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品牌价值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一舟[1](2022)在《中华老字号企业品牌资产管理与价值创造研究 ——以海天味业为例》文中提出
胡馨蕊[2](2021)在《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演化,为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两个突出问题,客观要求农业生产与经营必须在产业组织制度创新、农业产业链整合、经营主体关系协调等方面不断完善与突破。稻米作为重要的口粮,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均衡,且稻米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背景下,稻米产业面临如何改变稻米生产者长期以来比较利益低下与如何有效解决消费者对高品质稻米现实需求两个关键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倒逼现实的稻米产业必须在“以量取胜”与“以质取胜”的总体战略上做出选择。围绕“以质取胜”的战略调整,把价值网络理论引入品牌稻米产业发展,在理清品牌稻米价值网络构建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内部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共生效应,以及价值增值与利益共享实现形式,有效解决当前稻米产业链主体竞争无序,彼此分割的困局,进而完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总体框架与运行机制,对于推动稻米产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博弈论理论、竞合理论、协同学理论等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在阐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从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整合以及价值网络演化脉络等方面对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梳理论证。运用案例印证的方法,分析了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三种不同主体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运营的实践及存在问题。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竞合关系的动态博弈过程及策略选择,并运用MATLAB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构建扩展Logistic模型,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稳定共生影响因素,并运用MATLAB进行了仿真模拟,提出了构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具体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价值网络是以产业链商业模式创新为出发点,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将处于产业链不同节点各主体置于同一框架内,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协同共生、有机衔接,形成的优势互补、系统集成、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相对稳固的主体集群结构;价值网络作为具有中观属性的产业组织形式,其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在于实现了两个均衡:即价值网络内部主体间分工细密程度与运行效率关系的均衡;价值网络内部主体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均衡;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价值增值,是价值网络存在的前提条件。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价值增值,从过程看,体现为价值网络参与主体创造的价值之和,减去价值网络参与主体之间发生经济联系时产生的交易费用之和,再加上系统集成创造的价值;从结果看,体现为价值网络品牌稻米价格与普通稻米价格的差值乘以总销售量;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发展,对于提升稻米产业竞争力,建立稻米高品质的组织保证、技术保证、标准保证、过程保证以及制度保证,进而满足消费者高层次需求,实现参与主体价值共创共享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时,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运行也存在着主导主体能力缺失、价值增值空间不充分、主体间竞合关系扭曲、参与主体未能充分实现利益协同与共享等问题;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竞合博弈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参与主体合作策略的选择与参与价值网络收益增量呈正相关,与违约成本呈正相关,与价值网络运作成本呈负相关;通过构建扩展Logistic模型,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了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稳定性成立条件,并运用MATLAB对数理分析进行仿真模拟,验证了各因素对于共生效应演化稳定的影响趋势。研究表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存在着显着的共生效应,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外部性系数越大,参与主体受环境约束的阻滞越小,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参与主体越多,网络节点数越多,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系数越大,共生效应越强;品牌稻米价值网络能否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实现利益共享,直接关系着相关主体是否参与价值网络,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自身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的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着价值网络的市场竞争力。品牌的稻米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至少应遵循共享与多赢的原则、贡献与收益对等的原则、激励与约束兼顾的原则、个性理性与集体理性协同的原则;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应在遵循价值共创、核心企业主导、主体关系协同、参与主体利益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结构、运行机制、价值增值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并从提升主导主体的调控能力、建立参与主体间正向的竞合关系、完善价值网络内部的信誉机制、建立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对价值网络的政策支持等方面实现自我完善。
傅敬芳[3](2021)在《动态能力视域下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共创双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产业兴旺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要求推进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的建设,推动农村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价值的共同创造。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创造等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紧密结合政学两界关注热点问题,围绕如何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共创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本文梳理了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研究,以动态能力和价值共创为理论视角,探讨当前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参与方有效的协同运作和共创价值的驱动因素,突出龙头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的动态能力,进而打开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的“黑箱”。其次,本文采用双案例研究方法,遵循案例研究中的逐项复制逻辑,选取丽宫食品和派森百两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案例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现场观察调研、二手资料的检索等方式收集数据资料,利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编码并提出研究的理论框架。然后,根据案例企业的自然生命周期及关键事件转折将其发展阶段划分为蓄能阶段、育能阶段和赋能阶段,详实描述两个案例企业在各阶段的所发生的关键事件。根据划分的阶段对两个案例企业进行案例内分析,每个阶段以驱动因素为出发点,厘清价值共创参与主体,以及核心主体所构建的动态能力,分析价值共创结果及程度。紧接着遵循复制逻辑对两个案例企业进行总结分析,演化出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模型。最后,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龙头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政府政策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家精神。第二,龙头企业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因驱动因素的不同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断演化。蓄能阶段,龙头企业动态能力的维度包括市场感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育能阶段,包括品牌建设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赋能阶段,包括资源重构能力和价值共创能力。第三,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共创主体随着阶段发展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第四,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共创过程机制遵循驱动因素—动态能力—价值共创演化逻辑。在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下,龙头企业不断构建动态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龙头企业和多方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价值的共同创造与分享,价值共创结果包含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及文化价值。
徐孝蕾[4](2021)在《考虑顾客消费心理的轻奢品销售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轻奢品是一种比其他同类商品更高质量、独具品味并包含情感共鸣的产品和服务,它虽然价格贵但并非负担不起,是介于传统奢侈品与大众商品之间高品质和高性价比的产物。因此,轻奢品消费群体的特征在于一方面希望通过消费高质量的产品来彰显自身的品味与身份,另一方面又兼具普通策略型顾客选择“经济实惠”的特征。因此,这就决定了这部分顾客的跨期策略行为随着消费心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轻奢品顾客的心理特征与策略行为对企业跨期销售策略的影响,并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建数模的方法深入分析不同的消费心理对轻奢企业销售决策产生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企业对顾客消费心理的洞察往往更依赖于网络平台中用户的行为数据,据此制定最优的营销策略。因此,本研究在第一部分(论文第三章)运用实证的方式,利用真实的社交网络平台数据挖掘轻奢品(文中选取时尚类“护肤品”)潜在客户群体的线上行为与社交关系强度之间的联系,表明人们在社交或商业环境中均存在由复杂心理驱动的行为。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第二部分(论文的第四章至第七章)把复杂心理细化为顾客忠诚度、折扣厌恶心理、痛苦钝化、独占心理四种。采用参数化数学建模的方式,按照跨期定价变化趋势的确定性分为两种情况,基于博弈论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轻奢品企业的销售策略。具体如下:第一,关注社交网络平台中用户的注意力与互动行为。在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抓取了5027个时尚美妆视频的15081条用户互动信息,依据社交网站中人际联结的强度将用户间的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进一步分析关系强度对用户的视频点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强关系和弱关系均对视频后续的播放量有正作用。进一步地,社交强关系的增强会减少弱关系对视频播放量的正作用,社交弱关系对粉丝数量有负作用,但是随着强关系的增强,这种负作用会减弱。第二,考虑市场中存在领导企业和追随企业,顾客包括对领导企业产品忠诚的消费者,以及“经济实惠至上”的普通策略型消费者。研究作为追随企业如何根据领导企业产品的顾客忠诚度来选择自身产品质量从而实现利润最优的问题。研究表明,追随品进入跨期市场的条件在于其的性价比不低于价值衰退时领导产品的性价比。当顾客忠诚度满足一定条件时,销售期中追随品的收益能高于领导产品。第三,考虑轻奢产品消费群体对所购品牌折扣促销存在厌恶的心理特征,研究随机需求下,顾客的折扣厌恶度与产品降价可能性两个参数变化对企业定价与订货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顾客对折扣的厌恶会进一步促使企业降低订货量,制造产品在市场上的稀有性而迫使顾客尽早购买。进一步考虑市m场中存在折扣厌恶策略顾客和普通策略型顾客两类,当企业采取限量订货策略时,折扣厌恶顾客比例低到一定程度,产品的供应量会比面向整个市场更高,企业可通过增强产品设计来抵消这一消极作用。第四,引入痛苦钝化系数描述消费者的心理效用和预售偏好,研究轻奢品销售企业在两期销售中究竟采用“溢价预售”还是“折价预售”的问题。比较了轻奢型时尚产品有无网络外部性特征对消费行为与企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有网络外部性的产品定价始终高于基准定价,而在预售策略选择方面,顾客支付痛苦钝化促使企业采用“溢价预售”,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促使企业采用“折价预售”。当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时,产品的网络外部性始终有利于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第五,考虑独占策略型顾客与普通策略型顾客同时存在市场中,比较两者在不同的披露策略下的效用函数。研究表明,独占型顾客对产品销量的高估会抑制其在第一期的购买行为,企业倾向于披露产品信息,此时兼具较强时尚元素和稳定价值的产品能获利最佳,并且利润随独占型顾客比例递减。独占心理会促使企业实行歧视性定价,扩大两期定价的差距获取高利润。相对的,独占型顾客对产品销量的低估会促使其在早期产生购买欲望,企业倾向于隐瞒产品信息,动态定价时的利润随独占型顾客比例递增。
王长在[5](2020)在《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广东省以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体育、文化等资源融合开发的方式,开展了“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及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具有强化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理论、促进全民健身和服务健康中国、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树立赛事品牌以及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所举办的36站赛事情况为事实依据,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旨为审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解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问题、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原因,进而结合域外赛事品牌建设经验提出实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品牌构建理论(Aaker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理论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重要理论框架;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用于建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助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利益相关主体;战略理论指导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实施。(2)梳理南粤古驿道发展历程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的脉络,明确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即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掘者”、古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认为南粤古驿道品牌建设具有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以及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仿价值。(3)审视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包括赛事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品牌定位逐趋清晰、品牌建设定位准确、发展使命聚焦)、赛事品牌打造稳步推进(建设思路清晰、政府在赛事建设中的角色明确、重视赛事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非政府组织参与活跃)、赛事品牌认知度逐渐全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赛事运营管理水平逐渐提升)、赛事品牌联想度逐渐深刻(大赛渐入人心、赛事组织获得认同)、赛事品牌忠诚度逐渐提高以及大赛美誉度逐渐改善(与赛人员对赛事具有较高满意度、赛事级别逐渐提升)。(4)解析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市场、文化、个体五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即品牌建设专业化管理人员不足、赛事管理过于依赖政府、社会化运作模式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部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传播需要加强。(5)以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包含品牌知名度(0.25)、品牌认知度(0.26)、品牌联想度(0.20)、品牌忠诚度(0.13)与品牌美誉度(0.15)5个一级指标,品牌定位、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品牌传播、赛事基础设施建设、赛事运营管理、赛事文化价值挖掘、比赛过程、赛事组织、赛事标识、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赛事质量评价、对项目发展的促进作为14个二级指标,明确定位赛事发展使命、准确定位赛事价值主张、对赛事发展环境的准确判断等84个三级指标;并且以2019年第五站为例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以期将理论层面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付诸实践应用。由此,提出以下现实提升路径:(1)借鉴瑞典定向五日赛(O-Ringen)和芬兰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建设经验,分析瑞典定向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营销、信息技术应用、赞助商的选择和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品牌建设的理念、赛道设计、急救体系、参赛模式等,得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启示。即: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建设理念,注重挖掘定向运动对人心智发展的价值,高度统一的赛事组织管理,较为充分的赛事市场化开发以及注重对赛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2)从宏观层面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可用资源分析、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战略方向确定、具体战略规划四个方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与关键问题,并基于基本原则、具体步骤、主要方法三个维度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导向。(3)从中观层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深层内涵,明确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原则,建立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思路。(4)从微观层面确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即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陈骏涛[6](2020)在《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研究》文中指出成功的品牌故事传播能有效提升企业价值,而品牌故事传播是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消费者的行为反馈是否如管理者预期。以往大多数有关于品牌故事传播的研究多采用静态的横截面数据对品牌故事传播的某一节点进行研究,而忽略了从时间维度对品牌故事传播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测。因此,从已有研究成果上看,并不能有效解释消费者随企业发展而对企业品牌故事产生的行为反馈的衍变规律及动因,并不能有效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者引导消费者对品牌故事的感知并激励其产生正向行为。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扎根理论,其关注动态过程、归纳式的特点有利于探索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机制。首先,进行文献综述,本文介绍了品牌故事、品牌传播、消费者行为的相关构念,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其次,本文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指导,以千亿房企碧桂园为研究案例、房地产业主为样本,通过深度访谈法采集一手数据,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最终建构出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模型。最后,在模型基础上结合消费者行为理论深度阐释消费者行为反馈的演变过程和形成机理,即解释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的行为反馈为什么会发生演变以及如何演变,弥补了以往品牌故事传播研究的不足支出,丰富了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理论。此外,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从时间维度对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的行为反馈进行了动态研究。不拘泥于设计量表的静态研究方法,以往品牌故事研究多是在某个时间点进行大样本问卷调查,无法捕捉消费者持续参与行为形成过程的具体变量及其作用机理。运用扎根理论能全面地梳理并提炼相关范畴,识别变量的作用机理,有助于解释在企业品牌故事长期传播的过程中消费者反馈行为的多样性及衍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形成经历了4个阶段的演变,主要包括开发商品牌故事的产生,品牌故事传播中的信息干扰,消费者行为反馈的产生,消费者行为反馈的反馈干扰。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过程,其实质是外部环境刺激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心理状态,促使个体表现出不同行为反应的过程。本研究基于碧桂园的品牌故事案例,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了解消费者对于品牌故事传播的行为反馈规律及动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高敏[7](2020)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为各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以依靠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也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的重要组成力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依赖长期“规模经济”所建立的传统竞争优势在逐步被侵蚀,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挑战。因此,如何提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维持企业在国际市场长远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角度入手,开展“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构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内外部价值链模型,分析企业各价值活动环节的关键支撑资源和关键能力,由此识别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其次,构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最后,运用AHPTOPSIS的方法对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创造和价值管理两个维度提出提升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包含组织管理竞争力、学习与创新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市场识拓竞争力、网络合作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6个维度。其中,组织管理竞争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贡献最大,其次分别是学习与创新竞争力、市场识拓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和网络合作竞争力。此外,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总体核心竞争力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价值链的各环节入手,从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各维度加强建设,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刘绍勇[8](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李大虎[9](2020)在《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品牌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通过品牌为企业赋能已上升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跃式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这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大国影响力很不匹配,中国企业的品牌瓶颈凸显;近年来品牌理论研究整体上成果丰硕同时也存在部分薄弱环节,其中“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是有待加强的研究主题。本文从理论研究需要和企业品牌实践需求出发系统研究企业价值形成机理,选题具有深刻的研究背景和一定的理论前沿性及现实意义。本文探讨了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并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现有文献研究成果;通过扎根研究、典型案例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系统研究、发现和验证了企业品牌价值创造机理、企业品牌价值衍生机理、企业品牌价值增值机理、企业品牌价值调节机理;提出若干企业品牌价值形成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企业品牌价值形成相关理论研究、企业品牌价值形成过程分析、企业品牌价值形成BPCI理论研究、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实证研究和企业品牌价值形成建议,其中:企业品牌价值形成相关理论研究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研究的整体脉络和趋势、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研究成果、企业品牌价值实证研究成果等;企业品牌价值形成过程分析包括基于扎根研究的企业品牌价值形成分析、企业品牌价值形成典型案例研究;企业品牌价值形成BPCI理论研究包括基于企业品牌的企业品牌价值创造机理研究、基于企业品牌定位的企业品牌价值衍生机理研究、基于企业品牌传播的企业品牌价值增值机理研究、基于企业品牌创新的企业品牌价值调节机理研究;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实证研究包括研究设计、预测问卷分析、正式问卷数据检验、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等。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企业品牌价值形成相关理论研究发现现有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研究成果较少且以模型描述为主、缺乏实证研究,企业品牌价值实证研究存在量化方法缺陷、量化结果差异大等问题。企业品牌价值形成过程分析发现扎根研究初始抽样合理、扎根模型达到理论饱和;不同企业品牌价值形成存在个性和共性;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是包含企业品牌价值创造、衍生、增值、调节的系统过程。企业品牌价值形成BPCI理论研究发现企业品牌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有直接效应;企业品牌定位和企业品牌传播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有中介效应;企业品牌创新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有正向调节效应。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品牌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有积极影响;企业品牌定位、品类特征、定位点、定位期限、企业品牌传播、企业品牌传播内容、企业品牌传播对象、企业品牌传播范围、企业品牌传播模式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有中介效应;企业品牌创新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有正向调节效应。本文系统化地研究、发现和检验了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即企业品牌价值创造机理、企业品牌价值衍生机理、企业品牌价值增值机理和企业品牌价值调节机理,是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研究的理论创新;构建了企业品牌价值形成BPCI理论模型、基于品牌经济学的企业品牌定位模型、企业品牌传播Bass模型、以企业品牌创新为调节变量的量化模型,是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研究的模型创新;此外本文将品牌经济学用于企业品牌定位研究是对品牌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
李振楠[10](2020)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品牌的动态设计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间作为第四维度,在移动互联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力量。在这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信息的传播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转变,传统的品牌设计与传播媒介已满足不了商家和消费者的审美需要,这也迫使商家需要在更多的媒体、广告、互联网终端展示他们的品牌、传播他们的理念,以取得消费者的关注与青睐。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图形设计已从静态的出版学科发展成为一种结合了包括电影、动画、交互式媒体甚至文案、编剧在内的广泛学科的实践,品牌的动态设计也逐渐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纵观如今品牌设计行业,国内外相关研究依旧主要集中在静态设计或动态标志上,对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动态设计鲜有涉及,造成了各要素之间的孤立,阻碍了品牌整体形象在移动互联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因此,本研究主要从符号学、传播学与图像学的角度,以理解运动图形设计的本质为基础,移动互联环境为背景,将现有的国内外品牌动态设计案例与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梳理已有的图形表现、传播形式与传播媒介,结合动态图形在我们复杂“信息时代”中的非凡演变,探寻出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品牌动态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品牌动态设计的五种设计思路及五类表现形式的归纳整理与深入解读,提出关于品牌动态设计的“5×5”设计法,并在随后的章节中依据此方法着重从标志、VIS基础系统、VIS应用系统三个层面,对品牌的动态设计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体系,继而引发设计者对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的新思考,挖掘品牌动态传播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二、动态品牌价值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态品牌价值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综述 |
1.4.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内容 |
1.6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相关概念 |
2.1.1 价值网络 |
2.1.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2.2.2 博弈论理论 |
2.2.3 竞合理论 |
2.2.4 协同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理论逻辑 |
3.1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 |
3.1.1 “以量取胜”增收逻辑的冲突 |
3.1.2 “以质取胜”战略选择与商业模式创新 |
3.1.3 商业模式创新与分工效率 |
3.2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 |
3.2.1 传统产业链整合的局限 |
3.2.2 价值网络的组织属性与制度优势 |
3.3 基于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组织演化的理论逻辑 |
3.3.1 稻米产业的组织演化 |
3.3.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
3.4 本章小结 |
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案例印证 |
4.1 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
4.1.1 中国水稻播种面积 |
4.1.2 中国水稻总产量 |
4.1.3 中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
4.1.4 中国稻米消费现状 |
4.1.5 中国稻米进出口现状 |
4.2 黑龙江省稻米产业发展现状 |
4.2.1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
4.2.2 黑龙江省水稻总产量现状 |
4.2.3 黑龙江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现状 |
4.2.4 黑龙江水稻成本收益 |
4.2.5 黑龙江水稻加工企业 |
4.2.6 黑龙江省稻米代表性品牌 |
4.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发展的案例印证 |
4.3.1 合作社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
4.3.2 加工企业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
4.3.3 销售企业主导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 |
4.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存在问题 |
4.4.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导主体能力缺失 |
4.4.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价值增值空间不充分 |
4.4.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间竞合关系扭曲 |
4.4.4 品牌稻米价值主体间未能充分实现利益协同与共享 |
4.4.5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外部环境有待完善 |
4.5 本章小结 |
5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竞合关系分析 |
5.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纵向主体竞合关系分析 |
5.1.1 方法的建立 |
5.1.2 参与主体竞合关系演化稳定策略求解及分析 |
5.1.3 仿真模拟 |
5.1.4 结果分析 |
5.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横向主体关系分析 |
5.2.1 方法的建立 |
5.2.2 数理推导 |
5.2.3 仿真模拟 |
5.2.4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扩展Logistic模型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主体共生关系分析 |
6.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6.1.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的经济属性 |
6.1.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的模式比较 |
6.1.3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共生模式的选择 |
6.2 方法的选择与建立 |
6.2.1 方法的选择 |
6.2.2 方法的建立 |
6.3 数理推导 |
6.4 仿真模拟 |
6.4.1 共生模式选择仿真模拟 |
6.4.2 共生影响因素仿真模拟 |
6.5 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优化的总体框架 |
7.1 总体目标与遵循的原则 |
7.1.1 总体目标 |
7.1.2 遵循的原则 |
7.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总体框架 |
7.2.1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参与主体 |
7.2.2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运行机制 |
7.2.3 品牌稻米网络价值增值机制 |
7.2.4 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的利益分配 |
7.3 本章小结 |
8 完善品牌稻米价值网络对策建议 |
8.1 提升主导主体的调控能力 |
8.2 建立参与主体间正向的竞合关系 |
8.3 完善价值网络内部的信誉机制 |
8.4 建立参与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 |
8.5 强化对价值网络的政策支持 |
8.6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动态能力视域下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共创双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农产品供应链的文献综述 |
2.2 动态能力的文献综述 |
2.3 价值共创的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案例选择 |
3.3 数据收集 |
3.4 数据分析 |
3.5 初步理论框架 |
3.6 信度及效度保证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案例描述 |
4.1 丽宫食品案例 |
4.2 派森百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丽宫食品案例分析 |
5.2 派森百案例分析 |
5.3 案例发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启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4)考虑顾客消费心理的轻奢品销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轻奢品的界定 |
2.1.1 奢侈品的属性 |
2.1.2 轻奢品的定义 |
2.1.3 轻奢品的分类 |
2.2 顾客消费心理与策略行为 |
2.2.1 顾客消费心理 |
2.2.2 顾客策略行为 |
2.3 轻奢产品的销售策略 |
2.3.1 快时尚产品的定价策略 |
2.3.2 奢侈品的销售策略 |
2.4 现有文献评述 |
第3章 视频社交网站中关系强度对用户注意力的影响 |
3.1 本章问题描述 |
3.2 基本假设 |
3.3 模型与方法 |
3.3.1 强弱关系的模型 |
3.3.2 回归模型 |
3.3.3 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竞争环境中顾客忠诚度的轻奢追随品定价策略 |
4.1 本章问题描述 |
4.2 模型假设 |
4.3 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
4.4 两阶段动态博弈均衡策略 |
4.5 对企业决策与收益的影响分析 |
4.5.1 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
4.5.2 原品折价对两企业决策的影响 |
4.5.3 顾客忠诚度对两企业决策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顾客折扣厌恶心理的轻奢品定价与订货策略 |
5.1 本章问题描述 |
5.2 模型假设 |
5.3 传统报童及策略型消费行为下的基准决策 |
5.4 考虑折扣厌恶消费心理的销售策略 |
5.4.1 企业最优订货量和最优定价 |
5.4.2 折扣厌恶心理的敏感性分析 |
5.4.3 考虑异质市场的定价与订货决策 |
5.4.4 企业增强产品设计后的定价及订货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痛苦钝化在轻奢品网络外部性下的预售策略 |
6.1 本章问题描述 |
6.2 模型说明 |
6.3 企业两期均衡定价策略 |
6.3.1 无网络外部性下的产品定价 |
6.3.2 有网络外部性下的产品定价 |
6.4 支付痛苦钝化系数敏感性分析 |
6.4.1 痛苦钝化系数对两期定价策略的影响 |
6.4.2 痛苦钝化系数对产品利润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考虑顾客独占心理的轻奢产品定价与信息披露策略 |
7.1 本章问题描述 |
7.2 模型说明 |
7.3 顾客的类型与需求分析 |
7.4 产品信息披露与利润比较 |
7.4.1 高预期下的企业策略 |
7.4.2 低预期下的企业策略 |
7.4.3 不同均衡状态的产品定价与利润 |
7.5 顾客独占心理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3章 附录 |
第4章 附录 |
第5章 附录 |
第6章 附录 |
第7章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 |
1.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全面推动 |
1.1.3 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双重需要 |
1.1.4 提升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需要赛事品牌建设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整体思路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定向大赛建设研究述评 |
2.1 关于定向运动赛事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赛事品牌理论的研究 |
2.2.1 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 |
2.2.2 关于体育品牌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
2.3.3 关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2.4.1 共识 |
2.4.2 不足 |
第3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
3.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释义 |
3.1.1 定向运动 |
3.1.2 定向大赛 |
3.1.3 赛事品牌 |
3.1.4 品牌建设 |
3.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
3.2.1 品牌构建理论 |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3 战略理论 |
第4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意蕴 |
4.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 |
4.1.1 南粤古驿道历史溯源 |
4.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发展历程 |
4.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 |
4.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 |
4.2.2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 |
4.2.3 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拓者” |
4.2.4 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 |
4.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 |
4.3.1 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 |
4.3.2 “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 |
4.3.3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 |
4.3.4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范价值 |
第5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概述 |
5.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分析 |
5.1.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问卷的发放 |
5.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
5.1.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 |
5.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2.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 |
5.2.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 |
5.2.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 |
5.2.4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 |
5.2.5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 |
5.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
5.3.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条目的选取 |
5.3.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
5.3.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
第6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
6.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
6.1.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
6.1.2 拟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各层级指标条目 |
6.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2.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2.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2.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2.4 依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
6.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3.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3.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3.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3.4 依据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
6.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4.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4.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4.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4.4 根据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
6.5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6.5.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6.5.2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6.5.3 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 |
6.6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
6.6.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6.6.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7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6.7.1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情况介绍 |
6.7.2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品牌建设实证分析 |
第7章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域外经验借鉴 |
7.1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发展概况 |
7.1.1 域外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 |
7.1.2 芬兰、瑞典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 |
7.1.3 域外定向运动经典赛事概况 |
7.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经验 |
7.2.1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 |
7.2.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的营销 |
7.2.3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信息技术应用 |
7.2.4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赞助商的选择 |
7.3 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经验 |
7.3.1 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理念 |
7.3.2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特色 |
7.3.3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体系 |
7.3.4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基础 |
7.4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启示 |
7.4.1 打造具有特色的定向赛事品牌知名度 |
7.4.2 挖掘定向运动发展的价值提高认知度 |
7.4.3 定向赛事品牌建设要有一定的联想度 |
7.4.4 注重赛事文化影响赛事品牌的忠诚度 |
7.4.5 充分的赛事品牌市场开发保障美誉度 |
第8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提升路径 |
8.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事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
8.1.1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价值意蕴 |
8.1.2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
8.1.3 赛事品牌定位奠定战略规划导向 |
8.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 |
8.2.1 赛事品牌知名度建设 |
8.2.2 赛事品牌认知度建设 |
8.2.3 赛事品牌联想度建设 |
8.2.4 赛事品牌忠诚度建设 |
8.2.5 赛事品牌美誉度建设 |
8.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 |
8.3.1 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 |
8.3.2 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 |
8.3.3 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 |
8.3.4 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
8.3.5 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二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三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五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扎根理论 |
2.2 品牌故事 |
2.2.1 品牌故事的定义 |
2.2.2 品牌故事的相关研究 |
2.2.3 品牌故事的研究方法 |
2.3 品牌传播 |
2.3.1 品牌传播起源 |
2.3.2 品牌传播模式 |
2.3.3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与噪音 |
2.3.4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
2.4 消费者行为 |
2.4.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2 消费者行为模式 |
2.4.3 消费者刺激反应SOR模型 |
2.5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选择 |
3.2 案例选择 |
3.3 研究样本选择 |
3.4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四章 数据分析 |
4.1 范畴提炼 |
4.1.1 开放编码 |
4.1.2 主轴编码 |
4.1.3 选择式编码 |
4.2 理论模型建构与检验 |
4.2.1 开发商品牌故事的构成 |
4.2.2 品牌故事传播中的信息干扰 |
4.2.3 消费者行为反馈的构成 |
4.2.4 消费者行为反馈的反馈干扰 |
4.2.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3 讨论 |
第五章 管理启示 |
5.1 以企业品牌故事输出为支撑提升品牌影响力 |
5.2 以消费者媒介接触习惯为重心优化传播渠道 |
5.3 以消费者行为反馈表征为轴线加强传播针对性 |
5.4 以消费者环境为导向打造品牌口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7)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3 价值链理论研究现状 |
1.2.4 文献综述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1.1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 |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发展 |
2.1.3 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 |
2.2 价值链理论 |
2.2.1 价值链概念 |
2.2.2 价值链理论发展 |
2.2.3 工程承包企业价值链 |
2.3 价值链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现状及承包模式分析 |
3.1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发展历程 |
3.1.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发展现状 |
3.1.3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 国际工程承包模式的变化及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3.2.1 国际工程承包模式的变化 |
3.2.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 |
4.1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步骤 |
4.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价值链分析 |
4.2.1 建筑产业价值链与“微笑曲线” |
4.2.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 |
4.2.3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外部价值系统分析 |
4.3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及判别标准分析 |
4.3.1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分析 |
4.3.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判别标准分析 |
4.4 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分析 |
4.4.1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关键资源与关键能力分析 |
4.4.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价值链的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
5.1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流程 |
5.1.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5.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5.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2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AHP-TOPSIS评价模型构建 |
5.3 基于AHP-TOPSIS模型的我国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
5.3.1 AHP-TOPSIS模型求解 |
5.3.2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我国国际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
5.4.1 从价值创造维度提升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
5.4.2 从价值管理维度提升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重要性与易获得性调查问卷 |
附录2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3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品牌概念的发展及演化 |
1.2.2 品牌及企业品牌的概念界定 |
1.2.3 企业品牌价值的概念界定 |
1.2.4 机理的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相关研究的整体脉络及趋势 |
1.3.2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现有研究综述 |
1.3.3 企业品牌价值实证研究方法综述 |
1.3.4 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局限和不足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扎根研究的企业品牌价值形成分析 |
2.1 扎根研究法的研究流程和启示 |
2.1.1 扎根研究法的研究流程 |
2.1.2 扎根研究法的研究启示 |
2.2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样本 |
2.2.1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样本选择方法 |
2.2.2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初始抽样 |
2.3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数据分析 |
2.3.1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开放编码 |
2.3.2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主轴编码 |
2.3.3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选择编码 |
2.4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完备性检验 |
2.4.1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理论抽样 |
2.4.2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扎根研究理论饱和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过程分析 |
3.1 典型案例研究及启示 |
3.1.1 典型案例研究 |
3.1.2 典型案例研究的启示 |
3.2 基于扎根研究和案例研究的企业品牌价值形成过程分析 |
3.2.1 企业品牌价值的创造 |
3.2.2 企业品牌价值的衍生 |
3.2.3 企业品牌价值的增值 |
3.2.4 企业品牌价值的调节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BPCI理论研究 |
4.1 基于企业品牌的企业品牌价值创造机理研究 |
4.1.1 企业品牌创造企业品牌价值的背景 |
4.1.2 企业品牌的信息属性创造企业品牌价值 |
4.1.3 企业品牌的功能属性创造企业品牌价值 |
4.1.4 企业品牌的形成过程 |
4.2 基于企业品牌定位的企业品牌价值衍生机理研究 |
4.2.1 企业品牌定位的多维解读 |
4.2.2 影响企业品牌价值形成的企业品牌定位因素 |
4.2.3 基于品牌经济学的企业品牌定位研究 |
4.2.4 本节研究结论即企业品牌价值衍生机理 |
4.3 基于企业品牌传播的企业品牌价值增值机理研究 |
4.3.1 企业品牌传播的概念、作用及途径 |
4.3.2 影响企业品牌价值形成的企业品牌传播因素 |
4.3.3 基于Bass模 型的企业品牌传播研究 |
4.3.4 本节研究结论即企业品牌价值增值机理 |
4.4 基于企业品牌创新的企业品牌价值调节机理研究 |
4.4.1 企业品牌创新概述 |
4.4.2 企业品牌创新对企业品牌价值形成影响的定量分析 |
4.4.3 本节研究结论即企业品牌价值调节机理 |
4.5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BPCI理 论模型的构建 |
4.5.1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BPCI理论模型描述 |
4.5.2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BPCI理论模型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1.1 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 |
5.1.2 变量设计及问卷编制 |
5.2 预测问卷分析及修订 |
5.2.1 预测问卷信度检验 |
5.2.2 预测问卷效度检验 |
5.3 正式问卷分析及假设检验 |
5.3.1 正式问卷信度检验 |
5.3.2 正式问卷效度检验 |
5.3.3 模型验证及假设检验 |
5.3.4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及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于企业品牌价值形成的若干建议 |
6.1 企业品牌建设方面的建议 |
6.1.1 树立专业务实的企业家品牌 |
6.1.2 树立兼顾整体和个人的员工品牌 |
6.1.3 树立特色鲜明的消费者品牌 |
6.1.4 树立丰富精湛的业务品牌 |
6.2 企业品牌定位方面的建议 |
6.2.1 客观审视行业环境及经营环境 |
6.2.2 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特征并掌握市场规律 |
6.2.3 提供适当的品牌利益应对品牌竞争 |
6.3 企业品牌传播方面的建议 |
6.3.1 深度挖掘和提炼企业品牌传播内容 |
6.3.2 构建多层次的企业品牌传播平台 |
6.3.3 积极探索和创新企业品牌传播模式 |
6.3.4 注重互动交流和示范效应的发挥 |
6.4 企业品牌创新方面的建议 |
6.4.1 全方位开展对企业品牌本身的创新 |
6.4.2 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品牌定位创新 |
6.4.3 系统开展企业品牌传播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1.1 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 |
7.1.2 主要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7.2.1 理论研究方面的研究局限及展望 |
7.2.2 实证研究方面的研究局限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
附录 |
(10)移动互联背景下品牌的动态设计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大众传播与现代媒体 |
(二)动态图形的发展 |
二、目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用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品牌动态设计的相关概念与发展 |
1.1 动态图形与动态设计 |
1.1.1 动态图形的概念 |
1.1.2 动态设计的概念 |
1.2 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的概念、特点与存在优势 |
1.2.1 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的概念 |
1.2.2 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的特点 |
1.2.3 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在推广应用中的优势 |
1.3 国内外品牌形象设计发展现状与动态化发展趋势 |
1.3.1 欧美品牌形象设计现状与动态化发展趋势 |
1.3.2 日本品牌形象设计现状与动态化发展趋势 |
1.3.3 中国品牌形象设计现状与动态化发展趋势 |
1.4 品牌动态设计的类型与发展 |
1.4.1 以多形态图形为主的品牌动态设计 |
1.4.2 以动态图像为主的品牌动态设计 |
1.4.3 交互设计成为品牌动态设计发展新趋势 |
1.4.4 虚拟现实图像在品牌动态设计中的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品牌动态设计的表现形式研究 |
2.1 品牌动态设计的视频表现类型 |
2.1.1 叙事型视频 |
2.1.2 说明型视频 |
2.1.3 效果型视频 |
2.2 品牌动态设计的图形变化途径 |
2.2.1 图形形态变化 |
2.2.2 图形质感变化 |
2.2.3 图形基础运动 |
2.2.4 图形动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品牌动态设计的传播媒介研究 |
3.1 传播媒介与其在不同地域适用性研究 |
3.1.1 电影媒介 |
3.1.2 电视媒介 |
3.1.3 交互媒体 |
3.1.4 移动媒体 |
3.1.5 公共空间 |
3.1.6 传播媒介的地域适用性分析 |
3.2 设计形式在传播媒介中的适应性研究 |
3.2.1 电影媒介显示界面研究 |
3.2.2 电视媒介显示界面研究 |
3.2.3 平板电脑显示界面研究 |
3.2.4 智能手机显示界面研究 |
3.2.5 LED屏幕显示界面研究 |
3.2.6 不同表现形式在传播媒介中的适应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品牌动态设计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 |
4.1 品牌动态设计的设计思路 |
4.1.1 展示行业特性与品牌特征 |
4.1.2 体现动态图形创意的来源 |
4.1.3 历史文化与动态图形的融合 |
4.1.4 营造视觉冲击力 |
4.1.5 三维空间的动态表现 |
4.2 品牌动态设计“5×5”设计法 |
4.2.1 “5×5”设计法的提出 |
4.2.2 单设计思路×单表现形式 |
4.2.3 多设计思路×多表现形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IS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设计与传播策略研究 |
5.1 VIS中核心标志的动态设计方法研究 |
5.1.1 标志外在造型的动态化表现 |
5.1.2 标志内部色彩与质感的动态化演绎 |
5.1.3 多感官体验与标志动态设计的融合 |
5.1.4 交互体验在标志动态设计中的应用 |
5.2 VIS中基础系统的动态设计方法研究 |
5.2.1 标准字与标志组合的动态设计 |
5.2.2 标志使用规范的动态化演示 |
5.2.3 辅助图形的动态化设计 |
5.2.4 吉祥物的动态化设计 |
5.3 VIS中应用系统的动态呈现方法研究 |
5.3.1 办公系统在移动互联媒体中的动态呈现 |
5.3.2 环境系统在空间媒介中的动态呈现 |
5.3.3 产品包装在移动互联媒体中的动态呈现 |
5.3.4 品牌广告在移动互联媒体中的动态呈现 |
5.4 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的体系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研究的价值意义 |
二、移动互联背景下品牌动态设计与传播研究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毕业设计内容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奖及社会评价 |
四、动态品牌价值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老字号企业品牌资产管理与价值创造研究 ——以海天味业为例[D]. 黄一舟. 浙江工商大学, 2022
- [2]品牌稻米价值网络理论逻辑与主体关系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胡馨蕊.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动态能力视域下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共创双案例研究[D]. 傅敬芳.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4]考虑顾客消费心理的轻奢品销售策略研究[D]. 徐孝蕾. 东华大学, 2021(01)
- [5]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D]. 王长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消费者对动态品牌故事传播行为反馈的研究[D]. 陈骏涛.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7]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高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9]企业品牌价值形成机理研究[D]. 李大虎.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10]移动互联背景下品牌的动态设计与传播研究[D]. 李振楠.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