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106例的手术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106例的手术治疗

一、间歇性外斜视106例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君玲,张琼[1](2021)在《知觉学习联合眼肌训练辅助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知觉学习联合眼肌训练辅助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知觉学习联合眼肌训练辅助治疗。术后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主观症状评分及视功能情况。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眼位回退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 8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个月主观症状评分显着降低(P<0.05)。视功能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视功能I级例数明显减少,III级例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的眼位回退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32.5%的眼位回退率(P<0.05)。结论:知觉学习联合眼肌训练辅助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可以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主观症状及视功能,并且能够降低眼位回退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袁梦霞[2](2021)在《斜视性弱视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斜视手术对斜视性弱视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患者258例,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手术及弱视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手术组(斜视手术联合弱视治疗)、对照组(单纯弱视治疗)。收集入组患者年龄、术前斜视度、斜视类型、弱视程度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最佳矫正视力。对手术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并对手术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年内视力恢复效果进行比较。根据患者年龄、术前斜视度、斜视类型、弱视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各因素对手术组术后疗效影响程度。结果:本研究纳入258名患者共258只眼,手术组平均年龄7.51±2.01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03±1.97岁;手术组三棱镜度数:59.69±28.80△,对照组三棱镜度数:52.63±27.12△。手术组术后视力提高程度和对照组弱视治疗后视力提高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弱视程度这4个因素可以解释术后疗效15.5%原因。其中年龄和弱视程度对手术疗效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个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视手术联合弱视治疗对于斜视性弱视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并且提高效果优于单纯弱视治疗。对于手术联合弱视治疗的斜视性弱视患者,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和弱视程度这四个因素中,年龄和弱视程度对患者术后弱视恢复有影响,即年龄越小手术效果越好,重度弱视患者手术疗效低于轻中度弱视患者。

晁小蕊,谢艳艳,李权达,石荣先[3](2021)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及C组(38例,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6个月,三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较手术前降低,且B、C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低于A组(P<0.05)。三组的矫正效果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的矫正优良率均高于A组(P<0.01)。三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优于双眼内直肌缩短术,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申蕾[4](2021)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实施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所接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30例,对所有患儿均予以手术治疗,并对患儿手术前后的双眼单视力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患儿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后中央融合率、周边融合率(97.7%、100.0%)均明显高于术前(37.7%、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98,χ2=11.486,P<0.05);患儿术后无立体视觉发生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74,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予以手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改善其双眼单视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彭婷婷,余新平[5](2021)在《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间歇性外斜视在青少年常见,其发病机制不明,术后回退率高。其术后效果回退可能与手术方式、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术前屈光度、术后早期眼位以及联合非手术治疗等有关,但目前对此的相关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然而术后早期眼位过矫、联合非手术治疗可以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回退的风险。(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18-123)

曾俊,刘陇黔[6](2020)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中远期眼位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7-01/2018-08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近立体视和斜视度及术后第1d斜视度等资料,探讨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47例(60%),其中术前集合不足型患者43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18例(42%);基本型患者31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26例(84%);分开过强型患者4例,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3例(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中远期眼位正位者与无效者斜视类型、术前视近斜视度具有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斜视类型(基本型)是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危险因素(OR=5.769,95%CI:1.790~18.595,P<0.05)。结论:斜视类型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中远期眼位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郑雨蒙[7](2020)在《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9月2019年10月间符合条件的进行了斜视手术的患者共56例,记录其斜视发病的年龄、斜视病程、术后眼位、斜视类型等信息,并用随机点立体视、Titmus、同视机收集他们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远近立体视功能情况,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GEEs)。分析发病年龄、斜视病程、术后眼位、斜视类型与双眼远、近立体视功能重建的相关性。结果在近立体视中:发病年龄、术后眼位与近立体视功能的建立密切相关(P<0.05);在远立体视中,术后眼位与远立体视功能的建立密切相关(P<0.05);在6个月的随访中,立体视重建与斜视类型、病程的关系尚不明显(P>0.05)。结论术后近立体视功能的建立与发病年龄、术后眼位有关,发病年龄早不利于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建立,术后眼位完全正位比残余微小斜视更有利于建立立体视功能;术后远立体视功能的建立与术后眼位有关,即使是极其微小的斜视,也会对术后立体视产生影响。立体视功能重建与斜视类型、斜视病程关系在6个月的随访中尚不明显。

付燕,刘陇黔,廖孟,林江[8](2020)在《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的斜视手术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行斜视矫正术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单眼手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患者81例,均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截除术手术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低龄组(4~8岁,38例)及大龄组(8~18岁,43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月看远和看近的斜视度、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近立体视锐度,及生活质量[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Child-IXTQ)]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术后3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3月,两组看远、看近斜视度均较术前降低,且低龄组术后斜视度低于大龄组,治愈率高于大龄组(P<0. 05);两组融合范围均较术前改善,且低龄组优于大龄组(P<0. 05);儿童及家长代理Child-IXTQ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低龄组优于大龄组(P<0. 05)。两组手术前后近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行斜视矫正术的治疗效果均较好,但年龄较小者术后正位率更高,融合功能恢复更佳,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临床可考虑在患儿能配合术前检查情况下,尽早及时治疗间歇性外斜视,以达到功能性治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傅杨雪[9](2019)在《影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发育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发育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31例,同视机测定同时视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按照存在、不存在,分别记为“有”、“无”,颜少明立体视觉图测定近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分“有”(≤800″)、“无”(>800″),记录所有患者同时视觉、融合功能及远、近立体视“有”和“无”例数,统计其与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及控制力程度关系。其中,行斜视矫正术随访至少6月眼位正患者91例,记录有无同时视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及近立体视情况,并与术前比较,记录“恢复”、“无恢复”例数,统计其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及控制力程度关系。结果:1.影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发育因素:(1)同时视觉与患者控制力程度相关(x2=4.061,P<0.05),与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均无相关性(x2=0.089、0.343、3.718,P均>0.05);(2)融合功能与患者控制力程度相关(x2=4.122,P<0.05),与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均无相关性(x2=0.038、0.550、3.605,P均>0.05);(3)远立体视与患者控制力程度相关(x2=5.029,P<0.05),与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均无相关性(x2=0.011、0.579、2.865,P均>0.05);(4)近立体视与患者控制力程度相关(x2=9.511,P<0.05),与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斜视度数均无相关性(x2=0.617、0.615、3.658,P均>0.05)。2.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影响及相关因素:术后同时视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好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162、17.283、15.534、9.192,P均<0.05)。(1)影响同时视觉恢复因素:同时视觉的恢复与患者手术年龄、控制力程度均相关(x2=12.438、9.999,P均<0.05),而与患者斜视类型、斜视度数无相关性(x2=1.953、1.417,P均>0.05);(2)影响融合功能恢复因素:融合功能的恢复与患者手术年龄、控制力程度均相关(x2=12.765、5.939,P均<0.05),而与患者斜视类型、斜视度数无相关性(x2=1.840、0.240,P均>0.05);(3)影响远立体视恢复因素:远立体视的恢复与患者手术年龄、控制力程度均相关(x2=10.155、5.283,P均<0.05),而与患者斜视类型、斜视度数无相关性(x2=0.183、1.354,P均>0.05);(4)影响近立体视恢复因素:近立体视的恢复与患者手术年龄、控制力程度均相关(x2=6.972、8.065,P均<0.05),而与患者斜视类型、斜视度数无相关性(x2=0.354、0.174,P均>0.05)。结论:1.控制力好坏是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发育的重要因素;2.术后眼位正的前提下,手术年龄越小、控制力越好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3.年龄、控制力可作为手术时机选择的因素。

张柳蕙[10](2019)在《连续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为研究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在不同水平直肌手术方式术后继发连续性内斜视所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通过临床随访,分析连续性内斜视患者不同临床治疗方式的临床过程及转归情况,以便为临床眼科医生对于此类患者的手术方案制定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性内斜视(consecutive esotropia)指原发性外斜视自发或外斜视矫正手术后即刻或经一段时间后发生的内斜视,又称继发性内斜视。本研究对在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确诊为外斜视(exotropia,XT),并行单眼或双眼水平直肌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共纳入患者958例,根据外斜视患者术后情况,分为连续性内斜视组(consecutive esotropia group)(19例),和无连续性内斜视组(no consecutive esotropia group)(939例),此外,并收集了在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之间于外院行外斜矫正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就诊于新华医院眼科的26例患者,共45例连续性内斜视患者,根据术后连续性内斜视持续的时间以及选择进一步治疗的方式分为两组:(1)手术组(n=6),(2)非手术组(n=39)。分析比较连续性内斜视组及无连续性内斜视组间以及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之间的不同临床数据(包括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手术年龄,双眼屈光状态,视远及视近的、斜视度数,AC/A值,侧转非共同、A-V征,D.V.D.,斜肌亢进,不同水平直肌的手术方式及手术量,双眼视功能),及记录内斜视组术后早期(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中期(3-6个月)和终末期随访时间患者的临床数据(眼位,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探究连续性内斜视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转归。本研究中采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来检查患者视远(6m)和视近(33cm)的斜视度数,AC/A值采用同视机法,近立体视采用Titmus立体图。本研究中统计分析采用了SPSS 19.0软件。结果1.本研究中根据临床纳入标准,总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外斜视患者共958例,男性患者489例,女性患者469例,男女比例为男性:女性=489:469。诊断为外斜视的患者初次手术时的年龄范围为1-5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8±2.46岁,其中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54岁。本次研究中所有纳入标准的患者临床随访的终末时间范围为6-18月,平均终末随访时间为10.5±2.4个月。2.本研究中我院外斜视术后连续性内斜视的总体发生率为2.4%(23/958),其中91%(21/23)的连续性内斜视会随时间逐渐降低或消失。我院及外院转诊的45例连续性内斜视患者中,39例(86.7%,39/45)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并在随访终期内斜度数消失,6例(13.3%,6/45)患者术后6个月仍存在>15PD的连续性内斜视,接受了进一步手术治疗。3.经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A-V征,斜肌亢进,眼位控制情况及外斜手术方式与连续性内斜视发生危险性相关联,p<0.05,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与手术年龄、性别、视远、视近的术前斜视度数,手术类型上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伴有A-V征,斜肌亢进,眼位控制差以及行RR术式的外斜患者术后更易发生连续性内斜视。4.对于诊断为连续性内斜视的患者,针对其临床过程及转归结果显示,对于外斜术前伴有高AC/A,立体视功能差,无融合功能及Blc手术方式外斜术后产生连续性内斜视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长时间持续性的连续性内斜视,再次手术风险更高。此外对于伴有中低度远视的连续性内斜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好,需要再次手术的风险低。5.外斜术后小部分连续性内斜视患者可伴有侧转非共同,外展运动受限以及产生复视,其中术后出现侧转非共同的连续性内斜视患者更易表现为持续≥3周的连续性内斜视。结论外斜视患者是否伴有A-V征,斜肌亢进,侧转非共同是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病危险因素,手术方式中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更易导致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具有统计学差异。对连续性内斜视的患者临床过程及转归进一步观察研究,发现对于外斜术前伴有高AC/A,立体视功能差,无融合功能,以及选择BLc手术方式的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持续性的连续性内斜视,再次手术的风险高。而相对地,伴有中低度远视的连续性内斜视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好,再次手术风险低。

二、间歇性外斜视106例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歇性外斜视106例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知觉学习联合眼肌训练辅助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疗效评价及观察指标
        1.2.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2.2 两组主观症状评分比较
    2.3 两组三级视功能比较
    2.4 两组回退率比较
3 讨论

(2)斜视性弱视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统计
    2.5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统计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手术干预对弱视治疗效果影响
    4.2 影响弱视疗效各种因素
第五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1.存在的不足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符号表(缩略语)
综述 斜视性弱视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手术前、手术后6个月视远、视近的斜视度比较
    2.2 三组患儿的矫正效果比较
    2.3 三组患儿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4)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分析
    2.2 手术前后融合情况分析
    2.3 手术前后Titmus立体视觉情况分析
3 讨论

(6)间歇性外斜视术后中远期眼位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手术前后基本情况
    2.2术后眼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7)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斜视手术后的立体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的斜视手术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看远和看近斜视度比较
    2.2 两组治愈率比较
    2.3 两组融合功能比较
    2.4 两组近立体视锐度比较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3 讨论

(9)影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发育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病例选择方法
    2.检查设备、方法及治疗
        2.1 检查设备
        2.2 检查方法
    3.分组及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连续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语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1.1.1 资料搜集
        1.1.2 纳入标准
        1.1.3 基础信息
    1.2 斜视专科检查
        1.2.1 眼位
        1.2.2 眼球运动
        1.2.3 斜视度数
        1.2.4 双眼视功能
    1.3 基本定义
    1.4 手术方式
    1.5 随访方法
    1.6 统计方式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连续性内斜视的总体发生率及转归
    2.3 连续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
    2.4 连续性内斜视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
    2.5 外斜术后眼球运动非共同性
3 讨论
    3.1 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
    3.2 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3.2.1 手术年龄
        3.2.2 屈光状态
        3.2.3 A-V征与斜肌亢进
        3.2.4 手术方式
        3.2.5 水平直肌的手术量
        3.2.6 立体视功能
    3.3 连续性内斜视的保守治疗恢复率
    3.4 连续性内斜视再次手术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AC/A
        3.4.2 屈光状态
        3.4.3 外斜术后第一天斜视度
        3.4.4 立体视与融合功能
    3.5 眼球运动非共同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连续性内斜视危险因素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间歇性外斜视106例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觉学习联合眼肌训练辅助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及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J]. 刘君玲,张琼.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12)
  • [2]斜视性弱视行斜视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D]. 袁梦霞. 汕头大学, 2021(02)
  • [3]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J]. 晁小蕊,谢艳艳,李权达,石荣先.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16)
  • [4]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分析[J]. 申蕾. 江西医药, 2021(05)
  • [5]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回退的相关因素分析[J]. 彭婷婷,余新平. 国际眼科纵览, 2021(02)
  • [6]间歇性外斜视术后中远期眼位的相关因素分析[J]. 曾俊,刘陇黔. 国际眼科杂志, 2020(08)
  • [7]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D]. 郑雨蒙.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的斜视手术疗效观察[J]. 付燕,刘陇黔,廖孟,林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03)
  • [9]影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发育相关因素分析[D]. 傅杨雪. 青岛大学, 2019(02)
  • [10]连续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D]. 张柳蕙.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间歇性外斜视106例的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