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时代——太阳能资源替代矿产资源

太阳能时代——太阳能资源替代矿产资源

一、太阳能时代—太阳资源取代矿物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车浪,王彬,赵鹏飞,朱洪斌,程鹏,李光石,张永合,鲁雄刚[1](2021)在《月壤原位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月球矿物资源的原位利用技术是月球基地建立和后续深空探索的基础.由于月球特殊环境及地月运输成本的限制,现有矿冶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月球矿物的原位开发.各国的科研人员围绕月球矿物资源原位利用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发展了几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技术.这些方法可分为材料化成型和提取冶金两类,其中材料化成型工艺如烧结法、3D增材制造法等,主要用于将月壤直接材料化成型以制备月球基地建材.提取冶金工艺包括碳/氢化学介质还原法、电解还原法以及真空热解法等,可生产月壤矿物对应的金属单质或其低价氧化物,并获得氧气.本文概述了已有月壤原位利用技术的一般原理、基本过程、热力学动力学基础及近期研究进展.探讨了这些方法的一些优缺点,并展望了其在月球矿物原位利用上的应用前景.

苗俊辉[2](2020)在《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材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质量轻、可溶液加工的特点,是非常有应用潜力的光伏技术。高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大多采用高分子给体和小分子受体的共混物作为活性层,另一方面,以小分子给体和高分子受体的共混物作为活性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形貌热稳定性好的优点,但是能量转换效率偏低(PCE<6%)。其原因在于,已有的小分子给体和高分子受体共混得到的薄膜的相分离尺寸很大。本论文面向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提升,针对活性层相分离尺度大的问题,通过分子设计,开发出中心核带有大位阻的小分子给体材料、溶液聚集性质可调的高分子受体材料。本论文不仅将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9.5%,是目前的国际最高值,而且实现了可在150℃高温下工作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中心核带有大位阻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基于拉电子-推电子-拉电子(A-D-A)结构的小分子给体材料,通过修饰中心核D单元上的取代基、末端基团A单元以及π桥联单元上烷基链取代位置,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小分子给体材料。研究了其化学结构和光电性质、共混相分离形貌、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之间的关联。1)中心核D单元上的取代基。分别使用噻吩基、苯并噻吩基、9-咔唑基和10-咔唑基,得到一系列小分子给体材料DR3TBDTT、DR3TBDBT、DR3TBDTC和DR3TBD2C,研究发现这些取代基作为位阻基团,随位阻作用增强,小分子给体的π-π堆积能力减弱,电荷传输能力减弱。与高分子受体共混后,相分离形貌由DR3TBDTT:PBN-13体系中小分子给体主导逐渐转变为DR3TBD2C:PBN-13体系中高分子受体主导,因而相分离尺寸逐渐减小。其中,以9-咔唑基为取代基的DR3TBDTC与PBN-13共混因合适的相分离尺寸和有效的电荷传输,可实现8.05%的器件性能。2)末端基团A单元。基于含9-咔唑中心核取代基的分子DR3TBDTC,采用具有不同拉电子能力的氰基乙酸甲酯、乙基饶丹宁、茚满二酮作为末端基团A单元,设计并合成了小分子给体材料DC3TBDTC、DR3TBDTC和DI3TBDTC。研究发现随着末端基团拉电子能力的增强,小分子的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级降低,带隙减小,吸收光谱红移,其中乙基饶丹宁为端基的小分子给体具有合适的能级和堆积性质,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3)π桥联单元上烷基链取代位置。在DR3TBDTC分子骨架基础上,通过调整小分子给体π桥联单元上烷基链的取代位置,设计合成小分子BD3T,提升分子骨架平面性,提高分子结晶性,改善电荷传输能力。与高分子受体PBN-13共混,将器件性能提升至8.62%。(二)高分子受体材料的溶液聚集行为与相分离形貌的关联在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活性层成膜过程中,高分子受体材料的溶液聚集状态,影响相分离过程,进而影响相分离形貌。我们通过在高分子受体中引入氟原子,调控了高分子受体的溶液聚集状态,调控了相分离形貌;通过将高分子受体中的噻吩单元替换为硒吩单元,实现了非卤溶剂加工的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1)在高分子受体PBN-14的骨架上引入两个氟原子,设计并合成了高分子PBN-15。氟原子的引入使PBN-15在溶液中的聚集能力强于PBN-14。研究发现,高分子受体与小分子给体BD3T共混成膜过程中,给受体的结晶相互竞争。PBN-14因弱的溶液聚集能力,在成膜时小分子BD3T过度结晶,因此相分离尺寸较大;而PBN-15因在溶液中的聚集趋势强,成膜时可有效抑制小分子BD3T的结晶,因而相分离尺寸较小。基于小分子给体BD3T和高分子受体PBN-15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能量转换效率为9.51%。而且,该器件在150℃条件下热处理72 h,仍能维持原性能的84%,具有优异的形貌热稳定性。2)BD3T:PBN-15体系因高分子受体在溶液中强的聚集性质,需使用卤代溶剂氯苯热加工,在大规模溶液加工中存在困难。为使器件制备过程可控且环保,需在较低温度下加工。对此,我们在PBN-15分子基础上,设计合成含硒酚的高分子PBN-15-Se,由于硒原子大的范德华半径,使PBN-15-Se具有相对松弛的π-π堆积,其溶解性得到提升,可在低沸点溶剂中溶解。将DR3TBDTC与高分子受体PBN-15-Se共混,以非卤代溶剂四氢呋喃(THF)作为加工溶剂构筑活性层,取得7.02%的器件性能,实现了绿色溶剂THF加工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三)硼氮配位键高分子受体材料的结晶性调控为了研究共轭高分子化学结构与结晶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双硼氮桥联联吡啶(BNBP)单元与不同长度的寡聚噻吩单元交替共聚,设计并合成一系列不同骨架柔性的高分子受体材料P-nT(n=1-5)。研究发现,随高分子的寡聚噻吩单元中噻吩数量逐渐增加,骨架柔性增加,高分子的结晶性增加,进而影响其与高分子共混的相分离形貌及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

李燕玉[3](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李晓乐[4](2020)在《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能源,作为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对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石油危机时代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时代相叠加的现今,新能源凭借可持续、环保性、广泛分布等优势,在世界各国寻找化石能源替代能源进程中备受广泛关注。本文以日本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日本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立足我国能源经济现实国情,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与启示。发展好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打赢“三大攻坚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理清日本政府不同阶段对“新能源”概念的界定与对象范围演变的基础上,考察了新能源在日本一次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利用形式,并结合新能源的特征,概观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从日本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全面阐述了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具体剖析了日本促进新能源普及扩大的战略目标规划、以及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日本包括RPS制度、FIT制度、补贴政策、优惠税制、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技术对策、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及民间支援举措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并总结了相关政策的推进机制。运用实证手法探讨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日本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日本RPS制度与FIT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对比了中日两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支持政策,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通过系统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日本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与实施方面存在诸多成功之处。主要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起步时期十分重视对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的战略规划与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均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政策工具多样,且政策之间衔接与协调性较好,不同时期政策重点鲜明,目标规划清晰,重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发挥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能源经济环境变化适时做出政策调整。尽管我国与日本在资源能源禀赋、能源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推进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本文认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必须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结合日本经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苏爱雪[5](2020)在《基于复合电子传输层结构的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文中指出自2009年Tsutomu Miyasaka首次制备出钙钛矿太阳电池以来,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结构不断地被优化。从最初的敏化结构,到介孔结构、柱状结构,再到当前的平面结构,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备工艺变得越来越简单,可重复性也越来越强,光电转换效率从最初的3.81%迅速提升到现在的25.2%。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源于多个方面,包括钙钛矿组分的优化、电荷传输材料的优化、界面工程的利用以及工艺方法的改进。本论文所进行的实验研究中,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结构均为正向结构,钙钛矿材料、空穴传输材料以及电极材料也完全相同。器件之间唯一的区别是电子传输材料。主要研究内容是复合电子传输层结构对钙钛矿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电子传输层中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组合不同的电子传输材料作为电子传输层,以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另外,我们希望通过优化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在不影响钙钛矿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情况下降低工艺温度。研究过程为:1)首先制备一批传统平面结构的钙钛矿太阳电池,其电子传输层为单层材料,包括二氧化钛和二氧化锡。然后测试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2)首先将上一步的钙钛矿太阳电池作为参考器件。然后在单层电子传输层的上方加入一层富勒烯衍生物PCBM,组合成双层的复合电子传输层,并将制成的太阳电池作为对比器件。最后测试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并将参考器件和对比器件进行比较。3)首先将上一步的对比器件作为参考器件。然后将三种电子传输材料组合在一起作为三层的复合电子传输层,并将制成的太阳电池作为对比器件。最后测试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并将参考器件和对比器件进行比较。4)首先将上一步的对比器件作为参考器件。然后改进二氧化钛的制备工艺(ALD),并将制备成的太阳电池作为对比器件。最后测试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并将参考器件和对比器件进行比较。

易浩[6](2020)在《蒙脱石纳米片基储热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脱石是一种典型的粘土矿物,储量丰富、价格低廉,遇水后水化膨胀,在机械力作用下易被剥离成几个片层甚至单层的二维纳米片。然而,蒙脱石这一独特性质迄今未被很好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高新储热技术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促进节能减排,开发高效和成本低廉的热能储存技术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实现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战略是我国的基本能源国策。因此,开展以二维蒙脱石纳米片为基底的高效储热材料的基础研究,在促进粘土矿物高值化利用、清洁太阳能高效利用等领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本论文以天然蒙脱石为原料,通过水化膨胀和超声剥离制备蒙脱石二维纳米片,然后设计和构建显热与潜热储存材料,包括蒙脱石纳米片/水(MtNS/H2O)纳米流体显热储存材料,以蒙脱石纳米片(MtNS)为壁材和硬脂酸(SA)为芯材的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MtNS/SA)、三维网状蒙脱石纳米片骨架结构(3D-MtNS)封装硬脂酸的定型复合相变材料(3D-MtNS/SA)等潜热储存材料。研究了储热材料的形貌特征、合成机理和热物性能,同时探索了银纳米颗粒(AgNP)、银纳米线(AgNW)等导热填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提升效果。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开发了MtNS/H2O纳米流体,MtNS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与水化排斥作用促使MtNS/H2O纳米流体具有优异的稳定悬浮与分散性能;纳米流体的强化传热特性促使MtNS/H2O具有对太阳光热的高效收集与显热储存性能。(2)通过静电自组装原理将MtNS包覆至SA乳胶颗粒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的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其对有机相变材料的负载量高达88.88 wt%,熔融与结晶相变潜热分别高达181.04 J/g与184.88 J/g,远高于已报道的粘土基复合相变材料的潜热容。(3)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中MtNS壁材对SA芯材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作用,阻止了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的泄漏问题,提升了相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能、热稳定性能与循环性能。(4)将AgNP负载至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中,在保障较高潜热容的同时显着提升了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并且将AgNP负载至SA芯材中(0.82 W/m K)比负载至MtNS壁材上(0.49 W/m K)对复合相变材料导热能力的提升效果更好,提升幅度最高达300.0%。(5)构建的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在优化传热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对相变材料的负载量(95.2 wt%),相应的熔融与结晶相变潜热分别高达195.75 J/g与198.78 J/g,实现了粘土基复合相变材料超高的储热容与储能密度;三维连通的MtNS提供了快速的传热通道,有效提升了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三维多孔结构对相变材料的毛细作用有效阻止了泄漏,实现了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与优异的定型效果。(6)少量银纳米线(AgNW)的复合大幅提升了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最高达0.613 W/m K,相较于SA纯相变材料提升幅度为199.02%;AgNW与MtNS一起组装至三维网状骨架结构中,实现了对导热填料的固定,解决了当前导热填料在相变材料固-液相变过程中容易聚团沉降的缺陷;AgNW的复合不影响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的潜热容,其融化潜热与结晶潜热最高分别可达195.02 J/g与197.52 J/g。

曹峰毓[7](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赵善国[8](2018)在《冷表面屋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下的建筑节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能源紧张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节能与环保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在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而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40%左右,因此建筑节能的关键是空调系统节能。建筑围护结构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而屋顶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对外进行热交换的重要媒介,其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影响重大。本文选择冷表面屋顶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热工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分析冷表面屋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适用性,探索其在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本文选择冷表面屋顶中的热反射冷屋顶和绿色屋顶,分析了其屋顶传热模型。通过正交设计分析了屋顶太阳反射率、长波辐射率、传热能力和蓄热能力在四个气候区域中对建筑负荷影响的权重大小。通过Energyplus软件模拟了绿色屋顶中叶面积指数(LAI)、植被高度、土壤层厚度和土壤层湿度对建筑负荷的影响。其次,使用Energyplus软件进行建模,分析冷屋顶、绿色屋顶和常规屋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适用性情况,比较了在冬季和夏季不同工况下的能耗情况。结果显示冷屋顶在冬季和夏季对于建筑室内负荷有着截然相反的作用,夏季使用冷屋顶可以减小室内冷负荷降低能耗,而冬季使用冷屋顶则会增加室内热负荷提高能耗,绿色屋顶则全年都能减少建筑空调能耗。再次,为了验证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在南京搭建了屋顶性能测试实验台,分别在夏季和冬季对热反射冷屋顶、绿色屋顶和常规屋顶的节能效果进行实测分析,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在节能规律上表现一致。然后,针对冷屋顶关键技术中最重要的热反射涂料,分析了其作用机理以及配置方式,在此基础上以水性环氧树脂为基液,以钛白粉和高温无机盐材料为颜料,配置出了不同颜色的高反射涂料。通过分光光度计对其反射率进行了测量,通过模拟对其节能特性进行了研究。另外,针对日益加重的热岛效应问题,通过建模分析模拟了在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屋顶技术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对冷屋顶和绿色屋顶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直接减少建筑能耗,以及通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环境空气温度间接减少建筑能耗的双效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提出了环境回收期的全新概念。以冷屋顶和光伏屋顶为比较对象,通过能耗模拟和生命周期评价软件,从经济、能源和环境三个方面对冷屋顶和光伏屋顶进行了比较。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3-E静态回收期理论体系,给出了经济静态回收期,能源静态回收期和环境静态回收期的计算公式,并对南京地区的情况进行了实例计算。

杨博[9](2017)在《绿色技术范式研究》文中提出数百年的工业文明使地球环境深深的陷入到生态危机的泥沼之中,自然资源的逐步困乏,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这无一不反应出工业技术范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文明发展,多重缺陷的工业技术范式必然要被新的技术范式所替代。在对工业技术范式不断地反思之下,绿色技术范式出现在了历史舞台,可以说绿色技术范式就是这种可以适应文明新发展替代工业技术范式延续人类文明继续前进的新技术范式。这是因为绿色技术范式不论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理念都与生态文明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就在这样的历史发展下,引领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技术范式必将会成为新时代的脊柱。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对以工业技术范式为技术基础的工业文明在发展中所出现诸多问题作为研究前提,对绿色技术的悄然崛起以及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共识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进而实现一次对可能出现的新技术范式的哲理性研究分析。具体而言,首先对技术范式与绿色技术范式的概念、意义、结构等进行分析界定,以技术范式的二分结构作为全文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与研究前提;然后分析技术范式更替与社会文明形态(制度)发展的互动关系,理清技术进步进而实现绿色技术范式的社会动力机制有哪些;对工业技术范式与绿色技术范式进行理性比较分析,探明工业技术范式的局限性与绿色技术范式的优越性;就绿色技术所实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的提升作用,进行绿色技术范式与生产方式绿色化的互动研究;然后进行绿色技术范式与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表明技术范式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以外,绿色人文对于绿色技术范式实现的重要性;最后对全文进行全面梳理与展望,绿色技术范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必将是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必然,能源问题的解决有可能是未来实现绿色技术范式的有效突破口,绿色技术范式一定可以助飞中国梦的实现。在导论部分,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意义,前人已做的研究现状梳理,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技术范式更迭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进行了梳理,探寻了技术范式更迭的复杂性,探究了技术哲学视角下对于技术范式实现转换的代表性观点。同时提出了此次研究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对技术范式与绿色技术范式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分析,发现了“技术范式”与“科学范式”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内在发展联系以及G ·多西等学者对技术范式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技术范式形成的本身与科学范式即存在有相似性的也存在着技术不同于科学的差异性,那就是技术范式本身所具有的二层结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即作为技术范式“硬核”的核心技术群与“保护带”的社会、文化、经济等人文因素的要素组团。因此绿色技术范式也同样是具有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二层结构,即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形态一直是在以社会文明的形态储存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技术之于人类更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人类利用技术作用于自然,得到的是社会的效益增长,可在社会效益分配与社会生产分工这些问题上却又是社会制度在起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技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其与其它社会活动例如政治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有存在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技术与社会是一种互动性的双向作用:一方面技术可以对其它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以此来体现其社会功能性;另一方面其它社会活动也可以对技术有作用力与影响,以此构成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这也是技术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双向属性作用的结果。技术可以生成社会生产力,可技术离开了社会也就无生产力可言了。社会形态的演进也是需要技术作为其动力的,反过来社会的需求又可以推动技术的发展,但这一切的形成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形态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技术与社会形态相匹配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时,不匹配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受阻碍之时,而且这种驱动作用与阻碍性都是双向影响的,当匹配了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出现,新的技术范式也随之形成。也就是说要想研究技术范式的转换,研究清楚社会文明的演进对其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技术范式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研究,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一直是看似正向进步的就是技术的发展,因为关于技术的进步,一直以来的关注者看到的都是如何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避免、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控制上面,说白了就是实现人类自身的安身立命与发展。可是发展到了工业文明的今天,人类对于安身立命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异化,有限的地球资源与突如其来的生态危机又将人类发展逼向了墙角。历史发展的关口使得人类不得小再次开始思辨,反思将来的发展。技术范式的绿色化转变已势在必行。因为绿色技术范式相对工业技术范式在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认可、技术发展观、消费观、社会发展观、自然观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其优越性。第四部分内容是将绿色技术范式与也产方式绿色化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以生产方式转化的视角进一步表明了绿色技术范式所具有的优越性,以及绿色技术范式将会给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所来的积极影响。既可以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劳动生产关系,又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全面提升。毕竟生产方式的改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绿色技术范式的实现就可以在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彻底打破工业文明的发展困境;反过来生产方式要想实现转变又不可离开技术的支持,因此生产方式绿色化的转变也是推动技术范式绿色化转变的驱动力。第五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绿色技术范式的研究薄弱环节进行的探讨,也就是绿色技术范式与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的内在联系研究。目前关于绿色技术的研究都是放在了绿色技术的发展上面,毕竟技术直接对应的就是生产力的提升与改变,可除了技术发展的本身,从前文可知社会对于技术范式更迭所起的作用可能会更大,毕竟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技术只能是停留在实验室里,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效能。而且绿色技术范式作为现代技术范式的反思、批判、扬弃和超越而出现的新范式,现代绿色人文发展的大背景对于绿色技范式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毕竟技术发展的本身也不仅在于技术的进步,当人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发生了绿色化、生态化转向,那么现代技术范式向绿色技术范式的转向也就显得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余论部分是对该研究的总结与展望,绿色技术范式就其本身优越性与对生态文明时代的驱动性与切合性而言,不论在技术发展还是在人类文明研究规律中都将会是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必然。可工业技术范式所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由还是在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等不再生资源的无节制使用上,对于能源问题的解决有可能既是推进绿色技术范式转换的原因,同时也会是实现绿色技术范式更迭的结果,因此能源问题的解决有可能是未来实现绿色技术范式的有效突破口。绿色技术范式是中国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内核,是中国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张焕[10](2013)在《舟山群岛人居单元营建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居环境聚落在大规模的建设中遭到了不可挽救地破坏,尤其是植根于海洋地区自然与文化环境的海岛传统聚落与住居,正逐渐被舟山新区大规模的建设模式所取代,舟山群岛海岛地区传统营建体系的演进与发展面临着种种困境。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地区营建体系切入,研究如何挖掘与整理这些包含生态价值与智慧的地区营建经验,结合当前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果,将其转化为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体系与方法,使地区传统建筑持续发展获得重生。在这一目标下,将常年有人居住,并且形成人居聚落的海岛还原成一个人居单元。同时,单元将山地、滨海、平原等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纳入到一个整体,打破了行政区划和地形学上的限制,有可能以一种整体的观念来把握人居环境的内在规律。论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舟山群岛人居环境研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导出多维视野下群岛人居单元的创新概念。然后对群岛人居单元的概念从理论支撑、影响因素、运转规律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在解析的基础上,从群岛整体尺度和建设尺度两个层面上构筑营建体系。并在随后的章节中归纳出体系建构和营建策略,以及实际案例的验证。最后加以总结和展望。论文目前的研究总体水平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寄希望通过对家乡舟山的解读,归纳些岛屿的人居环境承前启后的营建理念,即旨在于以人居单元的概念与视角,同时结合具体的实证研究,以一种开放的结构和方式归纳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与规律,以期对研究具有时效性、开拓性与原创性。

二、太阳能时代—太阳资源取代矿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阳能时代—太阳资源取代矿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2)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1.1.1 有机太阳能电池
        1.1.2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
        1.1.3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1.1.4 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参数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历程、类型及发展要求
        1.2.1 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历程
        1.2.2 基于富勒烯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1.2.2.1 基于富勒烯受体的高分子给体材料
        1.2.2.2 基于富勒烯受体的小分子给体材料
        1.2.3 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1.2.3.1 高分子给体/小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1.2.3.2 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
        1.2.3.3 全高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
        1.2.3.4 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1.2.4 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要求
    1.3 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1.3.1 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特点
        1.3.2 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材料
        1.3.3 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面临的挑战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第2章 实验试剂、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2.3 器件制备与测试
        2.3.1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制备与测试
        2.3.2 单载流子器件制备与测试
第3章 中心核带有大位阻的小分子给体材料
    3.1 引言
    3.2 分子设计思路
    3.3 小分子给体材料的中心核上位阻基团的影响
        3.3.1 分子设计
        3.3.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3.3 DFT理论计算
        3.3.4 吸收光谱和能级
        3.3.5 薄膜堆积结构和载流子传输性质
        3.3.6 有机太阳能电池
        3.3.7 中心核上位阻基团对相分离形貌的影响
        3.3.8 活性层电荷传输和复合行为
        3.3.9 本部分小结
    3.4 小分子给体材料中末端基团的影响
        3.4.1 分子设计
        3.4.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4.3 DFT理论计算
        3.4.4 能级和吸收光谱
        3.4.5 有机太阳能电池
        3.4.6 活性层形貌表征
        3.4.7 活性层的激子解离、电荷传输与复合行为
        3.4.8 本部分小结
    3.5 小分子给体材料中π桥联单元上烷基链位置的影响
        3.5.1 分子设计
        3.5.2 DFT理论计算
        3.5.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3.5.4 结晶性和载流子传输性质
        3.5.5 吸收光谱和能级
        3.5.6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3.5.7 本部分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液聚集性质可调的硼氮配位键高分子受体材料
    4.1 引言
    4.2 高分子受体的溶液聚集性质的影响
        4.2.1 材料的基本性质
        4.2.2 PBN-14和PBN-15的溶液聚集行为差异
        4.2.3 PBN-14和PBN-15的器件性能表征
        4.2.4 高分子的溶液聚集能力对共混相分离形貌的影响
        4.2.5 活性层电荷传输与复合行为
        4.2.6 可在150 ℃下工作的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4.2.7 器件高温稳定的原因揭示
        4.2.8 本部分小结
    4.3 非卤溶剂加工的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4.3.1 PBN-15-Se的合成
        4.3.2 PBN-15-Se的基本性质
        4.3.3 PBN-15-Se的吸收光谱和能级
        4.3.4 PBN-15-Se的器件性能表征
        4.3.5 活性层电荷传输与复合行为
        4.3.6 活性层形貌表征
        4.3.7 本部分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硼氮配位键高分子受体材料的结晶性调控
    5.1 引言
    5.2 分子设计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高分子的合成
        5.3.2 DFT理论计算
        5.3.3 高分子的能级和吸收光谱
        5.3.4 高分子的结晶性
        5.3.5 高分子的持续长度
        5.3.6 高分子的电荷传输
        5.3.7 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既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框架安排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与理论综述
    第一节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
        一、日本的新能源概念界定、范围及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二、新能源的优势与课题、普及必要性
        三、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四、外部经济性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演变
    第一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第二节 发展历程演变
        一、石油危机后的新能源技术研发阶段
        二、促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初步阶段
        三、推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加速深化阶段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现状
        一、总体战略目标规划
        二、发展现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
    第一节 新能源政策推进体制
        一、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三、内阁府能源环境会议
        四、民间新能源政策促进框架
    第二节 新能源利用普及扩大促进政策
        一、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RPS)
        二、固定电价制(Feed-in Tariff,FIT)
    第三节 新能源设备投资支援政策
        一、补贴制度
        二、优惠税制措施
        三、优惠融资制度——环境能源对策资金
    第四节 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制约相关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一、送电系统接入制约问题的出现背景
        二、电网接入制约问题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
        一、清洁能源汽车补贴制度
        二、环保汽车减税制度
        三、充电设施补贴
    第六节 民间推进新能源普及扩大支援举措——绿色电力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日本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
        一、绿色经济增长的内涵与体系构成
        二、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标构建与数据说明
        三、测度方法与结果分析
    第二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动态交互关系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DL模型估计
        三、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政策有效性评价——基于RPS制度、FIT制度的对比分析
        一、RPS制度——自行开展新能源发电业务
        二、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
        三、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相当量(TGC)
        四、RPS制度与FIT制度并存运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现状
        一、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与进程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三、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演变、优势与发展课题
    第二节 中日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比及政策建议
        一、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对比
        二、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基于复合电子传输层结构的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太阳电池概述
        1.2.1 太阳电池发展历程
        1.2.2 太阳电池的分类
    1.3 钙钛矿太阳电池概述
        1.3.1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
        1.3.2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结构演变
        1.3.3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发展方向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原理及特性
    2.1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基本原理
    2.2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材料特性
        2.2.1 钙钛矿材料特性
        2.2.2 电子传输层/电子传输材料
        2.2.3 空穴传输层/空穴传输材料
    2.3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器件特性
        2.3.1 J-V特性曲线
        2.3.2 基本性能参数
        2.3.3 稳定性
        2.3.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制备及测试
    3.1 化学材料与实验仪器
        3.1.1 化学材料
        3.1.2 实验工具与仪器
    3.2 薄膜形成和器件制备
        3.2.1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
        3.2.2 TiO_2层的制备
        3.2.3 SnO_2层的制备
        3.2.4 PCBM层的制备
        3.2.5 Spiro-OMe TAD层的制备
        3.2.6 Ag电极的形成
        3.2.7 器件的制备
    3.3 材料的表征
    3.4 器件的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电子传输层对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影响
    4.1 基于标准电子传输层及复合电子传输层的器件结构
    4.2 标准电子传输层及复合电子传输层的材料表征
    4.3 PCBM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4.4 复合电子传输层对电池器件的影响
        4.4.1 对钙钛矿的影响
        4.4.2 对小面积器件性能的影响
        4.4.3 对大面积器件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电子传输层中TiO_2的制备方法对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影响
    5.1 器件结构
    5.2 对材料特性的影响
    5.3 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蒙脱石纳米片基储热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蒙脱石及其物化特性
        1.1.2 热能储存技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蒙脱石应用现状
        1.2.2 储热材料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蒙脱石样品提纯
        2.1.2 蒙脱石样品物化性质
    2.2 药剂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蒙脱石二维剥离
    2.4 分析表征技术
        2.4.1 X射线衍射仪
        2.4.2 原子力显微镜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4.6 Zeta电位与纳米颗粒粒度分析仪
        2.4.7 差示扫描量热仪
        2.4.8 热常量分析仪
        2.4.9 热重分析仪
        2.4.10 红外热像分析仪
        2.4.11 在线浊度测试
第3章 蒙脱石/水纳米流体太阳光热收集与显热储存
    3.1 实验方法
        3.1.1 MtNS/H_2O纳米流体的制备
        3.1.2 MtNS/H_2O纳米流体分散稳定性测试
        3.1.3 MtNS/H_2O纳米流体光热转换测试
        3.1.4 蒙脱石表面水化膜分子动力学模拟
    3.2 MtNS粒径表征
    3.3 MtNS/H_2O纳米流体稳定性表征与稳定机理
        3.3.1 MtNS/H_2O纳米流体稳定性
        3.3.2 MtNS/H_2O纳米流体稳定机理
    3.4 MtNS/H_2O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性能
        3.4.1 MtNS/H_2O纳米流体太阳能收集效果
        3.4.2 MtNS/H_2O纳米流体循环性能
    3.5 MtNS/H_2O纳米流体太阳能收集与利用模拟试验研究
    3.6 小结
第4章 蒙脱石纳米片/硬脂酸微胶囊相变材料结构设计与热物性能
    4.1 MtNS/SA微胶囊相变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制备
        4.1.1 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结构设计
        4.1.2 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合成
    4.2 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形貌表征与合成机理
        4.2.1 MtNS厚度分布
        4.2.2 SA乳胶颗粒形貌与结构
        4.2.3 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形貌与结构
        4.2.4 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合成机理
    4.3 MtNS厚度对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性能的影响
        4.3.1 MtNS厚度对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储热性能的影响
        4.3.2 MtNS厚度对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4.3.3 MtNS厚度对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稳定性能的影响
    4.4 基于MtNS/SA微胶囊相变材料的建筑热管理模拟试验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蒙脱石/硬脂酸/银纳米颗粒复合微胶囊相变材料制备与热物性能
    5.1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合成
        5.1.1 AgNP@MtNS/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合成
        5.1.2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合成
    5.2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形貌表征与合成机理
        5.2.1 银纳米颗粒表征
        5.2.2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形貌与结构表征
        5.2.3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合成机理
    5.3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能
        5.3.1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潜热容
        5.3.2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光热转换性能
        5.3.3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吸热/放热速率
        5.3.4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稳定性能
        5.3.5 MtNS/AgNP/SA微胶囊复合相变材料循环性能
    5.4 小结
第6章 三维网状蒙脱石纳米片/硬脂酸定型相变材料构建及热物性能
    6.1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
        6.1.1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结构设计
        6.1.2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合成
    6.2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构筑与合成机理
        6.2.1 MtNS与3D-MtNS骨架结构形貌
        6.2.2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形貌结构
        6.2.3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合成机理
    6.3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能
        6.3.1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储热性能
        6.3.2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导热性能
        6.3.3 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稳定性
    6.4 基于3D-MtNS/SA定型相变材料温差发电热管理模拟试验研究
    6.5 小结
第7章 三维网状蒙脱石纳米片/银纳米线/硬脂酸定型相变材料构建与热物性能
    7.1 AgNW@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合成
        7.1.1 银纳米线的合成
        7.1.2 AgNW@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制备
    7.2 AgNW@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结构与形貌
        7.2.1 银纳米线形貌
        7.2.2 AgNW@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合成与形貌
    7.3 AgNW@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热物性能
        7.3.1 AgNW@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潜热性能
        7.3.2 AgNW@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导热性能
        7.3.3 AgNW@3D-MtNS/SA定型复合相变材料稳定性能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学术论文
        1.1 第一作者论文
        1.2 通讯作者论文
    2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
    3 获得奖项

(7)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冷表面屋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下的建筑节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与环境现状
        1.1.1 能源危机
        1.1.2 环境破坏
        1.1.3 气候变化
    1.2 建筑节能
        1.2.1 建筑能耗现状
        1.2.2 屋顶节能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冷表面屋顶的传热模型
    2.1 热反射冷屋顶传热分析
        2.1.1 能量平衡方程
        2.1.2 屋顶热工性能正交设计
    2.2 绿色屋顶传热分析
        2.2.1 能量平衡模型
        2.2.2 土壤层能量平衡
        2.2.3 植被层能量平衡
        2.2.4 影响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表面屋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的适用性分析
    3.1 建筑能耗模型建立
        3.1.1 工具介绍
        3.1.2 建模与设置
        3.1.3 气象参数
    3.2 夏季工况模拟
        3.2.1 无空调系统温度变化
        3.2.2 有空调系统负荷变化
    3.3 冬季工况模拟
        3.3.1 无空调系统温度变化
        3.3.2 有空调系统负荷变化
    3.4 全年能耗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冷表面屋顶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的实验效果验证
    4.1 实验方案的确定
    4.2 实验系统的构建
        4.2.1 实验场地布置
        4.2.2 冷热源系统布置
        4.2.3 测试系统布置
        4.2.4 误差分析
    4.3 实验结果及节能效果分析
        4.3.1 夏季工况
        4.3.2 冬季工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屋顶表面材料制备及性能分析
    5.1 高反射材料的作用机理
        5.1.1 基本组成与作用机理
        5.1.2 梯度折射率理论
    5.2 冷屋顶表面涂料的制备
        5.2.1 材料选取
        5.2.2 制备流程
        5.2.3 制备方案
    5.3 冷屋顶表面材料的性能研究
        5.3.1 反射率计算
        5.3.2 不同颜色反射涂料的性能测试
        5.3.3 不同颜色涂料的节能特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冷表面屋顶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
    6.1 热岛效应
        6.1.1 热岛效应概述
        6.1.2 热岛效应成因
    6.2 屋顶对建筑节能的双效影响
    6.3 冷面屋顶缓解城市热岛模拟研究
        6.3.1 模型概况
        6.3.2 方案确定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冷表面屋顶全生命周期评价
    7.1 生命周期评价
        7.1.1 概述
        7.1.2 LCA的阶段
        7.1.3 LCA的具体步骤
    7.2 屋顶建筑能耗分析
        7.2.1 目标确定
        7.2.2 模型建立
        7.2.3 能耗分析
    7.3 屋顶节能生命周期评价
        7.3.1 经济静态回收期
        7.3.2 能源静态回收期
        7.3.3 环境静态回收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9)绿色技术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技术范式演化更替的理论研究
        二、影响技术范式演变更替的动力因素有哪些
        三、关于技术范式转换的复杂性研究
        四、技术哲学视域中关于技术范式转换的代表性描述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一章 技术范式与绿色技术范式
    第一节 源自“科学范式”的“技术范式”
        一、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技术范式的提出
        三、从“科学范式”到“技术范式”
        四、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演进
    第二节 技术范式的理论基础
        一、范式与技术的结合
        二、技术范式有拉卡托斯式二层结构
        三、技术范式的狭义理解——技术路标与轨道
        四、技术范式的广义理解——技术共同体
        五、哲学视域下技术范式与科学范式的不同
    第三节 现代技术范式的绿色化转向
        一、源自人文哲学传统反思的绿色化转向
        二、对工业技术范式缺陷的批判
        三、绿色技术的丰富内涵
    第四节 绿色技术范式及其基本特征
        一、绿色技术范式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二、绿色技术范式对于现代性的扬弃
        三、绿色技术范式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的绿色化
第二章 技术范式转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文明的演进
        一、社会与社会制度
        二、社会文明演进的规律性表现
    第二节 历史演进中技术范式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一、历史进程中技术范式的转变
        二、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驱动作用
        三、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
        四、技术范式转变推动了社会文明形态(制度)变迁的进程
    第三节 社会形态(制度)变迁对技术范式发展的影响
        一、特定社会形态(制度)对技术发展有制约性
        二、社会形态(制度)变迁对技术范式转变有驱动性
    第四节 技术范式与社会形态(制度)具有周期性对应关系
        一、技术范式的转换动因与转换过程
        二、技术范式与社会文明的相互构成
        三、技术范式与社会具有周期对应性关系,但周期在缩短
    第五节 基于绿色技术范式可以实现生态文明崛起
        一、绿色技术范式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绿色技术范式实现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第三章 现代技术范式的反常、危机与绿色化转向
    第一节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一、化石能源
        二、矿物资源
        三、水资源
        四、太阳能
    第二节 工业技术范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一、生态危机的出现
        二、工业技术范式的内在逻辑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因
        三、工业技术范式的社会异化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外因
    第三节 现代性危机源自工业技术范式的局限性
        一、工业技术范式否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二、工业技术范式奉行的是征服主义的技术发展观
        三、工业技术范式奉行消费主义的消费观
        四、工业技术范式奉行的是单纯经济主义发展观
        五、工业技术范式崇尚机械论自然观
    第四节 绿色技术:对工业技术的反思
        一、绿色浪潮背景下孕育的绿色技术
        二、新能源技术及低碳技术的出现
        三、新能源革命及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
    第五节 绿色技术范式的优越性
        一、绿色技术范式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二、绿色技术范式秉承和谐型的技术发展观
        三、绿色技术范式奉行生态主义消费观
        四、绿色技术范式倡导可持续的发展观
        五、绿色技术范式强调整体有机论的自然观
第四章 绿色技术范式与生产方式绿色化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生产方式绿色化的提出及内涵
        一、“绿色化”可以提升传统生产方式
        二、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哲学内涵
    第二节 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要求
        一、生产方式对于社会文明演进具有支配作用
        二、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实践本质是驱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形成
        三、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实现绿色技术范式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内在驱动力
        一、随技术进步实现进化的生产方式
        二、以绿色技术为媒介实现绿色发展
        三、绿色技术范式在生产方式绿色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第四节 生产方式绿色化对绿色技术范式的发展要求
        一、技术范式发展要符合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
        二、要使支撑绿色技术范式的科学研究成为生产方式绿色化保障基础
        三、技术的开发创新阶段要体现出生态性、综合性与整体性
    第五节 以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一、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现实意义
        二、绿色技术创新对于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驱动表现
        三、绿色技术创新驱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实现的具体方式
        四、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多要素路径
    第六节 生产方式绿色化开启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
        一、现代工业化的时代困境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启新型工业化开端
        三、生产方式绿色化是发展必然
第五章 绿色技术范式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生态经济:绿色技术范式在经济维度的实践联系
        一、生态经济的含义与理论支撑
        二、绿色技术解决的是生态经济的绿色化生产力问题
        三、绿色技术范式需要实现经济维度的绿色化转向
    第二节 生态政治:绿色技术范式在政治维度的实践转向
        一、政治、生态、技术,三者的联系
        二、生态政治对于绿色技术发展的影响
        三、绿色技术范式可以实现政治维度的绿色化转向
    第三节 生态文化:绿色技术范式在文化维度的实践转向
        一、生态文化——工业文化的绿色化反思
        二、生态文化与绿色技术范式内在关联性
        三、生态文化为绿色技术范式提供文化支撑的积极作用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绿色技术范式的转变是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必然
    第二节、能源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技术范式的重点方向
        一、解决能源问题是实现绿色技术范式的突破口
        二、实现能源科技创新的有效路径
        三、能源科技创新离不开绿色人文环境
    第三节、绿色技术范式是中国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技术范式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
        二、绿色技术范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内核
        三、中国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舟山群岛人居单元营建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选题缘起
        1.1.1 海洋开发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1.1.2 海岛之于海洋的桥头堡作用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海岛研究状况
        1.2.2 绿色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1.2.3 生态安全与景观生态学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2、多维视野下的群岛人居单元概念
    2.1 群岛人居传统营建方式的局限与问题
    2.2 人居单元概念的提出
    2.3 人居单元概念的多维理论基础
        2.3.1 人类聚居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2 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
        2.3.3 景观生态学原理
        2.3.4 岛屿生物地理学
    2.4 多维视野下群岛人居单元的诠释
        2.4.1 群岛与人居单元耦合的地理学依据
        2.4.2 群岛与人居单元耦合的人居环境学依据
        2.4.3 群岛与人居单元耦合的社会学依据
    2.5 群岛人居单元概念的提出
        2.5.1 群岛人居单元概念建立的基础原则
        2.5.2 群岛人居单元概念提出的思路和步骤
        2.5.3 群岛人居单元的特征
        2.5.4 群岛人居单元相关概念在本文中的界定
    2.6 本章小结
3、群岛人居单元的诠释
    3.1 群岛人居单元的理论引导和诠释
        3.1.1 群岛人居单元构建的认识论基础—系统理论
        3.1.2 群岛人居单元构建的方法论基础—共生理论
    3.2 单元构建的自然与资源因素
        3.2.1 气候资源
        3.2.2 淡水资源
        3.2.3 岸线资源
        3.2.4 景观资源
        3.2.5 土地资源
        3.2.6 水产资源
        3.2.7 能源资源
    3.3 单元构建的人文与传统因素
        3.3.1 政治军事
        3.3.2 风水礼制
        3.3.3 宗族族群
    3.4 群岛人居单元运转规律
        3.4.1 群岛人居单元运转的动因
        3.4.2 群岛人居单元运转的机理
        3.4.3 群岛人居单元运转的框架与结构
    3.5 本章小结
4、群岛人居单元整体尺度营建体系
    4.1 群岛人居单元形态结构与空间格局
        4.1.1 群岛格局的基本因子
        4.1.2 群岛区域格局效应
    4.2 群岛人居单元道路系统
        4.2.1 道路交通系统现状及主要问题
        4.2.2 道路系统营建原则
        4.2.3 道路系统营建模式
    4.3 群岛人居单元能源系统
        4.3.1 群岛生态能源种类及应用
        4.3.2 海岛生态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营建模式
        4.3.3 舟山海岛生态能源——风能应用案例
    4.4 群岛人居单元水源系统
        4.4.1 生态水源系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4.4.2 生态水源系统营建原则
        4.4.3 生态水源系统营建方法
        4.4.4 嵊泗县实际案例
    4.5 本章小结
5、群岛人居单元建设尺度营建体系
    5.1 群岛民居聚落建筑类型
        5.1.1 传统聚落建筑的几种典型
        5.1.2 现代聚落建筑
    5.2 群岛聚落建筑的困境与机遇
        5.2.1 海岛人居聚落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5.2.2 海岛人居聚落发展的机遇与再生
        5.2.3 “传统的”、“现代的”与“生态的”
    5.3 群岛聚落建筑发展的适宜性途径
        5.3.1 生态海岛聚落营建体系的空间布局与用地结构
        5.3.2 生态海岛聚落系统的资源与能源消费结构
        5.3.3 动态适应的新型海岛民居单体建筑
        5.3.4 被动式海岛民居建筑环境调节控制
        5.3.5 海岛建筑形态的生态构造设计
    5.4 群岛聚落建筑营建体系的分层多元形态模型
        5.4.1 舟山群岛典型地形地貌的土地使用模式
        5.4.2 生态海岛民居聚落基本生活单元形态模式
        5.4.3 生态海岛民居单体建筑形态模型
6、群岛人居单元的体系建构与营建策略
    6.1 群岛人居单元聚落体系
        6.1.1 聚落体系现状和主要问题
        6.1.2 聚落体系等级结构营建原则
        6.1.3 聚落体系等级结构营建模式
    6.2 群岛人居单元类型化与营建策略
        6.2.1 舟山群岛人居单元营建体系指导价值观
        6.2.2 群岛单元机理图表与类型化
        6.2.3 群岛不同类型单元特征与宏观营建原则
    6.3 典型案例
        6.3.1 摘箬山岛现状概况
        6.3.2 摘箬山岛人居单元的定位方向和聚落结构
        6.3.3 摘箬山岛人居单元边缘效应和海洋基质的利用
        6.3.4 摘箬山岛人居单元道路交通系统
        6.3.5 摘箬山岛人居单元水资源系统
        6.3.6 摘箬山岛人居单元能源系统
7、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太阳能时代—太阳资源取代矿物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月壤原位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车浪,王彬,赵鹏飞,朱洪斌,程鹏,李光石,张永合,鲁雄刚. 工程科学学报, 2021(11)
  • [2]小分子给体/高分子受体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材料[D]. 苗俊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4]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D]. 李晓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基于复合电子传输层结构的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D]. 苏爱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蒙脱石纳米片基储热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研究[D]. 易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7]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8]冷表面屋顶在中国不同气候区域下的建筑节能特性研究[D]. 赵善国. 东南大学, 2018(05)
  • [9]绿色技术范式研究[D]. 杨博.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10]舟山群岛人居单元营建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焕. 浙江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太阳能时代——太阳能资源替代矿产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