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电产业格局演变与发展趋势(二)

台湾光电产业格局演变与发展趋势(二)

一、台湾光电产业格局的演进与发展趋势(二)(论文文献综述)

肖新平[1](2019)在《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文中指出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与考核实效之间的偏差问题或曰考核制度为何难以全面落实和取得预期或理想的效果。针对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进行实地研究与组织文化的分析,结合政府组织发展趋势及基层公务员自身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提出提升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获取有关资料,以X市政务中心及该市N部门的考核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叙事分析、文本分析、个案分析、跨学科研究以及比较、归纳等。缘起于美国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主要借用与学习了西方企业管理的经验做法,主张用企业家精神改革公共部门与重塑政府。诚然,这种做法有其现实的效用与价值,然而这一理论源于企业管理、产生自美国而本身无法摆脱固有的企业文化与美国文化特质。由于公私部门性质与中美国家文化的差异,以重塑政府与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应用于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重的“组织文化不适应”,即与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及国家宏观组织文化的不匹配、不契合,并产生经验借鉴、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与误读等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考核制度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的实效。本研究从公私部门的组织文化差异与中西国家宏观组织文化即国家文化差异两种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力求对于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系统、深入的组织文化解读与阐释。研究价值: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整合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并将其变通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问题存在从组织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工具与理论来源即新公共管理及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以个案分析为视角考察2007-2017年十年间X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发展、演变及其问题的根源,提出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的对策建议,如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总体设计、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的认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价值导向、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的知情参与及自我管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组织文化建设等,这些建议有助于深化各方对于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认知,并为今后各地基层公务员的考核管理提供启示、经验借鉴以及具体的改进举措,更好促进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效的提升。研究主要创新点:1.理论创新。鉴于沙因与霍夫斯泰德组织文化理论彼此的相似相容与互补性,将他们加以整合、变通应用,沙因组织文化三个层次基础上,将潜在基本假设层面与国家文化维度对应,并鉴于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差序格局与熟人社会基础上人际关系对于考核的重要影响,将性别维度替换为特殊主义维度,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2.阐释创新。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特质在于其任务与职责的公共性,这决定了其所追求的信念与价值观;同时,论证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核心是中和思想。3.考核理念的创新。提出人性向善的管理假设与四类人性假设及“去考核”、“考核替代”、“公务员自我管理”等。4.考核举措创新。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三级分类管理;德能勤绩廉考核指标具体内容的细化;考核中公务员合法权益的维护与救济;讨论领导与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的规范管理;X市考核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实践及问题,得出考核制度之所以难以取得预期与应有实效的原因在于:借鉴企业管理做法的外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公务员考核时遭遇了双重的文化不适应,即公私部门组织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本质差异导致的对于该理论的理念与考核工具接受与阐释过程的变异、误读与认知偏差。公共部门工作职责与任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其所信奉的信念与价值观与新公共管理主张的竞争、效率、成本、收益、顾客导向等价值理念及理性经济人假设等共享文化假设的不匹配;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文化特质在于中国国家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集体生活与劳作需要家族成员协作与家长的统领,产生了尊卑与亲疏的差序格局,进而形成高权力距离、特殊主义以及长期导向等国家文化特点。

陈俊荣[2](2018)在《半导体和显示面板用掩膜版的现状、技术与市场需求》文中研究说明

魏磊杰[3](2016)在《新千年前后民法典重构的基本特点与最新趋势》文中指出法典重构运动凸显出的五对基本对立的平衡态,在实质意义上乃当代法典仍是建立在近代法与现代法共生调控模式基础之上使然。现代法因素仅是对近代法因素的调整与更新,而非彻底地取代;法典动力学的表象下面更多践行的乃是一种法典静力学的逻辑。在编纂新民法典的过程中,两种因素此消彼长、相互磨合并最终在立法者的综合权衡之下被融入文本之中,而它们各自所占的权重在本质上是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国情、政情与民情直接相关,并进而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新民法典适应所处社会的程度。通过对最新编纂或正在修订中的民法典进行宏观的对比研究,梳理与提炼晚近以来诸国或地区在民法典重构运动中大体遵循的编纂理念和编纂技术,本文意图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民法典编纂提供更为丰富与更加多元的域外资源。

王克国[4](2017)在《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世纪新经济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已成当前社会常态,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导致资源的全球配置与流动,跨国公司如春笋般应运而生,使得跨国公司在跨国、跨区域运营时要求高效的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全球化带来了世界一系列格局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加快、资本周转提速等,与此同时,也需要适合当今时代的管理模式,财务是集团公司的核心之处,也需要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先介绍财务共享服务,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依靠现代高科技和成熟技术,以财务相关业务逻辑、流程处理为根本,以优化组织架构、规范业务流程、缔造价值及降低企业集团营运成本为目的,向内部和外部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分布式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在财务管理上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建置一套有效的运作模式,用于解决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人力反复投入和效率极其低下的弊端。因此,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构建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然后分析了富士康科技集团发展历程、现状,对于集团各子公司的财务运行现状进行介绍。针对集团跨国家、跨厂区快速扩张,目前财务服务现状的局限,提出此现状存在的弊端及需要改进之处,以符合集团快速发展之需;并提出构建集团财务服务共享体系的困难及解决方案;并对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体系的理论、方法及实施等进行介绍。着重介绍集团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体系各业务模块,并对各模块进行解析和规划,制定出对应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对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构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说明财务共享服务体系的优势、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魏磊杰[5](2016)在《新千年前后民法典重构的基本特点与最新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典重构运动凸显出的五对基本对立的平衡态,在实质意义上乃当代法典仍是建立在近代法与现代法共生调控模式基础之上使然。现代法因素仅是对近代法因素的调整与更新,而非彻底地取代;法典动力学的表象下面更多践行的乃是一种法典静力学的逻辑。在编纂新民法典的过程中,两种因素此消彼长、相互磨合并最终在立法者的综合权衡之下被融入文本之中,而它们各自所占的权重在本质上是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国情、政情与民情直接相关,并进而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新民法典适应所处社会的程度。通过对最新编纂或正在修订中的民法典进行宏观的对比研究,梳理与提炼晚近以来诸国或地区在民法典重构运动中大体遵循的编纂理念和编纂技术,本文意图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民法典编纂提供更为丰富与更加多元的域外资源。

程艳艳[6](2012)在《深圳UC科技有限公司成长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或者说“世界工厂”,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制造业企业在我国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不断推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格局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在某一时间拥有的核心能力应与企业当时的竞争优势有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创建一个策略,使企业能够在经营的过程中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能否长期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原理,对深圳UC科技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探讨企业如何能够拥有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并为企业的下一步成长与发展建立科学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体系提供战略决策参考。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流程框架,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过的和目前面临的问题,运用总体环境(PEST)、VRIO框架、价值链、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对企业目前的内外部环境加以分析,得出了企业成长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再运用SWOT矩阵进行战略策划,得到了备选战略。结合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分析并找出最合适的战略计划。最后对企业实行战略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点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期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柯颖洪[7](2011)在《我国民间金融形式中的合会发展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文中指出合会是民间金融形式中一种较为特殊的金融互助组织形式,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它产生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与熟人社会基础之上,以血缘、地缘为纽带,以互助合作为目的,以轮转为特征,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社会中对于资金调剂、缓解高利贷盘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金融运行采取了严格的管制,合会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信贷需求的迅速增加,在正规金融供给相对缺失的情况下,民间合会又重新兴起并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重新兴盛的合会具备了传统合会的一些形式和内容,但随着合会参与人数的增加、资金规模的扩大,其范围已慢慢超出了血缘、地缘的限制,人们参会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为了互助,甚至出现部分会员利用合会会款去套取资金、谋取高利的现象。可以说,此时的合会赖以存在并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已有所改变,维持其正常运行的坚实基础也发生了动摇,随时有异化并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的风险。但从现实情况看,合会的存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不足,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但没有消逝,反而有继续发展之势。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对合会的存在、发展及其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继承其合理性内核,积极引导和规范其发展,并为其他民间金融组织形式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采用历史、实证、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合会的发展变迁历程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首先根据合会内涵的发展演变提出以改革开放为历史划分期,将合会的发展历程分为传统型合会和当代合会两部分加以分析。通过对传统型合会的历史变迁过程的梳理和分析,认为自然经济体制的内在需求及小农的生存需求、传统道德伦常的束缚、政府的管制是传统型合会存在并发展变迁的原因;当代合会在传统型合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微观市场经济主体和政府的交替作用下经历了曲折的制度变迁过程,其性质已部分发生了改变。接着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我国合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更为复杂和多元。最后,鉴于合会存在形式和发展趋势的多样性,在总结我国合会发展变迁轨迹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转变观念,从立法和监管等方面加强对不同形式合会的引导与规范,促进其健康发展。

马超[8](2010)在《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零售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零售业态和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繁荣发展态势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局面。我国加入世界贸组织之后,国外实力强大的零售集团也加快了进入我国零售市场的步伐,给我国零售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在我国零售业对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因素是什么,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企业界和理论界研究与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论文通过六个章节对主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创新之处。第二章,零售业演变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理论界提出的有关零售业演变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归纳、总结,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与评述。第三章,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历史考察。分别对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我国零售业演变概况、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零售业的演变概况、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零售业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对我国零售业规模、结构与经营模式的演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第四章,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因素研究。从理论角度,总结和归纳了学术界对影响零售业演变因素的研究成果;从实践角度,对影响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的各项因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六大因素是:“经济体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市场需求因素”、“消费者购买力因素”、“商业竞争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第五章,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国外零售业的生命周期和演变趋势理论,以及第四章提出的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六大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和提出了我国零售业四个发展趋势:一是集中化、连锁化。二是专业化、细分化。三是百货商场、连锁超市、专业店将成为我国零售业三大支柱业态。四是零售业对相关产业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反之零售业发展也将对现代信息、物流等新兴行业带来互动发展。第六章,以百货商场业态发展趋势为例的对策研究,提出了零售行业中百货商场业态核心竞争能力的组成以及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五点对策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提出了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六大因素。二是提出了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零售业的四大发展趋势和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四大趋势,以及具体内容。三是提出了针对我国百货商场应具备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六点具体内容以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点对策建议。

王哲[9](2010)在《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分析 ——基于旧海关史料等的研究(1873-1942)》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数据,进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贸易流通网络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首先,本文选择了12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的研究,分析得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在近代港口体系中职能分配,以及这种职能分配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这样的趋势实质上是反映的国外经济因素刺激在空间上的作用强度,及各个腹地这种刺激所作的回应强度。总体而言,对外贸易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长江南北港口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大型港口趋于进出口平衡,小型港口呈现更多的弹性。港口体系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相当的空间极化程度,其整体规模分布呈现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状况。再者,选择46个港口进行埠际贸易网络研究,分析得到国内流通的网络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其实质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中东部较为发达城市(通商口岸)间的物流状况。总结而言,埠际贸易网络从未出现垄断性的港口,亦即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呈现多极发展趋势。而且随着全国埠际贸易的扩大化,存在一个分散化(Deconcentration)的过程。在本文研究时段内,埠际贸易网络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战前达到其发展顶峰。内部具备巨大规模和职能分异,有一定的轴-辐(Hub-Spoke)网络的特征。再次,选择汉口、九江等进行子口税贸易研究。这个部分反映的是通商口岸城市与下一个层次(更低一级的城市或者周围农村)贸易流通状况。本文总结了以汉口为代表的南方港口的子口税贸易模式,并认为子口税腹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南北的差异:北方地区的子口税腹地经常出现交叉的现象,而南方的子口税腹地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界限。再次,又根据贸易资料,对近代山东和湖南进行典型区域的贸易空间结构分析。最后,本文讨论了对外贸易网络和国内贸易网络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其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发展趋势。本文尽可能的覆盖国内流通的各个层次,从而对于其全国国内流通贸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最后,本文认为在研究时段内(起码在战前国内贸易的顶峰阶段),存在一个国内的统一市场,这个阶段,也是现代城市体系的奠基时期。

包晓雯[10](2009)在《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 ——以上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知识、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和优化配置力度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服务化趋势明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不仅发展速度、规模和结构上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整体水平也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瓶颈”。目前,我国已经步入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调整升级的新阶段,服务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服务业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的总体奋斗目标。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上海是全国最早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城市之一。对上海而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满足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落实“四个中心”建设和“两个优先”战略方针的需要。上海市政府在《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纲要》中明确了“要结合区位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任务,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成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载体,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什么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它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它是偶然的现象还是城市功能升级的必然结果?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它的理论依据何在?实践操作的步骤和规划方案如何确定?这些都是摆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面前的问题。本文从人文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专业视角出发,以产业结构演变、新产业区以及CBD理论为支撑,诠释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空间布局规律,为丰富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推进其理论创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由第一、二、三章组成,这部分在对产业结构演替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证篇,由第四、五、六、七章组成,重点对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笔者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指现代服务业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产业区,具有都市性、创新性、知识密集性等特点。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具备二个前提条件:第一,区域经济由工业化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第二,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当地市民的素质普遍较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受内生、外生要素的共同影响。内生要素是产业区内服务业企业对知识、信息、技术扩散和共享的要求,外生要素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区域品牌效应等方面。笔者认为,在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多来自于服务企业的集体行为,主要动力来自于企业、来自基层,其形成过程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内生要素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在我国,政府行为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集聚区形成过程具有“自上而下”的特征,外生要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集聚和分散是现代服务业活动空间分布的两种基本模式。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从空间布局来看,都市区现代服务业的空间格局经历了集中——分散——集中式分散的发展过程,现代服务活动首先主要集中在中央商务区(CBD),然后开始向郊区分散,最后又在大都市区域内的特殊节点上重新集聚。在大都市发展的初期,现代服务业主要依托CBD,呈现核心布局的形态。尔后,随着大都市的发展和劳动地域分工的深化,现代服务业的空间格局由单核心结构开始向多核心结构演变。虽然CBD始终是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地域,但其功能越来越高级,越来越专业。在市内的其它地方和近郊,受CBD服务功能扩散的影响,也开始出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笔者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在发达国家,CBD始终是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区域,其空间结构早期为单核心结构,后期发展为多核心结构。而在发展中国家,受政府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服务业集聚区一开始就呈现出多核心的空间结构。从地域分工来看,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功能的空间差异明显:依托中心城CBD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了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付租能力较强的行业,郊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位于交通干道及交汇点附近,其产业功能包括综合中心和专业化办公区两种类型。而我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地域功能分工不甚明晰:中心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仅包括市级的CBD,还包括区级的商务中心,并且各集聚区内多种产业功能类型交错混杂,缺乏西方CBD的产业专业性、指向性。在近郊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化较为明显,与西方近郊综合中心差别较大。此外,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地域产业分工发育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向郊区扩散的速度较慢。

二、台湾光电产业格局的演进与发展趋势(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光电产业格局的演进与发展趋势(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价值及方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已有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的作用与成效
        三、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原因的研究
        五、改进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建议及其问题
        六、古今中外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节 理论基础:组织文化相关理论
        一、文化与组织文化的概念
        二、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
        三、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理论
        四、应用理论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五、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个案
    第一节 X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一、X市政务中心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政务中心的考核管理
        三、X市政务中心考核过程诸要素
        四、X市政务中心考核制度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X市N局的考核管理
        一、X市N局相关情况介绍
        二、X市N局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
        三、X市N局的晋升考核
        四、X市的其他考核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中的问责
        一、四类问责的案例
        二、对不负责任现象的态度的调查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中的矛盾性
第三章 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实效果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三、基层公务员考核规定与考核实践的差距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启示
        一、考核制度的持续改进至关重要
        二、考核奖惩与问责的得当公正至关重要
        三、行政审批局的模式需辩证全面看待
        四、人事绩效考核管理需审慎引入第三方评估
        五、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其他启示
    本章小结:基层公务员考核制度整体设计的思考
第四章 公私比较:信念与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对新公共管理考核管理理念的认知与接受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观念与理论的来源
        二、如何看待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绩效考核工具
        三、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差异与联系
        四、中国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考核工具的接受与认知偏差
    第二节 公私部门考核管理价值理念追求的差异
        一、强调竞争与协作协同的差异
        二、顾客导向与公共治理导向的差异
        三、效率、成本、收益与多重价值目标的差异
        四、绩效结果导向与公共事务的被动性、延续性的差异
        五、领导者及奖惩激励的权限、结果差异
        小结:绩效考核问题存在有其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原则要求与具体操作间的偏差
        一、考核要素的客观公正与有效合理问题
        二、考核实施中的公平与合理问题
        三、业绩评比的可测量性与可比性问题
        四、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五、小结:应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的“表现主义”
    第四节 公私部门组织文化的本质差异:公共性及其体现
        一、公务员任务职责的多样性与公共责任问责之难
        二、公务员社会角色与自我形象的公共性
        三、公共部门内部人际关系的公共性
        四、公务员管理经验与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五、公私部门组织文化差异的根源
    本章小结: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公共部门价值追寻的貌合神离
第五章 中西比较:共享文化假设对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存在的国家文化阐释
        一、集体主义倾向与考核的竞争评比
        二、特殊主义的中和与考核的客观公正
        三、长期导向与人际关系的克制隐忍
        四、高权力距离倾向与领导的重要作用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与考核结果的测评
        六、小结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传播与接受的变异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的“美国情境”
        二、管理者与理论家自带的文化特性
        三、理论在中国接受的文化土壤
        四、变异: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 问题根源:考核指导理念与国家文化的不匹配
        一、中西方国家文化的比较
        二、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根源
        三、中国国家文化的特质:集体主义文化
    本章小结:共享潜在基本假设对于民族认知模式的塑造
第六章 建设适应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的组织文化
    第一节 优化公务员考核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
        一、客观辩证认识考核的作用与功能
        二、整体全面认识考核的宗旨与价值
        三、科学规范考核分类
        四、系统设计考核指标各要素
    第二节 深化对人性向善管理假设与理念的认知
        一、人性的复杂与变化
        二、人性层次与比例的差异和人性假设
        三、应有的管理潜在假设:人性可变与人性向善
        四、人性假设与灰度管理
    第三节 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务员管理的价值与观念
        一、现代管理要求以人为本的赋能型组织
        二、组织成员期待以人为本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三、基层公务员权益维护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的强力支持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制度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第四节 提高公务员对考核管理的知情、参与和自我管理
        一、职工主动建言及其实效
        二、适度适时授权职工参与
        三、自我管理与自我效能感
        四、基层公务员的需求特性与考核激励效果的有限性
    第五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政府组织文化建设
        一、客观认识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关系
        二、行政组织文化的特征与重要作用
        三、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传承与转化应用
    本章小结:提升考核管理有效性需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实效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合力
    第二节 组织文化对公务员考核实效的双重影响
        一、基层公务员考核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问题的组织文化阐释
        三、理论的传播——接受与阐释——变异
        四、结论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中国公务员考核管理
        一、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公务员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中国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发展的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 研究方法和工具
二、财务共享服务概念及理论
    (一) 财务共享服务概念
    (二)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
    (三)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四)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意义
三、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共享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 富士康科技集团简介
    (二) 富士康科技集团各子公司及事业部业务流程简介
    (三) 富士康科技集团各子公司及事业部财务运营现状
    (四) 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资源整合及共享的困境分析
四、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系统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一) 财务共享服务推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财务共享服务系统构建的目标
    (三) 财务共享服务系统构建的原则和内容
五、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共享体系构建
    (一) 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架构设立
    (二) 财务共享服务体系功能确立
    (三) 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构建
    (四) 财务共享服务体系绩效评估
六、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共享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深圳UC科技有限公司成长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总体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总体思路
    1.3 深圳UC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历程
        1.3.1 UC科技公司的主要业务
        1.3.2 创业初期的第一阶段
        1.3.3 创业初期的第二阶段
        1.3.4 创业初期的第三阶段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2.1.2 企业战略的层次
        2.1.3 企业战略管理及其一般过程
    2.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与主流学术观点
        2.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2.2.2 主流学术观点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方法与工具
        2.3.1 总体环境(PEST)分析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3.3 价值链分析
        2.3.4 VRIO框架分析
        2.3.5 SWOT分析
        2.3.6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
第3章 深圳UC科技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总体环境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
        3.1.2 宏观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市场规模分析
        3.2.2 市场结构分析
        3.2.3 行业内企业规模分析
    3.3 竞争结构分析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3.2 供方的议价能力
        3.3.3 买方的议价能力
        3.3.4 替代品威胁
        3.3.5 与现有竞争对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3.3.6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第4章 深圳UC科技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UC科技有限公司的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2 无形资源
    4.2 UC科技有限公司的能力分析
        4.2.1 管理能力分析
        4.2.2 营销能力分析
        4.2.3 财务能力分析
        4.2.4 技术能力分析
    4.3 价值链与VRIO框架分析
    4.4 内部因素(IFE)评价矩阵
第5章 UC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选择
    5.1 UC科技有限公司的愿景与使命
    5.2 UC科技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5.3 UC公司的备择战略方案
    5.4 UC科技公司的备择战略方案评价
第6章 UC科技有限公司成长战略方案与实施建议
    6.1 深圳UC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战略方案
        6.1.1 战略指导思想
        6.1.2 战略目标
        6.1.3 总体战略
        6.1.4 经营战略
        6.1.5 职能战略
    6.2 对UC科技成长战略计划的实施建议
        6.2.1 合理调整组织结构
        6.2.2 有效配置战略资源
        6.2.3 加强风险预测控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我国民间金融形式中的合会发展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单评价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合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合会内涵的界定
        2.1.1 合会的定义
        2.1.2 合会的组织形式
        2.1.3 合会的功能
        2.1.4 合会发展的历史划分
    2.2 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2.2.1 制度的基本内涵
        2.2.2 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内容
3 我国传统型合会的历史变迁及原因分析
    3.1 传统型合会的历史变迁过程
        3.1.1 我国古代民间的互助结社传统与合会的起源
        3.1.2 唐宋时期民间经济互相性私社的盛行与合会的初步发展
        3.1.3 明清时期传统型合会的普遍发展
        3.1.4 清末民国时期传统型合会的兴盛
        3.1.5 1949 年至改革开放前传统型合会的衰落
    3.2 传统型合会存在及发展变迁的原因分析
        3.2.1 传统型合会产生并发展的制度需求分析
        3.2.2 传统型合会产生与发展中意识形态的作用分析
        3.2.3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与合会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3.3 本章小结
4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合会的兴起与变迁考察
    4.1 改革开放初期:当代互助性合会的兴起
        4.1.1 初级行动团体的发动
        4.1.2 次级行动团体的助推
    4.2 80 年代中期至21 世纪初:互助性合会向营利性合会的演化
        4.2.1 互助性合会向营利性合会的演化
        4.2.2 政府对营利性合会的强制性监管政策
    4.3 当前合会的发展状况
        4.3.1 合会的正常运行
        4.3.2 合会的畸形与迷失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合会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5.1 合会发展趋势的一般理论与实践分析
        5.1.1 有关合会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
        5.1.2 日本和台湾地区合会的发展实践
    5.2 我国合会的三种发展趋势
    5.3 我国合会的发展变迁历程给予的启示
        5.3.1 合会的发展变迁轨迹及其特征
        5.3.2 政府引导和规范合会发展的措施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 基本思路
        1.3.2 框架结构
    1.4 本文创新
第二章 零售业演变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2.2 国内零售业演变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2.2.1 需求决定零售业的演变观点
        2.2.2 零售业态演变的新老业态并存发展观点
        2.2.3 营销方式促进零售业态演变的观点
        2.2.4 我国零售业演变的特殊性观点
        2.2.5 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预测的观点
    2.3 国内外零售业演变与发展理论的分析与述评
        2.3.1 国外零售业演变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根源
        2.3.2 国内零售业演变理论产生背景分析与述评
        2.3.3 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科学性的评价
        2.3.4 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的借鉴
第三章 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历史考察
    3.1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我国零售业概况
    3.2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零售业的概况
        3.2.1 计划经济时代零售业演变的理论基础
        3.2.2 计划经济时代零售业的概况
    3.3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零售业的概况
        3.3.1 1978—1995年,以百货商场为代表的零售业快速发展阶段
        3.3.2 1996—2005年,各类新型业态和经营模式兴起与繁荣发展阶段
        3.3.3 2005年至今,我国零售业进入新一轮饱和、兼并与整合阶段
    3.4 我国零售业演变规律的分析
        3.4.1 我国零售业的经营规模大型化规律
        3.4.2 我国零售业态的结构丰富化规律
        3.4.3 我国零售业的经营模式多样化规律
第四章 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因素研究
    4.1 影响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的理论因素分析
        4.1.1 学术界研究"影响因素"的背景分析
        4.1.2 学术界对"影响因素"研究成果的综述
    4.2 影响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的实践因素分析
        4.2.1 影响国外零售业演变的历史因素分析
        4.2.2 零售业"三次革命"演变顺序的因素分析
        4.2.3 理论研究成果与历史考察对我们的启示
    4.3 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具体因素研究
第五章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研究
    5.1 国外零售业演变的周期与发展趋势研究
        5.1.1 国外零售业生命周期的演变理论与实践分析
        5.1.2 国外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5.2 影响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的因素分析
        5.2.1 体制与政策环境因素
        5.2.2 消费者的需求因素分析
        5.2.3 零售业的竞争环境因素分析
        5.2.4 现代科学技术的因素分析
    5.3 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研究
        5.3.1 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分析
        5.3.2 我国超级市场业态发展趋势分析
        5.3.3 我国百货商场业态发展趋势分析
        5.3.4 现代科学技术产生新型经营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5.3.5 我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趋势研究
第六章 以百货商场业态为例的对策研究
    6.1 百货商场业态核心竞争能力的研究
        6.1.1 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
        6.1.2 我国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的要素分析
        6.1.3 我国百货商场业态核心竞争力组成要素分析
    6.2 提升百货商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9)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分析 ——基于旧海关史料等的研究(1873-1942)(论文提纲范文)

表格目录
图释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近代城市研究回顾:历史学的视角
        二、国内城市和城市体系研究综述:地理学视角下对外-埠际贸易
    第三节 论文概述
        一、研究思路
        二、相关概念
        三、基本资料
        四、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国近代主要港口对外贸易职能分析:12代表性港口
    第一节 天津等12港口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一、港口和指标的选取
        二、数据处理方式以及理念
    第二节 12主要港口职能的分析
        一、背景分析
        二、港口职能分析表
    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空间极化程度
    第四节 文献分析和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中国近代港口的埠际贸易分析:46港口
    第一节 46港口的选取以及分析处理
        一、港口和指标的选取
        二、数据处理方式以及方法:埠际贸易跟国内贸易总体的关系
    第二节 埠际贸易分析
        一、埠际贸易总值的长时段趋势分析:以指标的一维趋势为研究对象
        二、1885-1904年,1936-1940年埠际贸易网络分析:空间结构
        三、战争影响
    第三节 埠际贸易的空间极化研究
    第四节 埠际贸易的港口规模分布
    第五节 分析与讨论
    第六节 结论:中国近代港口埠际贸易的发展阶段
    第七节 小节
第三章 子口税贸易的空间结构:汉口、上海等地
    第一节 数据基础
        一、Transit Trade与国内贸易的关系
        二、数据选取以及处理
        三、处理方法
    第二节 汉口腹地简述
    第三节 埠际贸易的定量分析
        一、埠际贸易的区位分析
        二、腹地的界定
        三、文献解读及对腹地界定的修正
    第四节 1895年九江、镇江、上海和宁波的腹地拼接:子口税贸易
        一、数据基础
        二、腹地范围划分
    第五节 城市规模分布:以子口税为指标
    第六节 地理学对武汉(汉口)经济腹地和武汉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研究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代表性区域的贸易空间结构:近代山东和湖南
    第一节 理论依据
    第二节 数据基础
    第三节 区域研究之一:近代湖南土-洋货进出口贸易的空间结构
    第四节 区域性研究之二:近代山东洋货输入的空间结构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基于历史文献和现代地理学
        一、历史文献解读
        二、现代地理学校正
    第六节 海关统计的埠际贸易与城市间物流总值的关系
    第七节 小节
第五章 国内埠际贸易网络和对外贸易网络的关系
    第一节 国内埠际贸易网络和对外贸易网络的契合点
    第二节 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步性
        一、四个主要税收项目的长期趋势
        二、战争对两种网络的不同影响
    第三节 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的首位城市变动
    第四节 小节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近代中国港口的职能分配和空间分异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内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
        一、第一层次:开埠口岸间的贸易
        二、第二层次:汉口、九江等开埠港口与内地的子口税贸易
    第三节 区域流通网络和城市体系:以湖南和山东为例
    第四节 一个国内统一市场的存在:基于国内流通的分析
    第五节 工作展望
附表
征引文献
后记

(10)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论文内容和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第二节 新产业区理论
    第三节 CBD理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论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
    第四节 结论及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第一节 上海市域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规划
    第三节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第四节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城区型/城郊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城区型案例:上海普陀区长风生态商务区
    第二节 城郊型:张江高科技创意文化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区
    第三节 本章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沦
    第二节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汇总)
后记

四、台湾光电产业格局的演进与发展趋势(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基层公务员考核管理研究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D]. 肖新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半导体和显示面板用掩膜版的现状、技术与市场需求[A]. 陈俊荣. 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届八次理事会暨技术交流会会议文集, 2018
  • [3]新千年前后民法典重构的基本特点与最新趋势[J]. 魏磊杰.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16(00)
  • [4]富士康科技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王克国. 兰州大学, 2017(02)
  • [5]新千年前后民法典重构的基本特点与最新趋势[A]. 魏磊杰. 外国法制史研究(第19卷·2016年)——民法典编纂的域外资源, 2016
  • [6]深圳UC科技有限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 程艳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4)
  • [7]我国民间金融形式中的合会发展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视角[D]. 柯颖洪. 山西财经大学, 2011(10)
  • [8]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D]. 马超. 西北大学, 2010(10)
  • [9]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分析 ——基于旧海关史料等的研究(1873-1942)[D]. 王哲. 复旦大学, 2010(11)
  • [10]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 ——以上海为例[D]. 包晓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台湾光电产业格局演变与发展趋势(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