研究。明确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一个合适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保障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关键。据此本研究从体育的本质、体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任务、体育学的学科特征、研究生教育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等五个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确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运行机理出发,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定位。第二个分部分分析了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这是确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有关因素的关键。第三个分部分则结合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情况以及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进行了分类,即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这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有针对性构建培养模式的前提之一。同时在这个部分对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进行了比较,有利于明晰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避免出现有关误解。第四,在总结研究生教育培养原则并结合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原则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在前面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其中第三章在借鉴有关教育理论和先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进行了有关探索。在此基础上从观念、制度、政策、氛围和资金五个部分对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可供参考的一般性规定。第四章则针对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评价和淘汰体系比较欠缺的现实,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进行了构建和探索,这为有关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评价和淘汰提供了参考。第五部分为第五章,是在前四部分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归纳出本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成果,并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和期望。在历史长河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以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实为依据构建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必然能够更好地指导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高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冯智恩[9](2009)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为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本文首先介绍了美日一些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情况,从中总结出了若干值得借鉴的经验;其次,分析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指出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指导观念的陈旧性、指导渠道的单一性、指导队伍的非专业性、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等;再次,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及学生个体等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目的在于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后,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讨论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完善就业指导内容、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和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完善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文献法和综合法等。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充分挖掘,以获取支撑论点所需的论据。
刘冬玲[10](2008)在《高校资料室建设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高校资料室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资源建设,改变以往的服务模式,拓宽服务范围,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资料人员素质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突出专业特点和加强资料室的特色化建设,确保图书资料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对我校资料室供需矛盾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校资料室供需矛盾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研究 ——以X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重视 |
2.研究生科研体验对检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
2.科研体验 |
3.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 |
(四)文献综述 |
1.研究生科研体验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
2.研究生科研体验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理论基础 |
1.科研产出预测模型理论 |
2.体验学习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科研体验满意程度的描述统计分析 |
1.科研体验满意度整体描述统计分析 |
2.科研体验各维度描述统计分析 |
(二)科研体验满意度差异分析 |
1.人口统计学背景下科研体验满意度分析 |
2.院校背景下科研体验满意度分析 |
(三)科研体验满意度相关分析 |
(四)科研体验满意度回归分析 |
1.科研体验各维度对科研体验整体满意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
2.基本信息中各自变量对科研体验整体满意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
三、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原因分析 |
1.国家保障原因 |
2.导师指导原因 |
3.院校资源环境原因 |
4.学生个人原因 |
(三)建议 |
1.国家层面 |
2.导师层面 |
3.学校层面 |
4.学生层面 |
(四)研究贡献 |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总体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新使命 |
2.2.1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
2.2.2 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
2.2.3 对接精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
2.2.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的现实基础 |
3.1 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
3.1.1 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扶持 |
3.1.2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
3.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
3.1.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3.1.5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
3.2 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网络 |
3.2.1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
3.2.2 县级职教中心 |
3.2.3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3.2.4 农业中等专业学校 |
3.2.5 涉农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 |
3.2.6 农业技术推广站 |
3.2.7 农民专业合作社 |
3.3 举办了一些项目工程 |
3.3.1 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 |
3.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
3.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3.4 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办学模式 |
3.4.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
3.4.2 集团化办学模式 |
3.4.3 城乡联合办学模式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
4.1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健全 |
4.1.1 农村职教法律供给不足 |
4.1.2 农村职教政策体系不完善 |
4.2 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
4.2.1 东西部基础设施配备不均衡 |
4.2.2 东西部师资水平不均衡 |
4.2.3 东西部经费投入不均衡 |
4.3 职业学校目标定位的异化 |
4.3.1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科学 |
4.3.2 职业学校呈现“普教化”倾向 |
4.4 非学历培训供需脱节 |
4.4.1 培训内容不完善 |
4.4.2 培训方式单一化 |
4.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到位 |
4.5.1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
4.5.2 经费投入不足 |
4.5.3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
4.6 农村职业教育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
4.7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化参与机制尚未建立 |
4.8 农村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
4.8.1 评价标准尚未建立 |
4.8.2 评价方法不科学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策略 |
5.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建设 |
5.1.1 加强立法建设,推进法治化运行 |
5.1.2 服务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支撑 |
5.2 服务于乡村振兴,以各类人才为目标导向 |
5.2.1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5.2.2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精英人才 |
5.2.3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
5.2.4 服务于乡村振兴,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
5.3 加强学历教育改革,体现特色化 |
5.3.1 加强涉农专业集群建设 |
5.3.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
5.4 加强非学历培训改革,提高有效供给 |
5.4.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进行多向度培训 |
5.4.2 基于市场细分进行分类培训 |
5.4.3 拓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
5.4.4 创新农民职业化培育制度机制 |
5.5 加强资源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
5.5.1 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
5.5.2 加大经费投入 |
5.5.3 强化基础服务能力建设 |
5.6 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 |
5.7 调动社会多方力量服务于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公共治理 |
5.8 加强质量监控,健全评价机制 |
5.8.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
5.8.2 健全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民办义务教育 |
1.3.2 名校 |
1.3.3 特色学校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名校办民校”的发展历程及理论依据 |
2.1 “名校办民校”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
一、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
二、 “名校办民校”的产生及发展 |
2.2 “名校办民校”创办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 |
二、 教育公平理论 |
三、 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
四、 科斯的现代产权理论 |
3 X学校特色办学建设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目的 |
3.3 调查方法 |
一、 X学校的选择 |
二、 问卷的设计 |
三、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一、 X学校教师特征情况调查 |
二、 X学校“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成效研究 |
4 X学校特色办学分析 |
4.1 X学校特色办学 |
4.2 特色办学成果分析 |
4.2.1 与名校联合办学,以文化促特色 |
4.2.2 教育理念先行,自主探索特色 |
4.2.3 创新育人模式,以模式为特色 |
4.2.4 改革管理机制,以管理凸显特色 |
4.3 X学校特色办学经验推广 |
一、 学校发展自主化 |
二、 注重学生发展 |
三、 注重常规管理 |
四、 注重队伍建设 |
五、 注重课程改革 |
六、 注重特色建设 |
5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法律政策不完善 |
5.1.2 教师队伍不稳定 |
5.1.3 制度管理缺乏保障 |
5.2 促进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的建议 |
5.2.1 推进公办和民办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管理的建议 |
5.2.2 学校发展要具有特色,鼓励多样性发展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X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情况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二 X学校校长访谈提纲 |
附录 三 X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4)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全球智库的兴起 |
(二)国内智库的发展 |
(三)国内高校智库的建立 |
(四)西藏高校智库的组建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文献分析法 |
五、研究创新点、难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三)不足 |
第一章 智库与高校智库理论阐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库 |
(二)高校智库 |
二、高校智库的功能 |
三、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精英理论 |
(二)多元主义理论 |
(三)决策过程理论 |
第二章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及经验 |
一、发展历程 |
(一)中心简介 |
(二)研究方向 |
(三)CTTI排名 |
二、建设成就 |
(一)人才建设 |
(二)智库成果 |
(三)合作交流 |
三、建设经验 |
(一)良好的顶层布局 |
(二)健全的组织机构 |
(三)完备的硬件保障 |
(四)规范的制度建设 |
第三章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智库制度支持与保障缺失 |
(一)西藏高校智库政策缺乏 |
(二)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够,供求信息不对称 |
(三)决策咨询制度不完备,智库参与制度缺乏 |
二、智库人才队伍有待充实 |
(一)高端领军人才不足 |
(二)全职研究人员不足 |
(三)辅助人员不足 |
(四)高层次研究生培养不足 |
三、智库内部治理有待创新 |
(一)智库管理体制受限 |
(二)智库主体缺位 |
(三)智库信息化不充分 |
四、智库成果产出能力有待提升 |
(一)咨政实效与成果质量有待提高 |
(二)品牌成果数量有待增加 |
五、成果传播力度有待提升 |
(一)成果报送渠道相对单一 |
(二)媒体合作力度有待加大 |
(三)宣传平台管理有待加强 |
(四)社交媒体宣传有待深化 |
六、国际交流合作有待深化 |
(一)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思维缺乏 |
(二)国际出访交流合作力度有待加强 |
(三)研究成果全球推介有待加强 |
第四章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建设展望 |
一、完善政策制定、加强制度保障 |
(一)加快西藏高校智库政策制定 |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消除信息不对称 |
(三)加强决策咨询,完善智库参与制度 |
二、优化人才布局、充实人才队伍 |
(一)培育高端领军人物 |
(二)优化全职与兼职研究人员的比例 |
(三)完善研究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 |
(四)加强高层次研究生培养 |
三、创新智库体制、完善智库治理 |
(一)改善管理体制,促进政策落地 |
(二)加强主体补位,优化内部生态 |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营运能力 |
四、拓宽成果渠道、加强平台建设 |
(一)加强成果管理,提升成果质量 |
(二)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旗舰产品 |
五、拓展宣传平台、扩大成果传播 |
(一)扩宽成果报送渠道,扩大成果公开发表范围 |
(二)加快与各类媒体合作,推动成果转化与传播 |
(三)加强中心宣传平台管理,提升中心社会影响力 |
(四)加大社交媒体宣传力度,畅通成果服务社会渠道 |
六、增强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一)增强国际化视野和前瞻性思维,以国际化视野布局研究 |
(二)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国际出访交流合作 |
(三)加强研究成果的全球推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学术电子书出版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 |
1.2 理论基础 |
1.2.1 生态学理论 |
1.2.2 成本效益分析 |
1.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章 中外学术电子书出版现状研究 |
2.1 国外学术电子书出版现状研究 |
2.1.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
2.1.2 结果与分析 |
2.2 国内学术电子书出版现状研究 |
2.2.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中外学术电子书出版现状比较 |
2.3.1 中外市场发展现状比较 |
2.3.2 中外学术电子书出版产业链比较 |
2.3.3 中外学术电子平台功能比较 |
2.3.4 中外学术出版商与高校图书馆关系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学术电子书出版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
3.1 对馆藏发展政策的影响 |
3.2 对信息资源采购的影响 |
3.2.1 对信息资源结构的影响 |
3.2.2 对采购模式的影响 |
3.3 对资源组织的影响 |
第四章 学术电子书出版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
4.1 对服务内容的影响 |
4.2 对服务方式的影响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适应学术电子书发展的策略 |
5.1 调整馆藏政策,加强电子书资源规划 |
5.2 转换馆员角色,建立专业化学科馆员队伍 |
5.3 建立采购联盟,按需选择采购模式 |
5.4 加强多方合作,提高服务效益 |
5.5 积极开展用户培训,促进电子书的阅读推广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1 对我国学术出版社电子书出版和态度的调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选题缘由、研究问题及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的研究 |
2. 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的研究 |
(1) 整体性的研究 |
(2) 具体方法、途径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 研究方法:以制定和发放相关调研表格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
2. 研究思路 |
二、基本概概念 |
(一) 高职教育 |
(二) 药学专业 |
(三) 职业素养 |
三、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及分析 |
(一)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基本特点与发展情况 |
(二) 调查过程与调查设计 |
1. 调查目的 |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 问卷内容 |
(三) 相关四个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
1. 用人单位调查结果与初步分析 |
2. 毕业生初步调查及分析 |
3. 教师调查结果与初步分析 |
4. 在校生调查结果与初步分析 |
(四) 综合分析主要存在的不足 |
1. 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够完善 |
2.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需进一步加强 |
3. 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关注不全面 |
四、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 |
(一)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
(二) 加强实训教学制度建设、硬件和软件建设 |
1. 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
2. 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
3. 构建药学实训教学体系 |
(三) 加强良好职业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教育 |
1 引导学生重视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
2. 推进完善高职药学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
(1) 开展相关职业素养拓展活动 |
(2) 构建和完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意的方面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类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二: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类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类专业老师职业素养认识调查问卷 |
附录四: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类专业在校生职业素养认识调查问卷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金融危机与大学生就业概述 |
2.1 金融危机概述 |
2.1.1 金融危机的概念 |
2.1.2 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蔓延 |
2.1.3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
2.2 大学生就业概述 |
2.2.1 大学生就业的概念 |
2.2.2 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
2.2.3 大学生就业的原则 |
第3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1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3.1.1 金融危机期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 |
3.1.2 金融危机削减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
3.1.3 高校面对金融危机的就业应急机制尚未建立 |
3.1.4 大学毕业生面对金融危机没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 |
3.2 金融危机背景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
3.2.1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
3.2.2 近年来高校扩招过快,从而影响大学生培养质量 |
3.2.3 面对金融危机,高校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和指导力度不够 |
3.2.4 金融危机发生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缺乏与时俱进 |
第4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探讨 |
4.1 政府对策:化解金融危机,加强大学生就业宏观调控 |
4.1.1 扩大内外需求,增加企业用人需求 |
4.1.2 减缓和控制大学生招生规模,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 |
4.1.3 打破地区分割,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
4.1.4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失业保障和创业支持 |
4.2 高校对策:应对金融危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
4.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
4.2.2 深化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
4.2.3 深化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培养 |
4.3 学生对策:正视金融危机,提高就业能力 |
4.3.1 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4.3.2 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心态,先就业后择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一) 研究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研究生教育目的 |
(二) 研究生培养类型 |
(三) 研究生培养模式 |
(四) 研究生教育目的、人才类型(培养类型)与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 |
一、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教育学科分布 |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结论 |
第三节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理论原因 |
二、制度原因 |
三、观念原因 |
四、市场原因 |
第二章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的影响因素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影响因素内在运行机理分析 |
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内涵 |
第二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
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目的确定的因素分析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内涵 |
第三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 |
一、培养类型划分的影响因素 |
二、培养类型划分的原则 |
三、培养类型的划分 |
第四节 体育硕士 |
第五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原则 |
一、以社会需求为基础 |
二、分类培养 |
三、符合学科发展规律 |
四、坚持导师制 |
五、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 |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七、坚持民主和自由 |
第三章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 |
第一节 现代教育理论对构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新行为主义理论 |
二、认知理论 |
三、建构主义 |
四、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二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
一、培养目标 |
二、课程设置 |
三、培养过程 |
四、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 |
第三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保障条件研究 |
一、观念——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先导和基础 |
二、制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持 |
三、政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坚实后盾 |
四、氛围(软件条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环境基础 |
五、资金(硬件条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 |
第四章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现状研究 |
一、目标比较单一 |
二、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 |
三、方法过于简单 |
四、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 |
五、主体有待充实 |
六、工具尚需改善 |
七、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单位对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二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功能和意义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功能 |
二、实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意义 |
第三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动因分析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内部动因分析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外部动因分析 |
第四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过程中各因素的特点 |
一、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对象的特点 |
二、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组织实施者的特点 |
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自身的特点 |
四、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的特点 |
第五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目标 |
一、直接目标 |
二、间接目标 |
第六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实施原则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原则的理论支持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原则的内容 |
第七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内容 |
一、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内容的影响因素 |
二、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内容 |
第八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的指标 |
第九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的标准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的标准确立依据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十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 |
第十一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实施 |
一、准备阶段 |
二、实施阶段 |
第五章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结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第四节 建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节 |
第2章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经验借鉴 |
2.1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基本做法 |
2.1.1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 |
2.1.2 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 |
2.1.3 德国高校的就业指导 |
2.1.4 韩国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
2.2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中可借鉴的经验 |
2.2.1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 |
2.2.2 加强就业指导制度建设 |
2.2.3 强化就业指导保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指导 |
3.1.2 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指导 |
3.1.3 市场经济时期的就业指导 |
3.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 |
3.2.1 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 |
3.2.2 就业指导观念的陈旧性 |
3.2.3 就业指导渠道的单一性 |
3.2.4 就业指导队伍的非专业性 |
3.2.5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 |
3.2.6 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协调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影响因素分析 |
4.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4.1.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4.1.2 劳动力需求状况 |
4.1.3 人才市场的完善程度 |
4.1.4 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影响 |
4.2 学校教育的影响 |
4.2.1 学校学科结构因素 |
4.2.2 学校层次结构因素 |
4.2.3 学校就业指导因素 |
4.3 家庭因素的影响 |
4.3.1 家庭经济状况 |
4.3.2 所处地域条件 |
4.3.3 父母的就业观 |
4.4 个体因素的影响 |
4.4.1 大学生的择业观 |
4.4.2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
4.4.3 大学生的择业技巧 |
4.4.4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
4.4.5 大学生的诚信水平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效果的基本对策 |
5.1 改进政府对高校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 |
5.1.1 加强就业指导制度建设 |
5.1.2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
5.1.3 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 |
5.1.4 进一步拓宽社会就业渠道 |
5.2 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
5.2.1 就业政策指导 |
5.2.2 就业观指导 |
5.2.3 就业心理指导 |
5.2.4 就业技巧指导 |
5.2.5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
5.2.6 创业指导 |
5.3 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 |
5.3.1 优化常规手段 |
5.3.2 开设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
5.3.3 加强实践环节 |
5.3.4 开展个案分析与模拟训练 |
5.3.5 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化 |
5.4 加强就业指导的机构与队伍建设 |
5.4.1 设置专门机构 |
5.4.2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 |
5.4.3 加强有关的硬件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对我校资料室供需矛盾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研究 ——以X师范大学为例[D]. 赵晓笑.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研究[D]. 李珍珍. 山西大学, 2020(01)
- [3]“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D]. 李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建设研究[D]. 胡靖.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5]学术电子书出版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 严玲艳.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6]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学生为例[D]. 江欣怡.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7]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莫鹏毅. 湖南大学, 2011(03)
- [8]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张瑞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09(11)
- [9]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D]. 冯智恩. 燕山大学, 2009(07)
- [10]高校资料室建设探索[J]. 刘冬玲.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