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是绿色经济强国、旅游经济富国

西双版纳是绿色经济强国、旅游经济富国

一、西双版纳绿色经济强州 旅游经济富州(论文文献综述)

李玘[1](2021)在《云南普洱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沈庆仲,苏海萍,胡天祥,肖宇[2](2021)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合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近几年经营情况,认真分析生态旅游发展形态,结合保护区目前管理现状和国家对保护地管理的政策,研究自然保护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分析现阶段存在的诸如缺乏可操作的定性定量标准,生态旅游设施工程建设难度大,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等困难和问题,提出编制生态旅游项目详规,强化监管检查,创新开发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旅游转型升级,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监管、监测与评估体系等对策及建议。

姚路嘉[3](2020)在《中国登山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登山是极具社会影响、经济价值与象征意义的一项体育运动。在中国,登山起源于远古先民“山岳有灵”观念下的为祭祀而登的祭山传统,此后又发展出为获得审美体验而登、为修行而登、为休闲娱乐而登的各种登山形态。近代面对新的变局,中国登山积极吸收西方现代登山运动发展成果,融入时代潮流,衍生出了为救国而登、为育人而登、为文明而登的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在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后奥运时代,登山又以为“站起来”而登、为“富起来”而登、为“强起来”而登的新面貌发挥着自身的积极影响。登山与中国古代封天祀地、山水寄情、登高抒怀、隐逸修行等种种文化元素产生关联,又在近现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国家、社会、民生交织共进,承载着远超自身体量的符号象征和意义。当前关于中国登山的系统性的历史研究还存在很多空白,本文以中国登山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结合实地调研与系统分析、逻辑分析法,通过史料整理,结合相关访谈与实物资料,系统研究登山运动发展的史实脉络,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的登山观念与登山实践,阐发其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与未来趋势,进而明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传承民族攀登精神,为登山事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与智力支持。研究结论认为:第一,中国登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山岳崇拜活动。出现了祭祀登山、登山赏景、入山修行等形式。古代山岳攀登呈现出寓“家国”于登山、寓“进取”于登山、寓“修身”于登山的特征;第二,近代登山成为适应工业社会的一项体育运动、一种教育过程以及一种现代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登山在中国的社会影响逐渐扩大,其价值和功能逐步被人们所体认,为此后登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三,登山运动在建国初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登山运动首先经历了“为站起来而登”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深入,登山走向“为富起来而登”,为创造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贡献力量。在后奥运时代特别是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的新时期,登山成为建设体育强国,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现代中国登山的发展,体现出“献身国家事业,高扬英雄主义”、“注重改革创新,助力国民经济”、“紧随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发展”三大时代特征;第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登山事业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实现新的跨越;第五,登山运动是传统文化与国家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起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的积极作用;第六,攀登精神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激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助力,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激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助力;最后,登山事业是兼容并包、功能多元的社会活动,为其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未来中国登山将与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精准扶贫、边疆治理等事业深度对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影响。

赛汗[4](2020)在《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正在逐渐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亲近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游等新型旅游业态迅速崛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通辽市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交汇处,独特的人文历史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为通辽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通辽市的旅游业起步晚,各类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还有待完善,旅游资源、产品体系仍需进一步挖掘开发。本文以通辽市为研究范围,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走访调查法、比较分析、实证分析法等,全面阐述了通辽市旅游业发展及政府职能发挥现状,梳理了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政府对旅游规划的执行力不够、公共产品建设和服务供给不足、指导各部门推进产业融合乏力等,其具体成因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重视不够、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发展旅游业的财力支持不足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还从国内外政府推动旅游业发展中寻求可借鉴的经验措施,对通辽市更好地完善政府职能,提出了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业宣传营销和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步伐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普戡倪[5](2020)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精神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践行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凝练。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之源。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设范围广且程度深,贯穿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新途径。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培育中国精神,就是将中国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这既是一个理论命题,也是一个现实命题。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管理学、民俗学、教育学与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论述,对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其中国精神培育路径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深入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路径。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首先,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是从理论层面探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具体内容包括:绪论部分阐释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路线,并提出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原则,论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以及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并阐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辩证统一、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创新精神、坚持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以及坚持传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六项基本原则。第三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实现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基础,阐明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历史条件,并从文化传授、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与文化娱乐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是从实践层面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现实路径与具体实践。具体内容包括:第四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推进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分别从资源活化、方法创新与制度完善三个方面阐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推进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从教育事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文化志愿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大公共文化的投入力度;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推进地方特色文化的工程建设以及鼓励基层群众积极自办文化等来拓宽公共文化的传播渠道;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监督职能、推进公共文化事业的体制改革以及加强专业化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等手段加快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第五部分是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效,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实证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从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工程推进与文化资源整合四个方面概述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从公共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双百工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三个方面阐述云南省将中国精神培育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的实践情况;从文化传授、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与文化娱乐四个维度分析云南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具体成效。最后,研究结论部分是对本文基本研究结论的归纳总结和展望。具体而言,阐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即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对中国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下中国精神培育的实然形态与应然归途。同时,通过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云南省实践成效,在厘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及其培育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论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径,以期为实现中国精神培育路径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

段萍[6](2020)在《“西双版纳橄榄坝知青文化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膨胀式的扩大,旅游地产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西双版纳作为旅游大省云南省的旅居排头兵,旅游地产市场也顺势一片繁荣。然而,正因为版纳符合“旅游产业+房地产业+健康产业”的新型地产发展模式,不仅获得大量旅客的青睐,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公司,如:融创、万科、雅居乐等齐聚西双版纳拿地盖楼,使西双版纳楼市竞争激烈。其次,近年来房地产政策干预不断加剧,房产市场的客源面急剧缩小,而版纳地区地产开发商只增不减使得房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面对上述环境,在版纳地区推出旅游地产新楼盘,只有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以自身楼盘为基础结合宏微观环境等因素,制定有效可行的营销策略才能占领市场。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以A公司“西双版纳橄榄坝知青文化村”项目及其营销策划现状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项目的行业环境、营销的优势及劣势、机会及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项目现有营销策划的不足之处,再运用STP理论、7Ps理论及怀旧营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理论对项目的市场定位、目标等进行深入探讨,然后对项目的组合营销策划提出优化方案。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提出了针对“知青文化”的怀旧营销策略、短视频直播促销策略以及线上营销渠道等创新点,丰富了市场营销理论在旅游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为营销策略理论在实际营销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实例借鉴和研究意义。其次,对于A公司“西双版纳橄榄坝知青文化村”项目而言,本文的相关分析及研究健全了项目的市场分析,优化了项目的服务营销策略,为项目在市场定位,目标市场的选择以及产品设计优化、促销渠道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建议,有助于项目达到预期销售效果。

姬浩浩[7](2020)在《基于UGC数据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旅游目的地吸引物形象成为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影响最为深刻的因素之一,准确的旅游吸引物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独有特征的反映,而且能对旅游地旅游政策的制定和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基础,因而吸引物形象定位对于提高旅游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甘南州旅游业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提升阶段——繁荣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旅游业已经成为其支柱产业,2019年7月“一会一节”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印证了甘南州旅游吸引物的魅力所在。文章从旅游者视角出发,利用UGC文本为研究对象,对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进行感知研究,构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构成模型,继而为旅游吸引物形象优化提供策略及建议。文章基于旅游者的视角,从“携程网”、“去哪儿网”、“蚂蜂窝”等三大网站筛选出100篇UGC数据文本材料作为研究材料,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分析软件、QSR Nvivo12分析软件,从UGC文本词频分析和内容分析两方面出发,发现并构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词频分析过程为:词频统计——高频词特征及分析——感知到的吸引物类属分类——情感维度分析——情感内容分析——长尾分析等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为: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故事线——吸引物形象模型构建——饱和度检验——主范畴特征分析等过程。经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1)甘南州人文类旅游吸引物的形象感知深度高于自然类旅游吸引物,说明经过长期的形象建构,甘南州人文类旅游吸引物的认知形象得到游客的肯定,这也和甘南州旅游吸引物现状相符合;(2)甘南州吸引物负面评价较少,正面评价占比大,情绪形象感知为正面,源于对旅游吸引物和地方情感的认同,这有利于游客推荐游览意动形象的产生,但是少量的负面印象不容忽视;(3)长尾理论分析得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长头”占比88.5%,为甘南州提供了进行小众旅游市场开发的依据;(4)基于UGC文本数据三级编码研究得出客观形象、主观形象、附加形象3个主范畴和文化形象、生态形象、生理美感形象、心理美感形象、功能形象、联想形象、美誉形象、对比形象8个副范畴,以及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构成这一核心范畴。最后文章为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提升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安耀文[8](2020)在《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协调城乡发展要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小城镇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蓄水池”,成为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对象。面对当前各地区城镇化进程和水平各不相同的情况,本文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理州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提高大理州小城镇的城镇化质量,为大理州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路径。本文基于国内外小城镇的文献研究,发现了以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小城镇发展的多元视角,总结了美、韩、德、瑞士等国的小城镇发展经验。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人口迁移理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大理州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汇编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大理州小城镇的发展历程、特征及发展中的问题。建立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TOPSIS法、协调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其城镇化发展度和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在探讨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后,提出了核心发展策略和一般发展策略。同时,基于主导产业将小城镇分为农业服务型、文化旅游型、工贸带动型、综合发展型四种类型。而后,选取各类中的典型小城镇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着眼于产业、人口、空间三个方面,提出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分析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人口外迁,缺少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差,相互联系薄弱;人多地少,空间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产业同质化,粗犷式发展较多。提出了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思路,小城镇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州域形成“一核、两翼、三轴”的城镇空间结构,科学划分城镇规模等级;引导城镇职能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化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空间——人协调发展;加强城镇规划与管控;完善发展体制机制等五条建议。以及挖掘优势产业,根据人口发展动态和城镇建设可承载的空间测算人口发展数量,预判城镇空间发展方向的具体发展路径。

李海林[9](2014)在《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是西双版纳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历程,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产业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和扩展,国际国内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产业转型趋势不可逆转。西双版纳作为国内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由资源禀赋带来的旅游业率先发展曾实现了高速发展期,并塑造了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西双版纳旅游品牌。但由于早期过分依赖资源优势,对文化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加上发展方式上的“全民办旅游”,造成了产业机构单一、同质化、无序竞争等问题。其中,既有规划指导缺失、形象特色不足、生态保护压力较大等方面问题,还存在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要素发展不平衡、企业主体散小弱等问题。此外,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的影响和政策方面的制约,也导致了旅游产业品质提升和转型缓慢。面对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西双版纳旅游逐渐趋于被动、落后。所以,探求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科学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西双版纳旅游产业发展新突破,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全面促进西双版纳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旅游转型发展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以及在产业转型、供求关系、精明增长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国内杭州、桂林、海南三地典型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考量了西双版纳旅游产业发展的历程、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制约因素等发展情况,初步构建起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理论体系。研究提出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政府主导推动、消费转型拉动、产业政策推动,市场竞争引动的动力机制。构建起产业、经济、社会、环境四大转型发展目标体系,确定了产业、市场、企业、产品、人才等五个方面的转型内容,提出创新管理方式、重组运行模式、创新旅游业态、优化产品结构,创新营销模式等五个方面的转型发展措施,以期为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聂曲[10](2014)在《边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三化一体”模式教学改革探索研究》文中指出将本土化、民族化与国际化元素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的"三化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是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适应区域发展的人才需要的途径与策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云南省建设"两强一堡"的发展战略和西双版纳"生态立州""旅游强州""生物富州""口岸活州"的发展战略,着力培植和建设适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本土化思路,以"傣汉兼通"的人才规格为引领,打造了傣医学、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一批具有民族化特色的的高职教育专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向东南亚开展教育文化合作交流的窗口"的发展目标下,发挥边境优势,拓展国际教育合作领域,开掘国际留学生生源,形成了"当地人才本土化、职业教育民族化、合作办学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二、西双版纳绿色经济强州 旅游经济富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双版纳绿色经济强州 旅游经济富州(论文提纲范文)

(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1.1 规划建设情况
    1.2 投资、游客和经营情况分析
2 管理现状
    2.1 成立机构,专门负责生态旅游管理工作
    2.2 签订合作经营协议年书
    2.3 规范生态旅游管理
    2.4 强化监管,推动生态旅游规范管理
    2.5 开通门户网站,宣传并接受社会监督
    2.6 开展旅游活动影响监测系统建设
3 困难和问题
    3.1 缺乏可操作的定性定量标准
    3.2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建设难度大
    3.3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3.4 旅游产品发展动力不足
    3.5 缺少复合型管理人才
    3.6 帮扶社区发展有待加强
4 管理对策及建议
    4.1 编制生态旅游项目(景区)详规,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4.2 强化监管检查,严格资源保护管理
    4.3 加强内培外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4 创新开发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旅游转型升级
    4.5 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监管、监测与评估体系
    4.6 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科普和环教功能
5 结语

(3)中国登山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以“事件”为线索的登山史研究
        二、以“地域”为线索的登山史研究
        三、以“人物”、“人群”为线索的登山史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逻辑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登山在古代中国的出现与发展
    第一节 山岳有灵: 为祭祀而登
        一、崇山观念的孕育与产生
        二、作为神秘仪式的祭山与封禅
    第二节 山川宜赏: 为审美而登
        一、山岳审美价值的发掘
        二、登山赏景与登高抒怀
    第三节 山中宜修: 为修行而登
        一、“山中宜修”观念的由来
        二、道士入山修行与僧人登山行脚
    第四节 山水之乐: 为享乐而登
        一、宋明以来社会观念的转变
        二、作为休闲生活的山岳攀登
    第五节 中国古代登山的历史特征分析
        一、登高小天下: 寓“家国”于登山
        二、山高人为峰: 寓“进取”于登山
        三、山中有真意: 寓“修身”于登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对西方登山运动的借鉴与自我探索
    第一节 “不容外族探险”: 为救国而登
        一、对西方探险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二、近代中国登山探险家的探索
    第二节 培育“体国经野之心”: 为育人而登
        一、对户外教育理念的吸收与借鉴
        二、近代中国户外教育的探索
    第三节 倡行“新风尚”: 为文明而登
        一、对“文明”的崇尚与学习
        二、近代休闲登山在中国的实践
    第四节 近代中国登山的特征分析
        一、倡导体育救国,融入时代洪流
        二、注重登山育人,融入教育过程
        三、提倡文明观念,促进健康休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中国登山运动的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只为国旗飘扬: 为“站起来”而登
        一、“为国攀登”的登山运动发展指导思想的确立
        二、两次珠峰攀登的历史壮举
    第二节 参与“两个文明”建设: 为“富起来”而登
        一、改革开放事业引领下的登山运动新思路
        二、山峰对外开放、商业登山与驴友论坛的初兴
    第三节 走向伟大复兴: 为“强起来”而登
        一、新时期的登山运动发展观
        二、特殊时期的珠峰攀登与户外产业的新超越
    第四节 现代中国登山发展特征分析
        一、献身国家事业,高扬英雄主义
        二、注重改革创新,助力国民经济
        三、紧随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登山未来展望
    第一节 创新发展视域下的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创新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创新发展为内核,实现登山事业动能新旧转换
    第二节 协调发展视域下的未来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协调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协调发展为网络,挖掘登山经济社会效益
    第三节 绿色发展视域下的未来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绿色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绿色发展为灵魂,打造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节 开放发展视域下的未来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开放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开放发展为视野,加强国际交流推进路带建设
    第五节 共享发展视域下的未来中国登山
        一、中国登山共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与当代理念
        二、以共享发展为主旨,依托山岳空间实现共建共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A 本研究搜集的旧刊物中的相关登山史料
    A1 《爬山运动在欧洲》
    A2 《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涉水》
    A3 《幽山莫梯纪游》
    A4 《各种不同的旅行》
    A5 《伟大的祖国山河》
    A6 《黄山之游》
    A7 《识得庐山面目真》
    A8 《龙潭山》
附录B 本研究搜集的旧书籍中的相关史料
    B1 《埃菲尔士峰探险记》
    B2 《西北的探检事业》
    B3 《西北的地理环境与探检生活》(一)
    B4 《西北的地理环境与探检生活》(二)
    B5 《世界最高峰的探险——科学没有战胜自然》
附录C 本研究访谈过程中收集的口述资料
    C1 和进海先生
    C2 尹逊平先生
    C3 扎西次仁先生
    C4 林伟宁女士
附录D 本研究调研过程中搜集的档案文献材料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理论意义
        3.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
        2.不足之处
一、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旅游业
        2.全域旅游
        3.政府职能
    (二)相关理论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公共产品理论
二、通辽市旅游业发展及政府职能发挥现状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1.景区建设及资源分布
        2.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3.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
    (二)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能发挥现状
        1.编制出台旅游业发展规划
        2.推动旅游项目建设
        3.推广通辽城市品牌
        4.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三、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旅游规划的执行力不够
        2.公共产品建设和服务供给不足
        3.指导各部门推进产业融合乏力
    (二)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重视不够
        2.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3.政府发展旅游业的财力支持不足
四、国内外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国内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1.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经验
        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经验
    (二)国外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借鉴
        1.韩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及政策经验
        2.新西兰打造旅游线路及自助旅游环境的经验
    (三)国内外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经验对通辽市的启示
        1.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2.完善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
        3.多方位的营销战略
        4.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5.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
五、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完善政府职能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1.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2.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综合治理体系
        3.强化政策支持,合理配置旅游资源
    (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规划落地,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3.“互联网+旅游”,推进智慧旅游
    (三)强化旅游业宣传营销
        1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
        2.加强品牌宣传,拓展旅游市场
    (四)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步伐
        1.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融合
        2.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人才兴旅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及特征
        2.中国精神的内涵与特性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2.拟解决的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1.主要创新之处
        2.存在的不足
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原则
    (一)理论渊源
        1.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
        2.“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
        3.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辩证统一
        4.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创新精神
        5.坚持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培育中国精神的实践基础
    (一)中国精神培育的时代要求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绘就梦想蓝图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助推精神升华
    (二)中国精神培育的历史条件
        1.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形成于中华民族复兴历程
        3.践行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中国精神培育的重要路径
        1.文化传授是培育中国精神的基本手段
        2.文化传播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有效渠道
        3.文化传承是内化中国精神的动力之源
        4.文化娱乐是外化中国精神的主要载体
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推进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活化中国精神培育资源
        1.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2.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3.倡导公共文化志愿服务
    (二)拓宽公共文化传播渠道,创新中国精神培育方法
        1.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2.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工程建设
        3.鼓励基层群众积极自办文化
    (三)加快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构建中国精神培育机制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与监督职能
        2.推进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
        3.加强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效——以云南省为例
    (一)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述
        1.文化设施建设
        2.文化活动开展
        3.文化工程推进
        4.文化资源整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的云南实践
        1.公共文化建设为培育中国精神提供载体
        2.民族文化“双百工程”为培育中国精神创造条件
        3.文化遗产保护为培育中国精神筑牢精神根基
    (三)“云南智慧”下中国精神的培育成效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中国精神整体认知清晰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中国精神培育有效融合
        3.构建起培育中国精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 研究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6)“西双版纳橄榄坝知青文化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房地产的概念
    第二节 市场营销理论与分析工具
        一、STP理论
        二、7Ps理论
        三、怀旧营销理论
        四、SWOT分析工具
第三章 A公司及项目简介
    第一节 A公司简介
    第二节 项目简介
        一、地理位置
        二、项目用地规模
        三、土地使用性质及用途
        四、项目投融资及实施计划情况
        五、项目建筑及功能设计
        六、项目产品销售价格预测
        七、项目建筑结构主要设计指标
第四章 项目SWOT分析矩阵
    第一节 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势
        二、旅游资源优势
        三、人文资源优势
    第二节 劣势
        一、期房产品
        二、配套欠佳
        三、营销经验缺乏
    第三节 机会
        一、人均收入增加带动旅居需求
        二、政策战略机会
        三、康养需求机会
    第四节 威胁
        一、政策及市场调控威胁
        二、竞争者威胁
        三、拆迁安置威胁
    第五节 SWOT矩阵组合策略分析
第五章 项目营销战略及服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项目营销战略相关问题
        一、市场细分模糊
        二、目标市场不明确
        三、市场定位不清晰
    第二节 项目服务营销策略相关问题
        一、产品设计无差异化
        二、产品定价不精准
        三、促销方式较传统
        四、分销渠道较为狭窄
        五、人员管理制度不健全
        六、有形展示不充分
        七、过程管理的缺乏
第六章 项目营销战略及服务营销策略的优化
    第一节 项目STP营销战略的优化
        一、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
        三、市场定位
    第二节 项目服务营销策略的优化
        一、产品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促销策略
        四、分销渠道策略
        五、员工策略
        六、有形展示策略
        七、过程管理策略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UGC数据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方法
        1.6.1 UGC分析法
        1.6.2 文献研究法
        1.6.3 案例研究法
        1.6.4 对比分析法
    1.7 研究综述
        1.7.1 国外研究综述
        1.7.2 国内研究综述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吸引物
        2.1.2 UGC数据
        2.1.3 形象感知
    2.2 理论基础
        2.2.1 扎根理论
        2.2.2 认知过程
3 甘南州旅游相关情况介绍
    3.1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概况
    3.2 甘南州旅游业概况
        3.2.1 发展阶段
        3.2.2 产业特点
4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词频分析
    4.1 UGC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 UGC数据的词频分析
        4.2.1 UGC数据的分词
        4.2.2 UGC数据的频词统计与分析
        4.2.3 词义网络分析
    4.3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情绪维度及情感内容的分析
        4.3.1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情绪维度的分析
        4.3.2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的情感内容分析
    4.4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的长尾分析
5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扎根分析
    5.1 扎根分析流程
    5.2 UGC数据内容的扎根分析
        5.2.1 开放性编码
        5.2.2 主轴编码
        5.2.3 选择性编码
        5.2.4 故事线及构建模型
    5.3 扎根理论饱和度检验
    5.4 甘南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主范畴特征分析
        5.4.1 客观形象分析
        5.4.2 主观形象分析
        5.4.3 附加形象分析
6 结论、建议与讨论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
        6.2.2 深挖旅游吸引物形象,增强游客体验
        6.2.3 构建“三位一体”建设,凸显旅游吸引物地方感
        6.2.4 旅游利益相关者协同共进,致力于旅游吸引力提升
        6.2.5 以感官为导向,促进旅游吸引物的多维度感知
    6.3 讨论
        6.3.1 研究展望
        6.3.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一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然类旅游吸引物现状
附录二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文类旅游吸引物现状

(8)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
        1.1.2 乡村振兴战略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城镇化
    2.2 基础理论
        2.2.1 人口迁移理论
        2.2.2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理论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 国内小城镇研究情况概述
        2.3.1 基于小城镇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研究
        2.3.2 基于发展模式的小城镇发展探索
        2.3.3 基于“特色小镇”语境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2.3.4 基于小城镇发展的评价研究
        2.3.5 基于人口流动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2.4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概述
        2.4.1 基于国外小城镇发展经验探析的研究
        2.4.2 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发展经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分析
    3.1 大理州新型城镇化情况
        3.1.1 人口城镇化
        3.1.2 经济城镇化
        3.1.3 空间城镇化
        3.1.4 社会城镇化
    3.2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特征分析
        3.2.1 发展历程
        3.2.2 发展特征
    3.3 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3.3.1 人口外迁,缺少人力资源
        3.3.2 交通条件差,相互联系薄弱
        3.3.3 人多地少,空间协调发展面临挑战
        3.3.4 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粗犷式发展较多
    3.4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水平评价及协调度分析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2 评价方法
        3.4.3 评价过程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
    4.1 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资源条件因素
        4.1.2 政策制度因素
        4.1.3 规划编制与管理因素
    4.2 小城镇核心发展策略
        4.2.1 合理划定城镇空间结构
        4.2.2 引导城镇职能差异化发展
        4.2.3 推动产业——空间——人协调发展
    4.3 小城镇一般发展策略
        4.3.1 加强城镇规划与管控
        4.3.2 建全和完善发展体制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1 湾桥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1.1 产业经济分析
        5.1.2 城镇空间分析
        5.1.3 人口发展分析
        5.1.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2 喜洲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2.1 产业经济分析
        5.2.2 城镇空间分析
        5.2.3 人口发展分析
        5.2.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3 凤仪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3.1 产业经济分析
        5.3.2 城镇空间分析
        5.3.3 人口发展分析
        5.3.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4 金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4.1 产业经济分析
        5.4.2 城镇空间分析
        5.4.3 人口发展分析
        5.4.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5 典型小城镇发展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附图

(9)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是我国旅游发展战略需求
        1.1.2 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需求
        1.1.3 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旅游产业的具体体现
    1.2 研究意义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选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1.1)
2 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转型理论
    2.2 供求关系理论
    2.3 精明增长理论
3 国内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案例研究
    3.1 杭州案例
    3.2 桂林案例
    3.3 海南案例
    3.4 经验启示
        3.4.1 坚持政府主导发展,强化规划宏观调控
        3.4.2 转变旅游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3.4.3 强化市场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4 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问题分析
    4.1 产业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快速发展阶段
        4.1.3 震荡下滑阶段
        4.1.4 稳步回升阶段
    4.2 产业发展状况
    4.3 发展面临问题
        4.3.0 客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4.3.1 旅游规划滞后,产品特色和整体形象需进一步提升
        4.3.2 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4.3.3 产品结构单一,景区开发内涵较浅
        4.3.4 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4.3.5 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均衡
        4.3.6 旅游品牌形象建设薄弱.旅游营销宣传创新不足
    4.4 阻滞原因分析
        4.4.1 产业发展认识问题
        4.4.2 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问题
        4.4.3 开发水平层次问题
        4.4.4 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不足
        4.4.5 人才制约问题
5 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条件分析(SWOT分析)
    5.1 优势
        5.1.1 资源基础
        5.1.2 区位优势
        5.1.3 产业支撑
        5.1.4 通达条件
        5.1.5 政策支撑
    5.2 劣势
        5.2.1 旅游产品同质化和市场竞争力不足
        5.2.2 旅游行业有待进一步规范
        5.2.3 旅游开发建设资金不足
    5.3 机遇
    5.4 威胁
        5.4.1 旅游市场竞争加剧
        5.4.2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5.4.3 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挑战
        5.4.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
6 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目标
    6.1 动力机制
    6.2 转型发展目标
        6.2.1 产业目标
        6.2.2 经济目标
        6.2.3 社会目标
        6.2.4 环境目标
7 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内容
    7.1 产业转型
    7.2 市场转型
    7.3 企业转型
    7.4 产品转型
    7.5 人才转型
8 西双版纳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措施
    8.1 创新管理方式
        8.1.1 建立大旅游管理体制
        8.1.2 激活经营机制
        8.1.3 强化人才培养
    8.2 创新旅游业态
        8.2.1 产业要素聚集
        8.2.2 产业空间复合
        8.2.3 产业市场组合
        8.2.4 产业融合发展
    8.3 重组运行模式
        8.3.1 项目引导
        8.3.2 差异化发展
        8.3.3 治理先导
        8.3.4 产业融合发展
    8.4 优化产品结构
        8.4.1 存在不足
        8.4.2 构建较为完整的产品结构
    8.5 创新营销模式
        8.5.1 深化区域合作
        8.5.2 全力打造旅游品牌
        8.5.3 优化整合营销资源
        8.5.4 强化目的地整体营销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边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三化一体”模式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努力实现本土化
二、着力突出民族化
三、全力推进国际化
四、“三化一体”教学模式改革

四、西双版纳绿色经济强州 旅游经济富州(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普洱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李玘.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对策研究[J]. 沈庆仲,苏海萍,胡天祥,肖宇. 林业调查规划, 2021(02)
  • [3]中国登山史研究[D]. 姚路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
  • [4]通辽市旅游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赛汗.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中国精神培育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普戡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6]“西双版纳橄榄坝知青文化村”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段萍.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7]基于UGC数据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吸引物形象感知研究[D]. 姬浩浩.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8]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D]. 安耀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西双版纳州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 李海林. 云南大学, 2014(01)
  • [10]边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三化一体”模式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 聂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标签:;  ;  ;  ;  ;  

西双版纳是绿色经济强国、旅游经济富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