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状活性炭的生产方法及技术改进趋势

粉状活性炭的生产方法及技术改进趋势

一、粉状活性炭的生产方法及工艺技术改进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景乐,解炜[1](2021)在《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的指标及选择》文中提出通过对常用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特性及相关标准进行分析和归纳,结合净化水用活性炭主要性能影响因素分析,推荐饮用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艺选用8×30目压块破碎颗粒活性炭,并提出饮用水处理厂应加强管理,并结合自身运营特点,制定合理的选炭、换炭或再生方案。

侯政坤[2](2021)在《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文中研究说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含量高,其水质在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等3种煤气化工艺废水中最差,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进行零排放处理是实现现代煤化工清洁生产的关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流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研究,对零排放流程关键工艺进行全流程模拟,并进行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综合分析和多目标优化对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处理量为1800 t/h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六工序的零排放与四工序的达标排放流程的生命周期耗水量、生命周期成本和总环境影响。基于生命周期水耗竭分析方法,考虑间接耗水量后,零排放流程回用1 m3的水将额外消耗1.64 m3的新鲜水;考虑外部排放后,采用零排放流程比达标排放流程的生命周期成本增加76.6%。基于温室气体当量转换法,零排放流程增加了22.5%的CO2-eq排放量,内部归一化后,零排放流程的总环境影响和总人类健康影响分别为1.15和1.03,说明采用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流程达不到的理想的节水与环保要求。从工程、环境和经济(3E)角度研究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中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序列间歇活性污泥法、厌氧好氧工艺等4种不同生化处理工艺工程性能、环境表现和经济成本的影响。选择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全球变暖潜势等19种关键绩效指标对废水生化处理工艺进行评价并构建3E三角模型。结果表明上流式厌氧污泥床系列工艺具有最佳的3E性能(0.5,0,0.5),略优于序列间歇活性污泥法(0.42,0.58,0),优于膜生物反应器(0.28,0.46,0.28)和厌氧好氧工艺(0.3,0.04,0.67)。不同权重维度的分析表明工程因素变化对3E性能的影响最大,其中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对结果的影响最大(0.16~0.33)。对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处理进行全流程模拟与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分析。传统零排放流程的总能量消耗为403248 kW,(火用)输出仅为5.45%,其中酚氨回收单元的(火用)损失最大,为89.60%。经济分析结果表明酚氨回收单元为成本最高单元,环境分析结果表明酚氨回收、生化处理和蒸发结晶单元对环境存在严重影响,外部归一化后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潜势是评价零排放流程的最重要指标,流程的总环境影响为4.78×10-8。针对酚氨回收关键单元提出低汽提塔压力流程,结果表明当汽提塔的压力从0.2 MPa升高到0.6 MPa时,TEC从396969 kW增加到403731 kW,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最优六工序零排放流程的总能量消耗为402764 kW,处理后废水中CO2含量为0.1%。

周强[3](2020)在《复合多介质生物滤池对城市黑臭水体净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老旧城区缺乏对管网的建设,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活污水分散式排放,无法集中收集并得到有效处理,造成水体黑臭现象严重。生物滤池作为黑臭水体治理生物修复技术之一,由于其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对我国部分地区黑臭水体进行修复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仍不理想,这是因为对有机物的关注多集中在BOD和COD等指标上,这些指标很难体现出生物法净化黑臭水体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组分、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变化;其次,市面上的生物载体存在着生物相容性低、比表面积小、吸附效果差和易老化等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两套多介质生物滤池并对载体进行了改性,强化了载体性能,有效的去除了黑臭水体中的COD、氨氮以及DOM等污染物。本文对市面上的生物载体进行了改性,利用光谱技术和PARAFAC分析方法研究了基于改性生物载体的BF1(Biofilter 1)系统和基于市面上未改性载体的BF2(Biofilter 2)系统在不同水力负荷(Hydraulic loading rate,HLR)条件下对常规污染物(COD、TOC、TN、NH4+-N、TP、TSS)的去除效果以及对DOM组分和结构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污染物的去除机理。本研究首先对市面上的载体进行了改性,改性后的载体内部有不同大小的孔,孔径为0.3-5 mm,这些孔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大孔主要用来防止载体堵塞并且具有良好的接触性,中孔和微孔主要用来对微生物菌剂进行固定,增强载体与微生物的结合能力。改性后的载体的湿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平均为1.0 g/cm3。实验过程中可以发现,微生物载体内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厌氧环境,能够发生反硝化反应,因此,生物滤池内部能够实现同时发发生氧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高效去除污染物,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通过对比BF1和BF2运行效果发现,随着HLR的增加,两套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BF1的去除效果优于BF2,且BF1系统中的改性载体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于BF2系统中未改性载体。三维荧光光谱研究发现,BF1和BF2系统均能够发现四个荧光峰(一个类腐殖酸峰、一个类富里酸峰和两个类蛋白峰),四个峰的强度在处理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类蛋白峰降低最明显。随着HLR从0.8m3/m2d增加至1.4 m3/m2d,四个峰的荧光强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F1系统在HLR=1.3 m3/m2d对DOM四个组分的去除效果最佳,而BF2系统在HLR=1.2 m3/m2d对DOM四个组分的去除效果最佳,且BF1系统对DOM的去除效果优于BF2系统。紫外可见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发现,BF1系统对类蛋白物质的去除效果优于BF2系统,经过两个系统的处理,DOM中富里酸的缩合度、芳香度和腐殖化程度升高且分子结构变得更复杂。EEMs-PARAFAC研究表明,BF1和BF2系统均能够分离出四种荧光组分,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四种组分的Fmax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BF1系统对DOM的去除效果优于BF2系统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BF1系统内的优势菌门种类(10种)多于BF2系统系统内的优势菌门种类(9种),BF1系统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和硝化螺菌门为主导,BF2系统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和食氢菌门为主导,且BF1系统内的脱氮除磷菌属丰度大于BF2系统;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 1指数表明,BF1系统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物种丰度大于BF2系统,推测BF1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优于BF2系统与菌门菌属的多样性和丰度有关;此外,BF1和BF2系统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表明,水力负荷对微生物的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北京市平谷区前芮营村东断面(1)和果各庄东断面(2)生态修复工程,采用了生态浮岛-太阳能曝气-生态透水坝-生态驳岸联合技术对黑臭水体进行了治理,有效的去除了水体中COD、氨氮和TP,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通过参与北京市平谷黑臭水体修复工程,对黑臭水体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焦东[4](2020)在《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文中认为造纸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制浆造纸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水,即使经过水的循环使用及工艺改进,仍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造纸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大、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其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p H、总氮、总磷、氨氮和悬浮物等。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需对废水处理后达标再排放或再回用以减轻环境压力。制浆造纸废水常规处置方法较多,一般分为化学处理法、物化处理法、生化处理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中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法等物化法、厌氧/好氧等生物法、芬顿等高级氧化技术、人工湿地等生态处理法等。随着造纸单位水耗标准的推出及淡水资源的缺乏,研究开发基于中水回用的造纸废水处理新工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水处理过程不同工段废水中有机物采用溶剂萃取进行GC-MS分析检测,发现SBR好氧工艺、混凝工艺以及芬顿氧化工艺均可以大量降解造纸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但由于各种方式的作用机理不同,各工艺降解的有机物种类也不尽相同。SBR好氧工艺和混凝工艺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在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段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芬顿氧化处理降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但芬顿处理后的废水中仍可以检测到未被降解的有机物。研究开发的臭氧氧化新工艺相对芬顿氧化处理,可高效去除废水中有机物且显着降低出水色度,为化学氧化后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提供更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降低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中难以生化降解的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探究了多种絮凝剂对废水中杂质的絮凝作用。利用造纸厂芬顿污泥制备得到的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为助凝剂,通过絮凝法对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了絮凝过程中PFS用量、PAM/PFS体积比和处理温度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造纸废水中的COD含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FS用量为1.04 m L/L,PAM/PFS体积比为4.99,处理温度为31.54℃。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造纸废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39.6%,与模型预测值接近。应用响应面法建立的造纸废水COD脱除模型可以有效预测造纸废水中COD的脱除率。PFS用量和PAM/PFS体积比参数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共同影响造纸废水COD的脱除率。针对造纸过程中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探索了臭氧氧化法的深度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纳米氧化铜作臭氧氧化的催化剂,并且在臭氧发生量为3g/h,催化剂用量为0.25‰,反应过程中温度维持在30℃,反应时间维持在30min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95.7%,出水满足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验室自己制备的多孔材料负载Cu O催化剂的回用实验表明,催化剂在不经处理回用5次后,而COD去除率未受明显影响。整个工艺过程稳定性高并且经济环保,适于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工程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氧化废水中的各种离子及微量有机物等指标,实现中水部分回用,采用无机膜和反渗透膜(RO)组成的膜系统对氧化废水进行膜过滤研究。研究发现无机膜和RO膜组成的膜过滤系统对化学氧化处理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有效地降低废水中的TDS、COD、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浓度等指标,其中TDS、色度、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的去除效果显着,连续运行发现,这些指标降低95%以上。膜系统经过不同时间和次数对化学氧化后废水过滤后,仍然保持良好的过滤效果。相对于不同孔径的无机膜而言,化学氧化废水经过RO膜过滤后,废水中的TDS、色度、电导率、硫酸根离子以及铁离子均显着降低。

汪正远[5](2019)在《新型复合黏结剂制备柱状活性炭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境污染的严格控制和治理,煤质活性炭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活性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我国活性炭行业中,主要以优质无烟煤为原料,煤焦油为黏结剂制备柱状活性炭。但使用煤焦油容易污染环境,影响活性炭产品品质,这也导致我国活性炭产品品种少,市场竞争力弱,限制了我国活性炭产业的发展。因此,使用环境友好的新型黏结剂生产柱状活性炭,对提高我国活性炭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内蒙丰富的煤炭资源,使用新型复合黏结剂,配煤制备柱状活性炭,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内蒙低灰无烟煤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研究配煤种类、配煤比例、黏结剂添加量、活化温度、水蒸气流量等因素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最终得到制备高品质柱状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配煤选用新疆气肥煤、配煤比例为85:15、黏结剂添加量为15%、活化温度为900℃、水蒸气流量为0.5mL·min-1。在该工艺条件制备的活性炭烧失率为62.23%,强度为96.85%,灰分为12.17%,碘值为1058 mg·g-1,亚甲蓝值为265 mg·g-1。同时,实验研究表明,所用新型复合黏结剂制备的活性炭性能较好,新型复合黏结剂能够替代煤焦油,作为黏结剂制备柱状活性炭。2.以内蒙地区的多种煤为原料配煤制备高强度脱硫脱硝活性炭,以其耐磨强度、耐压强度、灰分及碘值等性能指标为依据。结合实际工业生产要求,制备了几种性能较好的高强度脱硫脱硝活性炭。研究表明:在选定的工艺条件下,1#贫瘦煤与1#焦煤、2#无烟煤配合,2#贫瘦煤与1#焦煤配合制备高强度脱硫脱硝活性炭综合性能较好;1#无烟煤或2#无烟煤与2#焦煤、不粘煤配合,1#无烟煤、2#无烟煤或3#无烟煤分别与气肥煤及不粘煤配合制备的高强度脱硫脱硝活性炭综合性能较好。实验所制备的高强度脱硫脱硝活性炭符合理想型活性焦的要求。在1#无烟煤或2#无烟煤与气肥煤的配煤比例为60:40时,制备的活性焦综合性能较好,其耐磨强度高于99%,耐压强度达到800 N,碘值高于650 mg·g-1。

古兴磊[6](2018)在《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面临严峻的形势。回注井回注能力快速降低,新增回注井选址困难、建设费用高。采出水量日益增加,无效回注加大环保压力,造成资源浪费。如能将富余采出水处理达到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水质标准后作为补充水回用,不仅可实现采出水零排放,而且可减少从后河的取水量,降低水资源使用费,具有节水减排和保护环境等多重效益。为此,本文在调研国内外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技术和工程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分布特点、水质以及回注和回用要求,提出了针对普光气田采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并针对具体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实验测试和现场工程实施和测试。本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了国内外油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方案,处理工艺,参考装置运行良好的气田采出水工程案例,规划普光气田采出水处理模式,开展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2)针对深度处理工艺中除硬、降有机物、高压反渗透和蒸发浓缩等主要工艺环节进行了实验测试和优化设计,包括芬顿氧化、臭氧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树脂过滤、膜浓缩和膜蒸馏,验证了处理工艺的有效性,确定了较优的处理方案和工艺参数,为现场实施奠定了基础。(3)根据普光气田采出水的特点和处理要求,提出了三条深度处理的工艺路线。并通过技术分析和运行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确定了预处理+膜浓缩+压气蒸馏(MVR)的深度处理工艺路线。(4)开展了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的现场中试和工程实践,并进行了现场工艺优化,设备选型,现场实施和现场测试,取得了符合预期的水处理结果。(5)通过将80%采出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仅20%浓水回注,可降低回注成本和水资源使用费用,有效解决普光气田采出水回注能力不足的困难,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6)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污染物全面治理、稳定达标排放的要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7)本论文研究成果的实施,可大幅度减少普光气田采出水的回注量,可使回注量从2018~2027年10年的日均注水量1250m3/d,降低到300m3/d。有效保留了普光气田现有回注井的回注能力,保障了普光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蒋煜,刘德钱,解强[7](2018)在《我国煤基活性炭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活性炭在环保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水处理用煤基活性炭已成为活性炭的主流产品。综述性评价了煤基活性炭主要生产技术及设备的现状,总结了煤基活性炭孔结构调控的方法,分析了煤基活性炭产业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压块活性炭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多膛炉的应用使得煤基活性炭生产规模大型化成为现实,通过配煤、添加剂和优化炭化、活化工艺参数可以制备出多样化和专用化的煤基活性炭。

蒋煜[8](2018)在《大同煤配煤制备水处理用压块活性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同矿区赋存的侏罗纪、石炭二叠纪低变质程度烟煤具有低灰、低硫、挥发分适中、化学反应性好的煤质特征,是生产活性炭的适宜原料,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同煤就用于活性炭生产。目前,水处理、主要是饮用水深度净化是国内外煤基活性炭消耗量最大的应用领域。压块活性炭生产规模大、成本低,产品漂浮率低、强度高,炭表面粗糙、易挂(生物)膜,非常适于水处理使用。大同是我国煤质活性炭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同煤集团又兴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0万吨/年煤基活性炭项目,其中5万吨/年的产能是生产压块活性炭;在中车集团同车公司建成的4万吨/年煤基活性炭项目中,压块活性炭生产能力达到2.2万吨/年。迄今,对煤基活性炭的制备、尤其是大同煤制备活性炭开展了广泛、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能用于指导生产实践。然而,以大同煤为原料生产优质水处理用压块活性炭仍存在以下难题:压块成型是压块活性炭生产工艺的起始环节,但对大同煤尤其是大同煤配煤条件下的可压块性研究不深入,未掌握压块成型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未获得优化的成型工艺参数;水处理用途要求活性炭具有较为发达的中孔、并能根据水质特征调节活性炭的孔结构,但是大同煤或大同煤为主料配煤制备压块活性炭孔结构调节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孔结构的调节范围不清;活性炭在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出了高效、经济回收使用后活性炭的需求,给活性炭赋磁、采用磁选分离是回收使用后活性炭的有效方法,但是,能否以大同煤为原料,通过配煤、赋磁和调孔相结合的方法在压块活性炭制备工艺条件下定向制备处优质水处理用活性炭,迄今尚未开展系统的研究。此外,目前水处理用活性炭性能的表征多沿用碘值、亚甲蓝值等指标,这与净水用活性炭需要的对水中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或人工合成有机物(synthetic organic matter,SOM)的吸附能力关联性较差,既往水处理用活性炭制备研究中以碘值、亚甲蓝值为指标,所获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与其净水能力不尽匹配。论文以大同烟煤为研究对象,选择不同变质程度褐煤及无烟煤作为配煤,通过研究优化压块成型工艺、探究阐释配煤及添加剂Fe3O4调控活性炭孔结构及赋磁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大同煤配煤制备易磁选回收水处理用活性炭。研究过程中,除了测定活性炭的碘值及亚甲蓝值吸附值,还采用焦糖脱色率作为评价活性炭净水性能主要指标;通过密度函数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 heory,DFT)解析活性炭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表征活性炭的孔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表征炭化料、活性炭的微晶结构,计算石墨化度,并分析炭化料、活性炭中无机成分;应用振动磁强仪(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VSM)测定活性炭的磁性能。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研究煤粉粒度、沥青添加量、外加水分和成型压力等因素对成型料和炭化料强度的影响;选择具有典型性、变质程度差异显着的煤种与大同烟煤进行配煤制备活性炭,研究煤质条件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及孔结构发育的影响;添加剂Fe3O4作用下配煤制备活性炭,研究添加剂催化造孔、赋磁的作用机理,研究添加剂及配煤影响活性炭孔结构发育的机制;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制备高品质的水处理用活性炭,考察配煤及工艺参数对孔结构发育的影响规律。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研究的煤粉粒度范围内,大同煤粒度越细,压块制得的成型料及炭化后所得的炭化料抗压强度越高;外加水分对成型料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显着;粘结剂沥青配入量的增加将提升料块的抗压强度;成型压力的提高有助于抗压强度的提升,但过高的成型压力会导致煤粉颗粒反弹或压溃,产生裂隙从而降低抗压强度;2沥青对活性炭中孔的影响不大,但不利于微孔的发育,因此沥青的添加会降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导致活性炭吸附性能下降;当煤沥青添加量为10%时,与未添加煤沥青的活性炭样品相比,对活性炭中孔有特异性反映的亚甲蓝值变化不大,但反映活性炭孔隙发达程度的碘值降幅达14.1%;3原料煤的变质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炭化料的石墨化度,而炭化料的石墨化度及其中无机矿物质的种类与数量共同影响了活性炭孔结构的发育:石墨化度越低、矿物质组成中“活性组分”的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活化反应的进行,在相同的活化条件下,炭化料的烧失率越大,意味着平均孔径越宽及中、大孔就越发达;4在压块活性炭制备工艺条件下,配煤活性炭的孔结构发育状况并不是各单种煤活性炭孔结构的简单叠加;与此同时,大同烟煤分别配入太西无烟煤和胜利褐煤制备活性炭的总孔孔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配入无烟煤后会提升微孔孔容及微孔率,而配入褐煤却降低了中孔孔容及中孔率;5制备活性炭过程中Fe3O4的存在,造成活性炭中孔率及焦糖脱色率指标的提高。大同煤单种煤为原料时,添加Fe3O4可使活性炭的焦糖脱色率从24%提升至50%;配煤条件下添加剂存在显着增加了活化烧失率,其烧失率全部超过60%,活性炭的焦糖脱色率也由无法测得分别增加至无烟煤配煤条件下的43%和褐煤配煤条件下的56%。添加剂Fe3O4的调孔机制在于其作为催化活性点在活化过程中可促进形成微孔形成并加速其周围碳与水蒸气的烧蚀,将材料表面微孔扩大成中、大孔,从而起到扩孔、调孔的作用,即Fe3O4具有促进活化剂的侵蚀和扩孔作用;6在原料煤中添加6%的Fe3O4,活性炭的比磁化率在0.156×10-5m3/kg之间,属弱磁性物质、可采用强磁性磁选机进行磁选回收。添加Fe3O4给活性炭赋磁机理是炭和高热水蒸气间反应产生的CO、H2的还原气氛,将Fe3O4部分还原成有磁性的FeO和单质Fe;7大同单种煤为原料在优化的成型、炭化、活化条件下,控制烧失率为50%左右时,制备的活性炭焦糖脱色率指标为24%;添加剂Fe3O4的扩孔作用和配煤的煤质条件共同影响到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发育:添加剂作用下大同煤配入变质程度更高的太西无烟煤制得活性炭的中孔率为46.6%,低于利用大同烟煤所制活性炭55.5%的中孔率;配入变质更低的胜利褐煤,中孔率显着提升至71.1%;8原料煤中添加6%Fe3O4、经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大同煤或其配煤可制备出优质水处理用活性炭:以大同煤为原料,活性炭的焦糖脱色率为79%;大同烟煤和太西无烟煤配煤比例为80:20时,活性炭的焦糖脱色率为70%;以活性炭的焦糖脱色率为指标,极差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证实活化温度的影响最大、活化时间次之、配煤比例最小,但添加剂Fe3O4所起到的催化烧蚀和扩孔作用在活化中起到主导作用。论文以大同煤为主料,通过配煤、添加Fe3O4、工艺参数优化,采用压块活性炭工艺定向制备出易回收的优质水处理用活性炭。

李贺军,张守阳[9](2016)在《新型碳材料》文中提出1发展新型碳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碳是世界上含量及广的一种元素。它具有多样的电子轨道特性(SP、SP2、SP3杂化),再加之SP2的异向性而导致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其排列的各向异性,因此以碳元素为唯一构成元素的的碳材料。具有各式各样的性质。在历史的发展中传统的碳材料包括:木炭、竹炭、活性炭、炭黑、焦炭、天然石墨、石墨电极、炭刷、炭棒、铅笔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碳元素的研究又发明了许多新型

罗鹏,贾智刚,严明[10](2014)在《国内煤基活性炭生产现状和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了煤基活性炭的生产原理,分析了各种生产原理的优缺点。详细论述了煤基活性炭生产的五种工艺,并解释了各种生产工艺的应用条件、产品特点以及应用情况。从发展简史、产量、主要产地和产品品种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煤基活性炭生产的现状,并指出目前我国煤基活性炭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煤基活性炭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粉状活性炭的生产方法及工艺技术改进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状活性炭的生产方法及工艺技术改进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的指标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净化水用活性炭种类
    1.1 原煤破碎颗粒活性炭
    1.2 煤质柱状活性炭
    1.3 煤质粉状活性炭
    1.4 煤质压块破碎颗粒活性炭
2 净化水用煤质颗粒活性炭相关标准分析
3 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吸附性能及水处理效果
    3.2 物理性能
    3.3 可再生能力
4 结 语

(2)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废水零排放意义
        1.2.1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
        1.2.2 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意义
    1.3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废水零排放研究进展
        1.3.1 煤气化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1.3.2 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研究进展
    1.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分析研究
        1.4.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生命周期评价
        1.4.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经济分析
        1.4.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综合分析及多目标优化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煤制天然气废水零排放与达标排放流程的可持续性分析
    2.1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污水处理研究概述
    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
        2.2.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目标与范围定义
        2.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清单
        2.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分析结果
        2.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耗水量分析
        2.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处理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权重维度下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综合分析
    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流程概述
    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3E三角模型的建立
        3.2.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3E三角模型概述
        3.2.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过程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
        3.2.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过程的数据归一化
        3.2.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的目标和范围
    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及3E三角模型分析
        3.3.1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工程性能分析
        3.3.2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
        3.3.3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经济成本分析
        3.3.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生化处理技术3E三角模型分析
        3.3.5 不同权重下的3E三角模型灵敏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能量、(火用)、经济和环境综合分析与多目标优化
    4.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流程介绍
    4.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分析方法
        4.2.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能量分析
        4.2.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经济分析
        4.2.3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环境分析
        4.2.4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多目标优化
    4.3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模拟
    4.4 4E分析结果与多目标优化分析
        4.4.1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4E综合分析
        4.4.2 基于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的多目标优化方案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复合多介质生物滤池对城市黑臭水体净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城市黑臭水体
        1.2.1 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
        1.2.2 水体黑臭的形成机理
    1.3 黑臭水体的修复技术
        1.3.1 物理修复技术
        1.3.2 化学修复技术
        1.3.3 生物修复技术
        1.3.4 生物-生态组合修复技术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装置设计
    2.3 多孔改性高效生物载体及高效生物菌剂筛选
        2.3.1 生物载体改性
        2.3.2 高效生物菌剂
    2.4 系统挂膜、驯化与运行
    2.5 水质指标测定及分析方法
        2.5.1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
        2.5.2 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
        2.5.3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2.5.4 三维荧光光谱扫描
        2.5.5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第3章 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3.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3.1.1 COD和 TOC去除效果分析
        3.1.2 NH4+-N和 TN去除效果分析
        3.1.3 TP去除效果分析
        3.1.4 TSS去除效果分析
    3.2 BF1和BF2 系统对DOM的影响研究
        3.2.1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2.2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3.2.3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3.2.4 EEMs-PARAFAC分析
    3.3 BF1和BF2 系统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3.3.1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3.2 Alpha多样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试验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现状及问题分析
    4.2 工程方案设计
        4.2.1 高效微生物菌剂技术系统构建
        4.2.2 生态浮岛净化技术系统
        4.2.3 富氧装置技术系统
        4.2.4 河道低坝漫流技术系统
        4.2.5 河岸带生态景观系统构建
    4.3 .项目施工概况
        4.3.1 前期项目建设情况
        4.3.2 后期项目修复情况
    4.4 项目总体完工情况
        4.4.1 断面竣工效果
        4.4.2 水质改善
        4.4.3 工程质量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制浆造纸工业的概况
        1.1.1 制浆造纸过程及产生的废水
        1.1.1.1 备料废水
        1.1.1.2 制浆废水
        1.1.1.3 中段废水
        1.1.1.4 造纸白水
        1.1.1.5 污冷凝水
        1.1.1.6 末端废水
        1.1.2 脱墨浆造纸过程的简介及产生废水情况
        1.1.2.1 废纸的离解及浆料净化与浓缩
        1.1.2.2 废纸脱墨
        1.1.2.3 废纸回用废水
    1.2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处理法
        1.2.2 物化处理法
        1.2.2.1 混凝沉淀处理
        1.2.2.2 混凝气浮法
        1.2.3 生化处理法
        1.2.3.1 好氧生物处理法
        1.2.3.2 厌氧生物处理法
        1.2.3.3 生物酶催化技术
        1.2.3.4 厌氧好氧组合技术
    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
        1.3.1 混凝法深度处理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技术
        1.3.3.1 概述
        1.3.3.2 基本原理
        1.3.3.3 应用
        1.3.4 高级氧化法
        1.3.4.1 光催化氧化法
        1.3.4.2 催化湿式氧化法
        1.3.4.3 声化学氧化
        1.3.4.4 臭氧氧化法
        1.3.4.5 芬顿氧化法
        1.3.4.6 超临界水氧化法
        1.3.4.7 电化学氧化法
        1.3.4.8 过硫酸盐氧化法
        1.3.5 联合工艺处理(综合处理方法)
        1.3.6 生态处理法
        1.3.7 生物酶法
        1.3.8 组合技术法
    1.4 造纸终端水回用技术及其背景和意义
        1.4.1 概述
        1.4.2 中水回用技术
        1.4.3 中水回用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1.5 本论文研究开发工作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章 废纸制浆造纸主要处理工段水样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2.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前处理方法
        2.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2.2.4 废水CODCr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厌氧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2 厌氧出水再经化学混凝处理后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3 SBR好氧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GC-MS分析
        2.3.4 芬顿氧化排水的GC-MS分析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二级生化处理出水化学絮凝处理
    3.1 实验部分
        3.1.1 造纸废水来源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水质的基本性质测定
        3.2.1.1 PH值的测定
        3.2.1.2 污泥元素分析
        3.2.1.3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
        3.2.1.4 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与分析
        3.2.2 PFS的制备
        3.2.3 絮凝实验
        3.2.4 响应面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厌氧出水与芬顿氧化入水的GC-MS分析
        3.3.2 芬顿氧化入水絮凝最优工艺探索
        3.3.2.1 絮凝剂种类的优化
        3.3.2.2 絮凝工艺响应面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及过程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分析及方法
        4.2.1 实验方法
        4.2.1.1 催化氧化实验
        4.2.1.2 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
        4.2.2 分析方法
        4.2.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2 臭氧浓度分析
        4.2.2.3 CODCR的测定
        4.2.2.4 色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臭氧氧化催化剂的选择
        4.3.2 负载型催化剂的回用研究
        4.3.3 催化剂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4 臭氧用量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5 反应温度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3.6 反应时间对臭氧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氧化后废水的膜处理连续试验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方法
        5.1.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中试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无机膜的制备
        5.2.2 pH值的测定
        5.2.3 TDS的测定
        5.2.4 电导率的测定
        5.2.5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5.2.6 色度的测定
        5.2.7 硫酸盐含量的测定
        5.2.8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5.2.9 总铁含量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膜系统处理过程各项指标去除情况
        5.3.2 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测试
        5.3.3 不同孔径的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3.4 无机膜和反渗透膜对废水的影响
        5.3.5 臭氧氧化/复合膜处理对废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型复合黏结剂制备柱状活性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活性炭生产现状
    1.3 活性炭制备方法
    1.4 煤质活性炭生产工艺
    1.5 成型黏结剂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2 实验与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柱状活性炭的制备
    2.5 主要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柱状活性炭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3.1 单因素试验研究
    3.2 正交试验与结果分析
    3.3 两种不同黏结剂活性炭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原料煤制备高强度脱硫脱硝活性炭的性能研究
    4.1 不同贫瘦煤制备活性焦的性能差异
    4.2 不同无烟煤制备活性焦的性能差异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四川盆地气田采出水特点
        1.1.2 普光气田采出水现状与难题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田采出水处理现状
        1.2.2 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
        1.2.3 气田采出水处理工程案例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试验
    2.1 除硬试验
    2.2 除有机物试验
        2.2.1 芬顿氧化
        2.2.2 臭氧催化氧化
        2.2.3 活性炭吸附
        2.2.4 树脂吸附过滤
    2.3 脱盐试验
        2.3.1 膜浓缩
        2.3.2 膜蒸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方案
    3.1 站址选择及设计规模
        3.1.1 站址选择
        3.1.2 处理规模确定
    3.2 处理工艺设计
        3.2.1 采出水水质情况
        3.2.2 回用水水质要求
        3.2.3 处理工艺路线
    3.3 处理方案设计
        3.3.1 方案一: 预处理+膜浓缩+MVR
        3.3.2 方案二: 预处理+膜浓缩+多效蒸发
        3.3.3 方案三: 预处理+预蒸发+多效蒸发
    3.4 方案比较与评估
        3.4.1 工程投资比较
        3.4.2 运行成本比较
        3.4.3 综合评价
第4章 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及现场测试
    4.1 工艺流程与实施方案
        4.1.1 预处理段工艺流程
        4.1.2 脱盐浓缩段工艺流程
        4.1.3 辅助工艺流程
    4.2 设备选型
        4.2.1 预处理设备选型
        4.2.2 浓缩脱盐设备选型
    4.3 现场施工
        4.3.1 区域布置
        4.3.2 管网施工
        4.3.3 配套工程
    4.4 现场测试
        4.4.1 预处理现场测试
        4.4.2 浓缩脱盐现场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我国煤基活性炭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基活性炭生产现状
    1.1 原煤破碎活性炭生产工艺
    1.2 成型活性炭生产工艺
    1.3 煤基活性炭主要生产设备
2 煤基活性炭孔结构调控方法
    2.1 应用领域对活性炭孔结构的要求
    2.2 配煤法对煤基活性炭孔结构的调控
    2.3 添加剂对煤基活性炭孔结构的调控
    2.4 炭化、活化工艺对煤基活性炭孔结构的调控
3 煤基活性炭生产的发展趋势
4 结语

(8)大同煤配煤制备水处理用压块活性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活性炭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净水能力表征
    1.3 煤基活性炭的生产工艺
        1.3.1 原煤破碎颗粒活性炭生产工艺
        1.3.2 成型活性炭生产工艺
        1.3.2.1 柱状活性炭生产工艺
        1.3.2.2 压块活性炭生产工艺
        1.3.2.3 球状活性炭生产工艺
        1.3.3 粉状活性炭生产工艺
    1.4 配煤及添加剂调控活性炭孔结构的研究现状
        1.4.1 配煤法调控活性炭孔结构研究现状
        1.4.2 添加剂调控活性炭孔结构研究现状
    1.5 活性炭磁功能化研究现状
    1.6 大同煤基活性炭生产、研究现状
        1.6.1 大同煤制备活性炭生产现状
        1.6.2 大同煤制备活性炭研究现状
    1.7 论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内容及方案
        1.7.1 论文研究的目标
        1.7.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7.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案
    1.8 论文的预期创新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9 本章小节
2 煤样采制及活性炭制备与表征
    2.1 煤样的采制、分析及评价
        2.1.1 煤样的采制及分析方法
        2.1.2 煤质分析结果
        2.1.3 煤质评价
    2.2 主要化学试剂及仪器
    2.3 活性炭样品的制备
    2.4 活性炭制备过程研究指标及活性炭的表征
        2.4.1 原料煤炭化过程反应性
        2.4.2 炭化得率
        2.4.3 活化烧失率
        2.4.4 抗压强度
        2.4.5 碘值
        2.4.6 亚甲蓝值
        2.4.7 焦糖脱色率
        2.4.8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2.4.9 活性炭的磁性能
        2.4.10 微晶结构分析
        2.4.11 活性炭表面形貌
    2.5 本章小节
3 大同煤制备水处理用压块活性炭研究
    3.1 引言
    3.2 大同煤压块工艺的优化
        3.2.1 实验设计与样品表征
        3.2.1.1 实验设计
        3.2.1.2 样品表征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原料煤粒度对强度的影响
        3.2.2.2 外加水分对强度的影响
        3.2.2.3 沥青添加量对强度的影响
        3.2.2.4 成型压力对强度的影响
    3.3 沥青粘结剂对压块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
        3.3.1 实验设计与样品表征
        3.3.1.1 实验设计
        3.3.1.2 样品表征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沥青含量对压块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3.2.2 沥青含量对压块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
    3.4 压块活性炭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3.4.1 实验设计与样品表征
        3.4.1.1 实验设计
        3.4.1.2 样品表征
        3.4.2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节
4 配煤对大同煤压块活性炭孔结构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原料煤中影响活性炭孔结构发育的关键因素
        4.2.1 实验设计与样品表征
        4.2.1.1 实验设计
        4.2.1.2 样品表征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原料煤变质程度对炭化特性的影响
        4.2.2.2 炭化料的微晶结构、无机质组成及反应活性
        4.2.2.3 原料煤变质程度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
    4.3 配煤对压块活性炭孔结构的调控作用
        4.3.1 实验设计与样品表征
        4.3.1.1 实验设计
        4.3.1.2 样品表征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配煤活性炭的烧失率
        4.3.2.2 配煤制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
        4.3.2.3 配煤活性炭的孔结构
    4.4 本章小节
5 添加剂Fe_3O_4对大同煤压块炭的赋磁及调孔作用
    5.1 引言
    5.2 添加剂Fe_3O_4催化调孔机理及赋磁性能研究
        5.2.1 实验设计与样品表征
        5.2.1.1 实验设计
        5.2.1.2 样品表征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添加剂Fe_3O_4对活化烧失率的影响
        5.2.2.2 Fe_3O_4催化调孔机理分析
        5.2.2.3 添加剂Fe_3O_4的赋磁性能
    5.3 Fe_3O_4存在下配煤对活性炭水处理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5.3.1 实验设计与样品表征
        5.3.1.1 实验设计
        5.3.1.2 样品表征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Fe_3O_4存在下配煤对活性炭水处理性能的影响
        5.3.2.2 Fe_3O_4的添加对活性炭孔结构参数的影响
        5.3.2.3 不同配煤对活性炭孔结构参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节
6 大同煤配煤制备磁功能化水处理用压块炭
    6.1 引言
    6.2 实验设计
    6.3 样品表征
    6.4 SL褐煤为配煤的活性炭制备工艺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6.4.1 SL褐煤配煤条件下主要工艺参数正交实验优化
        6.4.2 大同煤配低阶煤制备水处理用活性炭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5 TX无烟煤为配煤的活性炭制备工艺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6.5.1 TX无烟煤配煤条件下主要工艺参数正交实验优化
        6.5.2 大同煤配高阶煤制备水处理用活性炭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 提高活性炭焦糖脱色率指标的优化研究
        6.6.1 工艺优化对活性炭水处理性能的影响
        6.6.2 工艺优化对活性炭孔结构参数的影响
    6.7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的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型碳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新型碳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1纳米碳材料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2 炭基复合材料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3 膨胀石墨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1.4 活性炭产业的背景需求及战略意义
2 新型碳材料产业的国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纳米碳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2 国外碳基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3 国外膨胀石墨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4 国外活性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 新型碳材料产业的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
    3.1 概述
    3.2我国纳米碳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3.3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3.4 我国膨胀石墨产业发展现状
    3.5 我国活性炭产业发展现状
4 发展我国新型碳材料产业的主要任务及存在主要问题
    4.1我国纳米碳材料产业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4.2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领域存在问题
    4.3我国膨胀石墨产业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4.4 我国活性炭产业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
5 推动我国新型碳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我国纳米碳材料产业发展建议
    5.2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领域发展建议
    5.3 我国膨胀石墨领域发展建议
    5.4 我国活性炭产业发展建议

四、粉状活性炭的生产方法及工艺技术改进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深度净化用活性炭的指标及选择[J]. 李景乐,解炜.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1(08)
  • [2]基于全生命周期与多目标优化的固定床煤气化废水零排放过程综合[D]. 侯政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3]复合多介质生物滤池对城市黑臭水体净化机理研究[D]. 周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废纸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新工艺及中试研究[D]. 焦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新型复合黏结剂制备柱状活性炭的实验研究[D]. 汪正远.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6]普光气田采出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研究[D]. 古兴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我国煤基活性炭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蒋煜,刘德钱,解强. 洁净煤技术, 2018(01)
  • [8]大同煤配煤制备水处理用压块活性炭研究[D]. 蒋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5)
  • [9]新型碳材料[J]. 李贺军,张守阳. 新型工业化, 2016(01)
  • [10]国内煤基活性炭生产现状和发展[J]. 罗鹏,贾智刚,严明. 当代化工, 2014(07)

标签:;  ;  ;  ;  ;  

粉状活性炭的生产方法及技术改进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