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鲜食玉米冷冻加工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邱冠铭[1](2021)在《吉林省速冻鲜食玉米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肖金宝,杨丽,梁宇鹏,白雪,范红宇,杨克军,王玉凤[2](2020)在《收获后贮藏时间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12个糯玉米品种和6个甜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采收后室温下(28℃)放置0、8、16、24、32 h后对子粒中糖含量、淀粉含量、蛋白含量蔗糖代谢酶活性等的影响,探讨鲜食玉米采摘后贮藏时间对鲜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食玉米随着采收后时间的延长,子粒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蔗糖代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常温下糯玉米品质变化大于甜玉米。因此,为保证鲜食玉米的子粒品质,生产上糯玉米采收后8 h内进行冷冻贮藏。甜玉米中,先正达OVERLAND于采收后16 h内进行冷冻贮藏,京科甜183、和甜一号、和甜糯一号、先正达米哥、郑甜66于采收后8 h内进行冷冻贮藏。
张绍宇,孙玉文[3](2020)在《鲜食玉米保鲜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鲜食玉米作为一种老少皆宜、味道鲜美的素食产品,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但多数鲜食玉米产品生产企业存在保鲜加工能力较弱、整体技术标准较低、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等问题,阻碍了鲜食玉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简要探讨了鲜食玉米的保鲜加工技术及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李洪涛,许瀚元,郑洪建,王慧,叶可,王军[4](2019)在《鲜食糯玉米连玉糯1号栽培及速冻加工与保鲜技术》文中指出从鲜食糯玉米速冻工艺流程、检验指标、贮藏及运输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系统地阐述了鲜食糯玉米连玉糯1号从原料到加工,再到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技术标准,旨在为鲜食糯玉米速冻加工与保鲜提供技术指导。
刘翠翠[5](2018)在《浅谈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黑龙江省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具有生态环境优良、加工优势明显和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并针对种植技术水平较差、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销售市场混乱等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科技研究应用、加大宣传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强化市场营销等发展对策。
韩博[6](2018)在《浅谈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现状及产业发展》文中指出总结分析了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对辽宁省鲜食玉米生产现状和总体发展思路、发展模式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并提出加大对鲜食玉米产业的扶持与开发,推动辽宁省鲜食玉米黄金产业发展。
赵慧[7](2016)在《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速冻技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玉米温度降低到冻结点以下,最大程度地保留玉米原有的天然品质。在玉米速冻过程中,速冻时间是决定玉米速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合理而有效的速冻时间预测模型成为保证玉米速冻质量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关于速冻时间预测模型的研究多是基于经验或者数值方法,这些方法不是预测过于粗糙就是计算过于复杂,并不适用于企业参考。本文选取鲜食玉米为研究对象,以速冻时间为研究点,开展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方法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论文首先介绍了基于传统数值分析方法的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该模型是将玉米抽象成为一个具有同轴双层圆柱特征的物品,通过分层求解一维非稳态导热方程,得到玉米速冻时间。该方法计算过于复杂。其次,论文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该模型选取200组数据作为训练集,20组数据作为测试集,包括4个输入因子及1个输出因子。结果表明,运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对鲜食玉米速冻时间进行预测合理。再次,论文尝试运用遗传算法对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误差减小。最后,论文学习并建立了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的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RBF网络模型较BP神经网络模型及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效果更优。这表明本文建立的基于RBF的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合理可行。本文数据由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所提供,运用MATLAB工具箱进行模型求解。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较基于传统数值方法的模型计算简便,结果更准,但同时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遗传算法优化的网络模型误差减小幅度不大,却极大缩短了网络训练时间。同以上模型相比,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时间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本文研究内容可以为企业玉米速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慧,王增辉,李健,李俊杰,刘书明[8](2015)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速冻是鲜食玉米加工的关键环节,速冻时间的合理控制是决定鲜食玉米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以玉米尺寸、形状系数、密度、比热容、导热系数、环境温度、初始温度、冻结温度为输入量,玉米速冻时间为输出量的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并与传统数值计算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的最大误差(约为1.23%)要略小于传统数值模型模拟所得值与实际值间的最大误差(约为3.66%)。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型对鲜食玉米速冻时间的预测更加准确。
陈利容[9](2014)在《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变化及相关酶代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目前对高淀粉含量的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较少。为了掌握糯玉米采后这些生理结构变化及其与糯玉米食用品质的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贮藏期间,糯玉米果皮变薄,胚乳细胞变小,柔嫩度随着贮存时间加长变低;低温贮存比较常温贮存对果皮厚度和柔嫩度影响相比小很多,但是对胚乳细胞大小影响不太明显。针对鲜食糯玉米高淀粉含量对其保鲜品质的影响,对其采后的糖代谢及与糖代谢相关主要的酶的代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贮存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大。结果还表明,采后0℃低温贮藏有助于延缓蔗糖向果糖、葡萄糖,果糖、葡萄糖向直链淀粉,直链淀粉向支链淀粉的转化进程,这为采取低温等措施提高鲜食糯玉米的食用品质,改进鲜食糯玉米的贮藏加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20℃贮藏条件下,UDPGPPase与ADPGPPase呈极显着正相关,表明了二者良好的协同调节淀粉合成的作用;DBE与SSS呈显着负相关,与GBSS呈显着正相关,说明DBE活性变化可能调控了淀粉的合成;0℃贮藏条件下SBE与SSS呈极显着正相关。两种贮藏温度下显示了不一致甚至相反的酶之间关系,表明了温度差异对酶活性的影响。也有一些酶之间虽然关系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但也表现了一定的相互关系,其中SSS与UDPGPPase和ADPGPPase、GBSS与SSS都表现了较大程度的关联特性。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对PAL和C4H活性有促进作用,而对4CL活性有抑制,4CL活性决定了辅酶A酯的合成,也间接决定木质素的合成。所以,低温贮藏至少可以减缓木质化的进程;本研究中CAD和DFR活性在低温条件下都呈现起伏的状态,在常温下却很稳定下降,这说明鲜食糯玉米采后常温或者采取合适的预热加工处理都可能达到控制CAD和DFR活性,进而降低木质素的形成;本研究显示PPO受贮藏温度影响较小,而受贮藏时长影响较大,可见鲜食糯玉米的褐化发生在贮藏中后期,因此设法减少深度加工前的保存时间或是及时有效的预处理是解决褐化有效护色的可能途径。
成新新[10](2014)在《速冻鲜食玉米保温包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研究了不同种类保温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以及挤塑聚苯乙烯(XPS)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旨在开发出一种最适合速冻鲜食玉米的保温包装形式,以延长速冻鲜食玉米保温包装的保温时间。通过热线法测定了泡沫保温绝热材料模塑聚苯乙烯(EPS)、挤塑聚苯乙烯(XPS)和硬质聚氨酯(PU)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导热系数,研究了三种材料的密度和不同环境温度对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先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然后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即在所研究密度范围内都出现了最低导热系数值;泡沫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都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不同材料受温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以导热系数值为参考依据,综合考虑材料的性价比,本课题选择挤塑聚苯乙烯(XPS)为最适于速冻鲜食玉米保温包装的绝热材料。采用XPS制作五种不同厚度的保温箱,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保温箱厚度对保温箱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厚度的增大,XPS保温箱的保温性能逐渐增强。当保温箱厚度小于30mmm时,厚度对保温效果的影响较小;当保温箱厚度大于30mm时,厚度对保温效果的影响明显变大。本课题选择40mmm厚XPS保温箱为速冻鲜食玉米的保温包装,在温湿度为23℃/50%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研究了蓄冷剂与速冻鲜食玉米的质量比对XPS保温箱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蓄冷剂与速冻鲜食玉米质量比的增大,各温度测试点的保温时间呈现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当蓄冷剂与速冻鲜食玉米的质量比为5:8时,XPS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最好,保温箱内各点的保温时间最长。在23℃/50%环境条件下,40mm厚XPS保温箱内蓄冷剂与速冻鲜食玉米的质量比为5:8时,能够有效延长速冻鲜食玉米的保温时间。
二、鲜食玉米冷冻加工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食玉米冷冻加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收获后贮藏时间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鲜食玉米采收后子粒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2 鲜食玉米采收后子粒蔗糖含量的变化 |
2.3 鲜食玉米采收后子粒果糖含量的变化 |
2.4 鲜食玉米采收后子粒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2.5 鲜食玉米采收后子粒淀粉含量的变化 |
2.6 鲜食玉米采收后子粒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7 鲜食玉米采收后子粒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
2.8 鲜食玉米采收后子粒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3)鲜食玉米保鲜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保鲜加工技术 |
1.1 真空包装技术 |
1.2 速冻加工技术 |
1.3 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
2 玉米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 |
2.1 速冻玉米棒加工技术 |
2.2 真空软包装玉米高温灭菌脱水技术 |
2.3 真空软包装玉米风味调控技术 |
3 结束语 |
(4)鲜食糯玉米连玉糯1号栽培及速冻加工与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玉糯1号特性与栽培技术 |
1.1 连玉糯1号特征特性 |
1.2 连玉糯1号栽培技术 |
1.2.1 适期播种 |
1.2.2 合理密植 |
1.2.3 加强肥水管理 |
1.2.4 病虫害防治 |
1.2.5 适时采收 |
2 连玉糯1号速冻加工与保鲜技术 |
2.1 原料要求与采收标准 |
2.2 剥皮、清洗、冷却 |
2.3 切断、分级、清洗 |
2.4 漂烫 |
2.5 冷却、吹干、挑选 |
2.6 速冻 |
2.7 包装与冷藏 |
2.8 检验指标 |
3 小结 |
(5)浅谈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基本情况 |
二、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势 |
(一) 存在的问题 |
1. 种植技术水平较差。 |
2. 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
3. 销售市场混乱。 |
(二) 优势 |
1. 生态环境优良。 |
2. 加工优势明显。 |
3. 市场潜力巨大。 |
三、对策分析 |
(6)浅谈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现状及产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
2 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现状 |
2.1 参试品种的数量和类型 |
2.2 品质标准 |
2.2.1 食用品质。 |
2.2.2 外观品质。 |
2.3 产量水平 |
2.4 抗性 |
3 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
3.1 选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始创新 |
3.2 鲜食玉米育种目标和发展方向 |
3.3 选育品种的多样化 |
4 辽宁省鲜食玉米的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 |
4.1 鲜食玉米种植和生产情况 |
4.2 鲜食玉米产业总体发展模式 |
4.3 辽宁省鲜食玉米产业该如何发展 |
(7)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速冻技术介绍 |
1.3 速冻时间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数值方法的速冻时间预测模型 |
2.1 模型假设 |
2.2 模型建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速冻时间预测模型 |
3.1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
3.2 神经元模型 |
3.3 BP神经网络理论 |
3.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 |
3.5 基于BP神经网络速冻时间计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速冻时间预测模型 |
4.1 遗传算法介绍 |
4.2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 |
4.3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速冻时间预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速冻时间预测模型 |
5.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
5.2 BP神经网络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比较 |
5.3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速冻时间预测模型 |
5.4 模型误差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模型的建立 |
1. 1 BP神经网络模型 |
1. 2模型输入、输出因子确定 |
1. 3数据的来源及预处理 |
1. 4基于BP神经网络鲜食玉米速冻模型建立 |
2模型求解及验证 |
2. 1模型训练及结果 |
2. 2模型验证 |
2. 3模型误差分析及比较 |
3结论 |
(9)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变化及相关酶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糯玉米的生产发展概况 |
1.2 糯玉米的品质特性和健康价值 |
1.3 糯玉米采后生理研究概况 |
1.3.1 糯玉米生理结构相关研究进展 |
1.3.2 糯玉米食用品质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1.3.3 糯玉米衰老相关酶代谢研究进展 |
1.4 糯玉米现有保鲜方法和研究进展 |
1.4.1 鲜食玉米速冻保鲜技术 |
1.4.2 气调保鲜技术 |
1.4.3 真空包装技术 |
1.4.4 三种保鲜技术的比较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变化对柔嫩度的影响 |
2.1 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观察的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获取 |
2.1.2 药品配方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鲜食糯玉米采后柔嫩度评分 |
2.2.2 鲜食精玉米采后胚乳细胞大小和果皮厚度变化 |
2.2.3 藏温度对鲜食精玉米采后细胞大小和果皮厚度的影响 |
2.2.4 糯玉米细胞大小和果皮厚度变化与柔嫩性的相关分析 |
2.2.5 糯玉米果皮显微结构与柔嫩性的相关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鲜食糯玉米采后糖代谢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获取 |
3.1.2 药品配方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鲜食糯玉米采后蔗糖含量变化 |
3.2.2 鲜食糯玉米采后还原糖含量变化 |
3.2.3 鲜食糯玉米采后淀粉含量变化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鲜食糯玉米采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
4.1.2 药品及配方 |
4.2 样品制备和酶活性检测 |
4.2.1 酶液提取 |
4.2.2 ADPGPPase、UDPGPPase活性测定 |
4.2.3 SSS和GBSS活性测定 |
4.2.4 SBE活性测定 |
4.2.5 DBE活性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鲜食糯玉米采后UDPGPPase活性变化 |
4.3.2 鲜食糯玉米采后ADPGPPase活性变化 |
4.3.3 鲜食糯玉米采后SSS活性变化 |
4.3.4 鲜食糯玉米采后GBSS活性变化 |
4.3.5 鲜食糯玉米采后SBE活性变化 |
4.3.6 鲜食糯玉米采后DBE活性变化 |
4.3.7 鲜食糯玉米采后糖代谢相关酶关系分析 |
第五章 鲜食糯玉米采后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
5.1.2 药品及配方 |
5.2 样品制备和酶活性检测 |
5.2.1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PAL)测定 |
5.2.2 肉桂酸—羟化酶(C4H)活性测定 |
5.2.3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测定 |
5.2.4 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测定 |
5.2.5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活性测定 |
5.2.6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鲜食糯玉米采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 |
5.3.2 鲜食糯玉米采后肉桂酸—羟化酶(C4H)活性变化 |
5.3.3 鲜食糯玉米采后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变化 |
5.3.4 鲜食糯玉米采后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变化 |
5.3.5 鲜食糯玉米采后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活性变化 |
5.3.6 鲜食糯玉米采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 |
5.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件 |
(10)速冻鲜食玉米保温包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常见保温包装材料种类及其性能 |
1.2.1 模塑聚苯乙烯(EPS) |
1.2.2 挤塑聚苯乙烯(XPS) |
1.2.3 硬质聚氨酯(PU) |
1.2.4 真空绝热板(VIP) |
1.2.5 充气保温板(GFP) |
1.3 相变材料(PCM)种类 |
1.3.1 无机类相变材料 |
1.3.2 有机类相变材料 |
1.3.3 复合相变材料 |
1.4 相变材料蓄热机理与特点 |
1.5 常见的保温包装形式 |
1.6 保温包装阻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
1.7 传热学基础理论 |
1.7.1 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
1.7.2 传热过程 |
1.7.3 固—液相变传热 |
1.8 保温包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8.1 国内研究现状 |
1.8.2 国外研究现状 |
1.9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9.1 研究内容 |
1.9.2 研究方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保温材料种类及规格 |
2.1.2 泡沫材料微观结构分析装置 |
2.1.3 速冻鲜食玉米的来源 |
2.1.4 保温箱及规格 |
2.1.5 蓄冷剂与产品的质量比 |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 |
2.3.2 不同厚度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测试 |
2.3.3 不同蓄冷剂用量保温箱的保温性能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密度和温度对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3.1.1 密度对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3.1.2 环境温度对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
3.1.3 不同环境温度下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曲线 |
3.2 厚度对XPS保温箱保温性能的影响 |
3.2.1 厚度对XPS保温箱中心点温升速度的影响 |
3.2.2 XPS保温箱最佳厚度的选择 |
3.3 蓄冷剂用量对XPS保温箱保温性能的影响 |
3.3.1 XPS保温箱内各温度测试点的初始温度分布 |
3.3.2 XPS保温箱内各测试点的保温时间研究 |
3.3.3 质量比对各测试点保温时问的影响研究 |
3.3.4 各测试点保温时间与质量比的数学关系模型 |
4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四、鲜食玉米冷冻加工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速冻鲜食玉米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邱冠铭.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收获后贮藏时间对鲜食玉米品质的影响[J]. 肖金宝,杨丽,梁宇鹏,白雪,范红宇,杨克军,王玉凤. 玉米科学, 2020(06)
- [3]鲜食玉米保鲜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J]. 张绍宇,孙玉文. 种子科技, 2020(13)
- [4]鲜食糯玉米连玉糯1号栽培及速冻加工与保鲜技术[J]. 李洪涛,许瀚元,郑洪建,王慧,叶可,王军. 作物研究, 2019(04)
- [5]浅谈黑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J]. 刘翠翠. 农场经济管理, 2018(05)
- [6]浅谈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现状及产业发展[J]. 韩博.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1)
- [7]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及优化研究[D]. 赵慧.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鲜食玉米速冻时间预测模型[J]. 赵慧,王增辉,李健,李俊杰,刘书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5)
- [9]鲜食糯玉米采后生理结构变化及相关酶代谢研究[D]. 陈利容. 山东大学, 2014(10)
- [10]速冻鲜食玉米保温包装研究[D]. 成新新. 天津科技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