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栖菜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单糖组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文,程春露,秦霞,蒋妍,姜苗佳,陈瑾[1](2021)在《羊栖菜多糖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多分布在我国沿海区域,因其营养价值丰富受到关注。羊栖菜富含多糖、纤维素、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微量元素,其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藻多糖,具备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凝血等功效,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中。本文综述了羊栖菜多糖(Sargassum fusiforme polysaccharides,SFPS)的生物活性,论述SFPS结构与其生物特性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研究SFPS的构效关系和开发应用生物活性提供科学依据。
孔秋红,张瑞芬,曾新安,张名位,马永轩,游丽君[2](2021)在《不同方法提取的羊栖菜多糖理化性质及益生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羊栖菜为原料,分析了热水提取、超声辅助水提法、脉冲电场辅助水提法和纤维素酶辅助水提法4种提取方法所得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益生活性。首先对4个多糖的得率、分子量、单糖组成和流变特性进行了测定,然后将4个多糖分别添加到乳杆菌发酵培养基中替代葡萄糖作为碳源进行体外发酵,以评价其促进乳杆菌增殖活性的能力。结果表明,纤维素酶辅助水提取(E-SFP)所得多糖的得率最高,为14.02%,其次分别为超声辅助水提取U-SFP(12.57%)、脉冲辅助水提取P-SFP(10.38%)、热水提取H-SFP(7.07%);4个多糖的平均分子量在200~245ku之间,主要由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和木糖组成,岩藻糖和半乳糖是主要成分,其中E-SFP的单糖组成中葡萄糖的含量较其它3个多糖的高,达到了19.57%;4个多糖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且表观粘度与分子量呈正相关;与空白组比较,4个多糖都能一定程度促进乳杆菌的增殖,其中E-SFP的促增殖作用显着高于其它3个多糖(p<0.05)(发酵48 h,OD600值达到0.50)。综合比较发现,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水提取所得羊栖菜多糖的得率最高,对乳杆菌的增殖活性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羊栖菜多糖的制备及其益生活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张梦晴[3](2020)在《羊栖菜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栖菜,马尾藻科,别名海菜芽、鹿角尖等,在中国有较长的食用和药用历史。针对羊栖菜的降血糖研究已有报导,但大多数是通过采用动物实验验证提取成分的功效,鲜有从糖酶抑制的角度,特别是以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为目标从羊栖菜中筛选活性成分。本研究从羊栖菜中分离纯化可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组分,探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对活性组分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为食源性降糖组分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羊栖菜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辅助水提醇沉法提取羊栖菜多糖,由单因素实验结果可知,羊栖菜多糖的提取优化参数为:提取温度50℃、加酶量0.9%、pH 10、底物浓度4%、提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羊栖菜粗多糖的提取率为11.51%。采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00凝胶柱层析,从羊栖菜粗多糖中分离纯化得到酸性多糖SFP-1。2、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SFP-1的半抑制浓度为0.681 mg/mL,效果优于阿卡波糖(1.308 mg/mL)。初步动力学研究其为可逆混合型抑制。同时,SFP-1具有较好的温度和酸碱稳定性,能在30~100℃和pH 3~10时保持较高的抑制活性。并且能够在模拟胃肠液中保持较好的抑制活性。通过荧光光谱、CD色谱和紫外光谱分析SFP-1与α-葡萄糖苷酶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SFP-1对α-葡萄糖苷酶的固有荧光表现出静态猝灭作用,并在结合过程诱导了α-葡萄糖苷酶的构象变化。这些结果表明,SFP-1有可能成为用于功能性食品的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3、化学结构分析表明,SFP-1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0.63×103,主要由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组成,其相对摩尔比为15.17:7.72:4.92:1.99:4.04:23.07。SFP-1的硫酸基含量为3.0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分析结果显示,SFP-1的糖链中同时具有α-型以及β-型糖苷键。由高碘酸氧化结果可知SFP-1糖链中可能含有1→或1→6糖苷键、1→2或1→4糖苷键;由Smith降解产物可知SFP-1糖链中一定含有1→4糖苷键。4、热重分析表明SFP-1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原子力显微镜显示在溶液中的SFP-1以不规则颗粒结构存在,多糖单链的高度约为0.5-1.5 nm高于单个多糖链(0.1-1 nm)。这些结果表明SFP-1可能具有分支、发生缠绕,多糖分子中存在聚集现象,X射线衍射与刚果红试验分别表明SFP-1为无定型结构,并且无三螺旋的空间构象。
葛智超[4](2020)在《裸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裸藻又称眼虫,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同时具有动物与植物两种特性。裸藻无细胞壁,易被消化。裸藻中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维生素、矿物质等,也具有清除有害胆固醇、重金属,解决便秘等功能。多糖是一类可具有抗癌、抗病毒、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抑菌等功能的糖类物质,而有关裸藻多糖(Euglena Gracilis Polyccharides,EGPS)的研究报道较少,仅在化妆品中有裸藻多糖的添加,但并未有其提取工艺的介绍。本文以裸藻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对裸藻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细胞易于破碎,有助于多糖溶出;而酶工程技术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分解组织,加速多糖的释放和提取。这两种方法具有高效、节能等特点,已广泛用于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通过超滤技术将裸藻粗多糖分成三个分子量段的裸藻多糖,并分析其抗氧化活性。将抗氧化活性较好的分子量段的裸藻多糖经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纯度鉴定、抗氧化活性分析,对纯化后抗氧化活性较好的裸藻多糖进行分子量测定、单糖组成以及其他生理活性分析。本研究以获得抗氧化活性最优的裸藻多糖为目标,首先以多糖提取率为评价依据,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酶解时间、酶添加量4个因素对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裸藻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360 W,超声时间19 min,中性蛋白酶添加量3.7%,酶解时间3.5 h,该条件下的多糖得率为3.68%。采用超滤法对裸藻粗多糖进行初步分级分离,得到EGPS-1、EGPS-2、EGPS-3三个不同分子量段的裸藻多糖。将3个不同分子量段的裸藻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实验,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EGPS-3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Fe2+螯合能力、还原力最强,其IC50分别为0.23mg/mL、10mg/mL、0.07mg/mL,EGPS-1的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最强,其IC50为28.27 mg/mL。各分子量段裸藻多糖均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将EGPS-3经DEAE-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三种纯化多糖EGPS-3A1、EGPS-3A2、EGPS-3C1。紫外扫描和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三种纯化多糖的纯度较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各组分具有典型的糖类特征吸收峰;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EGPS-3A1的抗氧化活性较高;EGPS-3A1的分子量为1.368×105Da,单糖组成包括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其物质的量比值是0.072:0.43:0.049:0.01:0.26:0.62:0.53:0.18:1.01;生理活性实验表明EGPS-3A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抑制活性,且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还预测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胆固醇作用。本研究探索了裸藻多糖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以及抗氧化活性较好的组分的分子量、单糖组成以及其他的生理活性,为裸藻多糖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
胡楠[5](2020)在《西番莲果皮多糖的降解、结构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西番莲果皮多糖WPEP为材料,Vc-H2O2法、酶法降解西番莲果皮多糖。利用响应面法优化Vc-H2O2法降解工艺条件,获得降解后多糖DWPEP,表征降解前后多糖的结构,比较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利用日本曲霉固态发酵培养的粗酶液降解西番莲果皮多糖得到EWPEP,对其结构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响应面分析法优化Vc-H2O2法降解西番莲果皮多糖的最优工艺为:Vc-H2O2浓度9.32 m M、降解温度52.06°C、降解时间1.42 h,此时DPPH·清除率为45.59?0.45%,实验拟合二阶模型的相关系数R2=0.9944、F值为139.25、P<0.0001,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此外确定时间是最高有效项,对变量的值进行优化,其中包括预测值的45.59%和期望值的0.4492,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测定了WPEP和DWPEP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降解后多糖的糖含量含量略有增加,硫酸根含量和糖醛酸含量降低,分子量从118 kDa降低到38 kDa。单糖的组成和含量有所改变,WPEP的单糖组成为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及阿拉伯糖,其含量分别为2.27%、7.97%、87.44%、2.30%;DWPEP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聚糖、阿拉伯糖,其含量分别为3.51%、4.07%、77.68%、5.15%、4.44%、2.30%、2.85%。红外光谱和XRD实验结果表明西番莲果皮多糖在降解前后的特征吸收峰和结晶结构都十分相似。研究降解前后的西番莲果皮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当浓度为3.2 mg/m L时,WPEP和DWPEP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3.03%、81.70%,还原能力为0.689、0.52,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53.99%、26.59%,西番莲果皮多糖降解后的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均低于降解前的。(2)当WPEP与粗酶液以1:200(w/v)的比例混合,45°C、170 rpm空气摇床中6 h能完全水解WPEP得到EWPEP。EWPEP的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及糖醛酸含量都略低于WPEP,EWPEP的硫酸根含量远高于WPEP,为15.03?0.13%。单糖组成结果表明,WPEP和EWPE的单糖组成和含量有所差异,WPEP由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及阿拉伯糖组成;EWPEP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及半乳糖组成,其中半乳糖醛酸均为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分别为87.44%、56.80%。WPEP的分子量分布呈均一对称峰,平均分子量为118 kDa,EWPEP的分子量分布为三个峰,平均分子量分别为101 kDa、2 kDa、1 kDa。红外图谱结果表明WPEP和EWPEP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峰是多聚吡喃糖,降解没有改变主要官能团。在紫外吸收光谱图中,EWPEP在280 nm处有小的吸收峰。扫描电镜图谱表明酶法降解破坏了WPEP的表面结构。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WPEP的EWPEP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均与浓度成正比,当浓度为3.2 mg/mL时,WPEP与EWPEP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95.78%、94.94%,还原能力为0.72、1.08,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29.54%、65.47%,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为20.52%、34.43%,EWPEP的抗氧化活性高于WPEP。
吴娟,欧志荣,李昭蓉,赵谋明[6](2019)在《稀酸提取羊栖菜多糖的结构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详细探讨了不同醇沉条件制备的羊栖菜多糖组分的单糖组成、平均分子量、结构及其抗氧化特性。【方法】通过稀酸提取法制备羊栖菜提取液,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沉淀制备羊栖菜多糖组分。利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与多角度激光光散射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哈克MARS III型流变仪等技术手段,分析了多糖组分的基本成分、单糖组成、平均分子量、有机官能团、空间构象、表观形貌及流变学特性。此外,进一步研究了各多糖组分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以及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结果】SFP-50和SFP-70具有高的总糖、硫酸基及糖醛酸含量;5种多糖组分均由甘露糖、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组成,但占比均不相同,其中岩藻糖占比都最高,约为50%;SFP-40、SFP-50、SFP-60、SFP-70和SFP-80的平均分子量分别为97.63、90.51、97.19、81.52及90.93 kDa;流变试验表明羊栖菜多糖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表现为固体弹性性质;扫描电镜图像揭示羊栖菜多糖组分表面呈凹凸不平、疏松多孔的褶皱结构;抗氧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羊栖菜多糖组分具有一定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以及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且不同体积分数乙醇醇沉会影响其抗氧化特性。【结论】不同体积分数乙醇醇沉会影响羊栖菜多糖的理化性质、单糖组成和平均分子量,但不改变其构象、微观结构及流变学性质,对其抗氧化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冯燕茹[7](2019)在《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糖是自然界中一种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研究表明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而这些生物活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分子量、单糖组成和糖苷键的连接方式等。目前提取得到的绝大多数多糖在单糖组成和糖苷键的连接方式方面都极为复杂,将多糖降解后影响生物活性的各种因素均有所变化,从而无法清晰地说明生物活性的变化与分子量大小之间的确切关系。有报道表明茯苓中碱溶性茯苓多糖是一种以β(1→3)糖苷键为主的葡聚糖,将其降解后能够排除单糖组成的变化和糖苷键连接方式的变化对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因此本文选用碱溶性茯苓多糖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羧甲基衍生化后利用H2O2进行氧化降解以制备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并研究了羧甲基茯苓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与分子量之间关系。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利用稀碱提取法得到白色片层状的碱溶性茯苓多糖,并测定了碱溶性茯苓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实验中提取碱溶性茯苓多糖的得率大约为60%,结果表明该碱溶性茯苓多糖是一种由1→3糖苷键组成的,且不含有蛋白质、核酸、游离氨基酸、淀粉和酚类物质的葡聚糖,其中总糖含量为95.14±0.48%,糖醛酸含量为0.1661±0.036%,分子量大约为37×104Da。(2)利用二次加碱法对碱溶性茯苓多糖进行羧甲基改性。羧甲基衍生化后获得了取代度(DS)为0.903±0.007的羧甲基茯苓多糖(CMP-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CMP-1具有在1640 cm-1和1430 cm-1附近的羧甲基特征吸收峰。GPC测得CMP-1的分子量为60.9×104Da,多分散系数α=3.56,表明CMP-1是一种分子量相对较大且分子量分布范围较广的多糖。(3)利用H2O2氧化降解法降解多糖并解析了多糖的结构。固定H2O2浓度为2%,反应温度为50℃,选取降解时间为40 min、80 min和120 min来对CMP-1进行氧化降解,最终得到了3种产物分别为CMP-1-1,CMP-1-2和CMP-1-3,其分子量分别为10.69×104Da,3.22×104Da和1.09×104Da,且3种降解多糖的取代度与CMP-1的取代度基本一致。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得到CMP-1及其3种降解产物中各类型糖苷键的比例基本一致。刚果红实验证明了CMP-1及其降解产物都含有三螺旋结构。(4)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的抗氧化性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包括对Fe3+的还原能力、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羟自由基的抑制能力。降解后低分子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CMP-1-3抗氧化活性最好,且抗氧化效果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5)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对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均能够降低氧化损伤细胞胞外LDH的活力,降低细胞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力,且低分子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表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在10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CMP-1-2对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抑制脂质过氧化以及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活力的效果最好。本文通过二次碱化法制备得到羧甲基茯苓多糖并将其进行氧化降解,最终获得了分子量跨度较大的4种多糖,其分子量分别为60.9×104 Da、10.69×104 Da、3.22×104 Da和1.09×104 Da,实验结果表明这4种多糖组成和结构类似,只存在分子量方面的差异。抗氧化研究结果显示分子量的下降有利于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提高,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并非分子量越小抗氧化活性越好,这说明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可能还受某些特定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上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探索分子量对多糖空间结构的影响提供相关依据。
杨斯淇[8](2019)在《羊栖菜多糖酶解产物及其分离纯化组分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羊栖菜,一种流行于亚洲的可食褐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温带海岸线附近。除了食用价值,用价值,上千年来用来治疗淋巴结核、水肿、消化不良、气滞等疾病。以羊栖菜为代表的褐藻中含有各种具有健康益处的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其中的酸性多糖。由于羊栖菜价格低廉,分布广泛,因此将羊栖菜加工为功能性食品或开发成低副作用的药物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羊栖菜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但其中的粗多糖可利用的生物活性相对偏低。为了对羊栖菜多糖进—步研究,提高生物活性,本文以羊栖菜粗多糖为原料,选取果胶酶和糖化酶复合的方案进行降解,并研究了酶解后多糖的生物活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对酶解后多糖进行分离与纯化,研究纯化组分的生物活性,为研发羊栖菜多糖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羊栖菜粗多糖(SFP),采用果胶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法对其进行降解得到酶解羊栖菜多糖(ESFP)。根据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分析相结合得到酶解最优工艺方案:温度为54.2 ℃,酶浓度为68.4U/mL,酶比为3.3:1,反应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多糖的酶解率为18.57%。2.对SFP和ESFP的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降解前后的总糖、糖醛酸、硫酸根含量均有所增加,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经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扫描结果分析可知样品的纯度良好,且酶解并没有破坏多糖分子结构和活性基团。SFP和ESFP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12.56万和8.68万,单糖组成分析表明SFP和ESFP主要是由Fuc、Gal、Man组成,还含有少量的Glu和Xyl。3.对SFP和ESF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还原力和自由基(.DPPH、.OH、O2)清除实验中ESF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显着高于SFP的活性;对SFP和ESFP的体外胆酸结合活性进行研究分析表明:SFP与ESFP与胆酸钠和鹅去氧胆酸钠均有较好的结合能力,但是ESFP活性明显优于SFP,相当于消胆胺的50%左右。4.酶解多糖经过纤维素DEAE-52柱与SephadexG-100柱分离纯化,得到均为酸性多糖的4个组分,分别为ESFP1、ESFP2、ESFP3、ESFP4。紫外扫描结果显示 ESFP1、ESFP2、ESFP3在260~280nm处都无明显吸收峰出现,说明这三个组分中核酸和蛋白质等杂质含量很低,而ESFP4在280 nm有很低的吸收峰,说明该组分多糖分子上可能结合有少量糖蛋白;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分析结果显示ESFP1、ESFP2、ESFP3和ESFP4峰型为单一峰,说明他们纯度较好。对4个纯化组分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ESFP1、ESFP2、ESFP3、ESFP4糖醛酸含量分别为 10.12%、7.92%、6.72%、1.76%;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96%、1.04%、1.10%、1.18%;硫酸根含量分别为8.76%、9.89%、10.03%、10.68%。测得 ESFP1、ESFP2、ESFP3、ESFP4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55万、8.63万、7.62万、8.65万。单糖组成主要是由Fuc、Gal、Man组成,还含有少量的Glu和Xyl。5.ESFP1、ESFP2、ESFP3与ESFP4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铁还原能力由大到小到小为ESFP4>ESFP3>ESFP2>ESFP1;对DPP H 的清除效果 ESFP1>ESFP2>ESFP3>ESFP4,且IC50分别是 0.071、0.228、0.375 和 0.703 mg/mL;.O2-自由基清除能力ESFP4<ESFP3<ESFP1<ESFP2,且 IC50值分别为 0.432、0.131、0.225、0.371 mg/mL;.OH 的清除能力 ESFP1>ESFP2>ES FP3>ESFP4,在5 mg/ml的样品浓度下,清除率分别为85.4%、78.8%、72.4%、20.7%。6对对RAW264.7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1)SFP、ESFP、ESFP1、ESFP2、ESFP3 与ESFP4 这 6 个样品对 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随着浓度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且ESFP活性大于SFP活性,ESFP各纯化组分活性大小依次为ESF P3>ESFP2>ESFP1>ESFP4;(2)6 个样品对 RAW264.7 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均随着浓度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ESFP活性大于SFP活性,ESFP各纯化组分活性强弱依次为(按照峰值数值):ESFP2>ESFP1>ESFP3>ESFP4;(3)6 个样品促进细胞产生NO的活性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且ESFP活性大于SFP活性,ESFP各纯化组分活性强弱依次为(按照峰值数值)ESFP2>ESFP1>ESFP3>ESFP4。细胞免疫调节活性最好的组分为ESFP2,而SFP的活性最差。
董玲丽,姜翠丽,柴怡,陈聪聪,李楠[9](2018)在《羊栖菜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羊栖菜中多糖、褐藻多酚、甾醇、萜类等活性成分以及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和抑菌等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羊栖菜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倪顺,李洁,杨柳贞,郑丹滢,卢颖,许明峰[10](2018)在《响应面法优化羊栖菜多糖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利用响应面法对羊栖菜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设计原理,在三因素三水平上,通过分析来确定各个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得出羊栖菜多糖水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7.0℃,浸提时间2.60h,液料比32∶1,提取率为7.92%,与理论预测值7.91%较接近,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羊栖菜多糖的提取工艺可行.
二、羊栖菜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单糖组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栖菜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单糖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羊栖菜多糖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羊栖菜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 |
1.1 抗炎作用 |
1.2 抗肿瘤作用 |
1.3 抗氧化作用 |
1.4 抗凝血作用 |
2 羊栖菜多糖结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2.1 单糖组成 |
2.2 分子量 |
2.3 官能团 |
2.4 构型及构象 |
3 展望 |
(2)不同方法提取的羊栖菜多糖理化性质及益生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羊栖菜预处理 |
1.2.2 羊栖菜多糖的提取 |
1.2.2. 1 热水提取 |
1.2.2. 2 纤维素酶辅助热水提取 |
1.2.2. 3 超声辅助热水提取 |
1.2.2. 4 脉冲电场辅助热水提取 |
1.2.3 多糖得率的测定 |
1.2.4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1.2.5 单糖组成的测定 |
1.2.6 流变特性 |
1.2.7 多糖对乳杆菌促增殖作用研究 |
1.2.7. 1 菌的准备 |
1.2.7. 2 MRS培养基的制备 |
1.2.7. 3 促增殖作用的测定 |
1.2.8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羊栖菜多糖的得率 |
2.2 分子量 |
2.3 单糖组成 |
2.4 流变特性 |
2.5 对乳杆菌的促增殖作用 |
3 结论 |
(3)羊栖菜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概述 |
1.1.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来源 |
1.1.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 |
1.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抑制动力学 |
1.2 海藻多糖的研究概况 |
1.2.1 海藻多糖的提取与纯化研究 |
1.2.2 海藻多糖的结构研究及构效分析 |
1.2.3 海藻多糖的活性研究 |
1.3 羊栖菜研究概况 |
1.3.1 羊栖菜多糖分离纯化研究 |
1.3.2 羊栖菜多糖的活性研究 |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羊栖菜活性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
2.1 前言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羊栖菜多糖的提取 |
2.3.2 单因素试验 |
2.3.3 DEAE-52柱层析分离纯化 |
2.3.4 Sephadex G-200 柱层析纯化 |
2.3.5 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6 硫酸基含量的测定 |
2.3.7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岩藻糖标准曲线 |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4.3 羊栖菜多糖的DEAE-52纤维素柱层析 |
2.4.4 羊栖菜多糖的Sephadex G-200 柱层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羊栖菜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作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1 试剂与材料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SFP-1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作用 |
3.3.2 影响SFP-1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因素的分析 |
3.3.3 SFP-1与α-葡萄糖苷酶相互作用研究 |
3.3.4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SFP-1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分析 |
3.4.2 影响SFP-1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因素的分析 |
3.4.3 SFP-1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羊栖菜活性多糖组分的结构初探 |
4.1 前言 |
4.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4.2.1 试剂与材料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SFP-1分子量的测定 |
4.3.2 SFP-1单糖组成分析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
4.3.4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4.3.5 核磁共振(NMR)分析 |
4.3.6 SFP-1的热重分析(TG) |
4.3.7 刚果红实验 |
4.3.8 X射线衍射(XRD)测定 |
4.3.9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多糖分子量测定 |
4.4.2 单糖组成测定 |
4.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4.4.4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
4.4.5 核磁共振分析 |
4.4.6 SFP-1的热重分析(TG) |
4.4.7 刚果红实验 |
4.4.8 X射线衍射测定 |
4.4.9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裸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藻类简介 |
1.1.1 裸藻简介及研究现状 |
1.2 多糖研究现状 |
1.2.1 多糖简介 |
1.2.2 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
1.2.3 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裸藻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裸藻多糖含量测定 |
2.3.2 裸藻多糖提取方法选择 |
2.3.3 裸藻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
2.3.4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裸藻多糖提取方法 |
2.4.2 醇沉条件 |
2.4.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4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酶解法提取裸藻多糖的工艺 |
2.5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除蛋白 |
3.3.2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的制备 |
3.3.3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含量测定 |
3.3.4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5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3.3.6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3.3.7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对Fe2+螯合能力的测定 |
3.3.8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还原力的测定 |
3.3.9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对脂质过氧化抑制率的测定 |
3.3.10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除蛋白方法选择 |
3.4.2 三氯乙酸浓度选择 |
3.4.3 不同分子量段裸藻多糖含量分析 |
3.4.4 DPPH自由基清除率 |
3.4.5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
3.4.6 超氧阴离子清除率 |
3.4.7 Fe~(2+)螯合率 |
3.4.8 还原力 |
3.4.9 脂质过氧化抑制率 |
3.5 结论 |
第四章 裸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单糖组成及其生物活性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裸藻多糖的纯化 |
4.3.2 裸藻多糖的纯度鉴定 |
4.3.3 裸藻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4 裸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4.3.5 裸藻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4.3.6 裸藻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4.3.7 裸藻多糖的抑菌活性 |
4.3.8 裸藻多糖的其它生理活性 |
4.3.9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裸藻多糖的分离纯化 |
4.4.2 裸藻多糖的纯度鉴定 |
4.4.3 红外光谱分析 |
4.4.4 抗氧化活性分析 |
4.4.5 裸藻多糖分子量 |
4.4.6 裸藻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
4.4.7 裸藻多糖抑菌活性分析 |
4.4.8 裸藻多糖其他生理活性分析 |
4.5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西番莲果皮多糖的降解、结构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西番莲概况 |
1.1.1 西番莲简介 |
1.1.2 西番莲的研究现状 |
1.2 多糖的降解方法 |
1.2.1 生物降解 |
1.2.2 物理降解 |
1.2.3 化学降解 |
1.3 多糖的结构分析 |
1.3.1 化学分析 |
1.3.2 仪器分析法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氧化降解西番莲果皮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材料来源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仪器设备 |
2.3 样品的制备 |
2.3.1 多糖提取 |
2.3.2 多糖的降解 |
2.3.3 单因素试验 |
2.3.4 响应面优化降解工艺 |
2.3.5 理化性质 |
2.3.6 多糖的表征 |
2.3.7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试验 |
2.4.2 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2.4.3 最优条件确定 |
2.4.4 理化性质 |
2.4.5 多糖的表征 |
2.4.6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5 章节小结 |
第3章 酶解西番莲果皮多糖的结构及抗氧化活性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材料来源 |
3.2.2 实验试剂 |
3.2.3 仪器设备 |
3.3 样品的制备 |
3.3.1 培养基 |
3.3.2 固态发酵产酶 |
3.3.3 WPEP的降解 |
3.3.4 理化性质研究 |
3.3.5 体外抗氧化活性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EWPEP的制备 |
3.4.2 理化性质研究 |
3.4.3 体外抗氧活性 |
3.5 章节小结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稀酸提取羊栖菜多糖的结构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羊栖菜多糖的提取 |
1.3.2 羊栖菜多糖的理化性质测定 |
1.3.3 羊栖菜多糖的分子量及单糖组成测定 |
1.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1.3.5 刚果红试验 |
1.3.6 扫描电镜分析 |
1.3.7 流变特性分析 |
1.3.8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 |
1.3.9 DPPH·清除率 |
1.3.10 ABTS·清除率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羊栖菜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
2.2 羊栖菜多糖的分子量及单糖组成分析 |
2.3 红外光谱分析 |
2.4 构象分析 |
2.5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6 流变学特性分析 |
2.7 抗氧化活性分析 |
2.7.1 ORAC分析 |
2.7.2 DPPH·清除率 |
2.7.3 ABTS·的清除率 |
3 讨论与结论 |
(7)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糖的研究 |
1.1.1 多糖的提取 |
1.1.2 多糖的化学修饰方法 |
1.1.3 多糖的降解方法与降解后生物活性的变化 |
1.1.4 多糖的结构表征 |
1.1.5 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1.1.6 多糖抗氧化机制及构效关系 |
1.2 茯苓 |
1.2.1 茯苓概述 |
1.2.2 茯苓的主要成分 |
1.2.3 茯苓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茯苓多糖的研究意义 |
1.3.2 分子量对多糖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意义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碱溶性茯苓多糖的提取与结构鉴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试剂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碱溶性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 |
2.3.2 碱溶性茯苓多糖的制备 |
2.3.3 多糖的全波长扫描分析 |
2.3.4 多糖的理化指标测定 |
2.3.5 多糖特性粘数的测定 |
2.3.6 单糖组成的测定 |
2.3.7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2.4 结果分析 |
2.4.1 全波长扫描结果分析 |
2.4.2 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2.4.3 特性粘数的测定结果 |
2.4.4 单糖组成的测定 |
2.4.5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2.5 本章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降解与结构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试剂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 |
3.3.2 羧甲基茯苓多糖取代度的测定 |
3.3.3 红外光谱测定 |
3.3.4 制备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的条件筛选 |
3.3.5 分子量的测定 |
3.3.6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取代度的测定 |
3.3.7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
3.3.8 刚果红实验 |
3.4 结果分析 |
3.4.1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和取代度的测定结果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3.4.3 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
3.4.4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制备条件的筛选 |
3.4.5 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及其取代度的测定 |
3.4.6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分析 |
3.4.7 刚果红实验结果 |
3.5 本章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试剂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 |
4.3.2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对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4.3.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4.4.1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抗氧化性的测定结果 |
4.4.2 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对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4.5 本章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羊栖菜多糖酶解产物及其分离纯化组分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羊栖菜及羊栖菜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1 羊栖菜概况 |
1.1.2 羊栖菜的化学组成 |
1.2 降血脂及胆汁酸的研究进展 |
1.2.1 降血脂的研究进展 |
1.2.2 胆汁酸的研究进展 |
1.3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4 RAW264.7巨噬细胞 |
1.5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羊栖菜多糖的提取及复合酶法降解多糖的工艺优化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羊栖菜多糖的提取及制备 |
2.2.2 羊栖菜粗多糖的降解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硫酸-苯酚法测总多糖含量 |
2.3.2 DNS法测还原糖 |
2.3.3 复合酶解羊栖菜粗多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4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2.3.5 复合酶反应时间的确定 |
2.4 小结 |
第3章 羊栖菜多糖及其酶解产物活性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羊栖菜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
3.2.2 羊栖菜多糖体外抗氧化实验 |
3.2.3 胆酸结合活性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羊栖菜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 |
3.3.2 体外抗氧化研究 |
3.3.3 体外胆酸结合能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酶解多糖的分离纯化与各纯化组分对RAW264.7细胞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羊栖菜复合酶解多糖 |
4.2.2 Sephadex G-100凝胶纯化羊栖菜酶解多糖粗分离物 |
4.2.3 各纯化组分分析 |
4.2.4 各纯化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2.5 各纯化组分对RAW264.7细胞的免疫调节的活性研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分离结果 |
4.3.2 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结果 |
4.3.3 各纯化组分分析结果 |
4.3.4 各纯化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3.5 各纯化组分对RAW264.7细胞的免疫调节的活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致谢 |
(9)羊栖菜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羊栖菜活性成分 |
1.1 羊栖菜多糖 |
1.2 褐藻多酚 |
1.3 甾醇和萜类化合物 |
1.4 其他成分 |
2 羊栖菜生物活性 |
2.1 抗氧化活性 |
2.2 抗衰老活性 |
2.3 抗肿瘤活性 |
2.4 降血糖、降血脂 |
2.5 抑制细菌 |
3 结语 |
(10)响应面法优化羊栖菜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水浸提羊栖菜多糖的提取工艺 |
1.2.2 羊栖菜的多糖提取率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响应面法分析因素水平的选取 |
2.2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设计方案及结果 |
2.3 响应面图与等高线图分析 |
2.4 最佳工艺条件的预测及验证 |
3 讨论 |
四、羊栖菜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单糖组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羊栖菜多糖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王倩文,程春露,秦霞,蒋妍,姜苗佳,陈瑾. 广东化工, 2021(09)
- [2]不同方法提取的羊栖菜多糖理化性质及益生活性[J]. 孔秋红,张瑞芬,曾新安,张名位,马永轩,游丽君. 现代食品科技, 2021(05)
- [3]羊栖菜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D]. 张梦晴. 江南大学, 2020(01)
- [4]裸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D]. 葛智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5]西番莲果皮多糖的降解、结构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 胡楠.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稀酸提取羊栖菜多糖的结构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J]. 吴娟,欧志荣,李昭蓉,赵谋明. 福建农业学报, 2019(07)
- [7]不同分子量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冯燕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羊栖菜多糖酶解产物及其分离纯化组分的生物活性研究[D]. 杨斯淇.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6)
- [9]羊栖菜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综述[J]. 董玲丽,姜翠丽,柴怡,陈聪聪,李楠.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6)
- [10]响应面法优化羊栖菜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 倪顺,李洁,杨柳贞,郑丹滢,卢颖,许明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