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散思维”训练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彦[1](2021)在《工作记忆刷新训练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文中指出
杜晓静[2](2021)在《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场科技竞争的马拉松长跑比赛中,创新的速度、耐力、持续性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保证国家充沛的创新活力,需高度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发散思维。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思维的发展应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者沉浸于问题情境中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建构新知。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为发散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开拓新思路。首先,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及资料,明确发散思维和问题情境教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并开展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和问题情境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其次,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掌握高中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发散思维培养的难题与不足以及问题情境教学实施的困境,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最后,结合问题情境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并开展教学实践研究。选择两个适宜的班级分别实施常规教学和问题情境教学,利用量表检测学生实验前后的发散思维水平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思维意识和思维的流畅性,同时,教师对问题情境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对如何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则缺乏实践。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同时总结出基于问题情境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原则和注意事项。
李永杰[3](2021)在《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文中提出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创造力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大学阶段,由于个体和创造力有关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这一阶段是人一生中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为创新而教”就成为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尽管大量的研究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以及神经基础等,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关注,这方面缺少实证研究的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延缓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本研究结合横断和加速追踪设计,从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两个层面,通过开展两类具体研究(共12项子研究)来探讨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及其神经基础,以期助推普通高校的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增值效应。研究一采用横断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1招募某普通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446名有效被试参与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发散思维(子研究1a)以及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研究1b)两个方面的差异性。子研究2从子研究1的被试中招募到148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2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2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2c)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二采用加速追踪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3招募到178名被试参与研究,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大学生一年前和一年后在发散思维(子研究3a)以及问题提出任务(子研究3b)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的差异性。子研究4从子研究2的被试中招募到33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4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4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4c)进行关联分析。子研究5基于一年级被试的数据进行了脑-行为指标的预测分析。结果如下: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a和3a均发现,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年级变化显着,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入学一年后均显着降低。但是,关于大四学生的年级变化,加速追踪设计(子研究3a)的结果和横断设计(子研究1a)的结果稍有区别,研究发现大学生升入大四后的发散思维强于大三时,这致使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略有回升而非持续下降的整体趋势。专业类别以及性别等对大学生发散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但模型分析表明年级因素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总分和流畅性上的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本研究数据得到的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情况。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b发现,即使控制了专业类别、性别和智力,大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均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年级效应特别是大一和大四间的年级效应最为显着,大四学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明显弱于大一学生。子研究3b也得到了相似的年级效应,大一学生与其余三个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差异最为显着,大一学生显着强于其余三个年级的学生。与子研究1b不同的是,基于追踪设计的数据也显示大四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回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的神经基础:对脑灰质形态结构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中央后回体积与发散思维流畅性、独特性得分显着正相关,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显着正相关。对脑静息态功能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小脑(簇8)的局部一致性与发散思维流畅性、问题提出流畅性、问题提出变通性以及问题提出总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对脑区间结构连接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左侧丘脑放射束FA平均值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均正相关;右侧下额枕束AD平均值与发散思维独特性正相关。探索性预测分析发现,全脑体积、左小脑灰质体积和左侧丘脑放射束FA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较好的预测作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年后、二年后)没有预测作用。但整体上,预测分析的被试人数偏少(分别为37、12、9),预测分析的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的重复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1)专业类别、性别与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有一定关系,但年级因素是解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具体表现为:入学一年后急剧减弱,随后缓慢下滑,到大四时逆转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回升。3)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发展轨迹和其发散思维的变化相似。4)右中央后回的体积、右小脑的局部一致性、左侧丘脑放射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微观结构变化可能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结果提示:个体创造性思维在大学期间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李尊[4](2021)在《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图示思维工具,通过对色彩、图形和各种线条等的合理组合,有利于发展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加思维训练的趣味性,从而有助于思维训练扎实落地。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国内外有关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和当下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理论与实践结合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策略。论文第一章讨论思维导图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叶圣陶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林崇德等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阐明语文教育中发展思维的重要性。本章进而讨论思维导图的本质及对思维训练的应用价值,论证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论文第二章讨论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本章引用钱梦龙、王开东和饶美兰等人的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解决重难点和形成学生的系统认知。论文第三章讨论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本章引用包建新、胡明道和余映潮等人的教学案析,分析写作教学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明确文章立意、发散思维和优化文章结构。论文第四章是微型教学实验报告。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历,分别设计和实施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微型实验,验证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通过教学实验结果可以发现,思维导图在“发展思维”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并整理学生的思维秩序,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训练效果。
周瑾[5](2021)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材料作文自2006年出现以来,逐渐成为高考语文作文主流。新材料作文写作材料的多元化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创造性。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一直都是困难重重。新材料作文就是要学生自主发掘材料中所蕴含的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运用发散思维将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感受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第二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1]高中作文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无新意、立意角度找不准、缺乏个人见解、表达思路不顺畅、思维固化严重等方面,可见在新材料作文学习中,学生思维方面地缺乏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本文是结合国内外对发散思维的相关研究,把发散性思维引用到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主要研究思路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缘起等,并对新材料作文以及有关发散思维培养的文献进行梳理,使本研究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对作文教学、写作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并对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及特征做详细介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挖掘发散思维在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表现。接着结合近十年高考全国二卷考查分析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思维运用现状,并将新材料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思维问题以及教师教学问题及原因做一探究。同时从教材系统、教师教学、学生学法和其他四个方面阐明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详细培养策略。最后以新材料作文评改评价体系的研究为主,提出评价体系重设意见,从评价环节方面进行思维培养设计重构。本文写作以期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执教新材料作文时有些许帮助。
姜琦丽[6](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国家科技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J.P.Guilford指出:培养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价值。思维的发散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生物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开阔性、思维性、科学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既融合了从宏观到微观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关于生命现象理念、从定性到定量的实验分析,与信息发展、工程技术、社会经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式,经过相关资料的搜集,进而分析出当前国内外关于发散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问题。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初中生物学生发散思维情况问卷调查》问卷,选取重庆市10所中学初一初二学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后了解到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意识及有利于发散思维培养的外部条件三个方面的情况如下:第一,初中生的生物发散思维能力处于一个中等水平,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具有良好的基础,思维的变通性优于思维的流畅性;但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水平处于一个中偏下的水平,思维的独特性明显欠缺。第二,针对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意识,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使用意识,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善于设置自主的学习计划。第三,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培养意识,但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比较传统,创新性明显不足。第四,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都能营造出鼓励创造的氛围,民主和谐的家校环境,有利于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多方资料查阅及咨询一线的教师后,根据调查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有利于在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原则及教学策略。选取重庆市育才中学作为实践基地,采用行动研究法亲身进行两个月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实验法。通过对学生课堂的观察和成绩的对比,本研究选取水平层次相当的两个班级,初一(5)班为对照班,初一(6)班为实验班。在进行教学实践前,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发放《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TTCT)》量表改编版,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前测,收集测量结果;在经过实验教学后,在两个班级分别发放齐鑫编制的《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量表,定时进行后测,收集后测数据。得到前后测实验结果后,用SPSS软件,采用统计分析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比较两个班级的差异显着性,最后得出结论:笔者所提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局限,本研究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笔者亲身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可供一线教师及研究人员参考。寄希望于后续的研究者可进行长期的实践对比,使研究的结果更为可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更为合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策略。
唐心懿[7](2021)在《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国内外的发散性思维研究较为热门,教育者们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学者也很多。但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策略以及实践研究较少,所以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和二部分主要把发散性思维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在研读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上,对现阶段关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当前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和四部分是对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上海市JDYZ的高一(3)班和高一(4)班学生和全体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程度。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看法。再结合第三部分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相对应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第五部分是本人利用在上海市JDYZ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期,将第四章提出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且以“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应用”、“静摩擦力”、“共点力的平衡”五个高一典型课程进行与策略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业成绩、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物理发散性思维水平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第六部分是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的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天林[8](2020)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性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观念性导向作用,因此,在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养成尤具意义,也是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发散思维含义、途径和方法的阐述,结合案例探讨发散思维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训练与应用。
韩旭[9](2020)在《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中国制造业整体落后于欧美日等传统工业强国仍是不争的事实。对发达国家长期的跟随模仿,使得我国工程科技人员整体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突破发达国家愈发严密的技术封锁,推动国内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高质量工程师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工程人才更应具备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难题的能力,对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的需求愈发明确而紧迫。为了应对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高等工程教育理应更加重视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培养。然而,工程创造力培养仍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有力的实践探索。具体表现为:第一,工程创造力的内涵仍不清晰;第二,工程创造力的测评仍脱离工程实践;第三,工程创造力的提升机理仍不明确。有关工程创造力研究和实践的匮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工程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本文围绕“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这一核心话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界定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并开发相应的测评方法;第二,剖析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内在机理;第三,提出面向我国工科人才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建议。为了回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借助文献研究、调研访谈、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详细梳理已有创造力文献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创造力内涵及测评研究;进而,基于C-K理论的视角,开展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研究,并主动设计和实施实验,对机理研究的结论加以验证;此外,选取国内外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提炼其实践举措的亮点,反思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开展以上一系列研究,形成如下四项结论:第一,通过深入分析工程活动的特征,本研究指出,工程创造力是在满足特定功能要求和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产生多种新颖且有用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其内涵具体分为创造维度(包括流畅性、丰富性、原创性三个子维度)和工程维度(包括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三个子维度),并针对六个子维度开发了工程创造力的定量测评方法。第二,基于C-K理论的视角,识别了工程创造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工程创造力培养中的主要方法,提炼不同方法之间的共性要素。最后,揭示工程创造力培养中克服障碍的四条机理(包括摆脱固着效应、促进发散思维、跨越知识壁垒、重构约束思维)。第三,设计并实施“浙江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作为实验研究的载体,最终共收集工科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有效项目报告167份。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后,学生的工程创造力测评的六个维度(流畅性、丰富性、原创性、可行性、经济性、可靠性)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提升,从而验证了本文机理研究的结论。第四,选取国内外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中国清华大学),总结提炼其实践举措中的亮点,深入反思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在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将工程创造力纳入其中;在培养过程方面,应推进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学习,培养工科人才的创造力;在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在支撑条件方面,应着力建设适应项目教学的新型工科教师队伍。本研究的理论及现实贡献包括:第一,明确了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开发了新的测评方法;第二,基于C-K理论的视角,揭示了工程创造力培养过程的机理,填补了理论研究空白;第三,针对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高等工程教育变革提供实践启示。
赵彩珍[10](2020)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目的、过程、资料三个方面阐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教学实例,探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如设计任务促进小组合作探究、有效提问明确相关问题、聚合抽象建立比较差异法等。
二、“发散思维”训练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散思维”训练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发散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问题情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发散思维 |
2.1.1 发散思维的概念 |
2.1.2 发散思维的特征 |
2.1.3 发散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 问题情境教学 |
2.2.1 问题 |
2.2.2 问题情境教学 |
2.3 理论依据 |
2.3.1 吉尔福特创造力理论 |
2.3.2 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 |
2.3.3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3.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3 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及问题情境教学现状调查 |
3.1 学生发散思维现状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1.2 问卷设计 |
3.1.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问题情境教学与发散思维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2.2 问卷设计 |
3.2.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基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
4.1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
4.1.1 紧贴教学内容和目标 |
4.1.2 内容真实、科学、探究化 |
4.1.3 形式多样、趣味化 |
4.1.4 呈现清晰、精练、层次化 |
4.1.5 情境延伸、拓展、应用化 |
4.2 教学实施策略 |
4.3 典型教学案例 |
4.3.1 案例分析一新授课(一例贯穿型) |
4.3.2 案例分析二实验课(多例突破型) |
4.3.3 案例分析三复习课(一例贯穿型) |
5 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假设 |
5.2 教学实验设计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实验变量 |
5.2.3 实验工具 |
5.2.4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前测 |
5.3.2 实验后测 |
6 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
6.2.1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原则 |
6.2.2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注意事项 |
6.3 教学建议 |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高中生物学问题情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生物改编版 |
附录四:《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附录五:新授课教学案例(一例贯穿型) |
附录六:实验课教学案例(多例突破型) |
附录七:复习课教学案例(一例贯穿型) |
致谢 |
(3)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创造力概述 |
1.2 创造力的发展研究 |
1.3 创造力的神经基础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的创新点 |
2.4 研究意义 |
第三章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其神经基础的横断研究 |
子研究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规律 |
3.1 子研究1a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 |
3.2 子研究1b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 |
子研究 2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神经基础研究 |
3.3 子研究2a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灰质形态结构的关系 |
3.4 子研究2b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白质微结构的关系 |
3.5 子研究2c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静息态功能的关系 |
第四章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追踪研究 |
子研究3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规律 |
4.1 子研究 3a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变化的追踪研究 |
4.2 子研究 3b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追踪研究 |
子研究 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的追踪研究 |
4.3 子研究 4a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脑灰质形态结构关系的追踪研究 |
4.4 子研究 4b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脑白质微结构变化关系的追踪研究 |
4.5 子研究 4c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静息态功能关系的追踪研究 |
子研究5 脑多模态指标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预测分析 |
4.6 子研究5a 脑多模态指标对一年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预测分析 |
4.7 子研究5b 脑多模态指标对一年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预测分析 |
第五章:综合讨论和结论 |
5.1 讨论 |
5.2 本研究结论 |
5.3 本研究贡献和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基础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思维导图与语文教育 |
一、语文教育中发展思维的重要性 |
(一)发展思维的重要性 |
(二)发展思维的框架 |
二、思维导图及其价值 |
(一)思维导图的由来 |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
(三)思维导图的制作 |
(四)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
三、在语文教育中应用思维导图 |
(一)思维导图的运用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 |
(二)思维导图与语文板书对比 |
第二章 思维导图与初中阅读教学 |
一、应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思路 |
二、应用思维导图解决重难点 |
三、应用思维导图形成系统认知 |
第三章 思维导图与初中写作教学 |
一、应用思维导图明确立意 |
二、应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 |
三、应用思维导图优化文章结构 |
第四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实验及评估 |
一、阅读教学实验 |
二、写作教学实验 |
三、教学实验评估 |
(一)效果和评价 |
(二)实验评测和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材料作文教学与发散思维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作文教学 |
二、思维与写作思维 |
三、发散思维 |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表现 |
一、新材料作文 |
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特征 |
三、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 |
第二章 高中阶段新材料作文现状 |
第一节 高中新材料作文现状分析 |
一、近十年语文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考查现状 |
二、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
三、学生写作思维运用现状 |
第二节 高中新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一、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高中新材料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三章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
第一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 |
一、教材系统 |
二、教师教学 |
三、学生学法 |
四、其他 |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一、教材系统层面 |
二、教师教学层面 |
三、学生学法层面 |
第四章 新材料作文评价研究 |
一、写作评价对新材料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
二、写作评价体系的重设 |
三、评价体系中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相关问题访谈设计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3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3.1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 |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4 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4.1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原则 |
4.2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4.3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实施 |
4.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设计 |
5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过程 |
5.4 研究测量工具 |
5.5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物学生发散思维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词汇 |
附录3 《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致谢 |
(7)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理论 |
2.2 发散性思维 |
2.3 物理发散性思维 |
2.4 物理核心素养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对象 |
3.5 三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6 对物理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
4.1 建立物理观念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2 训练科学思维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3 开展科学探究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5 注重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
第五章 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
5.1 实验研究目的 |
5.2 实验研究假设 |
5.3 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 |
5.4 教学案例分析 |
5.5 实践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发散性思维量表(前测) |
附录三 物理发散性思维量表(后测) |
附录四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教师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
附录六 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设计素描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散思维的概念与特性 |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
三、发散思维的应用 |
四、发散思维的训练与案例 |
五、结语 |
(9)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现实背景 |
1.1.1 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迫切需要工程创造力培养 |
1.1.2 高等工程教育应更加重视创造力培养 |
1.1.3 创造力培养在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中仍缺乏探索 |
1.2 理论背景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章节安排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创造与创新的区别 |
2.2 创造力的研究综述 |
2.2.1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
2.2.2 创造力的测评 |
2.2.3 创造力的领域特异性 |
2.3 工程创造力的研究综述 |
2.3.1 工程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
2.3.2 科学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
2.3.3 工程创造力与科学创造力的辨析 |
2.3.4 工程创造力的测评 |
2.4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研究分析框架 |
2.5 C-K理论基本内涵 |
2.5.1 两个空间及四个算子 |
2.5.2 C-K理论解构工程问题解决过程 |
2.6 文献述评 |
3 工程创造力的内涵及测评研究 |
3.1 工程活动的基本特征 |
3.2 工程创造力的“创造”维度 |
3.2.1 “流畅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2.2 “丰富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2.3 “原创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3 工程创造力的“工程”维度 |
3.3.1 “可行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3.2 “经济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3.3 “可靠性”子维度的内涵及测评 |
3.4 小结 |
4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研究 |
4.1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
4.1.1 固着效应 |
4.1.2 收敛思维 |
4.1.3 知识壁垒 |
4.1.4 约束思维 |
4.2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
4.3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机理 |
4.3.1 摆脱“固着效应”的机理 |
4.3.2 促进“发散思维”的机理 |
4.3.3 跨越“知识壁垒”的机理 |
4.3.4 重构“约束思维”的机理 |
4.4 小结 |
5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
5.1 浙江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5.1.1 培养目标 |
5.1.2 培养过程 |
5.1.3 评价指标 |
5.1.4 支撑条件 |
5.2 实验设计 |
5.2.1 实验假设提出 |
5.2.2 实验对象选取 |
5.2.3 实验流程介绍 |
5.3 实验数据收集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信度分析 |
5.3.3 配对样本T检验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案例研究 |
6.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6.2 斯坦福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6.2.1 培养目标 |
6.2.2 培养过程 |
6.2.3 评价指标 |
6.2.4 支撑条件 |
6.3 麦克马斯特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6.3.1 培养目标 |
6.3.2 培养过程 |
6.3.3 评价指标 |
6.3.4 支撑条件 |
6.4 奥尔堡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6.4.1 培养目标 |
6.4.2 培养过程 |
6.4.3 评价指标 |
6.4.4 支撑条件 |
6.5 清华大学工程创造力培养项目 |
6.5.1 培养目标 |
6.5.2 培养过程 |
6.5.3 评价指标 |
6.5.4 支撑条件 |
6.6 案例分析结论及延伸思考 |
6.6.1 四个案例横向比较分析 |
6.6.2 延伸思考一: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工程教育中的适用性 |
6.6.3 延伸思考二:我国工程创造力培养整体存在的不足 |
7 工程创造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
7.1 培养目标方面,应明确将工程创造力纳入其中 |
7.2 培养过程方面,应推进基于真实工程项目的学习 |
7.3 评价指标方面,应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 |
7.4 支撑条件方面,应着力建设适应项目教学的师资队伍 |
7.5 小结 |
8 总结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2.1 本研究不足与局限 |
8.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工程创造力前测文件 |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小学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
(一)明确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
(二)注重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过程 |
(三)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资料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 |
(一)设计任务促进小组合作探究 |
(二)有效提问明确相关问题 |
(三)聚合抽象建立比较差异法 |
结语 |
四、“发散思维”训练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作记忆刷新训练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影响[D]. 张文彦.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D]. 杜晓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3]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D]. 李永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尊.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5]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D]. 周瑾.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6]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D]. 姜琦丽. 西南大学, 2021(01)
- [7]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 唐心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设计素描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探讨[J]. 李天林. 大众文艺, 2020(19)
- [9]面向工科人才的工程创造力及其培养研究[D]. 韩旭.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小学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探究[J]. 赵彩珍. 英语教师,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