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索酸与齐墩果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林[1](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吕艳杭[2](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刘蒲,王国权[3](2018)在《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萜类是三大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以异戊二烯为结构单元,碳原子数为5的倍数,根据其所含结构单元的数目进行分类,其中五环三萜(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是由六个异戊二烯单元连接而成的五个闭合环为母体的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调节血糖、降血压和抗肿瘤活性等[1-5],临床应用前景诱人,是目前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来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蔡天娇[4](2017)在《红枣三萜酸提取纯化及其小鼠保肝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红枣是我国的特色果品,营养价值高,富含三萜酸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本文首先通过HPLC对不同产地代表性的红枣品种主要三萜酸与酚类物质的分布与组成进行研究;以木枣为原料,对红枣三萜酸纤维素酶法辅助提取、酸解后氯仿萃取、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条件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探究;并通过白酒灌胃建立小鼠酒精肝损伤模型,研究白桦脂酸及红枣总三萜酸的保肝作用。结果如下:(1)红枣不同部位的三萜酸的组成与含量具有明显差异。枣皮中三萜酸最为丰富,白桦脂酸、齐墩果酸与熊果酸总量最高可达12522.10μg/g,且其中白桦脂酸、齐墩果酸含量较高,最高分别至6414.68μg/g、5327.57μg/g;枣核与枣肉中三萜酸含量相对较低,且对于大部分品种枣核,白桦脂酸含量相对较高,可至248.02μg/g;枣肉中则熊果酸含量相对较高。红枣不同部位的酚类物质组成与含量也具有明显差异。枣皮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枣核次之,枣肉含量最少。且对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红枣,芦丁、咖啡酸均是枣皮与枣核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二者总和均超过总量的70%,而枣肉中绿原酸、咖啡酸及儿茶素等酚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此外,品种与产地均会对红枣三萜酸与酚类物质分布、含量造成影响。(2)对红枣三萜酸提取纯化条件及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探究。纤维素酶法辅助提取红枣三萜酸的最优条件为:加酶量1.5 mg/g,pH 4.5、60℃条件下酶解40 min;对红枣三萜酸粗提物进行酸解后,超声波辅助氯仿进行萃取,最佳萃取条件为:以料液比1:15(w:v,g/mL)加入氯仿,40℃下超声处理30 min,萃取两次。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红枣三萜酸具有良好的吸附解吸效果,准二级速率方程可以更好的预测其吸附过程,且吸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主要速率控制步骤为薄膜扩散,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红枣三萜酸的吸附过程,且整个吸附表现为吸热。最佳动态吸附解吸条件为:调节上样溶液pH至7.0,上样体积为7 BV,5 BV的pH 11.0的95%乙醇进行洗脱,上样流速与洗脱流速均固定为0.2 mL/min。红枣三萜酸粗提物与纯化物均表现出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纯化物与粗提物相比,具有更高清除ABTS+·与·OH的能力,而清除DPPH·的能力及还原力有所下降。(3)白桦脂酸与红枣总三萜酸能够有效的改善酒精性肝损伤。白桦脂酸各处理组、红枣总三萜酸处理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增长有所改善,肝脏指数及肝组织结构病理损伤程度明显降低;血清中ALT、AST活性显着降低,表示肝功能得到一定改善;血清中TG、TC、LDL-C含量显着降低,HDL-C含量显着升高,说明白桦脂酸与红枣总三萜酸能够改善脂肪代谢功能;肝组织中MDA含量显着降低、GSH-Px、SOD活性显着升高,说明白桦脂酸与红枣总三萜酸能够提高SOD及GSH-Px的活性,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减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
张明发,沈雅琴[5](2017)在《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抗肝脂肪变和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抗氧化作用能对抗各种原因引起的氧化应激所致的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炎性损伤、脂肪变和纤维化。熊果酸和齐墩果酸通过阻断两面神激酶2-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转导,抑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活化,阻止静息态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促进活化态肝星状细胞凋亡,从而减少胶原生成、增加细胞外基质降解,产生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诱导肝脏去毒酶和外排转运体表达,降低胆汁淤积动物血清胆汁酸、胆红素水平和肝脏胆汁酸水平,减轻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和纤维化;还可通过降血脂作用抑制肝外脂质在肝脏沉积、抑制肝脏脂质生物合成和促进脂质代谢,阻滞肝脂肪变的发生和发展。
许舒雯[6](2017)在《枇杷叶中科罗索酸制备及降血糖活性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歙县”三潭”地区枇杷落叶为研究对象,以综合开发加可实施转化为原则,对枇杷叶中科罗索酸进行含量测定、纯化制备、中试生产以及系统性的降血糖活性研究;以科罗索酸为物质基础,通过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斑马鱼肝糖运输糖代谢基因以及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代谢为实验方式研究其降血糖作用,阐明科罗索酸降血糖药效及作用机理,为开发“三潭”枇杷叶作为科罗索酸植物源提供可实施研究基础数据和技术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4个方面:1、科罗索酸的制备及枇杷叶中三萜酸成分分析及含量测定采用乙醇提取热回流法从枇杷叶中提取三萜类物质,活性炭脱色,采用半制备色谱制备得到产物A和产物B,通过电子电离质谱(EI-MS)正离子裂解途径分析了同分异构体科罗索酸和山楂酸的结构差异,采用采用IR、MS、NMR对科罗索酸进行结构分析,鉴定产物A为山楂酸、产物B为科罗索酸。建立枇杷叶中四种三萜酸HPLC含量测定方法,三潭地区枇杷叶科罗索酸含量为0.814%,可作为科罗索酸相关产品开发的优质原料。2、枇杷叶科罗索酸提取物工艺研究以科罗索酸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以80%乙醇为提取溶剂在80℃下提取3h,固液比为1:14(m/V),提取两次,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90%以上。其次通过调整提取液极性方式将枇杷叶提取物中科罗索酸含量提升到12.2%,同时解决了难过滤和溶剂回收问题。在此条件下各三萜酸含量均有提升:山楂酸为5.56%,齐墩果酸为3.83%,熊果酸20.1%。以上处理为制备色谱分离单体提供了适宜的前处理样品。进一步以科罗索酸含量为指标,考察制备色谱工艺的样品前处理、流动相、固定相、上样量等因素,选择C18,10μm填料装填250×40mm制备色谱柱,1%醋酸水溶液体积分数为0.14的甲醇溶液作为洗脱液,流速20m L/min,进样量为5m L的条件下科罗索酸和山楂酸关键峰对的分离因子均大于0.8,能够满足单体制备需求,经过甲醇重结晶后科罗索酸单体≥97%。3、枇杷叶生产中试工艺研究在前期实验室内工艺参数的确定下,在歙县当地工厂进行共100Kg,每次25Kg的原料的中试研究,确定了工艺路线,在枇杷叶粗破碎(1cm×1cm),提取温度70℃左右,提取时间3h,乙醇浓度80%,浓缩至提取液体积的20.0%后自然沉降,过滤干燥即可得到产品。产品平均得率3.46%,产品中科罗索酸平均含量为10.57%,与前期实验室试验结果一致。4、科罗索酸降血糖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在上述得到科罗索酸单体物质基础,重点对科罗索酸降血糖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建立由cAMP和DEX处理后的HepG2细胞,其PEPCK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可作为考察科罗索酸降血糖活性模型。其次考察了不同浓度的科罗索酸均有促进HepG2细胞消耗葡萄糖的作用,当科罗索酸浓度为0.1~10μM时,随着浓度的增加,科罗索酸各处理组的PEPCK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减少,10μM科罗索酸对于逆转PEPCK基因过表达的效果与10μM阳性药二甲双胍的效果相似,结果表明科罗索酸可提高cAMP及DEX诱导HepG2细胞内糖原含量水平,并可改善细胞内糖原降解。(2)通过cAMP和1000n M DEX处理建立了对于PEPCK基因过表达并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斑马鱼幼鱼动物模型,PEPC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4.638倍,通过RT-q PCR检测该模型可以使胰岛素和GLUT2基因过度表达,使胰岛素受体、GP、GYS1、G6P和PFKFB3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且该模型可引起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其次通过斑马鱼毒性实验可知0.1~10μM的罗索酸对斑马鱼幼鱼几乎无毒性,在斑马鱼幼鱼动物模型中降低PEPCK基因表达量的效果要优于阳性药10μM二甲双胍,说明0.1~10μM科罗索酸起到良好的降血糖效果。(3)而后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cAMP+DEX)、阳性药对照组(二甲双胍+cAMP+DEX)和科罗索酸处理组,通过RT-q PCR的检测方法,对PEPCK过表达模型的斑马鱼的PEPCK、GLUT2、GP、GYS1、G6Pase、PFKFB3、INSa、INSR等基因进行了m RNA表达量测定。结果表明0.1~10μM科罗索酸通过抑制PEPCK基因表达来降低肝脏糖异生水平,通过抑制GP基因和增加GYS1基因的表达来减少糖原降解进而增加肝糖原累积,科罗索酸通过这两种途径来减少肝糖输出量;通过提高G6Pase和PFKFB3基因的表达水平来提高由糖酵解水平升高引发的葡萄糖消耗;通过提高INSR基因的表达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同时增加GLUT2的表达,改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转运,并通过降低INSa过表达缓解高胰岛素血症。(4)建立高脂饮食以及STZ诱导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设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二甲双胍)和科罗索酸处理组,通过考察科罗索酸(50或100mg/kg)表现良好的降糖效果。此范围内科罗索酸可抑制糖尿病大鼠体重减轻,提高OGTT、显着降低空腹血糖浓度,抑制GSP浓度上升速度。(5)通过连续6周灌胃给药,科罗索酸(50或100mg/kg)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TC、TG、LDL-c、FFA,提高HDL-c,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科罗索酸(50或100mg/kg)显着降低MDA、ICAM-1表达,显着增加SOD活性。结果说明科罗索酸可能通过提高糖尿病大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的作用,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自由基对β细胞的损伤等多种途径发挥降血糖作用。综合研究表明,“三潭”地区枇杷叶可作为降血糖活性成分科罗索酸的植物资源,可提高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对改变当地枇杷种植户的收入结构有一定作用和推进,对保护枇杷种植户的实际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项目实施得到了省科技厅、县科技局的项目支持,为安徽省资源植物深加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姚元枝,伍贤进,黎晓英,虢慧,魏麟[7](2015)在《接骨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为忍冬科接骨木属植物,为我国传统中草药,含有黄酮、三萜、甾体和苯丙素类等多种化合物,具有抗肝炎、抗菌消炎、活血化瘀、镇痛等广泛的药理活性,开发利用价值很高。本文综述了接骨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做了展望。
叶辉[8](2015)在《1α,2α,3α-三羟基熊果酸及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设计、合成1α,2α,3α-三羟基熊果酸及其衍生物,利用抗菌活性、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保肝活性与毒性评价结果筛选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的先导物或候选药物,并初步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以熊果酸为原料,经C-28位苄基化、C-3位甲基磺酰化、成烯、C-1位α-H取代乙酰化、成羟基、C-2,3位环氧,开环,C-28脱苄基8步反应对其A环进行多羟基结构修饰;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有机化学方法对C-28进行修饰合成一系列1α,2α,3α-三羟基熊果酸衍生物;利用1H-NMR、13C-NMR、MS、IR进行所有目标产物的结构鉴定。应用MTT法对其进行细胞毒性及其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筛选,九十六孔板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共计合成熊果酸衍生物19个,其中包含1α,2α,3α-三羟基熊果酸、7个1α,2α,3α-三羟基熊果酸中间体、11个1α,2α,3α-三羟基熊果酸衍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Ua-8、Ua-10的细胞毒性小于UA,三羟基熊果酸衍生物U10-3、U10-5、U10-6无细胞毒性。衍生物Ua-9(苄基)、U10-1(溴乙烷)、U10-2(羟基乙烷)、U10-4(N-甲基哌嗪)毒性明显增加。UA无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Ua-8、Ua-10有一定的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保护活性,而在其C-28位引入脂肪碳后,再引入二乙胺基、二乙醇胺基、色胺(U10-3、U10-5、U10-6)明显增强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其中引入二乙醇胺基、色胺的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强于阳性对照维生素E。化合物抑制大肠杆菌活性比UA都弱,对抑制金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较好。其中Ua-9(苄基)、U10-2(羟基乙烷)、U10-3(二乙胺基)、U10-4(N-甲基哌嗪)活性比较明显。结论:(1)UA母环上引入三个羟基后,细胞毒性降低,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增强,抗菌活性减弱。(2)在三羟基熊果酸C-28引入苄基、溴乙烷、羟基乙烷、N-甲基哌嗪(Ua-9、U10-1、U10-2、U10-4)显着增强了其对细胞的毒性,除了引入羟基乙烷(U10-2)在低浓度1.0×10-5 mol/L能明显增强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外,其他基本无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3)在三羟基熊果酸C-28引入脂肪碳后,再引入二乙胺基、二乙醇胺基、色胺(U10-3、U10-5、U10-6),可显着降低细胞毒性,且明显增强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其中引入二乙醇胺基(U10-5)的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强于阳性对照维生素E,而引入二乙胺基(U10-3)明显增加了抗菌活性。(4)化合物UA、Ua-10、U10-3、U10-5比较,随着羟基数目增多,其抗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活性逐渐增强。综上,化合物U10-3、U10-5、U10-6具有较好的活性,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肖禹安,王红庚,王英平[9](2014)在《枣霜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霜是干枣在水煮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由于尚未阐明这种物质化学组成,其出现引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枣霜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从枣霜中发现了18种三萜酸类成分,鉴定了其中的15种。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枣霜是从大枣溢出的脂溶性营养成分,其中齐墩果酸含量为7.1%±0.9%,总三萜酸类化合物含量约为92.7%±4.5%,另外含有少量的高级脂肪酸。
姜斐[10](2010)在《女贞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的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女贞子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高浓度胰岛素诱导培养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探讨女贞子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从女贞子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从女贞子中分离得到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乙酰齐墩果酸(acetyl oleanolic acid),19α-羟基-3-乙酰乌索酸(19a-hydroxy-3-acetyl-ursol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芹菜素-6"-O-乙酰-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6"-O-acetyl-7-O-β-D-glucoside),对羟基苯乙醇-O-β-D-葡萄糖苷(p-hydroxyphenethyl-O-β-D-glycoside),女贞苷(nuezhenide), GI3。齐墩果酸、19α-羟基-3-乙酰乌索酸、芹菜素-6"-O-乙酰-7-O-β-D-葡萄糖昔、对羟基苯乙醇-O-β-D-葡萄糖苷、GI3在不含生理浓度胰岛素条件下可使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加11.62%、17.21%、11.85%、12.08%、10.54%;加入生理浓度胰岛素后,上述化合物可使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增加12.95%、13.83%、17.41%、14.26%、10.84%。槲皮素、女贞苷在不含生理胰岛素条件下不增加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加入生理浓度胰岛素后,可使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增加15.70%、17.04%,其中槲皮素促进细胞增殖。齐墩果酸、芹菜素-6"-O-乙酰-7-O-β-D-葡萄糖苷等增加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呈非胰岛素依赖性,其中芹菜素-6"-O-乙酰-7-O-β-D-葡萄糖苷与生理浓度胰岛素有协同增强作用;女贞苷、槲皮素增加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呈胰岛素依赖性,槲皮素能显着促进细胞增殖。3个三萜类化合物作用72h,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其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显着增加。细胞周期分析显示,随着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19α-羟基-3-乙酰乌索酸使Hela、A549细胞G2/M期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女贞子中三萜类成分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19α-羟基-3-乙酰乌索酸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初步确定它们为女贞子抗肿瘤的活性成分。
二、乌索酸与齐墩果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索酸与齐墩果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
4.1 齐墩果酸 |
4.2 熊果酸 |
4.3 山楂酸 |
4.4 科罗索酸 |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
1.3 西医治疗 |
1.3.1 药物治疗 |
1.3.2 肝脏移植 |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
2.4.1 单味中药 |
2.4.2 中药复方 |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1.4.1 药物 |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
1.4.3 制备秋水仙碱 |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
1.4.6 封闭液 |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
1.4.8 电泳液 |
1.4.9 1X转膜液 |
2.实验方法 |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
2.1.1 分组方法 |
2.1.2 造模方法 |
2.1.3 给药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
2.3 HE染色制备 |
2.4 Masson染色制备 |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
2.6.3 RNA浓度的测定 |
2.6.4 反转录反应 |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
2.7.3 总蛋白的保存 |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
2.7.5 转膜 |
2.7.6 封闭 |
2.7.7 孵育抗体 |
2.7.8 发光显影 |
2.8 统计学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
3.1.1 大鼠一般情况 |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讨论 |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
4.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3)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类型 |
1.1 齐墩果烷型 |
1.1.1 齐墩果酸 (Oleanane Acid, OA) : |
1.1.2 甘草酸 (Glycyrrhizic Acid, GA) : |
1.1.3 柴胡皂苷 (Saikosaponin) : |
1.2乌苏烷型 |
1.3 羽扇豆烷型 |
1.4 木栓烷型 |
2 药理作用 |
2.1 抗肿瘤活性 |
2.1.1 阻遏细胞周期, 诱导细胞凋亡: |
2.1.2 抗新生血管形成: |
2.1.3 抗肿瘤侵袭和转移作用: |
2.2 抗炎、抗病毒作用 |
2.3 免疫调节 |
2.4 保肝护肝活性 |
2.4.1 清除细胞内自由基: |
2.4.2 增强肝脏抗氧化和减轻肝脏脂质过氧化程度: |
2.5 其他药理学作用 |
3 展望 |
(4)红枣三萜酸提取纯化及其小鼠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红枣简介 |
1.1.1 我国红枣分布、品种及产业发展现状 |
1.1.2 红枣营养成分 |
1.1.3 红枣生物活性成分 |
1.2 三萜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1.2.1 三萜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1.2.2 三萜类化合物纯化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三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
1.3 红枣中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红枣三萜酸及酚类物质分布研究 |
1.5.2 红枣三萜酸提取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1.5.3 白桦脂酸及红枣总三萜酸对小鼠酒精肝损伤的保护研究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红枣三萜酸及酚类物质分布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和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预处理 |
2.2.2 供试液的制备 |
2.2.3 指标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红枣三萜酸分布研究 |
2.3.2 红枣不同部位三萜酸组成研究 |
2.3.3 红枣酚类物质组成及分布研究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红枣三萜酸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红枣三萜酸得率的计算 |
3.2.2 纤维素酶法辅助提取红枣三萜酸试验 |
3.2.3 超声波辅助氯仿萃取红枣三萜酸条件优化 |
3.2.4 红枣三萜酸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条件及吸附特性研究 |
3.2.5 红枣三萜酸的抗氧化活性 |
3.2.6 数据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纤维素酶法辅助提取红枣三萜酸试验 |
3.3.2 超声波辅助氯仿萃取红枣三萜酸条件优化 |
3.3.3 红枣三萜酸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条件及吸附特性研究。 |
3.3.4 红枣三萜酸的抗氧化活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白桦脂酸与红枣总三萜酸对小鼠酒精肝损伤的保护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红枣总三萜酸的制备 |
4.2.2 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
4.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4.2.5 数据分析方法 |
4.3 结果分析 |
4.3.1 BA、JTTA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4.3.2 BA、JTTA对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
4.3.3 BA、JTTA对小鼠病理组织的影响 |
4.3.4 BA、JTTA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4.3.5 BA、JTTA对小鼠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
4.3.6 BA、JTTA对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抗肝脂肪变和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齐墩果酸抗肝脂肪变和纤维化 |
2 熊果酸抗肝脂肪变和纤维化 |
3 抗肝脂肪变和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3.1 对抗肝细胞的氧化应激性损伤和炎症反应 |
3.2 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生成 |
3.3 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抑制肝血管新生 |
3.4 改善胆汁酸代谢和转运 |
3.5 抑制肝脏脂质合成和促进脂质代谢,抑制肝外脂质在肝脏的沉积 |
4 结语 |
(6)枇杷叶中科罗索酸制备及降血糖活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 |
1.2 枇杷叶概述 |
1.2.1 枇杷叶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2 枇杷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3 科罗索酸研究进展 |
1.4 天然产物中降血糖活性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思路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枇杷叶中科罗索酸与山楂酸的单体制备及含量测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主要设备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科罗索酸、山楂酸单体制备分离 |
2.3.2 枇杷叶中4种三萜酸的含量测定 |
2.4 实验结果 |
2.4.1 制备所得产品的结构分析与鉴定 |
2.4.2 产品纯度检测 |
2.4.3 枇杷叶中4种三萜酸的含量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枇杷叶中科罗索酸制备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设备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2 枇杷叶中科罗索酸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优化 |
3.3.3 枇杷叶中提取科罗索酸富集工艺研究 |
3.3.4 科罗索酸单体制备工艺研究 |
3.3.5 枇杷叶中科罗索酸提取中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科罗索酸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及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HepG2细胞培养 |
4.3.2 Ⅱ型糖尿病样HepG2细胞模型的建立 |
4.3.3 Ⅱ型糖尿病样HepG2细胞模型的稳定性 |
4.3.4 Ⅱ型糖尿病样HepG2 细胞模型PEPCK基因的表达水平 |
4.3.5 科罗索酸对于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
4.3.7 科罗索酸对于HepG2细胞模型糖原积累的影响 |
4.3.8 科罗索酸对HepG2 细胞模型PEPCK基因表达量影响 |
4.3.9 数据处理与统计 |
4.4 实验结果 |
4.4.1 Ⅱ型糖尿病样细胞模型的建立 |
4.4.2 Ⅱ型糖尿病样HepG2细胞模型的稳定性 |
4.4.3 Ⅱ型糖尿病样细胞模型PEPCK基因的表达水平 |
4.4.4 科罗索酸对于PEPCK基因过表达HepG细胞单位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
4.4.5 科罗索酸对于Ⅱ型糖尿病样细胞模型糖原积累的影响 |
4.4.6 科罗索酸对于Ⅱ型糖尿病样细胞模型PEPCK基因表达量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科罗索酸在斑马鱼体内减少肝糖输出机制的探索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动物 |
5.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5.2.3 主要设备及仪器 |
5.2.4 主要溶液的配置 |
5.3 实验方法 |
5.3.1 毒性实验 |
5.3.2 斑马鱼PEPCK基因过表达模型的构建 |
5.3.3 稳定性分析 |
5.3.4 科罗索酸对于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3.5 科罗索酸对于胰岛素(INSa)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3.6 科罗索酸对于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3.7 数据处理与统计 |
5.4 结果 |
5.4.1 科罗索酸对斑马鱼的毒性 |
5.4.2 PEPCK过表达模型的建立 |
5.4.3 模型稳定性 |
5.4.4 科罗索酸对于糖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科罗索酸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实验动物 |
6.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2.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II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6.3.2 实验动物的分组模型及饲养 |
6.3.3 体重测定 |
6.3.4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
6.3.5 血样采集 |
6.3.6 生化指标的测定 |
6.3.7 统计方法 |
6.4 实验结果 |
6.4.1 科罗索酸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
6.4.2 科罗索酸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受量的影响 |
6.4.3 科罗索酸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7)接骨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2 药理活性 |
3 展望 |
(8)1α,2α,3α-三羟基熊果酸及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熊果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化合物图谱 |
作者简介 |
(9)枣霜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仪器与材料 |
1. 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枣霜灼烧实验结果 |
2. 2 枣霜的溶解实验 |
2. 3 枣霜的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
2. 4 枣霜中三萜酸含量的半定量分析 |
3 结论 |
(10)女贞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女贞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
第三章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四章 女贞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提取与分离 |
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女贞子中8个化合物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女贞子中三萜类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乌索酸与齐墩果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刘蒲,王国权. 海峡药学, 2018(10)
- [4]红枣三萜酸提取纯化及其小鼠保肝作用研究[D]. 蔡天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5]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抗肝脂肪变和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7(02)
- [6]枇杷叶中科罗索酸制备及降血糖活性机理研究[D]. 许舒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7]接骨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姚元枝,伍贤进,黎晓英,虢慧,魏麟. 中成药, 2015(12)
- [8]1α,2α,3α-三羟基熊果酸及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D]. 叶辉. 遵义医学院, 2015
- [9]枣霜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J]. 肖禹安,王红庚,王英平. 特产研究, 2014(04)
- [10]女贞子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D]. 姜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