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有广阔前景的盐穴地下储备库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学科情报团队,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油气地下储备与开发研究中心团队,李娜娜,赵晏强,王同涛,杨春和[1](2021)在《趋势观察:国际盐穴储能战略与科技发展态势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将成为未来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提高常规电力系统和区域能源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迫切需要,因此被称为能源革命的支撑技术和战略性新兴技术,并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地下储能常利用枯竭油气藏、含水层、盐穴等进行储能库建设,作为一种大规模能源存储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郑雅丽,赖欣,邱小松,垢艳侠,李康[2](2021)在《盐穴地下储采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地下盐穴除了处置工业碱渣与核废料,还可进行天然气、石油、氦气等能源的储采。为了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产业链中"储气"环节的建设、建立石油地下储备库、减少气田中氦气稀缺资源的浪费,在总结国内金坛盐穴储气库建设运行成功经验与国外石油、氦气储存技术现状基础上,提出由溶剂注采方式、阻溶剂类型、造腔井型与溶解方式,以及不同储存物质的注采工艺等为研究内容的盐穴地下储采技术。为天然气、石油、氦气的地下储存提供技术方法,对盐矿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储气库调峰设施建设、探索石油与氦气地下储存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王贞硕[3](2020)在《层状盐岩中水平腔压气蓄能储库顶板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盐穴中建设压气蓄能电站是解决风/光能源的发电并网难题以及电网调峰的重要手段之一。依据美国和德国的生产实践,目前的盐穴压气蓄能储库均为梨形单腔,且均建设于大厚度的盐丘之中。由于我国盐岩资源特殊的地质和沉积环境,盐岩地层多为层状,单层厚度较小。为了充分利用我国层状盐岩资源,近年来,提出了建设水平腔体储库的方案。然而,水平腔体储库在拥有更大的储库空间的同时,亦带来了更大跨度的顶板。大跨度的顶板,极易发生不平衡变形、破坏甚至开裂,成为气体泄漏的通道。为此,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压气蓄能条件下水平腔体顶板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在层状盐岩的上覆地层中,确定泥质硬石膏层为水平腔体稳定与否的关键顶板;其次,综合利用板的稳定性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基于线性规划方法确定了压气蓄能内压范围及埋深的可行域;最后,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详尽分析了影响水平腔压气蓄能储库顶板稳定性的各个因素,包括长边长度、保留层厚度和储库运营中循环压力上、下限及采、注气体速率等。所取得的一些有益结论如下:(1)循环内压上限是水平腔体顶板稳定性以及水平腔可行性的主要决定因素。较高的循环内压上限,有利于顶板的稳定,但是过高的内压上限会使顶板中产生拉伸破坏区。综合考虑,循环内压的上限宜小于原位地应力的75%。(2)与典型的梨形单腔相比,水平腔体对内压上限的改变更加敏感,应设置循环内压上限的最低标准。在本文中的条件下,腔体的循环上限压力的最低标准不宜小于原位地应力的60%。(3)腔体尺寸主要影响水平腔腔周以及泥质硬石膏顶板的位移、塑性区扩展和扩容损伤因子SFvs,对腔体体积收缩率和顶板中应力的分布形式影响不大。水平腔体长轴长度为其宽度2倍左右时,腔体体积收缩率有极小值。(4)由于注采气速率的设置需要考虑电网的峰谷分布,因此有限范围内气体注采速率的变化对腔体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较小。(5)保留盐层厚度对泥质石膏顶板位移、应力与塑性区的影响呈现出两面性。增大保留盐层的厚度,可以降低泥质硬石膏顶板的位移量、塑性区体积,却会增加最终体积收缩率和顶板中竖直方向应力达到稳定的时间和其变化过程中的极值。同时,保留盐层太厚也不利于层状盐岩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需要合理确定保留盐层厚度大小。该论文有图59幅,表7个,参考文献113篇。
郑明阳,赖杰[4](2019)在《中盐金坛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储能领域“前沿中的前沿”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是国家级试验示范项目,是储能领域"前沿中的前沿"。2018年12月25日,该项目在金坛奠基。金坛盐盆是我国东部地区综合指标最佳的大型盐矿,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盐金坛公司")自2007年与中石
陈博[5](2018)在《盐穴造腔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盐穴型储气库发展前景广阔,在盐穴造腔过程中,能否控制好阻溶剂和卤水分界面的位置,对于腔体稳定性的好坏至关重要。利用回声法进行界面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和对井筒无干扰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波形特征识别难度大的问题,有关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的研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利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回声法检测盐穴造腔界面的数值模拟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分别进行了不同压差、不同介质和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实验,而后通过波形模拟实验平台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最终结果表明,利用回声法可以准确识别盐穴造腔过程中氮气-卤水界面的位置,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波形特征各具特点,波形特征主要由声波传播介质的特性阻抗和井筒变径位置处的截面积比决定。在归纳总结波形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回声法在国内某井进行了盐穴造腔界面检测的现场应用,使用效果良好。
梅生伟,公茂琼,秦国良,田芳,薛小代,李瑞[6](2017)在《基于盐穴储气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及应用前景》文中提出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是实现电网削峰填谷,解决风电、光伏等波动性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的有效手段。以高压容器为主的储气模式建设成本较高,限制了其装机容量和推广应用。盐穴储气具有建设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技术成熟、密封性好、储气压力高、安全稳定等优点,可以满足大规模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的储气技术需求。文章首先介绍了盐穴储气技术的特点,进一步结合江苏金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阐述了基于盐穴储气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salt cavern 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SC-AA-CAES)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针对未来智能电网发展趋势,探讨了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
魏志博[7](2017)在《盐穴储库建造微纳米油水分离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进入盐穴地下储备库的大规模建造时期,而大部分盐穴储库都将采用技术相对成熟的油垫水溶法进行建设。但是建腔结束后,油垫往往因回收困难而无法循环使用,这不但增加了建腔成本,而且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含有油污的卤水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因此,盐穴储库建造中油垫的高效回收方法及油水分离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本文基于极端润湿性的相关理论,采用电泳沉积法和刻蚀-电泳复合法制备了新型的超疏水-超亲油微纳米表面材料,研究了不同表面材料的极端润湿性能和油水分离性能,并基于毛细力学基本理论探索了超疏水-超亲油表面材料的油水分离的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1)成功研制了一种电泳沉积法在铝合金和不锈钢基材上制备具有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超亲油表面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化学成分和润湿性进行系统分析,获得了实现较优形貌与油水差异润湿性能表面的制备工艺。该工艺下获得的表面材料具有纳米级粗糙结构,对卤水的接触角和滚动角分别为163.5°和3.5°,对柴油的接触角为0°。在筛网基底上制备能够实现对具有明显液相的卤水柴油混合溶液的有效分离,短时间内卤水中浮油的回收效率可达到92.4%以上。(2)成功研制了一种化学刻蚀-电泳沉积复合法在铝合金和不锈钢基材上制备具有微纳米分级结构的超疏水-超亲油表面材料。通过优化刻蚀液配比和电泳沉积动力学参数对超疏水表面材料进行结构优化和性能改进,使其表现出优异的油水差异润湿性,饱和卤水的接触角分别提升至167.1°和166.2°,柴油可以在两种表面快速铺展,接触角为0°。并且,研制的微纳米表面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卤水腐蚀性、机械耐磨性和疏水耐久性。在筛网基材上制备能够实现卤水浮油的高效收集,短时间内油水分离效率达到93.1%以上。(3)基于经典的润湿理论,从表面几何结构参数和系统能量角度出发,分析了纳米表面和微纳米分级表面的几何结构变化对其极端润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微纳米分级结构的表面能够提供更稳定的Cassie润湿状态、更高的接触角以及更低的滚动角。被认为是更有利于实现油水差异润湿性的表面材料。此外,通过液滴冲击实验,发现卤水液滴在冲击微纳米表面过程中能量的消耗相对较小,表现出更稳定的动态超疏水性,这性归因于表面的微纳米分级结构基于润湿压力和反润湿压力关系的协同作用。(4)为克服传统油水分离过程间歇操作的缺点,克服传统分离材料在盐穴储库油垫回收方面的局限,基于研制的微纳米超疏水-超亲油表面材料,发明了一种可实现连续高效回收卤水中浮油的装置。并通过该装置对油水分离材料的分离性能和规律进行研究。并基于毛细动力学理论将油水分离过程简化为毛细作用下的流动过程。初步探讨了超疏水-超亲油分离材料的油垫回收机理,并对分离过程的相关物理量进行了计算,为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在盐穴储库建造油水分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王荔[8](2015)在《盐穴储气库单腔建设投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是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基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天然气表现出供给的短缺性和季节的不均衡性,为了应对突发事故和极端天气等情况,储备一定数量的天然气对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安全性的盐穴地下储存库被广泛使用。然而,盐穴储气库建设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模大、投资高、涉及面广、不确定及风险因素多,若不严格管控,就有可能影响盐穴储气库的正常建设。因而,开展盐穴储气库单腔建设投资研究,对保证我国天然气正常储备和长输管道稳定供气,实现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管理学、投资学、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对JT盐穴储气库单腔建设投资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盐穴储气库单腔建设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模型方法构建单腔投资建设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模型;其次,借鉴系统动力学思想,建立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系统运行模型,理清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优化过程,探讨单腔投资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完成了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优化模型,然后利用已造盐穴储气库数据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最后,针对某个盐穴储气库单腔建设项目,采用投资优化模型进行应用分析。本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投资优化理论,还为盐穴储气库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凯[9](2014)在《盐岩地下储库群多因素优化及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储备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盐岩地下能源储备库以其优良的密闭性及安全性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也正在大规模兴建盐岩地下储备库。然而,我国的地下盐矿层与欧美等国家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外已经取得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适于直接运用到我国的的储备库工程中。并且影响盐岩地下储存运营安全的因素较多,各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储库群的安全性能随时间也具有变化特性,因此,结合我国盐岩地下储备库建设的实际工程地质情况,对储库群进行多因素优化研究和运营期内的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为我国现行盐岩地下储备库的规划、设计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以满足国家及行业部门对能源地下储备经济、安全的需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盐岩地下储备的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也具有借鉴价值。本文以正交试验设计、系统科学理论、系统可靠性理论和工程随机力学等为基础,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江苏金坛盐岩地下储备库为工程背景,结合我国盐岩层的实际地质条件,开展了对盐岩地下储库群的多因素优化研究以及多失效模式下储库群运营期内的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原理,选取盐岩地下储库群规划设计阶段可调控的三个可优化因素进行综合优化研究,得出了三个因素敏感性影响程度,并最终确定了储库群的最优形式。2.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和可靠性数学理论,并结合储库群的工作和结构特点,定义了储库群失效,分析了储库群系统的多种失效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建立了储库群系统可靠性模型。3.基于随机力学和可靠性数学理论,分析计算了不同工况下储库群运营期内的系统时变可靠性,得出了储库群系统以及各元件运营期内的靠性时变规律。
张宁[10](2012)在《深部层状盐岩地下储气库的风险评价与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盐岩具有低渗透率、良好的蠕变行为和损伤自我恢复能力等特点,因此在盐岩介质中储存天然气时能够保证储库的密闭性和在变化储存压力下的储库的稳定性。正是由于盐岩地层的特殊性,利用深部盐岩洞穴进行能源储备形式已经被各国政府广泛认可。近年来,我国也已开始盐岩地下能源储备的选址及建设工作。尽管相对于其它地下能源储备围岩体,盐岩能源地下储备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近三十年来,国外盐岩地下油气储库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经常出现油气渗漏、溶腔失效、地表沉陷等灾害,对环境和能源储备安全带来了灾难性后果。而且相对国外在地层结构简单的巨厚盐丘中的储备库建设相比,我国的盐岩层具有埋藏浅、盐层薄、夹层多、品位低等特点,在这种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条件下建库,难度大、运行风险高,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尤其在风险管理方面亟需就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突破,以满足我国能源储备安全的要求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统计出盐岩地下储气库的风险事故,对可能导致地下油气储库产生油气渗漏、地表沉陷、库群破坏的灾变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辨识,获得了层状盐岩地下储气库的主要风险因子(2)建立了基于莫尔-库伦破坏准则的盐岩地下储气库片帮破坏风险功能函数,提出了基于改进一次二阶矩法的盐岩地下储气库片帮破坏风险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3)根据盐岩损伤扩容边界线,建立了盐岩地下储气库的密闭性功能函数,提出了盐岩地下储气库的渗漏风险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4)考虑盐岩储气库蠕变体积收缩,建立了基于时变可靠度的盐腔体积过度收敛风险功能函数,提出了盐岩地下储气库体积过度收敛风险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5)根据地下空间开采引起地表下沉的传播扩散规律,提出了储气库区地表沉降风险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6)将建立的风险分析方法应用于金坛层状盐岩地下储气库工程,对金坛层状盐岩地下储气库运营风险进行了评价分析,获得了不同失效模式下储气库的风险失效概率。(7)根据建立的盐岩地下储气储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分级标准,基于Web编程技术初步开发了盐岩地下储气库风险信息管理与评估系统,实现了对盐岩地下油气储库群灾害风险的信息管理与风险评估
二、具有广阔前景的盐穴地下储备库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广阔前景的盐穴地下储备库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趋势观察:国际盐穴储能战略与科技发展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盐穴储能领域发展现状 |
2 主要国家/地区盐穴储能战略计划及特点 |
3 国际盐穴储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态势与热点 |
4 对策与建议 |
(2)盐穴地下储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盐穴地下储存物质 |
(1)工业制碱产生废渣回填。 |
(2)核废料储存。 |
(3)石油天然气储存。 |
(4)氦气储存。 |
2 造腔工艺技术 |
2.1 造腔阶段 |
2.2 溶剂注采方式 |
2.3 阻溶剂(图2) |
(1)液态烃阻溶剂。 |
(2)液态氮阻溶剂。 |
(3)天然气阻溶剂。 |
(4)气态氮阻溶剂。 |
(5)阻溶剂控制。 |
2.4 造腔井型 |
(1)单井单腔。 |
(2)双井单腔。 |
2.5 造腔溶解方法 |
2.5.1 单井单腔 |
(1)自下而上造腔法。 |
(2)自上而下造腔法。 |
(3)综合造腔法。 |
2.5.2 双井单腔 |
(1)上提双造腔管柱(图3)。 |
(2)上提单造腔管柱(图4)。 |
3 储存物质注采工艺技术 |
3.1 储存物质注入前准备 |
(1)采出阻溶剂。 |
(2)起出造腔管柱。 |
(3)腔体测量。 |
(4)下入排卤管柱。 |
(5)其他设备安装。 |
3.2 石油储存注采工艺 |
3.2.1 注入方法 |
3.2.2 采出方法 |
3.3 天然气与氦气储存注采工艺 |
3.3.1 注入方法 |
3.3.2 采出方法 |
4 结束语 |
(3)层状盐岩中水平腔压气蓄能储库顶板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层状盐岩地质特征、力学性质及水平腔形态 |
2.1 层状盐岩地质特征与力学性质 |
2.2 水溶造腔技术与水平腔形态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水平腔顶板稳定性与压气蓄能内压设计理论分析 |
3.1 压气蓄能内压设计概述 |
3.2 顶板稳定性与运行内压上、下限 |
3.3 内压循环范围及选址线性规划 |
3.4 本章小结 |
4 压气蓄能条件下水平腔体顶板稳定性数值模拟 |
4.1 稳定性评价概述 |
4.2 数值模型和参数选取 |
4.3 腔体尺寸的影响 |
4.4 腔体内压上、下限的影响 |
4.5 采、注气速率的影响 |
4.6 保留层厚度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盐金坛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储能领域“前沿中的前沿”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空气也能用来储能发电 |
建设盐穴空气储能项目的挑战 |
盐穴储能前景广阔 |
储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技术支撑 |
(5)盐穴造腔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盐穴造腔 |
1.2.1 造腔方式 |
1.2.2 造腔循环方式 |
1.2.3 界面检测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传统界面检测方法 |
1.3.2 无侵入式界面检测仪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回声法检测盐穴造腔界面的理论基础及原理 |
2.1 声波的基本性质 |
2.1.1 声压的基本概念 |
2.1.2 介质的声阻抗率与特性阻抗 |
2.2 声波的反射和透射 |
2.3 声波在突变截面管中的传播 |
2.4 声波的吸收 |
2.5 回声法检测盐穴造腔界面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盐穴造腔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的数值模拟 |
3.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3.1.1 回声法界面检测数值模型的建立 |
3.1.2 计算网格的划分 |
3.2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3.2.1 求解参数设定 |
3.2.2 边界条件设定 |
3.3 声波在井筒中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 |
3.3.1 计算条件 |
3.3.2 声波在井筒中的传播规律 |
3.4 不同压差条件下的波形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
3.4.1 计算条件 |
3.4.2 压差对波形特征影响规律 |
3.5 不同介质条件下的波形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
3.5.1 氮气-卤水 |
3.5.2 柴油-卤水 |
3.6 不同井眼条件下的波形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
3.6.1 正常井眼条件 |
3.6.2 井眼发生缩径 |
3.6.3 井眼发生扩径 |
3.6.4 井眼直径一直扩大 |
3.6.5 井眼直径一直缩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盐穴造腔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的室内实验 |
4.1 波形模拟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 实验内容与方案 |
4.2.1 实验内容 |
4.2.2 实验方案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采样频率对波形特征影响规律 |
4.3.2 压差对波形特征影响规律 |
4.3.3 工况对波形特征影响规律 |
4.4 现场应用实例 |
4.4.1 检测井的井身结构 |
4.4.2 检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盐穴储库建造微纳米油水分离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盐穴储库建造中油垫回收方法研究现状 |
1.3 超疏水材料及其油水分离应用研究现状 |
1.3.1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的启示 |
1.3.2 超疏水表面润湿性能研究现状 |
1.3.3 超疏水材料制备技术研究现状 |
1.3.4 超疏水油水分离材料应用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纳米结构表面超疏水材料制备及其油水差异润湿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泳沉积技术简介 |
2.3 基于电泳沉积法的超疏水材料制备原料、装置及方法 |
2.3.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2.3.2 实验仪器设备及表征方法 |
2.3.3 纳米结构表面超疏水材料制备方法 |
2.4 纳米结构表面超疏水材料油水差异润湿性研究 |
2.4.1 表面形貌特征分析 |
2.4.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
2.4.3 表面润湿性能分析 |
2.4.4 液滴冲击行为分析 |
2.4.5 制备参数对表面形貌和润湿性影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微纳米分级结构表面超疏水材料制备及其油水差异润湿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刻蚀-电泳沉积法的超疏水材料制备原料、装置及方法 |
3.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
3.2.2 实验仪器设备及表征方法 |
3.2.3 微纳米结构表面超疏水材料制备方法 |
3.3 铝基微纳米结构表面油水差异润湿性研究 |
3.3.1 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分析 |
3.3.2 表面润湿性能分析 |
3.3.3 制备参数对表面形貌和润湿性影响分析 |
3.4 不锈钢基微纳米结构表面油水差异润湿性研究 |
3.4.1 表面形貌及化学成分分析 |
3.4.2 表面润湿性能分析 |
3.4.3 制备参数对表面形貌和润湿性影响分析 |
3.5 微纳米结构表面耐用性分析 |
3.5.1 微米结构的引入对耐磨性的影响 |
3.5.2 微纳米结构表面抗腐蚀性能分析 |
3.5.3 微纳米结构表面化学稳定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表面结构特征对润湿性及卤水冲击行为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表面几何结构对润湿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4.2.1 一级纳米结构与润湿状态和润湿性的关系 |
4.2.2 二级微纳米结构与润湿状态和润湿性的关系 |
4.3 表面结构特征对卤水冲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
4.3.1 实验装置及方法 |
4.3.2 卤水液滴冲击动力行为分析 |
4.3.3 卤水液滴形变直径和接触时间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微纳米超疏水-超亲油材料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微纳米油水分离材料分离实验装置及方法 |
5.2.1 含油卤水混合液的配制 |
5.2.2 油水分离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5.3 微纳米超疏水-超亲油材料油水分离特性研究 |
5.3.1 超疏水-超亲油材料油水分离过程 |
5.3.2 超疏水-超亲油材料油水分离机理分析 |
5.3.3 穿透压力分析 |
5.3.4 分离效率及通量分析 |
5.3.5 通量理论计算 |
5.3.6 筛网结构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5.3.7 循环分离次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5.3.8 卤水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的专利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负责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
(8)盐穴储气库单腔建设投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章 盐穴地下储气库相关知识 |
2.1 盐穴地下储气库概述 |
2.1.1 盐穴地下储气库简介 |
2.1.2 盐穴储气库建设过程 |
2.1.3 盐穴储气库建设作用 |
2.2 JT盐穴储气库概述 |
2.2.1 JT盐穴储气库工区概况 |
2.2.2 JT盐穴储气库地质条件 |
2.2.3 JT盐穴储气库建设现状 |
第3章 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的构建 |
3.1 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建设内容分析 |
3.1.1 钻完井 |
3.1.2 造腔 |
3.1.3 注气排卤 |
3.2 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
3.3 单腔投资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模型 |
3.3.1 单腔投资影响因素的确定 |
3.3.2 递阶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章 基于系统思想的盐穴储气库投资优化模型 |
4.1 系统动力学思想的借鉴 |
4.1.1 系统动力学发展历程 |
4.1.2 系统动力学基本内涵 |
4.1.3 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
4.1.4 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系统动力学思想的借鉴 |
4.2 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优化基本思想 |
4.3 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因果关系分析 |
4.3.1 系统边界界定 |
4.3.2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4.4 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优化系统运行流程模型 |
4.4.1 盐穴储气库总投资额系统流程图 |
4.4.2 盐穴储气库总库容量系统流程图 |
4.5 盐穴储气库单腔投资系统模型分析 |
4.6 盐穴储气库单腔单位容量投资最优化过程 |
4.6.1 盐穴储气库单腔单位容量投资优化步骤 |
4.6.2 有效性验证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JK13井基本概况 |
5.2 JK13井建设方案组合 |
5.3 JK13井单位容量投资最优化方案 |
第6章 结论 |
谢辞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盐岩地下储库群多因素优化及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能源储备概述 |
1.1.2 国际和国内能源储备现状 |
1.1.3 盐岩地下储备库面临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盐岩地下储备库研究现状 |
1.2.2 地下洞室优化及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盐岩地下储库群多因素优化研究 |
2.1 引言 |
2.2 正交试验设计 |
2.2.1 正交试验设计概述 |
2.2.2 储库群优化因素及正交表 |
2.2.3 试验指标与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2.3 金坛盐岩地下储库群正交数值模拟试验 |
2.3.1 金坛盐岩地下储备库工程背景 |
2.3.2 数值模型与计算参数 |
2.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2.3.4 极差分析 |
2.3.5 方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盐岩地下储库群系统可靠性模型概化 |
3.1 引言 |
3.2 系统科学理论基础 |
3.2.1 系统概述 |
3.2.2 系统模型简介 |
3.2.3 系统建模概述 |
3.2.4 系统可靠性模型 |
3.3 盐岩蠕变及储库群失效 |
3.3.1 盐岩蠕变机制 |
3.3.2 储库群失效 |
3.3.3 腔体元件体积收缩超限失效 |
3.3.4 矿柱元件塑性区贯通失效 |
3.4 盐岩地下储库群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 |
3.4.1 腔体子系统 |
3.4.2 矿柱子系统 |
3.4.3 储库群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盐岩地下储库群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土木工程中复杂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简介 |
4.3 储库群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方法 |
4.3.1 考虑相关性的储库群系统可靠性分析 |
4.3.2 考虑时效性的储库群系统可靠性分析 |
4.4 金坛盐岩地下储库群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 |
4.4.1 数值模型与计算参数 |
4.4.2 储库群长期流变分析 |
4.4.3 储库群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工作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深部层状盐岩地下储气库的风险评价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盐岩地下储气库的力学研究现状 |
1.2.2 地下工程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盐岩地下储气库风险事故统计与风险因子辨识 |
2.1 引言 |
2.2 盐岩地下储气库风险事故统计 |
2.3 盐岩地下储气库风险事故分析 |
2.4 盐岩地下储气库风险因子辨识 |
2.5 小结 |
第三章 盐岩地下储气库的风险分析方法与分级标准 |
3.1 引言 |
3.2 储气库片帮破坏风险失效概率分析方法 |
3.2.1 储气库片帮破坏风险分析功能函数 |
3.2.2 片帮破坏风险失效概率的计算方法 |
3.2.3 储气库片帮破坏风险失效概率的计算程序 |
3.3 储气库渗漏风险失效概率分析方法 |
3.3.1 储气库渗漏风险分析功能函数 |
3.3.2 基于响应面的蒙特卡洛失效概率分析方法 |
3.3.3 储气库渗漏风险失效概率计算程序的实现 |
3.4 储气库过度收敛风险失效概率分析方法 |
3.4.1 储气库过度收敛风险分析功能函数 |
3.4.2 储气库过度收敛风险失效概率计算程序的实现 |
3.5 储气库区地表沉降风险失效概率分析方法 |
3.5.1 储气库区地表沉降风险分析功能函数 |
3.5.2 储气库区地表沉降的计算方法 |
3.5.3 储气库区地表沉降风险失效概率计算程序的实现 |
3.6 盐岩地下储气库的风险分级标准 |
3.7 小结 |
第四章 金坛深部层状盐岩地下储气库的风险评价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 |
4.2.1 地理位置 |
4.2.2 自然条件 |
4.2.3 金坛盆地岩盐层地质特征 |
4.2.4 岩盐层特征 |
4.3 计算条件 |
4.3.1 风险计算的本构模型 |
4.3.2 计算参数 |
4.3.3 初始地应力 |
4.4 金坛盐岩地下储气库单腔风险评价与分析 |
4.4.1 单腔风险数值计算模型 |
4.4.2 片帮破损风险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3 渗漏风险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4 过度收敛风险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5 储气库区地表沉降风险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金坛盐岩地下储气库群风险评价与分析研究 |
4.5.1 风险分析数值计算模型 |
4.5.2 风险计算方案 |
4.5.3 储气库群采气风险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4 储气库群片帮破坏风险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5 储气库群在极端高压和低压下的风险计算结果及分析 |
4.6 储气库群风险分析与模型试验结果的对比 |
4.6.1 模型试验装置与加载及测试系统 |
4.6.2 模型试验相似材料 |
4.6.3 模型试验制作 |
4.6.4 模型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盐岩地下储气库风险信息管理与风险评价系统的初步开发与风险调控措施 |
5.1 引言 |
5.2 系统开发目标 |
5.3 系统开发流程 |
5.3.1 程序的设计思想 |
5.3.2 程序开发环境 |
5.3.3 程序数据库结构 |
5.3.4 程序框架 |
5.4 系统界面及功能 |
5.5 盐岩地下储气库运营风险调控技术措施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与的研究项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具有广阔前景的盐穴地下储备库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趋势观察:国际盐穴储能战略与科技发展态势分析[J].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学科情报团队,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油气地下储备与开发研究中心团队,李娜娜,赵晏强,王同涛,杨春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10)
- [2]盐穴地下储采技术[J]. 郑雅丽,赖欣,邱小松,垢艳侠,李康. 盐科学与化工, 2021(01)
- [3]层状盐岩中水平腔压气蓄能储库顶板稳定性研究[D]. 王贞硕.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中盐金坛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储能领域“前沿中的前沿”全文替换[J]. 郑明阳,赖杰. 中国盐业, 2019(09)
- [5]盐穴造腔回声法界面检测波形特征研究[D]. 陈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基于盐穴储气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及应用前景[J]. 梅生伟,公茂琼,秦国良,田芳,薛小代,李瑞. 电网技术, 2017(10)
- [7]盐穴储库建造微纳米油水分离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魏志博. 重庆大学, 2017(06)
- [8]盐穴储气库单腔建设投资优化研究[D]. 王荔.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5)
- [9]盐岩地下储库群多因素优化及系统时变可靠性分析研究[D]. 张凯. 山东大学, 2014(12)
- [10]深部层状盐岩地下储气库的风险评价与分析研究[D]. 张宁. 山东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