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光杏梅”快速育苗技术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吴潇[1](2020)在《不同来源葛根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生长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葛根(Pueraria lobata)是豆科蝶形花亚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多部医药着作均记载了其医疗保健作用。同时,葛根作为我国卫生部首批批准的药食两用植物,除含有淀粉、蛋白、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外,还含有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异黄酮、大豆苷元、氨基酸、微量元素、三萜类物质碱等多种成分,是一种开发前景广阔的资源植物。我国作为葛根起源中心地,葛种质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但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不同地方的葛根种质资源,通过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探讨不同来源葛根的亲缘关系,为葛根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持。葛根是阳生植物,在野外以匍匐型居多,常成片生长于向阳坡面上,但生产栽培中则要求葛根植株呈直立状态,且密度增加,其光、温、水等生态环境与野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如植株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光照强度降低。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葛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于指导生产实践中植物的栽培、立体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处理对植株生长的效应已经有较多报道,但在葛根中,相关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因而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处理,探讨对葛根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葛根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来源葛根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4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对20份不同产地的葛根种质资源进行ISSR分析,共扩增出11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2条,多态性比率为74.55%,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0.93,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G3(江西恒丰)与G9(江西上饶)亲缘关系最近,遗传相似系数达0.93;G1(重庆大足)和G2(山西阳城)、G1(重庆大足)和G11(贵州绥阳)、G5(重庆綦江)和G11(贵州绥阳)遗传相似系数均为0.90;而G17(重庆涪陵)和G19(重庆垫江)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49;G10(广西梧州)和G17(重庆涪陵)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也为0.49。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葛根种质资源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别,其遗传差异与地域关系不大,在引种栽培时一般可不用考虑地域间差别。其次,重庆大足(G1)与山西阳城(G2)、贵州绥阳(G11)葛根种质间的遗传距离最近,有着很深的遗传背景联系。本研究也表明ISSR标记可较为有效地评价葛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研究葛根品种分类和进化的重要工具之一。2.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生长特性的影响实验采用二因素裂区实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共设3个水平,800株·667m-2(A1)、1000株·667 m-2(A2)、1200株·667 m-2(A3)。副区为施肥量,共设3个水平,100 kg·667 m-2(B1)、200 kg·667 m-2(B2)、300 kg·667 m-2(B3),统一使用肥料为有机-无机复混肥料:N(13)-P2O5(8)-K2O(9)≥30%,小区面积为30 m2(1.5 m×20 m),共3次重复,种植方式采用育苗移栽。研究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处理对葛根生理生化特性如光合性能、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次生代谢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等有显着影响,综合分析可知,在本实验条件下,处理A2B3(T6)为栽培葛根最佳收益组合,即在种植密度为1000株·667 m-2、施肥量为300 kg·667 m-2时葛根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值。
程晓紊[2](2017)在《甜叶菊光合特性与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及优良品系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naBertoni)又称甜菊,属于菊科多年生短日照植物,是一种新型的天然甜味剂,具有低热能、高甜度,不参与代谢,安全无毒等特点。本文以前期选定的6个株系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新品种"惠农4号"为对照材料,下文简称"惠4"),开展不同基因型甜叶菊光合生理特性、糖苷含量在各生育期动态变化测定及农艺性状的考察,筛选出高产优质的甜叶菊品系,为甜菊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为指导甜叶菊适宜的收获期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农艺性状考察甜叶菊田间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叶长与干叶产量、茎干产量、鲜株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鲜叶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株高与干叶产量、鲜株产量、茎干产量、鲜叶产量均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生育期长与产量性状干叶产量、鲜株产量、茎干产量、鲜叶产量均呈负相关,但不显着。产量性状中干叶产量、鲜株产量、茎干产量、鲜叶产量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在所参试的7个株系中,干叶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4×2B1-16>H7>惠4>Y13>-5-1>B13-5>4+。2.光合生理特性变化对照品种惠4与其他6个参试株系平均光合速率(Pn)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H7>4×2B1-16>惠4>Y13>4+>B13-5>-5-1;不同株系平均蒸腾速率(Tr)大小从高到低依次为惠4>H7>Y13>B13-5>4+>4×2B1-16>-5-1;在整个考察期内平均气孔导度(Gs)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H7>4×2B1-16>惠4>4+>B13-5>Y13>-5-1;胞间CO2浓度(Ci)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4×2B1-16>Y13>-5-1>B13-5>4+>惠4>H7。3.糖苷动态变化(1)不同甜叶菊株系总甙含量的变幅为9.43%-17.75%。惠4、4+、Y13、4×2B1-16、B13-5五个材料在整个考察期内总苷(GT)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惠4总苷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花后期,4+、B13-5、Y13三个材料总苷含量最大值都出现在生长中期。4×2B1-16总苷含量最大值则出现在花期。-5-1材料的总苷峰值出现在生长中期,H7的总苷含量峰值则出现在现蕾期。不同株系总苷含量最大值从高到低排序为 B13-5>4+>Y13>-5-1>H7>4×2B1-16>惠 4。(2)在整个生育期内,惠4和B13-5的莱鲍迪苷A(RA)呈下降趋势,RA苷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初期,分别为7.44%、11.76%;Y13、4+、-5-1、H7、4×2B1-16等RA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生长中期,RA含量分别为9.75%、10.17%、10.14%、8.31%、8.78%;所有参试材料RA含量最高值从高到低依次为B13-5>4+>-5-1>Y13>4×2B1-16>H7>惠 4。(3)各时期不同株系甜菊苷(STV)含量的变幅为0.26%~8.45%。惠4、4+、Y13、4×2B1-16、-5-1、H7等6个材料在整个考察期内STV含量呈直线上升,且峰值出现的时期相同,都出现在花后期。仅有B13-5例外,在整个考察期内呈现高-低-高趋势变化,并且最低值出现在现蕾期,与它的总苷最低值出现时期一致。4.不同时期光合特性、糖苷、干叶产量相关分析生长初期,甜叶菊光合生理特性与糖苷和干叶产量之间关系不大;生长中期甜叶菊光合生理特性与品质、产量性状间相关性显着;现蕾期,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着相关,与干叶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着,胞间CO2浓度与总苷和STV/(RA+STV)之间呈显着负相关,与STV苷呈极显着负相关,与RA/总苷和RA/(RA+STV)呈显着正相关;花期,甜叶菊蒸腾速率与RA苷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花后期,STV苷与RA/GT和RA/(RA+STV)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STV/(RA+STV)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干叶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5.优质高产品系的确定优质、高产是选育甜叶菊种源首要条件和追求目标。若选择高RA食用型品种资源,B13-5RA苷含量高达11.76%,收获时间应在生长初期至生长中期进行采收品质最佳。药用型高STV型甜叶菊应选择H7、4×2B1-16两个品系,STV苷含量分别高达8.45%、7.63%,且两个材料干叶产量也比较高,分别比照品种惠4的干叶产量高出169.41kg/hm2和430.90 kg/hm2,田间农艺性状佳,可以进一步区域试验。
邵晓雪[3](2016)在《圆齿野鸦椿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为丰富圆齿野鸦椿生殖生物学特征资料,为该植物的栽培以及提高种子结实率提供科学依据。以江西农业大学校内花卉盆景基地人工栽植的12年生圆齿野鸦椿(Euscaphis konishlii Hayata)为材料,观察其物候特点,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其从花芽分化至开花结实的整个生育过程,主要包括花芽形态分化以及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花粉的形态,测定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等,对圆齿野鸦椿有性生殖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圆齿野鸦椿2月下旬3月初为芽膨大期;3月中旬4月初为展叶期;3月下旬5月为花序形成期;5月中旬6月初为开花期;6月上旬11月上旬为结实期;翌年3月下旬4月为果实脱落期。生产上应重视基肥的施用,修剪时间应安排在果实成熟后的1011月进行,尽量避免在早春进行修剪,否则将影响开花结实。2、圆齿野鸦椿花序类型为二歧聚伞花序,开花结实主要集中在枝条的上部,花芽分化由外向内渐次进行,整个花芽分化过程大致分为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花萼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和雌蕊原基分化期5个时期。3、圆齿野鸦椿萼片、花瓣和雄蕊均为5,雄蕊偶见4或6枚,心皮3,离生,上位子房,中轴胎座。南昌地区圆齿野鸦椿花芽形态分化自3月初开始,5月下旬进入始花期,整个花芽分化过程历经90d左右。同株不同位置的花器官分化时间不一致,无明确的时间节点。4、圆齿野鸦椿花药壁由外至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具有1至多核,为花药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呈四面体排列,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出现部分空腔花粉粒和绒毡层后期不降解的败育现象。扫描电镜下观察花粉赤道面观为长球形,具3条长萌发沟,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花药和花粉粒均呈金黄色。电子显微镜下,圆齿野鸦椿花粉有部分干瘪和形状异常现象。5、圆齿野鸦椿子房3室,每室具横生胚珠34枚,蓼型胚囊。雌配子体发育过程部分胚囊出现大孢子时的空腔和有丝分裂期至八核时期不完整的胚囊,发生败育和落果现象。在圆齿野鸦椿开花过程中,未开放的花蕾以及开放的花朵均有脱落的现象。6、圆齿野鸦椿单花花粉活力较强与柱头可授性较强的重叠时间长达3d左右,其花药着生位置高于柱头,有利于自花授粉的进行。
胡林生[4](2016)在《壤土和壤质黏土中油菜和诸葛菜水分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不仅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同时也会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利用。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以定性分析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水势之间的关系,为农业节水灌溉提供需水信息。油菜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土壤水分有较高的要求。本文选取油菜和诸葛菜为材料,研究了两种植物在壤土和壤质黏土干旱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实验部分,试验一:研究两种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以及不同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本试验选取了两种土壤分别为壤土和壤质黏土,每种土壤设置4个水分梯度,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T1:轻度干旱)、60%-65%(T2:中度干旱)、50%-55%(T3:重度干旱),对照组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5%-90%。同样,壤质黏土也设置四个水分水平,土壤含水量与壤土相同。连续干旱下监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试验二:研究植物在两种土壤不同水分环境下的生长情况,水分梯度和土壤与试验一相同。该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土壤种类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植物在不同土壤环境下的需水信息。试验结果如下:1、依据吉布斯自由能公式,推导出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7)(8)(7)(8)S 01(10)Py(28)y(10)kln 1(10)P;运用该方程对土壤含水量与水势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该方程能很好的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吉布斯自由能方程在表达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方面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通过该方程,可以列出相应土壤的含水量与水势关系表,即可通过已知水势查询土壤的含水量。2、运用4参数的Logistic方程对土壤水势与时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Logistic方程能很好的拟合土壤水势随时间变化关系相关系数R均在0.996以上;由土壤水势推算的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也可用Logistic方程很好地拟合。3、试验二以油菜和诸葛菜为材料,监测了两种植物在壤土和壤质黏土4个水分梯度下,连续干旱时的生理指标变化,主要包括光合参数、叶片水分利用率、叶水势、荧光参数等。壤土培养条件下,轻度干旱组的油菜净光合速率较对照组下降12.84%,而壤质黏土培养条件下下降了12.45%;但是,中度干旱组,壤土和壤质黏土培养下,油菜净光合速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4.63%和26.02%。两种土壤在同等水分梯度下,油菜的净光合速率并无显着差异。连续干旱下,各水分梯度的油菜叶片净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壤土培养条件下其下降速率较壤质黏土慢。诸葛菜叶片净光合速率与油菜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的是,壤土轻度干旱组油菜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下降仅为6.81%,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油菜。从净光合速率判断,说明T1水平土壤水分对诸葛菜生长影响较小。随着土壤水分的持续降低,油菜初始荧光(F0)变化呈上升趋势。壤土条件下,油菜初始荧光快速上升的时间与其蒸腾速率快速下降的时间一致,说明相应土壤含水量低于15.9%17.8%(壤质黏土土壤含水量低于24.1%27.1%)时,对其初始荧光影响较大。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则表现出了相反的趋势,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Fv/Fm、q P和ETR值逐渐降低。4、逐渐干旱条件下,油菜和诸葛菜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壤土培养条件下,从对照组和轻度干旱组蒸腾速率(油菜)开始快速下降时间分析可知,土壤含水量为15.9%17.8%,而壤质黏土下蒸腾速率从第3天开始快速下降,相应土壤含水量为24.1%27.1%。诸葛菜蒸腾速率快速下降时壤土土壤含水量为15.8%18.2%,壤质黏土下为24.8%27.3%。5、从叶片水分利用率进行分析,持续干旱时,叶片水分利用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壤土含水量低于13%时,油菜水分利用率快速下降,壤质黏土为22%;而壤土含水量低于10%(壤质黏土含水量低于19%)时,诸葛菜叶片水分利用率开始快速下降。诸葛菜叶片水分利用率快速下降时土壤含水量要低于油菜。当壤土土壤含水量为18%(相应土壤水势-0.72Mpa)和壤质黏土27%(相应土壤水势-0.75Mpa)时,油菜叶水势开始出现快速下降现象;而诸葛菜叶水势在壤土土壤含水量达到16%(相应土壤水势-0.91Mpa)和壤质黏土土壤含水量26%(相应土壤水势-0.85Mpa)时开始快速下降。
晏芳,崔艳超,王尚堃[5](2015)在《早果丰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质梨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果品,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疗保健价值,发展优质梨果栽培市场潜力巨大。果实营养是评价梨果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重金属Cu胁迫则是制约优质梨大面积推广栽培的一个关键因素。优质梨早果、丰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是品种选择,高质量育苗,防止采前落果,合理施肥与灌水,实现合理负载,进行省力化密植栽培。综述了优质梨果实营养和重金属胁迫及早果丰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优质梨省力化早果丰产高效栽培是当前梨树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栽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开发果园简易机械,提高优质梨园管理机械化水平,实现标准化栽培。
刘鑫[6](2015)在《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及花芽分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 K.Koch)是胡桃科(Julandaceae)山核桃属(Carya Nutt)落叶乔木,原产美国密西西比河和墨西哥北部。美国山核桃在新西兰、美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有栽培,我国江苏、上海、四川、浙江等南方地区也有一定规模的引种。美国山核桃是一种用途广,具有良好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受益时间久且生态效益明显,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优良经济树种。本研究以美国山核桃为材料,对美国山核桃引种安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适合在安徽省四个生态区域内生长的品种;分析了美国山核桃的光合作用及叶片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为综合利用和深入开发山核桃资源提供技术保障。为掌握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机理,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花芽分化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测定了花芽分化过程中POD酶和SOD酶两种关键酶活性,探讨其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同时通过Real-Time PCR分析花芽分化过程中的重要基因CcLFY的表达情况,为研究美国山核桃成花机理和花芽分化机理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引种的23个美国山核桃品种在不同试验地中品种保存率不同,合肥和含山试验地中品种保存率较高,枞阳试验地次之,潜山县最低。在相对一致的栽培管理水平下,美国山核桃株高、径生长量在不同试验地中的差异不显着,不同品种间生长量均值差异显着(p<0.05)。研究表明,通过比较安徽地区的四个地区的美国山核桃的年生长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含山、合肥、枞阳和潜山。在所有引种品种中,合肥试验地的Magenta csv 17-14生长量最高;含山试验地生长量较大的品种为Elliott;枞阳试验地生长量较大的品种为Sdling csv 3-6和Sdling csv15-10;潜山试验地生长量较大的品种Sdling csv 13-14,Sdling csv 10-5,Forkert csv 5-5。不同试验地中美国山核桃果实性状及结实产量不同,不同品种间亦存在差异。合肥试验地较好,枞阳试验地次之,含山试验地最差。其中,合肥试验地中果实性状及结实量较好的品种为3,4号,即:James,Magenta csv 17-14;含山试验地中果实性状及结实量较好的品种为2号,即:Elliott;枞阳试验地中果实性状及结实量较好的品种为4,22号,即:Magenta csv 17-14,Moore。结合品种出苗率、移植后存活率、生长量和果实性状和结果率,我们认为Magenta csv17-14适合合肥地区种植,Elliott适合含山地区种植,Magenta csv 17-14种植和Moore适合枞阳地区种植,Sdling csv 10-5适合潜山地区种植。2、美国山核桃品种Magenta csv 17-14在生长过程中光合速率全天的日变化除早、晚低温情况下以及中午高温“午休现象”下光合速率较低外,其他时间段均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水平,能够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能够为果实增产提高较多的供应源,说明该山核桃品种具有很好的高产效果。胞间co2浓度日变化,随着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并均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所以说该供试品种的山核桃具有很好的丰产潜力。3、供试材料的花芽形态分化在4月初开始,历时一个月左右。同株不同枝条同节位花芽发育时期基本相同,同株不同枝条不同节位的雌花芽分化略有先后,同株植物相同混合芽中的雌雄花芽表现出明显的错时现象,强化了对异花传粉的高度适应性。4、供试材料的sod酶活性变化在花芽分化期间不太明显,均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pod酶活性在整个花芽分化过程中保持在较高水平,且呈现出单峰型趋势,在分化初期增加,之后下降,且在雄蕊原基和雌花原基分化期间出现最大值,由此说明高活性pod酶以促进雄蕊原基和雌花原基的分化。5、real-timepcr检测结果表明,cclfy在雌花芽形成过程不同时期表达量有很大的差异,在3月下旬至4月5号前cclfy的表达量逐渐提高,与细胞学观察一致;在4月5日cclfy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峰。之后相对表达量相对较低。
左继林[7](2014)在《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及抗旱措施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夏秋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土壤水分条件成为制约该区农林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而油茶是南方最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为该区域农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优势产业。为探索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及其不同抗旱措施的响应,减轻干旱对油茶生理与产量的负面影响,也为油茶等木本油料经济林的园艺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科技支撑,本研究应用持续干旱法首次实验观测高产油茶无性系幼苗干旱胁迫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指标及光合光响应参数,并综合评价九个油茶无性系的耐旱能力;同时在夏秋旱季首次开展油茶三个高产无性系盛果期灌溉、覆膜、覆草、培蔸抗旱与持续干旱试验,分析各措施下的油茶光合生理、果实生长、经济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轻度干旱胁迫时,油茶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叶绿度(SPAD)值、氮含量、存活率与CK及无性系间差异小,而在中度胁迫、重度胁迫期,叶片含水量显着减少,油茶新、老叶SPAD值降幅增大,氮代谢功能减弱,氮含量降幅加剧,存活率明显降低;不同无性系之间的下降幅度差异显着。胁迫各个阶段,新叶的氮含量与SPAD值下降幅度均高于老叶。在干旱进程中,油茶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先升后降,各无性系的表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轻度胁迫下,脯氨酸(Pro)积累量、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变化较小,增量低,但随胁迫程度的加强,上述各值变化显着,无性系间的上升幅度在干旱的中度、重度胁迫差异显着。2.高产油茶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与气孔导度(Gs)日均值在干旱胁迫过程中持续下降,但总体Tr降幅大于Pn,日变化曲线双峰值降低,成单峰状或消失;轻度或中度干旱水分利用率(WUE)上升,重度干旱WUE下降。在干旱胁迫下Gs与Tr的变化趋势相同,轻度、中度胁迫气孔限制胞间CO2浓度(Ci)与Pn降低,而重度胁迫下非气孔限制导致Ci上升而Tr下降。轻度干旱各无性系表现Pn、Tr、Ci与Gs降幅小,无性系间变幅基本一致;中度胁迫后降幅扩大,无性系间差异加大。油茶无性系赣84-8、赣兴46、赣无15在干旱胁迫中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率(AQY)、光饱和点(LSP)不断下降而暗呼吸率(Rd)上升,干旱适应能力为赣无15>赣兴46>赣84-8。3.叶片RWC与SPAD值、氮含量、Pn、Tr、Gs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MDA、POD、SOD、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及Ci呈极显着负相关。Pn、Tr、Gs与MDA、Pro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WC、SPAD值、氮含量与Pn、Tr、Gs呈显着正相关,Pn与Tr、Gs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88;而与Ci呈负相关;Tr与Gs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2,而Tr与Ci呈负相关。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评价无性系油茶的耐旱能力:赣无15>赣无2>赣68>赣83-4>赣兴46>赣抚20>赣84-8>赣71>赣无11。4.油茶林地夏季覆膜与覆草后的土壤0-40cm日均容积含水量分别为29.70%、27.53%,均比CK(25.52%)的高,全日变异系数分别为2.47%、7.87%,低于CK(8.79%),增强了土壤水分的稳定性;夏秋季林地采取灌溉A、灌溉B、覆膜、覆草措施后0-40cm土层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分别比CK提高到1.163倍、1.158倍、1.133倍与1.112倍;培蔸、灌溉、覆膜、覆草措施均能提高土壤0-40cm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与速效磷的含量,尤其在提高0-20cm层土壤的全氮含量效果显着;覆草能最大程度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及Zn、Ca、Cu元素的含量,且土壤20-40cm层有机质、全磷与速效磷含量高于0-20cm层;覆膜能提供土壤0-20cm层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及Fe、Mg、Ca元素含量,尤其是显着促进油茶林地Zn、Ca元素的含量;培蔸明显有利于土壤0-20cm层的速效氮、速效钾及Fe、Mg、Ca元素含量的增长。灌溉可提高土壤中全钾、速效氮、Fe、Mn元素含量,尤其是土壤0-20cm土层有机质、全钾、速效氮含量;但也促进Cu、Zn、Mg与Ca元素含量的流失,尤其是减少土壤20-40cm层的有机质与Zn含量。5.高产油茶赣68、赣83-4、赣84-8、赣71、赣永5、赣8与赣兴48无性系在灌溉、覆膜、覆草措施下,七月不同生长阶段的平均果径与果高生长量均大于CK;不同措施下的果径与果高生长速度为灌溉A>覆膜>灌溉B>覆草,且各措施下的果形指数差异显着,灌溉能促进果形指数增大,果形圆满。油茶无性系赣84-8与赣71的平均Pn、WUE、Gs与SPAD等生理指标在灌溉、覆膜与覆草措施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加大灌溉量是提高油茶夏旱期光合生产力的最有效措施。6.夏秋旱期高产油茶林地采取灌溉、覆膜、覆草、培蔸抗旱措施后,油茶高产无性系平均单果重比CK增长25.118%、10.899%、10.80%与7.077%;鲜出籽率增加到1.179倍、1.105倍、1.092倍与1.10倍;干籽含油率提高29.983%、30.554%、18.474%与15.710%;覆膜与覆草下油茶株产量分别比CK增加53.64%、86.11%,冠幅产量比CK分别提高到1.32倍、1.75倍;短期效果覆膜措施好,长期覆草措施优于覆膜,且与CK差异显着。株产量与冠幅产量、鲜出籽率、干籽含油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均≥0.93;冠幅产量与鲜出籽率、干籽含油率呈显着正相关。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各抗旱措施的效果:灌溉>培蔸>覆膜>覆草>CK>持续干旱。
王尚堃,万四新,张传来[8](2013)在《金光杏梅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金光杏梅是河南省优良地方品种,市场竞争力强,栽培前景广阔。按照有关标准,进行了金光杏梅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效显着,达到了无公害果品的标准要求。现从园地选择、培育优质壮苗并高质量建园、加强土肥水管理、精细花果管理、科学整形修剪、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期采收7个方面总结了一套金光杏梅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为珍稀核果类优良品种制定相应的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改萍[9](2013)在《楸树花器官特性及自交不亲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楸树(Catalpa bungei C.A. Meyer)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和园林观赏树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及园林绿化等行业,其栽培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楸树自交不育,加之营养繁殖困难,导致其资源匮乏,阻碍了楸树的大面积发展。因此,研究楸树杂交育种,实现有性繁殖,有效的解决楸树发展受限等问题,为楸树的大面积推广利用奠定基础。本论文以楸树(包括连云港云台山楸树和南京老山林场楸树,简称CB-1和CB-2)和滇楸(Catalpafargesii Bur. f. duclouxii (Dode) Gilmour)(简称CF)为材料,对其花粉贮藏条件、影响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花粉壁及相关花器官的蛋白特性进行了电泳分析。利用荧光显微技术研究了楸树杂交授粉后花粉在柱头的萌发及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动态,确定楸树的不亲和类型及特点,通过蛋白纯化技术对杂交后的花柱、子房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初步确定了与楸树自交不亲和相关的蛋白特性。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花粉在25℃暗光条件下,培养6h后萌发效果最佳,此时萌发率超过80%,花粉管长度大于300μm。不同楸树花粉对低温及超低温的反应不同,而且随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温度条件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也不同,总体上表现为贮藏温度越低,花粉生活力变化就越小。-70℃和液氮条件适宜楸树花粉长期贮藏,-20℃或4℃条件适合短期贮藏,而常温条件下花粉生活力很容易丧失,不适合花粉的贮藏。在液氮条件下贮藏花粉时,最适宜的解冻方法是在35~38℃水浴条件下化冻5min。2.离体条件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4~28℃,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均会抑制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蔗糖浓度、聚乙二醇(PEG-4000)浓度、pH值都在一定范围内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起促进作用,而超过一定值后起抑制作用。适宜的培养基组分为:蔗糖浓度为15~25g·L-1,聚乙二醇(PEG-4000)浓度为20g·L-1,pH值为5.0~5.6。3.花粉壁蛋白的提取宜选用超声波提取法,超声参数最适为:功率400W、超声时间3秒/次、间歇时间6秒/次、分三个回合共120次、每回合之间相隔5分钟。适宜的花粉蛋白提取液采用pH7.8的Tris-HCl。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各树种共有蛋白包括:86.8kD、74.2kD、70.0kD、45.0kD、43.0kD、37.1kD、35.4kD、34.2kD、33.0kD、32.3kD、30.7kD、29.7kD、28.2kD、20.7kD、19.8kD、17.0kD、15.2kD、12.4kD等。特异蛋白包括CB-1和CB-2的53.8kD、23.4kD蛋白,CB-2和CF的38.5kD蛋白,CB-1和CF的26.5kD蛋白,CB-1独有的35.0kD蛋白。与SDS-PAGE对应的IEF-SDS-PAGE中的特异点包括:CB-1蛋白:分子量35kD,pI4.75;CF和CB-1蛋白:分子量为26.5kD,pI5.55。4.花器官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子房>花萼>花柱>花瓣。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花柱共有蛋白包括:96kD、45kD、32kD、29kD、28kD、27kD、17kD、16kD、13kD、12kD等;特异蛋白包括:CB-1的42kD蛋白,CB-2和CF的58kD、24kD蛋白,CB-2的64kD、19kD蛋白,CF的37kD蛋白。子房中共有蛋白包括:45kD、32kD、29kD、28kD、27kD、25kD、23kD、21kD、20kD、19kD、17kD、15kD、12kD等;特异蛋白包括CB-1的41kD、38kD、23kD蛋白。花萼中共有蛋白包括:72kD、45kD、38kD、37kD、32kD、30kD、29kD、28kD、24kD、23kD、22kD、21kD、20kD、18kD、17kD、15kD、14kD、13kD、12kD等;特异蛋白包括CB-1的88kD、65kD蛋白,CB-2和CF中的52kD、40kD、26kD蛋白。花瓣内蛋白条带较少,蛋白带主要集中在12~45kD之间,特异蛋白包括CB-1的63kD蛋白。5.自、异交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的时间存在差异,自交萌发时间长于异交,自交需4~8h,异交2~3h。花粉管在花柱内的生长表现为自交花粉管生长速度缓慢,而异交花粉管生长迅速,异交授粉后大约40h即有花粉管伸长进入子房,而自交授粉后79~143h有花粉管进入子房,且部分花粉管在花柱1/3处生长受阻,花粉管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倒长、弯曲等异常现象,表现为明显的自交不亲和而异交亲和的特性。6.自、异交花柱、子房的蛋白纯化分离后,自交花柱中获得5个主峰,异交花柱中获得4个主峰;而自交子房有2个主峰,异交子房有3个主峰。对各峰的蛋白质鉴定结果表明:自交花柱的S1(第一峰)、S2(第二峰)、S3(第三峰)峰的收集液中的蛋白明显抑制自花花粉萌发,主要蛋白组分包括S1峰的52kD、38kD蛋白,S2峰的52kD、44kD、38kD、29kD蛋白,S3峰的38kD、29kD蛋白;同时发现自交子房的S2(第二峰)峰蛋白也较强的抑制自花花粉萌发,蛋白组分为52kD、44kD、38kD、29kD蛋白。反映楸树自交后花柱、子房中均有抑制自花花粉管生长的蛋白,具有子房内晚期不亲和特点。
李冉馨[10](2013)在《梅花切花品种筛选以及离体快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对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梅园中的梅花品种,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其性状评价打分,综合筛选出了十三种适合作为I、II级梅切花的品种。最终以‘乌羽玉’、‘小玉蝶’和‘小绿萼’等3个品种为试材,通过不同预处理液、不同瓶插液以及不同采切时期的处理,对影响梅切花观赏品质的因素进行研究。随后本研究通过组织培养,对三个品种的繁殖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培养基以及不同激素种类和含量的配比确定适合各个品种的最适培养基。研究最后对切花的采后工作(采切、包装、标志、贮藏以及运输等)作了详细地阐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梅园内品种的调查,筛选出的I级切花品种有:‘小绿萼’、‘粉红朱砂’、‘双碧垂枝’以及‘粉红朱砂’;II级切花品种有:‘乌羽玉’、‘舞朱砂’、‘桃红朱砂’、‘小玉蝶’、‘束花宫粉’、‘重瓣大红’、‘龙游’、‘长蕊绿萼’、‘美人’梅。2.‘乌羽玉’、‘小绿萼’和‘小玉蝶’的瓶插花期分别为15.8d、18.7d、17.3d。开花率都呈现出“上升——下降”的趋势,只是不同的品种在不同阶段增长或下降的速度有所不同。‘乌羽玉’的最适采切时期为现色期,其余两种均为紧蕾期较适宜采切。3.三个品种皆在预处理液为5%蔗糖+8-HQC100mg*L+6-BA10mg/L的处理中效果最好。‘乌羽玉’在2%蔗糖+8-HQC100mg/L+STS25mg/L瓶插液处理中效果最好。‘小绿萼’和‘小玉蝶’分别在2%蔗糖+8-HQC100mg/L+6-BA10mg/L和2%蔗糖+8-HQC100mg/L+A12(SO4)3100mg/L中能够延长瓶插寿命,提高切花的观赏品质。4.三个品种的初代培养中最佳Hgcl2消毒时间均为10min;最终筛选出‘小玉蝶’最佳初代培养基为WB+NAA0.2mg/L+6-BA0.5mg/L.‘小绿萼’和‘乌羽玉’的最佳启动培养基分别为WB+NAA0.1mg/L+6-BA0.5mg/L和WB+NAA0.1mg/L+KT1.0mg/L.适宜‘乌羽玉’的增殖培养的培养基为WPM+6-BA1.0mg/L+2,4-D1.0mg/L+TDZ0.2mg/L+LH100mg/L;‘小玉蝶’为1/2MS+6-BA1.0mg/L+2,4-D1.0mg/L+NAA0.5mg/L+TDZ0.2mg/L+LH100mg/L;而‘小绿萼’则为WPM+6-BA1.0mg/L+2,4-D1.0mg/L+TDZ0.2mg/L+LH100mg/L.
二、“金光杏梅”快速育苗技术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光杏梅”快速育苗技术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来源葛根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生长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葛根概述 |
1.1.1 葛根介绍 |
1.1.2 葛根起源与分布范围 |
1.1.3 葛根价值 |
1.2 葛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3 葛根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 ISSR分子标记及应用 |
1.5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不同来源葛根遗传多样性分析 |
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收集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基因组DNA提取 |
3.2.4 DNA浓度与质量检测 |
3.3 ISSR引物扩增 |
3.3.1 ISSR引物来源 |
3.3.2 ISSR-PCR反应 |
3.3.3 ISSR产物检测 |
3.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ISSR多态性分析 |
3.4.2 聚类分析 |
3.5 讨论与小结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处理对葛根生长特性的影响 |
4.1 研究内容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情况 |
4.2.2 供试材料 |
4.2.3 试验设计 |
4.3 取样、测定指标与方法 |
4.3.1 光合指标的测定 |
4.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
4.3.3 淀粉及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测定 |
4.3.4 产量的测定 |
4.3.5 数据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光合特性的影响 |
4.4.2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渗透调节作用的影响 |
4.4.3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叶片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
4.4.4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5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4.4.6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4.4.7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淀粉含量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4.8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黄酮含量的影响 |
4.4.9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产量的影响 |
4.5 讨论与小结 |
4.5.1 讨论 |
4.5.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不同来源葛根遗传多样性分析 |
5.1.2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生长特性的影响 |
5.2 展望 |
5.2.1 本研究对葛根种质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意义 |
5.2.2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的影响和意义 |
5.2.3 分子机理的验证和进一步探究 |
参考文献 |
缩写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2)甜叶菊光合特性与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及优良品系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甜叶菊简介 |
1.1.2 甜叶菊地理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
1.1.3 甜叶菊糖苷主要化学成分及性质 |
1.1.4 甜叶菊糖苷主要分离检测方法 |
1.1.5 国内外甜叶菊育种现状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甜叶菊糖苷研究现状 |
1.2.2 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艺性状考察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田间管理 |
2.2.4 试验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田间农艺性状差异比较 |
2.3.2 不同甜叶菊株系产量性状差异分析 |
2.3.3 产量性状与田间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甜叶菊光合生理变化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测定方法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甜叶菊株系净光合速率变化分析 |
3.3.2 不同甜叶菊株系蒸腾速率变化分析 |
3.3.3 不同甜叶菊株系气孔导度变化分析 |
3.3.4 不同甜叶菊株系胞间CO_2浓度变化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甜叶菊主要糖苷含量测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药品 |
4.2.4 实验方法 |
4.2.5 方法学考察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甜叶菊株系主要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不同时期甜叶菊光合特性、糖苷与及产量综合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甜叶菊生长初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
5.3.2 甜叶菊生长中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
5.3.3 甜叶菊现蕾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
5.3.4 甜叶菊花期光合特性、糖苷及产量相关分析 |
5.3.5 甜叶菊花后期光合特性、糖苷与及产量相关分析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优良品系确定 |
6.3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
6.4 试验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 |
附录 |
(3)圆齿野鸦椿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1.1.1 花芽分化的研究 |
1.1.2 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1.1.3 大孢子发生及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1.1.4 授粉受精的研究 |
1.1.5 胚和胚乳发育的研究 |
1.1.6 种子休眠的研究 |
1.2 圆齿野鸦椿的研究概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方法 |
2.3.1 圆齿野鸦椿物候期观察 |
2.3.2 花芽形态分化观察 |
2.3.3 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
2.3.4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测定 |
2.3.4.1 花粉形态观测 |
2.3.4.2 花粉活力测定 |
2.3.4.3 柱头可授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圆齿野鸦椿物候期特征 |
3.2 花芽形态分化的观察 |
3.3 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
3.3.1 小孢子发生 |
3.3.2 雄配子体发育 |
3.3.3 花药壁发育 |
3.4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
3.4.1 大孢子发生 |
3.4.2 雌配子体发育 |
3.4.3 胚囊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
3.5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
3.5.1 花粉形态观察 |
3.5.2 柱头可授性 |
3.5.3 花粉活力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圆齿野鸦椿物候期特征 |
4.1.1.1 圆齿野鸦椿花芽分化特点 |
4.1.1.2 圆齿野鸦椿花芽在枝条上的着生部位 |
4.1.2 圆齿野鸦椿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发育的特点 |
4.1.2.1 绒毡层对雄配子体的影响 |
4.1.2.2 花粉败育现象 |
4.1.3 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 |
4.1.3.1 圆齿野鸦椿的胚囊败育现象 |
4.1.3.2 圆齿野鸦椿落花落果与树木生长之间的关系 |
4.1.4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
4.2 结论 |
图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壤土和壤质黏土中油菜和诸葛菜水分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实时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土壤水势 |
1.2.2 叶片水势 |
1.2.3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
1.2.4 叶绿素荧光参数 |
1.2.5 叶片水分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简介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参数分析 |
第二章 两种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两种土壤含水量与水势的公式推导 |
2.2.2 两种土壤含水量与水势关系的拟合结果 |
2.2.3 两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结果的应用 |
2.3 结论 |
第三章 土壤水势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土壤水势与时间的检测 |
3.2.2 土壤水势与时间的关系式的确定 |
3.2.3 土壤水势与时间的关系的拟合 |
3.3 结论 |
第四章 持续干旱下油菜和诸葛菜的光合特性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净光合速率(Pn)随时间的变化 |
4.2.2 蒸腾速率(Tr)随时间的变化 |
4.2.3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时间的变化 |
4.2.4 不同土壤及水分处理下叶片的F0、Fv/Fm动态变化 |
4.2.5 不同土壤及水分处理下叶片q P的动态变化 |
4.2.6 不同土壤及水分处理下两种植物叶片ETR动态 |
4.3 结论 |
第五章 不同土壤供水下油菜和诸葛菜水分利用的变化 |
5.1 材料及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分析 |
5.2.1 土壤含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
5.2.2 土壤含水量与叶水势的关系 |
5.2.3 土壤含水量与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关系 |
5.3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读学位期间专利发明 |
在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课题 |
(5)早果丰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梨果实营养研究 |
1.1优质梨营养元素含量测定分析研究 |
1.2套袋对优质梨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 |
1.3施肥对优质梨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 |
2优质梨重金属胁迫研究 |
3优质梨早果丰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3.1品种选择研究 |
3.2育苗技术研究 |
3.3生长调节剂控制优质梨品种采前落果研究 |
3.4施肥、灌水对优质梨影响试验研究 |
3.5合理负载量研究 |
3.6优质梨省力化密植整形修剪技术研究 |
3.7优质梨省力密植早果丰产栽培模式研究 |
(6)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及花芽分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美国山核桃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研究 |
1.2 美国山核桃的引种适应性研究 |
1.3 美国山核桃的生理生化研究 |
1.4 美国山核桃的遗传育种技术研究 |
1.5 美国山核桃的无性繁殖研究 |
1.6 美国山核桃的成花基因研究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美国山核桃安徽省四个区域生长状况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苗期生长特性比较 |
2.2.2 不同试验地移栽成活率比较 |
2.2.3 不同生态试验区域内生长状况比较 |
2.2.4 不同生态试验区域内生长量比较 |
2.2.5 不同生态试验区域内果实性状及结实量比较 |
2.3 讨论 |
第三章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
3.2.2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3.2.3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胞间CO2浓度日变化 |
3.2.4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关系 |
3.3 讨论 |
3.3.1 美国山核桃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产量的关系 |
3.3.2 美国山核桃胞间CO2浓度日变化与产量的关系 |
3.3.3 美国山核桃生长过程中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关系 |
第四章 合肥地区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的细胞学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花期观察 |
4.2.2 花芽分化观察 |
4.3 讨论 |
4.3.1 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起止时间 |
4.3.2 同株不同枝条同节位花芽发育时期相同 |
4.3.3 同株不同枝条不同节位的雌花芽分化略有先后 |
4.3.4 相同混合芽雌雄花芽分化错时 |
第五章 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过程中SOD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5.2.2 美国山核桃花芽分化过程中POD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5.3 讨论 |
5.3.1 SOD酶活性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5.3.2 POD酶活性变化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第六章 美国山核桃Cc LFY基因的表达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剂和酶 |
6.1.3 仪器设备 |
6.1.4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总RNA的提取 |
6.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6.2.3 熔点曲线分析 |
6.2.4 CcLFY基因在雌花芽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及抗旱措施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干旱胁迫下的经济林形态生长特征 |
1.2.2 干旱胁迫下经济林木体内生理生化物质的变化 |
1.2.3 不同抗旱措施对夏秋季经济林地与生长的影响 |
1.2.4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方法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2 试验设计 |
2.2.1 大田试验 |
2.2.2 圃地试验 |
2.3 整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下油茶生长、叶片含水量、叶绿值与氮含量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材及处理 |
3.1.2 调查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强度下油茶无性系苗木症状表现 |
3.2.2 干旱胁迫强度对油茶无性系苗存活率的影响 |
3.2.3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 RWC 的影响 |
3.2.4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叶绿素 SPAD 值、氮素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下油茶渗透调节物质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材及处理 |
4.1.2 分析检测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4.2.2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4.2.3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4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2.5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 SOD 含量的影响 |
4.2.6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 POD 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3.2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保护酶的影响 |
4.3.3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3.4 干旱胁迫对油茶叶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五章 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的光合响应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5.1.2 分析检测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干旱胁迫下油茶无性系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 |
5.2.2 干旱胁迫下油茶无性系光合-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5.3.2 干旱胁迫对油茶无性系光合-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六章 无性系耐旱能力的综合评价 |
6.1 油茶无性系耐旱胁迫能力综合分析的参试指标 |
6.2 各参试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6.3 耐旱形态与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6.4 油茶无性系耐干旱胁迫能力隶属度评价 |
6.5 油茶无性系耐干旱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七章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材及处理方法 |
7.1.2 分析检测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地水分的影响 |
7.2.2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7.3 结论与讨论 |
7.3.1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地水分的影响 |
7.3.2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林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八章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果实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8.1.2 调查指标与方法 |
8.1.3 数据处理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无性系果实生长的影响 |
8.2.2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无性系光合生理的影响 |
8.3. 结论与讨论 |
8.3.1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果实生长的影响 |
8.3.2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光合生理的影响 |
第九章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9.1.2 调查指标与方法 |
9.1.3 数据处理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的单果重 |
9.2.2 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的鲜出籽率 |
9.2.3 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的干籽含油率 |
9.2.4 夏秋旱期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的产量 |
9.2.5 夏秋旱期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管抗旱措施下的产量 |
9.2.6 油茶高产无性系不同抗旱措施下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9.2.7 不同抗旱措施对油茶高产无性系经济性状与产量影响的综合评价 |
9.3. 结论与讨论 |
9.3.1 结论 |
9.3.2 讨论 |
第十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之处 |
10.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8)金光杏梅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园地选择 |
2 培育优质壮苗,高质量建园 |
2.1 培育优质壮苗 |
2.2 科学栽植 |
2.3 严格加强栽培后管理 |
3 加强土肥水管理 |
3.1 土壤管理 |
3.2 施肥管理 |
4 精细花果管理 |
5 科学整形修剪 |
6 综合防治病虫害 |
7 适期采收 |
(9)楸树花器官特性及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自交不亲和性概述 |
2 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2.1 GSI 不亲和蛋白的研究进展 |
2.2 GSI 自交不亲和机理模型 |
2.3 其它参与基于 S-核酸酶的自交不亲和反应的因子 |
2.4 主要 GSI 木本树种的研究进展 |
3 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
3.1 SSI 不亲和蛋白的研究进展 |
3.2 与 S 位点非连锁的因子研究 |
3.3 SSI 反应的模式 |
4 展望 |
5 课题依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楸树花粉生活力及花粉贮藏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培养基组成选优 |
2.2 水培条件下花粉生活力的动态变化 |
2.3 不同贮藏温度及贮藏时间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2.4 解冻方式对超低温保存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最佳培养方案的确定 |
3.2 水培条件下花粉生活力变化 |
3.3 不同贮藏方法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3.4 超低温贮藏后花粉解冻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三章 楸树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培养时间对楸树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条件对不同树种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培养时间的选择 |
3.2 培养温度与花粉生活力关系 |
3.3 蔗糖浓度与花粉生活力关系 |
3.4 pH 值与花粉生活力关系 |
3.5 聚乙二醇(PEG-4000)与花粉生活力关系 |
第四章 楸树花粉蛋白质提取方法比较及电泳分析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粉蛋白质提取方法比较 |
2.2 不同提取方法对花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楸树花粉 SDS-PAGE 电泳分析 |
2.4 楸树花粉的双向电泳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超声波法提取花粉壁蛋白的研究 |
3.2 不同楸树花粉电泳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楸树花器官蛋白质电泳分析 |
导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相关试剂及配方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花器官的蛋白质含量研究 |
2.2 不同花器官蛋白质电泳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不同梓属树种蛋白含量 |
3.2 不同梓属树种蛋白电泳 |
第六章 楸树不同杂交组合的荧光显微观察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及样品处理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自交授粉的亲和性反应 |
2.2 异交授粉的亲和性反应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楸树自交与异交亲和性的对比 |
3.2 楸树自交不亲和的类型和表现 |
第七章 楸树自交、异交的特异蛋白质分析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楸树自、异交蛋白分离纯化比较 |
2.2 蛋白质含量结果与分析 |
2.3 蛋白质对自花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
2.4 自交花柱、子房蛋白质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总结论 |
1 基本结论 |
1.1 花粉贮藏条件与生活力变化 |
1.2 离体花粉生活力测定 |
1.3 花粉壁蛋白的提取及组分分析 |
1.4 不同梓属树种花器官蛋白质比较 |
1.5 楸树杂交授粉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1.6 楸树自、异后蛋白纯化分离鉴定 |
2 特点与创新 |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10)梅花切花品种筛选以及离体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梅花品种资源 |
1.1.1 梅花的品种资源分类 |
1.1.2 梅花切花品种资源 |
1.2 梅花切花栽培历史探源 |
1.3 国内外切花的研究现状 |
1.3.1 梅花切花品种筛选标准 |
1.3.2 梅花及部分木本切花研究进展 |
1.3.3 切花保鲜技术的研究 |
1.3.4 梅花切花应用研究 |
1.3.5 梅花品种繁殖的研究 |
1.3.6 梅花切花生产管理技术的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路线 |
2 梅花切花品种选择标准的制定 |
2.1 梅花品种的调查和性状记录 |
2.1.1 梅花品种的调查 |
2.1.2 梅花切花品种的性状记录 |
2.2 性状标准等级的划分 |
2.3 梅花切花观测性状的研究方法及综合评价 |
2.3.1 切花标准中观测性状的研究方法 |
2.3.2 综合评价 |
2.4 总体评价选出合适的切花品种 |
3 梅花切花品种处理液以及采切时期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三个梅花品种开花进程研究 |
3.2.2 不同预处理对梅花切花瓶插品质的影响 |
3.2.3 瓶插液对梅花切花保鲜效果的研究 |
3.2.4 不同采切时期对梅花切花品质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梅花切花品种的离体快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启动培养 |
4.1.3 愈伤组织的培养 |
4.1.4 生根培养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外植体的消毒,灭菌时间以及培养基筛选 |
4.2.2 愈伤组织的培养 |
4.2.3 生根培养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金光杏梅”快速育苗技术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来源葛根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葛根生长特性的影响[D]. 吴潇. 西南大学, 2020(01)
- [2]甜叶菊光合特性与糖苷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及优良品系筛选[D]. 程晓紊. 安徽科技学院, 2017(07)
- [3]圆齿野鸦椿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D]. 邵晓雪.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4]壤土和壤质黏土中油菜和诸葛菜水分利用的研究[D]. 胡林生. 江苏大学, 2016(09)
- [5]早果丰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晏芳,崔艳超,王尚堃. 农业科技通讯, 2015(11)
- [6]美国山核桃引种适应性及花芽分化机理研究[D]. 刘鑫.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2)
- [7]油茶高产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及抗旱措施的响应[D]. 左继林.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8]金光杏梅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J]. 王尚堃,万四新,张传来.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9)
- [9]楸树花器官特性及自交不亲和性研究[D]. 王改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
- [10]梅花切花品种筛选以及离体快繁技术研究[D]. 李冉馨.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