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水农业示范园区助推现代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荣,乔德华[1](2022)在《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特色,将旅游引入农业,共同构筑休闲农业,是甘肃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态势强劲,规模效益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发展演化过程中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和市场间匹配度差、低层次同质化严重、服务质量欠佳、配套设施落后、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科学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创意设计;培育地域公共品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探索利益连接机制,稳定提升农民收入等加快甘肃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张永霞[2](2021)在《高举伟大旗帜 砥砺奋勇前进 为建强省域副中心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而努力奋斗》文中指出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天水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天水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
李裕平,马家骧[3](2020)在《打造优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天水乡村振兴》文中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工作的重大政策安排,也是解决新时代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举措,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天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角度,提出天水市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应大力发展现代林果业、现代高品质蔬菜业、现代乡村旅游业以及发挥政府组织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王瑞[4](2020)在《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斑块状的区域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多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特色资源造就了其发展地域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构成了甘肃农业与科技面向“一带一路”全球化开放合作的多样化背景和宽敞口径。“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与甘肃省的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农业科技园区的多主体、多机制空间集聚创新服务为甘肃地域特色农业与科技主体参与“一带一路”异域环境下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可以移植的方便模式与空间集成经验。农业科技园区本身是一个多功能组合、多环节匹配的集成体系和集成机制,在创新引领、信息化集成的时代,市场竞争通常以品牌为核心枢纽,且品牌之间也是具有关联性的,对此,本文认为可以按照品牌建设和运营的思路,参照品牌的市场化集成方式对园区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升级创新,以“品牌体系”引领和指导农业科技园区多功能体系的创新建设。本研究基于品牌化的视角分析了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建设进展,对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构建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对品牌体系建设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目前,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基本形成了“基地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技术品牌”“品种品牌”和“模式品牌”。但甘肃省八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发展各具特色,发展水平也参次不齐,其中,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发展成效最佳,品牌体系最为健全。2.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区域特色、注重品牌联盟、创新驱动四个原则,对品牌进行定位、规划,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宣传推广品牌体系,并进行相应的评估,以便及时依据市场动态和发展状况对品牌体系进行调整。3.从品牌构成(Brand Constitution)、品牌目标(Brand Target)、品牌定位(Brand Orientation)、品牌营销(Brand Marketing)和品牌支撑(Brand Support)五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可量化的评价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绩效的“CTOMS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品牌支撑>品牌营销>品牌定位>品牌目标>品牌构成,品牌支撑是影响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建设绩效介于“一般”和“较好”之间,且各指标整体发展处于均衡状态。
姜霄明[5](2020)在《天水市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土地现状下,甘肃省面临着耕地质量低、后备资源不足的严峻现实。因此,高标准农田成为了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最终能够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水市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效益发挥情况,本文对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研究。本文以土地供给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和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高标准农田和绩效评价概念定义,运用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从投入、过程、产出、效益四个维度对项目进行了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整体绩效为B级,即良好,表明该项目基本上能够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项目区受益群众带来比较明显的收益效果。同时也发现,该项目在效益发挥方面存在问题,在工程建后管护、工程施工单位施工能力和项目沟通宣传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根据本文对该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得出的结果,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其他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与做法,本文提出应从优化工作制度与环节、注重农技农机普及与发展、加强项目建后管护与责任落实、做好项目宣传工作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潘连公,陈彩能[6](2019)在《发展创意农业 推进乡村振兴》文中提出着力发展集观光、旅游、文化、休闲、康养等为一体的创意农业,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重要途径,是新思路、新点子、新做法在农业中的具体体现,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传承农耕文化、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温斌[7](2019)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着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这些都促使着合作理念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旅游业以其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强等产业优势,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趋势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城市纷纷走上了旅游合作的发展之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旅游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促使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在经历了旅游线路、景区(点)竞争之后,目前又进入了区域旅游竞争时代。为了能在旅游业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各省市开始踏上了合作之路以求“共赢”。2009年6月,国家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中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建设的层面上。关中—天水经济区隶属于陕西、甘肃两省,是跨界经济区,其地理位置相邻,流域相连,文化同脉,是中国人文旅游的核心地带,具有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良好条件。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对于地处中国段黄金区域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展旅游合作又一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从目前该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为进一步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开展,本文从不同的视角下提出了该区域现阶段开展旅游合作的模式及发展建议。本文共划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此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对国外、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述评,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和创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是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概念,并选取相关理论为后文展开论述做理论支撑。第三章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与基础条件分析。合作动力方面主要通过外在与内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基础条件方面分别从地缘、资源、文化、愿景、政策驱动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对该区域近五年(2013年—2017年)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对该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进程及特点进行了梳理分析;最后综合分析了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分析。根据当前该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及特点,分别从合作主体、地理空间、资源、产业要素四个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区域现阶段开展旅游合作的具体模式。第六章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建议。分别从发展意识、旅游规划、特色产品、旅游品牌、信息平台、市场监管六个方面提出了该区域旅游合作深入开展的发展建议。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合作模式及发展建议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姚一晨[8](2019)在《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文中提出对小农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区来说,整合上下游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为核心,深入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模式、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根据以往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结合实地调研提出农业园区的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根据能值分析和物质流、能量流分析的方法对园区循环经济的系统运行状况、发展限制因素和改善方向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园区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园区循环产业链的优化方案,并作出可行性分析。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自然气候环境、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结构和生态污染等多重条件的限制。(2)根据园区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园区内企业发展程度不均,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耦合程度较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难以兼顾。(3)通过引进食品加工业,扩大仓储物流和废弃物利用产业产能,推进光伏发电、生物天然气工程和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工程可以优化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后园区的能源消耗总量仅提升了3%,但化石能源消耗量降低了59.02%,能源产出率上升了19%,整体能源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优化。(4)从能值评价体系看,园区经济发展程度整体较好,但二三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整体资源再利用程度偏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有限;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结构不均衡。这一方法对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也为其他农业园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苟斌强,路文静,王建军[9](2017)在《天水市智慧农业发展对策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是促进天水市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对天水市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推进当地智慧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段瀚[10](2016)在《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乡镇企业已逐步从社区式的范围经济转化形成为国际、区域以及城市分工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从农村地区演化形成的新产业区,其内生性的柔性特质与外部性的嵌入发展共同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分工深化与网络组织。但是,受制于县域经济地区传统的“二元”结构,尤其是西部后发县域地区的发展引擎动力不足,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亟需通过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的融合发展突破传统的路径锁定,形成基于城乡一体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论文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目标性、可行性与地域性为逻辑主线,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据整体的组织结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论文认为分工与融合是产业演进过程中的统一体,产城融合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产业分工的演进而不断形成的一种从分离、协同到融合的状态。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农村地域形成的产业区,伴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其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以规模报酬递增的累积效应提高交易效率与分工水平。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然后,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研判。当前,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园区的典型类型主要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类产业园区;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为核心的涉农类产业园区;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但由于区域工业化水平发展缓慢,综合竞争力薄弱,导致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通过运用AHP法,分析得出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基本处于成型期与成长期的发展阶段,部分初步迈入了成熟发展期。其次,论文以融合目标—发展阶段(AHP)—地域现实的逻辑,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测度。总体上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基本属于临近融合失调、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严重融合失调以及极度融合失调等类型,主要集中于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的区间。而不同典型类型的工业集中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工业类产业园区存在以上所述各种类型;涉农类产业园区,主要为轻度融合失调型,且产业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基本属于轻度融合失调与中度融合失调等类型。同时,通过结合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内涵,针对不同典型类型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提出了适宜的产业路径选择,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工业类产业园区应当分别以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为升级路径,并形成相应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涉农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关键路径,并形成以“农”为核的城乡产业融合机制;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生态园区为转型路径,并形成多元构成的城乡产业联动机制。最后,论文认为县域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是融入全球、国内以及区域价值链的重要优势。作为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将逐步形成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的城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过程会不断促动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融合发展,更会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整个县域地区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单元的产城空间群落,并根据与核心单元互动频率、互动强度的不同,形成相应的关联单元、协调单元。而基于工业集中区发展过程中产城的动力转换,论文针对关中不同类型典型园区探索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发展模式,尝试性的从空间规划目标、空间规划路径及规划编制重点三个方面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规划框架,同时对典型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二、天水农业示范园区助推现代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水农业示范园区助推现代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1.1 发展态势强劲,规模效益不断增加 |
1.2 以示范为引领,带动作用突出 |
1.3 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抓手,新亮点不断涌现 |
1.3.1“中国第一古梨园”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 |
1.3.2 天水大樱桃产业园 |
1.3.3 全国第一个梯田县 |
1.4 以项目为载体,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
1.5 以节会为平台,产业活力展示比较充分 |
2 甘肃休闲农业的分布及特征 |
2.1 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 |
2.2 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区 |
2.3 民族风情体验区 |
2.4 陇南生态绿色度假区 |
2.5 黄河风情休闲区 |
3 影响甘肃省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因素 |
3.1 资源禀赋条件 |
3.2 交通区位 |
3.3 县域竞争力 |
3.4 客源市场 |
4 甘肃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设计不科学,规划引领作用不强 |
4.2 缺乏行业标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
4.3 低层次同质化严重,发展动力不足 |
4.4 配套设施落后,服务质量欠佳 |
4.5 注重“硬件”投入,模式创新不够 |
5 甘肃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
5.1 科学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布局 |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5.3 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创意设计 |
5.4 培育地域公共品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
5.5 探索利益连接机制,稳定提升农民收入 |
(2)高举伟大旗帜 砥砺奋勇前进 为建强省域副中心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而努力奋斗(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
三、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3)打造优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天水乡村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破解我国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天水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破解我国粮食安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天水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富裕,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
二、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天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一)天水乡村振兴应围绕区域比较优势全力发展现代林果业 |
(二)天水乡村振兴应围绕区域比较优势全力发展现代高品质蔬菜业 |
(三)天水乡村振兴应大力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 |
(四)发挥政府组织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天水的乡村振兴 |
(4)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
2.2 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分析评价的研究 |
2.3 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化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5.1 可能的创新点 |
5.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 相关概念 |
1.1 农业科技园区 |
1.2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产业科技集成创新 |
2.2 品牌化建设及营销 |
2.3 品牌组合理论 |
2.4 区域竞合理论 |
第三章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基础分析 |
1 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品牌体系的必要性 |
2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基础分析 |
2.1 影响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内因 |
2.2 影响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外因 |
第四章 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进展及特征分析 |
1 甘肃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进展 |
1.1 以优势特异品种为引领的“品种品牌” |
1.2 以优势技术集成为核心的“技术品牌” |
1.3 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品牌” |
1.4 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品牌” |
1.5 以优势农业区域为支撑的“基地品牌” |
1.6 以先进管理范式为主导的“模式品牌” |
2 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差别化特征 |
第五章 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 |
1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原则 |
1.1 坚持市场为导向,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
1.2 强化区域特色,促进品牌经营主体配套协调发展 |
1.3 注重品牌联盟,综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
1.4 以创新驱动品牌体系,夯实品牌体系建设基础 |
2 基于系统认识的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构建 |
2.1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的系统结构构建 |
2.2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利益机理分析 |
2.3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的协同机理模型 |
3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的主要任务 |
3.1 品牌体系建设的品牌定位和战略规划 |
3.2 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 |
3.3 加强品牌联盟建设 |
3.4 建设完善的品牌宣传推广体系 |
3.5 建立完善的品牌评估体系 |
4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
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 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绩效评价——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
5.1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
5.2 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历程 |
5.3 天水国家农业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建设绩效评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5)天水市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标准农田 |
2.1.2 绩效 |
2.1.3 绩效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供给理论 |
2.2.2 成本收益理论 |
2.2.3 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3.1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情况 |
3.1.1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农田建设项目区情况 |
3.1.2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农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
3.2 评价主体 |
3.3 评价原则 |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1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投入指标 |
3.4.2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过程指标 |
3.4.3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产出指标 |
3.4.4 天水市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效益指标 |
3.5 指标权重设定 |
第四章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绩效评价及结果分析 |
4.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2 评价方法与标准 |
4.3 投入维度分析 |
4.3.1 资金及政策 |
4.3.2 人力资源和工程施工能力 |
4.3.3 组织机构 |
4.4 过程维度分析 |
4.4.1 资金管理与使用 |
4.4.2 制度建设 |
4.4.3 项目监督 |
4.5 产出维度分析 |
4.5.1 工程数量 |
4.5.2 工程质量和工程质量合格率 |
4.5.3 工程时效和工程建设及时性 |
4.6 效益维度分析 |
4.6.1 经济效益 |
4.6.2 生态效益 |
4.6.3 社会效益 |
4.7 总体分析 |
第五章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提升策略 |
5.1 项目效益发挥存在的问题 |
5.2 影响项目效益发挥的原因 |
5.2.1 自然条件 |
5.2.2 农机水平 |
5.2.3 建后管护 |
5.3 国内高标准农田效益发挥经验借鉴 |
5.3.1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
5.3.2 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
5.4 对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 B 天水市麦积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民调查问卷 |
致谢 |
(6)发展创意农业 推进乡村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水市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条件 |
1.1 区位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着。 |
1.2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
1.3 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 |
1.4 特色产品众多,创意农业发展基础良好。 |
1.5 乡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创意农业发展优势逐步显现。 |
1.6 创意产品不断丰富,资源优势逐步发挥。 |
2 天水市发展创意农业思路和途径 |
2.1 发展思路 |
2.2 发展途径 |
2.2.1. 以“五大文化”为基础,开发创意农业产品。 |
2.2.2. 以旅游景区景点为载体,展示创意农业发展成果。 |
2.2.3. 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重点,提升创意农业发展水平。 |
2.2.4. 以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为基础,打造全域创意农业旅游示范区。 |
2.2.5. 以创意农业园区与现代农业示范区结合为主导,构建创意农业发展新高地。 |
3 天水市发展创意农业对策措施 |
3.1 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意农业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
3.1.1 把创意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
3.1.2 促进乡村振兴与创意农业互动发展。 |
3.1.3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
3.2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构筑创意农业发展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
3.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3.2.2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
3.2.3 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 |
3.3 延长产业链条,用创意力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
3.3.1. 积极培育新业态。 |
3.3.2 强化产业形态创新。 |
3.3.3 加快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
3.3.4 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提升创意农业发展水平 |
3.3.5 开发创意产品,不断增强创意农业发展活力 |
3.3.6 注重人才引进培养,保障创意农业健康发展 |
(7)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区域 |
2.1.2 区域旅游 |
2.1.3 区域旅游合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增长极理论 |
2.2.3 梯度推移理论 |
3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与基础条件分析 |
3.1 研究区域背景及概况 |
3.2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 |
3.2.1 国内外旅游业的竞争压力 |
3.2.2 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的需要 |
3.2.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建设机遇 |
3.2.4 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发展的机遇 |
3.3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
3.3.1 地缘区位条件优越 |
3.3.2 旅游资源丰富 |
3.3.3 区域文化一脉相通 |
3.3.4 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愿望浓厚 |
3.3.5 良好的旅游产业政策驱动 |
4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
4.1.1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总体良好 |
4.1.2 各市(区)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性显着 |
4.1.3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
4.1.4 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进程及特点 |
4.2 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缺乏明确的旅游合作战略 |
4.2.2 旅游产品亟待创新 |
4.2.3 旅游企业协作积极性不高 |
4.2.4 旅游品牌凝聚力不强 |
4.2.5 旅游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
4.3 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行政区障碍严重 |
4.3.2 合作认知意识不强 |
4.3.3 旅游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 |
4.3.4 旅游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 |
5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分析 |
5.1 基于主体视角——多元化主体合作模式 |
5.2 基于空间视角——“圈层式”梯度扩散合作模式 |
5.3 基于资源视角——互补式协同发展合作模式 |
5.4 基于产业要素视角——无障碍、全流通、一体化合作模式 |
6 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建议 |
6.1 树立区域整体发展意识 |
6.2 制定区域旅游统一规划 |
6.3 打造特色专项旅游产品 |
6.4 凝聚区域旅游文化品牌 |
6.5 创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
6.6 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力度 |
7 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农业循环经济 |
1.3.2 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与评价 |
1.3.3 物质流与能量流分析 |
1.3.4 能值分析 |
1.3.5 小结 |
1.4 研究内容 |
1.4.1 黄土高原区循环经济现状 |
1.4.2 园区物质流、能量流分析 |
1.4.3 产业链网优化升级可行性措施建议 |
1.4.4 园区能值评价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 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理论 |
2.3 物质流与能量流分析理论 |
2.4 能值分析理论 |
第三章 黄土高原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黄土高原区概况 |
3.2 黄土高原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
3.3 黄土高原区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发展 |
3.4 黄土高原区主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
3.4.1 立体农业循环模式 |
3.4.2 “四位一体”循环农业模式 |
3.4.3 产业链延伸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
3.4.4 天水高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3.5 黄土高原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3.6 相关建议 |
3.6.1 发展精准化、智能化的节水农业 |
3.6.2 重点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加大对区域水土流失的预防和监督 |
3.6.3 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
3.6.4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合理的产业生态链 |
3.6.5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黄土高原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园区循环经济评价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基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资源产出指标 |
4.2.2 资源消耗指标 |
4.2.3 循环利用指标 |
4.2.4 废物排放指标 |
4.2.5 其他指标 |
4.3 园区物质流分析 |
4.3.1 园区物质流账户 |
4.3.2 基于园区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发展限制因素 |
4.4 园区能量流分析 |
4.4.1 园区能量流账户 |
4.4.2 基于园区能量流分析的循环经济发展缺陷 |
4.5 小结 |
第五章 园区产业调整思路与可行性分析 |
5.1 基于园区产业现状的调整思路 |
5.1.1 优化产业配比,提升资源效益 |
5.1.2 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 |
5.1.3 拓展循环产业链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
5.2 园区循环产业链拓展完善方案 |
5.3 产业调整的可行性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能值分析的农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
6.1 农业园区的能值评价指标体系 |
6.1.1 能值流量指标 |
6.1.2 经济发展指标 |
6.1.3 资源利用指标 |
6.1.4 环境负载指标 |
6.1.5 综合指数 |
6.2 园区能值评价 |
6.2.1 园区能值分析 |
6.2.2 结果分析 |
6.3 相关建议 |
6.3.1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6.3.2 积极引入、培植及发展可再生能源 |
6.3.3 调结构、稳增长,突出特色 |
6.3.4 实施供给侧改革、实现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的转变 |
6.3.5 强化科技创新,做好推广示范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9)天水市智慧农业发展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
1.1 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起步良好 |
1.2 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
1.3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逐步开展 |
1.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
1.5 信息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化 |
1.6 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
2 存在问题 |
2.1 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2.2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
2.3 农业信息化共享能力弱 |
2.4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低 |
3 发展对策 |
3.1 总体思路 |
3.2 主要目标 |
3.3 重点工作 |
3.3.1 构建天水智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
3.3.2 优化升级天水农业信息门户网站 |
3.3.3 推进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 |
3.3.4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
3.4 保障措施 |
3.4.1 加强组织领导, 制定发展规划 |
3.4.2 加大资金投入, 做好试点示范 |
3.4.3 完善体制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 |
3.4.4 加强宣传培训, 构建人才体系 |
3.4.5 加快融合发展, 打造绿色农业 |
(10)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区域发展理论 |
2.1.2 产业集群理论 |
2.1.3 空间组织理论 |
2.1.4 城乡发展理论 |
2.1.5 城乡规划理论 |
2.2 县域经济及“农三化” |
2.2.1 县域经济的概念内涵 |
2.2.2 县域经济的类型与特征 |
2.2.3 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
2.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进展 |
2.3.1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理的相关研究 |
2.3.2 城市与工业组织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 |
2.3.4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 |
2.4 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
2.4.1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 |
2.4.2 相关研究对象的“多个类型” |
2.4.3 产城空间研究的“基本视角” |
2.5 本章小结 |
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与实践经验 |
3.1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 |
3.1.1 分工的思想与逻辑 |
3.1.2 分工与融合的辨析 |
3.1.3 产城融合发展的时代诉求 |
3.1.4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 |
3.2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演化机制 |
3.2.1 分工细化、深化与产业集群 |
3.2.2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区重构 |
3.2.3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农业产业化 |
3.2.4 区域多样化与地方网络效应 |
3.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 |
3.3.1 政策制度 |
3.3.2 社会协同 |
3.3.3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设施 |
3.4 国内外典型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
3.4.1 日本筑波科学城 |
3.4.2 寿光农业科技园 |
3.4.3 德国鲁尔工业区 |
3.5 本章小结 |
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审视 |
4.1 研究区域本底概况 |
4.2 关中地区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
4.2.1 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
4.2.2 改革开放时期—20 世纪末 |
4.2.3 进入新世纪以来 |
4.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 |
4.3.1 产业发展 |
4.3.2 空间特征 |
4.3.3 基本类型 |
4.3.4 阶段判识 |
4.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审视 |
4.4.1 产业规模效应 |
4.4.2 社会发展水平 |
4.4.3 相关困境制约 |
4.5 本章小结 |
5 产城融合视域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总体发展评价 |
5.1 评价思路与评价流程 |
5.1.1 评价思路 |
5.1.2 评价流程 |
5.2 指标体系设计与原则 |
5.2.1 相关文献梳理 |
5.2.2 指标设计原则 |
5.2.3 指标体系构建 |
5.3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
5.3.1 评价方法 |
5.3.2 评价标准 |
5.4 产城融合发展评价 |
5.4.1 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评价 |
5.4.2 工业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
5.4.3 涉农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
5.4.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评价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路径选择 |
6.1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机遇与目标导向 |
6.1.1 区域发展机遇 |
6.1.2 区域产业网络 |
6.1.3 产业空间结构 |
6.2 工业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
6.2.1 产业升级路径 |
6.2.2 产业互动机制 |
6.2.3 典型实践研究 |
6.3 涉农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
6.3.1 产业发展路径 |
6.3.2 产业融合机制 |
6.3.3 典型实践研究 |
6.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
6.4.1 产业转型路径 |
6.4.2 产业联动机制 |
6.4.3 典型实践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模式 |
7.1 工业集中区规划实践及范式转变 |
7.1.1 规划发展与实践 |
7.1.2 规划认识的更新 |
7.1.4 规划转型的机制 |
7.2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
7.2.1 空间布局与形态 |
7.2.2 产城空间的组织群落 |
7.2.3 典型类型的空间模式 |
7.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框架 |
7.3.1 空间规划目标 |
7.3.2 空间规划路径 |
7.3.3 典型类型探讨 |
7.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
7.4.1 加强协同发展 |
7.4.2 统筹产业政策 |
7.4.3 完善服务平台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语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附件1 陕西省开发区、县域工业集中区一览表 |
附件2 功效函数计算数据 |
图表目录 |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四、天水农业示范园区助推现代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马丽荣,乔德华. 甘肃农业科技, 2022(01)
- [2]高举伟大旗帜 砥砺奋勇前进 为建强省域副中心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而努力奋斗[N]. 张永霞. 天水日报, 2021
- [3]打造优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天水乡村振兴[J]. 李裕平,马家骧.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05)
- [4]甘肃省农业科技园区品牌体系构建及绩效评价研究[D]. 王瑞.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5]天水市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 姜霄明. 兰州大学, 2020(01)
- [6]发展创意农业 推进乡村振兴[A]. 潘连公,陈彩能. 甘肃现代思路寒旱农业发展论坛——2019年甘肃省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论文集, 2019
- [7]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 温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D]. 姚一晨. 长安大学, 2019(01)
- [9]天水市智慧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 苟斌强,路文静,王建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20)
- [10]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D]. 段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