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片外用方药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陈兆军,梁欢,马玉峰,潘旭月,吴俊德,张雪键,马占华[1](2021)在《痛点超声电导透射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结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痛点超声电导透射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采用痛点超声电导透射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结证患者73例。男62例,女11例。年龄23~64岁,中位数37岁。所有患者均为单足发病;均表现为第1跖趾关节内侧疼痛、肿胀、灼热,并伴有四肢沉重酸胀、口苦咽干、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血尿酸均大于420μmol·L-1。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足部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足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尿酸含量与红细胞沉降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周至6个月,中位数4个月。足部疼痛VAS评分,治疗前(8.23±1.24)分、治疗结束时(1.44±0.96)分、末次随访时(2.14±1.98)分;AOFAS足■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65.4±3.58)分、治疗结束时(84.2±2.98)分、末次随访时(89.6±4.32)分;血尿酸含量,治疗前(556.8±2.3)μmol·L-1、治疗结束时(383.4±1.7)μmol·L-1、末次随访时(327.9±4.0)μmol·L-1;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前(56.9±1.9)mm·h-1、治疗结束时(23.8±3.8)mm·h-1、末次随访时(17.4±2.7)mm·h-1。结论:采用痛点超声电导透射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结证,能降低血尿酸和红细胞沉降率,减轻疼痛症状、促进足功能恢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欧阳倩,王孟清[2](2021)在《《活幼心书》外治法使用特色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元代湖湘着名医家曾世荣着作《活幼心书》为依据,探讨曾世荣外治法使用特色。曾世荣使用外治之法,面面俱到,所用方药剂型多种,外治方式多样;选用介质得当;用药精炼;合理选用清热、有毒、芳香、虫类之品;据病情别阴阳、分阶段治疗;配合饮食调摄。其外治法使用特色鲜明,实用性强,对后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汉琼,廖子玲,康宁,李仝,宋凤丽[3](2021)在《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表明,91.4%的肿瘤患者在放疗期间会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因放射性皮炎程度严重而中断放疗进程的概率高达58.1%[1]。该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溃疡、瘢痕、色素沉着及毛发脱落等。放射性皮炎暂时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现代医学以维生素B12、三乙醇胺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为主[2,3]。中医以特色外用剂型为多,但临床报道的用药多是选用医家验方和自拟方,较为繁乱,笔者收集了近20年有良好临床疗效的中药方剂,以分析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
娘去先,仁增加,贡保东知,阿达,加羊加措,闹华才让,李先加[4](2021)在《《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藏医治疗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研究。方法收集《四部医典》中主治跌打损伤的外用方剂,构建藏医治疗跌打损伤外用方剂复杂网络数据集,计算网络的拓扑性质参数,分析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的核心药物、方药配伍规律及药性特点。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外用方剂223首,涉及药物286种,药物节点度靠前的药物有甜醅、酸奶、熊胆、鱼胆、面粉、秦艽等。常用组合药物中甜醅-面粉、甜醅-酸奶、冰片-熊胆等是藏医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组合药物。药物六味分析发现,甘味与苦味占主要味道;同样三化味中甘化味与苦化味居多;药物十七效分析发现,软效、重效、钝效等排名靠前。结论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可以发现藏医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为总结和分析藏医外用药物提供更准确、更多维度的依据,进而或可有助于藏药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蔺莉,闫小宁,李文彬,赵一丁[5](2021)在《寻常痤疮中医外治用药规律的统计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寻常痤疮中医药外治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万方(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20年间所报道的寻常痤疮外治方药相关文献,利用 Excel 建立方药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方剂和中药名称的规范,应用SPSS22.0、SPSS Modeler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共129篇,所含方剂163首,共有药物179味,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为主;累计频数1 193次,其中32味高频药物频次占总比65%,高频药物可分为4个聚类方,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得出13个公因子,关联规则分析后以丹参→黄连的支持度最高,达19.53%。结论:寻常痤疮从血分辨证论治,中医外治原则以清热解表、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辅以解毒祛风、燥湿止痒。
曾玉霞[6](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是传承中医药防治疾病方法的重要内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而目前对该病处方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用药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推测药物-疾病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方法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等4个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具备完整的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依据研究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诊断标准,筛选得到目标文献。然后将文献中的文章标题、数据来源、方剂名称、中药处方及剂量等录入微软办公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制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文献调查表。在研究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前,统一和规范方剂的中药名称及药量。利用平台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功能,对纳入研究的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再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获得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最后,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等平台,对高频药对主要活性化合物进行筛选及靶点预测,探寻药物成分-靶点-通路作用机制。结果1.总体:共纳入文献357篇,方剂393首,桃红四物汤运用的最多,用药以活血化瘀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补益类、理气类为主。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苦为主,归经以肝经居多。当归-川芎是高频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2.层次:湿热下注证中,四妙散与四妙勇安汤运用最多,高频药物为川牛膝、当归、黄柏,药性以寒、苦为主,归肝、心、脾胃经居多,聚类分析演化出新的药物组合7条。血瘀湿阻证最常用药物为当归、川芎、红花等,性味偏于温、甘,药物归经以肝为主,获得药物新组合7条。脾肾阳虚证中,除黄芪、当归、川芎外,附子、肉桂、山茱萸、淫羊藿、茯苓、白术出现频次较多,多属温性、味甘,主要归肝脾两经,演化出药物新组合4条。外用药物中,以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芒硝、冰片运用较多,药性温、寒,味苦、辛,归肝、心、脾经,获得新方12个。3.高频药对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归-川芎有效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64个,疾病靶点1653个,药物与疾病相关靶点34个。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30种生物功能,76条通路。推测当归-川芎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转录、细胞凋亡过程、氧化应激反应、激素水平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以对疾病的处方用药进行规律总结和分析,预测药物与疾病作用的共同靶点及通路,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李志恒[7](2021)在《复方草连油联合当归饮子加味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复方草连油联合当归饮子加味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外用油剂及内服中药方的治疗效果,初步探索该方法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将纳入研究的126例慢性湿疹受试者分为分为治疗组(复方草连油联合当归饮子加味组)31例,对照组1(芝麻油联合当归饮子加味组)为32例,对照组2(当归饮子加味组)为32例,对照组3(润燥止痒胶囊组)为31例。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受试者均给予口服中药当归饮子加味(免煎颗粒,日1剂,早晚分服),对照组3口服润燥止痒胶囊4g/次,日两次。治疗组皮损处外搽复方草连油治疗,对照组1外搽芝麻油治疗,皮损厚处均用保鲜薄膜封包2小时,日2次。共治疗8周,4周为一个观察节点,随访1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8周分别记录EASI评分、瘙痒VAS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采用SPSS 23.0分析数据比较四组治疗疗效差异。结果1.四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治疗8周后,四组的EASI评分、瘙痒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四组患者血清Ig 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四组患者皮损症状(红斑、丘疹、表皮剥脱、渗出/结痂、苔癣化)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红斑、丘疹、苔癣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表皮剥脱、渗出/结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患者治疗8周后,四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78.1%、75.0%、71.0%,四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7.1%、16.0%、16.7%、40.9%,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草连油联合当归饮子加味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皮损症状、瘙痒症状;降低血清Ig E水平;减少复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
宋秋莹[8](2021)在《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探索其对喉瘖(血瘀痰凝证)的治疗效果,评估外用散结开音膏在临床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吉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喉瘖(血瘀痰凝证)患者72例。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对照组单纯服用会厌逐瘀汤,治疗组在服用会厌逐瘀汤的同时配合外用散结开音膏进行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本研究共进行两个疗程的临床观察,在每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患者均需至医院进行复诊,临床观察期间共进行2次复诊。将所纳入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各项数据录入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将72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的有效病例数为33例,对照组的有效病例数为34例。2.治疗1周后,两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量表积分进行对比,其中声音嘶哑程度、痰黏浊感及清嗓积分对比,P<0.050,其余症状、体征积分对比,P>0.050,总积分对比,P<0.050。说明治疗组对声音嘶哑程度、痰黏浊感及清嗓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其他症状、体征方面的改善与对照组无差异。3.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量表积分进行对比,P<0.050,嗓音障碍量表(VHI-10)积分对比,P<0.050。治疗组中医症状及体征的改善、声嘶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的减轻均优于对照组。4.治疗2周后,治疗组中有14例患者主要症状(声嘶)消失,主要症状(声嘶)消失率为42.42%;对照组有6例患者主要症状(声嘶)消失,主要症状(声嘶)消失率为17.65%,两组主要症状(声嘶)消失情况对比,P<0.050,治疗组对主要症状(声嘶)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治疗2周后,治疗组纳入的33例患者中,6例治愈,1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34例患者中,4例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P<0.050,治疗组(会厌逐瘀汤配合外用散结开音膏)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单纯应用会厌逐瘀汤)。结论:综上,应用会厌逐瘀汤配合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会厌逐瘀汤,说明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外用散结开音膏无痛无创、价格优廉,值得临床推广。
庄小津[9](2021)在《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旨在观察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在止痛、改善创缘水肿及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等方面的疗效及安全性。希望为混合痔术后止痛提供一种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方便于临床操作的中药外用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名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82例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厦门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入院的18岁~65岁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患者并接受外剥内扎术治疗。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接受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同时接受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接受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同时使用仿制安慰剂药饼进行穴位贴敷。疗程为7天,术后6小时开始贴敷,并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第1、2、3、5、7天“VAS疼痛积分”,观察创缘水肿程度,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两组的总疗效、各临床症状的改善等情况,以及局部皮肤有无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并分析三大常规及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综合评价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至试验结束未出现脱落病例,共82例完成了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疼痛评分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后收集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治疗后2小时、第1、2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7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总体疗效对比情况:治疗组41例患者中,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有效率90.24%;对照组41例患者中,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有效率73.1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者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在术后创缘水肿程度、创面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水肿程度较轻,愈合时间较短。(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贴敷部位未见局部皮肤感染、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具有缓急止痛,清热祛湿,活血消肿等功效,能有效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肛门疼痛症状,改善术后创缘水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王群[10](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现代文献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昔网络资源数据库中关于癌痛中药外治方药的文献,收集整理出本次研究所需数据,通过软件辅助分析计算出治疗癌痛的中药外治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活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通过计算机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昔网络资源数据库中以“癌痛”“中药”“外敷”“外用”“塌渍”“敷贴”“外搽”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时间限定为1990-2020年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再根据事先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以人工形式进行筛选,将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剔除,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组方用药摘出,并将其录入“Exce1”表格中,建立相应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药物的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并分析得出用药规律及药物核心组合。结果:1.经筛选本次研究共纳入文献210篇,每篇处方用药均有所差异,共用中药249味,一共用药1952味次。2.中药外治方用药主要分为了活血化瘀类602味次、开窍类159味次、祛风湿类139味次、清热类128味次、止血类100味次、平肝熄风类95味次、化痰止咳平喘类95味次,温里类94味次,解表类92味次,政毒杀虫止痒类67味次,泻下类66味次,理气类66味次,补虚类50味次,利水渗湿:类11味次,安神类7味次,化湿类6味次,消食类5味次,收涩类3味次,清热解毒类2味次,驱虫类2味次;拔毒化腐生肌类2味次。3.药物的性味归经:本次研究主要将药物分为温热药、寒凉药、平性药三大类,温热药978味次,寒凉药480味次,平性药325味次。药物主要以辛味与苦味为主分别为1320味与1097味,其余为甘250味,咸177味,酸36味。药物主要以归肝、脾经为主分别为1251味次与1076味次,其次为心838味次、肺437味次、肾347味次,最少为胃349味次、大肠145味次、胆61味次、膀胱53味次、心包47味次、小肠17味次、三焦17味次。4.将药物出现频次在21味次的中药进行药物聚类分析,分为8组:第—组:乳香,红花,没药,冰片,延胡索,生姜,肉桂,蟾酥。第二组:乳香,没药,冰片,青黛,血竭,大黄,芒硝,川芎。第三组:乳香,没药,冰片,延胡索,细辛,丁香,小茴香,肉桂。第四组:冰片,乳香,莪术,山慈菇,全蝎,没药,三棱,蜈蚣。第五组:冰片,乳香,血竭,没药,延胡索,重楼,土鳖虫,川乌。第六组:川乌,冰片,乳香,天南星,没药,半夏,马钱子,延胡索。第七组:乳香,没药,冰片,徐长卿,蟾酥,麝香,马钱子,莪术,第八组:冰片,斑蝥,蜈蚣,莪术,木鳖子,马钱子,三棱,川乌。结论:1.癌性疼痛外用组方用药中冰片、乳香、没药、延胡索的使用频率较其他药物用药频率高。2.癌性疼痛组方用药共分为活血化瘀类、开窍类、祛风湿药等共21类用药,其中活血化瘀类用药占比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用药,由此可见在癌痛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历来受到临床重视,癌痛的大部分病因也多为瘀血所致。3.癌痛的治疗用药大多为温热药,由于恶性肿瘤为慢性消耗性疾病,顾多以温热药为主;中医认为疼痛多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药味多为辛、苦为主以达到散、消目的;归经最多为肝、脾二经,五脏最多,六腑较少。4.药物聚类分析:将药物使用频次在21味次以上的药物共24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了 8组,以供临床治疗癌性疼痛用药参考。
二、冰片外用方药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片外用方药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痛点超声电导透射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结证(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 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评价方法 |
3 结 果 |
4 讨 论 |
(2)《活幼心书》外治法使用特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治法的优势 |
2《活幼心书》外治法使用特色 |
2.1 剂型多样,使用方式多样 |
2.2 外用之药,调制得当 |
2.3 用药特色 |
2.3.1 用药精炼,适应证广 |
2.3.2 选用清热之品,清热除邪 |
2.3.3 酌用有毒之品,以毒攻毒 |
2.3.4 善用芳香之物,行气散结 |
2.3.5 配伍虫类药,祛风攻毒散结 |
3 别阴阳,分阶段治疗 |
4 注意饮食调摄,忌酒荤发物 |
5 小结 |
(3)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证候分型统计 |
2.3 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
2.4 单味药频率统计 |
2.5 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 |
2.6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 |
3 讨论 |
(4)《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名称规范化处理 |
1.3 统计处理与复杂网络的构建 |
2 结果 |
2.1 外用方剂功效分析 |
2.2 外用方剂药物节点分析 |
2.3 藏医跌打损伤药物聚类分析 |
2.4 外用方剂药性组合模式分析 |
2.4.1 六味和三化味分析 |
2.4.2 药物五源分析 |
2.4.3 药物十七效分析 |
3 讨论 |
(5)寻常痤疮中医外治用药规律的统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检索与管理: |
1.3.2 文献数据提取: |
1.3.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药物频数统计: |
2.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2.4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
2.4.1 因子模型的适应性分析: |
2.4.2 公因子提取: |
2.5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6)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下肢DVT研究现状及分析 |
2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学术传承 |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总体挖掘结果分析 |
2 层次挖掘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当归-川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当归-川芎作用机制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Wells 评分表 |
附录二 中药药名规范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复方草连油联合当归饮子加味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3 中药药油的理论依据 |
4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医学伦理学要求 |
3 数据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 湿疹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喉瘖中医学探析 |
2 “声嘶”西医学探析 |
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试验方案 |
3 疗效评定 |
4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相关理论研究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疗 |
1.3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1.4 西医治疗 |
2 穴位贴敷疗法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 中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 |
3 芍甘止痛方相关理论研究 |
3.1 芍药甘草汤 |
3.2 止痛如神汤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研究标准 |
6 剔除标准 |
7 脱落标准 |
8 样本量估算 |
9 病历分组 |
10 药物制备 |
11 治疗方案 |
12 临床观察项目 |
12.1 疗效评价 |
12.2 安全性评价 |
13 不良反应的处理 |
14 统计方法 |
15 伦理学要求 |
16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
2 疗效观察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2.3 疗效比较 |
2.4 两组水肿程度评分比较 |
2.5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3 安全性观察 |
4 病例完成情况 |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
1 芍甘止痛方选方及意义分析 |
2 穴位贴敷选穴分析 |
2.1 神阙穴 |
2.2 二白穴 |
2.3 承山穴 |
3 药物制备分析 |
4 试验结果分析 |
4.1 疗效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现代文献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检索方法 |
2.2 文献纳入标准 |
2.3 文献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过程 |
2.5 文献数据的统一规范化处理 |
2.6 数据的录入、处理及分析 |
结果 |
1. 文献统计结果 |
2. 癌痛中医中药外治的用药频次 |
3. 中药功效分类 |
4. 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 |
5. 关联性分析 |
6. 高频用药的聚类分析 |
讨论 |
1. 高频用药及功效分析 |
1.1 高频用药分析 |
1.2 用药功效分析 |
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2.1 药性分析 |
2.2 药味分析 |
2.3 药物归经分析 |
3. 聚类新方分析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癌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于癌性疼痛的原因及分类认识 |
2. 西医对于癌性疼痛分级 |
3. 西医对于癌痛的治疗 |
4. 中医对于癌性疼痛的病因及分类认识 |
5. 癌痛中医中药外治法 |
6. 癌痛的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冰片外用方药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痛点超声电导透射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结证[J]. 陈兆军,梁欢,马玉峰,潘旭月,吴俊德,张雪键,马占华. 中医正骨, 2021(12)
- [2]《活幼心书》外治法使用特色分析[J]. 欧阳倩,王孟清. 中医药导报, 2021(10)
- [3]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证型及用药规律分析[J]. 胡汉琼,廖子玲,康宁,李仝,宋凤丽.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1(04)
- [4]《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J]. 娘去先,仁增加,贡保东知,阿达,加羊加措,闹华才让,李先加.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05)
- [5]寻常痤疮中医外治用药规律的统计学研究[J]. 蔺莉,闫小宁,李文彬,赵一丁. 中国美容医学, 2021(07)
- [6]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D]. 曾玉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复方草连油联合当归饮子加味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D]. 李志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研究[D]. 宋秋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芍甘止痛方药饼穴位贴敷缓解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D]. 庄小津.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现代文献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王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